2025屆山東省平邑第一中學校本部高三二輪雙周模擬試題(含答案)(一)_第1頁
2025屆山東省平邑第一中學校本部高三二輪雙周模擬試題(含答案)(一)_第2頁
2025屆山東省平邑第一中學校本部高三二輪雙周模擬試題(含答案)(一)_第3頁
2025屆山東省平邑第一中學校本部高三二輪雙周模擬試題(含答案)(一)_第4頁
2025屆山東省平邑第一中學校本部高三二輪雙周模擬試題(含答案)(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平邑一中校本部高三雙周模擬考試(一)歷史試卷2025.03第Ⅰ卷(選擇題,共45分)選擇題15道,每小題3分,共45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1.下圖為不同時期新石器文化形勢圖。對圖中信息解讀正確的是A.中原地區已經處于各種文化分化的復雜階段B.不同文化圈之間一開始就存在相互隔絕現象C.中華文明呈現出多元并行到中原中心的趨勢D.新石器時代文化之間出現愈來愈分層的狀況2.《史記》《漢書》《后漢書》等文獻中常見有“四海之內”“六合同風”“九州共貫”“方內安寧”“日月所照”等類似表述。這反映了漢代A.邊疆治理趨于完善 B.地方行政制度的發展C.“大一統”的政治理念 D.“華夷之辨”的思想意識●國家官僚隊伍迅速擴大,文人階層膨脹●經濟管理機構明顯增多●印刷技術促進了教育的發展●分割職權使軍事將領們失去了主動性3.●國家官僚隊伍迅速擴大,文人階層膨脹●經濟管理機構明顯增多●印刷技術促進了教育的發展●分割職權使軍事將領們失去了主動性A.漢朝B.唐朝C.宋朝D.元朝4.下圖的封面形式常見于明代刻本書籍,圖中讀書的人物為該書編刻者。該圖可以佐證明代A.開始出現雕版印刷技術 B.文化產品商品化程度加深C.戲曲表演藝術日趨成熟D.士人思想擺脫了專制束縛5.下圖為一位同學的課堂筆記,記錄了對某一歷史事件的不同評價,據此,推斷他學習的內容是太平天國運動B.義和團運動C.辛亥革命

D.北伐戰爭6.下表為中國工業發展初期(1872-1911年)設立的廠礦數量統計表。其中,紡織業的數量最有可能是行業礦冶業機器業紡織業食品工業其他工業數量(家)723?100153A.2B.31C.73D.1937.下圖是英、德、俄、日四國中的某一國在中國出口貿易總額中所占比重(%)變化示意圖。這一國家是A.英國B.德國 C.俄國D.日本8.圖3、圖4分別為1955~1956年拍攝的動畫片《神筆》《驕傲的將軍》的劇照,兩部影片融入了中國傳統戲曲、詩畫等元素,在世界影壇上獨樹一幟。這體現出新中國藝術創作A.探索民族化道路的取向 B.以進入世界市場為主要目標 C.擺脫外來藝術形式影響 D.服務于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9.下列曲線圖反映了我國1953—1958、1959—1964、1970—1975、1979—1984四個時期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的變化。其中與1959—1964年相對應的是ABCD10.如圖空格處應是A.古埃及文明B.阿茲特克文明 C.地中海文明 D.古巴比倫文明11.“這是一場人類相信自己有能力駕馭自然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完善自身的世俗運動。”這場運動是A.

實現人類自我覺醒的文藝復興

B.

擺脫天主教會控制的宗教改革C.

揭開宇宙運行規律的科學革命

D.

規劃人類理性王國的啟蒙運動12.如圖可以用來說明,奴隸貿易A.導致“日不落帝國”的產生 B.促成世界殖民體系最終確立 C.是早期資本主義擴張的手段 D.因白銀開采的需要達到極盛13.下列示意圖中能正確反映1929~1938年美國和蘇聯在世界工業總產值中所占份額(%)變化趨勢的是14.20世紀50年代,英國在鎮壓肯尼亞“茅茅運動”時,每屠殺一名起義者,得花一萬英鎊。法國為鎮壓印度支那人民獨立斗爭所支出的戰費高達三萬億舊法郎,差不多等于馬歇爾計劃撥款的兩倍。這兩則史實A.揭示了民族解放運動的歷史背景B.有助于解釋殖民統治崩潰的原因C.有助于衡量英法兩國當時的經濟實力D.揭示了亞非拉反殖反帝斗爭的正義性15.如果在1930﹣2000年出版的國際圖書中,分別檢索“聯合國”和“危機”,可得到兩詞出現頻率的統計示意圖。對下圖反映的相關國際政治內容,理解最全面的是A.全球治理體系有待完善 B.冷戰結束后國際秩序存在混亂 C.原有國際機制失去作用 D.世界局勢的不確定性逐漸增加校區____________班級校區_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_考場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考生號____________-----------------------------------密--------------------------------封-------------------------------線-------------------------------------------歷史試卷題號16171819總分得分第Ⅱ卷(非選擇題,共55分)非選擇題4道,共55分,第16—19題分別是12分、13分、14分和16分。16.(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秦代國家財政可區分為政府財政和皇室財政,分別由治粟內史(漢代稱大司農)和少府兩個機構掌管;漢武帝時,因“外事四夷,內興功利”遂將原本屬于少府掌管的鹽鐵收入和酒稅劃撥給大司農;東漢光武帝時,少府掌管的山澤陂池等租稅都交由大司農管轄,大司農成為最重要的國家財政管理機構。——據林甘泉主編《中國經濟通史·秦漢經濟卷》等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漢武帝時期國家財政管理體制轉變的歷史背景,并指出秦漢時期國家財政管理體制演變的趨勢。17.(13分)20世紀初,中國社會發生了深刻變化,舊的習俗被打破,新的觀念逐漸形成,社會風氣也在悄然改變。閱讀材料,回答問題。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來游學,此君尚未娶婦,意欲訪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為室。其主義如下:一要天足,二要通曉中西學術門徑,三聘娶儀節悉照文明通例,盡除中國舊有之陋俗,如有能合以上諸格及自愿出嫁,又有完全自主權者,毋論滿漢新舊、貧富貴賤、長幼妍媸均可。――《大公報》1902年6月26日(1)上述材料反映了當時新婦女觀的哪些內容?(8分)(2)這種新婦女觀受到了哪種思想影響?列舉近代中國在這種思想影響下發生的思想解放運動和反封建革命。(5分)座號18.(14分)1980年6月18日,四川省廣漢縣向陽人做出了一個在新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舉動(如圖)。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寫好了,墨汁都還沒干就匆匆掛上去了。”“在換牌半年多時間里,我連陌生人都不敢見呢。”——肖開文(新牌子書寫者,時任向陽公社文化站站長)“這(幅照片)是后來補拍的。因為摘牌很低調,當時廣漢縣委定了三條紀律:不準宣傳、不準廣播、不準登報。”——陳武元(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1980年前后曾長駐廣漢作農村改革調查與研究)注:以上文字材料摘編自《四川日報》(2009年8月13日)概括指出材料所蘊含的歷史信息,并結合時代背景加以闡釋。(14分)19.(16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物質與文明文明通過不斷吸收、創造新物品而獲得成長,即使最普通的一件物品,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也可能成為改變世界的關鍵。有學者指出,物品與文明的關系有以下幾種類型:類型含義事例(一)一件物品的普遍傳播,影響眾多人的生活美洲大陸的土豆、辣椒等作物傳入歐亞大陸,引發生活方式改變(二)一批新物品應社會變革而生地鐵等公共交通工具適應了工業化時代城市擴張的需要(三)關鍵物品的出現催生出全新的物品體系內燃機、電子計算機等關鍵物品誕生,輻射出以其為中心的一個個新物品體系在上述三種類型中任選其一,結合所學知識,自擬論題,展開論述。(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表述成文。)平邑一中校本部高三雙周模擬考試(一)歷史試題參考答案第Ⅰ卷題號12345678910答案CCCBADDACC題號1112131415答案DCABA第Ⅱ卷16.(12分)【答案】背景:政府財政開支巨大;中央集權的強化。(6分)趨勢:掌管政府財政的機構權限不斷擴大;國家財政管理機構從分散走向集中。(6分)【解析】第一小問歷史背景,據材料“因‘外事四夷,內興功利’遂將……”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由于漢武帝時期文治武功,政府財政開支巨大,故通過調整財政管理來滿足開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時期,中央集權得到加強,能夠采取措施對國家財政管理體制進行調整。第二小問演變趨勢,據材料“政府財政和皇室財政,分別由治粟內史和少府兩個機構掌管”及“原本屬于少府掌管的鹽鐵收入和酒稅劃撥給大司農”可知,掌管政府財政的機構權限不斷擴大;據材料“東漢光武帝時……大司農成為最重要的國家財政管理機構”可知,國家財政管理機構從分散走向集中。17.(13分)【答案】(1)破除纏足陋習;提倡女子學文化;摒棄舊式結婚禮俗;婚姻自主。(8分)(2)資產階級民主思想;(2分)維新變法,新文化運動,辛亥革命。(3分)18.(14分)【答案】提取歷史信息層次一:能結合歷史發展的時代特征,準確、全面地概括材料反映的歷史信息。例:人民公社體制開始被打破,政治體制改革已悄然進行;“左”傾思想的束縛依然存在,人們對改革心存顧慮。層次二:能依據材料,獲取表層信息。例:向陽人悄悄摘下人民公社的牌子,人們對摘牌行為感到憂慮。層次三:答案與材料沒有聯系。進行歷史解釋層次一:能結合時代背景,在材料所反映的信息和以下知識之間建立聯系,并進行合理解釋。如:①人民公社體制的弊端;②十一屆三中全會及其關于改革的決定;③撥亂反正工作及當時思想領域的實際狀況等。在此基礎上,能提出獨立的見解或認識。例:改革具有艱巨性,改革是在新舊觀念的激烈沖突中展開的。改革者必須有“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和勇氣,才能實現改革的目的。層次二:能結合時代背景,在材料所反映的信息和以下知識之間建立聯系,并進行合理解釋。如:①人民公社體制的弊端;②十一屆三中全會及其關于改革的決定;③撥亂反正工作及當時思想領域的實際狀況等。(依據考生作答時所涉及要點多少及解釋的合理程度等酌情給分)層次三:不能在歷史信息和所學歷史知識之間建立某種聯系,沒有對歷史信息的解釋。歷史表述層次一:合乎邏輯,條理清楚,語言流暢。層次二:基本符合邏輯,條理較清晰,語言較流暢。層次三:缺乏邏輯,條理不清,辭不達意。19.(16分)【參考答案示例】示例一選擇類型一:一件物品的普遍傳播,影響眾多人的生活論題一:新物種的傳播改變社會生活。(2分)論述一:新航路開辟之后,各大洲物種開啟了全球范圍的傳播進程。歐亞大陸的小麥、水稻傳到美洲;美洲的玉米、甘薯、辣椒等作物傳播到歐亞大陸,這些物種的傳播深刻地影響了世界各地的社會生活。明清時期,玉米、甘薯等美洲高產作物傳入中國并廣泛種植,改變了人們日常生活的飲食結構,在迅速提高糧食產量的同時,對明清時期中國人口的增長和貧瘠地區的開發產生了直接影響。新航路開辟之后,馬鈴薯在歐洲的廣泛種植不僅改變了飲食結構、豐富了食物種類,而且提高了歐洲人的抗饑荒能力;原產于非洲的咖啡在全世界的傳播,成為世界的主要飲料之一,而威尼斯商人開設的咖啡館很快風靡歐美,咖啡館成為社交活動的重要場所。(12分)新物種的傳播從飲食結構、生活方式等改變了人們的社會生活,極大推動了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2分)示例二選擇類型二:一批新物品應社會變革而生論題二:工業革命與城市現代化推動社會物質變革。(2分)論述二:工業革命推動了城市現代化的進程。在生產及生活領域,工廠制度不斷完善,準時準點成為現代生活的準則,所以手表和公共場所的標準鐘成為人類社會不可或缺的新物品。同時隨著城市化不斷發展,城市中的基礎設施也因新的工業產品的應用而不斷完善,如電梯、鋼筋混凝土技術的發明,集中制冷和供暖技術的推廣以及私人衛生間的普及改善了人們的居住條件。鋼鐵管道用于水網建設,氣燈、電燈相繼出現、電報、電話逐漸普及,使人們生活更加便利。新的交通工具如火車、地鐵、汽船和飛機等大大提高了人們的出行效率。(12分)工業革命推動物質變革,更深刻地塑造了現代社會的物質文化和生活方式,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