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小學六年級語文下冊表格式教學教案全冊_第1頁
蘇教版小學六年級語文下冊表格式教學教案全冊_第2頁
蘇教版小學六年級語文下冊表格式教學教案全冊_第3頁
蘇教版小學六年級語文下冊表格式教學教案全冊_第4頁
蘇教版小學六年級語文下冊表格式教學教案全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17-2018學年度第二學期

電子備課本

學校:

學科:

班級:

教師:

職稱:

學歷:

教齡:

教學計劃

1.班級學生智能情況分析:

2.提高教學質量措施:

3.全冊教學目標分析:

4.潛能生名單及轉后記錄

潛能生名單特點

時間地點人數內容效果

教學進度表

周次起止月日教學內容教時備注

課題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十二)課型時間

指導學生認真觀察課本插圖或掛圖,結合有關w再例,使學生明白“行萬里路,讀萬

教學目標卷書”的道理,逐步養成深入社會學習語文、失身自然增長知識的學習習慣。

使學生明白“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的道理,在今后學習中進行實踐,逐步養成良

教學重難點好的學習習慣。

教具課件

教學過程二次備課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導入新課:

1、出示明代畫家董其昌的畫,講述:這是1、交流看畫后的感受。

明代著名書畫家董其昌的畫,怎樣才能畫

好畫呢?他說要“行萬里路,讀萬卷書”

(板書)。其實,不光是學畫,這種方法2、指名說司馬遷和李時珍分別

對我們的學習也很有益處,還記得以前我是怎樣努力完成《史記》和《本

們在課文中了解的司馬遷和李時珍的故事草綱目》的。

么?

2、那么,“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是什么

意思?學習語文為什么要“行萬里路,讀3、齊讀課題——“行萬里路,

萬卷書”?怎樣才能通過這樣的方法學習讀萬卷書”。

語文知識呢?學習了這一課,我們就明白

了。

指導看圖:

1、觀察圖1:圖上畫的是天文臺,老師和

同學們一起參觀的是我國古代的天文儀

器,我國遠在五六千年以前就發明了世界1、說說你所了解的渾天儀和古

上最早的測天儀器——渾天儀,并取得了代的天文學成就。

輝煌的天文學成就。

2、指導觀察第二幅圖:參觀了古天文儀器2、指名說圖上的同學看到這些

后,老師又帶領同學們去了天文展覽館,古代的天文儀器,會想些什么?

他們看到了什么呢?

小結:同學們要從小愛科學,努力學習長3、說說展覽館墻上的照片

大后去探索宇宙的奧秘。上有些什么內容,交流看了這些

3、指導觀察第三幅圖,并小結:老師正帶照片后的感受:宇宙怎樣?怎樣

領學生欣賞碑刻。碑刻就是刻在石碑上的才能揭開宇宙的奧秘?

文字或圖畫,他們大多是出自著名書畫家

之手,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是我們中華民4、說說第三幅圖上畫了誰,在

族燦爛文化的組成部分。什么地方干什么,圖上的同學看

4、指導觀察第2—3頁通版插圖。到這快碑刻,會怎樣想,怎么

(1)這九幅圖分別畫了誰?在什么地說?

方?干什么?你能把這些圖片分類嗎?

(2)圖上的人物會有怎樣的感受?5、說說自己在書法課或外出旅

5、組織學生交流,并適當總結。游時,欣賞過哪些碑刻?在欣賞

出示有關資料(關于大海、中山陵、的過程中,你學到了哪些知識?

莫高窟和故宮)組織學生朗讀。(討論交流)

小結:聽了同學們的介紹,老師也學到了6、給2—3頁的插圖分類,并分

不少知識。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組討論老師的問題。

同學們有機會去這些地方走走看看,一定7、集體交流

會學到很多知識。(1)說說同學們游覽了漓江和

6、同學們或你們的家長曾經到過哪些地黃山之后會有什么感受?參觀植

方,游覽過什么名勝、什么景點,有什么物園有什么收獲?與動物一起嬉

感受?戲有什么樣的樂趣?

(2)根據自己的觀察所的,結

總結:合自己所讀的關于大海的文學作

1、觀察插圖后,你知道什么是“行萬里品,談談自己見到遼闊大海后的

路,讀萬卷書“嗎?感受。

2、小結: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不僅可以從(3)結合課前準備,介紹中山

書本上獲得,還可以走出課本,在社會陵、莫高窟和圓明園、故宮這四

上、大自然中獲得。大千世界萬事萬物、處名勝。

自然界的各色景觀,處處有學問,處處有8、介紹自己或家長游覽的感

語文。同學們可以從身邊開始,通過多種受。

渠道學習語文,在自己的生活實踐中運用1、說出什么是“行萬里路,讀

語文,讀好社會和大自然這本大書。萬卷書”。

2、根據自己的情況,談談準備

布置作業:怎樣“行萬里路,讀萬卷書”。

問題:我們該怎樣在大自然中學習語文?討論交流。

課外深入大自然和社會,寫觀察日記。

完成作業。

教學反思:

板書設計: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十二)

行——萬里路

讀——萬卷書

(生活處處皆語文)

課題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十二)課型時間

教學指導學生認真觀察課本插圖或掛圖,結合有關事例,使學生懂得在實踐中運用

目標語文的道理,逐步養成在實踐中運用語文的習慣。

教學重逐步養成在實踐中運用語文的習慣。

難點

教學方法

春聯若干條、學生小報;組織表演課本劇;布置收集實踐中運用語文的例子。

教具

教學過程二次備課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導入新課:

上學期,我們學習了兩首跟學習有

關的古詩,還記得嗎?它們分別說明1、背誦《冬夜讀書示子聿》

了什么道理?和《觀書有感》,并介紹詩

意。

是啊,學習語文的渠道有種多

樣,我們學習知識的目的是為了在時

間中加以運用“紙上得來終覺淺,絕

知此事栗躬行。”說的就是實踐的重

要。我們要在學習實踐中學會運用語

文這個工具,不僅在實踐中學習語

文,更要在運用中提高自己的語文水2、齊讀課題——在實踐中學

平。(板書課題)會運用

指導看圖:

1、請大家仔細觀察第4、5頁上

的插圖,圖上畫了什么人?

1、自己按要求看圖,小組討

他們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論、交流。

他們都要運用到哪些知識?

2、指名表演書法,對對子,

2、組織全班交流,適時小結。交流暑假中收集到的春聯。

3、指名學生結合圖上內容上講臺3、指名配樂朗誦古詩詞。

表演、及時表揚鼓勵。

4、展示學生假期出的小報,

4、我們平時還會在哪些活動中運或請出黑板報的同學介紹出板

用到語文知識?報的過程,如何選擇內容、寫

好稿件、確定欄目、設計插圖

小結:的。

語言和文字統稱語文,是人類獨

有的交際工具。我們不僅要在課堂5、上臺表演課本劇,并談談

上、從課本中學習語文,還要不斷拓感受。其他同學評議。

寬語文學習渠道,學會讀社會和自然

這部大書,學會在實踐中運用語文,

提高自己的語文水平,真正發揮好語

文這個交際工具的作用。

布置作業:交流在課前收集的在實踐

中運用語文的例子。

1、分組編輯出版小報或黑板報;

2、練習排演課本劇;

3、多參加語文課外活動。

課外延伸:完成作業。

組織一次詩文誦讀比賽,可以個

人參賽,也可以小組參賽。

積極準備參加詩文誦讀比

賽。

教學反思:

板書設計:

教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十二)

在實踐中學會運用

(實踐出真知)

課題1長江之歌課型時間

1.學習生字詞,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教學目標

2.朗讀詩歌,初步體會課文內容。

教學重難點朗讀詩歌,體會詩句內容。

教具課件

教學過程二次備課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一、導人新課,激發興趣

1.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一首贊美長江

的。齊讀課題。

(板書:長江之歌)

《長江之歌》是電視系列片《話說長江》

的主題歌歌詞。

2.出示地圖,指出長江的位置和所流經

的地方。交流對長江的了解。

3.你們對長江了解多少呢?(引導自由表

達)

4放錄音。

《長江之歌)歌詞豪放,歌聲雄渾,我們跟唱《長江之歌》。

一起來欣賞。

二、初讀指導

1自學生。

(1)自由讀課文,畫出不認識、不理解輕讀全文,自學生字詞。

的。

(2)描紅田字格中8個生字。描紅。

(3)查字典并聯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詞語

的意思。

豐采依戀蕩滌塵埃磅

礴灌溉結合語言環境理解詞語意

2.檢查自學效果。思。

(1)出示詞語:乳汁哺育挽

起蕩滌塵埃灌溉奔

去各奔東西

倒⑵指名逐詞讀,指點學生從平翹舌

音、前后鼻音、一字多音等方面區分加點

字讀音的異同。

(3)理解下列詞語的意思。正確拼讀生字詞。

豐采:美好的儀表舉止。

依戀:留戀,舍不得離開。

蕩滌:洗滌。

塵埃:塵土。

磅礴:氣勢盛大。

灌溉:把水輸送到田里。

3.各自輕聲試讀課文。

4.分節指名朗讀課文。相機指點

5.四人小組自由讀課文,討論:哪些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方讀懂了?。

三、指導寫字

1.指導寫字。

乳:左右基本等寬。小組交流。

汁、哺、挽、滌、埃:左窄右寬。

灌、溉:左窄右寬,因筆畫較多,寫時要

緊湊些。練寫生字。

2.學生練習寫字,巡視指導。

四、布置作業:

1、抄寫生字詞。

2、寫出兩小節的意思。

完成作業。

教學反思:

板書設計:

1、長江之歌

源遠流長:哺育挽起

巨大貢獻:澆灌推動

課題1長江之歌課型時間

1、通過理解語言和吟誦詩句,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培養審美情

教學目標趣。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難點通過對詩句的理解,來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

教學過程二次備課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一、聽寫生復習生字詞。

二、指名朗讀課文

三、精讀訓練有感情朗讀課文。

1.觀看系列片《話說長江》片斷,聽

《長江之歌》。《話說長江》這部系列片

讓我們感受到了長江那宏偉、壯觀的氣

勢,作者說交流感受。

2.出示:我們贊美長江,你是無窮的

源泉;

我們依戀長江,你有母親的情懷。

引讀。

3.自由讀,說說讀了詩句想了解什

么?

4、討論。自由表達。

5精讀第一節:

(1)自由讀,四人小組討論:

從哪些地方看出長江是無窮的資源?

(2):

出示:你從雪山走來,

春潮是你的風采;小組朗讀,討論。

你向東海奔去,

驚濤是你的氣概。

指導朗讀:這兩個分句我們該怎樣讀,哪

些詞提示了你?理解、體會長江的源遠流

(3)默讀第一小節,思考:長。

從哪些地方看出長江有母親的情懷?

(4)o

出示:你用甘甜的乳汁,

哺育各族兒女;找出關鍵詞。

你用健美的臂膀,

挽起高山大海。指導學生看地圖,并聯系

實際想象體會“哺育、挽起”的感情。抓住有關詞句理解。

指導朗讀:

這一句我們栗讀得深情。

6、精讀第二節。

(1)聽錄音,思考:

從哪些地方看出長江是無窮的源泉,它有體會“哺育各族兒女”、

母親的情懷?“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

(2):山大海”。

從哪些地方看出長江是無窮的源泉?

(①“遠古”是指很遙遠的古代,長江從

遠古走來,向未來奔去,時間跨度很大,

長江永遠不會停息,所以說它是無窮的源

泉)

指導朗讀第一句:“走”、

“奔”句與第一部分的“走”、“奔”句討論交流。

對比讀,體會長江的宏偉氣勢和永葆青春

的活力。

(②“灌溉花的國土”:祖國的

領土那么大,長江能將它們——灌溉,所

以說它是“無窮的源泉”。“動新的時

代”:長江能推動時代的發展,力量是無

窮的)

畫從哪些地方看出長江具有母親

的情懷?

(①“你用純潔的清流,灌溉花的國比較、理解。

土”:母愛是純潔的、神圣的,長江像母

親一樣滋潤著祖國的每寸土地。

②“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動新的時代”:聯系語句理解、體會。

母親的力量是巨大的,長江就像母親一

樣,對新時代的發展起著不可估量的作

用)

(3)師引讀。所以,“我們——贊美長

江...”朗讀有關內容,體會母愛情

(4)指導朗讀第2節。懷。

(5)指導背誦第2節。有感情朗讀。

四、練習朗讀全詩背誦。

五、作業:談談自己的學習感受。

1、默寫詩歌。加強情感熏陶。

2、書后3作業。完成作業。

課題2三亞落日課型時間

1、學會本課10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教學目標

2、學習課文第一、二段內容,體會三亞的熱帶風情。

教學重難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感受三亞的大好風光。

教學過程二次備課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同學們,在我國的南部有一個美麗富結合地圖,了解三亞的地理位

饒的地方,叫做三亞。(出示中國地置。

圖)誰能從地圖上找到三亞?

板書:三亞落日

2、三亞在海南島的最南端,是觀看日出齊讀課題。

的好地方,而我們今天要欣賞的是“三

亞落日”,在三亞看到的落日是怎樣的

呢?在疑問下學習。

二、檢查預習情況。

出示詞語:

赤朱丹彤濺出收斂

光芒玫瑰椰子樹

碩大無比漲溢一盞

搖曳搔著醉醺醺拼讀詞語。

2、指名分自然段朗讀課文,教師相機正

音,同時弄清每個自然段的主要內容。

3、預習了課文,你還懂得了些什么?

三、默讀課文,理清文章脈絡。分節朗讀,弄清內容。

1、課文哪幾個自然段是具體描繪三亞落

日美景的?(第3—5自然段)

2、這樣,可以把課文分為幾個部分?自由交流。

四、精讀第一段。

1、輕聲讀課文,畫出最能概括全文的句

子。練習劃分段落。

(板書:真有詩意)

2、你是怎么理解“真有詩意”的?

3、指導朗讀第一自然段。

⑴學生試讀。

⑵說說哪些詞句在朗讀時應特別注意?

(真有詩意、美妙絕倫、一點也不……

遜色)應讀出怎樣的感情?輕讀,劃出有關句子、詞語。

⑶范讀、齊讀。

五、精讀第二段。

過渡:在三亞看落日真有詩意,那三亞

是怎樣一個地方呢?

1、自由讀第2段,說一說三亞是怎樣一抓住有關詞語理解,并進行感

個地方?情朗讀。

三亞洋溢著濃濃的熱帶風情,很美。

(板書:熱帶風情)從字里行間都可以

看出作者非常喜愛三亞的熱帶風光。

2、課文中寫三亞美麗的熱帶風情,寫到

了哪些景物?

(海水、天、白鷗、椰子樹和海灘上的

細沙。)

3、課文中是怎樣描繪這些景物的?

4、三亞的海那么藍,鷗那么白,樹那么

齊,沙那么亮,這樣美麗的景色在你的談談自己對熱帶風光的了解情

面前,你的心情如何呢?(喜愛、由衷況。

贊美)

5、指名讀,請讀出這種喜愛之情。

6、指導背誦。

找出來,同桌討論,全班交

六、作業流。

1、抄寫詞語。

2、分段,寫段意。

3、背誦第一、二段。體會作者的情感。

感情朗讀、背誦。

完成作業。

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2三亞落日

天空:藍

海面:藍

熱帶風情椰樹:挺拔俊秀

沙灘:金燦閃亮

課題2三亞落日課型時間

1、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朗讀品味,了解三亞落日的美麗景色,激發學生熱愛大自

教學目標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有關段落。

在對課文詩一般語言的朗讀中品味三亞落日的美麗景色,激發學生對大自

教學重難點

然、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教學過程二次備課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一、齊讀第一、二段。

二、精讀第三段。朗讀、感受。

過渡:三亞洋溢著濃濃的熱帶風情,在這

樣的地方看落日,的確“真有詩意”,下

面我們就一起來欣賞夕陽滑落的景象。

1、學習第3、4自然段。自由輕聲讀3、4自然段。

思考:兩個自然段描繪了幾

板書:像孩童、像燈籠、像跳水員。幅日落的畫面?

2、在這三幅畫面中,你最喜歡哪一幅?

3、討論評讀要點。

第一幅:

⑴突出場面熱烈壯觀;把它選出來讀一讀,說說為

⑵抓住繪色、描形、摹態的重點詞語,感什么喜歡它?

悟孩童形象以及海天一色的奇觀;

第二幅:

⑴這時的太陽和第一幅比較,發生了什么

變化?討論交流,體會作者喜愛之

⑵投影出示:情。

①夕陽也漸漸地收斂了光芒,變得溫和起O

來,懸在海與天的邊緣。

②夕陽也漸漸地收斂了光芒,變得溫和起

來,像一只火焰柔和的大紅燈籠,懸在海

與天的邊緣。

比較這兩個句子,說一說哪個好,好在哪朗讀、比較、體會語句。

里。(第二種寫法好,用比喻的方法,把

夕陽的顏色美和形狀美具體、形象地寫出

來了

⑶突出太陽的頑皮。

⑷理解“碩大無朋”。

⑸抓住大海顏色的變化“原色——玫瑰

色”,體會景色的優美。齊讀這一句。

(6)突出太陽的輕快、敏捷。

第三幅:

⑴投影出示:

①我瞪大雙眼正在欣賞著,突然那落日顫

動了兩下,落下去了。

②我瞪大雙眼正在欣賞著,突然那落日顫理解“漲溢”。

動兩下,最后像跳水員那樣,以一個輕

快、敏捷的彈跳,再以一個悄然無聲、水

波不驚的優美姿勢入了水,向人們道了

“再見”。

a.這兩句寫法有什么不同?第二句好在哪

里?

(把夕陽落下的情景寫得十分細致,而且

寫活了,使讀者仿佛身臨其境。)

b.指名讀這一句話。

⑵太陽入水悄無聲息,水波不驚,消失得

那么自然,要讀出一種平靜之美。分析語句的表達效果。

4、作者在寫夕陽滑落的情景時還寫了

“我”是怎樣看落日的。

(“不敢眨眼”、“生怕”、“瞪大雙

眼”)

5、為什么要寫這些?

(突出作者對三亞落日景象的贊賞和驚

嘆,同時也從側面突出了落日的美妙絕

倫。)找一找有關語句。

6、讀到這兒,同學們知道三亞落日的全再讀三、四自然段。

過程嗎?齊讀第五自然段。

7、指導背誦。

三、總結課文。背誦第三段,愿背哪一節就

三亞的落日是那么美麗,作者描繪的語言背哪一節。

是這樣美好,你們想不想來贊美它呢?

四、布置作業:美讀課文。

1、多音字注音、組詞:似悄

2、書后3、4O

完成作業。

課題3煙臺的海課型時間

1、學會本課8個生字,理解生字詞的意思。

教學目標2、練習朗讀課文,分清課文層次,學習第一段內容,初步體會煙臺海的獨特

景觀。

教學重難點理清課文的脈絡層次。

教學過程二次備課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一、看圖導入,揭題:

1、同學們,你們看過或游覽過大海

嗎?談談自己所了解或體驗過的海

2、看中國地圖,沿海城市很多,有沒有邊生活情景。

北面面臨著大海的城市呢?(煙臺)

3、揭題。

注意海的筆順:最后三筆,先寫上

面的點,接著寫中間的橫,最后寫下面

的點。再從地圖上了解一下煙臺、渤海

灣、膠東半島、西伯利亞、南太平洋的了解煙臺的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

4、過渡:這里的海有什么獨特的景觀?

作者想向我們介紹些什么呢?

二、初讀課文,了解內容:

1、播放課文朗誦錄音磁帶。

2、是的,煙臺的海一年四季的特點各不

相同,景色太美了!請同學們自由輕讀帶著疑問學習。

課文要求讀正確。

3、檢查自學:

(1)讀生字及詞語。

2)指名讀課文,評議糾正看畫面,聽配樂朗誦,說說自

(3)理解詞語。看錄象,有關輪船、己的感受。

錨及起錨的過程。

4、默讀課文,邊讀邊想:課文是按什么

順序寫的?輕讀課文。

5、分清段落層次。

三、學習第一段:

1、齊讀

2、讀懂了什么?(概括介紹煙臺北面臨拼讀生字詞。

海,有一份獨特的海上景觀。)

四、寫字指導

1、說說寫這些字時要注意什么。

2、用鋼筆描紅、臨寫。分析課文段落層次。

五、作業:抄寫生字詞、分段寫段意。

朗讀、討論、交流。

完成作業。

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獨特景觀(總)

3煙臺的海不同季節的海(分)

贊美海、人(總)

課題3煙臺的海課型時間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部分課文。

2.能聯系課文理解文中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并能仿造打比方的句子。

教學目標

3.憑借課文語言材料,了解煙臺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觀和煙臺人豐富多彩的物

質、文化生活,激發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美好感情。

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同時感悟課文中一些關鍵

教學重難點詞句的意思,感受煙臺的海綺麗壯觀,煙臺的人勤勞、能干,是本課教學的重

點。

教學過程二次備課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一、復習:

1、說說課文按什么順序寫的,主要寫了什進一步體會課文的敘述順

么。序。

2、過渡:煙臺的海一年四季的景觀有什么

獨特之處呢?誰能把文中那句概括煙臺海的

四季特點的語句找出來讀一讀?作者是怎樣細讀課文,思考有關問題。

具體為我們介紹煙臺海的四季特點的呢?

二、學習第2自然段,感受“獨特”

1、朗讀想想這一段除了寫海,還寫了什

么。

2、人們在冬天的海邊又是如何的?

(突出“紛紛頂著……觀賞……不顧……站

在……拍照留念”等詞語,體會煙臺人和外分層(海,人)。

地游客不畏嚴寒、不怕風浪的豪邁情懷)

3、通過讀,你欣賞到了煙臺的海冬天的風光

了嗎?能不能用自己的話說說你看到的海是

怎樣的?你又是怎樣享受這冬海風光的?各自讀介紹“海”的部分,

4、你覺得冬天的海美嗎?愿意記住它嗎?看看題頭的照片,體會一下

5、小結第2自然段的學習方法:整體讀,該如何讀好這段話。

想想講了那幾個意思——分層朗讀、理解、

體會——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背誦。讀第二層。

三、用上面的方法自學介紹春夏的兩個自然討論交流。

1、學生自學(讀、說、背)

2、各小組成員分工讀、說、背向全班匯先自己讀讀,再在小組內試

報,評議結果。背,最后有感情地背誦給大

家聽。

四、學習第5自然段

1、自讀第5自然段,整體感知。

2、找出句子,朗讀并體會海的特點。

3、“秋天的海平添了幾分充實與忙碌”這分四人小組討論、匯報。

又表現在哪里呢?

從“漁家駕船出海了,貨輪起錨遠航

了……”體會出秋日煙臺的海清新高遠的格

調和漁民緊張忙碌的生活。

4、指導有感情的朗讀、背誦。

5、把2—5自然段連起來讀一讀,想一想:

作者為什么將冬天的海放到一開始來介紹體會:

呢?一到立秋這天,海水立

刻變得格外湛藍,天空也顯

五、細讀第三段:得格外明朗,較之昨日,空

1、齊讀第6自然段。氣中立刻就有了秋的涼意。

2、聯系全文,體會這是怎樣的畫、怎樣的

背景、怎樣的舞臺。

六、總結全文:

1、煙臺的海一年四季都是那么迷人,你最有感情誦讀。

喜歡其中的哪個季節呢?你來做導游向游客

作一介紹。比誰介紹得好?

2、你游覽過什么地方?哪里給你的印象最

深?能把那里的景色給同學們介紹嗎?

七、作業:

1、書后2、3。欣賞畫面,談談自己的理解

2、自主選擇內容感情背誦。和感受。

自由介紹。

交流。

完成作業。

教學反思:

板書設計:

3煙臺的海

冬凝重不畏嚴寒巨浪

春輕盈播下希望種苗

夏浪漫人海相依

秋高遠充實忙碌

畫背景舞臺——“活居廣

課題4記金華的雙龍洞課型時間

1、了解課文內容,學習生字詞,劃分課文層次。

教學目標2、學習課文第一到三自然段,欣賞沿途景色。

理清課文敘述的順序。

教學重難點

教學過程二次備課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一、初讀課文,理清游覽順序

1、板書課題,導入新課。齊讀課題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記金華的雙龍

洞》板書課題

解題:“記”是什么意思?較“記”記是“記載”的意思,本文

的是什么?記的瀏覽勝地,固而是一篇

教師:去雙龍洞洞途和洞內的景致非游記。并告訴學生,這篇游

常美的奇特,吸引中外游客,同學們記是順圣陶先生1957年游覽

也想雙龍洞嗎?讓我們和作者一起去金華雙龍后寫的。

游覽好嗎?

2、初讀課文,理清文章脈胳。

讀后提問:按游覽順序,全文可分幾

段?每段寫了什么?討論后確定:全

文按游覽的順序可分為六段。

3、結合分好的段落,要求學生按順序初讀課文,理清文章脈胳。

說說作者瀏覽了幾個景點。

第一段(1)交代了游覽的時

4、學習課文第一段。間及地點。

(1)指名讀、問:這段向我們交代了第二段(2、3)介紹沿途所

什么?(瀏覽時間人物、景點。)見景物。

(2)用編句法概括段意。第三段(4)介紹外洞洞口及

外洞。

5、學習第二段。過渡作者在去雙龍第四段(5)介紹孔隙。第

洞途中,沿途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五段(6、7)介紹里洞。

什么?讓我們和作者一起去觀賞。第六段(8)游覽完畢出洞。

(1)默讀第二自然段,從課文中標畫

出不沿看到的景物,及這些景物的特自由回答

點,再體會一下作者看到這些后有什

么感受。學習課文第一段。

(2)老師邊板書:景物----映山紅指名讀

油桐砂土新綠特點----各色白色

粉紅色或濃或淡感受------片明艷4月14日,我去游覽浙江的

(3)默讀第三自然段,思考:作者聽金華雙龍洞。

到了什么?溪流是怎樣往下流的?聲

音有什么變化?默讀第二自然段

(4)有感情地齊讀第二段,同時邊讀

邊想象沿著途明艷的南方山景,并思交流感受

考,課題是《記金華的雙龍洞》為什

么要花費這么多筆墨去沿途景色呢?默讀第三自然段

總結第二段段意:從金華過羅旬入(作者聽到山中溪流的聲

山,一路上景色明艷迫溪流到洞口。音,看到了溪流沿山而下的

景象,并聽到不時變化的溪

聲。)

有感情地齊讀第二段,

作業:

1、抄寫詞語。

2、課文寫了哪些景色?

教學反思:

板書設計:

4記金華的雙龍洞

游覽順序: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

----內洞----出洞

課題4記金華的雙龍洞課型時間

1、使學生了解課文記敘的金華雙龍洞的奇異景觀,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秀麗的山河的

思想感情。

教學目標2、了解過渡句在課文中的作用,了解課文是怎樣連段成篇的。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認識過渡句在文中的作用,了解段之間的關系,知道課文是怎樣連段的成篇

教學重難點

的。

教學過程二次備課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

《記金華的雙龍洞》,課文的前三段

向我們介紹了作者游覽的時間、目的

地以及一路上的見聞,那盤曲而上的回顧上節課內容。

盤山公路,那令人眼前一片明艷的山

路景色,那時時變換調子的溪流

聲……是多么迷人啊!那么作者游覽

了哪些地方?這些地方又各有什么特

點?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內

容。

二、初讀課文,總體感知:初讀課文,理清條理:

1、初讀課文,理清條理:看看作者游覽了哪些地方?

板書:外洞孔隙內洞學生自由讀。

2、再讀課文,歸納特點:指名學生回答,并征求全體同學

A、同學們再讀讀這幾段,看看外洞、意見。

孔隙和內洞分別給你留下怎樣的印

象?再讀課文,歸納特點:

板畫并板書:(畫出外洞、孔隙、內學生閱讀理解。

洞)指名學生回答,征求其余同學意

3、小結過渡,見。

三、精讀課文,自讀自悟:

1、學生閱讀,做批注,教師巡視輔學生閱讀,做批注。

導,并教給學生正確的讀書方法。

2、課堂討論:課堂討論。

組織:有一些同學已經想好了。下

面,我們先按課堂小組開展討論,跟學生討論,自學。

同學們說一說你是從哪些詞句體會出

這些個特點讓你喜歡的?交流評議。

3、交流評議:

A、分別指幾名同學圍繞以下幾個要點

開展討論:

1)船小找出相關詞句,說出思維過程,

2)行船方式弄明白作者通過寫什么來表現孔

3)乘船姿勢隙窄小的特點,讀出乘船的姿勢

4)乘船感覺和感受。

5、分層朗讀,體會寫法。

6、學法小結:

7、指名介紹內洞特點。讀寫結合,突破難點:

8、總結學法:

四、讀寫指導:

1、設疑質疑:

A、游完了雙龍洞,回過頭來看,作者介聯系課文中的內容把這個問題連

紹最詳細的是哪個地方?剛才,我們起來說一難問題

也有很多同學對這兒感興趣,那作者分層朗讀,體會寫法

為什么不先寫這兒呢?這樣重點不是

更突出嗎?

B、那你說說作者的游覽順序是怎樣的學法小結:我們在剛才的學習

呢?中,首先了解了空隙的特點是窄

C、那么,今后我們應該怎樣來寫參觀小的;接著抓住關鍵詞句進一步

游記呢?除了寫作順序之外,要想吸體會到了空隙的特點;最后弄清

引讀者,打動讀者的心,還應該抓住楚了作者是怎樣把由外洞進入內

什么去寫?洞這個意思一步步說清楚的。

2、小結寫作方法:

五、賞讀課文,體會感情:指名介紹內洞特點:

六、作業設計

1、書后3O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