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推拿學的便血治療_第1頁
針灸推拿學的便血治療_第2頁
針灸推拿學的便血治療_第3頁
針灸推拿學的便血治療_第4頁
針灸推拿學的便血治療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針灸推拿學治療便血便血是臨床常見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中醫針灸推拿學提供了獨特治療方案,結合古代醫經典籍與現代臨床研究。本演講將詳細介紹傳統針灸、推拿技術在便血癥治療中的應用方法及理論基礎。作者:便血概述便血分類便血可分為近血與遠血兩種。近血指肛門直腸出血,血色鮮紅;遠血來自上消化道,呈暗紅或柏油樣。中西醫認識差異中醫認為便血與氣血失調、臟腑功能異常有關;西醫則著重于器質性病變診斷。影響范圍便血發病率高達5-15%,嚴重影響患者社交活動與心理健康,需及時干預治療。便血的中醫理論基礎陰陽平衡陰陽失調導致氣血運行異常經絡循行陰絡受損,血液妄行臟腑功能脾胃肝腎功能失調氣血理論氣虛不攝,血熱妄行便血的病因病機外感風熱燥邪灼傷肺絡,熱迫血妄行飲食不當燥熱蘊積于胃腸,損傷腸絡情志失調肝氣橫逆,氣滯血瘀勞倦過度脾氣受損,脾不統血便血的辨證分型(一)濕熱下注型便色鮮紅,排便不暢,肛門灼熱疼痛,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氣血虧虛型下血紫黯,量少色黑,面色不華,唇甲色淡,舌淡脈細。肝郁脾虛型便血量少,腹脹,情緒波動,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細。脾腎陽虛型便血色淡,畏寒肢冷,腰膝酸軟,舌淡胖有齒痕,脈沉細。便血的辨證分型(二)分型主要癥狀舌脈特征治療原則風熱腸燥型便血伴便秘,口干咽燥舌紅少津,脈數清熱潤腸止血瘀血阻滯型血色紫黑,腹部固定痛點舌紫暗有瘀點,脈澀活血化瘀止血陰虛血熱型血色鮮紅,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滋陰清熱止血氣不攝血型便血反復,量多,神疲乏力舌淡胖,脈虛弱益氣固脫止血中醫針灸治療便血的理論依據調和氣血協調氣血運行,防止血液外溢疏通經絡促進氣血流通,消除血瘀平衡陰陽調整體內環境,恢復生理功能扶正祛邪增強正氣,排除病邪針灸治療便血的古代文獻記載《內經》"血之與氣,并走于上,而走于外。"記載了血熱妄行的病機。《類經圖翼》詳述"血證"針灸治療方法,提出"治血先治氣"理論。《神應經》記載便血特效穴位與針法,強調三棱針放血法。歷代醫家華佗、孫思邈等均有便血針灸治療記載,經驗豐富。針刺治療便血的常用穴位(一)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上4寸。能理氣和胃,調節消化功能。氣海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下1.5寸。能補氣固脫,培元固本。天樞穴位于腹部,臍旁2寸。能調理腸道,理氣通便,為大腸募穴。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側,膝下3寸。能健脾和胃,補中益氣,為全身要穴。針刺治療便血的常用穴位(二)脾俞穴位于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補脾止血,健脾益氣。三陰交穴位于內踝尖上3寸。滋陰養血,健脾利濕,調理氣血。太沖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結合部之前。疏肝理氣,調和肝脾。針刺治療便血的特效穴組合濕熱型便血中脘、天樞、曲池、陰陵泉氣虛型便血氣海、足三里、合谷、脾俞血熱型便血太沖、合谷、曲池、尺澤脾虛型便血脾俞、足三里、三陰交、血海針刺手法與補瀉技巧平補平瀉中間手法,適用于多種便血類型,針刺角度垂直。補法左轉捻轉,提插輕緩,留針時間長,適用于虛證。瀉法右轉捻轉,提插快速,留針時間短,適用于實證。體質調整根據患者體質強弱調整針刺深度與力度。三棱針放血療法三棱針特點三棱形尖端設計,便于刺破毛細血管,利于瘀血排出。主要穴位委中穴、足三里、曲池穴,以背俞穴和下肢穴位為主。放血量控制一般3-5滴,虛弱患者宜少,實熱證可適當增加。禁忌癥孕婦、血液病患者、出血傾向者、年老體弱者慎用。艾灸治療便血治療機理溫通經絡,散寒止痛,補陽固脫隔姜灸適用于脾腎陽虛型便血隔鹽灸溫補腎陽,固攝止血艾條灸適用于虛寒型便血艾灸治療便血的常用穴位氣海穴溫補元氣;脾俞、胃俞健脾和胃;關元穴溫補腎陽;長強穴理氣通便,清熱止血。艾灸這些穴位能有效治療多種便血證型。拔罐療法治療便血4-6拔罐時間一般留罐時間(分鐘)2-3治療頻率每周治療次數10-15療程長度完整治療所需天數60%有效率臨床治愈率推拿手法治療便血概述治療機理調節神經-內分泌系統,改善局部血液循環,調整臟腑功能。腹部推拿以臍為中心,采用摩、揉、按、擦等手法,調理脾胃功能。背部推拿以背俞穴為主,采用指壓點按法,調整相應臟腑功能。時間控制單次治療15-20分鐘,每周2-3次,連續治療2-4周。便血治療的推拿具體手法摩法平補平瀉,調和陰陽。手掌貼于腹部,作圓周運動。揉法行氣活血,調整臟腑。指腹或掌根著力,作環形揉動。按法疏通經絡,止血止痛。以拇指或食指指腹垂直按壓穴位。腹部推拿治療便血操作要點基本程序先輕后重,由淺入深,由外向內,先整體后局部。環形揉法以臍為中心,在天樞穴、中脘穴周圍作順時針環形揉動。點按揉法對氣海穴、關元穴進行定點按揉,促進氣血運行。注意事項空腹操作,避開妊娠及疾病急性期,注意手法輕重。背部推拿治療便血操作要點背俞穴區功效背俞穴區為臟腑之氣輸注于背部的特定區域,推拿此處可直接調整相應臟腑功能。脾俞穴:調節脾臟功能胃俞穴:調和胃腸大腸俞:疏通大腸手法與力度手法以指壓、點按、推法為主,力度適中,以患者感到舒適為度。一般順序為由上至下,先輕后重,再由重轉輕,每個穴位按揉1-3分鐘。注意避開脊柱棘突,以免造成不適。便血的綜合治療方案(一)濕熱下注型針刺:大腸俞、天樞、曲池穴三棱針:委中穴、足三里穴放血艾灸:脾俞、胃俞、足三里穴推拿:腹部環形揉法,背部點按法治療原則清熱利濕涼血止血健脾益氣每周治療3次,10次為一療程,一般需1-2個療程。預期效果便血減少或消失大便通暢腹痛緩解舌象改善便血的綜合治療方案(二)1針刺治療足三里、三陰交、血海穴,補法為主,留針30分鐘。艾灸療法氣海、關元、脾俞穴,溫和灸,每穴15-20分鐘。推拿手法腹部按揉法,背部一指禪推法,加強脾胃功能。生活調理飲食宜溫熱易消化,忌生冷油膩刺激性食物。便血的綜合治療方案(三)針刺療法推拿手法拔罐療法情志調理飲食指導肝郁脾虛型便血綜合治療方案包括針刺太沖、期門、足三里穴,配合背部肝膽經循行區拔罐,以及肝區揉法和腹部按壓法。情志調理與飲食指導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便血的綜合治療方案(四)1溫針灸關元、氣海、命門穴,針刺得氣后,在針柄上放置艾條點燃。艾灸補陽脾俞、腎俞、足三里穴,使用艾炷或艾條灸,每穴15-20分鐘。溫補推拿腰骶部溫推法,腹部溫補法,手法宜緩和持久。生活調理保暖護腰,飲食溫熱,避免勞累,適當運動增強體質。針灸推拿治療便血的現代研究微循環研究現代研究證實,針刺足三里、三陰交等穴位可改善腸道微循環,減少毛細血管滲漏。針刺能有效調節血管舒縮因子的平衡,促進損傷血管修復。神經系統調節推拿能調節自主神經系統功能,平衡交感和副交感神經活性。通過刺激脊髓節段反射,改善腸道蠕動和括約肌功能。炎癥因子影響針灸能降低TNF-α、IL-1β等促炎因子水平,減輕腸道炎癥反應。研究表明,電針治療可顯著降低實驗性結腸炎模型中的炎癥指標。臨床病例分享(一)患者情況王女士,45歲,便血2周,血色鮮紅,伴肛門灼熱感,大便干結,舌紅苔黃膩。辨證為濕熱下注型便血。治療方案針刺大腸俞、天樞、曲池、陰陵泉穴,瀉法為主。委中穴三棱針放血。配合艾灸脾俞、胃俞穴。治療效果第3次治療后便血明顯減少,第6次治療便血停止,大便通暢,舌象改善。隨訪3個月未復發。臨床病例分享(二)診斷李先生,62歲,便血反復半年,血色暗紅,面色蒼白,神疲乏力,舌淡脈弱。辨證為氣虛血熱型便血。個性化方案針刺足三里、三陰交、血海穴補法,艾灸氣海、關元穴,推拿腹部按揉法。臨床效果兩個療程后便血停止,體力恢復,面色改善,一年隨訪未見復發。針灸推拿治療便血的注意事項嚴重程度評估出血量大、持續性便血應先西醫檢查,排除惡性疾病后再行針灸推拿。特殊人群老人減輕刺激,孕婦避開禁忌穴,兒童針刺淺表。禁忌癥嚴重心臟病、出血傾向患者、惡性腫瘤活動期患者禁用。不良反應暈針、局部淤血處理:立即停針,平臥休息,熱敷局部。便血患者的日常保健與調理情志調理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可通過太極拳、八段錦等傳統健身氣功調節身心。飲食調理忌辛辣刺激、煙酒、咖啡。宜清淡易消化食物,多食新鮮蔬果,適量補充蛋白質。生活起居避免久坐,保持大便通暢,勿憋尿。適當運動,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