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棗莊現代實驗學校2025屆高考模擬最后十套:歷史試題(三)考前提分仿真卷含解析_第1頁
山東省棗莊現代實驗學校2025屆高考模擬最后十套:歷史試題(三)考前提分仿真卷含解析_第2頁
山東省棗莊現代實驗學校2025屆高考模擬最后十套:歷史試題(三)考前提分仿真卷含解析_第3頁
山東省棗莊現代實驗學校2025屆高考模擬最后十套:歷史試題(三)考前提分仿真卷含解析_第4頁
山東省棗莊現代實驗學校2025屆高考模擬最后十套:歷史試題(三)考前提分仿真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山東省棗莊現代實驗學校2025屆高考模擬最后十套:歷史試題(三)考前提分仿真卷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威·豪伊特說:“基督教人種在世界各地對他們所能奴役的一切民族所采取的野蠻和暴行,是世界上任何時期、任何野蠻愚昧和殘暴的人種都無法比擬的。”這主要是指殖民者A.建立殖民貿易公司 B.赤裸裸的掠奪金銀C.實行種族滅絕政策 D.采取野蠻血腥手段2.觀察“1894年中國產業工人地域分布情況表”,下列對表中反映的情況表述不正確的是地域工人數(單位:個)占工人總數的%上海3622047.75—46.40漢口12850—1335016.94—17.10廣州1030013.58—13.20天津3080—41804.06—5.35其他7630—767010.06—9.83A.近代產業工人在地域上高度集中B.是近代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反映C.中國近代工業主要集中于輕工業D.中國近代工業力量薄弱3.1902年梁啟超發表了政治小說《新中國未來記》,其中創設了以下情景:在中國維新50周年的祝典日上,英、日、俄等各國元首及夫人來南京參加“萬國太平會議”,在上海開設的大博覽會上“處處有演說壇,日日開講論會”。梁啟超主要目的是A.提倡平等的外交方式 B.肯定改良的重要作用C.旨在激發民眾愛國精神 D.致力于挽救民族的危亡4.1906年,詹天佑在給他的美國老師諾索夫人的信中寫到:“中國已經醒過來了。中國人要用自己的工程師和自己的錢來建造鐵路。中外人士都在注視我所主持的京張鐵路工程。如果京張鐵路工程失敗的話,不但是我的不幸,也是中國工程師的不幸,同時帶給中國很大的損失。”這說明A.清政府尚未認識到鐵路對國家的重要性 B.當時的中國已經具備修建鐵路的經濟條件C.帝國主義國家徹底放棄對中國路權的爭奪 D.詹天佑將工程成敗與中國榮辱系于一身5.有調查顯示,新中國成立后,農村村干部的社會特性經歷了一個歷史演變過程:即從解放初的家庭出身成份(貧下中農)一人民公社時期的工作積極性(勞模、勞動積極分子)一改革開放初期的自身能力強(更多表現為基于個人魅力的宗族權威)一社會關系網絡(社會關系權威)一經濟實力(經濟權威)。這表明A.權威的產生和村干部的選任由不同歷史階段的社會需求和政策環境決定B.農村的發展狀況與農村村干部的社會特性息息相關C.我國農村歷史的復雜性決定了農村建設的長期性艱巨性D.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村民主政治建設日漸成熟6.唐代關中的兵力最集中,設置有折沖府261個,擁兵26萬,約占軍府總數和兵力總額的40%,而在其他地區,折沖府的設置稀疏得多,有些州縣則根本不設。府兵的調遣權力由尚書省兵部掌握,調兵須有皇帝敕書和兵部符契。這種部署有助于A.加強中央集權 B.維護邊疆安全 C.鎮壓農民起義 D.防范外敵入侵7.“中國憑借著在絲綢、瓷器等方面無與匹敵的制造業和出口,與任何國家進行貿易都是順差。……在1800年以前,歐洲肯定不是世界經濟的中心。”按這一觀點,18世紀末世界貿易中心最有可能是A.北京B.上海C.廣州D.長安8.1938年,國民政府軍委會發言人曾說,“保衛武漢之最重要意義,不僅在保守武漢城市本身,而在掩護我東南及中部人力物力向西南西北轉移,以建立長期抗戰基礎”,以下理解正確的是A.實施國民經濟建設運動開發西北西南地區B.聯合中共實行持久抗戰并且準備長沙會戰C.實行以空間換時間戰略建設后方支援前線D.堅守武漢毫不退讓以爭取美英等國的支持9.1792年,英特使馬戛爾尼來華。他曾邀請清軍將領福康安檢閱英國使團衛隊演習新式武器操練,福康安說:“看亦可,不看亦可。這火器操作,諒來沒有什么稀奇!”福康安的話語反映出A.清朝統治階層對西洋武器非常熟悉B.福康安對西洋武器的先進認識不夠C.當時清王朝統治階層自大的心態D.清王朝統治階層不了解世界變化10.漢文帝時賈誼提出分封諸侯王子弟為王的策略。據此,漢文帝分齊國為七,分淮南為三,漢景帝分梁國為五。到漢武帝時,通過“推恩令”,王子封侯者達一百多人。據此可知A.漢文帝是分封諸侯王子弟的始作俑者 B.漢武帝時期郡國并行的局面得以結束C.漢代王國問題的解決是一個長期過程 D.漢代分封制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11.唐御史中丞宋璟,常常在朝堂之上評論朝廷得失,為幸臣所不容,武后曾先后三次敕璟外任,璟以“御史中丞非軍國大事,不當出使,恐不乖朝廷故事,請不奉制”。對此,武后亦無可奈何。這說明A.女性執政受到質疑 B.監察權具有獨立性C.御史制度存在弊端 D.專制皇權遭到削弱12.羅斯福新政得到廣大工人的擁護,但是也有部分資本家將其稱為“剝削富有者的暴政”。以下新政政策最容易引起資本家反對的是()A.以工代賑,興辦公共工程B.復興工業,調整農牧業C.政府擔保存款,恢復銀行信用D.實施社會保障,縮小貧富差距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32分)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棉花在中國堪稱紡織原料中的后起之秀。唐宋以來,人們越來越看出棉花作為絮襯和紡織原料的優越性。元代王楨的《農書》對此作了較為全面的評價,說棉花是“比之桑蠶,無采養之勞,有必收之效。埒之臬苧(xizhu,麻類植物),免績緝之功,得御寒之益,可謂不麻而布,不繭而絮”,“又兼代氈毯之用,以補衣褐之費”。元以后的歷代統治者都極力征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術書籍,勸民植棉。到了明代,棉花已超過絲、麻、毛、成為主要的紡織原料,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說:“棉布寸土皆有”,“織機十室必有”。一一摘編自《中國棉紡織史》材料二材料三提起鄭州棉紡業,不能不提穆藕初(1920年代中國四大“棉紗大王”之一)。穆藕初看到鄭州“地當中樞,陜西、山西兩省所產棉花之由彼東下者,為數甚巨;且其地介于京漢、隴海兩路線之間,東西南北四路暢運,交通便利,銷場甚廣……”,不由得動了心。1919年,穆藕初集資200多萬兩白銀,成立了鄭州豫豐紗廠。……直皖戰爭后,緊接著是直奉戰爭,鄭州屢屢成為兩軍必爭之地。不管哪路軍閥占領了鄭州,都要位進紡織廠,吃喝拉撒全要管。更大的壓力,來自于洋商。當時的日本紡織巨子,成群結隊來到中國,組成聯合企業,把中國紗廠沖擊得難以立足。……抗日戰爭爆發后,豫豐紗廠數次遭到轟炸,多數廠房被炸毀,來不及搬走的4000余枚紗錠,都埋在了廢墟內。——摘編自石破《鄭州棉紡業的四個年代》材料四至于采取怎樣的實業發展道路,張謇分析道:“(不能)舉全世界所有實業之名,一時并舉,則須究今日如何致窮,他日如何致富之業。”他根據光緒、宣統兩朝的《海關貿易冊》指出:“國人但知賠款為大漏卮,不知進出口貨價相抵,每年輸出,以棉貨一項論,已二萬一千余萬兩,鐵已八千余萬兩,暗中剝削,較賠款尤甚。若不能設法,即不亡國,也要窮死。”“是以謇于南洋勸業會時,即發表中國現時實業需用棉鐵政策之說。”——轉摘自熊映梧《對中國近代幾種富民強國主張的評說》回答:(1)根據材料一,我國的植棉和棉紡織業在唐宋以后迅速發展。推動其發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根據材料二,在19世紀前期,中、英兩國的棉紡織業在生產方式和組織形式上有何不同?這反映出兩國經濟形態怎樣的差異?(3)根據材料三:概括指出穆藕初在鄭州設立豫豐紗廠的有利條件,為什么后來豫豐紗廠又陷于困境?(4)根據材料四,張謇提出了一條怎樣的實業發展道路?綜合本題信息和所學知識,試對這一發展道路作出評價。(要求:史論結合,條理清楚)14.(20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原工業化”指“工業化之前的工業化”。原工業的生產形式基本上擺脫了行會的控制,商人資本直接參與制造業,參與市場競爭,生產形式主要是外放制(又稱作包買商制)。原工業化使英國農村中出現了農業和鄉村工業并重的“二元經濟”。在“二元經濟”模式下,農村勞動者的身份往往具有雙重屬性,既是耕作者,又是制造業工人。在前工業時期,英國從事農業的人口不斷下降。1520年,英格蘭鄉村的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76%,110年為70%,1670年為1.5%,1700年為55%,1750年為46%。從農業中釋放出來的勞動力主要被原工業、商業和服務業吸收。——摘編自劉文超《近代英國商業和商業資本的演化過程及其對市場經濟發展形成的影響》材料二明清時期雖然興起一些手工業中心,但與此同時,農民的家庭生產多樣化程度也在提高,特別是傳統棉紡織技術普及后耕織結合的程度加強。那些手工業專業地區的產品長途販運并不具有很強的競爭力,在農村更是銷量有限。這就限制了商業資本對制造業投資的興趣。明清民間商人雖富有,但最能累積巨額財富的卻是鹽商、茶商、洋商、票號、銅商等特許商人,特許經營和官商制度扭曲了市場規律,形成了惡劣的經營導向,商人們并不把發展的希望寄托于市場開拓和由此而增加對科技發明生產創新的興趣;而在于謀取流通領域的超經濟特權,其經營注意力始終游離于生產領域之外,市場和市場主體始終都得不到獨立自由的發展空間。——摘編自樊衛國《論明清經濟演進的內向化傾向》(1)根據材料一,概括英國“原工業化”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影響。(2)根據材料一、二,指出與英國“原工業化”時期相比明清時期在商業運營上的不同之處,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導致不同的原因。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D【解析】

材料信息“基督教人種在世界各地對他們所能奴役的一切民族所采取的野蠻和暴行,是世界上任何時期、任何野蠻愚昧和殘暴的人種都無法比擬的”說明基督教人種即西歐人對落后民族野蠻殘暴的奴役是史無前例的。依據所學知識可知,這主要是指殖民者對落后民族采取了野蠻血腥手段,故D正確;建立殖民貿易公司、赤裸裸的掠奪金銀、實行種族滅絕政策都是野蠻血腥手段的表現,故ABC錯誤。2、C【解析】

材料數據沒有體現輕工業發展情況,故C選項符合題意;據材料數據可知,這時期中國產業工人集中在上海,說明地域上高度集中,也體現了近代被西方侵略后沿海地區較開放的半殖民地化的反映,故A、B選項不符合題意;據材料可知,除上海地區外的產業工人比例較少,體現了中國近代工業力量的薄弱,故D選項不符合題意。3、B【解析】

材料信息主要表達中國維新50周年的成就。由此可知,梁啟超此作品的主要目的是肯定改良的重要作用,故B正確;提倡平等的外交方式不是主要目的,故A錯誤;激發民眾愛國精神、挽救民族的危亡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CD錯誤。4、D【解析】

根據題干“京張鐵路工程失敗的話,不但是我的不幸,也是中國工程師的不幸”可知,詹天佑將修建京張鐵路工程的成敗視為個人與國家的榮辱共存,故D項正確;題干未反映清政府對京張鐵路工程修建的態度,排除A項;題干并未強調京張鐵路工程修建的條件問題,排除B項;帝國主義通過搶奪路權意圖控制中國經濟命脈,故并不放棄對中國路權的爭奪,排除C項。故選D。5、A【解析】試題分析:依據材料可知我國農村村干部的社會特性在不同的歷史階段,隨著社會的需求和變化不斷的發展變化,所以可以得出權威的產生和村干部的選任由不同歷史階段的社會需求和政策環境決定的結論,所以答案選擇A項。考點: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政治建設的曲折歷程及其歷史性轉折·民主政治的發展6、A【解析】

折沖府設置重內輕外,統兵權與調兵權分離,這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選項A正確;邊疆地區折沖府設置較少,因此選項B排除;府兵制是初唐軍制,當時社會矛盾不突出,因此選項C排除;邊疆設置數量少,因此其主要目的不是防范外敵,排除D。7、C【解析】

根據所學,鴉片戰爭前夕,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只允許廣州一口通商,因此廣州此時的對外貿易量最大,故C項正確;排除ABD三項。8、C【解析】

“不僅在保守武漢城市本身,而在掩護我東南及中部人力物力向西南西北轉移,以建立長期抗戰基礎”說明保衛武漢的目的是以空間換取時間,為長期抗戰奠定基礎,故C正確;1935年實施國民經濟建設運動,不符合題意,排除A;材料信息無法體現聯合中共實行持久抗戰,排除B;材料信息不能體現“爭取美英等國的支持”,排除D。9、C【解析】

依據材料中福康安對于西洋火器的不屑一顧,體現出清朝統治者的盲目自大的心態,故C正確;當時的清朝統治者對西洋武器并不熟悉,排除A;材料不是說明福康安對西洋武器的先進認識不夠,根本就不想認識,排除B;清王朝統治階層不了解世界變化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故選C。10、C【解析】

從漢文帝時分封諸侯王子弟為王到漢武帝實行推恩令可看出,漢代為解決地方封國問題歷經了三代皇帝,說明漢代王國問題的解決是一個長期工程,故選C;AB項與題意主旨不符,且沒有全面涵蓋題意,排除;漢代初期分封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但后來逐漸演變為地方割據勢力,不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排除D。故選C。11、B【解析】

御史宋璟常常評論朝政得失,武則天多次想讓他離開朝廷去出使,宋璟提出御史不是國家重臣,如果出使中處事不當,恐怕違背朝廷的意愿,恕我不能遵命。皇帝也無可奈何,從而說明監察權具有獨立性,故選B;A不符合題意,排除;CD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12、D【解析】

羅斯福新政中的“實施社會保障”觸及到資本家的利益,一定程度體現下層民眾的利益,所以遭到資本家的反對,故選D;興辦公共工程也創造資本家投資機會,排除A;復興工業,調整農牧業,符合資本家的直接利益,排除B;政府擔保存款,恢復銀行信用,有利于化解資本家的融資問題,排除C。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1)原因:政府的倡導和政策推動;植棉、棉紡較傳統的桑蠶和麻紡更為容易、優越;棉布較絲麻更為御寒實用,逐漸成為民眾的主要衣料。(2)不同:中國是以家庭為單位的手工生產,英國為工廠制的機器生產。經濟形態差異:中國是傳統小農經濟(自然經濟,農耕文明);英國屬于近代資本主義工業文明。(3)條件:靠近棉花產地,交通便利,市場廣闊。困境原因:軍閥混戰,日本紡織企業的沖擊(外國資本的競爭),日本發動侵略戰爭。(4)道路:“棉鐵政策”,重點發展棉紡織業和鋼鐵業。評價:可以分為如下角度①針對外貿逆差、銀錢外流的嚴重問題,要求抵制西方經濟侵略,教窮致富,具有濃烈的愛國精神;②重點發展棉、鐵業,輕重工業并舉,沒有片面照搬外國經驗,符合中國國情(中國發展棉紡織業歷史悠久,受外患深)及當時的世界潮流;③張謇的思想及其實業實踐推動了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④忽略了中國近代特殊的社會環境(內亂、外患)對實業發展的嚴重阻礙。【解析】

(1)依據材料“人們越來越看出棉花作為絮襯和紡織原料的優越性”來看,植棉、棉紡較傳統的桑蠶和麻紡更為容易、優越;依據材料“元以后的歷代統治者都極力征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術書籍,勸民植棉”來看,政府倡導和政策起到了推動作用;依據材料“免績緝之功,得御寒之益,可謂不麻而布,不繭而絮”來看,棉布較絲麻更為御寒實用,推動了我國的植棉和棉紡織業迅速發展。(2)不同:依據圖片并結合所學知識來看,中國是以家庭為單位的手工生產,英國為工廠制的機器生產;經濟形態差異:根據兩國生產方式的不同并結合時代背景來看,中國是傳統小農經濟,而英國屬于近代資本主義工業文明。(3)條件:依據材料“地當中樞,陜西、山西兩省所產棉花之由彼東下者,……交通便利,銷場甚廣”來看,鄭州靠近棉花產地,交通便利,市場廣闊;困境原因:依據材料“鄭州屢屢成為兩軍必爭之地”來看,鄭州受軍閥混戰影響嚴重,依據材料“日本紡織巨子,成群結隊來到中國,組成聯合企業,把中國紗廠沖擊得難以立足”來看,日本企業對中國企業產生了沖擊,依據材料“抗日戰爭爆發后,豫豐紗廠數次遭到轟炸,多數廠房被炸毀”,日本侵華對中國企業造成了嚴重的破壞。(4)道路:依據材料“發表中國現時實業需用棉鐵政策之說”來看,張謇主張重點發展棉紡織業和鋼鐵業;評價:張謇針對外貿逆差、銀錢外流的嚴重問題,按照中國國情,提出重點發展棉、鐵業,要求抵制西方經濟侵略,教窮致富,既具有濃烈的愛國精神,又推動了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但他忽略了中國近代特殊的環境對實業發展造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