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標通史版2025版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專題二第4講魏晉隋唐時期的政治演變與成熟精練含解析_第1頁
課標通史版2025版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專題二第4講魏晉隋唐時期的政治演變與成熟精練含解析_第2頁
課標通史版2025版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專題二第4講魏晉隋唐時期的政治演變與成熟精練含解析_第3頁
課標通史版2025版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專題二第4講魏晉隋唐時期的政治演變與成熟精練含解析_第4頁
課標通史版2025版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專題二第4講魏晉隋唐時期的政治演變與成熟精練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第4講魏晉、隋唐時期的政治演化與成熟一、選擇題1.(2024四川成都模擬)北魏遷都后,在都城洛陽為外族使節(jié)設置了“四夷館”和“四夷里”,主要居住有歸魏的南朝人士、邊夷侍子和朝貢使節(jié)、入朝的周邊民族首領以及大多以朝貢使節(jié)名義進入洛陽的胡商販客,并用歸正、歸德、慕化、慕義等詞為“館”“里”定名。此舉旨在()A.促進洛陽經(jīng)濟的復原發(fā)展B.彰顯民族政策的開明C.凸顯北魏的華夏正統(tǒng)地位D.緩和南北政權的沖突答案C本題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從材料中北魏政權為外族使節(jié)設置“四夷館”“四夷里”“并用歸正、歸德、慕化、慕義等詞……定名”可知,北魏政權以華夏正統(tǒng)自居,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北魏政權的文化心理,沒有體現(xiàn)出對經(jīng)濟的影響,A項錯誤;材料中北魏政權將南朝人士等外族使節(jié)稱為“夷”,不能體現(xiàn)出民族政策開明和緩和南北政權沖突,B、D兩項錯誤。2.(2024山東臨沂模擬)魏晉時代,尚有許多人反對九品中正制,但是到了南北朝時期,已經(jīng)很少有人反對這一制度。這一變更反映了()A.君主專制統(tǒng)治空前強化B.世家大族漸漸走向沒落C.士庶階層已經(jīng)基本固化D.考試選官制度初露端倪答案C君主專制統(tǒng)治空前強化是在明清時期,故A項錯誤;B項明顯錯誤;九品中正制使官吏的選拔權把持在門閥之家的手上,據(jù)材料可知南北朝時期已經(jīng)很少有人反對這一制度,說明士庶階層已經(jīng)基本固化,故C項正確;考試選官制度初露端倪是在隋朝,故D項錯誤。3.(2024課標Ⅱ)《史記》《漢書》均為私家撰著。魏晉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負責修撰本朝或前朝歷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親自參加,這反映出官修史書()A.記載的真實性 B.評價歷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 D.說明歷史的客觀性答案C本題考查中國古代官修史書的特點。材料表明,魏晉以后官修史書由特地的史官負責,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參加,官修史書體現(xiàn)了朝廷的意志,具有顯明的政治色調(diào),故C項正確。4.(2024遼寧沈陽模擬)趙翼《廿二史札記》中提到:“(南朝)高門大族,門戶已成,令仆三司,可安流平進,不屑竭智盡心,以邀恩寵。且風流相尚,罕以物務關懷,人主遂不能藉以集事。于是不得不用寒人……”由此推斷()A.九品中正制被徹底拋棄B.統(tǒng)治者實行了新的選官制度C.士族門第不再是選官標準D.統(tǒng)治者被迫重用庶族地主答案D九品中正制被徹底拋棄是在隋朝,故A項錯誤;南朝時期沒有實行新的選官制度,故B項錯誤;南朝時仍以門第作為選官標準,故C項錯誤;依據(jù)材料“于是不得不用寒人”可得出統(tǒng)治者被迫重用庶族地主,故D項正確。5.(2024湖北八市3月考試)鄭樵《通志》記載,“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狀,家有譜系。官之選舉必由于簿狀,家之婚姻必由于譜系。……此近古之制,以繩天下,使貴有常尊,賤有等威者也。……自五季以來,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故其書散佚而其學不傳”。這一變更()A.顯示了“公天下”的趨向B.反映了文官政治的形成C.適應了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需求D.表明白封建等級秩序的重構答案C從材料信息可知,隋唐以前,選官、通婚須注意“簿狀”“譜系”,這說明當時門閥士族勢力的強大。五代以來,“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這說明當時門閥士族的瓦解,這一現(xiàn)象是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結果,也適應了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需求。故選C項。A、B、D三項在材料中無法體現(xiàn)。6.(2024江西九江模擬)唐太宗說:“尚書省,天下綱維,百司所稟,若一事有失,天下必受其弊者。”材料反映了唐代尚書省()A.組織整齊嚴密,是各機構的典范B.在中樞行政機構中位高權重C.掌侍進奏、參議表章D.常常依據(jù)皇帝的意旨草擬圣旨答案B材料中并未論述唐代尚書省的組織架構,故A項錯誤;材料“尚書省,天下綱維,百司所稟,若一事有失,天下必受其弊者”,說明唐代尚書省位高權重,對國家的發(fā)展影響深重,故B項正確;材料不涉及尚書省的職能問題,故C、D兩項錯誤。7.(2024課標Ⅰ)記述出處“秦王(李世民)與薛舉大戰(zhàn)于涇州,我?guī)煍】儭薄杜f唐書·高祖本紀》“薛舉寇涇州,太宗(李世民)率眾討之,不利而旋”《舊唐書·太宗本紀》記述出處“秦王世民為西討元帥……劉文雅(唐朝將領)及薛舉戰(zhàn)于涇州,敗績”《新唐書·高祖本紀》“薛舉寇涇州,太宗為西討元帥,進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諸將為舉所敗”《新唐書·太宗本紀》上表為不同史籍關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務的歷史敘述。據(jù)此能夠被認定的歷史事實是()A.皇帝李世民與薛舉戰(zhàn)于涇州B.劉文雅是戰(zhàn)役中唐軍的主帥C.唐軍與薛舉在涇州作戰(zhàn)失敗D.李世民患病導致了戰(zhàn)役失敗答案C從材料信息看,四則史料都記述了唐朝軍隊與薛舉在涇州作戰(zhàn)、唐軍戰(zhàn)敗的事實,故C項符合題意。《舊唐書·高祖本紀》和《新唐書·高祖本紀》中均稱李世民為“秦王”而非“皇帝”,故A項錯誤;《新唐書·高祖本紀》中記述劉文雅是戰(zhàn)役中唐軍的將領而非主帥,故B項錯誤;李世民患病只在《新唐書·太宗本紀》中有記載,孤證不立,故D項錯誤。8.(2024安徽“江南十校”3月考試)貞觀年間有個鐵的規(guī)定,“任何官員向皇帝奏事,必需史官相隨在旁,不管發(fā)表什么言論都記錄在案;假如要彈劾某官員,必需對著皇帝的儀仗朗讀彈劾內(nèi)容,并對此負責”。此材料可以表明唐朝()A.治國理政的政治才智 B.官員奏事、彈劾的渠道受阻C.君主專制進一步加強 D.史官的地位有很大的提高答案A從材料信息看,官員向皇帝奏事須有史官記錄在案,“彈劾某官員,必需對著皇帝的儀仗朗讀彈劾內(nèi)容,并對此負責”,這種規(guī)定有利于監(jiān)督君臣的言行,表明唐朝治國理政的政治才智,故選A項。材料信息反映了對官員奏事、彈劾有了嚴格的要求,并未體現(xiàn)官員奏事、彈劾的渠道受阻,故B項錯誤;材料信息無法體現(xiàn)君主專制加強,故C項錯誤;材料信息無法體現(xiàn)史官的地位提高,解除D項。9.(2024河南鄭州質(zhì)檢一)唐朝沿用隋制,國家每一政令的下達,都經(jīng)由中書出令、門下審議、尚書執(zhí)行的程序。后來“中書門下兩省,或論難往來,各逞意氣。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長官合署辦公,是謂政事堂”。這說明政事堂的設立()A.有助于提中學央行政效率B.擴大了三省長官的權力C.緩解了皇權與相權的沖突D.旨在終結三省六部制度答案A依據(jù)材料“中書門下兩省,或論難往來,各逞意氣。太宗深察其弊”可知,三省分權造成肯定程度的隔閡和過分牽制,導致行政效率低下;依據(jù)材料“令三省長官合署辦公,是謂政事堂”可知,三省長官合并辦公有利于三省間的有效溝通,有助于提中學央行政效率,故A項正確。三省長官的職權沒有發(fā)生變更,只是辦公形式發(fā)生了變更,故B項錯誤;材料僅涉及三省六部制內(nèi)部的變遷,而這種變遷也是為了提高行政效率,并不是為了緩解皇權與相權的沖突,故C項錯誤;D項與史實不符,解除。10.(2024廣東廣州調(diào)研)唐太宗曾問負責《起居注》的史官褚遂良:你近來主持寫《起居注》,里面記了些什么呢,我可以拿來看看么?褚遂良回答道:現(xiàn)在的《起居注》,就像古代史官記錄君主的言行一樣,左史記言,右史記行,完備無漏地登記好的和壞的,就是希望君主不做非法的事,還沒聽說過君主可以自己隨意拿去看的。據(jù)此可知()A.《起居注》客觀地反映了君主言行B.唐代君主專制制度尚未成熟C.古代官僚在職權上有肯定的自主性D.史書編撰傳統(tǒng)有效制約君權答案C通過材料中唐太宗和史官褚遂良的對話可知,史官的行為并未受到皇帝的影響,說明官僚在職權上有肯定的自主性,故C項正確。《起居注》記錄君主言行,但會受到一些主觀因素的影響,故A項錯誤;唐太宗時期實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的確立標記著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故B項錯誤;由材料中“希望君主不做非法的事”不能得出有效制約君權的結論,故D項錯誤。11.(2024山西太原期末)唐代諫官,多由門下省長官選取有學問、有氣節(jié)的人充任,他們隨從在宰相身旁,宰相有時不便同皇帝講的話,多由諫官來講。這反映出唐代諫官制度()A.開創(chuàng)了民主政治的先河 B.變更了三省的運行機制C.有助于決策層溝通和諧 D.有效限制君主獨斷專行答案C“宰相有時不便同皇帝講的話,多由諫官來講”,表明諫官制度有助于決策層溝通和諧,故C項正確。唐代諫官制度服務于君主專制,與民主政治無關,故A項錯誤;材料反映出唐代諫官制度在決策層溝通中的作用,沒有涉及三省的運行機制,故B項錯誤;唐代諫官制度服務于君主專制,不能有效限制君主獨斷專行,故D項錯誤。12.(2024江蘇如東中學檢測)唐太宗曾對王珪說:“國家本置中書、門下以相檢察,中書詔敕或有差失,則門下當行駁正。人心所見,互有不同……比來或護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茍避私冤,知非不正,順一人之顏情,為兆民之深患。”對唐太宗的話理解正確的是()A.中書、門下之間在運作時存在不盡如人意之處B.中書與門下分工明確,有利于提高決策效率C.中書與門下相互制約,可抑制宰相權力的膨脹D.中書、門下之間易相互扯皮,降低行政效率答案A本題主要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的局限性。材料表明唐太宗認為在三省六部制的實際運作過程中可能會出現(xiàn)相互包庇、勾心斗角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即材料中的“比來或護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茍避私冤,知非不正,順一人之顏情,為兆民之深患”,故A項正確。二、非選擇題13.聞名學者余英時指出:科舉不是一個單純的考試制度,它將社會結構緊密地聯(lián)系了起來,形成一個多面互動的整體,始終發(fā)揮著無形的統(tǒng)合功能。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科舉之善,在能破朋黨之私。……前此選舉,皆權在舉之之人,士有應舉之才,而舉不之及,夫固無如之何。即可(科舉)……不能應試者,有司雖欲徇私舉之而不得;茍能應試,終必有若干人可以獲舉也。此實選舉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呂思勉《中國制度史》材料二慢慢地,這些考試(指科舉)起先集中于文學體裁和儒家正統(tǒng)觀念,最終的結果是形成一種制度,為中國供應了一種贏得歐洲人敬重和艷羨的、有效穩(wěn)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國仍相對地孤立在東亞,它就會接著供應穩(wěn)定性和連續(xù)性。——[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三作為一種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舉明顯有其客觀的歷史合理性,否則我們就無法說明其存在的長久性。……科舉的創(chuàng)新之處就在不僅為社會底層的學問分子供應了持續(xù)流淌的可能,而且將其制度化。……科舉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機會均等”……的機制,對學問分子的社會心理是一種塑造,客觀上激勵了個人的奮斗精神。——薛明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概論》請回答:(1)據(jù)材料一,結合所學學問,指出漢晉時期的選官制度,并通過與上述選官制度的比較,說明科舉制的歷史進步性。(7分)(2)據(jù)材料二,結合所學學問,說明科舉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體的統(tǒng)合功能。(3分)(3)據(jù)材料三,說明科舉制對于現(xiàn)代人才選拔的歷史借鑒價值。(3分)答案(1)選官制度:察舉制;九品中正制。進步性:有利于破除結黨營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發(fā)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特權;擴大了官員的來源;提高了從政人員的文化素養(yǎng)。(2)功能:加強中心集權;保證儒家思想成為主流(正統(tǒng));維護文明的穩(wěn)定性和連續(xù)性。(3)借鑒價值:人才流淌機制;客觀公允理念;人才激勵機制。14.(2024河南安陽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華文明一個根本性特點,就是人的身份地位、財寶和社會政治權力在不斷流淌,而且是制度化流淌。第一,身份地位的流淌性,是中華文明發(fā)展一個特別重要的原動力。我們沒有固定不變的身份地位,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可以經(jīng)過人自身的努力而得到變更,人們的身份地位都在不斷變動,而且有制度性保證。這個變動是可控的,當變動的路堵塞了,不行控了,社會危機就產(chǎn)生了。其次,是財寶的流淌性。商鞅變法后土地可以買賣,土地就始終在流淌中,而且有制度性保證。土地流淌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維持理性發(fā)展的最根本財寶。第三就是權力的流淌,權力是否真正向全部人開放,是否能夠真正成為公權力,不僅是政治問題,也是經(jīng)濟、社會、文化問題。——摘編自姜義華《“自信”的根基》依據(jù)上述材料,圍繞“文明發(fā)展的動力”擬定一個主題,并結合中國歷史相關學問,對這一主題進行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史實精確充分。)(12分)答案示例一主題:人的身份地位的流淌是文明發(fā)展的動力。(2分)論述:秦朝時期,廢分封,行郡縣,郡縣長官由皇帝干脆任免,廢除了世卿世祿制,官僚政治取代了貴族政治,實現(xiàn)了人的身份地位的流淌。官僚政治強化了專制主義中心集權,有利于秦漢的統(tǒng)一,為中國歷史發(fā)展奠定了基礎。(4分)隋唐時期,廢除九品中正制,推行科舉制,選官的依據(jù)不再是出身和門第,而是科舉考試成果,更加公允公正,變更了世家大族壟斷仕途的局面。科舉制擴大了政府的統(tǒng)治基礎,加強了中心集權,推動了文化和教化事業(yè)的發(fā)展。(4分)總之,人的身份地位的流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推動了文明的發(fā)展,成為文明發(fā)展的動力。(2分)示例二主題:財寶的流淌是文明發(fā)展的動力。(2分)論述:戰(zhàn)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廢除了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土地作為財寶由奴隸主占有轉為封建地主占有,推動了社會的轉型,促進了社會生產(chǎn)力的進步,壯大了秦國的國力,為秦滅六國、實現(xiàn)統(tǒng)一供應了物質(zhì)基礎。(4分)1953—1956年,新中國有安排地對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和資本主義工商業(yè)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將生產(chǎn)資料的私有制逐步改造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滿意了廣闊人民占有生產(chǎn)資料的需求。三大改造的完成標記著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推動了生產(chǎn)力和社會主義經(jīng)濟建設的快速發(fā)展。(4分)總之,財寶的流淌在不同時期推動了社會的發(fā)展。(2分)示例三主題:權力的流淌是文明發(fā)展的動力。(2分)論述:秦朝統(tǒng)一后,郡縣長官由皇帝干脆任免,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