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天津市河西區七年級(下)期中歷史試卷_第1頁
2024-2025學年天津市河西區七年級(下)期中歷史試卷_第2頁
2024-2025學年天津市河西區七年級(下)期中歷史試卷_第3頁
2024-2025學年天津市河西區七年級(下)期中歷史試卷_第4頁
2024-2025學年天津市河西區七年級(下)期中歷史試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頁(共1頁)2024-2025學年天津市河西區七年級(下)期中歷史試卷一、選擇題共60分,本卷共30小題,每題2分,共計60分。在每題列出的4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2分)云南是世界人類起源地之一。1965年5月研究人員在云南省元謀縣發掘出距今約170萬年的元謀人門齒化石,這可以作為研究元謀人的()A.文字史料 B.影像史料 C.口述史料 D.實物史料2.(2分)李華同學在參觀某博物館文物展時,看到了下面的一組陳列文物。據此可知,這次文物展的主題是()A.原始農業的興起 B.原始人群審美意識萌發 C.早期猿人的演進 D.傳說與真實歷史的區別3.(2分)據《史記?夏本紀》記載:(他)“勞神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終于治平了洪水,這位傳說中的治水英雄是()A.黃帝 B.炎帝 C.蚩尤 D.大禹4.(2分)“國家”這個詞是表示地緣關系的“國”與表示血緣關系的“家”的合成。夏朝體現“國”與“家”融合的制度是()A.禪讓制 B.世襲制 C.分封制 D.郡縣制5.(2分)“二重證據法”強調運用文獻記載與考古發現相互印證,以考量歷史。以下最符合“二重證據法”的是()A.二里頭遺址與二里頭宮殷復原圖 B.黃帝陵遺址與遠古炎黃傳說 C.殷墟甲骨文與《史記?殷本紀》 D.秦陵兵馬俑與電視劇《大秦帝國》6.(2分)西周時,“一人跖(踏)耒而耕,不過十畝”;戰國時,“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引起這一變化的根本原因是()A.公田變為私田 B.鐵農具、牛耕的推廣 C.國家走向統一 D.封建制度的確立7.(2分)有人評價商鞅變法的某項措施:“以前是貴族任戰士,現在是戰士為貴族”。這項措施應是()A.加強刑罰 B.獎勵生產 C.推行縣制 D.獎勵軍功8.(2分)春秋戰國時期各學派的思想主張,與下列日常規范相符的學派是()層面日常規范個人用禮儀規則來要求自己,可以不犯錯誤家族父母健在時,要對他們表示尊敬和愛戴政府君主遵守禮儀規則,臣民就聽從他召喚A.墨家 B.儒家 C.道家 D.法家9.(2分)都江堰是一座綜合性水利工程,結合彎道環流原理,實現了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制進水流量。材料強調了都江堰的修建()A.不違農時,尊重規律 B.乘勢利導,因地制宜 C.人定勝天,天順人愿 D.聽天由命,逆天無功10.(2分)秦始皇為鞏固統一實施了“便于國家政令發布和貫徹執行,使不同地域人民順利溝通”的舉措。這項舉措為()A.統一文字 B.統一貨幣 C.統一度量衡 D.修筑長城11.(2分)西漢初年,恢復發展經濟、穩定統治秩序成為社會首要任務,各種制度基本沿襲了秦朝,但施政方針有了重大調整,史稱“漢承秦制有所損益”。下列選項能夠體現這一觀點的是()A.郡縣封國并行 B.強化思想控制 C.鹽鐵專賣制度 D.設置西域都護12.(2分)《易中天中華史:漢武的帝國》中寫道:“始皇的焚書,武帝的尊儒,動機都一樣?!鼻厥蓟屎蜐h武帝的共同“動機”是()A.鞏固中央集權 B.繁榮學術文化 C.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D.發展教育事業13.(2分)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習必備的核心素養之一。下列史實與圖示中①處朝代相對應的一項是()A.出現“文景之治”的局面 B.開始設置西域都護 C.漢武帝發動漠北戰役 D.出現“光武中興”14.(2分)西漢時期,河西地區“習俗頗殊,地廣民稀”,到東漢初年,河西地區已經是“兵馬精強,倉庫有蓄,民庶殷富”。發生這種變化的原因是()A.絲綢之路的開通 B.孝文帝改革推動 C.民族交融的加強 D.北方人口的南遷15.(2分)“二龍爭戰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烈火初張照云海,周瑜曾此破曹公?!贝嗽娤鄠鳛槔畎姿?,根據歷史知識,詩中的“二龍”實際指的是()A.周瑜軍隊與曹操軍隊 B.劉備軍隊與曹操軍隊 C.孫權軍隊與曹操軍隊 D.孫劉聯軍與曹操軍隊16.(2分)觀察下面兩幅不同時期形勢圖,它們的變化反映了()A.民族交融不斷加強 B.東漢末年州郡割據戰亂不斷 C.江南地區得到開發 D.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17.(2分)下列與魏晉南北朝時期相符的歷史現象是()A.江南地區得到開發 B.科舉盛行、人才輩出 C.藩鎮割據、社會動蕩 D.佛教傳入、外交活躍18.(2分)如下表格記錄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漢化措施。這些措施()遷都洛陽講漢話改姓氏通婚姻穿漢服A.促進了民族交融 B.結束了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分裂 C.確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 D.消除了民族之間的隔閡19.(2分)歷史課上,老師正在講解一本北朝著作:“它介紹了選種、浸種和給水稻催芽等技術以及輪作和套種的經驗。在強調因地、因時制宜的同時……書中提出的綠肥輪作法,歐洲人直到19世紀30年代后才實行?!贝酥鲬牵ǎ〢.《綴術》 B.《齊民要術》 C.《漢書》 D.《九章算術》20.(2分)宋朝李綱曾高度評價隋文帝“混南北為一區”的歷史功績。此歷史功績主要是指()A.加強中央集權 B.發展社會經濟 C.開通大運河 D.實現國家統一21.(2分)如表可用來說明唐朝的興盛得益于()時期政治措施唐太宗時期完善三省六部制武則天時期創立殿試制度唐玄宗時期改革稅制和兵制A.皇權的平穩更替 B.選官方式的調整 C.制度的創新發展 D.開放的社會風氣22.(2分)唐開元十四年,全國戶數統計近707萬,開元二十年,達786萬。開元中期,米價每斗13文,后期穩定在20文以下,“天下無貴物”。社會穩定,“遠適數千里,不持寸刃”。這可說明唐朝()A.出現盛世局面 B.重視選拔人才 C.詩壇氣象萬千 D.藩鎮割據嚴重23.(2分)唐朝國勢由盛轉衰始自于()A.開元盛世 B.安史之亂 C.北民南遷 D.靖康之恥24.(2分)《資治通鑒》記載,唐太宗認為各民族沒有什么不同,“蓋德澤洽,四??墒谷缫患摇薄榇?,他()A.建立中央集權制度 B.派遣張騫出使西域 C.開創科舉取士制度 D.實行開明民族政策25.(2分)“遣唐使”、“玄奘西行”、“鑒真東渡”等客觀史實,反映出唐朝的時代特征是()A.對外開放 B.經濟繁榮 C.政治清明 D.交通發達26.(2分)李白的詩豪邁奔放、清新飄逸;而杜甫的詩沉郁悲愴、語言凝重,導致二人不同的創作風格的主要原因是()A.對祖國山河的感觸不同 B.所受的教育不同 C.仕途不同 D.所處的社會現實不同27.(2分)如表為五代十國時期中原王朝更替簡表。針對這一現象,北宋初年統治者的對策是()政權建立者身份時間后梁朱溫宣武節度使907﹣923年后唐李存勖河東節度使923﹣936年后晉石敬瑭河東節度使936﹣946年A.重農抑商 B.設市舶司 C.重文輕武 D.打破坊市28.(2分)下列史事與如圖卡片中①相對應的是()A.開創科舉取士制度 B.形成藩鎮割據局面 C.澶淵之盟保持和平 D.經濟重心南移完成29.(2分)歷史學習要善于抓住特征和主題。如果你要完成一篇關于“遼、宋、西夏、金時期”的歷史小論文,你可以確定的最合適的論文主題是()A.地方軍閥割據的時代 B.諸侯交替掌握政權的時代 C.民族政權并立的時代 D.封建國家統一的時代30.(2分)“臺灣者,中國之土地也”。歷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是()A.臺灣府 B.都元帥府 C.澎湖巡檢司 D.臺灣省二、本卷共2道題,31題20分,32題20分,共40分。31.(20分)中國古代中央集權政治制度,是在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演進的結果。材料一:秦朝中央集權制度主要有三個環節構成。第一是建立國家元首制度;第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機構;第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百代皆行秦政事”,秦始皇所建立的制度,奠定了此后兩千多年中央集權國家政治體制的基本模式。——摘編自袁行霈等主編《中華文明史》材料二:他在位時期,西漢王朝國力強盛,版圖拓展。他采取有效措施,消除了諸侯國對抗中央的能力,完全控制了國家的經濟命脈,形成了以儒家學說為核心的正統思想,鞏固加強了中央集權。在國力強盛的基礎上,漢王朝的影響力遠達邊地少數民族地區,以中原漢文化為核心的漢王朝版圖得以拓展。——摘編自朱紹侯等《中國古代史》材料三:元朝不僅版圖遼闊,而且對全域實施了長時間和比較穩定的統治,這是前代大一統王朝沒有做到的。漢唐王朝疆域遼闊,對內陸邊疆地區往往是通過冊封和朝貢實施控制,很不穩定。元朝的遼闊疆域則與王朝統治相始終,邊地也更多地呈現出與內地一體化的趨向?!幾皂n儒林《元朝史》請回答:(1)(6分)請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一秦朝政治制度中第一、第三環節對應的制度分別是什么?(不得照抄原文)請依據材料一概括秦朝政治制度的歷史影響?(2)(6分)材料二中的“他”是指誰?請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他”為鞏固和發展大一統國家采取的措施?(至少答出三項措施,不得照抄材料原文)(3)(8分)請依據材料三概括元朝的地方管理有何特點?(不得照抄原文)通過上述三則材料折射出我國古代政治制度演變的特征是什么?(不得照抄原文)32.(20分)中華文明是唯一未曾中斷的原生文明,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延續力和融合力。材料一:進入春秋戰國后,周天子的統治權威衰落,諸侯爭霸、大國兼并、經濟發展、制度變革。當此時,諸家并出,百花齊放,儒尚仁義、道體無名、法兼勢術、兵貴止戈……皆欲塑當世之秩序,煥華夏以新生,故而風云激蕩,史稱百家爭鳴。——摘編自故宮博物院展覽《何以中國?源?啟蒙奠基》材料二:唐朝時世界上有70多個國家或地區與中國有往來。唐陸上交通向東可達朝鮮,向西可通往今天亞、歐、非的許多國家。海上交通向東可達今天的韓國、日本,經海上絲綢之路可到達波斯灣。那時候,外國人除了與中國貿易,還學習中國的科技文化,引進中國的政治經濟制度。唐文化對世界各國,特別是東方諸國,都產生過巨大影響?!幾浴督z綢之路與東西文化交流》材料三:古代中華文明始終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向世界貢獻了深刻的思想體系、豐富的科技文化藝術成果、獨特的制度創造,深刻影響了世界文明進程?!幾怨蕦m博物院展覽《何以中國?流?和衷共濟》(1)(6分)請依據材料一簡述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原因。并結合所學指出戰國時期儒家的主要政治主張。(2)(6分)材料二中圖一、圖二文物出土于唐朝墓葬,這些文物反映出什么?請依據材料二概括唐朝對外交往的特點。(不得照抄材料原文)(3)(8分)請依據材料三簡述古代中華文明的世界意義。

2024-2025學年天津市河西區七年級(下)期中歷史試卷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共30小題)題號1234567891011答案DADBCBDBBAA題號1213141516171819202122答案ADADDAABDCA題號2324252627282930答案BDDCCCC一、選擇題共60分,本卷共30小題,每題2分,共計60分。在每題列出的4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2分)云南是世界人類起源地之一。1965年5月研究人員在云南省元謀縣發掘出距今約170萬年的元謀人門齒化石,這可以作為研究元謀人的()A.文字史料 B.影像史料 C.口述史料 D.實物史料【分析】本題考查元謀人,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窘獯稹扛鶕鶎W知識可知,元謀人門齒化石是研究人員通過考古發掘獲得的,屬于實物史料,D項正確;元謀人門齒化石屬于實物史料,不屬于文字史料、影像史料、口述史料,排除ABC。故選:D?!军c評】本題考查元謀人,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元謀人門齒化石是研究人員通過考古發掘獲得的,屬于實物史料。2.(2分)李華同學在參觀某博物館文物展時,看到了下面的一組陳列文物。據此可知,這次文物展的主題是()A.原始農業的興起 B.原始人群審美意識萌發 C.早期猿人的演進 D.傳說與真實歷史的區別【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原始農業的發展,需要考生掌握原始農業興起的標志及原始農耕時代的居民代表。【解答】賈湖遺址出土碳化稻粒說明賈湖遺址是中國稻作農業起源地之一;半坡遺址出土的石鏟說明半坡居民會使用磨制石器;河姆渡遺址出土的豬紋陶缽說明河姆渡居民會飼養家畜、制作陶器。而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的出現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發展,是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重要標志,A項正確;碳化稻粒和石鏟不能說明“審美意識萌發”,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早期猿人的演進,排除C項;材料中的文物都是實物史料,是真實的歷史,排除D項。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原始農業的發展,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正確把握原始農業興起的標志。3.(2分)據《史記?夏本紀》記載:(他)“勞神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終于治平了洪水,這位傳說中的治水英雄是()A.黃帝 B.炎帝 C.蚩尤 D.大禹【分析】本題以《史記?夏本紀》的材料為依托,考查的是大禹治水的知識?!窘獯稹肯鄠鬟h古時期,洪水肆虐,禹帶領人們治理洪水,歷時十三年,終于消除了水患。大禹治水過程中曾三過家門而不入。故選:D?!军c評】本題以《史記?夏本紀》的材料為背景,考查的是學生對大禹治水的有關知識的記憶能力。4.(2分)“國家”這個詞是表示地緣關系的“國”與表示血緣關系的“家”的合成。夏朝體現“國”與“家”融合的制度是()A.禪讓制 B.世襲制 C.分封制 D.郡縣制【分析】本題考查禪讓制到世襲制的演變,知道夏朝體現“國”與“家”融合的制度是世襲制?!窘獯稹肯某w現“國”與“家”融合的制度是世襲制。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禹死后,啟繼承父位,成為夏朝的第二任國王。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禪讓制到世襲制的演變,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5.(2分)“二重證據法”強調運用文獻記載與考古發現相互印證,以考量歷史。以下最符合“二重證據法”的是()A.二里頭遺址與二里頭宮殷復原圖 B.黃帝陵遺址與遠古炎黃傳說 C.殷墟甲骨文與《史記?殷本紀》 D.秦陵兵馬俑與電視劇《大秦帝國》【分析】本題考查甲骨文,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根據題干“‘二重證據法’強調運用文獻記載與考古發現相互印證”可知,殷墟甲骨文是考古發現,《史記?殷本紀》是文獻記載,符合“二重證據法”,C項正確。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甲骨文,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6.(2分)西周時,“一人跖(踏)耒而耕,不過十畝”;戰國時,“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引起這一變化的根本原因是()A.公田變為私田 B.鐵農具、牛耕的推廣 C.國家走向統一 D.封建制度的確立【分析】本題考查春秋戰國時期鐵器和牛耕的推廣,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窘獯稹坎牧戏从硲饑鴷r期農業比西周有了飛躍性的進步,其原因可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角度來分析,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B屬于生產力的飛躍,故B正確。故選:B?!军c評】本題考查春秋戰國時期鐵器和牛耕的推廣,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7.(2分)有人評價商鞅變法的某項措施:“以前是貴族任戰士,現在是戰士為貴族”。這項措施應是()A.加強刑罰 B.獎勵生產 C.推行縣制 D.獎勵軍功【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商鞅變法的措施,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加強刑罰主要是為了強化法律的威懾力,維護社會秩序,與“戰士為貴族”的表述毫無關聯,所以選項A錯誤;獎勵生產旨在鼓勵百姓積極從事農業生產,促進經濟發展,增加糧食產量等,和軍事方面戰士地位變化沒有關系,故選項B錯誤;推行縣制是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把地方權力收歸中央,與戰士地位的改變不相關,因此選項C錯誤;商鞅變法中獎勵軍功的措施規定,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特權。這就使得戰士有機會憑借軍功獲得爵位,成為貴族,符合“以前是貴族任戰士,現在是戰士為貴族”的描述,所以選項D正確。故選:D?!军c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商鞅變法的措施。8.(2分)春秋戰國時期各學派的思想主張,與下列日常規范相符的學派是()層面日常規范個人用禮儀規則來要求自己,可以不犯錯誤家族父母健在時,要對他們表示尊敬和愛戴政府君主遵守禮儀規則,臣民就聽從他召喚A.墨家 B.儒家 C.道家 D.法家【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百家爭鳴的認識。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提出“仁”的學說?!窘獯稹孔⒁庾プ☆}干中的關鍵信息“禮儀規則”“遵守禮儀規則”,聯系所學可知,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重視“禮”和道德教化的作用。故選:B?!军c評】本題難度不大,注意扎實掌握百家爭鳴的主要史實。9.(2分)都江堰是一座綜合性水利工程,結合彎道環流原理,實現了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制進水流量。材料強調了都江堰的修建()A.不違農時,尊重規律 B.乘勢利導,因地制宜 C.人定勝天,天順人愿 D.聽天由命,逆天無功【分析】本題考查都江堰,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都江堰是一座利用地形與水勢實現無壩引水的綜合性水利工程,它使堤防、分洪、泄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為一個系統,發揮出防洪、灌溉、水運等多方面的作用。材料強調了都江堰的修建乘勢利導,因地制宜。故B符合題意;材料強調了都江堰的修建乘勢利導,因地制宜,不是強調不違農時,尊重規律、人定勝天,天順人愿、聽天由命,逆天無功,排除ACD。故選:B?!军c評】本題考查都江堰,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材料強調了都江堰的修建乘勢利導,因地制宜。10.(2分)秦始皇為鞏固統一實施了“便于國家政令發布和貫徹執行,使不同地域人民順利溝通”的舉措。這項舉措為()A.統一文字 B.統一貨幣 C.統一度量衡 D.修筑長城【分析】本題考查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為促進文化的交流,秦滅六國以后,秦始皇還統一了文字,把小篆作為全國規范文字推廣使用,后來出現了一種更為簡潔的文字﹣﹣隸書。這項措施便于國家政令的發布和貫徹執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夠順利溝通,有利于中華民族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故選:A。【點評】準確識記秦始皇統一文字的措施及意義。11.(2分)西漢初年,恢復發展經濟、穩定統治秩序成為社會首要任務,各種制度基本沿襲了秦朝,但施政方針有了重大調整,史稱“漢承秦制有所損益”。下列選項能夠體現這一觀點的是()A.郡縣封國并行 B.強化思想控制 C.鹽鐵專賣制度 D.設置西域都護【分析】本題主要考查西漢初年的郡國并行制,掌握西漢的建立和漢初統治措施?!窘獯稹壳爻诘胤綄嵭锌たh制,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垂直管理。西漢初年,既繼承了秦朝的郡縣制,又分封同姓子弟為王,實行封國制,形成了郡縣封國并行的局面,這體現了“漢承秦制有所損益”,“承秦制”體現在郡縣制的保留,“有所損益”體現在增加了封國制,A符合題意。秦朝通過“焚書坑儒”強化思想控制,西漢漢武帝時期通過“罷黜百家,尊崇儒術”強化思想控制。但二者在方式上并沒有繼承關系?!胺贂尤濉笔谴直┑貧缥幕?、打擊異己思想;“罷黜百家,尊崇儒術”是通過尊崇儒家思想,以思想上的統一鞏固政治上的統一,并非“漢承秦制有所損益”的體現,排除B。鹽鐵專賣制度是漢武帝時期為了增加財政收入、加強中央集權而實行的經濟政策,秦朝并沒有實行這一制度,不存在對秦制的繼承,排除C。設置西域都護是在公元前60年,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這是西漢在管理邊疆方面的創新舉措,秦朝時期并未涉及對西域的這種管理方式,不存在繼承秦制,排除D。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西漢初年的郡國并行制,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2.(2分)《易中天中華史:漢武的帝國》中寫道:“始皇的焚書,武帝的尊儒,動機都一樣?!鼻厥蓟屎蜐h武帝的共同“動機”是()A.鞏固中央集權 B.繁榮學術文化 C.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D.發展教育事業【分析】本題考查秦始皇和漢武帝的相關內容,準確解讀材料信息。【解答】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秦始皇“焚書坑儒”和漢武帝“罷黜百家,尊崇儒術”都是為了加強思想文化領域的統治,鞏固中央集權,A項正確;秦始皇“焚書坑儒”破壞了學術文化和教育事業的發展,排除B、D項;秦始皇和漢武帝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分別是通過推行郡縣制和頒布“推恩令”來實現的,排除C項。故選:A?!军c評】本題考查學生準確理解秦始皇和漢武帝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13.(2分)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習必備的核心素養之一。下列史實與圖示中①處朝代相對應的一項是()A.出現“文景之治”的局面 B.開始設置西域都護 C.漢武帝發動漠北戰役 D.出現“光武中興”【分析】本題考查光武中興,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窘獯稹竣傥挥谖鳚h和三國之間,說明是東漢時期,東漢時期出現“光武中興”。故D符合題意;西漢初期出現“文景之治”的局面,排除A;西漢后期開始設置西域都護,排除B;西漢漢武帝時發動漠北戰役,排除C。故選:D?!军c評】本題考查光武中興,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①是東漢時期,出現“光武中興”。14.(2分)西漢時期,河西地區“習俗頗殊,地廣民稀”,到東漢初年,河西地區已經是“兵馬精強,倉庫有蓄,民庶殷富”。發生這種變化的原因是()A.絲綢之路的開通 B.孝文帝改革推動 C.民族交融的加強 D.北方人口的南遷【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絲綢之路的開辟以及影響,掌握相關基礎知識?!窘獯稹扛鶕牧稀拔鳚h時期”“河西地區”“東漢初年”等關鍵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時開辟的絲綢之路經過河西走廊,帶動了河西走廊的經濟發展。河西地區由“習俗頗殊,地廣民稀”發展為“兵馬精強,倉庫有蓄,民庶殷富”是因為絲綢之路的開通帶動了該地區社會的發展,A項正確;孝文帝改革發生在北魏,排除B;民族交融的加強在材料中體現不出,排除C項;北方人口南遷促進江南地區的開發,與題意不符,排除D項。故選:A?!军c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絲綢之路的開辟以及影響。15.(2分)“二龍爭戰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烈火初張照云海,周瑜曾此破曹公。”此詩相傳為李白所作,根據歷史知識,詩中的“二龍”實際指的是()A.周瑜軍隊與曹操軍隊 B.劉備軍隊與曹操軍隊 C.孫權軍隊與曹操軍隊 D.孫劉聯軍與曹操軍隊【分析】本題主要考查赤壁之戰的相關史實,識讀題干材料是解答本題的關鍵。【解答】根據材料“二龍爭戰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烈火張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和所學知識可知,此詩與赤壁之戰有關。208年,曹操為乘勝消滅孫權和依附荊州勢力的劉備,統一全國發動赤壁之戰。劉備采用了諸葛亮的建議,聯合江東的孫權,孫劉聯軍用火攻的辦法,以少勝多,大敗曹軍。題干詩中的“二龍”實際指的是孫劉聯軍與曹操軍隊,D項正確;其他選項都不是,排除ABC項。故選:D?!军c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題干信息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赤壁之戰的相關史實。16.(2分)觀察下面兩幅不同時期形勢圖,它們的變化反映了()A.民族交融不斷加強 B.東漢末年州郡割據戰亂不斷 C.江南地區得到開發 D.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分析】考查三國鼎立和西晉建立的相關知識?!窘獯稹緼.地圖材料不能直接體現民族交融不斷加強,排除A項。B.“東漢末年州郡割據戰亂不斷”在西晉統一后結束,該變化只能反映第一幅圖的情況,排除B項。C.江南地區經濟得到開發主要是在西晉末年以后,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D.根據地圖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29年孫權稱帝,吳國建立,標志著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改變了天下分崩離析的局面,實現了局部統一。280年,西晉滅吳,統一了全國,這反映了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D項正確。故選:D?!军c評】考查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和運用所學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相關知識。17.(2分)下列與魏晉南北朝時期相符的歷史現象是()A.江南地區得到開發 B.科舉盛行、人才輩出 C.藩鎮割據、社會動蕩 D.佛教傳入、外交活躍【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時代特征,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戰亂頻繁,人口大量南遷,給江南地區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勞動力等,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開發,選項A符合這一時期的歷史現象,故A正確;科舉制是在隋朝開創,唐朝進一步完善,魏晉南北朝時期還未出現科舉盛行的情況,所以選項B錯誤;藩鎮割據主要出現在唐朝安史之亂以后,并非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特征,該選項C錯誤;佛教在西漢末年就已傳入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雖有發展,但外交活躍不是這一時期突出的歷史現象,所以選項D錯誤。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時代特征。18.(2分)如下表格記錄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漢化措施。這些措施()遷都洛陽講漢話改姓氏通婚姻穿漢服A.促進了民族交融 B.結束了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分裂 C.確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 D.消除了民族之間的隔閡【分析】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窘獯稹緼.根據材料表格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漢化措施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內容很廣泛,包括一系列漢化措施,講漢話、改姓氏、通婚姻、穿漢服,這些措施改善和鞏固了鮮卑拓跋部與漢人的關系,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A項正確。B.隋的統一結束了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分裂,排除B項。C.漢武帝罷黜百家、尊崇儒術的措施,確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排除C項。D.孝文帝改革促進了民族交融,但沒有消除民族之間的隔閡,排除D項。故選:A?!军c評】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識記能力,理解并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關知識。19.(2分)歷史課上,老師正在講解一本北朝著作:“它介紹了選種、浸種和給水稻催芽等技術以及輪作和套種的經驗。在強調因地、因時制宜的同時……書中提出的綠肥輪作法,歐洲人直到19世紀30年代后才實行。”此著作應是()A.《綴術》 B.《齊民要術》 C.《漢書》 D.《九章算術》【分析】本題主要考查《齊民要術》,識讀題干材料是解答本題的關鍵?!窘獯稹勘背馁Z思勰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農學家,著有《齊民要術》?!洱R民要術》總結了我國北方勞動人民長期積累的生產經驗,介紹了農、林、牧、副、漁業的生產技術和方法;強調農業生產要遵循自然規律,農作物必須因地種植,不誤農時,提倡改進生產技術和工具;還提出了多種經營和商品生產等寶貴思想。這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書,是世界農學史上的名著。根據材料“北朝著作”“它介紹了選種、浸種和給水稻催芽等技術以及輪作和套種的經驗。在強調因地、因時制宜”并結合所學可知,這是《齊民要術》,B項正確;《綴術》是祖沖之在數學方面的研究成果,排除A項;《漢書》是東漢班固撰寫的紀傳體斷代史,排除C項;《九章算術》最晚成書于東漢時期,總結了東漢以前的數學知識,內容包括解決實際問題的算術、代數、幾何等,是當時世界上先進的數學著作,不是農書,排除D項。故選:B?!军c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題干信息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齊民要術》的相關史實。20.(2分)宋朝李綱曾高度評價隋文帝“混南北為一區”的歷史功績。此歷史功績主要是指()A.加強中央集權 B.發展社會經濟 C.開通大運河 D.實現國家統一【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隋文帝的功績,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據材料隋文帝“混南北為一區”并結合所學可知,這是隋文帝統一南北,結束南北朝分裂局面,實現了國家統一,故D正確;材料未涉及對地方的控制,A排除;材料強調的是其“混南北為一區”的歷史功績,未涉及“發展社會經濟”,B排除;隋煬帝開通大運河,C排除。故選:D?!军c評】本題主要考查了隋文帝的功績,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21.(2分)如表可用來說明唐朝的興盛得益于()時期政治措施唐太宗時期完善三省六部制武則天時期創立殿試制度唐玄宗時期改革稅制和兵制A.皇權的平穩更替 B.選官方式的調整 C.制度的創新發展 D.開放的社會風氣【分析】本題考查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知道唐朝的興盛得益于制度的創新發展?!窘獯稹克宄瘎摿⑷×恐坪涂婆e制,唐太宗進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武則天創立殿試制度,不拘一格選拔人才;唐玄宗改革稅制和兵制,促進了經濟發展,增強了軍事力量。故表格可用來說明唐朝的興盛得益于制度的創新發展。故選:C?!军c評】本題考查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22.(2分)唐開元十四年,全國戶數統計近707萬,開元二十年,達786萬。開元中期,米價每斗13文,后期穩定在20文以下,“天下無貴物”。社會穩定,“遠適數千里,不持寸刃”。這可說明唐朝()A.出現盛世局面 B.重視選拔人才 C.詩壇氣象萬千 D.藩鎮割據嚴重【分析】本題考查了開元盛世,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據題干“唐開元十四年,全國戶數統計近707萬,開元二十年,達786萬。開元中期,米價每斗13文,后期穩定在20文以下”“天下無貴物”“遠適數千里,不持寸刃”和所學知識可知,唐朝從貞觀到開元時期經濟逐漸繁盛,開元年間唐朝出現“開元盛世”局面,A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人才,比如姚崇和宋璟等,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詩歌,排除C項;鎮割據嚴重是唐朝后期的情況,排除D項。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了開元盛世,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3.(2分)唐朝國勢由盛轉衰始自于()A.開元盛世 B.安史之亂 C.北民南遷 D.靖康之恥【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安史之亂,重點掌握唐朝國勢由盛轉衰的標志。【解答】755年,安祿山借口朝廷出現奸臣,和部將史思明一起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安史叛軍接連內亂,最終于763年被平定。持續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尤其是北方地區遭到浩劫。唐朝的國勢從此由盛轉衰,各種矛盾越來越尖銳。唐朝國勢由盛轉衰始自于安史之亂,B項正確;開元盛世是唐朝的鼎盛時期,排除A項;北民南遷促進了經濟中心的南移,排除C項;靖康之恥標志著北宋的滅亡,排除D項。故選:B?!军c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安史之亂的相關史實。24.(2分)《資治通鑒》記載,唐太宗認為各民族沒有什么不同,“蓋德澤洽,四海可使如一家”。為此,他()A.建立中央集權制度 B.派遣張騫出使西域 C.開創科舉取士制度 D.實行開明民族政策【分析】本題考查唐朝時期的民族關系,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窘獯稹扛鶕牧稀吧w德澤洽,四海可使如一家”可知,唐太宗時期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D項正確;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排除A項;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排除B項;隋朝開創科舉取士制度,排除C項。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學生準確識記唐朝時期的民族關系,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25.(2分)“遣唐使”、“玄奘西行”、“鑒真東渡”等客觀史實,反映出唐朝的時代特征是()A.對外開放 B.經濟繁榮 C.政治清明 D.交通發達【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唐朝對外關系的知識點,應理解把握唐朝的時代特征.【解答】依據題干信息“遣唐使”、“玄奘西行”、“鑒真東渡”,結合所學知識:唐朝時期經濟繁榮,國力強盛,中外交往比較頻繁,“遣唐使”、“玄奘西行”、“鑒真東渡”是這一時期中外交往的典型事例,體現了唐朝對外開放的歷史特征。故選:A?!军c評】解答本題需要學生準確理解題意.26.(2分)李白的詩豪邁奔放、清新飄逸;而杜甫的詩沉郁悲愴、語言凝重,導致二人不同的創作風格的主要原因是()A.對祖國山河的感觸不同 B.所受的教育不同 C.仕途不同 D.所處的社會現實不同【分析】本題考查了詩仙李白、詩圣杜甫。唐朝是我國古代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唐代影響最大、成就高的詩人當推李白和杜甫?!窘獯稹繉е吕畎缀投鸥Σ煌膭撟黠L格的主要原因是所處的社會現實不同。李白和杜甫合稱“李杜”,他們作品風格迥異的主要原因是生活時代和經歷不同即所處的社會現實不同,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而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時代。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導致李白和杜甫不同的創作風格的主要原因。27.(2分)如表為五代十國時期中原王朝更替簡表。針對這一現象,北宋初年統治者的對策是()政權建立者身份時間后梁朱溫宣武節度使907﹣923年后唐李存勖河東節度使923﹣936年后晉石敬瑭河東節度使936﹣946年A.重農抑商 B.設市舶司 C.重文輕武 D.打破坊市【分析】本題考查五代十國的相關信息,識記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相關措施,識記北宋的治國思想?!窘獯稹緼.重農抑商屬于古代中國的經濟政策,旨在維護封建政權的經濟基礎,排除A。B.宋代設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貿易,屬于經濟方面的內容,排除B。C.據材料“五代十國時期中原王朝更替簡表”可知,后梁、后唐和后晉的建立者都是曾經的節度使,說明五代十國時期武將對政權的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結合所學可知,宋太祖趙匡胤采取了重文抑武的措施大大削弱了節度使的權力,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故C正確。D.宋代商品活動打破了市坊界限,屬于商業經濟繁榮的表現,排除D。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準確解讀材料主旨的能力,識記五代十國的相關信息,識記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相關措施,識記北宋的治國思想,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28.(2分)下列史事與如圖卡片中①相對應的是()A.開創科舉取士制度 B.形成藩鎮割據局面 C.澶淵之盟保持和平 D.經濟重心南移完成【分析】本題考查澶淵之盟,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窘獯稹拷Y束五代十國局面的是北宋。北宋與遼簽署了澶淵之盟,此后維持了長期的和平局面。故C符合題意;隋朝開創科舉取士制度,排除A;唐朝末年形成藩鎮割據局面,排除B;經濟重心南移完成是南宋時期,排除D。故選:C?!军c評】本題考查澶淵之盟,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與如圖卡片中①相對應的是澶淵之盟保持和平。29.(2分)歷史學習要善于抓住特征和主題。如果你要完成一篇關于“遼、宋、西夏、金時期”的歷史小論文,你可以確定的最合適的論文主題是()A.地方軍閥割據的時代 B.諸侯交替掌握政權的時代 C.民族政權并立的時代 D.封建國家統一的時代【分析】本題考查的是遼宋夏金時期歷史特征的知識點?!窘獯稹窟|宋夏金時期,是我國歷史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該時期我國出現了遼、宋、西夏、金等幾個民族政權并立的局面。故選:C?!军c評】本題以遼宋夏金時期,中國歷史出現民族政權并立的局面為切入點,考查的是學生總結、概括歷史問題的能力。30.(2分)“臺灣者,中國之土地也”。歷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是()A.臺灣府 B.都元帥府 C.澎湖巡檢司 D.臺灣省【分析】本題考查澎湖巡檢司,知道歷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是澎湖巡檢司?!窘獯稹吭谂旌u設置了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今臺灣),這是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故選:C?!军c評】本題考查澎湖巡檢司,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二、本卷共2道題,31題20分,32題20分,共40分。31.(20分)中國古代中央集權政治制度,是在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演進的結果。材料一:秦朝中央集權制度主要有三個環節構成。第一是建立國家元首制度;第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機構;第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百代皆行秦政事”,秦始皇所建立的制度,奠定了此后兩千多年中央集權國家政治體制的基本模式?!幾栽婿戎骶帯吨腥A文明史》材料二:他在位時期,西漢王朝國力強盛,版圖拓展。他采取有效措施,消除了諸侯國對抗中央的能力,完全控制了國家的經濟命脈,形成了以儒家學說為核心的正統思想,鞏固加強了中央集權。在國力強盛的基礎上,漢王朝的影響力遠達邊地少數民族地區,以中原漢文化為核心的漢王朝版圖得以拓展?!幾灾旖B侯等《中國古代史》材料三:元朝不僅版圖遼闊,而且對全域實施了長時間和比較穩定的統治,這是前代大一統王朝沒有做到的。漢唐王朝疆域遼闊,對內陸邊疆地區往往是通過冊封和朝貢實施控制,很不穩定。元朝的遼闊疆域則與王朝統治相始終,邊地也更多地呈現出與內地一體化的趨向?!幾皂n儒林《元朝史》請回答:(1)請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一秦朝政治制度中第一、第三環節對應的制度分別是什么?(不得照抄原文)請依據材料一概括秦朝政治制度的歷史影響?(2)材料二中的“他”是指誰?請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他”為鞏固和發展大一統國家采取的措施?(至少答出三項措施,不得照抄材料原文)(3)請依據材料三概括元朝的地方管理有何特點?(不得照抄原文)通過上述三則材料折射出我國古代政治制度演變的特征是什么?(不得照抄原文)【分析】本題考查秦朝政治制度的影響,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的措施,元朝行省制的特點,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窘獯稹浚?)根據材料“秦朝中央集權制度主要有三個環節構成。第一是建立國家元首制度;第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機構;第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及所學可知,秦朝政治制度中第一、第三環節對應的制度分別是皇帝制度、郡縣制。根據材料“秦始皇所建立的制度,奠定了此后兩千多年中央集權國家政治體制的基本模式?!笨傻贸龅於舜撕髢汕Ф嗄曛醒爰瘷鄧艺误w制的基本模式。(2)根據材料“他在位時期,西漢王朝國力強盛,版圖拓展。他采取有效措施,消除了諸侯國對抗中央的能力,完全控制了國家的經濟命脈,形成了以儒家學說為核心的正統思想,鞏固加強了中央集權?!奔八鶎W可知,描述的是漢武帝時期的歷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他”為鞏固和發展大一統國家采取的措施包括:實施“推恩令”、鹽鐵官營、“罷黜百家,尊崇儒術”、北擊匈奴。(3)根據材料“元朝不僅版圖遼闊,而且對全域實施了長時間和比較穩定的統治,這是前代大一統王朝沒有做到的。漢唐王朝疆域遼闊,對內陸邊疆地區往往是通過冊封和朝貢實施控制,很不穩定。元朝的遼闊疆域則與王朝統治相始終,邊地也更多地呈現出與內地一體化的趨向?!笨傻贸鰧吔y治時間長且比較穩定;疆域與王朝統治相始終;與內地一體化。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三則材料折射出我國古代政治制度演變的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