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共同利益分析研究 工商管理專業_第1頁
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共同利益分析研究 工商管理專業_第2頁
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共同利益分析研究 工商管理專業_第3頁
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共同利益分析研究 工商管理專業_第4頁
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共同利益分析研究 工商管理專業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共同利益分析摘要在當前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之下,中國需要與周邊各國構建一體化的區域經濟,“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但也受到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如出口商品結構、區域政策等,使中國與他國的經濟合作出現一定的問題。本文以兩國之間的區域經濟合作為研究對象,對雙方之間的經濟合作因素進行對比分析,通過構建模型進行實證分析指出二者合作的可行性以及二者合作的必要性,同時指出兩者之間經濟合作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措施,以促進雙方經濟合作以及區域經濟發展。本文所取得的主要研究結論為:文章通過理論以及實證分析,得出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的經濟合作中影響因素較多,其中認為,影響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的經濟合作的最主要的因素為文化因素、市場因素以及經濟因素。故而在未來兩國的合作中,需要在“一帶一路”策略的指導下采取多樣化的措施,來促進兩國經濟合作,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關鍵詞:AbstractKeywords:一、緒論(一)選題背景“一帶一路”(B&R,TheBeltandRoad)戰略是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種國家間發展戰略,是“絲綢之路經濟帶”以及“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統稱。“一帶一路”經濟區開放之后,中國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截止至2018年年末,中國已與區域內相關的49個國家均有投資合作,各國之間經濟獲得了極大的發展。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速度的加快,國內的市場趨于飽和,能源也逐漸緊缺。針對這一情況,中國需要充分利用“一帶一路”來與周邊國家進行合作,來推進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中國西部與中亞五國相連,有較佳的地緣優勢,哈薩克斯坦是中國在中亞五國中的第一大貿易伙伴,而且近年來中國與哈薩克斯坦之間的雙邊貿易在持續增長,同比增長速度達40%之上,故而本文選擇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的經濟合作為研究對象進行探究。除此之外,哈薩克斯坦以農業為主,所以在工業方面對中國的依賴程度比較大,且其地理位置極佳,是連接中國與西亞與歐洲等的貿易通道。另外,受限于市場、法律等要素,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的經濟合作中存在部分問題,亟待解決。故而對二者的經濟合作問題進行探究是極為必要的。(二)選題意義本課題主要是對“一帶一路”下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經濟合作問題的探究。其研究的主要目的有以下三點:其一,探究哈薩克斯坦當前的經濟發展概況以及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經濟合作概況如何狀況;其二,得知分析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經濟合作的必要性以及合作的可行性;其三,面針對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經濟合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雙方應當采取何種的措施來解決。本文的研究是圍繞這三點問題進行論證,在概述了相關理論之后,通過具體的數據以及相應的公式方法對兩國之間的貿易依存度、貿易結合度進行分析,從而得出兩國之間的發展走向與兩國之間合作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與建議。從現實意義上來看,對策與建議的提出能夠為兩國經濟合作的開展提供參考,能夠使兩國最終實現區域一體化,促進雙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從理論意義上來看,本文的綜合了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赫克歇爾-奧林的要素資源稟賦理論以及約翰·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論四種理論,使這四大理論均為區域經濟合作服務,從而對區域經濟發展相關理論起到一定的整合于補充作用。二、概念界定及理論基礎(一)區域經濟合作概念區域經濟合作(Regionaleconomiccooperation)是指某一個區域內的部分國家為了維護共同的經濟利益以及政治利益而采取的一種共同的經濟政策,通過組成區域性的經濟團體,共同合作,來獲得發展。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推進,區域經濟合作也出現了新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五方面,分別是合作呈“加速發展”的趨勢、出現了跨區域合作、雙邊經濟以及多邊經濟合作的影響力加大、區域內貿易投資出現“內斂”趨勢以及亞洲成為區域經濟合作新的熱點。而亞洲成為區域經濟合作新熱點離不開“一帶一路”戰略的推動,在“一帶一路”戰略之下,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區域經濟合作程度必然進一步加深。(二)相關理論基礎1.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絕對優勢理論(TheoryofAbsoluteAdvantage)是亞當·斯密于18世紀70年代所提出的一種理論。該理論最早出現在1776年亞當·斯密所著的《國富論》中。該理論實際上是架構在“絕對成本說”之上的,其理論的中心是一國之內不同職業之間以及不同工種之間會存在著不同的分工。因為分工的不同,必然會存在著成本的不同,成本較低的國家在經濟發展方面便存在較大的優勢。絕對優勢理論擴展到國家與國家之間,則一國所耗費的勞動成本必然會低于另一國,所以二者之間便存在了勞動成本的絕對差異,同時也存在合作的可行性。2.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比較優勢理論(TheoryofComparativeAdvantage)又稱比較優勢貿易理論,是大衛·李嘉圖在《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代表作中提出。絕對優勢理論是比較優勢理論的基礎,大衛·李嘉圖認為由于國際貿易的基礎就是生產技術與勞動生產率存在相對差別,故而相對的就會有成本的差別,這種差距使得國際分工與國際貿易出現。“兩利相權取其重”就使得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得以集中生產得以出口,進口自身處于“相對劣勢”的產品,這和“優勢互補”有著相似的理念,也就是說,在兩國之間是存在不同產品上不同勞動生產率的現象,而此時,國家出于自身利益考慮,就應該集中生產并出口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口具有比較劣勢的產品,這樣就還可以互利共贏,獲得“專業化”、“集中化”、“分工”的好處。3.約翰·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論約翰·穆勒在其代表作《政治經濟學原理》中提出的相互需求理論(Theoryofreciprocaldemand)又稱為“國際需求方程式”。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著重從勞動力要素入手,赫克歇爾的要素資源稟賦理論多于單個勞動力生產要素的兩種及以上生產要素來看國際分工與國際貿易的產生,約翰·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論則是從相互需求的角度入手去考慮國際分工與國際貿易的理論。約翰·穆勒以進出口平衡為研究基礎,來對比較優勢理論進行了進一步的完善,該理論的是指是商品價值是由供求關系決定的,其認為,兩國的貿易條件均衡,那么就可以使得貿易達到均衡的效果,也就是說,約翰·穆勒認為兩國的相互需求及其程度能夠決定貿易國之間能否達到平衡狀態。從相互需求理論的角度出發,相對需求強度較小的國家在雙方貿易過程中極有可能占據更加優勢、更加有利的地位,故而在進出口貿易過程中,要關注雙方的需求點與需求度,做到有的放矢,不能盲目進行經濟合作,同時也要關注貿易雙方在利益分配上的合理性,例如,某領域的貿易能夠給貿易雙方帶來利益,能否滿足雙方的發展需求,在這個貿易領域范圍內雙方各占的比例最合適的是多少,雙方所承擔的成本是否能最大程度的降低等。三、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經濟合作概況(一)哈薩克斯坦的貿易現狀1.整體貿易情況哈薩克斯坦于1988年入市,而在其入市之后,經過一系列的調整,尤其是在外貿方面的調整,使該國家的對外貿易日漸趨于合理。一國的貿易主要通過進口、出口以及主要的貿易伙伴三個要素來體現。哈薩克斯坦自1988年10月14日入世以來,不斷調整其外貿策略,轉變外貿重點。至2018年年底,哈薩克斯坦已經與世界上一百余個國家或地區建立了經貿關系,該國的貿易情況日漸合理。從哈薩克斯坦的發展情況來說,1991年哈薩克斯共和國獨立,因缺少財政支持,故而國內各種產值下降,具體的情況如表1所示:表1哈薩克斯坦1992年到1995年產值數據單位:%1992年1993年1994年1995年國內生產總值13.90%15.50%20.10%6.20%工業產值26.40%25.30%28.00%17.80%農業產值5.00%10.00%18.00%8.00%(數據來源:中國駐哈薩克斯坦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贊處)其下降趨勢如圖1所示:圖1哈薩克斯坦1992年到1995年產值下降趨勢由以上圖表中的數據可以看出來,哈薩克斯坦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面臨著較為嚴重的經濟危機,且在1994年降幅最大。造成這一情況主要是因為2013年以及2014年該國通貨膨脹率極高,致使經濟頻臨崩潰。不過在一系列措施的調整之后,從1996年起,該國的經濟呈逐漸增長的態勢。在這一階段,哈薩克斯坦主要是與俄羅斯以及哈薩克斯坦進行經濟交流。為了使本國經濟得到持續性發展,哈薩克斯坦加入了歐亞經濟共同體。隨著哈薩克斯坦經濟的發展以及外貿活動的增加,在之后加入了獨聯體經濟聯盟,這些在較大程度上促進了該國家經濟的發展。不過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推進,哈薩克斯坦逐步調整各種外貿政策,將外貿重點逐漸脫離獨聯體經濟聯盟,加入世貿組織。至2000年,哈薩克斯坦與中國開始進行較為簡單的經濟交流,發展各種外交關系,實現了本國經濟的發展。從整體上來看,中國與哈薩克斯坦之間的經濟交流呈上升趨勢,但是穩定性較低,存在較大幅度的波動。表22018年哈薩克斯坦主要的出口商品(金額從高到低)排序123456商品名稱非貨幣黃金服裝非有機化學品煤油蔬菜水果金額(億美元)3.051.390.840.690.670.42同比增幅(%)-63.8%9.8%260.0%33.4%-11.1%60.0%所占比重(%)24.2%11.0%6.7%5.5%5.3%3.3%(數據來源:哈薩克斯坦國家統計委員會.《國家統計報告》)上表可以看出,哈薩克斯坦主要的出口商品均為第一產業或者是第二產業中的輕工業。具體來說主要的出口商品中非貨幣黃金、服裝、非有機化學品、煤油、蔬菜、水果占總的出口比分別為24.2%、11.0%、6.7%、5.5%、5.3%以及3.3%。這種出口比重實際上并不是較為合理的比重。只有過多的出口第三產業,方有利于本國經濟的發展。鑒于這一情況,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合作中需要對其進行經濟幫助,同時在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之下充分利用這一機遇,來實現本國經濟的發展。進口產品可以反應出一個國家的需求情況,通過對進口產品進行的分析可以為日后經濟合作提供一定的參考。在約翰·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論的指導之下,雙方針對對方的需求來進行投資,來調整合作策略,這對雙方的經濟發展均有重要的作用。2018年,哈薩克斯坦主要進行的商品有汽油、柴油、二手車、服裝、藥品以及小麥等產品。依照進口金額的總量多少,得出2018年哈薩克斯坦主要的進口商品。具體數據如表3所示:表32018年哈薩克斯坦主要進口商品(金額從高到低排列)排序123456商品名稱汽油柴油二手車服裝藥品小麥金額(億美元)4.052.982.611.761.180.76同比增幅34.1%50.0%43.6%19.8%-0.8%41.6%所占比重9.4%6.9%6.1%4.1%2.7%1.8%(數據來源:哈薩克斯坦國家統計委員會.《國家統計報告》)2.主要貿易伙伴哈薩克斯坦自加入世貿組織以來,轉變外貿方式,與100余個國家均有經濟交流與活動。截止2018年,哈薩克斯坦的貿易合作伙伴已達142個。借助地緣優勢以及資源優勢,哈薩克斯坦主要的四大貿易伙伴國為俄羅斯、中國、吉爾吉斯斯坦、瑞士。以2018年的數據來看,哈薩克斯坦整體的交易活動中,俄羅斯占比為29.4%、中國占比為18.1%、吉爾吉斯斯坦占比為14.7%、瑞士占比為5.6%。(二)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經濟合作現狀分析1.整體貿易情況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的地緣優勢使二者之間的交流以及經濟往來較為便利,在“古絲綢之路”下二者兩國便有較多的聯系。自1992年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建交以來,兩國之間領導人的交流不斷加深,且均頒布了不同的政策來實現雙邊交流等等。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兩國之間的經濟交流更加密切。雙方之間的經濟交流層次提升,由原本簡單的初級產品的輸入輸出轉變為高層次的產品出入輸出。尤其是隨著兩國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雙方之間的技術合作領域也日漸拓寬,合作模式更加多樣化。自2009至2018年間中國與哈薩克斯坦貿易情況如表4所示:表42009-2018年中國與哈薩克斯坦貿易情況年份金額(百萬美元)同比增減(%)進出口出口進口差額進出口出口進口20093.142.450.691.7655.767.724.120106.034.931.13.8391.610158.420119.728.671.057.6261.476-4.1201222.2621.131.1320128.9143.67.5201337.836.6611.3725.297073.526.4201493.392.1212.1379.87146.8151.36.7201552.7652.274.8447.43-43.4-43.260.120164241.30.740.6-20.4-21-85.5201749.7648.780.9847.818.52.840201851.6250.730.8949.843.734-9.2(數據來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金融統計年鑒》)由上表可以看出,2009至2018年間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的貿易情況良好,進出口額均有較大的提升。雖然其中存在部分反復,但整體來說,同比是增長的。從上表中也可以看出來,2009年到2018年間中國與哈薩克斯坦進出口貿易額同比增減數據分別為55.7%、91.6%、61.4%、128.9%、70%、146.8%、-43.4%、-20.4%、18.5%以及3.73%,僅有部分年份呈負數趨勢,而更多的則為正數。呈負數主要的原因是相應政策刺激的減少。2.主要商品貿易情況隨著“一帶一路”的不斷推進,中國與哈薩克斯坦之間的貿易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同時中國也為哈薩克斯坦提供各種援建資金,促進兩國的和諧共同發展。從中國海關總署的相關統計來看,2018年間,中國與哈薩克斯坦之間的貿易額比2017年間的貿易額提升了3.7%,總貿易額已達51.62億美元。在貿易活動中,雙方各有進出口。其中中國出口在不斷增加,而進口略有減少,2018年間出口額為50.73億美元,與2017年相比增長了4.1%;而在進口額上2018年的比2017年的進口額低9.2%,僅為8896萬美元。哈薩克斯坦在中國進口額度提升,且比重在逐漸增加。2018年哈薩克斯坦從中國進口主要商品金額及占同類商品進口總額比重情況如表5所示:表52018年哈薩克斯坦從中國進口主要商品金額及占同類商品進口總額比重類號HS2002世界(萬美元)中國(萬美元)比重(%)排名*8696.025592.694685.151551528.99201277.052883.52164492.8163301.601961.2161406.139242.321459.67162455.9743178.502639.151281576.6004592.224737.562855663.64441362.276424.051849964.599l1200.677812.053(數據來源:中國海關總署)3.哈薩克斯坦出口商品的趨勢變化情況2014年之前,哈薩克斯坦向中國出口的主要商品分類情況如表6所示:表62014年之前哈薩克斯坦向中國出口的主要商品分類序號商品8食用水果及堅果、柑橘屬水果或甜瓜的果皮28無機化學品、貴金屬、稀土金屬等55人造化學纖維短纖61針織或鉤編的服裝及衣著附件62非針織或非鉤編的服裝及衣著附件64鞋、帽類商品等84核反應堆、鍋爐、機器、機械器具等85電器、電子設備(表格來源:分類號HS2002分類商品)而在2014年之后,隨著雙方交往的加深,以及各國從自身利益出發進行的貿易調整,2018年,哈薩克斯坦向中國出口主要商品發生了變化,與2017年相比商品具體的變化情況如表7所示:表72018年哈薩克斯坦向終國出口主要商品的變化情況出口商品出口額(萬美元)同比下降或增長(%)鋁、廢金屬410-46.1黑色金屬700-34汞50-93.7銅及其制品160-33.3原皮7402.8毛線19026.7棉花和棉布50+7.3倍(數據來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金融統計年鑒》)由上表可以看出,鋁、廢金屬、黑色金屬、汞、銅及其制品之類的出口額在降低,且與2017年相比,同比下降幅度較大,以上幾種商品的下降幅度分別為-46.1%、-34%、-93.7%以及-33.3%。另外,原皮、毛線、棉花以及棉布的出口額度相對較高,也有較大幅度的增長,棉花與棉布的增幅更是達到了730%。四、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經濟合作的實證分析(一)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經濟合作模型構建對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經濟合作的可行性與必要性的分析,可以通過對外貿易依存度以及貿易結合度指數來進行探究。具體來說,對外貿易依存度主要是對一個國家國民經濟的對外貿易的依賴程度進行的探究,通過這一指標,可以得知該國經濟發展對他國的依賴情況或者該國的開放情況。因為對外貿易分為出口以及進口兩種,故而貿易依存度也包括進口依存度以及出口依存度。進口依存度是一國或者一地區市場的對外開放程度,出口依存度則主要反映一國的經濟依賴情況。貿易結合度指數主要探究的是兩國之間的貿易密切情況程度,是一個較為綜合的指標,通過對這一指標的分析,可以得出兩國在貿易方面的聯系緊密度。鑒于此,筆者構建以下合作模型,具體如見圖2所示:合作方向與策略合作方向與策略第二產業第一產業第三產業貿易結合度合作可行性貿易依存度圖2經濟合作模型由上圖可以看出,該模型主要是先同歸對貿易依存度以及貿易結合度相關指數進行計算,通過指數來得知兩國之間經濟合作的可行性。進而再細化到三個產業,依據數據分析三個產業中不同產業之間的合作方式,再確定合作方向以及策略。(二)貿易結合度指數結果及分析1.貿易結合度指數計算貿易結合度指數只要是對兩國貿易中“互相依賴程度”的探究,通過貿易結合度指數,可以為中國以及哈薩克斯坦兩國提供參考,使其得知在哪一方面存在依賴程度,從而更好的制定相關策略。是由經濟學家布朗(A.J.Brown)于1947年提出的,在提出之時,該理論尚不完善,經過十余年發展,該理論經過小島清等人的研究,將該理論進行完善,并提出了較為全面科學的公式,即:2.貿易結合度指數分析將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兩國之間的貿易數據代入公式中進行計算,得出2011到2018年兩國之間的的貿易度指數如表8所示:表82011-2018年中哈兩國之間的貿易度指數年份哈中中哈201110.720970.625276201215.308970.731693201317.137340.786673201425.19320.386087201518.183510.755993201614.793160.452872201710.393870.478921201810.457550.708317(數據來源:依據公式測算所得)對上表中的數據進行歸納總結可以看出,2011年到2018年之間中哈之間的貿易結合度指數超過1,且指數較大,平均在10以上。這一數據表明哈薩克斯坦對中國商品需求相對較大。另外,依據相互需求理論可以看出,哈薩克斯坦對中國商品需求量大,則中國企業所生產的商品有較大的市場,在“一帶一路”的推動之下,中國對哈薩克斯坦的出口量會進一步的增加。從另一方面來看,哈中之間的貿易結合度指數偏低,在1以下,這一數據表明中國國內市場對哈薩克斯坦商品的需求情況相對較小。以上數據還表明,中哈兩國之間貿易的互補性要超過互競性,因為存在較大的互補性,故而兩者之間的合作便是必然的。五、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實現共同利益的問題及對策分析(一)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經濟合作中存在的問題1.哈薩克斯坦國內隱蔽的非關稅壁壘影響貿易與投資擴大出于對當地經濟的保護考慮,一些國家會采取關稅或者非關稅壁壘的手段,非關稅壁壘也就是采用除關稅以外的其他辦法來對本國的進出口貿易活動進行一些調節、引導、管理以及控制等,在中國與校級試探的經濟貿易合作中,哈薩克斯坦在通關手續、企業監管、政府控制、政策引導等諸多方面,形成了直接或者是間接的非關稅壁壘,這不僅僅會影響到投資的發展,還會對進出口貿易活動造成一定的阻礙。具體的,體現在海關程序效率低、政府政策執行效果差、環境基礎設施相對落后三個方面。2.中哈進出口商品結構單一檔次偏低在雙方貿易過程中中國也出現商品質量和檔次低的問題,久而久之必然會使得哈薩克斯坦當地消費者對中國產品產生偏見,對中國商品形象的樹立極為不利。產品出口多集中在紡織品、生活用品及果蔬等食品等,商品結構單一,雖然也有部分電子產品和機械設備,但是質量與檔次往往較低。3.高關稅壁壘阻礙雙邊貿易規模擴大從以上對中資企業的調查以及訪談中可以很明顯的看到關稅壁壘的問題給中資企業造成的困擾,因為哈薩克斯坦本身屬于一個內陸小國,自身市場的“天花板”也不高,市場有限,故而其對有限的國內市場的保護力度就很強,這極大的限制了對中國商品及資金等的需求,再加上哈薩克斯坦的經濟發展水平較低,2011年的國內生產總值僅為24.4億元,這也使雙邊經貿合作收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影響。哈薩克斯坦于1998年加入WTO,對一些國家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在關稅上為雙方的合作行便利,甚至對血多進口貨品采取領館書政策,但是,對中國進口的貨品關稅卻遠遠高于平均水平,特別是服裝、紡織品、果蔬等商品,進口關稅普遍在10%以上,中國商品是市場價格隨之升高,很大的影響了銷量。(二)促進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經濟合作發展的對策建議1.發揮三個優勢加快中哈經濟合作進程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的三個優勢體現在:地緣優勢、能源共同市場優勢、產業互補優勢,可以基于此三大優勢去進一步推進雙方經貿合作,達成互利共贏。從以上對中資企業的調查以及訪談中,我們可以清晰認識到地緣優勢所帶來的經濟交流的便利。哈薩克斯坦與中國接壤,交流較多,民族成分以及人文風俗習慣等都具有一定的相同性。基于此,雙方可以合作建立人才共同培養機制,加快人才的引進及培養,包括建筑、地質勘探、IT、外語、電子商務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