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1年廣東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歷史本試卷共6頁,22小題,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和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用2B鉛筆將試卷類型(A)填涂在答題卡相應位置上。將條形碼橫貼在答題卡右上角“條形碼粘貼處”。2.作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選項的答案信息點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試卷上。3.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鋼筆或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域內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的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無效。4.作答選考題時,請先用2B鉛筆填涂選做題的題號對應的信息點,再作答。漏涂、錯涂、多涂的,答案無效。5.考生必須保持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將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今河南平頂山應國墓地、陜西長安張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處出土了一批具有長江中下游風格的西周青銅器。這說明西周時期()A.中原文化向周邊傳播B.各諸侯國維護周禮C.宗法制度分崩離析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2.漢代設尚書臺,其首領是尚書令、尚書仆射。魏晉時期,“事無大小,咸歸令、仆”。這一現象說明()A.皇權旁落B.相權轉移C.地方權力削弱D.行政效率降低3.安史之亂時,唐玄宗逃奔成都,途中發生兵變,楊貴妃死于馬嵬坡。以下為若干記載。路邊楊貴人,墳高三四尺。乃問里中兒,皆言幸蜀時……貴人飲金屑,倏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顏色真如故。(唐)劉禹錫《馬嵬行》上令高力士詰之,回奏曰:“諸將既誅國忠,以貴妃在宮,人情恐懼。”上即命力士賜貴妃自盡。(五代)劉昫等《舊唐書》上曰:“貴妃常居深宮,安知國忠反謀?”高力士曰:“貴妃誠無罪,然將士已殺國忠,而貴妃在陛下左右,豈敢自安!愿陛下審思之,將士安則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貴妃于佛堂,縊殺之。(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有學生以上述材料探究楊貴妃之死,下列推論正確的是()A.《馬嵬行》選材來自傳說,不能作為歷史研究的材料B.《資治通鑒》較多細節描寫,還原了楊貴妃之死的真相C.《資治通鑒》成書晚于《舊唐書》,故可信度相對較低D.《舊唐書》《資治通鑒》作為史料,應注意作者的立場4.1289年,元政府在廣泛種植木棉的浙東、江東、江西、湖廣、福建等地設木棉提舉司,每年向民間征收木棉布十萬匹,使民眾不堪重負。這()A.加重了區域經濟的不均衡B.妨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C.推動私營棉紡織業的繁榮D.促使財政管理權限下移5.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員袖大衣長,“去地一寸”,體現斯文之氣,且其服飾顏色和制式內含“比德于玉”“規言矩行”等意。這反映了當時()A.儒家思想規范社會生活B.科舉制度限制社會流動C.社會等級結構日益固化D.市民文化突破禮制限定6.鴉片戰爭后的半個世紀里,洋紗輸入最多的是產棉稀少的華南、西南地區,而江南地區輸入洋紗要少得多,上海附近的松江地區土布店收購土布時聲明“摻和洋紗,概不收買”。這說明當時()A.自然經濟解體的程度沿海超過內地B.上海尚未成為對外貿易中心C.洋紗排擠土紗進程受制于原料成本D.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快速發展7.孫中山在一次演說中認為,近代歐美各國工商業發達,卻出現“富者敵國,貧者無立錐”的現象,因此中國必須“未雨綢繆,趕緊設法,免得再蹈覆轍”。孫中山旨在()A.抨擊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B.宣傳“均貧富”的政治理想C.為聯合蘇俄提供政策依據D.主張社會革命解決民生問題8.在廣州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指出,當前中國“資產階級不能充分發展,因之無產階級也自然不能充分發展,階級分化不充分的全國人民,皆受制在資本帝國主義,及本國軍閥之下,不能不要求經濟發展而行向國民革命”。這說明中國共產黨()A.適應國情調整革命策略B.總結經驗教訓開展武裝斗爭C.統一認識促進經濟發展D.根據矛盾變化擴大階級基礎9.對于毛澤東的重慶之行,民主人士柳亞子賦詩稱頌為“彌天大勇”。重慶《大公報》發表社評說:“毛先生能夠惠然肯來,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這反映了當時()A.國共力量對比出現逆轉B.民主黨派認同新民主主義革命綱領C.國家重建成為國人共識D.民族矛盾的上升推動國共走向和談10.1957年創辦于廣州的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簡稱廣交會),在新中國外貿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周恩來指出:“一年兩次的廣交會是在我們被封鎖的情況下不得已搞的,我們只好請人家進來看。”由此可知,廣交會的創辦()A.擴展了與外部世界的交流渠道B.強化了與蘇聯的經貿聯系C.突破了計劃經濟對外貿的束縛D.加速了不結盟運動的進程11.公元前5世紀中期,敘拉古城邦推行橄欖葉放逐法,投票時使用橄欖葉,投票數沒有最低限制且可以頻繁使用。許多公民因擔心被流放而拒絕參與國家管理,由此引發政局混亂。這主要反映了()A.公正性缺失導致城邦瓦解B.內部矛盾擴大了社會階層的對立C.權力的濫用影響國家穩定D.輪番而治削弱了平民的政治地位12.15世紀下半葉,德國藝術家逐漸減少了從圣徒中選擇創作主題。騎士、商隊、城市市場、大學生活、士兵行軍和野營等場景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作品中。這反映德國()A.理性主義的產生B.人文主義的興起C.宗教改革的開始D.浪漫主義的發展13.1873年5月,法蘭西共和國總統梯也爾對君主派議員說:“你們不要弄錯,民眾絕大多數都站在共和國一邊。”君主派議員占優勢的議會隨后通過對政府的不信任案,梯也爾被迫辭職。這反映了()A.巴黎公社的政治影響B.主權在民觀念的淡化C.代議制度的曲折發展D.三權分立體制的確立14.圖1漫畫可用來說明當時美國()A.貨幣貶值已緩解了經濟危機B.經濟模式改弦易轍勢在必行C.社會保障制度已經建立D.國家干預政策初見成效15.20世紀20年代中后期,蘇聯大力發展中等技術教育,到1927年俄羅斯聯邦就有672所中等技術學校。此外還成立工農速成班,招收未受過中等教育的工人和青年農民。這種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適應工業化建設的需要B.促進中等技術教育普及C.完善新經濟政策D.沖破西方技術封鎖16.表1美國與西歐對蘇聯、東歐國家貿易出口額比較單位:百萬美元年份美國對蘇聯、東歐國家西歐對蘇聯、東歐國家1948年3975821949年1457651950年1-6月41268表1作為直接論據,可用來探究的論題是()A.馬歇爾計劃的出臺及其歷史背景B.兩極格局與西方國家滯脹的根源C.世界貿易與布雷頓森林體系形成D.歐洲市場與資本主義陣營的分化二、非選擇題:共52分。第17~19題為必考題,考生都必須作答。第20~22題為選考題,考生根據要求作答。(一)必考題:共40分。17.作為中國共產黨思想路線的“實事求是”,植根于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漢武帝時,廣開獻書之路。河間獻王好儒學,從民間收集經過秦火保留下來的《尚書》《禮記》等古文先秦舊書,經考辨將正本獻給朝廷。《漢書》評價獻王“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唐代顏師古作注解釋為:“務得事實,每求真是也。”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淮南王亦好書,但“所招致率多浮辯”,故顏師古說他“言無實用耳”。——摘編自《漢書》等材料二清代學者阮元批評宋明理學家“自遁于虛而爭是非于不可究詰之境”,而清儒“束身修行,好古敏求,不立門戶,不涉二氏(即佛、道),似有合于‘實事求是’之教”。阮元進一步評論道,“實者,實事也。圣賢講學,不在空言,實而已矣”。近人梁啟超也認為清儒“以實事求是為學鵠,頗饒有科學的精神”。梁啟超筆下的科學精神,是指“善懷疑,善尋間,不肯妄徇古人之成說與一己之臆見,而必力求真是真非之所存”等。——摘編自梁啟超《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等(1)結合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概括漢武帝“廣開獻書之路”的背景,并簡析河間獻王被評價為“實事求是”的原因。(6分)(2)結合材料一、二和所學知識,概括阮元批評宋明理學家的原因,并指出梁啟超所述“實事求是”的新內涵。(8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關于英國工業革命對工人階級的影響,以下兩種觀點頗具代表性。觀點一強迫工人、兒童每天工作16小時,將工人擠入貧民窟里,降低了他們的生活水平,摧毀了傳統的手工行業,剝奪了工人們的尊嚴,將他們扔進沒有靈魂的工廠和城市。觀點二創造了許多充滿機會的城市,給千百萬人提供了工作,提高了他們的生活水平和教育程度,并給予他們較大的自由,使他們在政治上和文化上有更大的作用。——摘編自(美)克萊頓·羅伯茨等《英國史》材料二英國工人階級的歷史是從18世紀后半期,從蒸汽機和棉花加工機的發明開始的。大家知道,這些發明推動了產業革命,產業革命同時又引起了市民社會中的全面變革,而它的世界歷史意義只是在現在才開始被認識清楚。——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1845年)(1)結合材料一和所學知識,分別指出兩種觀點有何局限,并就英國工業革命對工人階級的影響談談你的看法。(8分)(2)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運用唯物史觀簡述英國工業革命的歷史意義。(6分)19.關于歷史課程標準的研制,新中國成立前也進行過一些探索。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第一目標(壹)研求中國民族之演進;特別說明其歷史上之光榮,及近代所受列強侵略之經過與其原因,以激發學生民族復興之思想,且培養其自信自覺發揚光大之精神。(貳)敘述中國文化演進之概況;特別說明其對于世界文化之貢獻,使學生明了吾先民偉大之事跡,以養成其高尚之志趣,與自強不息之精神。(叁)敘述各國歷史之概況,說明其文化之特點,以培養學生世界的常識,并特別注意國際現勢之由來,與吾國所處之地位,以喚醒學生在本國民族運動上責任的自覺。(肆)敘述中外各時代文化之變遷;應特別說明現代政治制度,及經濟狀況之由來,以確立學生對于民權主義、民生主義之信念。——《初級中學歷史課程標準》(1932年頒行)評析上述材料所示歷史課程的目標。(說明:運用具體史實,對材料所示歷史課程目標的一點或整體展開評析。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不能重復材料)(二)選考題:共12分。請考生從3道題中任選一題作答。如果多做,則按所做的第一題計分。20.[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長期以來,我國農村實行農產品統購統銷的流通體制。1981年底召開的全國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在農副產品的購銷中實行合同制,通過合同將國家計劃和農民生產協調起來。1983年開始,中央陸續制定調整農副產品購銷的政策,逐步減少農副產品統購派購的品種和數量,并采取多渠道經營。1984年,農業豐收導致全國性的“賣糧難”,改革流通體制,勢在必行。1985年,中共中央一號文件規定,“從今年起,除個別品種外,國家不再向農民下達農產品統購派購任務,按照不同情況,分別實行合同定購和市場收購”。有關部門相繼出臺一系列針對統購派購制度的改革文件,規定:糧食、棉花、油料、烤煙、蠶繭、糖料等大宗農副產品繼續由國家定價,實行合同定購,農民完成合同定購任務后,可以自由購銷。——摘編自武力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等(1)簡析20世紀80年代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的原因,并概括其內容。(8分)(2)簡要評價20世紀80年代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4分)21.[選修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美蘇兩國都建立了足夠毀滅對方的核武器庫。一些歐洲人認為談論“大規模報復”已經失去意義,既然美國也無法逃脫核武器的毀滅,可能就不會再愿意保護他們。在此背景下,法國總統戴高樂公開主張要更多地承認國家利益,呼吁西歐在軍事和防務上扮演更加獨立的角色。戴高樂試圖改組北約,為此建議在北約內部成立美英法組成的理事會,三國對北約事務擁有同等的決策權,但沒有成功。法國先后收回對地中海艦隊和空軍的指揮權,退出美國主導下的北約一體化軍事指揮體系。法國又著手建立獨立的核打擊力量,拒不參加限制核武器談判的國際會議,將原子彈的研制置于國家“絕對優先地位”,先后成功試爆原子彈和氫彈。——摘編自(法)皮埃爾·米蓋爾《法國史》等(1)概括20世紀50年代未至60年代法國對北約的訴求,并分析其原因。(8分)(2)分析法國上述舉措對冷戰格局的影響。(4分)22.[選修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徐渭(1521—1593),字文長,浙江紹興人,曾師從王陽明門徒季本,研習王陽明的學說。徐渭一生科場不順,貧困潦倒,但詩文書畫皆精。他的畫廣泛吸收宋、元以來諸家技法,但不受其束縛,處處表現出強烈的情感宣泄與個性追求,在晚明畫壇獨樹一幟。他開創的大寫意手法,對后世寫意畫影響很大。徐渭還是公認的南雜劇代表作家,創作的《四聲猿》等代表了明代雜劇的最高水平。當時,北曲、南戲并存。他認為北曲多為“馬上之音”“殺伐之聲”;對南戲則贊譽頗多,認為盡管多為市井之聲,卻“句句都是本色語”。對于南戲中的昆山腔,他認為“聽之最足蕩人”。他的稱揚有助于昆山腔在大江南北的傳播。在明代后期興起的市民文學藝術中,徐渭以強調“本色”和追求“自然”的鮮明特點而留名史冊。——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等(1)簡述徐渭在文學藝術上能夠取得成就的社會條件。(6分)(2)概述徐渭在文學藝術史上的貢獻。(6分)2021年廣東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歷史本試卷共6頁,22小題,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和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用2B鉛筆將試卷類型(A)填涂在答題卡相應位置上。將條形碼橫貼在答題卡右上角“條形碼粘貼處”。2.作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選項的答案信息點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試卷上。3.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鋼筆或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域內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的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無效。4.作答選考題時,請先用2B鉛筆填涂選做題的題號對應的信息點,再作答。漏涂、錯涂、多涂的,答案無效。5.考生必須保持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將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今河南平頂山應國墓地、陜西長安張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處出土了一批具有長江中下游風格的西周青銅器。這說明西周時期()A.中原文化向周邊傳播B.各諸侯國維護周禮C.宗法制度分崩離析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1
正確答案及相關解析正確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材料河南、陜西出土長江中下游風格的西周青銅器,結合史實河南、陜西屬于黃河流域,屬于北方,北方發現南方風格的青銅器,可知南北文化相互交流,故D正確;材料的內容是中原受到南方的影響,故A錯誤;材料與各諸侯國維護周禮無關,故B錯誤;材料與宗法制度無關,故C錯誤。2.漢代設尚書臺,其首領是尚書令、尚書仆射。魏晉時期,“事無大小,咸歸令、仆”。這一現象說明()A.皇權旁落B.相權轉移C.地方權力削弱D.行政效率降低2
正確答案及相關解析正確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事無大小,咸歸令、仆”可得出國家大事都掌握在尚書令、尚書仆射,說明魏晉時期相權轉移到尚書令、尚書仆射手中,故B項正確;材料中的現象是皇權加強的體現,排除A;材料沒有體現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排除C;材料與效率無關,排除D。3.安史之亂時,唐玄宗逃奔成都,途中發生兵變,楊貴妃死于馬嵬坡。以下為若干記載。路邊楊貴人,墳高三四尺。乃問里中兒,皆言幸蜀時……貴人飲金屑,倏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顏色真如故。(唐)劉禹錫《馬嵬行》上令高力士詰之,回奏曰:“諸將既誅國忠,以貴妃在宮,人情恐懼。”上即命力士賜貴妃自盡。(五代)劉昫等《舊唐書》上曰:“貴妃常居深宮,安知國忠反謀?”高力士曰:“貴妃誠無罪,然將士已殺國忠,而貴妃在陛下左右,豈敢自安!愿陛下審思之,將士安則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貴妃于佛堂,縊殺之。(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有學生以上述材料探究楊貴妃之死,下列推論正確的是()A.《馬嵬行》選材來自傳說,不能作為歷史研究的材料B.《資治通鑒》較多細節描寫,還原了楊貴妃之死的真相C.《資治通鑒》成書晚于《舊唐書》,故可信度相對較低D.《舊唐書》《資治通鑒》作為史料,應注意作者的立場3
正確答案及相關解析正確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所學,《舊唐書》為后晉劉昫等撰寫。《資治通鑒》則是由北宋史學家司馬光主編。因此對于同一事件的記載會有不同的看法,所以二者作為史料時,應該考慮到不同時代史學家的立場,D項正確;《馬嵬行》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排除A;“還原”的說法錯誤,排除B;可信度高或者低,不能通過成書的早晚來判斷,排除C。4.1289年,元政府在廣泛種植木棉的浙東、江東、江西、湖廣、福建等地設木棉提舉司,每年向民間征收木棉布十萬匹,使民眾不堪重負。這()A.加重了區域經濟的不均衡B.妨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C.推動私營棉紡織業的繁榮D.促使財政管理權限下移4
正確答案及相關解析正確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設木棉提舉司,每年向民間征收木棉布十萬匹,使民眾不堪重負”可得出,元代政府加征要棉稅,增加了民眾的負擔,不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B項正確;增收要棉稅只是一個內容,與區域經濟的不平衡沒有直接的關聯,排除A;加征稅收,不利于私營棉紡織業的發展,排除C;材料只涉及到在地方設立提舉司收稅,并不能證明財政管理權限下移,排除D。5.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員袖大衣長,“去地一寸”,體現斯文之氣,且其服飾顏色和制式內含“比德于玉”“規言矩行”等意。這反映了當時()A.儒家思想規范社會生活B.科舉制度限制社會流動C.社會等級結構日益固化D.市民文化突破禮制限定5
正確答案及相關解析正確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體現斯文之氣,且其服飾顏色和制式內含‘比德于玉’‘婉言矩行’等意”可知明代生員的服飾中體現了儒家思想的影響,說明儒家思想規范社會生活,故選A;科舉制是有利于社會流動的,排除B;根據服飾的差別不能說明社會等級日益固化,排除C;生員的服飾體現了儒家思想的影響,和市民文化無關,而且也不能說明市民文化突破了禮制從限定,排除D。6.鴉片戰爭后的半個世紀里,洋紗輸入最多的是產棉稀少的華南、西南地區,而江南地區輸入洋紗要少得多,上海附近的松江地區土布店收購土布時聲明“摻和洋紗,概不收買”。這說明當時()A.自然經濟解體的程度沿海超過內地B.上海尚未成為對外貿易中心C.洋紗排擠土紗進程受制于原料成本D.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快速發展6
正確答案及相關解析正確答案C解析【詳解】洋紗(英國紗為主)所使用的原料“棉花”,多進口于印度、美國,經過長途販運,原料成本較高,而江南地區就地取材,“土紗”雖然沒有機器生產的優勢,但得益于“地利”,對洋紗形成優勢,C正確;材料顯示,自然經濟解體的程度在內地的某些地區并不輸于沿海,A排除;材料沒有反映“上海尚未成為對外貿易中心”,所以B錯誤;材料沒有涉及民族資本主義經濟,D排除。7.孫中山在一次演說中認為,近代歐美各國工商業發達,卻出現“富者敵國,貧者無立錐”的現象,因此中國必須“未雨綢繆,趕緊設法,免得再蹈覆轍”。孫中山旨在()A.抨擊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B.宣傳“均貧富”的政治理想C.為聯合蘇俄提供政策依據D.主張社會革命解決民生問題7
正確答案及相關解析正確答案D解析【詳解】近代歐美各國工商業發達,卻出現“富者敵國,貧者無立錐”的現象,由此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為此孫中山提出了社會革命來解決民生問題,“免得再蹈覆轍”,故D正確;抨擊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不是孫中山的目的,故A錯誤;“均貧富”不是孫中山的政治理想,故B錯誤;聯合蘇俄的政策依據是“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故C錯誤。8.在廣州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指出,當前中國“資產階級不能充分發展,因之無產階級也自然不能充分發展,階級分化不充分的全國人民,皆受制在資本帝國主義,及本國軍閥之下,不能不要求經濟發展而行向國民革命”。這說明中國共產黨()A.適應國情調整革命策略B.總結經驗教訓開展武裝斗爭C.統一認識促進經濟發展D.根據矛盾變化擴大階級基礎8
正確答案及相關解析正確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階級分化不充分全國人民,皆受制在資本帝國主義,及本國軍閥之下,不能不要求經濟發展而行向國民革命”可得出,中共三大認識到中國現階段的國情,認識到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都受到帝國主義與封建軍閥的壓迫,因此要調整策略,開展國民革命運動,A正確;B項是在國民革命失敗后,排除B;材料沒有強調要統一認識,排除C;材料強調的是要聯合開展國民革命,而不是擴大階級基礎,排除D。9.對于毛澤東的重慶之行,民主人士柳亞子賦詩稱頌為“彌天大勇”。重慶《大公報》發表社評說:“毛先生能夠惠然肯來,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這反映了當時()A.國共力量對比出現逆轉B.民主黨派認同新民主主義革命綱領C.國家重建成為國人共識D.民族矛盾的上升推動國共走向和談9
正確答案及相關解析正確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毛先生能夠惠然肯來,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可以看出,國人對于國共和談進行和平建國是熱切期盼,反映出國家重建成為國人共識,C項正確;材料看不出國共力量對比出現逆轉,排除A;材料沒有涉及到民主人士對綱領的認同,排除B;抗戰已經勝利,民族矛盾已經成為次要矛盾,排除D。10.1957年創辦于廣州的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簡稱廣交會),在新中國外貿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周恩來指出:“一年兩次的廣交會是在我們被封鎖的情況下不得已搞的,我們只好請人家進來看。”由此可知,廣交會的創辦()A.擴展了與外部世界的交流渠道B.強化了與蘇聯的經貿聯系C.突破了計劃經濟對外貿的束縛D.加速了不結盟運動的進程10
正確答案及相關解析正確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材料“1957年創辦于廣州的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簡稱廣交會),在新中國外貿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一年兩次的廣交會是在我們被封鎖的情況下不得已搞的我們只好請人家進來看”可知,由于帝國主義國家封鎖,我國對外貿易的渠道受阻。通過創辦廣交會,打破了西方資本主義陣營對中國實行的封鎖禁運,開辟一條與世界交往的通道,所以A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創辦廣交會是為了強化與蘇聯的經貿聯系,所以B錯誤;材料沒有體現“突破了計劃經濟對外貿的束縛”,所以C錯誤;不結盟運動與材料內容無關,所以D錯誤。11.公元前5世紀中期,敘拉古城邦推行橄欖葉放逐法,投票時使用橄欖葉,投票數沒有最低限制且可以頻繁使用。許多公民因擔心被流放而拒絕參與國家管理,由此引發政局混亂。這主要反映了()A.公正性缺失導致城邦瓦解B.內部矛盾擴大了社會階層的對立C.權力的濫用影響國家穩定D.輪番而治削弱了平民的政治地位11
正確答案及相關解析正確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投票時使用橄欖葉,投票數沒有最低限制且可以頻繁使用”可得出這屬于權力的濫用,是直接民主弊端的表現之一。而“許多公民因擔心被流放而拒絕參與國家管理,由此引發政局混亂。”則說明權力的濫用影響國家穩定,C正確;瓦解的說法錯誤,材料沒有體現瓦解,排除A;材料沒有體現內部矛盾,排除B;材料沒有針對平民的政治地位問題,排除D。12.15世紀下半葉,德國藝術家逐漸減少了從圣徒中選擇創作主題。騎士、商隊、城市市場、大學生活、士兵行軍和野營等場景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作品中。這反映德國()A.理性主義的產生B.人文主義的興起C.宗教改革的開始D.浪漫主義的發展12
正確答案及相關解析正確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騎士、商隊、城市市場、大學生活、士兵行軍和野營等場景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作品中”及時間信息可得出,這一時期的文藝復興運動興起,藝術家更加關注現實社會,體現了人文主義,故B項正確;A項是17世紀開始的啟蒙運動,排除A;宗教改革開始于16世紀,排除C;浪漫主義是受第一次工業革命影響而出現的,排除D。13.1873年5月,法蘭西共和國總統梯也爾對君主派議員說:“你們不要弄錯,民眾絕大多數都站在共和國一邊。”君主派議員占優勢的議會隨后通過對政府的不信任案,梯也爾被迫辭職。這反映了()A.巴黎公社的政治影響B.主權在民觀念的淡化C.代議制度的曲折發展D.三權分立體制的確立13
正確答案及相關解析正確答案C解析【詳解】君主派議員占優勢的議會通過對政府的不信任案,主張共和政體的梯也爾被迫辭職。這反映了此時保王黨勢力強大,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代議制度曲折發展,故C正確;這體現不出巴黎公社的政治影響,故A錯誤;材料不是強調主權在民觀念的淡化,故B錯誤;材料只涉及總統和議會的關系,故D錯誤。14.圖1漫畫可用來說明當時美國()A.貨幣貶值已緩解了經濟危機B.經濟模式改弦易轍勢在必行C.社會保障制度已經建立D.國家干預政策初見成效14
正確答案及相關解析正確答案B解析【詳解】漫畫反映了羅斯福對胡佛下達逐客令,意思是羅斯福改變胡佛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采取國家對經濟的干預,故選B;漫畫無法體現貨幣貶值的信息,排除A;根據“我的確同情任何將要失去住所的人”可知,一些貧困的人可能無家可歸,社會保障制度還沒有建立,國家干預政策的成效還沒有體現,排除CD。15.20世紀20年代中后期,蘇聯大力發展中等技術教育,到1927年俄羅斯聯邦就有672所中等技術學校。此外還成立工農速成班,招收未受過中等教育的工人和青年農民。這種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適應工業化建設的需要B.促進中等技術教育普及C.完善新經濟政策D.沖破西方技術封鎖15
正確答案及相關解析正確答案A解析【詳解】20世紀20年代中后期,蘇聯大力發展中等技術教育,成立工農速成班,招收未受過中等教育的工人和青年農民。依據所學知識可知,這種做法是為了適應蘇聯大規模工業化建設的需要,為工業化培養人才,故A正確;B項錯在“普及”,故錯誤;隨著1924年列寧的逝世和斯大林的上臺,新經濟政策被慢慢廢除,故C錯誤;沖破西方技術封鎖不是其目的,故D錯誤。16.表1美國與西歐對蘇聯、東歐國家貿易出口額比較單位:百萬美元年份美國對蘇聯、東歐國家西歐對蘇聯、東歐國家1948年3975821949年1457651950年1-6月41268表1作為直接論據,可用來探究的論題是()A.馬歇爾計劃的出臺及其歷史背景B.兩極格局與西方國家滯脹的根源C.世界貿易與布雷頓森林體系形成D.歐洲市場與資本主義陣營的分化16
正確答案及相關解析正確答案D解析【詳解】從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二戰后,受冷戰的影響,美國對蘇聯、東歐國家出口減少。而西歐對蘇聯、東歐國家出口由增加到減少,則反映出西歐在站隊資本主義陣營后,減少了對東歐與蘇聯的出口,故能反映出歐洲市場與資本主義陣營的分化,D項正確;馬歇爾計劃是1947年啟動,表格中的材料不能作為背景,排除A;滯脹出現于70年代,排除B;布雷頓森林體系形成于1944年,排除C。二、非選擇題:共52分。第17~19題為必考題,考生都必須作答。第20~22題為選考題,考生根據要求作答。(一)必考題:共40分。17.作為中國共產黨思想路線的“實事求是”,植根于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漢武帝時,廣開獻書之路。河間獻王好儒學,從民間收集經過秦火保留下來的《尚書》《禮記》等古文先秦舊書,經考辨將正本獻給朝廷。《漢書》評價獻王“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唐代顏師古作注解釋為:“務得事實,每求真是也。”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淮南王亦好書,但“所招致率多浮辯”,故顏師古說他“言無實用耳”。——摘編自《漢書》等材料二清代學者阮元批評宋明理學家“自遁于虛而爭是非于不可究詰之境”,而清儒“束身修行,好古敏求,不立門戶,不涉二氏(即佛、道),似有合于‘實事求是’之教”。阮元進一步評論道,“實者,實事也。圣賢講學,不在空言,實而已矣”。近人梁啟超也認為清儒“以實事求是為學鵠,頗饒有科學的精神”。梁啟超筆下的科學精神,是指“善懷疑,善尋間,不肯妄徇古人之成說與一己之臆見,而必力求真是真非之所存”等。——摘編自梁啟超《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等(1)結合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概括漢武帝“廣開獻書之路”的背景,并簡析河間獻王被評價為“實事求是”的原因。(6分)(2)結合材料一、二和所學知識,概括阮元批評宋明理學家的原因,并指出梁啟超所述“實事求是”的新內涵。(8分)17
正確答案及相關解析正確答案(1)背景:漢武帝采納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朝國家統一強盛;漢武帝為了鞏固統治,重視思想文化。原因:河間獻王保留下來的古文先秦舊書經過了考辯。(2)原因:空洞虛無,缺乏實事求是的精神。新內涵:善于懷疑、探索;不因循古人之成說,不妄加臆斷;實事求是。解析【詳解】(1)背景:根據“好儒學”,結合所學,分析得出漢武帝采納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根據所學西漢的時代背景,還應從漢朝國家統一強盛;漢武帝鞏固統治的需要,重視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總結。原因:根據“經考辯將正本獻給朝廷”“河間獻王好儒學”,分析得出河間獻王保留下來的古文先秦舊書經過了考辯。(2)原因:根據“自通于虛而爭是非于不可究詰之境”空洞虛無,缺乏實事求是的精神。新內涵:根據“善懷疑,善尋間”得出善于懷疑、探索;根據“不肯妄徇古人之成說與一己之臆見”得出不因循古人之成說,不妄加臆斷;根據“必力求真是真非之所存”得出實事求是。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關于英國工業革命對工人階級的影響,以下兩種觀點頗具代表性。觀點一強迫工人、兒童每天工作16小時,將工人擠入貧民窟里,降低了他們的生活水平,摧毀了傳統的手工行業,剝奪了工人們的尊嚴,將他們扔進沒有靈魂的工廠和城市。觀點二創造了許多充滿機會的城市,給千百萬人提供了工作,提高了他們的生活水平和教育程度,并給予他們較大的自由,使他們在政治上和文化上有更大的作用。——摘編自(美)克萊頓·羅伯茨等《英國史》材料二英國工人階級的歷史是從18世紀后半期,從蒸汽機和棉花加工機的發明開始的。大家知道,這些發明推動了產業革命,產業革命同時又引起了市民社會中的全面變革,而它的世界歷史意義只是在現在才開始被認識清楚。——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1845年)(1)結合材料一和所學知識,分別指出兩種觀點有何局限,并就英國工業革命對工人階級的影響談談你的看法。(8分)(2)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運用唯物史觀簡述英國工業革命的歷史意義。(6分)18
正確答案及相關解析正確答案(1)局限:觀點一放大了工業革命的局限性,忽視了工業革命的進步性;觀點二忽視了工業革命的局限性,放大了工業革命的進步性。看法:工業革命的進步性主要體現在促進城市化,提高民眾的教育水平和生活水平,推動了政治民主化,其主要的局限性體現在加劇了貧富分化。
(2)歷史意義:推動社會生產力的進步,使人類進入“蒸汽時代”;促使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成為社會兩大階級;促進了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使得東方從屬于西方;工業革命破壞了生態環境。解析【詳解】(1)局限:根據材料一對于工業革命描述可知,觀點一放大了工業革命的局限性,忽視了工業革命的進步性;根據材料二對于工業革命的描述可知,觀點二忽視了工業革命的局限性,放大了工業革命的進步性。看法:應當綜合兩個觀點,得出工業革命的進步性主要體現在促進城市化,提高民眾的教育水平和生活水平,推動了政治民主化,其主要的局限性體現在加劇了貧富分化。(2)歷史意義:根據材料“這些發明推動了產業革命,產業革命同時又引起了市民社會中的全面變革,而它的世界歷史意義只是在現在才開始被認識清楚”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推動社會生產力的進步,使人類進入“蒸汽時代”;促使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成為社會兩大階級;促進了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使得東方從屬于西方;從局限性角度分析,工業革命破壞了生態環境。19.關于歷史課程標準的研制,新中國成立前也進行過一些探索。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第一目標(壹)研求中國民族之演進;特別說明其歷史上之光榮,及近代所受列強侵略之經過與其原因,以激發學生民族復興之思想,且培養其自信自覺發揚光大之精神。(貳)敘述中國文化演進之概況;特別說明其對于世界文化之貢獻,使學生明了吾先民偉大之事跡,以養成其高尚之志趣,與自強不息之精神。(叁)敘述各國歷史之概況,說明其文化之特點,以培養學生世界的常識,并特別注意國際現勢之由來,與吾國所處之地位,以喚醒學生在本國民族運動上責任的自覺。(肆)敘述中外各時代文化之變遷;應特別說明現代政治制度,及經濟狀況之由來,以確立學生對于民權主義、民生主義之信念。——《初級中學歷史課程標準》(1932年頒行)評析上述材料所示歷史課程的目標。(說明:運用具體史實,對材料所示歷史課程目標的一點或整體展開評析。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不能重復材料)19
正確答案及相關解析正確答案【示例】論點:1932年的歷史課程的目標有利于促進中華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有利于促進中國的抗日斗爭。論述: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1932年東北三省淪陷,中國民族矛盾空前嚴重;1932年歷史課程的目標注重激發學生民族復興之思想和培養自強不息的精神,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和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的社會責任意識;歷史課程的目標注重培養學生世界的常識,以喚醒學生在民族運動上責任的自覺。總之,1932年的歷史課程的目標適應了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有利于中國抗日斗爭的發展。解析【詳解】1932年《初級中學歷史課程標準》的內容,提煉出論點:1932年的歷史課程的目標有利于促進中華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有利于促進中國的抗日斗爭。論述:根據所學,首先說明課程目標頒布的背景是九一八事變,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然后結合課程目標的具體內容,說明其具有促進學生民族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有利于推動抗日戰爭的發展等。其他論點,觀點明確、史論結合即可。(二)選考題:共12分。請考生從3道題中任選一題作答。如果多做,則按所做的第一題計分。20.[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長期以來,我國農村實行農產品統購統銷的流通體制。1981年底召開的全國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在農副產品的購銷中實行合同制,通過合同將國家計劃和農民生產協調起來。1983年開始,中央陸續制定調整農副產品購銷的政策,逐步減少農副產品統購派購的品種和數量,并采取多渠道經營。1984年,農業豐收導致全國性的“賣糧難”,改革流通體制,勢在必行。1985年,中共中央一號文件規定,“從今年起,除個別品種外,國家不再向農民下達農產品統購派購任務,按照不同情況,分別實行合同定購和市場收購”。有關部門相繼出臺一系列針對統購派購制度的改革文件,規定:糧食、棉花、油料、烤煙、蠶繭、糖料等大宗農副產品繼續由國家定價,實行合同定購,農民完成合同定購任務后,可以自由購銷。——摘編自武力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等(1)簡析20世紀80年代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的原因,并概括其內容。(8分)(2)簡要評價20世紀80年代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4分)20
正確答案及相關解析正確答案(1)原因:統購統銷的流通體制的弊端;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改革開放的推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開展;農業的豐產;內容:將國家計劃和農民生產相結合;減少農副產品統購派購;開展多渠道經營;家產品實行合同定購。
(2)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適應了改革開放后農村經濟發展的需求;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增加了農民的收入;促進了商品的流通;為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借鑒。解析【詳解】(1)原因:根據“長期以來,我國農村實行農產品統購統銷的流通體制”得出統購統銷的流通體制的弊端;根據時間信息可從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改革開放的推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開展等方面概括;根據“農業豐收導致全國性的“賣糧難””得出農業的豐產;內容:根據“通過合同將國家計劃和農民生產協調起來”得出將國家計劃和農民生產相結合;根據“逐步減少農副產品統購派購的品種和數量,并采取多渠道經營”得出減少農副產品統購派購;開展多渠道經營;根據“實行合同定購,農民完成合同定購任務后,可以自由購銷。”得出家產品實行合同定購。(2)結合材料的內容和所學知識,可從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適應了改革開放后農村經濟發展的需求、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增加了農民的收入、促進了商品的流通、為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借鑒等角度概括。21.[選修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美蘇兩國都建立了足夠毀滅對方的核武器庫。一些歐洲人認為談論“大規模報復”已經失去意義,既然美國也無法逃脫核武器的毀滅,可能就不會再愿意保護他們。在此背景下,法國總統戴高樂公開主張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2026學年Unit 2 There are tall trees now.教案配套
- 電氣工程師資格證書考試理論與實踐結合探討試題及答案
- 2024年紡織機械安全操作的最佳實踐探討試題及答案
- 2025年中國外置揚聲器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2025年中國復合濾料過濾器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2025年中國塑膠絲數據監測報告
- 2024年質量工程師復習模式探索試題及答案
- 初中生物北京版八年級上冊第一節 人的生殖和發育教案設計
- 一體化紡織生產方式的考試試題及答案
- 2025年中國絲綢旗袍數據監測報告
- 2024-2024年上海市高考英語試題及答案
- IEC603645523電線電纜載流量行業資料國內外標準規范
- PCR培訓理論練習題庫(試題及答案)
- 最新安全生產管理教材電子版
- 工程項目內部控制流程圖表
- 強夯試夯報告(共12頁)
- 骨優導介紹PPT
- 國標鐵路機車牽引電機懸掛抱軸瓦油
- 畢業設計(論文)-四自由度工業機械手的設計
- 用Polyphen2和SIFT進行突變預測
- 考生體檢誠信承諾書 - fjnueducn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