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中語文課內文言文《答司馬諫議書》教學設計_第1頁
2025年高中語文課內文言文《答司馬諫議書》教學設計_第2頁
2025年高中語文課內文言文《答司馬諫議書》教學設計_第3頁
2025年高中語文課內文言文《答司馬諫議書》教學設計_第4頁
2025年高中語文課內文言文《答司馬諫議書》教學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5.2《答司馬諫議書》教學設計【教學目標】語言的建構和運用:了解文章寫作背景,積累并掌握文中實詞、虛詞、句式等重要文言知識。思維發展與提升:理解文本內容,學習本文層次清晰、條理分明的結構。審美鑒賞與創造:學習本文結構嚴謹、說理透徹的特點,掌握本文的反駁方法及語言藝術。文化傳承與理解:體會王安石堅持改革,不為流言俗議所動的決心。【教學重點】理解文本內容,學習本文層次清晰、條理分明的結構。【教學難點】學習本文結構嚴謹、說理透徹的特點,掌握本文的反駁方法及語言藝術,體會王安石堅持改革,不為流言俗議所動的決心。【教學方法】合作探究式、講授式、討論式。【教學過程】一、導入在我國歷史的各個時期,當國家面臨各種危機的時候,都會有少數敢為人先的有識之士挺身而出,置個人安危于不顧,以匡正天下、革除積弊、救國安民為己任,銳意改革,興利除弊,盡管他們的動機不一,結局各異,但是都不同程度的推動了中國社會的進步和歷史的發展,他們的首創精神也應為后人所永遠銘記。比如成就強秦卻以身殉法的商鞅,力挽狂瀾卻功虧一簣的張居正,當然也有不畏人言卻夢碎金陵的王安石。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王安石的《答司馬諫議書》,來感受一位改革者不計得失、一往無前的情懷。二、知人論世1.作者簡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曾被封為荊國公,世稱王荊公,謚號文,又稱王文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兩次出任宰相,堅持推行變法,世稱王安石變法。列寧稱他是“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學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詩、詞、散文等方面都有獨特的成就,他主張“為文”應“有補于世”,“以適用為本”。他的著作有《臨川先生文集》《王荊公詩文集》。【知識補充】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實,號迂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世稱涑(sù)水先生。宋神宗時,因反對王安石變法,離開朝廷十五年。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主持編纂了中國最大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2.背景探尋:北宋宋神宗時期,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銳,內外交困。宋神宗(趙頊xū)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實行變法,力圖通過整軍理財以求富國強兵。王安石變法自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開始,至元豐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結束,故亦稱熙寧變法、熙豐變法。變法以發展生產,富國強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機為目的,以“理財”、“整軍”為中心,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各個方面,是中國古代史上繼商鞅變法之后又一次規模巨大的社會變革運動。項目目的措施內容作用富國之法

改變積貧局面均輸法采購物資“徙貴就賤,用近易遠”。打破了大商人控制市場的局面,增加政府收入。市易法在開封設“市易務”。限制大商人控制和操縱市場,增加了政府收入。青苗法青黃不接之時,政府借錢或糧食給農民。限制高利貸對農民的剝削,增加政府收入。募役法納錢代役。有利于經濟發展,增加了政府收入。農田水利法鼓勵興修水利。促進了農業生產發展。方田均稅法清丈土地,收取賦稅。限制了隱田漏稅行為,增加了政府收入。項目目的措施內容作用強兵之法改變積弱局面將兵法在各路段設負責操練軍隊的將官。提高軍隊戰斗力。保甲法把農民編為保甲進行軍事化訓練。維護了秩序,兵農合一。新法的實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強的特權,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強烈反對。熙寧三年(1070年),當時任翰林學士、右諫大夫的司馬光三次寫信給王安石,寫了三千六百多字的長信《與王介甫書》,批評王安石變法“使人愁痛,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批評王安石排斥異己,黨同伐異。他還列舉實施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諫”、“致怨”等弊端,要求王安石廢棄新法,恢復舊制。司馬光認為王安石“不達政體,專用私見,舍是取非,興害除利","名為愛民,其實病民,名為益國,其實傷國"。列舉新法的種種弊端,要王安石放棄新法,恢復舊制。(補充變法問題:理論和實際的嚴重脫節。雖然宋朝的商品經濟較發達,但仍屬農業社會。一方面,缺乏完備的市場經濟,使得超前的經濟思想無法以市場形式良好的運轉,只能借助于政府的強制力量;另一方面,一個龐大的農業帝國,不可能有能力以合適的方式來高效完成這個超時代的經濟調節任務。其結果就是,美好的愿望在實踐中無法貫徹,而為了貫徹自己的理想,王安石只能進一步加大政府的權力,以強制的方式推廣,而強制推廣就注定政府在這個過程中必須絕對主導,從而導致一場經濟改革變成了政績考核,官員要獲得好的考核成績就只能進一步加大政府強制力來扭曲市場,從而使得最初的理想貫徹徹底走型。這是一個在當時社會狀態下無法逾越的惡性循環。)王安石讀了司馬光的第一封信,頗不高興,出于禮節,只回了一封短信,沒有就司馬光的意見作實質性答復。司馬光心有不甘,又寫了第二封信,進一步闡明青苗法的不當之處,其意仍在說教。王安石接信后,又回了封信,就司馬光第一封信作了較為具體的答復,這就是后來聞名于世的《答司馬諫議書》。三、標題釋義即“答復、回復”之意。即司馬光。“諫議大夫”這個官職(諫院是宋代設立的輿論機關,負責在朝廷中搜集建議和評論。諫院中設諫官和御史,御史負責組織各種官員收集民間的意見;諫官議論施政的得失,供皇帝參考,有時還可糾正皇帝的錯誤。)文體名,書信。古人寫信,多有題目,說明是寫給誰的。信題多為“報……書”、“與……書”、“上……書”、“答……書”等等,如:《報任安書》(司馬遷)、《與朱元思書》(吳均)、《上樞密韓太尉書》(蘇轍)、《答司馬諫議書》(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回復諫議大夫司馬光的信。四、整體感知讀文正音1.聽朗讀音頻,正音,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強聒(guō)鹵莽(lǔmǎng)見恕(shù)拒諫(jiàn)怨謗(bàng)

不恤(xù)盤庚(gēng)胥怨(xū)會晤(wù)

2.自由朗讀,結合課下注釋,嘗試翻譯全文。五、文本研讀(一)研讀第一段1.疏通第一段文意,積累重點文言知識。某啟(本人陳述。):昨日蒙(蒙受)教。竊(謙辭,私下里。)以為與君實游處(同游共處,交往)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持)之術(方法,主張)多異故也。【判斷】雖欲強聒(硬在耳邊噦嗦,強作解說。),終必不蒙見(表被動)察【被動】,故略上報(古:敬辭,給您回信。今:向上級匯報),不復一一自辨(同“辯”,分辯,辯解)。重念(再三想想,又考慮)蒙君實視遇(看待,對待)厚,于反覆(古:書信往返。今:重復再三;變化無常)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原諒我。“見”用在動詞前面表示對我怎么樣。如“慈父見背”“見諒”。)也。

參考譯文:鄙人王安石請啟:昨天承蒙(您來信)指教,我私下認為與君實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議論起政事來(意見)常常不一致,(這是因為我們)所持的政治主張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緣故啊。雖然想要勉強勸說幾句,最終也必定不被您所諒解,所以只簡單的給您回信,不再逐一替自己辯護。后來又考慮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書信往來上不宜馬虎草率,所以我現在詳細地說出我這樣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許能諒解我吧。2.文本探究。問題1:如何理解開頭第一句的含義?明確:王安石在第一句寫了三層意思:第一層“昨日蒙教”是禮貌性套語;

第二層提到與司馬光“游處相好之日久”,感情色彩很濃,拉近了兩人情感距離;

第三層直接點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不傷感情,態度坦率。問題2.第一段主要內容是什么?明確:第一段:交代寫信的原因和目的。①“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政見不合)

②“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矛盾不可調和)

③“具道所以”(回應抨擊,陳說緣由)

問題3.措辭有何特點?體現了王安石什么樣的形象?明確:措辭特點:①措辭彬彬有禮(蒙教、上報、見恕……)

②語調含蓄委婉(強聒、不宜鹵莽、冀君實或見恕也)

③暗藏鋒芒(終必不蒙見察、不復一一自辯)

形象特點:有禮節、有風度、有風骨的政治家形象。(二)研讀第二段1.疏通第二段文意,積累重點文言知識。蓋儒者(尊崇儒學、通習儒家經書的人。漢以后泛指讀書人)所爭,尤在于名實(名義和實際),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怨恨,指責)也。某則以謂(認為)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討論、審定國家的法令制度)而修(修訂,修正)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負有專責的官員)【狀后】,不為侵官【判斷】;舉(推行)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判斷】;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判斷】;辟(駁斥,抨擊)邪說(錯誤的言論),難(責難)壬人(佞人,指巧辯諂媚之人),不為拒諫。【判斷】至于怨誹之多【定后】,則固(本來)前(預先)知其如此也。參考譯文:讀書人所爭辯的,尤其在于名義和實際的關系。名義和實際的關系一經辨明,天下的是非之理也就清楚了。如今您來指教我的原因,是認為我的做法侵犯了官吏們的職權、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斂錢財與民爭利,拒不接受意見,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責。我卻認為從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堂上公開討論審定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給有關部門官吏去執行,這不屬侵犯官權;效法先皇的賢明政治,用來興辦好事,革除弊端,這不是惹是生非;替國家理財政,這不是搜刮錢財;駁斥錯誤言論,責難奸佞小人,這不是拒聽意見。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誹謗,那本來預料到它會這樣的。2.文本探究。問題1:第二段首句寫“名實”之爭有什么作用?明確:名:司馬光給新法加上的罪名實:王安石變法的實際內容。名實之辯是中國哲學史和邏輯思想史上對名實關系的研究和爭論。先提出一個雙方均認可的道理,“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為下文“正名”提供了推理前提。名正則言順而事行。

問題2:作者在第二段中,主要批駁了司馬光的什么觀點?作用是什么?明確:觀點:“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

作用:抓住要點、駁倒要點,司馬光信中其它的細支末節也就不攻自破。言簡意明,要言不煩,理足氣盛,毫不枝蔓。問題3:對于司馬光的指責,王安石如何一一反駁司馬光的觀點?(小組合作探究)①在辯駁之前,先高屋建瓴地提出“名實問題”,先立于高處,揭露事情的本質,才能從根本上駁倒對方的責難,為變法正名。

②先駁“侵官”:指出變法是“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自己與大家在朝廷公開地議論修訂,負有專責的官吏去推行,“侵官”之說便不攻自破。“受——議——授”使新法從決策到制定、到推行的全過程都是名正言順、合理合法的。

③次駁“生事”:“舉先王之政”是理論根據,“以興利除弊”是根本目的。表明變法改革是“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國家百姓”的好事,自然不是“生事擾民”。

④再駁“征利(爭奪百姓的財利)”:只用“為天下理財”一句已足。因為問題不在于是否征利,而在于為誰征利。根本出發點:為天下治理整頓財政,“征利”的責難也就站不住腳。

⑤然后駁“拒諫”:只有拒絕正確的批評才叫拒諫,因此,“辟邪說,難壬人”是批駁不正確的言論,排斥巧辯的佞人,與拒諫風馬牛不相及。

⑥最后講到“怨誹之多”:卻不再從正面反駁,僅用“固前知其如此”一語帶過,“固”意為“本來”,充分表達了面對改革的阻力和怨恨早有心理準備,大有對此不屑一顧的輕蔑意味。

小結:本段從“名實相符”的論事原則出發,反駁司馬光對變法的指責。對強加給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駁,連用“不為……”四個不容置疑的判斷句,論證改革派變法的正確性,揭示司馬光責難的名實不副和因循守舊。在闡明自己政治觀點的同時,表達出不為流俗所動、堅持改革的堅強意志和決心。

總體而言,作為一篇駁論文,文章敏銳地抓住司馬光責難的實質,顯得高屋建瓴,游刃有余。在反駁司馬光的同時,反過來也就間接批評了對方違逆“人主”旨意和“先王”德政,不為天下興利除弊的謬誤。如此,也直言不諱地將對方置于“壬人”“邪說”代言人的尷尬境地。(三)研讀第三、四段1.疏通第三、四段文意,積累重點文言知識。人習(習慣)于茍且(得過且過,沒有長遠打算)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憂慮,顧念)國事、同俗(附和世俗,流于世俗)自媚(獻媚討好)于眾為善(形作名,上策),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估算,估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大吵大鬧的樣子)?【定后】盤庚之遷,胥怨(全都抱怨)者民也【判斷】,非特(僅僅)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改變他原來的計劃),度(估計,揣測)義而后動,是(認定做得對)而不見可悔(值得反悔的地方)故也。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名作動,施恩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名作動,辦,做)事,守(墨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知道,領教)。無由(緣由)會晤(見面),不任(不勝)區區(小,用作自稱的謙辭)向往之至!參考譯文:人們習慣于茍且偷安、得過且過(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們多數把不顧國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見解),向眾人獻媚討好當做好事,(因而)皇上才要改變這種(不良)風氣,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對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幫助皇上來抵制這股勢力,(這樣一來)那么那些人又為什么不(對我)大吵大鬧呢?盤庚遷都(的時候),怨恨他的是老百姓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對);盤庚不因為有人怨恨的緣故就改變自己的計劃;(這是他)考慮到(遷都)合理,然后堅決行動;認為對(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緣故啊。如果君實您責備我是因為(我)在位任職很久,沒能幫助皇上干一番大事業,來施加恩澤給人民,那么我承認(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說現在應該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陳規舊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領教的了。沒有緣由見面,內心不勝仰慕至極!【古代書信的套語,使全文結構更嚴謹】2.文本探究。問題1:王安石為什么要進行這場變法?明確:(1)人習于茍且非一日;(百姓)(2)士大夫多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官員)(3)上乃欲變此。(皇上)(4)“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自己)問題2:王安石對變法持怎樣的態度?文中哪些語句集中體現了他的這種態度?明確:態度:堅持變法,義無反顧。集中體現立場的語句:“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問題3:作者使用“盤庚之遷”的典故有何作用?

【知識補充】材料一:盤庚遷殷是發生在商朝中期的一次歷史事件,是指盤庚繼位后,為了挽救政治危機,決定遷都于殷(今河南安陽)。商湯建立商朝的時候,最早的國都在亳(bó,今河南商丘)。在以后三百年當中,都城一共搬遷了五次。這是因為王族內部經常爭奪王位,發生內亂;再加上黃河下游常常鬧水災。有一次發大水,把都城全淹了,同時在統治者之間,對王位的爭奪也十分激烈,有的人說應當父死子繼,有的人說應當兄終弟及。叔侄之間、兄弟之間為爭奪王位,常常展開你死我活的斗爭。他們為私利把國家搞得混亂不堪。就不得考慮遷都的問題。自盤庚遷都殷后,商族才定居下來不再遷徙。從此,政局穩定,諸侯來朝,商朝遂強盛起來。材料二:盤庚曰:“今我民用蕩析離居。”又曰:“予豈汝威?用奉畜(撫養)汝眾。”又曰:“無或敢伏小人之攸箴。”又曰:“非廢厥謀(你們的謀略),吊由靈。”蓋盤庚遇水災而選都,臣民有從者,有違者,盤庚不忍脅以威刑,故勤勞曉解,其卒也皆化而從之,非謂廢棄天下人之言而獨行己志也。光豈勸介甫以不恤國事,而同俗自媚哉?蓋謂天下異同之議,亦當少垂意采察而已。(譯文:盤庚說“而今我們的百姓家人離散,居無定所”又說:“我不是要耍威風,遷都是為了奉養你們過上好日子”又說:“不要聽信小人反對遷都的鼓動”又說:“這是聽取了大家意見,從中選出的最好方案”。這都是說盤庚遇到水災而要遷都,臣民有愿意的,有不愿意的,盤庚不忍心使用刑罰手段逼迫,所以苦口婆心反復勸說,最終還是化解矛盾,使大家順從,并不是廢棄所有人的意見,獨按自己的想法去做。我哪里是勸您不以國事為重,以媚俗從眾為榮?只是說天下有不同的意見,也希望您能多少留意體察而已。)——《與王介甫第三書》明確:運用舉例論證,以盤庚遷都為例,說明“怨誹之多”并不是評定是非的唯一標準,論證了當前變法的合理性與正義性,只要確認自己做得對,就不會因為別人的毀謗而放棄推行新法;也表明自己也會如盤庚一樣毫不退縮,會力排眾議,堅持變法,表達了自己堅持變法的決心。

小結:第三段指責保守派無所作為的思想,進一步明確自己的立場和態度,表明堅持改革的決心。第四段是古代書信的套語。六、思路梳理

七、全文總結全文論點是針對司馬光認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的指責,指出“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從而說明變法是正確的,司馬光的攻擊名實不符,全是謬論。文章逐條駁斥司馬光的謬論,從而批駁了保守派不恤國事、墨守成規的弊端,表現出作者堅持改革、絕不為流言俗語所動的決心。八、寫作特點①行文簡潔,結構嚴謹。

作為書信體議論文首要特點是行文簡潔,結構嚴謹,沒有枝蔓,全文除開頭和結尾段用幾句酬答的禮貌語言以外,緊緊扣住保守派的幾個主要論點進行駁斥,只駁論點不涉及其他事情,結構非常嚴謹,駁斥時針對其要害,言簡意明,使文章短小精悍。

②有的放矢,反駁有力。本文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