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工程智能監測技術要求_第1頁
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工程智能監測技術要求_第2頁
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工程智能監測技術要求_第3頁
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工程智能監測技術要求_第4頁
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工程智能監測技術要求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工程智能監測技術要求范圍本文件規定了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工程智能監測的總體要求、監測項目、監測方法、監測成果以及監測預警等內容。本文件適用于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工程的智能監測。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3095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6聲環境質量標準GB6722爆破安全規程GB/T20273信息安全技術數據庫管理系統安全技術要求GB/T20441.4測量傳聲器第4部分:工作標準傳聲器規范GB/T28452信息安全技術應用軟件系統通用安全技術要求GB/T31962污水排入城鎮下水道水質標準GB/T39204信息安全技術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要求GB/T50308城市軌道交通工程測量規范GB50911城市軌道交通工程監測技術規范CJJ/T202城市軌道交通結構安全保護技術規范HJ653環境空氣顆粒物(PM10和PM2.5)連續自動監測系統技術要求及檢測方法JGJ8建筑變形測量規范JJG188聲級計檢定規程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智能監測intelligentmonitoring能自動化采集和分析工程結構、巖土體和周邊環境的變形、力學、傷損及其他情況等特征及其發展趨勢信息的活動。通常采用傳感器、儀器量測、采集與傳輸設備、數據處理與分析軟件或視頻監控等方法。

工程影響分區influencedzoneduetoconstruction根據周圍巖土體和周邊環境受工程施工影響程度的大小而進行的區域劃分。[來源:GB/T50911—2013,2.1.5]

傳感器transducer/sensor能感受規定的被測量并按照一定的規律轉換成可用輸出信號的器件或裝置。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轉換元件組成。[來源:GB50982—2014,,有修改]

監測頻率frequencyofmonitoring一定時間內對監測點實施觀測的次數。[來源:GB/T50497—2019,2.0.11]

監測預警monitoringandearlywarning根據智能監測(3.1)的數據信息診斷和安全評估結果,當監測對象的受力、形變達到或超出所設定的允許范圍,向工程參建方和管理方發出安全風險提示或發出危急信號、信息的過程。總體要求通則在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工程中,符合下列條件之一時,宜實施智能監測:工程自身風險等級為一級或周邊環境風險等級為一級的項目;人工監測難以實施或監測頻率時效需求較高的監測項目;采用爆破法施工,影響范圍內的建(構)筑物監測項目;其它有特殊要求的項目。智能監測宜考慮建設期、工后階段與運營期的監測工作延續性,宜通過預埋監測設備或預留布設條件,為不同階段的監測工作做好銜接。智能監測方案應根據工程設計和施工特點,分析工程自身風險及地質、水文和環境風險以及結構形式,有針對性地編制,并經過專項論證后實施。宜涵蓋以下內容:工程概況;監測目的和依據;監測對象、項目及設備布置、通信方式、對比測量和人工復核等實施方案;監測供電電源、防雷設置及設備防護方案;監測頻率和周期、監測項目控制值、預警標準;數據處理與反饋機制;信息安全防護機制;監測應急預案;項目運行及維護方案;監測點位布置圖。智能監測項目的監測點布設原則以及監測控制值應滿足GB50911的規定。智能監測項目的監測精度應滿足GB50911的要求。對于GB50911中未明確的新技術、新方法,宜按照優于設計或變形允許值的1/10~1/20作為精度指標,在使用前應與現有常規監測方法進行對比驗證。根據項目外部干擾情況,宜開展對比測量或人工復核工作,以滿足對監測數據的校驗。智能監測硬件與軟件均應滿足GB/T20273、GB/T28452、GB/T39204的信息安全相關要求。工程影響分區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工程影響分區可分為變形影響區、振動影響區和噪聲影響區。各分區應根據工程特點、地質條件和工程施工對周圍巖土體擾動程度及影響范圍進行劃分,分為主要影響區、次要影響區和可能影響區,具體劃分見附錄A。工程變形影響分區劃分如下:明(蓋)挖法基坑工程變形影響分區應根據基坑設計深度、地質條件和工程經驗等劃分,宜按照表1確定;明(蓋)挖法基坑工程變形影響分區工程變形影響分區區域范圍主要影響區(A)基坑周邊0.7?H或H·tan(45°-φ/2)范圍內次要影響區(B)基坑周邊0.7?H~2.0?H或H·tan(45°-φ/2)~2.0?H范圍內可能影響區(C)基坑周邊2.0?H范圍外H為基坑設計深度(m),φ為巖土體內摩擦角(°);工程影響分區的劃分界線取表中0.7?H或H·tan(45°-φ/2)的較大值。淺埋礦山法和盾構法隧道工程影響分區應根據隧道結構的底板埋深、地質條件和工程經驗等劃分,宜按表2確定;淺埋礦山法和盾構法隧道工程變形影響分區工程變形影響分區區域范圍主要影響區(A)隧道正上方及周邊0.7?H范圍內次要影響區(B)隧道正上方及周邊0.7?H~1.0?H范圍內可能影響區(C)隧道正上方及周邊1.0?H范圍外H為暗挖隧道底板的埋深。深埋礦山法和盾構法隧道工程影響分區應根據隧道結構的底板埋深、地質條件和工程經驗等劃分,宜按表3確定;深埋礦山法和盾構法隧道工程變形影響分區工程變形影響分區區域范圍主要影響區(A)隧道正上方及外側1.0?b范圍內次要影響區(B)隧道外側1.0?b~2.0?b范圍可能影響區(C)隧道外側2.0?b范圍外b為礦山法和盾構法隧道的毛洞跨度。當在建工程所處地層較復雜時(如砂礫層、軟土層、巖溶地區、填海區等),影響區范圍應動態調整,當處于硬巖區域時,可適當縮小影響范圍。采用爆破法施工的振動影響分區宜按照表4劃分,R及RK具體數值按照GB6722的規定計算。工程爆破振動影響分區工程振動影響分區區域范圍振動影響區域空氣沖擊波影響區域(開放空間)主要影響區(A)震源周邊1?R范圍內震源周邊1?RK范圍內次要影響區(B)震源周邊1?R~1.5?R范圍震源周邊1?RK~1.5?RK范圍可能影響區(C)震源周邊1.5?R范圍外震源周邊1.5?RK范圍外R為爆破振動的安全允許距離,RK為爆破空氣沖擊波的安全影響距離。工程噪聲按照開放場地和封閉場地進行區別,其分區宜按照表5劃分。工程噪聲影響分區工程噪聲影響分區區域范圍開放場地封閉場地主要影響區(A)場地周邊200?m范圍內場地周邊100?m范圍內次要影響區(B)場地周邊200?m~300?m范圍場地周邊100?m~150?m范圍可能影響區(C)場地周邊300?m范圍外場地周邊150?m范圍外監測等級與范圍周邊環境風險等級、地質條件復雜程度和工程監測等級按照GB50911的規定進行劃分,并應根據工程經驗結合地質條件復雜程度進行調整。當工程地質條件存在富水砂層、軟硬復合地層、構造破碎帶、不均勻風化巖、填土/填海地質、軟土、涉海(水)區域、隱伏沖溝、地下空洞/水囊、巖溶區域等復雜條件時,監測等級上調一級,上調后最高等級為一級。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工程智能監測范圍至少應包括主要影響區。當工程影響區存在既有軌道交通、重要建(構)筑物、重要管線、重要橋梁與隧道和地表水體等風險等級較高的環境對象時,宜擴大監測范圍,并應滿足控制保護區相關管理要求。監測設備監測設備的選型應遵循安全可靠、方案可行、技術先進、經濟合理、便于擴展和維護的原則。監測設備應具備自動采集、自動計算、數據自動分析比較、自動發送預警等信息處理與反饋功能。監測設備宜具備在監測數據異常、預警等情況下自動提高監測采集頻率的功能。監測設備應符合GB50911的規定,并應定期檢查和維護,保證數據的一致性和連續性。供電設備宜采用電網供電、太陽能供電方式,并考慮適合現場環境的多種方式,確保不同氣候條件下供電穩定可靠,宜具備過載保護、掉電保護及自動報告功能。數據采集設備應具備實時采集、自動存儲、自動傳輸、斷電自動保存數據和來電自動上傳數據等功能。安裝及調試安裝前監測設備和傳感器應進行計量檢定/校準或比對,以檢查其功能和精度是否可靠。安裝過程中應對監測設備、傳感器參數作好詳細記錄,逐項檢查監測設備的技術指標,確保與方案要求一致。監測設備和傳感器支座應安裝牢固。監測設備應設置明顯的警示標識、指示牌,并安裝保護裝置。安裝完成后應對監測設備進行調試,逐項檢查設備功能,以滿足系統設計要求。試運行無誤后方可投入正式使用。維護及管理應建立監測設備維護和管理制度,定期開展檢查和維護,保證設備正常運行。當監測設備出現故障時,應按不影響整體系統運行的原則制定處理方案。在需要整體關閉系統進行搶修的情況下,宜盡量縮短關閉的時間,故障處理完畢后應生成故障處理報告。監測項目及方法通則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工程施工期間應對工程結構及巖土體、周邊環境和作業環境進行監測。根據工程項目的具體特點,選擇相應的監測方法和監測設備。工程結構及巖土體智能監測對象宜包括支護結構、工程周圍巖土體、地下水及地表監測。周邊環境智能監測對象宜包括建(構)筑物、管線、橋梁、隧道、公路及城市道路和既有軌道交通等。作業環境智能監測對象宜包括環境噪聲、揚塵和施工污水排放等。監測項目的初始值獲取應在施工作業前進行。外部作業施工宜對工程結構及巖土體、周邊環境監測對象進行初始狀態調查、檢測及評估,并形成初始狀態影像資料及調查記錄、檢測報告和評估文件等。監測網中基準點、工作基點、監測點的埋設應符合GB/T50308和GB50911的規定。監測設備和采集設備的選型應滿足數據自動化采集和傳輸的要求。監測設備應符合GB50911的規定,使用前應進行計量檢定/校準,工程監測周期內應按計量檢定/校準周期進行計量檢定/校準;新型儀器投入使用前應對其精度、穩定性等方面性能進行比對驗證。水平位移水平位移宜選擇全站儀、激光測距儀等設備進行監測。水平位移監測采用全站儀時,應符合下列規定:全站儀標稱測角精度不低于±1",測距精度不低于±(1.0?mm+2.0?ppm×D),其中D為實測距離值;全站儀安裝在強制對中裝置上,具備傾斜自動補償和提醒功能;在室外安裝的全站儀安裝溫濕度計、氣壓計進行補償計算,并配置全站儀自動保護裝置。水平位移監測采用激光測距儀時,應符合下列規定:測量精度不低于1.0?mm;激光測距儀與接收靶配合使用,并保證兩者的有效距離和穩定性;激光測距儀設置在施工影響范圍以外的穩定區域。工程結構及巖土體的水平位移監測宜符合下列規定:明(蓋)挖法結構施工對邊坡頂水平位移、“吊腳樁”鎖腳梁水平位移和立柱結構水平位移等進行監測;礦山法結構在斷面變化、主體與附屬接口和馬頭門開洞等受力體系轉換部位設置水平位移監測斷面;盾構法施工在始發、接收及停機等風險較大的關鍵工程部位進行水平位移監測。周邊環境的水平位移監測應符合下列規定:橋梁結構的水平位移智能監測設備安裝不影響橋梁凈空、通航和車輛通行等要求;隧道水平位移監測斷面布設根據隧道結構類型、風險等級等因素確定,且符合GB50911和CJJ/T202的規定,每個監測斷面在隧道結構頂部或底部、兩邊側墻布設監測點,對于既有水下隧道和大直徑盾構隧道等特殊隧道,在受力關鍵位置增加監測斷面。豎向位移豎向位移宜選擇全站儀、靜力水準儀和激光測距儀等設備進行監測。豎向位移監測采用全站儀時,宜與水平位移監測同步進行監測,且應滿足JGJ8的規定。豎向位移監測采用靜力水準儀時,應符合下列規定:根據精度要求和預計最大沉降量,選用合適精度和量程的靜力水準儀;靜力水準儀監測網由工作基點和監測點組成,其工作基點定期與基準點聯測;靜力水準儀管路XX以保證液體的流動性,并做好管路保護措施;室外安裝靜力水準儀時,做好管路和液罐的保溫措施,以減少溫度差異的影響。豎向位移監測采用激光測距儀時,應符合的規定。工程結構及巖土體豎向位移監測應符合下列規定:明(蓋)挖法結構施工對邊坡頂豎向位移、“吊腳樁”鎖腳梁豎向位移、立柱結構豎向位移和地表豎向位移等進行監測;礦山法結構在斷面變化、主體與附屬接口和馬頭門開洞等受力體系轉換部位設置豎向位移監測點;盾構法施工在始發、接收及停機等風險較大的關鍵工程部位進行豎向位移監測;高架橋施工在橋墩和橋臺位置布設豎向位移監測斷面;路基施工在路基和邊坡位置布設豎向位移監測點。周邊環境豎向位移監測應符合下列規定:建(構)筑物豎向位移監測布設在變形縫、結構分界、基礎形式與埋深變化處、受力敏感部位和已出現明顯變形及損壞部位;管線豎向位移監測傳感器布設在管線的節點、轉角點、位移變化敏感或預測變形較大等關鍵部位,對于具有特殊保護要求的管線需要滿足管線權屬部門的要求;橋梁豎向位移智能監測設備安裝不影響橋梁凈空、通航和車輛通行等要求;隧道豎向位移監測斷面布設根據隧道結構類型、風險等級等因素確定,且符合GB50911和CJJ/T202的規定,每個監測斷面在隧道結構頂部或底部、兩邊側墻布設監測點,對于既有水下隧道和大直徑盾構隧道等特殊隧道,在受力關鍵位置增加監測斷面;高速鐵路、公路及城市道路豎向位移智能監測對路基路面、路堤擋墻和路塹邊坡等位置進行監測。路基路面監測與道路下方的地下構筑物、地下管線的監測點相結合,做到監測點布設合理、統籌兼顧、相互協調,路基路面監測傳感器做好防護工作,不阻礙交通、影響行車安全。深層水平位移深層水平位移宜采用固定式測斜儀、滑動式測斜儀、柔性測斜儀等設備進行監測。采用固定式測斜儀進行深層水平位移監測時應符合下列規定:探桿數量需覆蓋測斜孔深度,測斜儀傳感器間距取0.5?m或1.0?m;深層水平位移計算時,確定固定起算點,固定起算點設在測斜管的頂部或底部。當測斜管底部未進入穩定巖土體或已發生位移時,以管頂為起算點,并測量管頂的平面坐標進行水平位移修正;測斜儀精度不低于0.25?mm/m,分辨率不低于0.02?mm/0.5?m;預埋測斜管的滑槽方向與主變形方向一致,當有角度偏移時進行修正投影計算。采用滑動式自動測斜儀進行深層水平位移監測時,設備精度、測量間距和起算標準等要求應符合的規定。采用柔性測斜儀進行深層水平位移監測時,應做好傳感器與結構的綁扎固定,設備精度、測量間距和起算標準等要求應符合的規定。傾斜傾斜宜選擇傾角計、智能全站儀XX力水準儀等設備進行監測。采用傾角計時,傳感器的安裝應明確記錄安裝的方向,并詳細記錄測點位置、間距和監測對象高度等特征信息。采用靜力水準儀時,應通過差異沉降法計算傾斜,監測要求應符合的規定。采用全站儀時,應通過三維坐標計算傾斜,監測要求應符合的規定。支護結構應力結構應力可通過安裝在結構內部或表面的應變計或應力計進行監測。混凝土構件可采用鋼筋應力計、混凝土應變計和光纖光柵傳感器等進行監測,鋼構件可采用軸力計或應變計等進行監測。結構應力監測數據處理應修正溫度變化等因素的影響,且鋼筋混凝土結構應修正混凝土收縮、徐變以及裂縫的影響。應力傳感器量程應滿足被測應力的要求,其最大量程宜為設計應力值的2倍。土壓力基坑支護樁(墻)側向土壓力、礦山法隧道圍巖壓力宜采用振弦式土壓力、光纖光柵土壓力計和電阻式土壓力計等傳感器進行監測。土壓力計的布設應符合下列規定:埋設前對土壓力計進行穩定性、密封性檢驗和壓力、溫度標定,且檢驗記錄和標定資料齊全;受力面與所監測的壓力方向垂直,并緊貼被監測對象;采取土壓力膜保護措施;采用鉆孔法埋設時,回填做到均勻密實。土壓力傳感器量程應滿足被測土壓力的要求,其最大量程宜為設計壓力值的2倍。基坑工程開挖前,應連續監測至少3?d并取得穩定初始值;隧道工程土壓力計埋設后應立即進行檢查測試,并讀取初始值。孔隙水壓力孔隙水壓力宜采用振弦式滲壓計、光纖光柵滲壓計和電阻式滲壓計等傳感器進行監測。孔隙水壓力計的埋設可采用鉆孔埋設法、壓入埋設法和填埋法等。當在同一測孔中埋設多個孔隙水壓力計時,宜采用鉆孔埋設法;當在粘性土層中埋設單個孔隙水壓力計,宜采用不設反濾料的壓入埋設法;在填方工程中宜采用填埋法。當孔內埋設多個孔隙水壓力計,監測不同含水層的滲透壓力時,應做好相鄰孔隙水壓力計的隔水措施。孔隙水壓力計傳感器量程應滿足被測孔隙水壓力的要求,其最大量程宜取靜水壓力與超孔隙水壓力之和的2倍。地下水位地下水位宜采用振弦式、電容式、超聲波式和光纖光柵式水位計等傳感器進行監測。地下水位傳感器的測量精度不應低于±10?mm。地下水位監測宜通過鉆孔設置水位觀測管,地下水位應分層觀測,水位觀測管的濾管位置和長度應與被測含水層的位置和厚度一致,被測含水層與其他含水層之間應采取有效的隔水措施。水位觀測管至少在工程開始降水前7?d埋設,且宜逐日連續觀測水位并取得穩定初始值,設備重XX裝時應重新采集初始值并校準計算參數。錨桿和土釘拉力錨桿和土釘拉力宜采用測力計、鋼筋計、應變計等傳感器進行智能監測,當使用鋼筋束作為錨桿時,宜監測每根鋼筋的受力。傳感器宜具有測溫功能。傳感器安裝布設時應結合現場環境及監測對象特征,確定安裝工藝,保證測量結果可靠。土體分層豎向位移土體分層豎向位移宜采用振弦式多點位移計和光纖光柵式的分層沉降儀等進行監測。土體分層豎向位移監測中多點位移計傳感器一般按正向埋設裝配,當多點位移計安裝完成,測桿錨頭灌漿凝固后,設定傳感器初始值。土體分層豎向位移傳感器安裝完成后宜連續觀測7?d,達到穩定后進入監測狀態。凈空收斂凈空收斂宜采用全站儀或激光測距儀等儀器進行監測。采用全站儀進行監測時應符合下列規定:全站儀測距精度不低于±(1.0?mm+1.0?ppm×D),其中D為實測距離值;監測點布設在同一斷面收斂測線兩端;全站儀和監測點安裝固定好后,測量3次以上取其平均值作為測量初始值。采用激光測距儀進行監測時應符合下列規定:激光測距儀測量精度不低于±1?mm,量程不大于50?m;激光測距儀與被測點布設按照監測設計的收斂線進行布置,并定期校正視線;激光測距儀適合單測點的收斂監測,在激光測距儀和測點反射標靶安裝固定好后,測量3次以上取其平均值作為測量初始值;鉆爆法施工時采取抗振保護措施。裂縫裂縫宜采用振弦式、電阻式、光纖光柵式位移計和激光測距儀等測縫傳感器進行監測。傳感器的最大量程應能滿足被測對象的變化范圍,裂縫寬度測量精度不應低于±0.1?mm。傳感器應沿裂縫法線方向布設,且考慮裂縫收縮和擴張兩種狀態。振動振動智能監測設備由速度傳感器或加速度傳感器、數據采集儀及數據分析軟件組成,速度傳感器或加速度傳感器宜采用三矢量一體傳感器。振動監測傳感器應與被測對象之間剛性粘結,宜采用螺栓連接、環氧砂漿、環氧樹脂膠、石膏或其他高強度粘合劑等連接方式,安裝時應注意傳感器徑向采集方向對準振動源方向。振動智能監測設備應具有測量峰值振動速度和主振頻率的功能,峰值振動速度測量精度應達到0.1

cm/s,主振頻率測量精度應達到0.1?Hz。振動采集設備宜采用無線傳輸方式,設備能設定閾值自動篩選有效數據上傳,監測振動數據應具有本地保存功能。環境噪聲環境噪聲宜采用噪聲在線監測儀進行監測,其數據采集頻率不應高于1?Hz,測量值以1?min等效聲級Leq(A)為統計單位。場地施工過程中場界環境噪聲測點布設宜滿足下列規定:根據施工場地周圍噪聲敏感建筑物位置和聲源位置的布局,測點設在對噪聲敏感建筑物影響較大、距離較近的位置;一般情況下測點設在建筑施工場界外1?m,高度1.2?m以上的位置;當場界有圍墻且周圍有噪聲敏感建筑物時,測點設在場界外1m,高于圍墻0.5m以上的位置,且位于施工噪聲影響的聲照射區域;當場界無法測量到聲源的實際排放時,如聲源位于高空、場界有聲屏障、噪聲敏感建筑物高于場界圍墻等情況,測點設在噪聲敏感建筑物戶外1?m處;在噪聲敏感建筑物室內測量時,測點設在室內中央、距室內任一反射面0.5?m以上、距地面1.2?m高度以上,在受噪聲影響方向的窗戶開啟狀態下測量。場界環境噪聲監測數據有效性應符合下列要求:噪聲監測數據的采集率不低于95%;小時等效值按照GB3096的規定計算;夜間時段從22:00到次日6:00;當風速大于5m/s,以及出現雨、雪、雷、電或其他惡劣天氣影響監測時,噪聲在線監測數據作為無效數據;所有無效數據均標注標識符,不參加統計,但在原始數據庫中予以保留。施工過程中場界環境噪聲應符合表6的規定。建筑施工場界環境噪聲排放限值晝間夜間70?dB(A)55?dB(A)夜間噪聲最大聲級超過限值的幅度不應高于15?dB(A)。當場界距噪聲敏感建筑物較近,其室外不滿足測量條件時,可在噪聲敏感建筑物室內測量,并將表6中相應的限值減10?dB(A)作為評價依據。全天候戶外傳聲器應符合GB/T20441.4的規定,噪聲監測終端應符合JJG188的規定,具體參數應滿足表7的規定。噪聲監測儀的技術指標名稱指標技術要求全天候戶外傳聲器靈敏度在250?Hz或1?000?Hz的靈敏度在30?mV/Pa以上本底噪聲<25?dB(A)SPL指向性90°風罩抗風能力風速30?m/s不破壞;風噪聲衰減>25?dB(A)噪聲監測終端寬帶噪聲(計權聲級)測量參數Leq,L(n)(5,10,50,90,95…)Lmax,Lmin等動態分析范圍≥100?dB(不換擋)測量范圍30?dB(A)~130?dB(A)頻率計權A計權采樣頻率≤1?s產生一組原始數據噪聲預警具備設定值觸發錄音或錄像功能校準具備自動校準功能揚塵揚塵宜采用可實時獲取PM2.5、PM10的揚塵自動監測傳感器進行智能監測,應滿足HJ653的要求,具體參數應滿足表8的要求。揚塵監測儀技術指標名稱指標技術要求顆粒物監測儀監測方式連續自動監測測量量程0.01?mg/m3~30.00?mg/m3時間分辨率60?s流量漂移24?h內,任意一次測試時間點流量變化≤±10%設定流量,24?h平均流量變化≤±5%顆粒物監測儀與參比方法比較單組樣品相對誤差任意一組樣品相對誤差絕對值≤25%平均相對誤差不少于20對樣品,平均相對誤差≤±20%相關系數≥0.85(90%置信度)重現性≤±7%除濕具備自動除濕或濕度補償功能校準具備自動校準功能揚塵監測數據有效性應符合下列要求:顆粒物監測數據的有效采集率不低于90%;當1?h采集的有效分鐘值不少于90%時,該小時數據有效,以該小時內所有有效分鐘值計算的算術平均值作為該小時平均值;每日有不少于21個有效小時均值的算術平均值為有效日均值。日均值的統計時段為XX時間0:00至23:59;每月有不少于27個有效日均值的算術平均值為有效月均值(2月份不少于25個有效日均值);當發生臨時斷電時,從斷電時起至恢復供電后儀器正常運行止,該時段內的監測數據作為無效數據。揚塵顆粒物監測點位的設置,應符合GB3095的規定。揚塵顆粒物在線監測數據采集頻率不應高于1?h,顆粒物測量值單位應統一換算為mg/m3。揚塵顆粒物監測限值應按照表9控制。揚塵顆粒物排放限值標準監測項目平均時間一級μg/m3二級μg/m3PM10年平均407024?h平均50150PM2.5年平均153524?h平均3575施工污水排放施工污水排放智能監測系統應具備水質監測功能、數據采集功能、在線分析功能、數據查詢功能與實時預警功能。各監測項的測量范圍和精度要求應滿足表10的規定。施工污水監測技術指標監測項測量原理測量范圍精度要求pH標配工業pH電極0~14≤0.1溶解氧含量用熒光法技術,自帶NTC溫補功能0?mg/L~40?mg/L;0%~200%飽和度≤±2%F·S濁度紅外光散射技術0.01?NTU~4?000?NTU≤±1%F·S或±0.1?NTU電導率電化學方式0?μs/cm~2?000?μs/cm≤±1%F·S溫度熱敏電阻等-20?℃~100?℃≤±0.5%F·S施工污水排放監測設備,應在排放口位置或設置專用檢測井內。施工污水排放應在排水全過程進行監測,監測頻率至少1次/h,以日均值計,監測數據的有效采集率不應低于90%。排入城鎮下水道系統的污水不應超過GB/T31962規定的最高允許排放限值要求。視頻監控視頻監控系統宜包括攝像、傳輸、顯示和控制等部分組成,應通過管理平臺進行管理、存儲和流媒體轉發等操作,宜結合施工現場智慧化工地同步建設。視頻監控系統應24?h連續自動運行,宜具備人工智能感知功能,在光線條件差的情況,應有良好的成像效果。任意管理主機可授權管理系統內的全部攝像機通過切換對鏡頭進行控制,控制監視畫面在監視屏幕上循環顯示。管理平臺應能通過網絡對前端攝像機進行控制。管理平臺應具備完整的日志功能,并能長時間記錄。管理平臺應支持堆疊和分層管理。管理平臺應具有字符顯示功能,在視頻圖像上疊加攝像機號、地址和時間等信息。視頻監控系統宜具備圖像識別技術,宜實現對現場人員和設備異常等場景進行識別并預警。監測成果及預警通則監測成果由智能監測系統生成,宜包括原始采集數據、儀器設備參數信息、環境參數信息、監測數據成果及相關的屬性信息等內容。對監測成果的準確性、完整性、合理性應由專業人員分析,必要時對監測設備進行檢查和人工核對,保證監測信息資料的真實、準確、完整。監測數據宜通過軟件系統自動計算、處理、分析,形成監測成果文件。測成果應做好保密工作,項目結束后監測成果應存檔保管,存儲期限應滿足當地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工程相關要求。監測成果監測成果由監測軟件系統進行統計分析,統計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累計值等特征值,根據需要給出按分、時、天、周、月等單位時間的間隔數據,并生成時程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