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六 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_第1頁
主題六 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_第2頁
主題六 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_第3頁
主題六 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_第4頁
主題六 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主題六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

如圖文物是鄧稼先研制原子彈時使用的手搖計算機,現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這臺計算機只能進行加減乘除、平方數、立方數、開平方運算,輸進數據后,手搖算出結果。中國科學家憑借這種簡陋的運算工具,進行了無數次模擬計算和分析,經過整整三年,基本繪就出原子彈設計藍圖。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命題點

1“兩彈一星”成就1.(2024·安徽·第17題節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以上材料均摘編自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文物局編著《紅色印記:百件革命文物的聲音檔案》(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原因和意義。(5分)原因:黨和國家的領導;中國科學家的自力更生。(2分)意義:鼓舞了中國人民的志氣,振奮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打破了當時有核大國的核壟斷,增強了我國的國防實力,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3分)(2)從上述材料中選取一件文物,為其擬寫一句宣傳語。(2分)手搖計算機:弘揚以愛國主義為底色的科學家精神。鄧稼先的“秘密武器”——見證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誕生的計算機。(2分,答出符合要求的一句宣傳語即可)2.(2023·安徽)196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批準實施《1963—1972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動員和組織全國的科學技術力量,自力更生地解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關鍵性的科學技術問題。下列屬于這一“規劃”時期的科技成就有(

)A.第一輛解放牌汽車誕生B.“兩彈一星”研制成功C.神舟五號飛船順利著陸D.“遼寧艦”交接入列B3.(2021·安徽·第16題節選)勞動創造幸福,實干成就偉業。辨別下列史實的正誤,在該題前的括號內正確的打“√”;錯誤的打“×”,并加以改正。【

】袁隆平是成功培育雜交水稻的第一人,對解決世界性饑餓問題作出重要貢獻。改正:命題點

2袁隆平與雜交水稻√4.(2024·安徽)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群眾體育運動快速發展,人們的健身意識不斷增強,健身運動成為時尚。到2019年底,我國有近4億人經常參加體育鍛煉。這折射出(

)A.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B.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C.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D.社會保障體系的健全命題點

3社會生活A1.

“由于中國有了洲際導彈,中國就在大國的力量游戲中打出了新牌……北京實際上對兩個超級大國有了免疫力,無論誰想進攻中國,就必須考慮到中國核導彈的打擊給自己力量造成的削弱程度。”這表明核導彈的成功研制(

)A.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B.增強了我國的國防實力C.開啟了我國飛天之旅D.改變了世界的政治格局B2.(2024·甘肅臨夏)歸納和整理是學習歷史的有效方法之一。如下是某同學整理的學習筆記,反映出我國(

)

A.載人航天工程成就斐然

B.科技發展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C.航空航天技術超越歐美

D.開發太空是科技發展唯一目標1999年神舟一號無人飛船開啟了我國的飛天之旅2003年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2023年神舟十六號與神舟十五號航天員拍下“全家福”2024年神舟十七號、神舟十八號航天員乘組在軌舉行交接儀式A3.(2024·廣東)下圖顯示了1953—1960年我國財政科技撥款狀況。由此可見,當時我國(

)

A.支持科學技術發展

B.推廣雜交水稻技術C.實行社會主義改造

D.實施科教興國戰略A4.(2024·合肥模擬)《紐約時報》稱,袁隆平開發的高產雜交水稻幫助緩解了亞洲和非洲許多地區的饑餓和貧困,挽救了無數生命,助推了讓大多數世人擺脫饑餓的“綠色革命”。這說明雜交水稻(

)A.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B.推動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C.為世界糧食供給作出了貢獻D.有利于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C5.(2024·河南)1962年,為進一步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我國舉行了第一屆電影百花獎評選活動。僅靠寄信投票,舉辦方就收到11萬多張選票。這反映出當時(

)A.電視走進千家萬戶B.電影制作水平迅速提高C.社會面貌煥然一新D.群眾積極參與文化生活D6.[跨學科·英語]近年來,中式英語愈發流行,美國在線俚語詞典(UrbanDictionary)也赫然出現了Nozuonodie(不作死就不會死)、Youcanyouup(你行你上),這樣的中式英語,甚至《牛津英語詞典》還收錄了Dama(大媽)、Tuhao(土豪)等特色詞匯。這反映了我國(

)A.傳統文化受到沖擊B.對外開放文化交流頻繁C.居民文化水平提高D.中文成為世界流行語言B7.(2024·江蘇南通)下表是2002年和2012年反映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相關統計數據。導致數據變化的原因是(

)

A.農業合作化運動的推進

B.新發展理念的貫徹C.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

D.現代化強國的建成C時間項目2002年2012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6300元16674元城鎮人均住房面積22.8平方米32.9平方米國內旅游人次8.8億人次29.6億人次8.圖1為1976年臨汾市發行的豆腐票、粉票,圖2為某外賣平臺點餐頁面。由圖1到圖2反映了(

)

A.經濟體制改革最終完成

B.對外開放水平迅速提高C.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

D.農村居民收入有所增長C9.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科技文化成果輝煌。辨別下列史實的正誤,在該題前的括號內正確的打“√”;錯誤的打“×”,并加以改正。【

】(1)“兩彈一星”,即核彈、炮彈和人造地球衛星。改正:

】(2)1956年,毛澤東提出在科學文化工作中實行“科教興國”的方針。改正:

“科教興國”改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ד炮彈”改為“導彈”

×【

】(3)我國藥學家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改正:【

】(4)2008年,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升入太空,航天員楊利偉實現了太空行走。改正:

“楊利偉”改為“翟志剛”

×√10.某校九年級同學以“社會生活變遷”為主題開展項目式學習。請你閱讀展板,完成下列探究活動。(12分)【展板一

探尋中國飲食演變】演變圖:(1)“民以食為天”,演變圖中小歷同學填寫出②處為小麥,請你幫忙填寫①處、③處分別是我們日常吃的什么食物?(2分)①:水稻。(1分)

③:甘薯、玉米、番茄、花生等。(1分,答出一個即可)古代歷代王朝都以各種條文頒布律令,規范和管理各等級階層的穿衣戴帽,對服裝的質料、色彩、花紋和款式都有詳盡的規定,分君臣士庶服裝的階級差別,違者要以僭禮逾制處以重罰近代辛亥革命后,中國人的服飾逐漸呈現出爭奇斗艷、日新月異的景象。如西洋服裝、中山裝、時髦的西式摩登婦女裝和中國的旗袍交相呼應現代1978年后,中國人衣著豐富多彩,成為顯示風度、展示個性的方式【展板二

探求服飾變化之因】(2)“服飾承載著千年歷史文化”,展板二提及古代對服飾的規定體現我國封建社會的什么特征?根據上述表格內的三則材料,概括影響服飾變化的歷史因素有哪些?(4分)特征:森嚴的等級制度(或有階級差別)。(2分)歷史因素:政治制度(或禮制、政治政策導向);文化傳統;文化交流(或外來服飾的傳入);科技發展;辛亥革命(或民主共和政體的建立、中華民國的建立);改革開放等。(2分,答出兩點即可)【展板三

探查交通方式變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