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復旦中學教育集團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題_第1頁
重慶市復旦中學教育集團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題_第2頁
重慶市復旦中學教育集團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題_第3頁
重慶市復旦中學教育集團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題_第4頁
重慶市復旦中學教育集團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重慶復旦中學教育集團2024-2025學年度下期期中考試高2026屆語文試題尊重自己!愛護復旦!復旦過去的光榮,將來的燦爛,全賴我們共同愛護,共同發展!同學:今天在考試的時候,不要忘記自己!不要忘記復旦!考場秩序井然,人人潔身自愛。本試卷分為I卷和Ⅱ卷,考試時間150分鐘,滿分150分。請將答案工整地書寫在答題卡上現代文閱讀(30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4小題,14分)(改編)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孔子十分重視詩教,因為他認為詩的社會作用是很大的。《論語·陽貨》篇有相關說明,這就是孔子提出的“興、觀、群、怨”說。對此,研究者一般都從社會倫理的角度來解釋孔子對詩的社會作用的看法。我認為如果深入研究的話,對于孔子的“興、觀、群、怨”說,也完全可以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加以解釋。因為“興、觀、群、怨”說最終是要解決文學的社會功能問題,但是,這種社會功能必然要通過對人的心理力量的激發,才有可能實現。離開了人及其心理的變化,文學的社會作用無從發生。詩可以“興”。“興”是什么意思?這里的“興”與“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興”,則有較密切的關系。“興”的原義是“起”(見《說文解字》),“起”與“立”的意義相近,因此作為《詩》的“興”,是說不能把學詩停留在學習語言技巧和知識以及“專對”的本領上面,還必須從詩的學習中獲得對人自身感情的助益。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朱熹把“興”解釋為“感發志意”(《四書章句集注》),意思是說誦讀詩歌可以使人的感情激動、精神振奮。那么為什么詩會有這種作用呢?朱熹又把“興”解釋為“托物興辭”(《詩傳綱領》),孔安國則把“興”解釋為“引譬連類”(見何晏《論語集解》孔安國注)。如果我們把這三種解釋聯系起來思考,那么我們對“興”可能就有一個比較準確的理解。首先,詩必須“托物”“引譬連類”,有形象,有聯想的空間,而不是抽象的說教;其次,人們誦詩過程中通過對形象的體會和聯想,受到啟發和感悟,從而使感情、意志和精神振奮起來,使人得以“起”,得以“立”。所以“興”的意思是指詩的形象和思想感情對人的情感激勵鼓舞。孔子的“興”的觀念既考慮到詩的形象性特征,又強調了詩的感情特性。對于“興”,基本上可以理解為培養人的情感力。我的理由是,既然把“興”訓為“起”,實際上可以把“興起”連起來解釋。《論語》中的“興于詩”,《孟子》中的“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都是偏重情感發動的意思。所以“興”可以說是孔子對情感力量的關心。他認為詩三百篇表達了人類豐富的情感,通過詩來開發人的健康情感,是孔子的“興”說的基本內涵。過去的研究多受朱熹的影響,認為“興”是“感發志意”,“志意”偏重于理性方面,忽視了興與人心的激動感興的關系,是有片面性的。詩可以“觀”。“觀”是什么意思?“觀”首先是對《左傳》所記載的“觀詩”活動的總結。具體的解釋,可參考《論語集解》引鄭玄注“觀風俗之盛衰”、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考見得失”。詩因為反映現實生活的各個方面,具有一定的真實性。在春秋時期,統治者熱心派人搜集各地的民歌,謂之“采詩”,借以考察下層人民對現實政治的看法和呼聲。所以“觀”的內涵主要指人們可以通過詩來觀察現實的政治實施的結果,當然也可通過賦詩言志觀賦詩者的志向、意愿等。可以說,“觀”揭示了詩歌的認識作用。如果說“興”偏重于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的話,那么“觀”偏重于作用于人的理智的世界。詩可以“群”。“群”是什么意思?關于“群”的問題可能與原始時期人類的群體活動有聯系,詩和樂、舞一起,在原始人類的生活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孔子“群”的提法可能是對這種生活的總結。后人的注解也與此有關。《論語集解》引孔安國的解釋“群居相切磋”,朱熹《四書集注》中則說“和而不流”。這些解釋都比較準確。所謂“群居相切磋”,就是通過對詩的解讀,可以發表不同的看法,互相切磋,最后達成統一的意見。所謂“和而不流”也差不多是這個意思。“流”,是漫無檢束的意思,“不流”就是達到統一,但這統一是怎樣達到的呢?不是一個人說了算,而是要在“和”之中達到,“和而不同”,“和”不是一團和氣,“和”是在不同的意見中去求統一。這就是“群”。可以說,“群”體現了詩歌的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作用。用現代的話語翻譯出來,就是通過詩進行對話。詩可以“怨”。什么是“怨”?《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注:“《詩》有君政不善則諷刺之,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可以怨刺上政。”朱熹注則說:“怨而不怒。”這樣,“怨”就包括了兩點:第一,怨作為對不良政治的批判,是詩的重要功能,“苛政猛于虎”,對不好的政治就是要批判,而且言之者無罪,聞之者則有所戒懼,這才符合“仁”學的根本目標;第二,怨作為下層百姓手中的武器,又不能運用過分,要適可而止,怨可以,但要“怨而不怒”,保持社會的安定團結,這是孔子的立場所決定的,孔子的學說是治理社會、組織社會的學說,不是推翻社會的哲學,這反映到詩上面,就要求批判社會政治也要符合分寸,不能把社會搞亂。當然,在后來的詩學發展中,已經把“怨”的內容擴大到對現實一切不合理事物的批判。可以說,“怨”概括了詩的批判現實的作用。從心理學的視野來看,“興”是開發情感力量,“觀”是開發認識力量,“群”是加強人們之間的溝通能力,“怨”是通過批判社會舒泄人們心中的憤懣,是舒泄能力。“興、觀、群、怨”恰好是四種力量,這四種力量涵蓋了人的“知、情、意”基本心理功能。孔子當年這種對詩的功能的系統概括,對今天而言,仍然是有重要參考價值和理論意義的。(摘編自童慶炳《中國古代詩學與美學》,有刪改)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A.研究者多從社會倫理角度解釋孔子的詩教說,作者從心理學角度更深入地探究詩教說產生的原因。B.春秋時期的統治者通過搜集的民歌來觀察現實政治的實施結果,也觀察賦詩者的志向、意愿等。C.“群”的提法起初可能與原始人類的詩樂舞活動有關,而朱熹和孔安國對“群”的注解僅關注“詩”。D.“怨”的對象在詩學發展中從不良政治擴大到現實中一切不合理事物,偏離“怨而不怒”的要求。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文學的社會功能的發生不能離開人及其心理的變化,心理力量的激發是文學社會功能實現的必要條件。B.朱熹將“興”解釋為理性“志意”的感發,不重視詩的感情特性,與孔孟強調情感發動的解釋相偏離。C.詩可以“觀風俗之盛衰”,可以“考見得失”,是因為詩反映現實生活的各個方面,具有一定的真實性。D.“怨”是詩的重要功能,對于“怨”的注解,孔安國和朱熹各有側重,但都符合孔子的“仁”學目標。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支撐第二段觀點的是(3分)A.西漢《毛詩序》:“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B.西晉傅玄《蜉蝣賦序》:“讀《詩》至《蜉蝣》,感其雖朝生暮死,而能修其羽翼,可以有興,遂賦之。”C.南朝宋劉勰《文心雕龍·詮賦》:“原夫登高之旨,蓋睹物興情,情以物興,故義必明雅;物以情觀,故詞必巧麗。”D.宋人葛立方《韻語陽秋》:“自古工詩者未嘗無興也,觀物有感焉,則有興。”4.本文是一篇學術論文,在行文上極富嚴謹性,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5分)(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苦惱契訶夫我向誰去訴說我的悲傷?暮色昏暗。大片的濕雪繞著剛點亮的街燈懶洋洋地飄飛,落在房頂、馬背、肩膀、帽子上,積成又軟又薄的一層。車夫約納周身雪白,像個幽靈。他在趕車座位上坐著,一動也不動,身子往前傴著,傴到了活人的身子所能傴到的最大限度。即使有一個大雪堆倒在他的身上,仿佛他也會覺得不必把身上的雪抖掉似的……他那匹小馬也是一身白,也是一動不動。約納和他的瘦馬停在那個地方已經很久了。他們在午飯前就從大車店里出來,至今還沒拉到一趟生意。現在傍晚的暗影已經籠罩全城。街燈的黯淡的光已經變得明亮生動,街上也變得熱鬧起來了。“趕車的,到維堡區去!”約納聽見了喊聲,“趕車的!”約納猛地哆嗦一下,從粘著雪花的睫毛里望出去,看見一個軍人,穿一件帶風帽的軍大衣。“到維堡區去!”軍人又喊了一遍。約納抖動了一下韁繩,于是從馬背上和他肩膀上就有大片的雪撒下來……軍人坐上雪橇車。約納回過頭去瞧著乘客,努動他的嘴唇……他分明想要說話,然而從他的喉嚨里卻沒有吐出一個字來,只發出咝咝的聲音。“什么?”軍人問。約納撇著嘴苦笑一下,嗓子眼用一下勁,這才沙啞地說出口:“老爺,那個,我的兒子……這個星期死了。”“哦!……他是害什么病死的?”約納掉轉整個身子朝著乘客說:“誰知道呢!多半是得了熱病吧……他在醫院里躺了三天就死了……這是上帝的旨意喲。”“趕你的車吧……”乘客說,“照這樣走下去,明天也到不了。快點走!”車夫就又伸長脖子,用一種穩重的優雅姿勢揮動他的鞭子。后來他有好幾次回過頭去看他的乘客,可是乘客閉上眼睛,分明不愿意再聽了。他把乘客拉到維堡區以后,就把雪橇趕到一家飯館旁邊停下來,坐在趕車座位上傴下腰,又不動了……濕雪又把他和他的瘦馬涂得滿身是白。一個鐘頭過去,又一個鐘頭過去了……人行道上有三個年輕人路過,把套靴踩得很響,互相詬罵,其中兩個人又高又瘦,第三個卻矮而駝背。“趕車的,到警察橋去!”那個駝子用破鑼般的聲音說,“一共三個人……二十戈比!”二十戈比的價錢是不公道的,然而他顧不上講價了……一個盧布也罷,五戈比也罷,如今在他都是一樣,只要有乘客就行……三個人一齊搶到座位上去,駝子用破鑼般的嗓音說:“走吧,快點跑!嘿,老兄,瞧瞧你的這頂帽子!全彼得堡也找不出比這更糟的了……”“嘻嘻,……嘻嘻……”約納笑著說,“湊合著戴吧……”“喂,你少廢話,趕車!莫非你要照這樣走一路?是嗎?要給你一個脖兒拐嗎?……”“嘻嘻!”約納笑道,“這些老爺真快活!”“呸,見你的鬼!……”駝子憤慨地說,“你到底趕不趕車,老不死的?難道就這樣趕車?你抽它一鞭子!唷!使勁抽它!”約納感到他背后駝子扭動的身子和顫動的聲音。他聽見那些罵他的話,看到這幾個人,孤單的感覺就逐漸從他的胸中消散了。約納不住地回過頭去看他們。正好他們的談話短暫地停頓一下,他就再次回過頭去,嘟嘟噥噥說:“我的……那個……我的兒子這個星期死了!”“大家都要死的……”駝子咳了一陣,嘆口氣說,“得了,你趕車吧!趕車吧!諸位先生,照這樣的走法,他什么時候才會把我們拉到呢?”約納回轉身,想講一講他兒子是怎樣死的。可是這時候駝子輕松地呼出一口氣,聲明說,謝天謝地,他們終于到了。約納收下二十戈比以后,久久地看著那幾個游蕩的人的背影,后來他們走進一個黑暗的大門口,不見了。他又孤身一人,寂寞又向他侵襲過來……他的苦惱剛淡忘了不久,如今重又出現,更有力地撕扯他的胸膛。約納的眼睛不安而痛苦地打量街道兩旁川流不息的人群:在這成千上萬的人當中有沒有一個人愿意聽他傾訴衷曲呢?然而人群奔走不停,誰都沒有注意到他,更沒有注意到他的苦惱……那種苦惱是廣大無垠的。如果約納的胸腔裂開,那種苦惱滾滾地涌出來,仿佛就會淹沒全世界,可是話雖如此,它卻是人們看不見的。這種苦惱竟包藏在這么一個渺小的軀殼里,就連白天打著火把也看不見……約納瞧見一個掃院子的仆人拿著一個小蒲包,就決定跟他攀談一下。“老哥,現在幾點鐘了?”他問。“九點多鐘……你停在這兒干什么?快把你的雪橇趕開!”約納把雪橇趕到幾步以外去,傴下腰,聽憑苦惱來折磨他……他覺得向別人訴說也沒有用了……可是五分鐘還沒過完,他就挺直身子,搖著頭,仿佛感到一陣劇烈的疼痛似的;他拉了拉韁繩……他受不住了。大約過了一個半鐘頭。約納已經回到大車店,在一個骯臟的大火爐旁邊坐著了。爐臺上,地板上,長凳上,人們鼾聲四起。約納瞧著那些睡熟的人,后悔不該這么早就回來……“連買燕麥的錢都還沒掙到呢。”他想,這就是我會這么苦惱的緣故了。一個人要是會料理自己事……讓自己吃得飽飽的,自己的馬也吃得飽飽的。那他就會永遠心平氣和……”墻角上有一個年輕的車夫站起來,帶著睡意嗽一嗽喉嚨,往水桶那邊走去。“你是想喝水吧?”約納問。“是啊,想喝水。”“那就痛痛快快地喝吧……我呢。老弟,我的兒子死了……”約納看一下他的話產生了什么影響,可是一點影響也沒看見。那個青年人已經蓋好被子,連頭蒙上,睡著了。如同那個青年人渴望喝水一樣,他渴望說話。他的兒子去世快一個星期了,他卻至今還沒有跟任何人好好地談一下這件事……應當有條有理、詳詳細細地講一講才是……應當講一講他的兒子怎樣生病,怎樣痛苦,臨終說過些什么話,怎樣死掉……是啊,他現在可以講的還會少嗎?聽的人應當驚叫,嘆息,掉淚……“去看一看馬吧,”約納想,“要睡覺,有的是時間……不用擔心,總能睡夠的。”他穿上衣服,走到馬房里。他的馬就站在那兒。他想起燕麥、草料、天氣……關于他的兒子,他獨自一人的時候是不能想的……跟別人談一談倒還可以:至于想他,描摹他的模樣,那太可怕,他受不了……“你在吃草嗎?”約納問他的馬說:“好”吃吧……既然買燕麥的錢沒有掙到,那咱們就吃草好了……是啊……我已經太老,不能趕車了……該由我的兒子來趕車才對,我不行了……他才是個地道的馬車夫……如果他活著就好了……”約納沉默了一會兒,繼續說:“就是這樣嘛,我的小母馬……庫茲馬不在了……他下世了……他無緣無故死了……比方說,你現在有個小駒子,你就是這個小駒子的親娘……忽然,比方說,這個小駒子下世了……你不是要傷心嗎?”那匹瘦馬嚼著草料,聽著,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氣。約納講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話統統對它講了……(小說發表于1886年,有刪改)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開頭描繪了一幅風雪黃昏車馬圖,渲染悲涼凄苦的氛圍,為人物設定了晦暗冷酷的背景,折射當時社會的黑暗冷漠。B約納想要向軍人說話,卻只發出咝咝的聲音,表現了他內心積聚了喪子之痛,想要傾訴卻不知從何說起的巨大悲傷之情。C約納不為三個年輕人的辱罵而痛苦憤怒,反而覺得孤單的感覺逐漸消散,這一細節寫出了他為了生計而寧愿被辱的心理。D小說采用了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作者沒有主觀說教,但讀者卻能從其客觀真實的描述中,感受到人物心態和社會狀況。關于小說寫馬的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開頭描寫約納和馬在風雪中都一身白,一動不動,說明人與馬都孤立無援,命運悲苦,兩者互相映襯,都作為小說的主角表現主題。B小說多處描寫馬的處境、狀態,暗示了約納牛馬般的社會地位和現實處境,豐富了約納這一人物形象,充分暴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現實。C小說結尾處約納向馬傾訴苦惱,與開頭“向誰訴說”呼應,使全文結構緊湊,反映了孤苦無告的小人物的悲慘命運,讀來讓人倍感心酸。D沒有人耐煩聽約納的訴說,馬卻靜靜地聽著,“向主人手上呵”,“人與人”和“人與馬”對比強烈,反映了世態炎涼,深化了主題。小說大量使用短句和省略號,請分析其表達效果。(4分)8.有人比較本文與魯迅先生的《祝福》,認為“一樣孤苦,兩種訴說”。請結合兩個文本,談談你對這個觀點的理解。(6分)二、古代詩文閱讀(41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題。材料一:寧越欲干齊桓公,困窮無以自達。于是為商旅,將任車,以商于齊,暮宿于郭門之外。桓公郊迎客,夜問門,辟任車,爝火甚盛,從者甚眾。寧越飯牛車下,望見桓公而悲,擊牛角而疾商歌。桓公聞之,撫其仆之手曰:“異哉,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車載之。桓公及至從者以請桓公贛①之衣冠而見說以為天下。桓公大說,將任之。群臣爭之曰:客,衛人也。衛之去齊不遠,君不若使人問之。問之而故賢者也,用之未晚。桓公曰:不然。問之,患其有小惡也。以人之小惡而忘人之大美,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士也。凡聽必有驗,一聽而弗復問,合其所以也。且人固難合也,權而用其長者而已矣。當是舉也,桓公得之矣。(節選自《淮南子?卷十二》,有刪節)材料二:貞觀元年,有上封事者,請秦府舊兵并授以武職,追入宿衛。太宗謂曰:“朕以天下為家,不能私于一物,惟有才行是任,豈以新舊為差。況古人云:‘兵猶火也,弗戢將自焚。’汝之此意,非益政理。”刑部尚書張亮坐謀反下獄,詔令百官議之,多言亮當誅,惟殿中少監李道裕奏亮反形未具,明其無罪。太宗既盛怒,竟殺之。俄而刑部侍郎有闕,令宰相妙擇其人,累奏不可。太宗曰:“吾己得其人矣。往者李道裕議張亮云:‘反形未具’,可謂公平矣。當時雖不用其言,至今追悔。”遂授道裕刑部侍郎。貞觀初,太宗謂侍臣曰:“朕今孜孜求士,欲專心政道,聞有好人,則抽擢驅使。而議者多稱‘彼者皆宰臣親故’,但公等至公行事,勿避此言,便為形跡。古人‘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讎’,而為舉得其真賢故也。但能舉用得才,雖是子弟及有讎嫌,不得不舉。”(節選自《貞觀政要?卷五》,有刪節)【注】①贛:賞賜。9.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桓公及A至B從者C以請D桓公贛之E衣冠而見F說G以為天下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正確的一項是(3分)A.權,權衡。與《過秦論》“與山東諸國比權量力”的“權”意義相同。B.當,應當。與《蘇武傳》“謀殺單于近臣,當死”的“當”的意義相同。C.但,只要。與《蜀道難》“但見悲鳥號古木”的“但”意義不同。D.形跡,蹤跡。與成語“形跡可疑”中的“形跡”的意義相同。1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寧越到了齊都城外,巧遇桓公。寧越在牛車下吃飯,望見桓公就迅速敲擊牛角,唱起商歌以引起他的注意。B.齊桓公并未接受大臣們的建議,因為關于人才的選拔,他有自己的見解,《淮南子》對此表示認可。C.李道裕力排眾議,認為刑部尚書張亮沒有謀反的跡象,應該無罪。其持論公正,最終贏得了皇帝的認可。D.唐太宗談到人才選用時,引經據典,其意殷殷。這些描寫塑造出了求賢訪能、以求國家大治的明君形象。12.請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寧越欲干齊桓公,困窮無以自達。(4分)(2)朕以天下為家,不能私于一物,惟有才行是任,豈以新舊為差。(4分)13.兩則材料都是關于古代賢君選拔人才的記載,請根據材料內容,說說齊桓公和唐太宗在用人上有什么不同?(3分)(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兩首宋詩,完成14~15題。夜坐(其二)龔自珍沉沉心事北南東,一睨人材海內空。壯歲始參周史①席,髫年②惜墮晉賢風。功高拜將成仙③外,才盡回腸蕩氣中。萬一禪關④砉然破,美人如玉劍如虹。【注】①周史:原謂周朝的史官,老子即李聃曾任周王朝的柱下史,此處詩人以賢能而在下位的老子自況。②髫(tiáo)年:幼童時期。③拜將成仙:拜將,這里指韓信得到登壇拜將的殊榮;成仙,這里暗指張良在功成名就后,轉而追求神仙修煉之術。④禪關:喻指清王朝所施行的嚴苛思想統治和束縛人才的種種清規戒律。14.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聯“一睨人材海內空”與詩人的《己亥雜詩》中“萬馬齊喑究可哀”異曲同工,都表現了人才不得重用的悲哀。B.頷聯寫詩人人至壯年卻只能在國史館工作,是因為他早年墮入晉賢狂放不羈的遺風,“惜”字表達了他對自己年少無知的懊悔。C.頸聯巧借典故,表達自己雖有超出韓信居功拜將、張良功后“成仙”的理想抱負,此刻只能將才華寄托在詩文之中。D.本詩抒情兼以議事,剛柔并濟,兼融壯懷與哀怨;語言精練又意蘊豐富,如“惜”“外”“萬一”等詞就值得反復咀嚼。15.這首詩和莊子的《庖丁解牛》都用到了“砉然”這一象聲詞,但在文中的作用卻有很大不同,請結合兩個文本簡要分析。(“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12分)16.(原創)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毛相林43年堅守偏遠山村,堅持苦干實干,帶領村民用最原始的方式在懸崖峭壁上鑿石修道,歷時7年鋪就一條8公里的“絕壁天路”。這開路的艱難讓我們不禁聯想到李白《蜀道難》中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__。”(2)屈原在《離騷》中,運用互文、比喻、象征等手法,借堅貞芳香的植物表現自己精勤修德踐行忠善長久之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臨安春雨初霽》中綿綿的春雨,由詩人的聽覺中寫出;而駘蕩的春光,則在賣花聲里透出。寫得如此形象而又深致的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劉克莊《賀新郎》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問句劈空而下,將請纓報國之志士的熱忱,盡情表達出來,紙上錚錚有聲。(5)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一句看似寫劉備,其實是從側面烘托諸葛亮的雄才大略;“_________________”一句寫出了諸葛亮的宏偉業績和報國忠心。這兩句飽含對明主賢臣契合關系的艷羨,暗中慨嘆自己報國無門。(6)“滄海”經常出現在唐宋詩文中,和其他意象組合成一個意境,或展現寬闊胸襟,或寄托憂思情懷,或抒發離情別緒等,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語言文字運用(19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2小題,8分)(改編)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風刮得很緊,雪片像扯破的棉絮一樣在空中飛舞,沒有目的地四處飄落。左右兩邊墻腳各有一條白色的路,好像給中間滿是水泥的石板路鑲上兩道寬邊了。街上有行人和兩人抬的轎子。他們斗不過風雪,很快就露出畏縮的樣子。雪片愈落愈多,白茫茫地布滿在天空中,向四處落下,落在傘上,落在轎頂上,落在轎夫的笠上,落在行人的臉上。傍晚,路旁的燈火還沒有燃起來。街上一切也逐漸消失在灰暗的暮色里。路上盡是水和泥。空氣寒冷。一個希望鼓舞著在僻靜的街上走得很吃力的行人——那就是溫暖、明亮的家。“三弟,走快點,”說話的是一個十八歲的青年,一手拿傘,一手提著棉袍的下幅,還掉過頭看后面,圓圓的臉凍得通紅,鼻子上架著一副金絲眼鏡。“不要緊,就快到了。……二哥,今天練習的成績算你最好,英文說得自然,流利。你扮李醫生,很不錯,”覺慧用熱烈的語調說。他馬上加快腳步,水泥又濺到他的褲腿上面了。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可以改寫成“向四處落下,落在傘、轎頂、轎夫的斗笠、行人的臉上”,原句和改寫后的句子哪個表達效果更好?請簡要分析。(5分)18.下面各句中破折號的作用與文中的破折號作用相同的一項是()A.她的堅強,她的意志的純潔,她的律己之嚴,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斷——所有這一切都難得地集中在一個人身上。B.“真的?哈哈哈……我終于考上大學啦!我終于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