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師范大學附屬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下學期4月質量檢測生物試題 含解析_第1頁
安徽省師范大學附屬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下學期4月質量檢測生物試題 含解析_第2頁
安徽省師范大學附屬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下學期4月質量檢測生物試題 含解析_第3頁
安徽省師范大學附屬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下學期4月質量檢測生物試題 含解析_第4頁
安徽省師范大學附屬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下學期4月質量檢測生物試題 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屆高三第二學期4月質量檢測生物學全卷滿分分,考試時間分鐘。注意事項:.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請按題號順序在答題卡上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選擇題用鉛筆在答題卡上把所選答案的標號涂黑;非選擇題用黑色簽字筆在答題卡上作答;字體工整,筆跡清楚。.考試結束后,請將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上交。一、選擇題:本題共小題,每小題3分,共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尿素是有機態氮肥,不能直接被植物根系吸收。在尿素分解細菌產生的脲酶作用下,尿素被水解成碳酸銨或碳酸氫銨,進而可被農作物吸收利用。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尿素分解細菌和農作物的遺傳物質經徹底水解后均可得到8種產物B.脲酶經尿素分解細菌的內質網和高爾基體加工、運輸后才能分泌到細胞外C.碳酸銨或碳酸氫銨被農作物吸收后進入細胞可參與核酸和蛋白質的合成D.水和無機鹽在細胞中含量都很少,但都對植物體的生命活動有重要作用【答案】C【解析】【分析】水在細胞中的含量是最多的化合物,而不是含量很少。水在細胞中有自由水和結合水兩種存在形式,自由水參與細胞內的許多化學反應、物質運輸等,結合水是細胞結構的重要組成成分,對植物體的生命活動有重要作用。無機鹽在細胞中的含量雖然很少,但對維持細胞和生物體的生命活動有重要作用【詳解】A、尿素分解細菌和農作物的遺傳物質都是DNA,DNA徹底水解的產物是磷酸、脫氧核糖和含氮堿基(A、T、C、G6種產物,而不是8種,A錯誤;B、尿素分解細菌是原核生物,原核細胞只有核糖體一種細胞器,沒有內質網和高爾基體等復雜的細胞器,B錯誤;C、核酸的組成元素有CHONP,蛋白質的組成元素主要有CHON等,碳酸銨或碳酸氫銨被農作物吸收后,其中的氮元素是合成核酸和蛋白質的重要原料,C正確;第1頁/共23頁D、水在細胞中含量是最多的化合物,而不是含量很少。水在細胞中有自由水和結合水兩種存在形式,自由水參與細胞內的許多化學反應、物質運輸等,結合水是細胞結構的重要組成成分,對植物體的生命活動有重要作用。無機鹽在細胞中的含量雖然很少,但對維持細胞和生物體的生命活動有重要作用,如維持細胞的酸堿平衡、滲透壓等,D錯誤。故選C。2.Ca2+是一種重要的信號物質,在動植物細胞中均發揮著重要作用。如圖為植物細胞中Ca2+運輸的示意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動物血液中Ca2+含量過低會引起抽搐癥狀B.Ca2+進入植物細胞的過程中轉運蛋白不與Ca2+結合C.若液泡中Ca2+濃度升高,則細胞液的吸水能力可能會增強D.液泡膜上H+-Ca2+反向轉運過程需要直接供能【答案】D【解析】【分析】小分子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包括:自由擴散、協助擴散、主動運輸。自由擴散高濃度到低濃度,不需要載體,不需要能量;協助擴散是從高濃度到低濃度,不需要能量,需要載體;主動運輸從低濃度到高濃度,需要載體,需要能量。大分子或顆粒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是胞吞和胞吐,不需要載體,消耗能量。【詳解】A、動物血液中Ca2+含量過低會引起抽搐癥狀,含量過高會引起肌無力,A正確;BCa2+進入植物細胞的過程是順濃度梯度進行的,方式是協助擴散,是通過離子通道進行的,該過程轉運蛋白不與Ca2+結合,B正確;C、若液泡中Ca2濃度升高,則溶質增多會降低液泡內水勢,從而增強吸水能力,C正確;D、液泡膜上H+-Ca2+反向轉運過程依賴由質子泵(H泵)利用建立的H濃度梯度來驅動Ca2跨膜運輸,而并非直接消耗,D錯誤。故選D。3.細胞焦亡又稱細胞炎性壞死,表現為細胞不斷脹大直至細胞膜破裂,導致細胞內容物釋放進而激活強烈第2頁/共23頁)A.細胞焦亡的發生及調控機制與細胞凋亡、壞死等其他細胞死亡方式相同B.細胞焦亡過程中伴隨細胞膜的破裂,染色質、DNA等也會發生相應變化C.推測細胞內容物釋放至細胞外后會被正常細胞感應為損傷信號D.推測細胞焦亡通常在病原體感染時發生,通過消除受損細胞從而消除病原體【答案】A【解析】【分析】細胞凋亡是由基因決定的細胞編程序死亡的過程。細胞凋亡是生物體正常的生命歷程,對生物體是有利的,而且細胞凋亡貫穿于整個生命歷程。細胞凋亡是生物體正常發育的基礎,能維持組織細胞數目的相對穩定,是機體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在成熟的生物體內,細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體感染的細胞的清除,是通過細胞凋亡完成的。A決定的細胞程序性死亡,是一種主動的、溫和的死亡方式,細胞壞死是在種種不利因素影響下,如物理、化學、生物因素等,由細胞正常代謝活動受損或中斷引起的細胞損傷和死亡,是被動的過程,故它們的發生及調控機制不同,A錯誤;B、細胞焦亡時細胞膜破裂,細胞內容物釋放,在此過程中染色質、DNA等細胞內物質也會發生相應變化,B正確;C反應等,C正確;D除受損細胞,能在一定程度上清除病原體,D正確。故選A。4.AaBb)第3頁/共23頁A.該動物為雌性,有絲分裂后期和減數分裂I后期的細胞中都有4個染色體組B.甲細胞中有2個四分體,由于染色體互換使姐妹染色單體上出現A、a基因C.若某藥物可影響紡錘體的形成,則用該藥物處理甲細胞后著絲粒將不分裂D.乙細胞處于減數分裂Ⅱ后期,分裂后得到的2個子細胞基因型可能不同【答案】D【解析】【分析】據圖分析,圖中處于有絲分裂中期,圖乙處于減數第二次后期,據此分析作答A2n=44裂后期同源染色體分離,細胞中的染色體組的數目是2,A錯誤;B、四分體是減數分裂過程特有現象,甲細胞處于有絲分裂前期,不含四分體,B錯誤;C后形成的子染色體無法被牽引移向細胞兩極,但著絲粒的分裂不受影響,C錯誤;D生過互換,故分裂后產生的兩個子細胞基因型有可能不同,D正確。故選D。5.DNA復制時由于其中一條鏈發生滑動,導致部分堿基被擠出成環從而引起基因突變,過程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第4頁/共23頁A.DNA復制時需解旋酶和DNA聚合酶,子鏈的延伸方向為5'端→3'端B.上述基因突變的類型為堿基對缺失,最終DNA中嘌呤和嘧啶比例不變C.若圖示突變DNA分子連續復制n次,則子代DNA中突變的占(1/2)nD.圖示基因突變后堿基序列發生改變,控制合成的蛋白質活性可能降低【答案】C【解析】【分析】DNA的半保留復制,一個DNA分子復制n次,則:(1)DNA分子數:①子代DNA分子數為2n個,②含有親代DNA鏈的子代DNA分子數為2個。③不含親代鏈的子代DNA分子數為(2n-2)個。(2)脫氧核苷酸鏈數:①子代DNA分子中脫氧核苷酸鏈數目為2n+1條。②親代脫氧核苷酸鏈為2條。③新合成脫氧核苷酸鏈為(2n+1-2)條。如一個DNA分子中含有A為m個,復制n次后,需要游離的A為(2n-1)×m個。【詳解】A、DNA復制時,解旋酶的作用是解開DNA雙鏈,DNA聚合酶的作用是將游離的脫氧核苷酸連DNADNA聚合酶只能從引物的3'端開始延伸DNA伸方向為5'端→3'端,A正確;B、從圖中可以看出,DNA復制時由于其中一條鏈發生滑動,導致部分堿基被擠出成環,使得新合成的DNA鏈中缺少了幾個堿基,這種基因突變的類型為堿基對缺失。根據堿基互補配對原則,雙鏈DNA分子中嘌呤(A、G)和嘧啶(T、C)的數量始終是相等的,所以即使發生了堿基對缺失,最終DNA中嘌呤和嘧啶比例依然不變,B正確;C、左圖中DNA分子連續復制n次,子代DNA共有2n個,突變的鏈復制形成的DNA都是突變的DNA,正常的鏈復制形成的DNA都是正常的,兩者數量相等,因此突變的DNA占1/2,C錯誤;DmRNA上的密碼子改變,但對應的氨基酸可能不變,也可能改變,所以控制合成的蛋白質活性可能降低,D正確。故選C。6.鳥類學家艾倫發現,氣溫高的地區恒溫動物體表面積有增大趨勢,且生活在寒冷地區的恒溫動物,其身體的突出部位(或器官)比生活在溫暖地區的動物短,可減少散熱面積,而熱帶則相反,這種現象被稱為艾倫法則。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恒溫動物機體的產熱量和散熱量能夠保持動態平衡,使體溫維持相對穩定B.長期生活在寒冷環境中的動物身體突出部位較短,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C.在不同區域,同種動物體型及突出部位的差異是生物與環境協同進化的結果第5頁/共23頁D.根據艾倫法則,北極狐的外耳大于溫帶赤狐,溫帶赤狐的外耳又大于非洲大耳狐【答案】D【解析】【分析】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展,這就是協同進化。A相對穩定,A正確;B較短,以減少散熱面積。這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使得這些動物更能適應寒冷環境,B正確;C物由于面臨不同的環境條件,其體型及突出部位會發生適應性變化,這是生物與環境協同進化的結果,C正確;D熱面積。因此,北極狐的外耳應該小于溫帶赤狐,而溫帶赤狐的外耳又應該小于生活在更溫暖地區的非洲大耳狐,D錯誤。故選D。7.屈肘反射是一種簡單的反射活動,當手部或其他肢體部位受到傷害性刺激時,會引起相應的肌肉收縮,使肢體迅速彎曲,以避免進一步被傷害。下圖為人手指接觸到傷害性刺激時的相關反射弧,其中傷害性刺激產生的興奮傳遞到P處和Q處時,釋放的神經遞質對突觸后膜的影響不同。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圖中刺激發生時反射弧為:皮膚痛覺感受器→M→脊髓中的神經元→S→伸肌B.當興奮到達P處時,該結構發生的信號轉變為電信號→化學信號→電信號C.當興奮通過靈敏電流計R時,靈敏電流計的指針將發生2次偏轉,方向相反D.P處神經遞質對突觸后膜起興奮作用,Q處神經遞質對突觸后膜起抑制作用第6頁/共23頁【答案】A【解析】【分析】由圖可知,圖中M、N分別是傳入神經和傳出神經,脊髓是神經中樞,P是突觸,電流表R的兩個電極在傳出神經纖維上。【詳解】A、圖中人手指接觸到傷害性刺激時反射弧為:皮膚痛覺感受器→M→脊髓中的神經元→N→屈肌,A錯誤;BMPB正確;C、當興奮到達R處時,每當引起一個電極部位的興奮,指針就會偏轉一次,故靈敏電流計的指針發生2次偏轉,C正確;D、由于P所在反射弧支配的是屈肌,故在P處神經遞質對突觸后膜起興奮作用;由于Q所在反射弧支配的是伸肌,故在Q處神經遞質對突觸后膜起抑制作用,在兩個反射弧共同作用下形成屈肘反射,D正確。故選A。8.藥物治療是糖尿病并發抑郁癥的主要治療方法之一,鹽酸二甲雙胍是目前常用的藥物。研究人員欲研究藥物X的作用,將生理狀態一致的大鼠均分為對照組(ABX組(CD24h敘述正確的是()A.實驗中除A、B組外,其他兩組需通過一定方法獲得糖尿病并發抑郁癥模型鼠B.實驗中A、B組每日灌胃生理鹽水,C組每日灌胃等量生理鹽水配制的藥物XC.由實驗結果推測藥物X具有降血糖和抗抑郁的作用,但效果比鹽酸二甲雙胍弱D.D組血糖濃度低于B組,表明鹽酸二甲雙胍可促進胰島素分泌,從而降低血糖濃度【答案】B【解析】第7頁/共23頁【分析】1、胰島素的作用:①促進各組織、細胞對血糖的吸收;②促進葡萄糖的氧化分解;③促進肝臟、肌肉組織合成糖原;④促進葡萄糖轉化為非糖物質;⑤抑制肝糖原的分解;⑥抑制非糖物質轉化為葡萄糖;2、胰高血糖素的作用:①促進肝糖原分解;②促進非糖物質轉化為葡萄糖。【詳解】A、要研究藥物X和鹽酸二甲雙胍對糖尿病并發抑郁癥的作用,需先構建糖尿病并發抑郁癥模型鼠。除A組(正常對照組)外,B、C、D組都需通過一定方法獲得糖尿病并發抑郁癥模型鼠,A錯誤;B、實驗中A組為正常對照組,B組為模型組,這兩組每日灌胃生理鹽水;C組為藥物X組,每日需灌胃等量生理鹽水配制的藥物X,用于探究藥物X的作用,B正確;C、從實驗結果看,與B組相比,C組血糖濃度降低,說明藥物X具有降血糖和抗抑郁的作用;但C組與D組相比,C組在降血糖和縮短不動時間方面效果更明顯,所以藥物X效果比鹽酸二甲雙胍強,C錯誤;DD組血糖濃度低于B的結論,降低血糖濃度的機制可能是其他,D錯誤。故選B。9.某科研小組欲探究不同銨硝配比處理對茶苗根系生長素含量的影響,采用營養液水培試驗分析5種銨硝:=4031221304“信陽10號(XY10“中茶108”(ZC108)根系中游離IAA含量的變化,得到如圖所示的結果。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由色氨酸合成的IAA能作為營養物質,也能作為信號分子調節茶樹代謝B.5種銨硝配比條件下,兩種茶樹均在銨硝配比3:1時根系中IAA含量最高C.由實驗可知,隨銨硝配比下降,IAA對XY10生長的作用表現為先促進后抑制D.推測只加入時,ZC108中的生長素濃度有可能不利于主根細胞的伸長生長【答案】D【解析】【分析】生長素的運輸包括極性運輸和非極性運輸,其中極性運輸與光照、重力等因素無關;此外,在胚芽鞘的尖端還有橫向運輸,這與光照、重力等因素有關。生長素作用,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第8頁/共23頁生長素的生理作用:能促進果實的發育,能促進扦插的枝條生根,能防止落花落果等。【詳解】A、IAA不能作為營養物質,是信號分子,A錯誤;B、5種銨硝配比條件下,XY10茶樹在銨硝比為3:1時根系游離的IAA含量最高,但ZC108茶樹不是,B錯誤;CXY10根系中游離的IAA長效果的影響,C錯誤;D、由實驗結果可知,只加入時,ZC108中的生長素濃度比其他組都高,根據生長素作用特點推測此時有可能不利于主根細胞的伸長生長,D正確。故選D。10.某實驗小組欲研究某農林區昆蟲的多樣性,在1~6月利用殺蟲燈進行定點調查,結果如下表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月份1月2月3月4月5月6月個體總數/只7596194302173161物種豐富度/種10813253028A.該農林區繁殖力極強的某昆蟲的種群數量增長會受密度制約因素的影響B.結果表明,昆蟲數量變化與環境條件有關,與出生率、死亡率的變動無關C.調查結果表明,該農林區昆蟲個體總數隨物種豐富度的增加而逐漸增加D.該農林區昆蟲個體總數在4月最多,說明種群數量在該時期已達到K值【答案】A【解析】【分析】密度制約因素是指影響種群增長的因素隨著種群密度變化而變化,比如食物競爭、天敵、傳染病等。【詳解】A、密度制約因素(如資源競爭、天敵、疾病)會隨種群密度增加而增強,即使繁殖力強的昆蟲種群增長也會受其限制,A正確;B、昆蟲數量變化直接由出生率和死亡率的變動決定,而環境條件(如溫度、食物)通過影響這兩者間接作用于種群數量,B錯誤;月和64第9頁/共23頁二者并非正相關,C錯誤;D、K值指特定物種在環境中的最大容納量,而題干數據是多個物種的總個體數,無法反映單一物種的K值;且4K值,D錯誤。故選A。地進行了調查,結果如下表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調查指標農田恢復地自然濕地植物種類(種)81925植物蓋度(%)808385土壤碳含量(g/kg)13.7415.32注:蓋度即植物地上部分的垂直投影面積占樣地面積的百分比。A.調查植物的種群密度時,通常采用樣方法B.導致農田和自然濕地群落類型不同的原因包括地形、人為因素等C.自然濕地的植物種類、植物蓋度和土壤碳含量都相對較高D.恢復地上發生的演替為次生演替,該地營養結構不會發生變化【答案】D【解析】【分析】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是根據起始條件劃分的。初生演替是指在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巖、冰川泥上進行的演替。(如能發芽的地下莖)除了演替起點的不同,初生演替與次生演替的區別還有:初生演替速度慢,趨向形成新群落,經歷的階段相對較多;次生演替速度快,趨向于恢復原來的群落,經歷的階段相對較少。A數樣方內植物個體數等方式來估算種群密度,A正確;B田和自然濕地群落類型不同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B正確;C、從表格數據可知,自然濕地的植物種類(25種)多于農田(8種)和恢復地(1985%)第10頁/共23頁80%83%)15.32g/kg13.74g/kg),C正確;D是不會發生變化,D錯誤。故選D。12.羅莊區南涑河流域生態治理工程中,當地政府經過精心設計、科學實施,合理化經營該流域人工魚塘,周邊水鳥嬉戲,不僅利用人工濕地凈化污染,還結合自然生態系統的規律,加快了社會和經濟發展。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流經羅莊區南涑河生態系統的總能量大于該生態系統中植物固定的太陽能B.為研究南涑河流域水鳥的生態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棲息地、食物和天敵等C.利用南涑河流域人工濕地凈化污染河水主要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D.將自然生態系統與社會、經濟發展相結合主要遵循了生態工程的整體原理【答案】C【解析】【分析】1、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包括直接價值、間接價值、潛在價值。2、生態位是生態學中的一個核心概念,指一個物種在生態系統中所占據的時空位置及其與其他物種的功能關系。它描述了物種在環境中的生存需求、資源利用方式以及與其他生物的相互作用。A物(如魚飼料)中的能量,因此總能量大于植物自身固定的太陽能,A正確;B、生態位的研究需涵蓋物種的棲息地、食物、天敵及其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符合生態學定義,B正確;C接價值,C錯誤;D原理的體現,D正確。故選C。13.為高效降解農業秸稈廢棄物,研究人員利用從土壤中篩選獲得的3株纖維素分解菌在37℃條件下進行玉米秸稈降解實驗,結果如下表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菌秸稈總重(g)秸稈殘重(g)秸稈失重(%)纖維素降解率(%)株第11頁/共23頁A2.001.5124.5016.14B2.001.5323.5014.92C2.001.4229.0023.32A.篩選纖維素分解菌需用選擇培養基,制備培養基時應先滅菌后定容再倒平板B.菌株C降解能力最強,因其秸稈殘重最低,秸稈失重率最大,纖維素降解率最高C.利用稀釋涂布平板法對菌株A進行分離計數時,測得的菌落數目較實際值高D.利用平板劃線法對菌株B進行分離操作時,灼燒接種環后應迅速蘸取菌液接種【答案】B【解析】【分析】圖表分析:在相同條件下,C組纖維素降解率最高,秸稈失重最多,說明其被分解的最多,即C組纖維素分解菌纖維素酶的活力最高。【詳解】A、篩選纖維素分解菌需用選擇培養基,制備培養基時應先定容后分裝,再滅菌倒平板,A錯誤;B、表中數據顯示,菌株C秸稈殘重最低,秸稈失重率最大,纖維素降解率最高,因而菌株C降解能力最強,B正確;CA個以上的細胞聚集在一起時在培養基上獲得的時一個菌落,C錯誤;DB死菌種,D錯誤。故選B14.自養微藻綠色巴夫藻能夠產生不飽和脂肪酸和DHA,兼養(既能自養又能異養)微藻四鞭藻只能產生。科研人員利用PEG誘導兩種微藻的原生質體融合,經過篩選獲得了融合藻株。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制備原生質體前需利用纖維素酶和果膠酶去除細胞壁B.原生質體融合具有隨機性,只考慮兩兩融合最多有4種細胞C.PEG融合法可用于誘導植物原生質體融合和動物細胞融合D.原生質體融合技術有助于打破生殖隔離、實現遠緣雜交育種【答案】B第12頁/共23頁【解析】【分析】植物體細胞雜交是指將植物不同種、屬,甚至科間的原生質體通過人工方法誘導融合,然后進行離體培養,使其再生雜種植株的技術。植物細胞具有細胞壁,未脫壁的兩個細胞是很難融合的,植物細胞只有在脫去細胞壁成為原生質體后才能融合,所以植物的細胞融合也稱為原生質體融合。A胞壁,A正確;B3藻、綠色巴夫藻+四鞭藻,B錯誤;CPEG病毒,C正確;D育種,D正確。故選B。15.驗流程。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獲得克隆動物屬于無性生殖,原理是已分化動物體細胞的細胞核具有全能性B.供體細胞培養需在無菌無毒環境中進行,且需添加5%CO2維持培養液的pHC.①為顯微操作去核,②為胚胎移植,移植前代孕母牛需進行同期發情處理D.克隆牛的遺傳物質一半來自優質肉牛,一半來自供體母牛,具有二者優良性狀【答案】D【解析】【分析】體細胞核移植技術的應用:(1)畜牧業:可以加速家畜遺傳改良進程,促進優良畜群繁育;(2)保護瀕危物種:可望利用體細胞核移植技術增加瀕危動物的存活數量;(3)醫藥衛生:轉基因克隆動物可作為生物反應器,生產珍貴醫用蛋白;轉基因克隆動物細胞、組織和器官可作為異種移植的供體;人的核移植胚胎干細胞經過誘導分化,形成相應的組織、器官后,可用于組織第13頁/共23頁器官的移植;(4)其他領域:研究克隆動物和克隆細胞可使人類深入了解胚胎發育及衰老過程,用克隆動物做疾病模型能使人們更好追蹤研究疾病的發展過程和治療疾病;存在問題:成功率低,克隆技術的各個環節有待進一步改進,絕大多數克隆動物還存在健康問題,許多克隆動物表現出遺傳和生理缺陷,如體型過大、異常肥胖、發育困難、臟器缺陷、免疫失調等;對克隆動物食品的安全性問題也存有爭議。A理是已分化動物體細胞的細胞核含有該物種生長發育所需的全套遺傳物質,具有全能性,A正確;B、供體細胞培養時,為防止雜菌污染,需在無菌無毒環境中進行。添加5%CO,CO2溶于水形成碳酸,可維持培養液的pH穩定,B正確;C牛子宮內,即胚胎移植,移植前代孕母牛需進行同期發情處理,使供體和受體生殖器官的生理變化相同,為胚胎移入受體提供相同的生理環境,C正確;D性狀主要與提供細胞核的優質肉牛相似,而不是遺傳物質一半來自優質肉牛,一半來自供體母牛,D錯誤。故選D。二、非選擇題:本題共5小題,共分。16.降水和CO2濃度變化會影響陸地植物的生長。某實驗小組以短花針茅為實驗材料,設置了3個CO2濃度水平:對照(CK450μmol·mol-1和550μmol·mol-1,5個降水梯度:降水減少30%(-30%15%(-15%015%(+15%)和增加30%(+30%下列問題:(1)CO2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固定CO2的物質是______;HO也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HO的光解發生在______(26月份時在相同降水條件下,隨著CO2濃度升高,短花針茅葉片的凈光合速率______第14頁/共23頁,而在相同CO2濃度下,短花針茅葉片凈光合速率隨降水增加的變化趨勢是______。(38月份結果可知,相同CO2+15%+30%水分脅迫產生的影響是______其可能原因是______。(48-15%降水處理時CO2-30%降水處理條件下CO2濃度550μmol·mol-1時的凈光合速率大于450μmol·mol-1時的,由此說明______。有研究表明,高CO2濃度下,降水增加較降水減少下的氣孔導度降低程度減弱,據此分析8月份-15%降水處理時CO2濃度升高會抑制短花針茅葉片凈光合速率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答案】(1)①.C(或五碳化合物)②.(葉綠體)類囊體薄膜(2)①.(逐漸)增大②.先增大后降低(3)①.降低短花針茅葉片的凈光合速率②.降水過多會導致澇害,從而影響短花針茅根系的生理功能;減少葉綠素的合成;降低酶的活性;影響CO2的吸收等(4)①.高CO2可以減緩降水減少對短花針茅造成的脅迫效應②.隨著CO2濃度升高,短花針茅葉片氣孔導度總體呈降低趨勢,使胞間CO2減少,凈光合速率降低【解析】【分析】影響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包括光照強度、二氧化碳濃度和溫度。1、光照強度:光合作用是一個光生物化學反應,所以光合速率隨著光照強度的增加而加快,但超過一定范圍之后,光合速率的增加變慢,直到不再增加。光合速率可以用CO2的吸收量來表示,CO2的吸收量越大,表示光合速率越快;2CO2是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它的濃度高低影響了光合作用暗反應的進行。在一定范圍內提高CO2的濃度能提高光合作用的速率,CO2濃度達到一定值之后光合作用速率不再增加,這是因為光反應的產物有限;3、溫度:溫度對光合作用的影響較為復雜。由于光合作用包括光反應和暗反應兩個部分,光反應主要涉及光物理和光化學反應過程,尤其是與光有直接關系的步驟,不包括酶促反應,因此光反應部分受溫度的影響小,甚至不受溫度影響;而暗反應是一系列酶促反應,明顯地受溫度變化影響和制約。【小問1詳解】在光合作用暗反應中,C(五碳化合物)能與CO2結合,將CO2固定;水的光解是光合作用光反應階段的過程,發生在葉綠體類囊體薄膜上;【小問2詳解】從6月份的實驗結果圖可以看出,在相同降水條件下,隨著CO2濃度從對照(CK)升高到450μmol?mol-1再到550μmol?mol-1,短花針茅葉片的凈光合速率(逐漸)增大;在相同CO2濃度下,隨著降水從減少30%第15頁/共23頁逐漸增加到增加30%,凈光合速率先增大后降低;【小問3詳解】根據8月份結果可知,相同CO2濃度下,與+15%組相比,+30%水分脅迫下短花針茅葉片凈光合速率降低,其原因可能是降水過多會導致澇害,從而影響短花針茅根系的生理功能;減少葉綠素的合成;降低酶的活性;影響CO2的吸收等,使短花針茅葉片凈光合速率降低;【小問4詳解】8月份結果顯示,-15%降水處理時CO2濃度升高將抑制短花針茅葉片的光合作用,而-30%降水處理條件下CO2濃度550μmol·mol-1時的凈光合速率大于450μmol·mol-1時的,由此說明高CO2可以減緩降水減少對短花針茅造成的脅迫效應。有研究表明,高CO2濃度下,降水增加較降水減少下的氣孔導度降低程度減弱,據此分析8月份-15%降水處理時CO2濃度升高會抑制短花針茅葉片凈光合速率的可能原因是在-15%降水處理時,隨著CO2濃度升高,短花針茅葉片氣孔導度總體呈降低趨勢,使胞間CO2減少,凈光合速率降低。17.ASP利用巨噬細胞.7研究了ASP作為潛在疫苗佐劑對細胞免疫激活作用及其釋放細胞因子的影響。回答下列問題:(1)巨噬細胞是抗原呈遞細胞的一種,分布于_______中,具有______功能,其來源于______。抗原呈遞細胞被激活后可誘導淋巴細胞等釋放腫瘤壞死因子(TNF-αIL-6與抗體、溶菌酶等均屬于免疫系統組成中的________。(2ASPLPSASP誘導相關細胞產生細胞因子的情況如圖1,其中Con表示對照組,LPS可促進細胞因子的分泌。實驗中,Con組的處理為______。由實驗結果可知,不同濃度的ASP對.7細胞分泌IL-6、TNF-α有顯著的______作用,且呈現出良好的濃度依賴性,作出該判斷的依據是______。(3ASP是否通過TLR4信號通路激活.7TLR4特異性抑制第16頁/共23頁劑預處理.72存在的情況下,ASP誘導.7細胞產生IL-6的作用受到_______,由此說明_______。【答案】(1)①.(機體的)各種組織②.吞噬消化、抗原處理和呈遞③.(骨髓)造血干細胞④.免疫活性物質(2)①.②.促進③.隨著ASP濃度的增加,細胞分泌這兩種細胞因子的量逐漸增多(3)①.(明顯)抑制②.ASP對.7細胞的激活可能是通過TLR4信號通路起作用的【解析】【分析】免疫細胞是指參與免疫應答或與免疫應答相關的細胞。包括淋巴細胞、樹突狀細胞、單核/巨噬細胞、粒細胞、肥大細胞等。免疫細胞可以分為多種,在人體中各種免疫細胞擔任著重要的角色。免疫細胞俗稱白細胞,包括先天性淋巴細胞、各種吞噬細胞等和能識別抗原、產生特異性免疫應答的淋巴細胞等。【小問1詳解】巨噬細胞來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細胞,屬于抗原呈遞細胞,分布于機體的各種組織中,具有吞噬消化、抗原處理和呈遞功能。細胞因子與抗體、溶菌酶等均屬于免疫系統組成中的免疫活性物質。【小問2詳解】將ASPLPS)分別溶解于磷酸緩沖鹽溶液中進行實驗,其中ConASP和LPS,LPSConASP對.7細胞分泌IL-6TNF-αASP濃度的增加,細胞分泌這兩種細胞因子的量逐漸增多,說明呈現出良好的濃度依賴性。【小問3詳解】是TLR4ASP組相比,在存在的情況下,ASP誘導細胞產生IL-6的作用受到明顯抑制,由此說明第17頁/共23頁ASP對.7細胞的激活可能是通過TLR4信號通路起作用。18.斑點鈍口螈(蠑螈類兩棲動物)和綠藻A之間存在互利共生關系。斑點鈍口螈的受精卵外有果凍狀的卵膠膜,對早期胚胎發育起保護作用,但該結構阻礙了O2的進入,所需O2主要來自綠藻A的光合作用。回答下列問題:(1)斑點鈍口螈和綠藻A之間存在互利共生關系,互利共生是指______。(2B了相關實驗,操作及結果如下表。實驗起始時實驗結束時實驗結束時細胞內胚胎來組別實驗操作的胚胎數量/存活胚胎數液中有綠藻的存活源個量/個胚胎數量/個1斑點鈍注入綠藻A392口螈2注入綠藻B158153棕纖鈍注入綠藻A48350口螈4注入綠藻B48220(填“能”或“不能”______B與兩種鈍口螈的互利共生關系(填“具有”或“不具有”________。(3)研究發現,斑點鈍口螈的免疫系統是在胚胎發育過程中逐步建立并成型的,其組織液中除綠藻A外,還有不同種類的細菌生活。現欲研究斑點鈍口螈胚胎發育過程中細菌種類的變化規律,請寫出實驗思路并預期結果。原理方法:不同種類細菌核糖體的結構和成分不完全相同,16SrRNA基因擴增子測序法可通過測定樣品中細菌核糖體相關基因序列的種類來確定細菌的種類。實驗思路:________;預期結果:________。(4A該發現可應用到哪些研究中?________【答案】(1)兩種生物長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2)①.不能②.第3組實驗結束時棕纖鈍口螈細胞內液中有綠藻A的存活胚胎數量為0③.第18頁/共23頁不具有④.第2組實驗結束時斑點鈍口螈存活胚胎數量和第4組實驗結束時棕纖鈍口螈存活胚胎數量均大于0(3)①.16SrRNA基因擴增子測序法測定各階段胚②.液中的細菌種類逐漸減少(4)建立人工共生系統;在動物育種領域開發減少飼料依賴的新品種;在醫療領域研究應對缺氧壞死等癥狀的新療法;在航天領域助力太空旅行等【解析】【分析】生物種間的相互關系:1、原始合作:這是一種比較松懈的種間合作關系。例如,海洋甲殼動物蟹類的背部常附生著多種腔腸動物,如寄居蟹和海葵。共居時,腔腸動物借助蟹類提供棲所、攜帶剩余食物;而蟹類則依靠腔腸動物獲得安全庇護,雙方互利,但又并非絕對需要相互依賴,分離后各自仍能獨自生活;2、互利共生:是指兩種共居一起,彼此創造有利的生活條件,較之單獨生活時更為有利,更有生活力;相互依賴,相互依存,一旦分離,雙方都不能正常地生活;3、寄生:指一種生物生活在另一種生物的體內或體表,并從后者攝取營養以維持生活的種間關系。前者稱寄生物,后者稱寄生。寄生是生物種間的一種對抗性的相互關系;4、捕食:指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為食的種間關系。前者謂之捕食者,后者謂被捕食者。在通常情況下,捕食者為大個體,被捕食者為小個體,以大食小。捕食也是一種種間的對抗性相互關系;5、競爭:有種內和種間兩種競爭方式。這里是指兩種共居一起,為爭奪有限的營養、空間和其他共同需要而發生斗爭的種間關系。競爭的結果,或對競爭雙方都有抑制作用,大多數的情況是對一方有利,另一方被淘汰,一方替代另一方。競爭也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種種間對抗性相互關系。【小問1詳解】互利共生的概念為:兩種生物長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小問2詳解】據表分析,綠藻A不能在棕纖鈍口螈的細胞內液中生活,因為實驗結束時,注入綠藻A的棕纖鈍口螈胚胎細胞內液中沒有綠藻(實驗3中實驗結束時細胞內液中有綠藻的存活胚胎數量為0B與兩種鈍口螈的互利共生關系不具有專一性,理由是第2組實驗結束時斑點鈍口螈存活胚胎數量和第4組實驗結束時棕纖鈍口螈存活胚胎數量均大于0(或綠藻B與斑點鈍口螈、棕纖鈍口螈都能形成互利共生關系或實驗2中斑點鈍口螈注入綠藻B有較多存活且細胞內液中有綠藻的存活胚胎,實驗4中棕纖鈍口螈注入綠藻B也有存活胚胎,說明綠藻B第19頁/共23頁【小問3詳解】要研究斑點鈍口螈胚胎發育過程中細菌種類的變化規律,自變量是胚胎發育的不同階段,因變量是細菌種類。實驗思路:取不同發育時期的斑點鈍口螈胚胎,提取胚胎組織液,利用16SrRNA基因擴增子測序法測定樣品中細菌核糖體相關基因序列的種類,記錄并分析數據,分析變化規律;預期結果:隨著斑點鈍口螈胚胎發育,組織液中的細菌種類逐漸減少(或呈現其他符合胚胎發育過程中細菌種類變化的趨勢,因為胚胎發【小問4詳解】斑點鈍口螈和綠藻A之間的互利共生關系可應用到以下研究中:建立人工共生系統;在動物育種領域開發減少飼料依賴的新品種;在醫療領域研究應對缺氧壞死等癥狀的新療法;在航天領域助力太空旅行等。19.某二倍體動物(XY型)的灰身和白身受兩對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已知基因Aa位于常染色體上。現利用甲、乙兩白身純合品種進行兩組雜交實驗,結果如下表所示。回答下列問題:親本雜交情況F1F2實驗1甲(父本)×乙(母本)雄=6:2:3:5均為灰身實驗2甲(母本)×乙(父本)雄=3:5:6:2(1)B、b基因位于______________。(2)實驗1中甲和乙的基因型分別是_______,實驗2的F1中雌性個體減數分裂產生含顯性基因配子的概率是_______。(3)實驗2的F2中B的基因頻率為_______,F2中灰身個體相互交配,子代灰身:白身的比例為_______。(4)人工誘導雌核發育是指采用一定方法,使精子的遺傳物質失活,從而不參與受精,但能激活卵子,使卵子僅依靠雌核發育成胚胎的技術。利用該技術讓雌性的卵原細胞完成減數分裂,待細胞分裂到減數分裂Ⅱ時進行冷凍處理,之后細胞發育為成體二倍體,此過程中冷凍處理的目的是_______為_______。【答案】(1)①.X與Y染色體同源區段②.實驗1和實驗2的F2中灰身與白身在雌雄個體中比例不同,說明灰身、白身性狀與性別相關聯,又因親本正反交結果相同,可判斷B、b位于X與Y染色體的同源區段上第20頁/共23頁(2)①.AAXbYb、aaXXB②.3/4(3)①.1/2②.灰身∶白身=7∶2(4)①.抑制細胞中紡錘體的形成,最終導致細胞染色體數目加倍②.雌性【解析】【分析】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是: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離或組合是互不干擾的;在減數分裂的過程中,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離的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小問1詳解】實驗1和實驗2為正反交,正、反交結果相同,則相關基因位于常染色體或X、Y同源區段,且子二代的性狀分離比為9331的變式,因而確定兩對等位基因的遺傳遵循基因自由組合定律,已知基因Aa位于常染色體上,但性狀表現又表現為與性別有關,因而推測B、b基因位于X與Y染色體同源區段。【小問2詳解】實驗1中灰雌占62中灰雄占61中F1的基因型為AaXXbAaXYbF2中AAXXb2AaXXAAXX2AaXXbaaXX1aaXXbAAXYb、2AaXYb)∶白身雄=6∶2∶3∶5(1aaXYb、1aaXbYb、2AaXbYb、1AAXbYbAAXbYbaaXX2中親本的基因型為aaXYAAXbXbF1中雌性個體的基因型為AaXXb數分裂產生含顯性基因配子的概率是1-1/2×1/2=3/4。【小問3詳解】實驗2中F1的基因型為AaXXbAaXbYB基因的頻率占F1隨機交配產生的F而其中B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