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題PAGEPAGE12025屆湖北省十一校高三下學期第二次聯考歷史試題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內蒙古呼和浩特地鐵1號線的紅色“C型”把手,其設計靈感來源于國寶級文物——碧玉龍。碧玉龍距今已有5000多年歷史,重1000克,是目前中國出土年代最早,體積最大,制作最精良的龍型玉器,被譽為“中華第一龍”。以下關于“碧玉龍”及其代表的文化遺存表述正確的是()A.是紅山文化的典型代表 B.屬于中國舊石器時代晚期C.出土了大量精美青銅器 D.具有相對成熟的冶金技術【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碧玉龍被譽為“中華第一龍”,屬于紅山文化的典型代表。紅山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東南部和遼寧西部等地,以精美玉器聞名,尤其以“C型玉龍”為典型代表。碧玉龍的造型、工藝和象征意義均體現了紅山文化的信仰與藝術成就,A項正確;碧玉龍屬于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5000多年),與舊石器時代時間、文化特征均不符,排除B項;紅山文化尚未進入青銅時代,排除C項;商周時期中國的青銅冶鑄技術達到了成熟階段,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2.1975年出土于湖北云夢縣睡虎地秦簡中,記載有以下法律條文:“甲盜,贓值千錢,乙知其盜,受分贓不盈一錢,問乙何論?同論。”、“甲小未盈六尺,有馬一匹自牧之,今馬為人敗,食人稼一石,問當論不當?不當論及償稼。”、“司寇盜百一十錢,先自告,可(何)論?當耐為隸臣,或曰貲二甲。”由此可見()A.以吏為師貫徹于法律解釋 B.法律答問為秦律主要形式C.秦重視判例指導司法實踐 D.賊盜推進法律儒家化進程【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甲小未盈六尺,有馬一匹自牧之,今馬為人敗,食人稼一石,問當論不當?不當論及償稼。”與“司寇盜百一十錢,先自告,可(何)論?當耐為隸臣,或曰貲二甲。”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題干中的法律條文通過具體案例來對法律問題進行解答和說明,這密切民眾與官吏的聯系,便于官吏向民眾普及與解釋法律,是以吏為師貫徹于法律解釋的體現,A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秦律的主要形式有律、令、法律答問、封診式、廷行事等多種,僅從睡虎地秦簡中的幾條法律條文不能得出法律答問是秦律主要形式的結論,排除B項;根據材料可知,秦朝的法律條文通過具體案例來對法律問題進行解答,主要是用于普及法律,不是用于司法實踐,排除C項;根據材料可知,秦律是法家思想的體現,材料中的秦律條文沒有體現儒家思想,也不存在秦律儒家化的進程,因為儒家化是漢代之后的趨勢,排除D項。故選A項。3.隋初,沿北周之制,地方行政區劃依舊實行州、郡、縣三級制。然而,當時“民少官多,十羊九牧”,各級機構臃腫,官員數量龐大。鑒于此,隋文帝果斷推行改革,廢除郡一級行政機構,改為州縣兩級制。由此可知,隋文帝意在()A.推動科舉制全面實施 B.削弱世家大族對地方的控制C.減少政府的財政開支 D.加強對國家邊疆地區的管理【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隋初,沿北周之制,地方行政區劃依舊實行州、郡、縣三級制。然而,當時‘民少官多,十羊九牧’,各級機構臃腫,官員數量龐大。”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隋朝初期,地方行政區劃中各級機構臃腫,官員數量龐大,導致政府財政開支巨大,而隋文帝廢除郡一級行政機構,改為州縣兩級制,減少了行政層級和官員數量,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減少政府的財政開支,C項正確;根據材料可知,材料中并未提及科舉制相關內容,廢除郡一級行政機構與推動科舉制全面實施沒有直接關聯,排除A項;根據材料可知,廢除郡一級行政機構主要是為了解決機構臃腫、官員冗雜的問題,沒有明確體現出削弱世家大族對地方控制的意圖,排除B項;材料主要體現隋朝對于地方行政體制的調整,沒有涉及國家邊疆地區的相關信息,無法得出“加強對國家邊疆地區的管理”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C項。4.宋代蘇軾所作《秧馬歌》中記載,“農夫皆騎秧馬。以榆棗為腹欲其滑,以楸桐為背欲其輕,腹如小舟,昂其首尾……日行千畦,較之傴僂而作者,勞佚相絕矣。”秧馬的使用()A.引領了出行方式新風尚 B.推動了農業技術的進步C.刺激了耕作方式的變革 D.促進了宋代手工業繁榮【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秧馬歌》描述秧馬為農具,其設計注重輕便高效,“腹如小舟”結構利于田間操作,“日行千畦”說明效率提升,屬于農業生產工具的改良,秧馬作為插秧工具,減少農民彎腰勞作的辛苦,提高插秧效率,符合農業技術進步特征,B項正確;秧馬專用于插秧勞作,與出行方式無來,材料未提及對社會交通的影響,排除A項;耕作方式指代種植制度或方法(如輪作、復種),秧馬是工具改進而非耕作模式變革,排除C項;秧馬雖涉及手工業制造,但材料強調農業效率,未體現宋代手工業整體繁榮,排除D項。故選B項。5.里甲制由明太祖創設,在規范地方權力結構與鄉村社會政治秩序上發揮過重要作用。明中后期,里甲制開始崩潰。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賦役合并折銀征收的“一條鞭法”推行B.農民起義頻繁沖擊地方基層組織C.地方宗族自治對明代中央集權產生威脅D.國家對基層社會的控制逐步減弱【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代中后期(嘉靖至萬歷年間)推行的“一條鞭法”,將賦稅和徭役合并為銀兩征收,簡化了稅收流程,使政府無需通過里甲強制征發人力,削弱了里甲制對人口和土地的直接控制,導致里甲制失去存在基礎,A項正確;農民起義雖可能沖擊基層組織,但多發生于明末(如李自成起義),且是里甲制崩潰的結果而非主要原因,排除B項;宗族勢力長期存在,但明代中央集權較強,宗族威脅更多是局部現象,不足以直接導致制度性崩潰,排除C項;國家控制減弱是里甲制崩潰的表現或結果,而非根本原因,排除D項。故選A項。6.1905年,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張鐵路時,創造性地運用“人”字形線路等技術,成功攻克諸多難關,1909年實現了中國鐵路建設的自主創新。促成這一創新的主要原因是()A.列強放松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B.國內政治局勢穩定提供保障C.近代中國科技教育全面發展 D.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責任感【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張鐵路時,創造性地運用‘人’字形線路等技術,成功攻克諸多難關,1909年實現了中國鐵路建設的自主創新。”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張鐵路時,面臨著外國列強的嘲諷和技術難題等重重困難。他出于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責任感,決心為國家和民族爭一口氣,憑借著堅定的信念和卓越的才能,創造性地運用“人”字形線路等技術,成功攻克諸多難關,實現了中國鐵路建設的自主創新,D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列強放松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主要是在一戰期間(1914—1918年),1905年時列強并未放松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排除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05年中國國內政治局勢并不穩定,面臨著內憂外患,排除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當時近代中國的科技教育雖有一定發展,但遠未達到全面發展的程度,排除C項。故選D項。7.“五四運動”為中心的前后時期(1915—1923年),大量期刊涌現。下圖是當時期刊創辦情況,該圖可論證()A.北京、上海是思想文化傳播的重要中心B.五四運動后期刊創辦數量迅速下降C.沿海省份期刊創辦數量均多于內陸省份D.東北地區在這一時期文化發展停滯【答案】A【解析】根據圖表數據可知,北京和上海創辦期刊的數量遠遠高于其他地區,在1915-1923年以“五四運動”為中心的這一時期,期刊是思想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創辦數量多意味著這兩個地方在思想文化的傳播方面具有重要地位,所以北京、上海是思想文化傳播的重要中心,A項正確;圖表中并沒有關于五四運動前期和后期期刊創辦數量對比的信息,無法從圖中得出五四運動后期期刊創辦數量迅速下降的結論,排除B項;從圖表中可以看到,像黑龍江(沿海省份)創辦期刊數量相對較少,而四川(內陸省份)創辦期刊數量多于黑龍江等部分沿海省份,所以“沿海省份期刊創辦數量均多于內陸省份”這一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雖然圖表中黑龍江創辦期刊數量較少,但不能就此得出東北地區在這一時期文化發展停滯的結論,文化發展的表現是多方面的,期刊創辦數量只是其中一個方面,排除D項。故選A項。8.1940年,面對日軍逼近宜昌,各界展開了緊急大撤退。民生輪船公司總經理盧作孚親自指揮,眾多船員冒著日軍炮火,日夜兼程搶運物資與人員,將大量兵工器材、戰略物資以及各類人員安全轉移。這一現象折射出()A.中國工業布局的優化調整 B.正面戰場戰略轉移的成功C.中國抗戰到底的堅定決心 D.民眾對戰爭形勢認識不足【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在日軍逼近的危險情況下,各界積極展開緊急大撤退,民生輪船公司總經理親自指揮,船員冒著炮火搶運物資與人員,這種行為充分展現了面對日軍威脅,中國絕不放棄,堅決抗戰到底的堅定決心,C項正確;材料重點強調的是在日軍逼近宜昌的緊急情況下搶運物資與人員,主要體現的是應對戰爭威脅的行動,并非著眼于中國工業布局的主動優化調整,排除A項;正面戰場戰略轉移主要是指軍隊作戰部署等方面的轉移,而這里突出的是物資和人員的搶運,兩者概念不同,且材料中沒有體現正面戰場戰略轉移成功與否的相關信息,排除B項;民眾積極參與搶運物資和人員,這表明他們對戰爭形勢有清晰的認識,知道形勢危急需要緊急行動,并非對戰爭形勢認識不足,排除D項。故選C項。9.1984年,我國開始頒發第一代居民身份證,證件登記項目包括姓名、性別、民族、出生日期等。這一改革簡化了人口管理流程,提升了管理效率,方便公民社會活動。由此可知()A.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管理領域B.注重提升國家治理能力C.黨建工作圍繞著經濟建設有序展開D.基層黨組織在治理中發揮關鍵作用【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84年頒發第一代居民身份證,通過這一舉措簡化人口管理流程、提升管理效率、方便公民社會活動,這體現了注重通過具體措施來提升國家治理能力,更好地服務人民和推動社會發展,B項正確;黨的工作重心在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就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并非轉移到社會管理領域,排除A項;材料主要強調的是人口管理方面的改革舉措對國家治理的作用,沒有直接體現黨建工作圍繞經濟建設展開,排除C項;材料中并未提及基層黨組織在這一過程中的作用,排除D項。故選B項。10.2017年,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到2030年使我國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從歷史發展角度看,我國大力發展人工智能技術主要是基于()A.對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鞏固 B.提升國家綜合國力與國際競爭力C.順應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趨勢 D.滿足基層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當今世界,科技實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帶動一系列相關產業的發展,如智能制造業、智能交通、智能醫療等,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的升級,從國際競爭角度看,掌握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能夠使國家在全球科技競爭和經濟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提升國家的國際競爭力,所以從歷史發展角度看,提升國家綜合國力與國際競爭力是我國大力發展人工智能技術的重要原因,B項正確;第三次科技革命發生于20世紀四五十年代,其主要標志包括原子能、電子計算機、航天技術、生物工程等領域的重大突破,人工智能雖然與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計算機技術等有一定關聯,但人工智能是在計算機等技術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而來的新興領域,大力發展人工智能技術不僅僅是對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簡單鞏固,它有著更深遠的戰略意義,排除A項;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趨勢主要強調的是世界各國在經濟上的相互聯系和依存日益加深,生產、貿易、資本等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和配置,發展人工智能技術確實會在一定程度上順應經濟全球化,比如人工智能產品可能會在全球市場流通,但這不是我國大力發展人工智能技術的主要出發點,排除C項;發展人工智能技術最終可能會給基層民眾帶來美好生活的改變,比如提供更便捷的服務、改善生活環境等,但這是發展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的結果,而不是我國大力發展人工智能技術的主要基于的原因,排除D項。故選B項。11.戴克里先(284—305年在位)統治羅馬帝國期間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廢止了長久以來的元首制,代之以明確的君主制,并自稱“朱庇特之子”;實行“四帝共治制”,由四個統治者治理帝國;將原有的47個行省重新劃分為100個行省。這些措施意在()A.恢復共和以緩解社會矛盾 B.神化君主以加強君主專制C.改革舊制以維系帝國穩定 D.削弱地方以應對帝國危機【答案】C【解析】據題干“廢止元首制,代之以君主制”“實行四帝共治制”“重新劃分100個行省”,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戴克里先統治時期正值羅馬帝國經歷“三世紀危機”后的動蕩局面。他通過強化君主專制、分權共治和細化行省劃分,旨在通過制度重構加強中央集權、分散治理壓力、遏制地方割據,從而全面應對危機并維系帝國穩定,C項正確;廢止元首制明確君主制,與恢復共和背道而馳,排除A項;自稱“朱庇特之子”雖有神化君主的意圖,但僅是加強集權的手段之一,不能涵蓋四帝共治和行省改革的整體目標,排除B項;劃分行省雖削弱地方權力,但四帝共治并未削弱地方而是分權管理,其核心目的是通過系統性改革維護帝國統一,排除D項。故選C項。12.中古時期西歐大學的興起是當時社會的重要特征。有學者指出:“大學憑借教皇賦予的特權獲得自治,卻在司法和教學上逐漸依附教會權威:世俗君主支持大學獨立,又試圖將其納入國家文化體系。”這反映出()A.大學成為神學傳播工具 B.社會轉型存在多重阻力C.世俗教育得到全面普及 D.大學興起推動學術自由【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大學憑借教皇賦予的特權獲得自治,卻在司法和教學上逐漸依附教會權威:世俗君主支持大學獨立,又試圖將其納入國家文化體系。”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世紀的大學一方面憑借教皇特權獲得自治卻又依附教會權威,另一方面受世俗君主支持卻又被試圖納入國家文化體系,這體現了大學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著教會和世俗君主等多方面的影響和制約,反映出當時社會轉型存在多重阻力,B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世紀的大學的課程除神學外還有醫學、法學等,且大學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動了知識的傳播與學術的發展,并非單純傳播神學,排除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中世紀歐洲,教育主要以神學教育為主,“世俗教育得到全面普及”的說法絕對化,且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根據材料可知,材料主要強調的是大學在發展過程中受到教會和世俗君主的影響,沒有突出大學興起對學術自由的推動作用,排除D項。故選B項。13.1834年英國頒布新《濟貧法》,將貧困歸咎于個人道德缺陷,要求設置條件惡劣的“勞動院”強制收容貧民及其家庭,并禁止院外救濟。此后因社會抗議,新《濟貧法》沒有完全實施。至19世紀末,英國社會逐漸認識到失業問題與道德無關,并開始呼吁建立類似德國的社會保障制度。這說明當時英國()A.工業革命直接導致貧民數量激增 B.工業革命發展促進社會思想轉變C.工人階級通過議會改革獲得權力 D.濟貧制度全面轉向福利國家模式【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英國工業革命不斷發展,在工業革命初期,受當時社會思潮等因素影響,將貧困歸咎于個人道德缺陷,頒布了新《濟貧法》,但隨著工業革命進一步發展,到19世紀末,英國社會逐漸認識到失業問題與道德無關,并呼吁建立類似德國的社會保障制度,這體現了工業革命的發展促使社會思想發生轉變,對貧困及濟貧措施的認識不斷深化,B項正確;材料重點強調的是對貧困認知以及濟貧政策的變化,而非貧民數量激增的原因,雖然工業革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貧民數量,但材料未直接表明工業革命與貧民數量激增之間存在必然聯系,排除A項;材料中并沒有提及工人階級通過議會改革獲得權力與濟貧制度及社會思想轉變之間的關系,排除C項;19世紀末英國只是呼吁建立類似德國的社會保障制度,距離福利國家模式還有很大發展過程,不能說濟貧制度全面轉向福利國家模式,排除D項。故選B項。14.二戰期間及戰后,好萊塢電影中出現了大量以戰爭為背景,展現英雄主義和愛國情懷的影片,如《忠勇之家》等。同時,一些輕松幽默的喜劇片也頗受歡迎,用以緩解戰爭帶來的緊張和恐懼情緒。據此可知()A.電影創作主題僅圍繞戰爭展開 B.電影技術革新適應戰爭宣傳需要C.戰爭帶來社會精神需求的變化 D.喜劇片成為人們唯一的精神慰藉【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二戰期間及戰后,好萊塢電影中出現了大量以戰爭為背景,展現英雄主義和愛國情懷的影片,如《忠勇之家》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二戰期間及戰后,好萊塢既出現展現英雄主義和愛國情懷的戰爭影片,也有緩解戰爭緊張情緒的喜劇片,這說明戰爭使社會精神需求發生變化,人們既需要通過戰爭題材影片激發愛國熱情和英雄主義精神,也需要喜劇片來緩解戰爭帶來的壓力,C項正確;根據材料可知,材料只是說二戰期間及戰后好萊塢電影中有大量以戰爭為背景的影片,而“創作主題僅圍繞戰爭展開”的說法絕對會,排除A項;根據材料可知,材料中并未提及電影技術革新的相關內容,無法得出電影技術革新適應戰爭宣傳需要的結論,排除B項;根據材料可知,材料只是體現喜劇片頗受歡迎,用以緩解戰爭帶來的緊張和恐懼情緒,但不能說喜劇片是人們唯一的精神慰藉,戰爭題材影片等也能給人們帶來精神上的影響和慰藉,排除D項。故選C項。15.近期,美國總統特朗普下令暫停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直至烏克蘭領導人展現出“達成俄烏和平協議的誠意”。自俄烏沖突爆發以來,美國已向烏克蘭提供了超過千億美元的援助。美國這一轉變反映了()A.美國國內經濟困難無力承擔對烏援助費用B.烏克蘭在俄烏沖突中的表現未達美國預期C.美國為推動俄烏和平進程做出的積極努力D.維護美國自身的國家利益和地緣政治戰略【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美國對烏政策始終圍繞自身利益:初期軍援是為削弱俄羅斯、鞏固北約東翼;暫停援助則是為避免沖突長期化消耗資源等。特朗普政府尤其強調“美國優先”,此舉反映其戰略重心調整,D項正確;特朗普政府此舉更多是政策調整,經濟壓力并非根本原因,排除A項;美方試圖施壓烏克蘭轉向談判,而非單純軍事表現問題,排除B項;美國暫停援助是出于國家利益的考慮,“和平努力”掩蓋了利益驅動的本質,排除C項。故選D項。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5分。16.【漢口發展與城鎮布局】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武昌鸚鵡洲和南市因元末明初的戰火而蕭條,后來連同其名稱一道移到了漢陽縣南郊新建成的新南市。1279—1415年,由于一直停用大運河,全中國規模的南北貿易量銳減,受此波及,長江的航運業也開始蕭條。但江南經濟的復興比意想的要快,隨著1415年大運河恢復航運,1421年政府就將首都從南京遷到了北京,東南西北各地的商業又重新繁盛起來,并在16、17世紀實現了被認為是“第二次商業革命”(第一次在宋代)的大發展。江蘇三角洲地區的木棉、絲綢等輕工業開始興盛,其曾經的所謂為“天下糧倉”的地位退讓給江西、湖南、四川東部,反而開始從這些地區購買糧食、食用油、竹木和礦產品等物產,同時在當地售賣紡織品等產品。因此可以說,漢口市在1465年順應了自然界變異的同時,十分適時地脫穎而出。——【日】斯波義信《中國都市史》材料二漢口在形成六十年后,街上建起了1281棟商家店鋪,并在1497年升格為“鎮”后實施了街區(坊)制度。自1535年開始建設活動,特別是對北部腹地隔開廣闊濕地與街市的32公里玉帶運河實施了改造,因此街市免受水災得以保全,這條運河由此能夠用于停船。在面對漢水和長江的呈帶狀的街市里,還建成了與河岸平行的三條橫街及彼此交錯的無數條通向河岸的道路。據說明末的漢口鎮有數萬戶(20多萬)人口,后來被下面將要講述的張獻忠叛軍占領(1643年),接著在搶奪戰中被洗劫。終于,在一個世紀后的1745年時,又恢復到20多萬人口,到1806年時常住人口數達到了100萬,據說1818年時成為四大鎮(河南的朱仙鎮、江西的景德鎮、廣東的佛山鎮和湖北的漢口鎮)中最大的一個。18世紀是中國發生人口爆炸的時期,湖北省的人口也在19世紀初期之后成倍增長。類似同時期的巴黎,漢口的百萬人口都市化符合當時的一種趨勢。——【日】斯波義信《中國都市史》請回答:(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試分析16—17世紀漢口鎮成為“四大名鎮”的主要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武漢三鎮城市布局的特點。【答案】(1)原因:國家統一,政局穩定;明朝對大運河的整治促使清運業的恢復;優越的交通地理區位和良好的自然氣候條件;江南經濟的復興,商品經濟發展,南北方長途貿易的發展、專業化區域生產及江南地區資本主義萌芽出現;人口規模的增加和集中;統治者政策的推動。(任答4點即可)(2)特點:布局分散;由河流分割為漢口、漢陽和武昌,各自發展;分工明確;漢口商業、武昌行政、漢陽手工業;街區坊制;各鎮內部布局相對工整;注重防洪;以河流為依托,沿河分布。(任答3點即可)【解析】【小問1】據所學知識可知,明朝中后期和清朝初期,中國實現了國家的統一和相對的政治穩定,為經濟發展和城鎮繁榮提供了良好的宏觀環境;根據材料一“1421年政府就將首都從南京遷到了北京,東南西北各地的商業又重新繁盛起來”“由于一直停用大運河,全中國規模的南北貿易量銳減……1415年大運河恢復航運”,可知明朝對大運河的整治促使清運業的恢復;據材料一“漢口市在1465年順應了自然界變異的同時,十分適時地脫穎而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口地處長江與漢水交匯處,具有優越的交通地理區位和良好的自然氣候條件;據材料一“江南經濟的復興比意想的要快”“江蘇三角洲地區的木棉、絲綢等輕工業開始興盛”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江南地區的經濟復蘇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南北方長途貿易日益頻繁,專業化區域生產逐漸形成;據材料一“其曾經的所謂為‘天下糧倉’的地位退讓給江西、湖南、四川東部,反而開始從這些地區購買糧食、食用油、竹木和礦產品等物產”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南北方長途貿易的發展、專業化區域生產及江南地區資本主義萌芽出現為漢口的商業發展提供了動力;據材料二“明末的漢口鎮有數萬戶(20多萬)人口”“到1806年時常住人口數達到了100萬”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人口的增長和集中為漢口鎮的商業繁榮提供了勞動力和市場需求;據所學知識可知,明清時期統治者政策的推動,如鼓勵商業活動、整頓漕運等,為漢口鎮的崛起創造了有利條件。【小問2】根據材料二“在面對漢水和長江的呈帶狀的街市里,還建成了與河岸平行的三條橫街及彼此交錯的無數條通向河岸的道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布局分散;結合所學知識,漢口、漢陽、武昌因地理原因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定位和發展路徑,可知由河流分割為漢口、漢陽和武昌,各自發展;結合所學知識,漢口作為商業中心、武昌作為行政中心、漢陽作為手工業基地的功能分工清晰,有助于提高效率,促進整體經濟發展,可知分工明確,漢口商業、武昌行政、漢陽手工業;根據材料二“自1535年開始建設活動,特別是對北部腹地隔開廣闊濕地與街市的32公里玉帶運河實施了改造”,結合所學知識,城市內部采用了傳統的街區制度,有助于管理和規劃;根據材料二“因此街市免受水災得以保全”,結合所學知識,在城市建設中特別注意了防洪措施的設計,保證了城市的安全和居民的生活質量,可知各鎮內部布局相對工整;注重防洪;根據材料二“在面對漢水和長江的呈帶狀的街市里”,結合所學知識,武漢三鎮的城市布局充分利用了臨近河流的優勢,形成了獨特的沿河分布模式,可知以河流為依托,沿河分布。17.【軍事外交的演變】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新中國成立后,軍隊外事工作積極發展同社會主義國家軍事關系,有力配合抗美援朝戰爭、邊境自衛反擊作戰及重大軍事行動,支援亞非拉人民解放斗爭,打破西方外交封鎖,努力塑造有利外部環境。改革開放后,人民軍隊的對外交往順應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潮流,服從服務于國家總體外交、服從服務于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全面發展與世界各國的軍事交往,積極履行負責任大國軍隊的國際責任,不斷增強軍事外交工作的開放性、開拓性和務實性,逐步形成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軍事外交格局。——選自國防部網《奏響軍事外交和平發展主旋律》材料二2024年,中國軍隊立足國家外交工作總體布局,面向構建人類安全共同體,與各國開展軍事互訪、聯演聯訓聯巡等豐富多樣的軍事交流合作。中俄兩軍高層互訪、聯演聯巡等軍事行動頻繁,中美兩軍各層級溝通交流機制全面有序恢復。中國與其他國家的聯演聯訓走向常態化、機制化、規范化,數量創新高。——選自國防部2025年1月17日發布的“【雙語】國防部介紹2024年軍事外交工作”請回答:(1)根據上述材料,概括中國軍事外交在不同時期的特征。(2)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中國軍事外交的意義。【答案】(1)新中國成立初期:主要與社會主義國家發展軍事關系,配合軍事行動和國際斗爭,以打破外交封鎖為重要任務。改革開放后:順應時代潮流,服從服務于國家總體外交和國防軍隊建設,具有開放性、開拓性和務實性,形成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格局。2024年:立足國家外交布局,面向構建人類安全共同體,開展豐富多樣的交流合作,大國軍事外交備受矚目,聯演聯訓常態化、機制化、規范化。(2)意義:有利于塑造有利的國際外部環境,打破西方封鎖;展示了中國軍隊文明之師、正義之師、和平之師的形象,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增強了與各國的軍事互信,促進了雙邊和多邊軍事關系發展;有利于應對國際安全挑戰,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為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推動了構建人類安全共同體。(任答4點即可)【解析】【小問1】本題可以從新中國成立初期,改革開放后與2024年等階段進行說明。從新中國成立初期階段說明,根據材料一“軍隊外事工作積極發展同社會主義國家軍事關系,有力配合抗美援朝戰爭、邊境自衛反擊作戰及重大軍事行動,支援亞非拉人民解放斗爭”與“打破西方外交封鎖,努力塑造有利外部環境。”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主要與社會主義國家發展軍事關系,配合軍事行動和國際斗爭,以打破外交封鎖為重要任務。從改革開放后的階段分析,根據材料一“人民軍隊的對外交往順應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潮流,服從服務于國家總體外交、服從服務于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與“不斷增強軍事外交工作的開放性、開拓性和務實性,逐步形成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軍事外交格局。”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順應時代潮流,服從服務于國家總體外交和國防軍隊建設,具有開放性、開拓性和務實性,形成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格局。從2024年的階段分析,根據材料二“中國與其他國家的聯演聯訓走向常態化、機制化、規范化,數量創新高。”與“國軍隊立足國家外交工作總體布局,面向構建人類安全共同體,與各國開展軍事互訪、聯演聯訓聯巡等豐富多樣的軍事交流合作”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立足國家外交布局,面向構建人類安全共同體,開展豐富多樣的交流合作,大國軍事外交備受矚目,聯演聯訓常態化、機制化、規范化。【小問2】根據材料一“支援亞非拉人民解放斗爭,打破西方外交封鎖,努力塑造有利外部環境”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有利于塑造有利的國際外部環境,打破西方封鎖;根據材料一“不斷增強軍事外交工作的開放性、開拓性和務實性,逐步形成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軍事外交格局。”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展示了中國軍隊文明之師、正義之師、和平之師的形象,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根據材料一“ 服從服務于國家總體外交、服從服務于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全面發展與世界各國的軍事交往”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增強了與各國的軍事互信,促進了雙邊和多邊軍事關系發展;根據材料二“中俄兩軍高層互訪、聯演聯巡等軍事行動頻繁,中美兩軍各層級溝通交流機制全面有序恢復。”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有利于應對國際安全挑戰,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根據材料二“中國與其他國家的聯演聯訓走向常態化、機制化、規范化,數量創新高。”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推動了構建人類安全共同體。18.【人口遷移與社會發展】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70年代,世界性移民活動增強,人們主動或被動移往新地區,人種之間的融合和擴散不斷加快。南北美洲,歐洲和非洲移民取代印第安人,成為新大陸的主人。在這一百年中,南北美洲成為世界上種族成分最混雜的地區,居于多數的白種人與明顯少數的黑人、印第安人與白人的混血人以及黑白混血人雜居在一起。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由于歐洲和亞洲移民的涌入,逐漸變成了多種族聚居地。1871年到達澳洲的海外移民有近80萬人之多,其中歐洲移民占90%以上,其余是亞洲移民,相比之下,土著人數急劇減少。在南非,歐洲移民大量增加,且地域范圍不斷擴大。——何順果《全球化的歷史考察》材料二二戰后經濟全球化導致了國際人口遷移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國際人口遷移的流向發生了很大變化。傳統的國際人口流向是從宗主國向殖民地和附屬地遷移,如從英國向美國、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亞等地遷移人口;從較發達地區向不發達地區遷移。新型的國際人口遷移則發生巨大變化,國際人口遷移的主要方向是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遷移,亞非拉發展中地區向歐美等發達地區遷移。——李其榮《經濟全球化與國際人口遷移》請回答:(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70年代與二戰后國際人口遷移的差異。(2)有觀點認為“移民始終是全球化進程的核心推動力”,請結合兩個時期的史實,談談你對該觀點的理解。【答案】(1)遷移方向不同: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70年代由發達地區向欠發達地區遷移,二戰后由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遷移;遷移人口主體不同: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70年代遷移人口以罪犯、底層人民為主,二戰后遷移人口以技術人員為主;遷移背景不同: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70年代主要是由于殖民擴張,二戰后主要是經濟全球化與信息化。(2)例:論題:該觀點有一定的合理性闡述: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70年代,歐洲殖民者向美洲、大洋洲等地大規模移民,帶去先進生產方式、技術和文化,加速了當地開發與近代化進程。非洲黑奴被強制遷移至美洲,為當地種植園和礦產業提供勞動力,推動經濟發展,融入全球經濟體系。同時,人種融合促進全球文化交流,推動世界市場形成和全球化初步發展,移民成為全球化起步階段的重要推動力量。二戰后,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人才從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如亞非拉人才涌入美國硅谷,推動全球科技進步與產業升級。商務移民推動國際貿易和投資,難民、移民引發國際合作,推動全球治理體系完善。結論:總之,從過去到現代,移民在經濟、文化、社會等多領域,都對全球化進程起到關鍵推動作用。【解析】【小問1】根據材料二“傳統的國際人口流向是從宗主國向殖民地和附屬地遷移,如從英國向美國、加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繞線機企業ESG實踐與創新戰略研究報告
- 2025年金屬絲繩制品合作協議書
- 2025年汽車診斷儀項目發展計劃
- 2025年地熱發電和直接利用設備合作協議書
- 2024年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招聘考試真題
- 宿州學院專職輔導員招聘筆試真題2024
- 2024年淮北市教師考試真題
- 2024年海原縣教師考試真題
- 江蘇大學附屬醫院招聘工作人員筆試真題2024
- 2025年強力不粘鉤合作協議書
- 2025-2030中國鋼結構行業現狀供需分析及市場深度研究發展前景及規劃可行性分析研究報告
- 閱讀提取信息課件
- 2025年河南省中考數學二輪復習壓軸題:動態幾何問題專練
- 《知識產權保護》課件
- 北京市東城區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高三綜合練習(一)(東城高三一模)【歷史試卷+答案】
- 2025-2030中國制造運營管理(MOM)軟件行業市場現狀供需分析及投資評估規劃分析研究報告
- 少尿與無尿的急診處理
- 市政工程施工部署與資源配置計劃
- 血管導管相關血流感染預防控制措施
- 非計劃拔管的預防及處理
- 蘇教版一年級下冊數學全冊教學設計(配2025年春新版教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