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貴州省安順市高三下學期3月聯考(二模)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1頁
2025屆貴州省安順市高三下學期3月聯考(二模)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2頁
2025屆貴州省安順市高三下學期3月聯考(二模)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3頁
2025屆貴州省安順市高三下學期3月聯考(二模)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4頁
2025屆貴州省安順市高三下學期3月聯考(二模)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題PAGEPAGE12025屆貴州省安順市高三下學期3月聯考(二模)歷史試題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4.本試卷主要考試內容:高考全部內容。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所給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距今5800年-5300年的廟底溝文化,以豫西、晉南和關中東部為中心輻射到整個黃河中上游。經過近70年的考古發掘和研究,得出一些成果(如表所示)。下列對廟底溝文化解讀正確的是()成果一石質農業工具的種類更加多樣化,鏟、鋤、刀、鐮等生產工具的比重增加成果二彩陶是其標志性器物,圓點弧邊三角紋是代表性紋飾;存在玉石器作坊成果三出現大型中心聚落,呈現區域內聚落等級A.對數學知識的應用廣泛 B.呈現出社會轉型趨勢C.農業精耕細作水平提高 D.深受良渚文化的影響【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從成果一可看出農業生產有發展,成果二表明手工業有一定規模,成果三顯示出現大型中心聚落和聚落等級分化,這些都體現出社會有了進一步發展,體現出由原始采集經濟形式向古代生產經濟形態轉型的趨勢,B項正確;僅憑“圓點弧邊三角紋”,無法說明廟底溝文化對數學知識的應用廣泛,排除A項;精耕細作是中國古代農業的一種生產模式,在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出現后才逐漸形成和發展,廟底溝文化時期以石質工具為主,不能說明農業精耕細作水平提高,排除C項;這些成果沒有說明廟底溝文化與良渚文化之間的聯系,且良渚文化主要分布在長江下游地區,與廟底溝文化分布區域不同,排除D項。故選B項。2.韓非指出:“明主之國,令者,言最貴者也;法者,事最適者也。言無二貴,法不兩適,故言行而不軌于法令者,必禁。”韓非子旨在強調()A.中央集權的合理性 B.以法治國的重要性C.法不阿貴的危害性 D.道德教化的必要性【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明主之國,令者,言最貴者也;法者,事最適者也。言無二貴,法不兩適,故言行而不軌于法令者,必禁?!笨芍?,韓非強調了法令的至高無上以及對不軌于法令言行的禁止,突出了以法治國的重要性,B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法令的權威性,而非中央集權,排除A項;“法不阿貴”是指法律不偏袒有權有勢的人,強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與題意無關,排除C項;儒家強調道德教化的必要性,法家側重強調法治,且材料未涉及道德教化方面的信息,排除D項。故選B項。3.虞弘(533-592),魚國尉紇驥城人(今新疆伊吾),曾代表柔然出使中亞諸國,之后入北齊,歷仕北齊、北周、隋三朝。其陵墓石槨外觀為古代中國傳統歇山頂式殿堂,底座雕刻有焰紋(如圖所示),這是流行于波斯地區的祆教的標志。據此可知,當時()A.中原王朝重視邊疆治理 B.絲綢之路促進民族交融C.政權更迭加速文明互鑒 D.不同地區文化交流融合【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可知,虞弘代表柔然出使中亞等國,有利于將中國少數民族的文化傳播至中亞地區,虞弘陵墓石槨外觀是中國傳統歇山頂式殿堂,底座雕刻有波斯地區祆教的焰紋標志,這體現了中國文化與波斯文化的交流融合,說明當時不同地區文化交流融合,D項正確;材料未提及中原王朝對邊疆治理的相關措施或政策,無法得出“中原王朝重視邊疆治理”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沒有明確表明虞弘的活動與絲綢之路有直接關聯,也沒有體現出絲綢之路在民族交融方面的作用,排除B項;雖然虞弘歷仕北齊、北周、隋三朝,但材料沒有體現政權更迭與文明互鑒之間的關系,排除C項。故選D項。4.元成宗時期,監察御史李元禮上疏說,“今朝廷不設諫官,御史職當言路,即諫官也”。泰定帝即位后,再次重申“朝廷天下之事,宰相可行之,臺諫可言之”。元御史臺言事,可“實封言事”,即御史進奏諫言,“實封”直達天子,須至御前開拆。這反映了元代()A.國家管理能力提高 B.政治決策趨于透明化C.君主專制日益強化 D.監察機制精簡而高效【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元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和所學可知,元代臺諫完全合一,監察機關對君主的規諫功能弱化,又實行“實封之制”,保證了監察官員上奏言事的秘密性,這表明了元代君主專制的加強,C項正確;君主專制的日益強化使得官僚機構對皇權的調節作用減弱,國家管理能力未必提高,排除A項;由材料“實封言事”可知政治決策不透明,排除B項;監察機制精簡而高效不是這一制度推行的本質,其本質是加強君主的權力,排除D項。故選C項。5.明代永樂元年(1403年),全國軍屯田收入占全國稅糧的70%以上。但是自明中葉以來,“屯田政廢,冊籍無存。上下因循,無官查考”,軍屯體系逐漸被破壞。據此可知,這一變化()A.源于商品經濟的沖擊B.體現了政府財政制度的完善C.與政治統治腐敗有關D.促進了新的生產方式的產生【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屯田政廢,冊籍無存。上下因循,無官查考”體現出明朝在軍屯管理上出現了嚴重問題,官員們因循守舊,不履行職責,沒有對屯田進行有效的管理和監督,這是政治統治腐敗在屯田制度上的一個表現,說明明朝政治統治出現了腐敗等問題,導致軍屯體系難以正常運轉,C項正確;自明中葉以來,軍屯體系被破壞主要是由于政治上的腐敗、管理的混亂等,而不是由于商品經濟的沖擊,排除A項;軍屯體系逐漸被破壞,冊籍無存,上下因循,無官查考,這明顯是管理混亂、制度崩壞的表現,而不是政府財政制度的完善,排除B項;軍屯體系的破壞與新的生產方式的產生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排除D項。故選C項。6.面對外商的競爭,洋務派認為“以本國人攬本國貨,取信利,利便實甚”,輪船招商局規定“招租時,不準夾雜洋商”,而后達成“各省商民無不歡附中國輪運”的效果。1877年,輪船招商局實現對美國旗昌輪船公司的并購,競爭力提升。這說明輪船招商局()A.具有一定的民族責任意識B.管理機制的弊端已被革除C.運營資本依賴清政府投資D.深受實業救國思潮的影響【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從洋務派“以本國人攬本國貨,取信利,利便實甚”的觀點,以及輪船招商局“招租時,不準夾雜洋商”的規定可以看出,輪船招商局在經營注重強調本國利益,排斥洋商,這是其民族責任意識的表現,也正因如此,才出現“各省商民無不歡附中國輪運”的效果,最終還能并購美國旗昌輪船公司,提升競爭力,A項正確;材料沒有提及輪船招商局的管理機制,更沒有說明管理機制的弊端已被革除,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信息能表明輪船招商局的運營資本依賴清政府投資,排除C項;實業救國思潮盛行于甲午中日戰爭后,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7.孫中山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多家媒體競相連續報道,包括高票當選、遭到行刺、外交團反應等情況。孫中山就職后,媒體又紛紛報道,其中《大公報》發表社論指出臨時大總統需具有“大破壞、真建設”的能力,否則難以建立真正的共和國家。這表明辛亥革命時期()A.民主共和觀念已深入民心B.新聞媒體關注時局的變化C.新聞媒體成為政治的附庸D.社會各界對總統寄予厚望【答案】B【解析】多家媒體對孫中山被推舉為臨時大總統時的高票當選、遭到行刺、外交團反應等情況進行連續報道,在孫中山就職后又紛紛報道,并且《大公報》還發表社論對臨時總統提出能力要求。這表明新聞媒體密切關注著當時政治時局的變化,通過報道和評論來傳達相關信息,B項正確;材料主要說明的是媒體對孫中山當選臨時總統及就職等情況的報道和評論,沒有直接體現民眾對民主共和觀念的態度,不能得出民主共和觀念已深入民心的結論,排除A項;從材料中媒體對孫中山當選及就職的報道以及發表社論提出對臨時總統的能力要求來看,新聞媒體是在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并非政治的附庸,排除C項;材料主要體現的是媒體對孫中山當選臨時總統及就職的關注和報道,不能代表“社會各界”,排除D項。故選B項。8.下表所示為1914—1927年中國主要生產設備數量的增長情況。對表中信息解讀合理的是,這一時期()時間紗錠/枚布機/臺鋼磨/臺1914—1921年73577843592681922—1927年7797065434195A.列強經濟侵略勢頭受到遏制 B.一戰為民族工業提供發展機遇C.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得以改善 D.民族資本主義仍然受到了制約【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圖表可知,盡管生產設備數量有所增長,但這種增長并不均衡。紡織業(紗錠、布機)的增長較快,而鋼磨代表的糧食加工的增長較慢甚至下降,這種不均衡的增長反映出資本主義在發展過程中仍然受到某些制約,如資金、技術、市場等方面的限制,D項正確;列強的經濟侵略可通過多種方式體現,如市場壟斷、資本輸出等,而材料沒有提到列強經濟侵略情況,排除A項;一戰時期歐洲列強忙于戰爭,暫時放松了對華的經濟侵略,客觀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因素,但與題干時間段不完全符合,排除B項;雖然輕工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但重工業增長相對緩慢,這表明中國產業結構的不合理仍然存在,排除C項。故選D項。9.1944年6月,延安交際處接待了中外記者參觀團。參觀團在陜甘寧邊區進行了一個多月的全面考察,回國后用翔實的材料大力宣傳延安和解放區欣欣向榮的面貌和八路軍、新四軍的偉大戰績。這反映出敵后抗日根據地()A.與國統區形成鮮明對比B.積極開展外交活動以打破封鎖C.注重宣傳國共合作抗日D.抗戰功績獲得部分外界的認可【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中外記者參觀團在陜甘寧邊區考察回國后,用翔實的材料宣傳延安和解放區的面貌以及八路軍、新四軍的偉大戰績,這表明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抗戰功績通過這些記者的考察和宣傳,獲得了部分外界(這些記者回國后所代表的群體)的認可,D項正確;材料主要強調的是記者對延安和解放區的考察及宣傳,沒有提及與國統區的對比內容,排除A項;材料中是中外記者參觀考察,并非敵后抗日根據地主動開展外交活動,且沒有體現打破封鎖的相關內容,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國共合作抗日的相關信息,與題干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10.1950年,劉少奇指出:“在(土地改革)運動開展的地區,普遍地召集了縣、區、鄉三級的人民代表會議和農民代表會議,農民積極分子已大批產生,已有三萬八千多個鄉政權實行了改造……農民協會應該成為土地改革隊伍的主要組織形式和執行機關?!庇纱丝芍恋馗母锏耐菩校ǎ〢.依賴中央政府的指令推動 B.由鄉村精英階層主導實施C.推動了基層民主和政權改造 D.旨在沒收地主階級私有土地【答案】C【解析】由材料“普遍地召集了縣、區、鄉三級的人民代表會議和農民代表會議已有三萬八千多個鄉政權實行了改造……農民協會應該成為土地改革隊伍的主要組織形式和執行機關”可知,人民可以通過人民代表會議和農民代表會議表達自己的訴求,有利于基層民主建設并且對基層政權進行了改造,建立農民協會,因此,土地改革的推行推動了基層民主和政權改造,C項正確;材料主要強調了土地改革對基層民主和政權改造的推動作用,排除A項;土地改革的推行是由政府主導的,排除B項;土地改革的推行主要目的是要改變土地占有的這種不合理狀況,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排除D項。故選C項。11.某一歷史時期,希臘文化的中心從雅典、科林斯等城邦遷移至埃及的亞歷山大、敘利亞的安條克、小亞細亞的帕加馬等新建城市。這些城市均以征服者的名字命名,城內建有宏大的圖書館、競技場和希臘式神廟。對此解讀正確的是,這一時期()A.戰爭客觀上促進文化交流與重構B.古希臘人以移民的方式擴大影響C.希臘文化借助希波戰爭向東傳播D.羅馬帝國對外擴張促進民族交融【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亞歷山大東征等戰爭使得希臘文化的中心發生轉移,在被征服地區出現了以征服者名字命名的城市,且建有希臘式的文化建筑,這說明戰爭在客觀上促進了希臘文化與當地文化的交流與重構,A項正確;材料反映的不是古希臘人以和平移民方式擴大文化影響,而是與軍事征服等相關的文化傳播,排除B項;希波戰爭客觀上有利于希臘文化的傳播,但戰爭只是傳播方式之一,排除C項;亞歷山大城的新建與亞歷山大東征相關,而非羅馬帝國擴張的結果,排除D項。故選A項。12.公元743年,日本天皇下詔:“墾田依養老七年(723年)格,限滿之后,依例收授。由是農夫怠倦,開地復荒。自今以后,(墾田)任為私財,無論三世一身,咸悉永年莫取?!边@一調整旨在()A.推動私有土地發展 B.建立中央集權體制C.發展農業改善民生 D.增加稅收鞏固統治【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日本天皇調整墾田政策,從原來的限滿收授改為“任為私財”“永年莫取”,目的是提高農民開墾土地的積極性,使更多土地得到開墾,從而增加政府的稅收,鞏固統治,D項正確;推動私有土地發展是政策調整帶來的結果,而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項;7世紀中期,日本通過大化改新,建立了中央集權體制,排除B項;發展農業改善民生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政策調整的一個影響,但從根本上來說,天皇是從維護自身統治的角度出發的,排除C項。故選D項。13.在14—15世紀的英國農村,農戶,包括家道甚殷的小康之家,常常把兒女送到另一農戶家中去打工,定期接受報酬。由于打工者往往食宿在雇主家中,因此被稱為投宿雇工或仆農。更普遍和更為重要的是,農村出現了獨立的雇工隊伍。據此可知,當時的英國()A.農業經營方式發生變化 B.自由勞動力市場獲得充分發展C.農業生產水平顯著提高 D.圈地運動促進雇傭關系普及化【答案】A【解析】由材料“農戶,包括家道甚殷的小康之家,常常把兒女送到另一農戶家中去打工,定期接受報酬。”可知14-15世紀的英國農村,雇傭關系已經出現,說明當時的英國農業經營方式發生變化,A項正確;結合所學知識,14-15世紀的英國,自由勞動力市場尚未形成,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農村出現雇傭關系,沒有提到農業生產水平,排除C項;圈地運動是指15世紀末至19世紀上半期,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通過暴力手段大規模剝奪農民土地的過程,是資本原始積累的形式之一,排除D項。故選A項。14.1871年4月16日,巴黎公社授權工人協會聯合會:調整被(資本家)遺棄工廠的狀況和編制工廠財產清冊;擬定實際開工措施,由本廠工人組成工人生產協會,負責管理工廠;制定工人生產協會章程;等等。由此可知,巴黎公社()A.致力于生產資料的公有化變革B.實現了社會主義的理想藍圖C.注重發揮工人階級的主體作用D.推動了國際工人運動的高漲【答案】C【解析】從材料“由本廠工人組成工人生產協會,負責管理工廠”以及授權工人協會聯合會“調整被(資本家)遺棄工廠的狀況”等內容可以看出,巴黎公社讓工人直接參與到工廠的管理和運營中,充分注重發揮工人階級的主體作用,使工人能夠自主管理生產,C項正確;材料僅提及由工人組成生產協會管理被資本家遺棄的工廠,雖然工人參與工廠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但并沒有明確表明巴黎公社致力于生產資料公有制變革,排除A項;巴黎公社存在時間短暫,僅從材料中對被遺棄工廠的管理措施遠遠不能實現社會主義的理想藍圖,排除B項;材料主要圍繞巴黎公社對被遺棄工廠的管理措施,重點在于巴黎公社內部對工廠的處理,沒有體現出對國際工人運動高漲的推動作用,排除D項。故選C項。15.據如表中的事件可得出的正確結論是,20世紀30年代美國()1933年美國派遣30艘兵艦干涉古巴內政1934年美國訓練的尼加拉瓜國防軍謀殺了尼加拉瓜的民族英雄桑地諾1932—1935年美國直接支持玻利維亞對巴拉圭的格蘭查科戰爭1935年美國積極參與鎮壓巴西的民族解放運動A.強化對拉美殖民統治 B.極力排斥歐洲列強C.向拉美轉嫁經濟危機 D.積極謀求地區霸權【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門羅主義表面上是反對歐洲列強對美洲事務的干涉,實際上是美國企圖將美洲納入自己的勢力范圍,以便美國對美洲進行控制和干涉,20世紀30年代美國對古巴、尼加拉瓜、玻利維亞、巴西等拉美國家的內政干涉行為,正是在踐行門羅主義,其目的就是控制美洲其他國家,謀求美洲地區霸主地位,D項正確;20世紀30年代,拉丁美洲許多國家已經取得了形式上的獨立,并非處于傳統意義上的殖民統治狀態。此時美國的這些行為更多是通過干涉內政、支持戰爭等手段來維護其在拉美的利益和影響力,而不是強化重民統治,排除A項;材料中主要體現的是美國對拉丁美洲一些國家內政的干涉,并沒有涉及美國與歐洲列強之間的關系,沒有任何信息表明美國是在極力排斥歐洲列強,排除B項;向拉美轉嫁經濟危機一般表現為貿易、金融等經濟手段,材料未體現這些內容,排除C項。故選D項。16.2012年,北約開始擴展與亞太國家的合作領域,夯實合作的制度性基礎。2014年,北約為讓其他國家參與北約領導的軍事行動,提出“伙伴關系互操作性倡議”,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均加入該倡議框架下的互操作性平臺。北約上述舉動()A.帶有濃厚的冷戰對抗思維 B.推動了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C.反映出全球治理體系革新 D.有助于世界多極化趨勢發展【答案】A【解析】如今北約在亞太地區擴展合作領域,拉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加入軍事行動相關倡議,試圖在亞太地區制造陣營對立,這種行為明顯帶有濃厚的冷戰對抗思維,將原本不屬于北約傳統勢力范圍的亞太地區作為其新的戰略拓展方向,制造緊張局勢,就如同冷戰時期劃分陣營一樣,A項正確;北約的這些舉措主要圍繞軍事行動和合作,并非推動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排除B項;北約在亞太地區的這種軍事擴展行為,更多是為了維護自身霸權,制造地區不穩定,并非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朝著積極方向革新,排除C項;北約的這種擴展行為是強化美國為首的軍事聯盟勢力,試圖維持單極霸權,不利于多極化趨勢發展,排除D項。故選A項。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78年7月,中共中央在批復外交部、對外貿易部的報告中首次明確提出“我國應建立專利制度”。國務院隨后又指示國家科委研究提出我國的專利管理辦法。國家科委從同年9月開始了調查研究工作。1980年1月,國務院批轉國家科委《關于我國建立專利制度的請示報告》,強調:“為實現四個現代化服務,有必要在我國建立專利制度”,“建立專利制度是按照經濟規律管理經濟,調動各工礦企業、科技單位和科技人員積極性的重要措施之一”。同月,國務院批準成立中國專利局。專利局等單位在起草專利法的過程中,考察了各種類型國家的專利制度,參考了幾十個國家的專利法資料,廣泛征求了國內有關單位的意見。1984年3月12日,數易其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在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上獲得通過,自1985年4月1日起實施?!幾皂n晉芳《論科研院所的轉制之路》(1)根據材料,概括20世紀80年代我國專利法出臺的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20世紀80年代我國專利法出臺的意義?!敬鸢浮浚?)特點:受到高度重視(高層決策并推動);先行成立專門的行政機構;前期準備充分;借鑒他國經驗;立法過程嚴謹。(2)意義:有利于按照經濟規律管理經濟,調動各方積極性,促進經濟發展;有利于保護知識產權,推動科技進步;完善了我國法律體系,使知識產權保護有法可依;促進了科技與經濟結合,推動了社會文明進步;有利于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接軌,融入全球化。【解析】【小問1】根據“中共中央在批復外交部、對外貿易部的報告中首次明確提出‘我國應建立專利制度’。國務院隨后又指示國家科委研究提出我國的專利管理辦法”可知,受到高度重視(高層決策并推動);根據“國務院批準成立中國專利局”可知,先行成立專門的行政機構;根據“國家科委從同年9月開始了調查研究工作。1980年1月,國務院批轉國家科委《關于我國建立專利制度的請示報告》”等可知,前期準備充分;根據“專利局等單位在起草專利法的過程中,考察了各種類型國家的專利制度,參考了幾十個國家的專利法資料,廣泛征求了國內有關單位的意見”可知,借鑒他國經驗;立法過程嚴謹?!拘?】根據“建立專利制度是按照經濟規律管理經濟,調動各工礦企業、科技單位和科技人員積極性的重要措施之一”可知,有利于按照經濟規律管理經濟,調動各方積極性,促進經濟發展;有利于保護知識產權,推動科技進步;促進了科技與經濟結合,推動了社會文明進步;根據“1984年3月12日,數易其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在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上獲得通過,自1985年4月1日起實施”及所學可知,完善了我國法律體系,使知識產權保護有法可依;結合“考察了各種類型國家的專利制度,參考了幾十個國家的專利法資料”及所學可知,有利于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接軌,融入全球化。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古希臘城邦崇尚獨特的有限人口論,與植根于城邦語境的理想國學說融合為一種思想范式,對后世影響深遠。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薩人文主義者在參與城市政治生活的過程中,目睹了意大利境內的列國紛爭、大國入侵的危局,理解人口有限是制約城邦國力的現實因素。他們紛紛著書立說,背離該范式,挑戰有限人口論,竭力歌頌本邦人口的增長。這反映出人文主義者為應對時勢作出了思想拓新?!幾詶钍⑾琛段乃噺团d時期人文主義者的兩種城邦人口思想》材料二晚清時期的人口雖有回落,但總數仍居高不下。以嚴復和薛福成為代表的知識分子紛紛開出解決人口問題的濟世藥方。嚴復認為,提高整個社會的受教育水平,使得百姓自然主動地選擇少生的方式來控制人口的增長,“至于人類,智下者生多而成丁少,智上者其成彌信,其生彌珍”。針對有人宣揚的“廣用機器,不啻奪貧民生計”之論,薛福成則認為不用機器生產,手工產品“必不能與西人之物相抗”。用機器可生產更多的產品,“所省之人工日工,又將他有所興造,利源必推行日廣,豈有失業坐廢之虞?”鐵路的興建,煤鐵等礦由此大開,“貧民之自食其力者,更不可數計。此皆擴民生計之明證也”?!幾詣⒅忻汀锻砬迦丝谒枷牒喺摗罚?)根據材料一、指出14-15世紀佛羅倫薩人文主義者的人口思想主張,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其形成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價嚴復與薛福成關于人口問題的應對之策?!敬鸢浮浚?)主張:鼓勵人口增長。原因:意大利境內列國紛爭,人口數量成為影響城邦國力的重要因素;大國入侵的危局使佛羅倫薩等城邦面臨生存危機;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與發展;市民階層的壯大;人文精神的復蘇,肯定人對世俗生活的追求。(答出三點即可)(2)評價:嚴復主張通過提高教育水平來減緩人口增速,具有前瞻性,但在晚清無法實施;薛福成主張發展機器生產解決人口問題,符合時代潮流,但對實現工業化的困難估計不足;二者都體現了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感,為后人提供了借鑒。(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小問1】主張:由材料“他們紛紛著書立說,背離該范式,挑戰有限人口論,竭力歌頌本邦人口的增長?!笨傻贸龉膭钊丝谠鲩L。原因:由材料“目睹了意大利境內的列國紛爭、大國入侵的危局,理解人口有限是制約城邦國力的現實因素”可得出意大利境內列國紛爭,人口數量成為影響城邦國力的重要因素;大國入侵的危局使佛羅倫薩等城邦面臨生存危機;由材料“這反映出人文主義者為應對時勢作出了思想拓新?!奔八鶎W可得出人文精神的復蘇,肯定人對世俗生活的追求;結合所學知識,還可以從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與發展;市民階層的壯大等方面說明?!拘?】由材料“嚴復認為,提高整個社會的受教育水平,使得百姓自然主動地選擇少生的方式來控制人口的增長,‘至于人類,智下者生多而成丁少,智上者其成彌信,其生彌珍’。”及所學可得出嚴復主張通過提高教育水平來減緩人口增速,具有前瞻性,但在晚清無法實施;由材料“針對有人宣揚的‘廣用機器,不啻奪貧民生計’之論,薛福成則認為不用機器生產,手工產品‘必不能與西人之物相抗’。”及所學可得出薛福成主張發展機器生產解決人口問題,符合時代潮流,但對實現工業化的困難估計不足;由材料“晚清時期的人口雖有回落,但總數仍居高不下。以嚴復和薛福成為代表的知識分子紛紛開出解決人口問題的濟世藥方?!笨傻贸龆叨俭w現了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感,為后人提供了借鑒。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殖民醫學視域下非洲瘟疫史的研究是探討西方生物醫學和非洲傳統醫學在健康、疾病和公共衛生觀念,病菌學說和疫苗接種理論等問題。在醫學史日漸勃興的研究背景下,殖民醫學視域下的非洲瘟疫史研究呈現出多元開放的局面,受到昆蟲學、化學、歷史學等不同領域學者的關注。20世紀中期以來,微生物學、繪制基因組圖譜的歐洲專家以英屬和法屬非洲殖民地為主要研究對象,在大力宣揚西方醫學的積極影響和救助非洲原住居民的典型事例的同時,貶低非洲傳統醫學。20世紀60年代,以尼日利亞、坦桑尼亞達為代表的民族主義歷史學派,肯定非洲傳統醫學在抵御瘟疫方面的貢獻,力圖掙脫殖民主義史學的枷鎖。相關研究主要從瘟疫的流行、治療和預防,瘟疫界定與殖民醫學話語的塑造,以及非洲傳統醫學等方面展開論述,既展現了非洲不同群體針對瘟疫如何進行身心治療,又反映了西方生物醫學和非洲傳統醫學對抗與融合的過程。——摘編自高藝航《殖民醫學視域下非洲瘟疫史發展與研究述評》(1)根據材料,概括20世紀中期以來非洲瘟疫史研究的基本特征。(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20世紀中期以來非洲瘟疫史研究局面形成的原因?!敬鸢浮浚?)特征:研究視域獨特(視角獨特且具有跨學科性);研究呈現出多元開放的局面;研究對象集中(以原英屬和法屬殖民地國家為主要研究對象);體現了民族獨立傾向;存在觀點分歧;體現出西方醫學與非洲傳統醫學的對抗與融合。(答出三點即可)(2)原因:醫學發展需求;殖民歷史影響;民族解放運動推動;新科技革命興起;非洲國家公共衛生意識提升。(答出四點即可)【解析】【小問1】由材料“殖民醫學視域下非洲瘟疫史的研究是探討西方生物醫學和非洲傳統醫學在健康、疾病和公共衛生觀念,病菌學說和疫苗接種理論等問題?!薄笆艿嚼ハx學、化學、歷史學等不同領域學者的關注”可得出研究視域獨特(視角獨特且具有跨學科性);由材料“殖民醫學視域下的非洲瘟疫史研究呈現出多元開放的局面”可得出研究呈現出多元開放的局面;由材料“20世紀中期以來,微生物學、繪制基因組圖譜的歐洲專家以英屬和法屬非洲殖民地為主要研究對象”可得出研究對象集中(以原英屬和法屬殖民地國家為主要研究對象);由材料“20世紀60年代,以尼日利亞、坦桑尼亞達為代表的民族主義歷史學派,肯定非洲傳統醫學在抵御瘟疫方面的貢獻,力圖掙脫殖民主義史學的枷鎖?!笨傻贸鲶w現了民族獨立傾向;由材料“在大力宣揚西方醫學的積極影響和救助非洲原住居民的典型事例的同時,貶低非洲傳統醫學”可得出存在觀點分歧;由材料“既展現了非洲不同群體針對瘟疫如何進行身心治療,又反映了西方生物醫學和非洲傳統醫學對抗與融合的過程?!笨傻贸鲶w現出西方醫學與非洲傳統醫學的對抗與融合?!拘?】由材料“在醫學史日漸勃興的研究背景下,殖民醫學視域下的非洲瘟疫史研究呈現出多元開放的局面”可得出醫學發展需求;由材料“20世紀中期以來,微生物學、繪制基因組圖譜的歐洲專家以英屬和法屬非洲殖民地為主要研究對象”可得出殖民歷史影響;由材料“20世紀60年代,以尼日利亞、坦桑尼亞達為代表的民族主義歷史學派,肯定非洲傳統醫學在抵御瘟疫方面的貢獻,力圖掙脫殖民主義史學的枷鎖?!奔八鶎W可得出民族解放運動推動;由材料“相關研究主要從瘟疫的流行、治療和預防,瘟疫界定與殖民醫學話語的塑造,以及非洲傳統醫學等方面展開論述”及所學可得出非洲國家公共衛生意識提升;結合所學可得出新科技革命興起的影響。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有學者在《皇權如何下縣:中國社區治理的“古代樣本”》一書中指出,盡管部分學者強調在秦漢以來的古代中國,“行政機構的管理還沒有滲透到鄉村一級,而宗族特有的勢力卻維護著鄉村的安寧和秩序”,“皇權不下縣”。事實上,中國自春秋戰國時期就開始了編戶入里,“里治”作為古代鄉村治理的樣本,經歷了“里長官任制、里長職役制和里治官僚化”等階段,越到后期,中央集權越得到加強。鄉里制度、戶籍制度與賦稅制度是皇權下縣的三條鐵鏈,構成古代中國“家國政治”的制度基礎,古代社區治理呈現出“皇權控里、紳權輔里、民治于里”的結構。根據材料并結合中國古代史相關知識,就“古代中國的鄉村治理”自擬一個論題,并進行簡要闡釋。(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表述完整)【答案】示例一論題:中國古代鄉村治理體現了多元權力的相互作用。闡釋:中國古代鄉村治理并非簡單的“皇權不下縣”,而是呈現出“皇權控里、紳權輔里、民治于里”的多元結構特點?;蕶喾矫?,自春秋戰國編戶入里開始,鄉里制度、戶籍制度與賦稅制度成為皇權下縣的重要手段。例如唐朝實行鄉里制,里正負責基層事務,保證了國家政策在鄉村的推行,體現了皇權對鄉村治理的主導。紳權在鄉村治理中起到輔助作用。鄉紳多為當地有文化、有財富階層,他們熟悉地方情況。如明清時期,鄉紳參與地方公共事務,修建祠堂、橋梁等基礎設施,還調解糾紛,維護鄉村秩序。他們在一定程度上協助皇權將統治延伸到鄉村基層,同時也借助皇權維護自身地位和利益。民始終是“里治”的主體。鄉村居民在一定范圍內參與鄉村事務的管理。比如在一些宗族聚居的村落,族規家法對成員的行為進行規范,村民共同參與祭祀等活動,形成了相對穩定的鄉村秩序??傊?,在中國古代鄉村治理中,皇權、紳權和民治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約。對維護國家穩定和社會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示例二論題:中國古代鄉村治理隨著時代發展日益服務于集權統治。闡釋:中國古代鄉村治理的模式并非一成不變的,而是在不同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特點,且總體上服務于中央集權統治。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實行編戶入里,以適應加強君權與國家統治的需要。秦漢時期,鄉里制度進一步完善。鄉有三老、嗇夫、游徼等職,里設里正。這些基層官吏協助政府管理鄉村的民政、賦稅、治安等事務,皇權借助鄉里制度深入鄉村,有效加強了對地方的統治,促進了大一統國家的鞏固。明清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結構的變化,鄉村治理也出現了新特點。一方面,保甲制度成為維護鄉村治安的重要手段,朝廷加強了對基層民眾的控制;另一方面,鄉紳階層在鄉村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顯,他們協助官府處理地方事務,宣揚儒家禮教,穩定鄉村秩序。鄉紳與官府的合作,進一步鞏固了皇權對鄉村的統治。綜上所述,中國古代鄉村治理從編戶入里到鄉紳輔助-隨著時代發展不斷演變,其核心始終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封建統治秩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