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屆天津市紅橋區高三下學期二模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1頁
2024屆天津市紅橋區高三下學期二模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2頁
2024屆天津市紅橋區高三下學期二模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3頁
2024屆天津市紅橋區高三下學期二模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4頁
2024屆天津市紅橋區高三下學期二模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題PAGEPAGE12024屆天津市紅橋區高三下學期二模考試歷史試題本試卷分為第I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共100分,考試用時60分鐘。第I卷1至4頁,第Ⅱ卷5至7頁。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填寫在答題卡上,并在規定位置粘貼考試用條形碼。答卷時,考生務必將答案涂寫在答題卡上,答在試卷上的無效。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祝各位考生考試順利!第I卷注意事項:1.每題選出答案后,用鉛筆將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2.本卷共15題,每題3分,共45分。在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單項選擇題I:1~13題,每題3分,共39分。每題只有一個正確選項。1.面對戰國時期“天下惡乎定”,孟子認為“定于一”;墨子的政治理想是“尚同”;韓非認為“一棲兩雄”“一家兩貴”“夫妻共政”是禍亂的原因。這可以用來說明,諸子百家()A.代表相同階級利益 B.既有爭辯也有共鳴C.都主張中央集權制 D.思想主張日益趨同【答案】B【解析】依據材料“定于一”,“尚同”,“一棲兩雄”,“一家兩貴”,“夫妻共政”,可以看出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對天下大勢既有爭辯的地方,又有一定的共同性,B項正確;他們代表著不同的階級利益,排除A項;法家主張建立中央集權制,排除C項;“趨同”表述錯誤,排除D項。故選B項。2.《漢書》載:高帝始置諸侯王,“掌治其國,有太傅輔王,丞相統眾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漢朝。”景帝時,“令諸侯王不得復治國,天子為置吏,改丞相曰相。”這一變化()A.異化了中樞權力機構 B.削弱了諸侯國的權力C.形成了內輕外重局面 D.加劇了郡國間的矛盾【答案】B【解析】據材料信息可知,漢朝建立之初,地方諸侯自主性較強,可以自主任命一套官僚系統,漢景帝時期,天子任命王國的相,這有利于加強中央對王國的控制,削弱了諸侯國的權力,B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諸侯國官吏的變化,并非中樞權力機構的變化,排除A項;漢景帝的措施與漢初相比,有利于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加強中央集權,排除C項;漢景帝削弱王國勢力,加劇了中央與王國的矛盾,而非郡國間的矛盾,排除D項。故選B項。3.“漢朝和唐朝的主要外敵分別是匈奴和突厥。這兩個只是少數民族組成的部落,管理水平還十分原始……具有騷擾的性質;與之不同的是,宋朝的敵人是遼、金等國家。”這意在強調宋朝()A.國勢強勁軍力不振 B.邊防壓力更為嚴峻C.防御策略較為保守 D.民族隔閡更為嚴重【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這兩個只是少數民族組成的部落,管理水平還十分原始……具有騷擾的性質”、“宋朝的敵人是遼、金等國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朝的外敵是匈奴,唐朝的外敵是突厥,這兩者都是較為落后的部落,而宋朝面對的是遼、金等相對先進的國家,邊防壓力嚴峻,B項正確;A項錯誤,宋朝國勢并不強勁,排除A項;材料并沒有體現防御策略,排除C項;D項與史實不符,宋朝相比漢、唐,民族交融加快,排除D項。故選B項。4.明代中后期,江南湖州養蠶業形成“看空頭蠶”現象,即養蠶農戶并不種植桑樹,而是在市鎮的專業桑行里購買桑葉。據《吳興備志》記載,“湖絲雖遍天下,而湖民身無一縷”。出現這些現象的主要原因是()A.蠶絲產業的進步 B.重農抑商的調整C.商品經濟的發展 D.勞作方式的變革【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農戶養蠶高度依賴桑業市場,湖州所產絲綢并未被湖州居民消費,湖絲銷往了“天下”各地,因此湖州絲業也高度依賴商業市場。綜合可知,出現這些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商品經濟的發展,C項正確;蠶絲產業的進步需要依賴桑業市場與全國絲綢市場,故蠶絲產業進步的原因也是商品經濟的發展,排除A項;明代依然實行重農抑商政策,排除B項;材料主旨為“商品經濟的發展”,而勞作方式的變革與題干信息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5.1840年,林則徐說:“諸夷中惟米利堅(美國)及佛蘭西(法國)尚足與之(英國)抗衡……自英夷貿易斷后,他國頗皆欣欣向榮。蓋逐利者喜彼絀而此贏,懷忿者謂此榮而彼辱。此中控馭之法,似可以夷治夷,使其相間相暌。”林則徐意在A.師夷長技以挽救統治危機 B.采用閉關辦法解決鴉片問題C.籌劃建立平等的外交關系 D.利用列強間矛盾維護國家安全【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此中控馭之法,似可以夷治夷,使其相間相暌”可知,林則徐主張與列強斗爭時要注重策略,利用美國、法國與英國之間的矛盾,使其相互牽制,以此來維護國家安全,D項正確;材料中林則徐主張“以夷制夷”,即利用列強矛盾使其相互牽制,沒有主張學習西方技術,排除A項;材料中林則徐主張與英國斷絕貿易,與美、法等國發展貿易,并不是簡單地閉關鎖國,排除B項;材料中林則徐稱列強為“諸夷”,說明其固守“天朝上國”觀念,而非建立平等外交關系,排除C項。故選D項。6.從1915年反對日本提出“二十一條”的抵制運動,到1919.年抗議巴黎和會對山東問題處理結果的五四運動,再到1925年抗議日本工廠槍殺顧正紅的五卅運動,這三次事件的“危機程度”一次比一次減弱,而群眾運動的規模卻一次比一次增大。這主要是因為()A.民族資本主義持續發展 B.革命政黨勢力的不斷推動C.民族國家意識日益強化 D.北洋軍閥的統治日益腐朽【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從1915年到1925年,中國人民的反日運動規模不斷擴大,這主要是因為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民族國家意識日益強化,C項正確;民族資本主義持續發展是經濟方面的原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項;革命政黨勢力的不斷推動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B項;北洋軍閥的統治日益腐朽是政治方面的原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項。故選C項。7.下圖是1955年發表的漫畫《讓生產指標飛快的上升》。該漫畫意在說明A.勞動競賽加速國民經濟恢復 B.工業計劃嚴重脫離實際C.技術革新推進社會經濟發展 D.勤勞奉獻成為社會潮流【答案】C【解析】根據漫畫內容可知,左邊的人在用手費力地拉著重物,但重物卻紋絲不動,比喻人工勞動的生產效率較低,右邊的人則操縱機器很輕松便將重物提了起來,象征著技術的進步推動生產率提高。也就是說技術進步能夠提高勞動生產率,推動社會經濟發展,C項正確;1949年-1952年全國人民在的領導下,經過三年的努力,迅速恢復了被長期戰爭和國民黨反動統治嚴重破壞的國民經濟,這一時期稱為國民經濟恢復時期,漫畫是1955年發表的,此時國民經濟早已經恢復,排除A項;漫畫并沒有體現制定的工業計劃情況,排除B項;漫畫體現的是兩種不同的工作方式的對比,強調技術的重要性,與勤勞奉獻的社會潮流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8.天津鐵廠是天津市飛地,其代號為6985工程,坐落在河北省邯鄲市涉縣更樂鎮境內。1969年,經國務院、中央軍委批準,在太行山深處投資4億元建立,屬“小三線”工廠,并且帶保密性質。該廠的建立體現了新中國()A.過渡時期的方針政策 B.全面建設時期的成果C.國防建設的戰略布局 D.社會主義改造的成就【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20世紀60年代前期,面對日趨緊張的國際形勢和美、蘇日益嚴峻的戰爭威脅,、毛澤東作出重大戰略決策:從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戰略布局考慮,將全國劃分為一、二、三線,“備戰、備荒、為人民”成為20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三線建設包括大三線和小三線建設,天津鐵廠就是屬于“小三線”工廠,C項正確;1969年處于“文革”時期,不屬于過渡時期,排除A項;1969年處于“文革”時期,不屬于全面建設時期,排除B項;該廠的建立不屬于社會主義改造的成就,排除D項。故選C項。9.如表內容為改革開放后我國各直屬海關的隸屬海關空間變動狀況。表中變化時間變動狀況1979年至1991年我國海關增長中,以沿海各關隸屬海關的增長為主,沿邊、沿江及內陸直屬海關增設較少1992年至2001年入世前仍以沿海直屬海關增長最快,沿邊和內陸直屬海關也進步顯著,但中西部的一些省份如貴州、甘肅、青海、寧夏等無任何變化2001年入世后至2012年沿邊各直屬海關的隸屬海關增設數量不多,沿海各直屬海關增設的隸屬海關數量少于沿江和內陸直屬海關A.說明我國海關制度不斷完善 B.反映了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C.主要受貿易政策變化的影響 D.反映了我國對外開放的進程【答案】D【解析】從表格中可以看出,海關機構總體上遵循由沿海、沿邊向內陸,由南向北、由東到西的擴展趨勢,這與中央逐漸擴大開放地域,從沿海向沿江及內陸推進的戰略舉措密不可分,這反映了我國對外開放的進程,D項正確;材料強調海關空間變動與對外開放息息相關,不能說明我國海關制度不斷完善,排除A項;經濟體制改革是指農村改革和城市改革,與材料強調海關空間變動不符,排除B項;材料強調海關空間變動與對外開放息息相關,沒有體現受貿易政策的影響,排除C項。故選D項。10.亞歷山大的部隊進入埃及后,亞歷山大向孟菲斯的神牛化身阿匹斯獻祭,并致以崇高敬意;在規劃亞歷山大里亞時,他特地辟出空間供奉埃及繁殖女神;他還親自拜訪錫瓦綠洲的阿蒙神廟,對阿蒙神表現出特別的尊重。亞歷山大此舉意在()A.確立統治的合法性 B.改變馬其頓宗教信仰C.籠絡埃及神職人員 D.擴大希臘文化影響力【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亞歷山大在入侵埃及后,對埃及諸神表現出尊重,此舉是希望借助埃及諸神的威望確立其統治埃及的合法性,A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出對馬其頓宗教信仰的改變,排除B項;籠絡埃及神職人員只是表象,排除C項;材料強調亞歷山大利用埃及的宗教文化鞏固統治,與希臘文化影響力的擴大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11.下圖為中世紀西歐大學的興起分布示意圖。大學的興起()A.受到王權和神權雙重壓制 B.旨在復興古希臘羅馬文化傳統C.催生了西歐城市開始出現 D.推動了學術研究和教育世俗化【答案】D【解析】根據圖示信息及所學可知,中世紀大學的興起,推動了數學和自然科學、學校教育、醫學和法學等領域的進步,涉及學術研究與教育世俗化,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王權和神權的雙重壓制信息,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繼承和發展古希臘羅馬文化,是手段,并不是大學興起的影響,排除B項;西歐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了西歐大學的興起,選項因果關系倒置,排除C項。故選D項。12.工業革命極大的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但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卻日益尖銳,引發了工人階級的不斷斗爭,斗爭給時代提出了“新”的要求。這一現象()A.促進了世界貿易網絡的形成 B.推動了思想理論創新C.加劇了社會結構的日益分裂 D.催生了巴黎公社革命【答案】B【解析】據材料“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卻日益尖銳,引發了工人階級的不斷斗爭,斗爭給時代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所學可知,雖然工業革命使生產力不斷提高、勞動產品日益豐富,但工人階級的生活條件并沒有得到相應改善,他們的政治權利也極其有限,工人階級開始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工人階級迫切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導,呼喚馬克思主義的誕生,B項正確。工人階級的不斷斗爭與世界貿易網絡的形成無關,排除A項;社會結構日益分裂為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銳,引發了工人階級的不斷斗爭,因果倒置,排除C項; 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是法德民族矛盾和法國階級矛盾交織的結果,并非工人階級革命斗爭的必然的“新”要求,排除D項。故選B項。13.1973—1985年,美國工業產量增加了40%,而同期“藍領”(產業工人)的人數卻減少了500萬。1978年,美國腦力勞動者占雇傭勞動者總數的50%,在英國和法國則為40%。這反映了()A.新經濟出現后發展步伐加快 B.福利制度的發展完善C.科技進步推動產業結構變化 D.階級結構的發展變化【答案】C【解析】據題干“‘藍領’……減少了500萬……腦力勞動者占雇傭勞動者總數的50%”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題干反映了科技進步推動產業結構的變化,即腦力勞動者比重增加,體力勞動者比重減少,C項正確;“新經濟”主要指的是20世紀90年代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經濟增長模式,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A項;題干更多聚焦于產業結構和勞動力構成的變化,而非福利制度的狀況,排除B項;題干具體地指向了科技進步對產業結構的影響,而不是描述階級結構的變化,排除D項。故選C項。單項選擇II:14~15題,每題3分,共6分。每一選項的分值分別為3、2、1、0分。選出最后一項,多選不得分。14.如圖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漫畫,畫面中拔河的一方是人多勢眾的協約國,另一方是只有兩人、勢單力孤的同盟國,中間站立者是美國。對該圖寓意解讀最合理的是()A.美國是交戰雙方的調停人 B.大國的矛盾還未得到調和C.戰爭后期主動權在協約國 D.美國是戰局的決定性因素【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畫面中拔河的一方是人多勢眾的協約國,另一方是只有兩人、勢單力孤的同盟國,中間站立者是美國”及所學可知,此時的同盟國集團僅剩德國和奧匈帝國,協約國的力量在不斷壯大,但雙方力量處于僵持狀態。1917年隨著美國的加入,德奧集團在戰略上進一步處于劣勢,整個戰爭發生了重大轉折,說明美國是戰局走向的決定性因素,D項最佳;美國最終加入了協約國,并不是雙方的調停人,排除A項;大國之間的矛盾是在一戰后召開的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上有所調和,此時處于一戰時期,他們之間的矛盾確實還還未得到調和,B項有一定道理/次佳;“畫面中拔河的一方是人多勢眾的協約國”說明戰爭后期主動權確實在協約國,C項有一定道理/次佳。故答案為:D項(3分)C項(2分);B項(1分);A項(0分)。15.十月革命初期,列寧將蘇俄對外政策的首要目標確立為世界革命即在國際范圍內推翻資本主義的統治,到了1921年,他卻極力主張應與資本主義國家和平共處。這一次轉變主要是基于()A.政治經濟危機嚴重 B.經濟建設的需要 C.和平成為時代主流 D.內戰已取得勝利【答案】B【解析】據所學可知,十月革命初期,列寧之所以將蘇俄對外政策首要目標確立為推翻資本主義的統治,是因為俄國十月革命成功,蘇俄當時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故而將資本主義作為敵人;1921年態度轉變,想緩和與資本主義國建之間的關系,因為此時一戰已經結束,蘇俄國內戰爭也結束,蘇俄處在和平時期,蘇俄首要任務是進行經濟建設,因此蘇俄需要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保障國內經濟建設,B項最佳;在1921年前,蘇俄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該政策在戰時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戰爭結束后,繼續實行該政策造成政治經濟危機嚴重,1921年蘇俄政策像新經濟政策轉變,同時主張應與資本主義國家和平共處以更好的保證新經濟政策的推行,A項有一定道理/次佳;和平成為時代主流是在20世紀下半葉之后,排除C項;1918年到1920年為蘇俄內戰時期,1921年內戰已取得勝利,蘇俄內外政策進行了調整,D項有一定道理/次佳。故答案為:B項(3分)A項(1分);D項(1分);C項(0分)。第Ⅱ卷注意事項:1.用黑色墨水的鋼筆或簽字筆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2.本卷共3題,共55分。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青銅器1

何尊及其銘文1963年出土,內底鐘有銘文12行122字,其中提到周武王決定建東都于洛邑,即“宅茲中國”,與《尚書》中《洛語》《召誥》等文獻記載互證,為“中國”一詞最早文字記載。青銅器2史墻盤及其銘文1976年出土,器內有銘文18行284字,銘文前段頌揚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共七代周王的功績,后段記敘微氏家族高祖、烈祖、乙祖、亞祖、文考和做本盤者自身六代的事跡。史墻盤記述的周王政績與司馬遷《史記·周本紀》中內容非常吻合,關于微氏家族發展史部分內容并不曾見于已知文獻。材料二中國雖有長達千年的金石學傳統,但是建立在田野考察與發掘分析基礎上的考古學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一批外國傳教士或科學家首先介紹進來的。20世紀20年代末,李濟、梁思永等從海外學成歸國,帶回了當時較為先進的考古理論方法的同時也開拓了中國考古學本土化的歷程。……1949年以后隨著大規模的基本建設的展開,考古發掘逐漸多起來……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大量考古發現的基礎上,……建立起中國大部分地區史前文化的時空框架。之后中國考古進入“理論多元化,方法系統化,技術國際化”的新時代,進入21世紀,中國考古學進入到一個新的時代。——張昌伸《文物與考古蔞礎知識》(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說明何尊、史墻盤蘊含的史料價值。并概括西周青銅器體現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說明中國現代考古學的發展過程。并結合所學,指出各階段的原因。【答案】(1)史料價值:何尊證明了周武王欲建東都洛邑;提供了“中國”一詞的實物見證;史墻盤記載西周七代周王功績,對研究微氏族家族是重要史料補充。特點:制作工藝精湛,突出美觀性;禮器兼鑄銘文,具有實用性;銘文內容豐富,史料價值高。(2)過程:民國時期(20世紀20年代)現代考古學起步(出現);新中國成立后,現代考古學發展;改革開放新時期,現代考古學進入新時代。原因:近代西方考古學思想的傳入;歸國留學生的探索和推動;新中國成立后,大規模基本建設的展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了改革開放方針,為考古學發展帶來契機;新的考古理論和現代科學技術的運用。【解析】【小問1】史料價值:由材料一中“其中提到周武王決定建東都于洛邑”可知,何尊證明了周武王欲建東都洛邑;由“即‘宅茲中國’”可知,提供了“中國”一詞的實物見證;由“銘文前段頌揚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共七代周王的功績”、“史墻盤……關于微氏家族發展史部分內容并不曾見于已知文獻”可知,史墻盤記載西周七代周王功績,對研究微氏族家族是重要史料補充。特點:由材料一中的青銅器圖片可知,制作工藝精湛,突出美觀性;由“內底鐘有銘文12行122字”、“器內有銘文18行284字”及所學可知,禮器兼鑄銘文,具有實用性;由“內底鐘有銘文12行122字,其中提到周武王決定建東都于洛邑”、“銘文前段頌揚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共七代周王的功績,后段記敘微氏家族高祖、烈祖、乙祖、亞祖、文考和做本盤者自身六代的事跡”可知,銘文內容豐富,史料價值高。【小問2】過程:由材料二中“20世紀20年代末,李濟、梁思永等從海外學成歸國,帶回了當時較為先進的考古理論方法的同時也開拓了中國考古學本土化的歷程”可知,民國時期現代考古學起步;由“1949年以后隨著大規模的基本建設的展開,考古發掘逐漸多起來”可知,新中國成立后,現代考古學發展;由“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大量考古發現的基礎上,……建立起中國大部分地區史前文化的時空框架。……進入21世紀,中國考古學進入到一個新的時代”可知,改革開放新時期,現代考古學進入新時代。原因:由材料二中“但是建立在田野考察與發掘分析基礎上的考古學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一批外國傳教士或科學家首先介紹進來的”可知,近代西方考古學思想的傳入;由“20世紀20年代末,李濟、梁思永等從海外學成歸國,帶回了當時較為先進的考古理論方法的同時也開拓了中國考古學本土化的歷程”可知,歸國留學生的探索和推動;由“之后中國考古進入‘理論多元化,方法系統化,技術國際化’的新時代”可知,新的考古理論和現代科學技術的運用;結合所學可知,新中國成立后的大規模基本建設的展開及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了改革開放方針都為考古學發展帶來契機。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39年,根據地經濟形勢日益嚴峻,毛澤東發出“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1942年,大生產運動的序幕正式拉開。毛澤東、朱德親自開荒種菜、紡線織布,根據地的黨、政、軍各界人士一齊動手,大生產運動逐漸走向高潮。在運動初期,部隊、機關和學校采取集體勞動形式,農村地區主要是個體勞動。隨著運動的深入開展,部隊與農村之間、不同行業之間出現了互助形式,大量的生產合作社也相繼建立起來。-摘編自操國勝《從“生產自給”到“大生產運動”》材料二:1954年秋天,北京市石景山區黨員干部楊華了解到新生政權糧食短缺的情況,聯合5名黨員干部主動向北京市委交上申請書,堅決要求到邊疆墾荒:“我們是北京郊區的5位員,我們正式提出申請,請批準我們發起組織一個北京市青年志愿墾荒隊,到邊疆去,為祖國多做貢獻。不管邊疆的風雪多么寒冷,也吹不冷我們勞動的熱情。”從1955年9月初到11月初土地上凍,第一批墾荒隊員一共開墾了1200畝地。第二年3月,隨著第二批墾荒隊員的到來,墾荒的速度得到了提升。到1956年5月初,種植面積已經達到了4200畝。經過數代人的努力,這片土地從莽莽荒原變成大型現代化國有農場,把“大荒”變成了“糧倉”。-摘編自余瑋《楊華-飄揚在北方共青城的旗幟》(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大生產運動開展的特征,并指出其主要目的。(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墾荒運動對新中國經濟建設的歷史意義。綜合以上材料,概括在生產建設中所呈現的優良傳統。【答案】(1)特征:中共領導人的號召與垂范:規模大、參與廣:伴隨生產關系的變革。目的:發展根據地經濟,擺脫根據地經濟困難;鞏固根據地政權,為抗戰提供物質保障。(2)意義:有利于農業生產恢復,解決糧食短缺:有利于發展公有制經濟:為工業化建設提供了保障(推動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設);促進了邊疆地區的開發;為新中國現代農業建設打下基礎。優良傳統:以人民為中心;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愛國奉獻:群眾路線;黨員干部身先士卒等。【解析】【小問1】根據材料“毛澤東、朱德親自開荒種菜、紡線織布,根據地的黨、政、軍各界人士一齊動手大生產運動逐漸走向高潮”可知特征是中共領導人的號召與垂范和規模大、參與廣:根據材料“隨著運動的深入開展,部隊與農村之間、不同行業之間出現了互助形式,大量的生產合作社也相繼建立起來”可知特征是伴隨生產關系的變革。本題第二小問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1939年,根據地經濟形勢日益嚴峻,毛澤東發出‘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可知目的是發展根據地經濟,擺脫根據地經濟困難;隨著大生產運動的開展也鞏固了根據地政權,為抗戰提供物質保障。【小問2】根據材料“經過數代人的努力,這片土地從莽莽荒原變成大型現代化國有農場,把‘大荒’變成了‘糧倉’”可知意義是有利于農業生產恢復,解決糧食短缺和促進了邊疆地區的開發;根據時間可知當時是公有制經濟所以意義是有利于發展公有制經濟;根據所學糧食產量提高了也就為工業化建設提供了保障;最后也為新中國現代農業建設打下基礎。本題第二小問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新中國成立初期。根據材料“北京市石景山區黨員干部楊華了解到新生政權糧食短缺的情況,聯合5名黨員干部主動向北京市委交上申請書,堅決要求到邊疆墾荒”可知優良傳統是以人民為中心和黨員干部身先士卒;根據材料“經過數代人的努力,這片土地從莽莽荒原變成大型現代化國有農場,把‘大荒’變成了‘糧倉’”可知優良傳統是自力更生和艱苦奮斗;大規模的墾荒運動也體現了人民群眾的愛國奉獻精神;的生產建設始終堅持群眾路線。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吳于廑整體世界史觀的理論基點,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