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屆青海省西寧第二十一中學高三下學期第五次調研考試歷史試題考生請注意:1.答題前請將考場、試室號、座位號、考生號、姓名寫在試卷密封線內,不得在試卷上作任何標記。2.第一部分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需將答案寫在試卷指定的括號內,第二部分非選擇題答案寫在試卷題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須保證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歷史學家指出:西周王朝雖然顯示出一定的統一性、集權性,但國家結構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質的特點。造成上述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是A.分散的自然經濟 B.貴族擁有世襲特權C.貴族擁有土地所有權 D.王室日益腐敗2.希臘城邦普遍禁止不婚,斯巴達還進一步懲罰晚婚。結婚不是公民的私人事務,而是“公民為城邦生育下一代公民的責任。”甚至公民企圖自殺都應受到懲處,因為它使城邦喪失一個公民。這反映出在古代希臘A.自然法則的理性精神頗受尊崇 B.城邦對公民具有絕對的權威C.使個人自由受到一定限制 D.幫助公民樹立集體榮譽觀念3.意大利法學家格羅索認為,羅馬法主要包含有ius.lex兩種形式。其中lex指專人制定、由世俗權力機構認可、頒布的律條,而ius指自然形成的禮法、習俗。他認為法律體系是在實踐者對原初lex的不斷闡釋中逐漸成形的。材料中“原初lex”指的是A.羅馬習慣法 B.羅馬公民法 C.《民法大全》 D.《十二銅表法》4.商朝的歷史之所以被認為是“信史”主要是因為A.青銅鑄造技術的成熟 B.甲骨文發現并識讀C.《史記》的明確記載 D.神話傳說得到驗證5.孔子主張“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墨子主張“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商鞅主張“任其力不任其德”,“程能而授事”。這些主張A.說明尚賢得到諸侯國認可 B.體現新興地主階級選才標準C.有利于打破貴族壟斷官職 D.表明百家思想出現融合趨勢6.儒家思想經過不斷發展,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論最能體現其適應加強中央集權需要的是A.“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拱)之。”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貧。”C.“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D.“我之出而仕也,為天下,非為君也。”7.十月革命后,列寧指出“1918年產生出兩半的社會主義,正如在帝國主義一個蛋殼中的兩只雞雛。在德國和俄國分別體現了實現社會主義的兩方面條件:一方面是經濟、生產、社會經濟條件,另一方面是政治條件”。列寧意在A.闡述德國社會主義革命的合理性 B.為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做輿論宣傳C.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經濟建設道路 D.說明俄國社會主義革命條件不成熟8.如圖是1954年初繆印堂所做的漫畫《敬祝進步》。作者為畫面上的兩位人物設計了這樣的對話:1954年:“你好啊!你的任務超額完成啦!”1953年:“哈!我相信你!”該漫畫意在說明A.社會主義改造取得全面的勝利B.國家工業化建設已奠定初步基礎C.人大代表履行當家做主的職責D.人民群眾參與工業化的建設熱情9.在中國近代史上,英國公使曾說“我們可以在中國北京駐扎軍隊了”,這是因為A.簽訂《南京條約》 B.簽訂《天津條約》C.簽訂《馬關條約》 D.簽訂《辛丑條約》10.有學者對歐洲的一場思想解放運動評論道:“科學的探討與實證,代替了過去神學的教條與武斷:民約論及法律觀念也替代了君權。從此以后,一般平民嘗試用選票決定如何治理自己的國家。”這場運動是A.智者運動B.文藝復興C.宗教改革D.啟蒙運動11.伴隨著國家疆域的漸次擴張,羅馬法也經歷了歷史的演進。下圖所示疆域的歷史時期,羅馬實施的法律是()A.《十二銅表法》 B.公民法C.萬民法 D.習慣法12.下表反映了秦漢時期山東部分地區郡縣設置情況秦漢時期山東部分地區郡縣設置情況表古國始封國都今地存滅始置州郡縣時期莒少昊后贏娃國,周武王封之于莒。莒縣歷夏商、周武王又封之于莒,戰國時滅于楚。秦因置(莒)縣薛黃帝十二世孫奚仲為夏車正,禹封為候。藤州市東薛城歷夏商西周,至戰國滅于齊。秦因置郡,西漢廢郡為縣。魯用武王封弟用公旦于曲阜。曲阜市歷西周春秋,戰國為楚所滅。西漢置縣屬魯國,西晉始置郡。單有虞氏舜帝師所封。單縣春秋時為魯單父邑西漢因置單父縣對表所反映的情況的合理解釋是A.姬姓是西周時期分封的主體B.秦漢郡縣往往沿襲先秦古國國名C.兼并戰爭嚴重破壞先秦文明D.以郡統縣的傳統發端于秦漢時期13.1871年4月,巴黎公社發布文告,提出普及免費義務教育,對下一代進行“科學的完整的教育”和“職業教育”;1881年-1882年間,法國政府頒布了兩個初等教育法案,確定了國民教育的義務、免費和世俗性三條原則。這反映了A.理性主義成為兩者共同的指導思想 B.工業革命提出教育改革的要求C.法國政府完成了巴黎公社未競事業 D.一票共和為教育改革掃清障礙14.宋太祖對丞相趙普說:“我在民間時,花幾十文銅錢就可以買一只熏籠。今天做了天子,反而要了幾天還弄不到,是什么道理?”趙普答道:“這是歷來的條貫,不是單為陛下制定的,而是替陛下的子孫安排的,假若后代子孫要非理制造奢侈物品,必須各個機構逐級審批,還要經過臺諫官的理會。”這反映出A.官僚政治形成對皇權的制約機制B.皇帝不愿生活受到大臣的制約C.宋代的皇權擴張得到有效的約束D.君權與相權之間存在著尖銳矛盾15.18世紀的法國令人向往,產生了一批偉大的思想家,大大發展了起源于英國的啟蒙運動。他們苦苦思索個人權利從何而來,國家權力從何而來,如何處理個人權利與國家權力的關系等核心問題。下列項中,與這些“核心問題"的思考對應正確的是A.自由平等--社會契約--理性王國 B.人民主權--自由平等--以民為本C.天賦人權--開明專制--分權制衡 D.天賦人權--社會契約--分權制衡16.洋務運動對中國近代工業化發展所產生的積極影響是A.形成了完整的工業化體系B.阻止了外國工業品傾銷C.形成了近代企業管理模式D.引進了西方的生產技術17.戰國時期,在治國方略上主張“明禮義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的思想家是A.孟子B.韓非C.墨子D.荀子18.保羅·肯尼迪在《大國的興衰》中寫道:“……人為的價格飛漲,五花八門的捐稅,人們迫于各種壓力通過購買國債來表現自己的忠誠,人們用于個人消費的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低得令人難以置信。”材料可以用來印證A.美國經濟大蕭條時的景象 B.蘇聯模式形成中的某些特征C.英國福利國家帶來的弊端 D.德國統一后的社會經濟狀況19.有學者認為,普魯士19世紀60、70年代的勝利,為“1918和1945年的失敗打下基礎”。下列各項能夠作為其論斷依據的是A.德國繼承了普魯士軍國主義B.德國結束了四分五裂的局面C.俾斯麥宰相實行“鐵血政策”D.德國推行世界政策爭霸全球20.歷史上“帝國”,通常被認為是A.人口眾多、疆域遼闊的國家 B.由人民認同和支持的政府C.由單一權威統治下的廣大領土 D.具有共同信仰的政治群體21.陳旭麓指出:“‘新’有兩種含義,(一)是質變和飛躍的產物,這是性質之新;(二)在性質不變的條件下,一物取代另一物,這是形式之新。”以下屬于第二種含義的是A.洋務運動B.維新變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運動22.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西漢,這一時間可以表述為A.公元前2世紀前期 B.公元前2世紀后期C.公元前3世紀前期 D.公元前3世紀后期23.中國的鄉里制度可以追溯到西周,西周時鄉和里是單獨出現的。春秋戰國時期,鄉里制度在沿襲西周國、野管理體制的基礎上有了一些變化:鄉和里開始并稱,“鄉”正式成為鄉里基層組織的一級單位;出現了“亭”的設置。該變化反映出春秋戰國時期A.新式社會秩序在重構 B.傳統制度遭到遺棄C.宗法血緣制已經崩潰 D.大一統國家的形成24.下圖是一副殘缺的古代“政權結構示意圖”。判斷該圖反映的朝代是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25.麥迪遜在1787年2月的一封信中指出:“一般來說,我覺得有思想的人士對于新制度的希望遠不及對于現制度的絕望之甚。的確,現制度不但沒有人們加以擁護,而且不值得加以擁護。如果沒有非常有力的支持,它馬上就會崩潰下去。”這反映出麥迪遜A.致力于革除聯邦體制弊端 B.極力維護和挽救邦聯體制C.對建立聯邦體制缺乏信心 D.改變松散邦聯體制的決心26.有學者評述:“宣戰書中所說多系事實,文字激昂悲壯頗可同情。令人痛惜的為慈禧一任感情激動,罔顧時勢,不惜孤注一擲,公然對所有的外國宣戰誠為古今中外絕無僅有之舉”。此舉對中國產生的嚴重后果是A.打開了中國的西南門戶 B.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C.清廷成為了“洋人的朝廷” D.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27.有學者認為商周祭祖動機不同,前者出于對祖先神秘而偉大的神性力量的尊崇和敬畏,祈求得到祖先的保佑;而西周祭祖既是為了得到祖先福佑,也是為了敬宗睦族,張揚孝德。該學者認為從商到周祭祖動機的變化反映了A.商代政治具有王權與神權相結合的神秘色彩B.西周的祖先崇拜具有世俗化特點C.西周的祖先崇拜已經取代了商代的神靈崇拜D.商、周兩朝都崇尚對祖先的崇拜28.伯里克利時代曾通過一項關于懲治不相信現存宗教者和神事不同見解者的法律,蘇格拉底認為它是不公正的法律,但是當他被按照此項法律判處死刑時,卻放棄了逃生的機會。據此可推知,蘇格拉底認為A.古代雅典公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公民社會責任高于個人生命C.古代雅典居民都有機會擔任公職 D.雅典城邦必須保證個人自由29.為了換取各省政治支持,南京國民政府于1928年正式將土地稅劃歸給各省管理,放棄了對創造國民總產值65%的農業部門的任何財政權力,中央財政總收入主要依靠關稅、鹽稅、統稅等城市稅收和工商稅收。這一做法可能使A.中央集權面臨著新的挑戰B.城市經濟重要性明顯高于農村C.農民稅務負擔將大大減輕D.中國失去農業現代化發展契機30.面對列強的船堅炮利,晚清一些有識之士開始關注海防。以下人物對發展中國的海防有一定影響的是①林則徐②魏源③洪仁玕④李鴻章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周室微,諸侯力政,爭相并。秦僻在雍州,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夷狄遇之——司馬遷《史記·秦本紀》材料二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材料三檢索傳世文獻,對秦國最恰如其分的評價是“虎狼之國”……秦朝速亡,則又與其“虎狼之國”的特性有關。秦是從兼并統一戰爭中發展起來的。但是,“虎狼之國”的傳統并沒有因秦的統一而有所改變。——劉德增《虎狼之國——秦國》請回答:(1)據材料一,秦國在西部崛起時面臨怎樣的形勢?當時秦國的政治處境如何?(2)材料二所指的是商鞅變法的哪一項內容?這一措施對秦國舊制度的沖擊突出表現在哪一方面?(3)據材料三,秦形成“虎狼之國”的特性與材料二的改革措施有何關系?秦統一后繼續保持“虎狼之國”的傳統,產生了怎樣的嚴重后果?32.材料一結束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凡爾賽和約》包括一項條款,這項條款明確指出這場戰爭是“由德國及其同盟國的侵略”引起的。這一“戰爭罪行”的條款不僅僅具有學術價值,因為它還被協約國用來證明它們向戰敗的同盟國提出支付賠款的要求是有道理的。結果,它激起了一場熱烈、持久的爭論;這場爭論不僅導致了數以千計的文章和著作的發表,還導致了一批批、總計達6萬多份文件的出版;所有這些都促使雙方繼續爭論誰應對戰爭負責。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戰還標志著曾在19世紀十分完全、十分反常地支配全球的歐洲的結束。到大戰結束時,歐洲的控制已明顯削弱,而且正在各地受到挑戰。盡管在某種程度上,這些挑戰在世界大多數地區都被設法成功地阻止了,但這種緩解只持續了20年,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完成了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這一削弱過程,使歐洲各地的帝國處于大混亂之中。——以上材料均摘編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凡爾賽和約》關于。戰爭罪行”的觀點,并對該觀點進行簡要評述。(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一戰對歐洲的影響。33.“(20世紀30年代)羅斯福在一次談話中說:在救濟工作中,我們是同有正當自尊心的美國人打交道。對他們來說,單純的施舍會傷害要求保持個人獨立的一切本能。大多數美國人都想為他們所得到的東西付出點什么。這里所說的付出一點什么,指的是老老實實地工作,而這種工作正是防止他們精神上頹廢的屏障。”——解力夫《二次大戰三巨頭(二)身殘志堅——羅斯福》問題:(1)“羅斯福談話”的主要社會背景是什么?(2)為避免“單純的施舍”,“在救濟工作中”羅斯福采取了那些具體措施?(3)這些措施對當時美國產生了那些積極影響?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B【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在周滅商后,實行分封制以藩屏周,在統治形式上構筑了統一的形式,但因為諸侯擁有世襲特權,其結果是諸侯國王侯地位世襲具有獨立性,由此造成了國家結構上的分散性、松散性。故答案為B項。西周時期屬于集體耕作的方式,尚未出現分散的小農經濟,A項錯誤;材料沒有體現貴族有土地所有權的問題,而是強調貴族擁有世襲特權才是造成西周國家結構上的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C項錯誤;材料沒有體現王室日益腐敗的問題,而是強調貴族擁有世襲特權才是造成西周國家結構上的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D項錯誤。【點睛】推斷(理)型選擇題解答時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過必要的推理來確定符合題意的正確答案。推理時要掌握正確的指導思想,如歷史規律、邏輯關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時要注意歸納歷史現象、總結歷史規律并掌握運用。2、B【解析】
由材料“結婚不是公民的私人事務,而是‘公民為城邦生育下一代公民的責任’”可知,城邦對公民具有絕對的權威,故選B;自然法是羅馬法的內容,與古希臘城邦無關,排除A;材料的主體在于強調城邦,而非個人,C項并非最佳答案,排除;對公民過于嚴苛的規定,有可能會激發公民的逆反心理,并不必然會幫助公民樹立集體榮譽觀念,排除D。3、D【解析】
依據材料“他認為法律體系是在實踐者對原初lex的不斷闡釋中逐漸成形的”并結合所學可知,《十二銅表法》是羅馬成文法的開端,符合原初lex的定義,D正確;羅馬習慣法是依據某種社會權威和社會組織,具有一定強制性的行為規范的總和,A排除;公民法在《十二銅表法》的基礎上制定而來的,不屬于原初lex,B排除;《民法大全》是一部習慣法匯編,不符合原處lex,C排除。故選D。4、B【解析】
有文字記載,或有實物印證的歷史被稱為信史。商朝的歷史成為信史主要是因為殷墟的甲骨文的出土以及正確解讀,使得商代社會生產和生活大量信息為世人所熟知,答案選B,青銅鑄造技術不符合信史的特征,A錯誤;《史記》雖然有明確記載,但是當時并沒有文字及考古資料等印證,不符合“信史”的特征,C錯誤;神話傳說即使得到了驗證也是后人在文字及考古資料的證明下確認的,神話傳說不能被稱為“信史”,D錯誤。5、C【解析】
孔子、墨子和商鞅都主張根據選賢任能,這有利于打破貴族壟斷官職,C正確;三人的主張不代表諸侯主張,排除A;孔子的奴隸主貴族代表,排除B;D與題無關,排除。6、C【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儒家思想的演變,各時期代表人物的主張,屬于較難題。解題關鍵是西漢漢武帝時期,董仲舒適應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發展了儒家思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家思想成為正統思想,故C項正確。A是孔子的言論,B是荀子的言論,D是黃宗羲的言論,皆非加強中央集權。7、C【解析】
根據材料“十月革命后”“在德國和俄國分別體現了實現社會主義的兩方面條件:一方面是經濟、生產、社會經濟條件,另一方面是政治條件”等信息可知,十月革命勝利后,列寧強調俄國社會主義革命之所以取得勝利,是因為俄國相對德國經濟更加落后,在經濟落后國家資產階級力量相對薄弱,社會主義革命更容易取得成功,說明列寧對俄國國情有比較客觀的認識,意在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經濟建設道路,C項正確;材料內容闡述俄國社會主義革命的合理性,A項錯誤;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三年國內戰爭非常時期的非常政策,與材料內容無關,B項錯誤;材料時間是“1918年”,十月革命在1917年已經勝利,D項錯誤。8、D【解析】
該漫畫信息是,身著嶄新工作服的1954年勞動者騎在嶄新的摩托車上,實現了與騎自行車的1953年勞動者關于“五年計劃”的接力。這顯示了人民群眾參與“一五計劃”的建設熱情,故D項正確;社會主義改造取得全面勝利是在1956年,而國家工業化建設已奠定初步基礎在1957年,故AB錯誤;人大代表履行當家做主的職責指的是1954年全國人大的建立,漫畫是經濟建設,故C錯誤。9、D【解析】
依據材料中“在中國北京駐扎軍隊”信息結合所學可知,1901年列強逼迫清政府簽訂了《辛丑條約》,條約規定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區,允許各國駐兵保護,界內不許中國人居住,因此D選項正確。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其中并未涉及在北京駐扎軍隊的內容,A選項錯誤;1858年的《天津條約》規定,“允許外國公使進駐北京”,但并未涉及在北京駐扎軍隊的內容,B選項錯誤;1895年的中日《馬關條約》反映了帝國主義資本輸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其中并未涉及在北京駐扎軍隊的內容,C選項錯誤。故正確答案為D選項。10、D【解析】
根據“代替了過去神學的教條與武斷”“民約論及法律觀念也替代了君權”等信息可知這場運動是啟蒙運動,啟蒙運動崇尚理性,反對君主專制,構建資產資產階級的理性王國,與材料“一般平民嘗試用選票決定如何治理自己的國家”這一信息主旨也是相符的,故D正確;ABC三項的運動中并沒有涉及到反對君主專制,“如何治理自己的國家”這些主張,故排除。11、C【解析】試題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對歷史題目的唯一秘籍。而通過仔細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不難發現,伴隨著國家疆域的漸次擴張,羅馬的疆域不斷的擴大,羅馬人為了加強統治而實行了萬民法,并且該圖所示疆域是疆域最大的歷史時期,所以綜上所述本題答案只能是C。考點: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羅馬法?萬民法12、B【解析】
根據表中內容結合所學可知,先秦時期,山東地區封國林立,隨著秦漢大一統王朝的來臨,這些古國漸趨埋滅,而后繼朝代的大多郡縣名卻以這些古國名為名,故B項符合題意;A項,材料中莒薛封國均非姬姓封國,排除;C項,兼并戰爭嚴重破壞了西周的分封制度,破壞先秦文明的說法過于絕對,且缺乏材料依據,排除。D項,以郡統縣形成于春秋戰國時期,盛行于秦漢,排除。13、B【解析】
根據材料“1871年4月”“科學的完整的教育”“職業教育”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為現代工業發展培養技術人才,材料“國民教育的義務、免費和世俗性三條原則”體現了法國政府確定這些原則的目的是提高法國國民整體素質以適應工業革命背景下的發展,因此材料內容反映了工業革命對教育改革的要求,故B選項正確;材料內容強調的是教育的實用性,而非理性主義,故A選項錯誤;材料內容反映的是工業革命的對國民素質的客觀要求,兩者的舉措不過是順應時勢,并沒有明顯的繼承關系,故C選項錯誤;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一票共和”指的是1875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的通過,與材料中的“1871年4月”及“巴黎公社”等信息不符,故D選項錯誤。14、A【解析】
由趙普在與宋太祖的對話中,強調對于王室生活用品發放“須逐級審批”、“臺諫官的理會”等,反映出官僚政治形成對皇權的制約機制,A項正確;皇帝不愿受制約只是對部分信息的解讀,B項錯誤;材料與皇權擴張無關,C項錯誤;君臣問答中沒有體現君權與相權矛盾的尖銳,D項錯誤。15、D【解析】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天賦人權思索的是個人權利從何而來,社會契約思索的是國家權力從何而來,分權制衡思索的是如何處理個人權利與國家權力的關系,故D正確;自由平等、人民主權和個人權利從何而來無關,故AB錯誤;開明專制和國家權力從何而來無關,故C錯誤。16、D【解析】結合所學,洋務運動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培養了一批科技人員和技術工人,有利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D正確;A不符合史實,排除;洋務運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強的經濟侵略,B表述太絕對,錯誤;洋務運動軍事工業是封建衙門式管理,洋務運動民用工業多采用官督商辦的方式,官方控制管理大權,不屬于近代企業管理模式,C錯誤。17、D【解析】
從材料中的“明禮義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來看,這位思想家主張禮法并用,屬于荀子的主張。故答案為D項。孟子主張實行仁政,排除A項;韓非主張法治,排除B項;墨子主張“兼愛”“非攻”,排除C項。【點睛】“隆禮”“重法”,是荀子基于人性惡理論對儒家思想進行改造而提出的主張。荀子認為,人生來就有欲,“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有欲必有爭,人性是惡的。因此要“明禮義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即在發揮“禮義”的教化作用的同時,還要并用刑罰制服性情頑劣之人。荀子在性惡論的基礎上,把儒、法兩家對立的政治主張結合起來。18、B【解析】
據材料“……人為的價格飛漲,五花八門的捐稅,人們迫于各種壓力通過購買國債來表現自己的忠誠,人們用于個人消費的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低得令人難以置信。”并結合所學可知,蘇聯模式形成過程中,人們迫于各種壓力通過購買國債來表現自己的忠誠,為了給重工業發展積累資金,“……人為的價格飛漲,五花八門的捐稅”,但人們生活水平低得令人難以置信,B正確;據所學可知,1929—1933年經濟危機期間,美國工業品積壓如山賣不出去,不是因為“……人為的價格飛漲,五花八門的捐稅”,而是因為購買力不足,A錯誤;據材料沒有涉及福利政策,C與材料無關;據所學可知,統一后的德國為資本主義掃清了障礙,經濟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上升,D與材料不符。19、A【解析】
據材料“普魯士19世紀60、70年代的勝利……1918和1945年的失敗打下基礎”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71年德意志完成國家統一,繼承了普魯士軍國主義傳統,這為其在一戰和二戰的失敗埋下伏筆,故A正確;B選項是德國統一的后果作用,故B排除;“鐵血政策”是統一的具體政策,故C排除;推行世界政策爭霸全球,也是由軍國主義導致的,故D排除。【點睛】本題解題的關鍵是緊扣材料信息“普魯士19世紀60、70年代的勝利……1918和1945年的失敗打下基礎”,學生應該結合所學知識從普魯士軍國主義傳統的影響入手,即可排除無關選項。20、C【解析】
帝國主要體現在政治上的單一權威和領土面積的廣闊,如羅馬帝國、秦漢帝國等,C正確;A只體現了疆域特征,未呈現政治特征,排除;人民認同和支持并不是帝國的標志性特征,類如現代民族國家,多得到人民認同和支持,但其不屬于帝國,排除B;共同信仰不能作為帝國的標志,古代帝國治下往往多民族并存,其信仰存在差異,D排除。21、A【解析】
材料可以分析出第二種“新”的含義其實就是中體西用的主張,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就是中體西用,故A項正確;BCD項是屬于“新”的第一種含義,排除。22、D【解析】
公元前202年這一時間可以表述為公元前3世紀后期,D正確;A、B、C均表述錯誤。23、A【解析】
根據材料“‘鄉’正式成為鄉里基層組織的一級單位;出現了亭’的設置”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戰國時期,鄉里制度的發展適應了社會經濟變化的需要,體現了中央集權制逐漸取代舊的分封制的趨勢。A正確;根據材料“鄉里制度在沿襲西周國、野管理體制的基礎上有了一些變化”可知,傳統制度沒有被遺棄,而是得到了繼承和發展,B排除;宗法制度崩潰在材料中無法體現,C排除;秦朝的建立標志著大一統國家的形成,時間不符,D排除。故選A。24、B【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根據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圖片中的“同平章事”、“樞密院”“轉運使”等機構和官職設置可知為宋代。唐朝為中書、門下、尚書三省;元朝為中書省、樞密院、御史臺和宣政院;明朝廢丞相、設內閣。故B正確。考點: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與強化·北宋中央官制的調整【詳解】25、D【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麥迪遜所說的“現制度”是指當時的邦聯體制,并認為它“不但沒有人們加以擁護,而且不值得加以擁護”、有思想的人士對它“絕望之甚”,這反映了麥迪遜從根本上改變松散邦聯體制的決心,故答案為D項;當時聯邦體制尚未建立,排除A項;麥迪遜不是邦聯體制的維護者,排除B項;“有思想的人士對于新制度的希望遠不及對于現制度的絕望之甚”強調的是人們對邦聯制度的不滿,對新制度的不了解,并非指麥迪遜對建立聯邦體制缺乏信心,排除C項。26、C【解析】
根據“公然對所有的外國宣戰誠為古今中外絕無僅有之舉”可知,戰爭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國戰敗,被迫簽訂《辛丑條約》,標志著清廷成為了“洋人的朝廷”,故選C;《中法新約》打開了中國的西南門戶,排除A;B是《馬關條約》的影響,排除;D材料信息無法體現,排除。27、B【解析】根據材料“西周春秋祭祖既是為了得到祖先福佑,也是為了敬宗睦族,張揚孝德”結合所學宗法制可知,西周的祖先崇拜具有顯著的宗法性、道德性,這說明西周的祖先崇拜具有世俗化的特點。故B項正確。A項本身正確,但不能說明商周祭祖動機的變化本質,排除。西周的祖先崇拜是發展了商代的神靈崇拜,故C項“已經取代了”說法錯誤,排除。材料強調的是商周祭祖動機的不同,D項與材料無關,排除。28、B【解析】
雅典立法“瀆神罪”,蘇格拉底遵守公民的義務,尊重法律,雖遭受不公待遇仍選擇維護法律權威,體現了他十分看重法律,認為公民社會責任高于個人生命,故答案為B項;材料沒有體現人人平等,排除A項;C、D兩項與材料信息無關,均排除。29、D【解析】稅收是重要的經濟調控手段,南京國民政府放棄對地方農業土地稅的管理,意味著中央政府對全國農業失去了調控的能力,在30年代世界農業現代化的浪潮中,喪失了推進中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契機,故此題正確選項為D選項。A選項迷惑性比較大。南京國民政府把土地稅劃撥地方管理,其目的就是為了換取地方支持,加強中央集權。從這個意義上講,各省是支持中央的。南京國民政府面臨的挑戰是地方軍閥派系、國共對峙。各省對土地稅的征收、對農業的發展、管理政策不一,國民政府的做法使得中央失去發展農業、振興農業、實現農業現代化的主導權。30、B【解析】
結合所學內容可知,面對列強的堅船利炮,林則徐、魏源和李鴻章都提出了加強海防的主張,①②④符合題意;洪仁玕是太平天國政權的代表人物,提出了《資政新篇》,但沒有提出加強海防,③不符合題意。綜上所述,故選B,排除ACD項。故選B。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1)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偏遠落后,不被中原各國看重(政治、外交地位卑微)(2)軍功爵制。廢除世卿世祿制度;軍功地主勢力上升。(3)獎勵軍功,增強了秦軍的戰斗力,養成了秦軍好勇斗狠的特性。實行暴政,二世而亡。(答具體內容也可)【解析】試題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解讀史料獲取信息能力,第一小問結合材料一中“周室微,諸侯力政,爭相并”的信息從“諸侯爭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工程弱電勞務合同(4篇)
- 辦公用品采購合同2025(20篇)
- 廣告場地租賃合同(31篇)
- 2025年中國保溫材料市場深度研究與投資前景評估報告
- 二手車交易行業市場分析報告2025年
- xxx藥品采購合同8篇
- 【勞動合同】試用期公司解除勞動合同協議書范本10篇
- 房屋遺產協議書5篇
- 合同拆分協議5篇
- 公司合并合同(二)5篇
- 米哈游創業案例分析
- GB/T 12643-2025機器人詞匯
- 觀影會的策劃活動方案
- 中醫醫術確有專長人員(師承學習人員)醫師資格考核申請表
- 2025年中考道德與法治二輪復習:熱點時政專題練習題(含答案)
- 廣東省市政工程定額總說明及計算規則
- 中國佛教基礎知識
- GB/T 45210-2025增材制造標準測試件增材制造系統幾何成形能力評估
- 溫經湯的臨床應用經驗
- 《遺傳學》課程考試復習題庫(含答案)
- 2025年度美團外賣騎手服務協議范本4篇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