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崇仁縣第二中學2025屆高三適應性調研考試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1頁
江西省崇仁縣第二中學2025屆高三適應性調研考試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2頁
江西省崇仁縣第二中學2025屆高三適應性調研考試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3頁
江西省崇仁縣第二中學2025屆高三適應性調研考試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4頁
江西省崇仁縣第二中學2025屆高三適應性調研考試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江西省崇仁縣第二中學2025屆高三適應性調研考試歷史試題注意事項1.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2.答題前,請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簽字筆填寫在試卷及答題卡的規定位置.3.請認真核對監考員在答題卡上所粘貼的條形碼上的姓名、準考證號與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選擇題,必須用2B鉛筆將答題卡上對應選項的方框涂滿、涂黑;如需改動,請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選擇題,必須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簽字筆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無效.5.如需作圖,須用2B鉛筆繪、寫清楚,線條、符號等須加黑、加粗.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在秦始皇陵西側一座古墓里面出土了大量文物,通過研究發現,這些文物全部都是秦時期的器物。其中金駱駝(如下圖)是目前我國發現的最早單體駱駝。金駱駝屬于“雙峰駝”造型,工藝精致,在當時的中原地區很少見。下列對金駱駝的歷史研究價值最準確的理解是A.是研究秦代經濟、科技、文化最重要的實物史料B.為漢代絲綢之路開通前的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依據C.證明了古代中國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的最早交往D.證明張騫出使西域前就已存在多條中西交通道路2.美國立國以來,總統領導過多次戰爭,參議員戈德華特1973年統計美國有204次戰爭,其中只有5次經過國會宣戰。杜魯門向朝鮮派兵,肯尼迪和約翰遜向越南派兵,尼克松轟炸柬埔寨,都是使國會在事后被迫接受既成事實的。材料說明美國A.聯邦政府權力不斷擴大 B.冷戰思維逐步遭到漠視C.爭奪霸權已是首要戰略 D.分權制衡天平有所失衡3.據《左傳》記載,“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國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統一大業。仔細觀察《秦滅六國示意圖》,秦所滅六國中屬于西周初期分封的“姬姓”諸侯國的是A.② B.④ C.⑤ D.⑥4.清初連續幾任巡撫在江蘇抑奢勸儉,“酒船妓樂高果看席及喪殯戲樂,概行禁止”,招致民怨。雍正諭示:“蘇州等處酒船戲子匠工之類,亦能養贍多人;此輩有游手好閑者,亦有無產無業就此覓食;倘禁止驟急,……非長策也。”據此判斷,當時A.奢侈風氣阻礙經濟發展 B.奢侈思想占據主流地位C.雍正皇帝反對禁奢政策 D.奢侈消費帶動百姓生計5.下面是1950—1962年蘇聯與西方主要國家經濟增長指標比較表。這說明當時A.蘇聯經濟效益與西方主要國家差距較大B.蘇聯的工業化水平低于西方主要國家C.冷戰的消耗使蘇聯經濟增長的勢頭減緩D.蘇聯國民經濟各部門的比重嚴重失調6.“陳腐世界代表的是道義原則,最現代的社會卻是為獲得賤買貴賣的特權——這的確是一種悲劇,甚至詩人的幻想也永遠不敢創造這種離奇的悲劇題材”。上述馬克思對鴉片戰爭的評論旨在說明A.落后造成挨打,悲劇結局B.英國是為了維護商業特權C.中國代表正義,無懈可擊D.鴉片戰爭充滿矛盾與悖論7.1991年12月25日,克林姆林宮上空白紅藍三色國旗代替了印有鐮刀錘子的旗幟。這不僅標志著一個國家歷史新的開始,同時意味著:A.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失敗 B.冷戰結束和兩極格局的終結C.多極世界格局的正式開始 D.美好的世界和平的到來8.圖片取材于某中學生創作的關于俄國農奴制改革的漫畫。結合所學判斷,農奴獲得自由“如此自由”A.即獲得了土地、權力和財富B.指的是擺脫了人身依附關系C.是通過自下而上方式實現的D.受到當時社會各階層的反對9.共產黨員穆拉維也夫曾說:“1918—1920年所建立起來的那種制度是美好的……當聽到要把巴庫和格羅茲尼的石油租給外國資本家去經營的時候,真像當頭挨了一棍似的痛心……十月革命的大廈正在搖搖欲墜。”這反映了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深入人心B.黨內對新經濟政策存在一些質疑C.蘇俄尚未找到正確的過渡方向D.蘇俄借助西方力量實現了工業化10.1860年,總理衙門大臣奕訴在奏折中將俄國列為中國第一大威脅。他認為俄國為“肘腋之患”,英法等國為"肢體之患"。這一認識A.反映出東北西北邊疆嚴重危機 B.對中國周邊形勢作了錯誤判斷C.表現出清政府的海防意識薄弱 D.企圖聯合英法遏制俄國的侵略11.下邊是西漢官鹽、官鐵、官服、官工的分布圖。該圖反映出西漢時期()A.中央對南方控制力度較弱 B.北工南農經濟格局形成C.國家統治倚重于北方經濟 D.民間手工業的迅速衰落12.1963年,美國公民米蘭達因罪被州法院判刑,當事律師以“執法部門在訊問嫌疑人之前,未告知嫌疑人有不被強迫自證其罪的權利”違背憲法第五修正案為由,上訴至聯邦法院。1966年聯邦法院認定米蘭達供詞無效,推翻了州法院判決,并責令重審。該案例說明美國A.司法體制僵化法官墨守成規 B.審判結果取決于對法律的解釋C.聯邦法院對憲法擁有解釋權 D.審判程序缺乏公正性和客觀性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3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雖然商人群體在唐宋時期實力不斷增強,但需要注意的是,他們的成長過程受到政府強有力的控制。唐宋商人群體的成長,具有獨特的中國社會特點,即其是在國家管制的經濟體制下成長起來的。唐宋時期受各種經濟規制的限制,商人發展軌跡逐步同化為官商模式:有官商背景的商人財富增長迅速,眾多小商人謀生艱辛。中國商人為了在官商模式的生態環境中適者生存,不得不成為政府部門或官員尋租活動的積極響應角色,或將自己的社會身份從商人向官吏轉化。最后,商人群體與官府形成了緊密的利益共同體,成為舊體制、舊制度的維護者而不是革命者。因此,中國古代的富民階層不是向市民階層轉化,而是向士紳階層轉化,中國古代富民社會沒有順利地向市民社會發展演進。——摘編自張錦鵬《商人群體:唐宋富民階層的重要財富力量》材料二西歐中世紀城市人口的主體是私營工商業者,他們是市民階級的中堅。封建國家或貴族插手兼營工商業的情況很少,因為經商是降低身份,這種偏見直到舊制度結束以前在貴族中是根深蒂固的。隨著市民階級與封建勢力的矛盾加劇,西歐工商城市速成為封建勢力的對立物。市民階級為了反抗其野蠻統治,排除其經濟干擾,展開了堅持不懈的反封建斗爭。從十一世紀起,在意大利、法蘭西南部和貝亞恩,商人階級在某些地方通過選舉共和總裁、執政官或主教而取得了參加政治生活的權利,或者以一種咨詢資格而參與城市的行政生活和財政管理。應該說其斗爭有一定的目的性,并取得了相當實質性的成果。——摘編自楊師群《宋代城鎮工商階層述論一與西歐中世紀城市市民的比較研究》(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宋商人群體的基本特點并分析其成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西歐市民階級與唐宋商人群體有何不同。14.(20分)(選修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材料朝鮮半島的形勢起源于二戰結束和美蘇對戰后世界的安排。1943年,羅斯福認為,“朝鮮人民還沒有能力實行和維持獨立政府,應由美中蘇三國托管,建立一個統一的朝鮮政府.美蘇矛盾加劇后,美國轉為控制朝鮮南部地區。朝鮮分裂局面正式確定后,美國把戰略重心放在歐洲,而在亞洲更為注重中國。1950年,國務卿艾奇遜宣布,“朝鮮半島在美國遠東安全格局中就顯得無足輕重了”。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為了遏制蘇聯共產主義“擴張”,美國決定介入。戰爭結束后,朝鮮半島分裂格局進一步固化,南北雙方分別被納入東西方冷戰的大格局中。——摘編自吳文兵《二戰后美國對朝鮮政策的演變及其影響》(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二戰后美國對朝鮮的政策先后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并說明發生這些轉變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美國對朝鮮政策轉變給東亞政治格局帶來的影響。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B【解析】

雙峰駝并未產自中原地區,主要產于中亞地區,說明在秦朝時期中原和中亞地區有文化交流,這為漢代絲綢之路開通前的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依據,B正確;“最重要”擴大了這一文物的研究價值,排除A;金駱駝不能證明這是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之間“最早交往”,排除C;金駱駝的出土不能證明“多條中西交通道路”存在,排除D。2、D【解析】

題干顯示美國總統領導下的戰爭,往往是在事后讓國會承認既成事實,體現了美國總統權力在特殊時期的上升,這顯然與美國政治體制中的分權制衡不符,說明這一制衡體系有所失衡,D正確;材料只列舉了戰爭行為中總統權力的上升,不能證明行政權不斷擴大,排除A;從杜魯門至尼克松均處于冷戰時期,冷戰思維不可能逐步遭到漠視,排除B;材料重點在講述總統與國會的相互關系,而非與蘇聯爭奪霸權,排除C。3、D【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戰國后期的地圖中,⑥是西周初期分封的“姬姓”諸侯國燕國,D項正確;與圖中②④對應的是戰國初期“三家分晉”建立的韓國和趙國,AB兩項錯誤;⑤是田氏代替姜氏統治的齊國,不是西周初年分封的姬姓諸侯國,C項錯誤。4、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江蘇抑奢勸儉招致民怨;根據材料“蘇州等處酒船戲子匠工之類,亦能養贍多”可見雍正明確認識到奢靡對勞動力就業有幫助;“倘禁止驟急,……非長策也”禁止奢靡會對整個社會的穩定有影響;故D項正確。奢侈風氣是商品經濟發展、社會觀念變化的體現,排除A。B項說法錯誤,應為奢侈思想盛行,排除。材料體現雍正認識到禁奢政策的兩面性,排除C。所以選D點睛:解決本題的關鍵是針對“江蘇抑奢勸儉”現象,雍正的諭示體現其認識到禁奢政策的兩面性,逐一排除選項即可知道答案。5、A【解析】

根據圖表內容可以看出蘇聯固定資本年平均投入遠遠高于其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但是其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率卻沒有優勢,說明投入多,產出少,即產出與投入的比與西方國家相比比值最小,表明蘇聯經濟效益與西方主要國家差距較大,答案為A;材料不能顯示蘇聯的工業化水平低于西方主要國家,B錯誤;CD在材料中均不能體現,排除。6、D【解析】

材料“陳腐世界代表的是道義原則,最現代的社會卻是為獲得賤買貴賣的特權——這的確是一種悲劇”認為鴉片戰爭爆發后,落后的中國雖然代表正義,但是卻敗給了為打開中國市場而發動戰爭的英國,體現的是鴉片戰爭充滿矛盾和悖論,D選項符合題意;落后就要挨打屬于鴉片戰爭的經驗,與材料無關,A選項排除;英國維護商業特權只是發動戰爭的目的,不能體現材料中的悲劇,B選項排除;鴉片戰爭的結果是以中國的戰敗而告終,C選項排除。7、B【解析】

“1991年12月25日,克林姆林宮上空白紅藍三色國旗代替了印有鐮刀錘子的旗幟”表明蘇聯解體,標志著冷戰結束和兩極格局的終結,故B正確;蘇聯的解體只是蘇聯模式的失敗,不是整個社會主義的失敗,A錯誤;世界多極化趨勢出現于20世紀70年代,C錯誤;D在材料未體現,排除。8、B【解析】

根據所學可知,俄國農奴制改革頒布了“二一九”法令,農奴獲得解放,不再依附于農奴主或地主,恢復了人身自由。故答案為B項。A項,根據所學可知,俄國農奴制改革實際上是對農民的一次殘酷的掠奪。且農奴只獲得了一定的自由,也沒有獲得權力和財富,排除A項;農奴制改革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而不是自下而上,排除C項;D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農奴獲得自由受到廣大農奴的支持和擁護,“社會各階層的反對”的表述太過絕對也不符合史實,排除。9、B【解析】

由材料中“租給外國資本家去經營”可知,蘇俄當時實行的是新經濟政策,而“當頭挨了一棍似的痛心”“搖搖欲墜”等表達了作為共產黨員的穆拉維也夫的消極態度,這反映出包括穆拉維也夫在內的一部分黨內人士對新經濟政策存在質疑,故答案為B項。穆拉維也夫認為“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美好的,但這僅是他一人的觀點,并不能代表“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深入人心,排除A項;材料僅表明黨內一部分人對新經濟政策存在質疑,實際上新經濟政策的實行表明蘇俄找到了正確的過渡方向,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新經濟政策允許外國資本家經營蘇俄的石油工業,并未體現出蘇俄借助西方力量實現了工業化,且當時蘇俄并未實現工業化,排除D項。【點睛】新經濟政策并不是資本主義經濟政策。新經濟政策是在一定限度內通過發展資本主義,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擴大生產,發展生產力,鞏固工農聯盟,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一種政策。它堅持國有經濟的主體地位和蘇維埃的領導,不會回到資本主義時代。10、A【解析】

兩次鴉片戰爭中沙俄割占了中國東北和西北地區的大片領土,給中國東北西北邊疆帶來嚴重危機,所以奕?認為俄國是“肘腋之患”,英法為“肢體之患”,故選A;奕?的認識不是錯誤判斷,排除B;材料內容與海防意識薄弱無關,主要是源于現實的邊疆危機,排除C;清政府并沒有聯合英法遏制俄國,排除D。故選A。11、C【解析】

依據圖示信息可知,西漢時期官鹽、官鐵、官服、官工等官營手工業主要分布于北方,這說明國家統治倚重于北方經濟,因此C選項正確;材料并未體現中央對南方的控制情況,A選項錯誤;西漢時期江南地區尚未得到開發,B選項錯誤;材料并未涉及民間手工業的發展情況,D選項錯誤。故選C。12、C【解析】

因米蘭達未被告知嫌疑人有不被強迫自證其罪的權利,執法部門這一行為違背了憲法規定,因此聯邦法院推翻了州法院的判決,由此可見聯邦法院作為最高司法機關,對憲法有解釋權,C正確;A與題無關,排除;審判結果取決于證據是否充分而非對法律的解釋,排除B;米蘭達案例體現了審判注重程序,排除D。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1)特點:規模擴大,實力增強:社會地位有所提高:在國家管制的經濟體制下成長,向官商模式發展:依附于官府且部分向官僚士紳轉化而不是向市民階層轉化;是舊制度的維護者。原因:商品經濟(城市經濟)一定的發展:但小農經濟仍占統治地位:封建勢力強大:政府推行重農抑商政策。(2)不同:①地位不同:西歐市民階級是城市人口的主體;唐宋城市中工商業者的數量相對較少。②性質不同:西歐工商業城市是封建勢力的對立物,市民階級開展反封建斗爭:唐宋城市依然是封建政權的堡壘,商人群體與封建官府是合作關系,成為舊制度的維護者。③影響不同:唐宋商人群體的發展是封建社會階段性發展的現象,力量相對弱小,對中國社會轉型的作用非常有限:西歐市民階級通過反封建斗爭,推動工商業發展,為資本主義產生奠定了基礎。【解析】

(1)特點:根據材料一“商人群體在唐宋時期實力不斷增強”可知唐宋商人群體規模擴大,實力增強;根據材料“他們的成長過程受到政府強有力的控制……即其是在國家管制的經濟體制下成長起來的……商人發展軌跡逐步同化為官商模式”可知在國家管制的經濟體制下成長,向官商模式發展;根據材料一“商人群體與官府形成了緊密的利益共同體,成為舊體制、舊制度的維護者而不是革命者。因此,中國古代的富民階層不是向市民階層轉化,而是向士紳階層轉化”可知依附于官府且部分向官僚士紳轉化而不是向市民階層轉化;是舊制度的維護者。原因: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從商品經濟一定的發展,但小農經濟仍占統治地位,封建勢力強大,政府推行重農抑商政策等方面分析出現的原因。(2)地位不同:根據材料二“西歐中世紀城市人口的主體是私營工商業者,他們是市民階級的中堅。”可知西歐市民階級是城市人口的主體;根據材料一內容可知唐宋城市中工商業者的數量相對較少。性質不同:根據材料二“隨著市民階級與封建勢力的矛盾加劇,西歐工商城市速成為封建勢力的對立物”可知西歐工商業城市是封建勢力的對立物,市民階級開展反封建斗爭;根據材料一“中國商人為了在官商模式的生態環境中適者生存,不得不成為政府部門或官員尋租活動的積極響應角色……舊制度的維護者而不是革命者”可知唐宋城市依然是封建政權的堡壘,商人群體與封建官府是合作關系,成為舊制度的維護者。影響不同:根據材料二“市民階級為了反抗其野蠻統治,排除其經濟干擾,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