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陽中學2025屆高三下第一次測試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1頁
河南省洛陽中學2025屆高三下第一次測試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2頁
河南省洛陽中學2025屆高三下第一次測試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3頁
河南省洛陽中學2025屆高三下第一次測試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4頁
河南省洛陽中學2025屆高三下第一次測試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河南省洛陽中學2025屆高三下第一次測試歷史試題注意事項1.考生要認真填寫考場號和座位序號。2.試題所有答案必須填涂或書寫在答題卡上,在試卷上作答無效。第一部分必須用2B鉛筆作答;第二部分必須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作答。3.考試結束后,考生須將試卷和答題卡放在桌面上,待監(jiān)考員收回。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中世紀初期的西歐,羅馬時代的城市大多皆告沒落,工商業(yè)衰敗,有的已成廢墟,它們在經濟上與農村無甚區(qū)別”。造成進入中世紀后,西歐城市沒落的直接因素是A.羅馬帝國的分裂 B.采邑改革的推行C.阿拉伯帝國的征服 D.日耳曼人的破壞2.下圖為1955年的一幅漫畫《圓的和扁的》,畫中字為單干戶的孩子說:“看,人家都是圓的,咱們什么都是扁的!”該漫畫意在A.歌頌一五計劃的優(yōu)先戰(zhàn)略B.展示農業(yè)改造的基本完成C.肯定社會主義經濟優(yōu)越性D.批評農業(yè)的急躁冒進現(xiàn)象3.1913年,某身著日式服裝的革命黨人途遇一老農,老農詢問其國籍,某稱“予中華民國人也”。老農“忽做驚狀,似絕不解中華民國為何物者”,當被告知亦為中華民國人時,老農茫然惶然,連聲說:“我非革命黨,我非中華民國人。”這表明A.國內民眾的反日情緒強烈 B.革命黨人處于不合法狀態(tài)C.辛亥革命對農村影響有限 D.農民階級不支持辛亥革命4.經濟危機期間,大量工人失業(yè),美國政府實行社會救濟。對此,一位技師說:“沒有別的辦法,只有到救濟機關去,我簡直不得不糟蹋我的自尊心?!边@表明A.實行以工代賑的必要性B.美國民眾抵制政府的干預政策C.經濟危機引發(fā)民眾恐慌D.羅斯福新政無法擺脫經濟危機5.20世紀西方國家調整了經濟政策,客觀上顛覆了資本家“通吃”的分配制度,其具體表現(xiàn)有①規(guī)定最低工資②建立福利國家③政府直接采購④制定經濟計劃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②6.下列反映清代長期實行閉關政策根源的觀點是A.“恐西洋教傳入,有亂中國固有道統(tǒng)”B.“將所有船只悉行燒毀,寸板不許下水”C.“南夷之通商……貪而不親,求而無厭D.“天朝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7.“共和其表,專制其里”可以用來概括下列哪一政權的特點?A.俄國沙皇政府 B.美國聯(lián)邦政府C.中國北洋政府 D.日本明治政府8.據統(tǒng)計,從1919年5月到1920年12月,前后有20批青年學生赴法勤工儉學,總數達到1900人次左右。各省頻頻舉辦歡送會和“出國指導講座”,大型報刊也紛紛報道,掀起了一股赴法勤工儉學的熱潮。這表明當時A.馬克思主義得到廣泛的傳播B.新文化運動促進全民族覺醒C.五四運動激發(fā)青年探求真理D.向西方學習成為社會的共識9.19世紀上半期起,法國美術界興起“農村熱”,描繪農村景象或生活的畫作明顯增多,著名的如米勒的《拾穗者》。以社會上層人土為主、一向保守的“巴黎沙龍”也逐漸選入此類畫作。這主要說明當時A.農村是法國藝術創(chuàng)作的主要題材B.城市壓力使人們向往農村悠閑生活C.畫家同情農業(yè)的衰敗和農民困苦D.社會生產的改進和城鄉(xiāng)聯(lián)系的密切10.下表為1834—1856年英國部分出口產品所占出口總額百分比統(tǒng)計表年份棉織品毛織品其他制成品(機器、火車和鐵軌等)1834~183648.515.217.61844~184644.214.218.71854~185634.110.523.8據上表可知,在1834—1856年間,英國A.世界工廠的地位有所削弱 B.紡織業(yè)領域技術退步C.工業(yè)革命的成果影響擴大 D.紡織品出口總額下降11.“這是聯(lián)合國歷史上的轉折點,反西方國家(包括共產黨國家)在美國威信動搖時第一次擊敗了美國。”材料中的“轉折點”是:A.中日邦交正?;?B.中美關系開始正?;疌.新中國恢復在聯(lián)合國的合法席位 D.美國在《朝鮮停戰(zhàn)協(xié)定》上簽字12.據統(tǒng)計,新航路開辟后的一百多年間,美洲白銀總產量的將近一半輸向了中國。與此同時,中國的米價一直維持在一種超穩(wěn)定狀態(tài)。據此推知白銀的大量流入A.沒有促成中國經濟的轉型 B.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C.迫使政府放棄了抑商政策 D.提高了民眾的生活水平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32分)(歷史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清朝的司法機構基本沿襲了封建舊制,中央設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分掌審判、復核和監(jiān)察,地方審判權由行政長官兼領。鴉片戰(zhàn)爭后,西方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在中國獲得了“治外法權”。19世紀末,清政府已經認識到喪失司法主權的危害性,1902年清廷下詔“著派沈家本、伍廷芳將一切現(xiàn)行律例按照交涉情形,參酌各國法律,悉心考訂,妥為擬改。務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906年,清政府將刑部改為法部,掌管全國司法行政事務,不再具有審判職能,改大理寺為大理院,作為全國最高審判機關,在法部設置總檢察廳,作為最高檢察機關,獨立行使檢察權。1907年,在各省設高等審判廳,府(直屬州)設地方審判廳,州縣設初級審判廳。清政府還引進了西方近現(xiàn)代訴訟制度,承認律師制度的合法性,確定了審判公開、允許辯論等原則,并明確了預審、合議、公判、復審等程序,初步規(guī)定了法官、檢察官考試任用制度?!幾再Z孔會《中國近代司法改革芻議》(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清末司法改革的主要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清末司法改革的原因。14.(20分)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公民大會每隔10天集會一次,20歲以上男性公民均可參加,討論、解決國家重大問題,如戰(zhàn)爭與媾和、城邦糧食供應、選舉高級官吏、終審法庭訴訟等。通常用舉手表決?!灏偃俗h事會的議員是用抽簽方法從年滿三十歲的公民中選出,1O個部落各選出50人。這50人組成議員團輪流執(zhí)行五百人議事會的職務。——蘇聯(lián)科學院《世界通史》材料二所謂“海選”,就是全體有選舉權的村民,按照候選人的條件,每人一張空白選票,自主填寫村委會各類職務候選人的姓名,然后采取投票方式計算每一個初步候選人得票多少。這種提名方式透明度高,每個選民都可以自主表達自己的意愿,充分體現(xiàn)了直接選舉的本質特點,所以一產生就受到農民的廣泛擁護。材料三2012年“兩會”召開之際,CCTV新聞、新華網等連續(xù)第四年開設《我有問題問總理》的論壇,廣大網友踴躍參與,總理則在記者招待會上深情回應網友們的提問:“我從群眾的意見感受了大家對政府的期待和鞭策,也看到了一種信心和力量……”。請回答:(1)概述雅典民主政治所經歷的三個發(fā)展階段。(2)有人認為“雅典式的民主政治是該城邦滅亡的禍端”,結合材料一及所學知識,分析他持這種觀點的最有力理由是什么?依據教材所學,舉一實例支撐他的理由。(3)依據材料一與材料二,分析指出二者在形式上的相似之處。(4)材料二和材料三所反映的現(xiàn)象,能夠說明怎樣的歷史趨勢?在這一趨勢里,材料三給你以什么啟迪?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D【解析】

結合課本知識得出,4世紀日耳曼人入侵羅馬帝國,破壞了羅馬帝國的道路運輸,使地區(qū)與地區(qū)之間的交流和貿易日益困難,彼此隔絕,造成商業(yè)的衰退,奢侈品無法運到城市,作為商業(yè)和交通中心的城市的繁華生活無法維持,而都市文明和商業(yè)文明也隨之衰落,故D項正確;羅馬帝國的分裂與西歐的衰落無關,故A不正確;采邑制度的推行有利于封建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與題干所述無關,故B不正確;阿拉伯帝國的征服與直接原因的要求不符,故D不正確。2、C【解析】

根據所學可知,1953-1956年,農村推行合作化運動,在1955年合作化運動取得較大成績。材料中“單干戶的孩子說”“人家都是圓的”中的“人家”指參加農業(yè)合作化的,被稱贊。而這次對農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改的是生產資料所有制,即將私有制變?yōu)楣兄?,建立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因此材料中描述的現(xiàn)象顯現(xiàn)出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優(yōu)越性。故答案為C項。A項,“一五”計劃是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排除;B項,農業(yè)改造的基本完成是在1956年底,與材料中時間不符,排除;D項,農業(yè)的急躁冒進是指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運動,排除?!军c睛】漫畫題中的“看圖”,是指對圖文結合的理解。大多數高中歷史試題中的漫畫都是圖文結合類的,圖是主體,文字起補充和說明作用。但很多時候漫畫中的文字(含漫畫的標題)對解題起關鍵作用,所以考生一定要結合漫畫中的文字來“看圖”,其要領如下:a.分解標題中的文字信息,對應漫畫中的圖片信息,確定漫畫的主題;b.看圖中有無明顯表現(xiàn)出夸張、諷刺等意味的信息,結合漫畫創(chuàng)作的時間點(或其他提示時代的信息),聯(lián)系所學知識回答即可。3、C【解析】注意革命黨、中華民國與老農之間的聯(lián)系即可。在辛亥革命之后,老農對革命情況一無所知,說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觀念雖說已日漸深入人心,但對農村的影響是非常有限的。4、A【解析】

根據材料“沒有別的辦法,只有到救濟機關去,我簡直不得不糟蹋我的自尊心”可知單純的社會救濟不能解決失業(yè)問題及失業(yè)帶來的其它問題,說明以工代賑的重要性,A選項符合題意。美國民眾抵制政府的干預政策的說法不符合史實,羅斯??偨y(tǒng)通過多次爐邊談話贏得了民眾的支持,B選項排除。經濟危機引發(fā)民眾恐慌的說法與材料無關,C選項排除。羅斯福新政使美國擺脫了經濟危機,D選項排除。5、D【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20世紀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調整了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國家對經濟發(fā)展進行積極的干預,其為了緩解社會矛盾,紛紛采取了規(guī)定最低工資,建立福利制度等措施,這客觀上顛覆了資本家“通吃”的局面,①②正確,故選D;政府直接采購和制定經濟計劃并不會直接幫助普通民眾提高生活水平,它們不影響分配領域的變化,③④與題意無關,排除ABC。6、D【解析】

閉關政策實施根源是由于封建自然經濟自給自足的影響,讓統(tǒng)治者認為“天朝無所不有…”,故D正確;“恐西洋教傳入,有亂中國道統(tǒng)”是目的,不是實行此政策的根源,排除A;B項是閉關鎖國實施的具體政策,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C體現(xiàn)的是對南夷的看法,說它貪得無厭,排除C。故選D。7、C【解析】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袁世凱攫取了辛亥革命果實后,建立了北洋政府,打著共和國體的旗號,實行專制統(tǒng)治。由此可知,“共和其表,專制其里”可以用來概括中國北洋政府的特點,故C正確;俄國沙皇政府不是共和國體,故A錯誤;美國聯(lián)邦政府不是實行的專制統(tǒng)治,故B錯誤;日本明治政府也不是共和國體,故D錯誤。8、C【解析】

本題考查五四運動的影響,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讀材料信息可知,從1919年5月到1920年12月,中國有一大批學生赴法國勤工儉學,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因為1919年五四運動極大地激發(fā)了廣大青年自由平等的思想和愛國思潮,在這一背景下,越來越多的青年到啟蒙運動的中心法國勤工儉學,故選C項;材料反映的是廣大青年到法國勤工儉學,而不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故排除A項;材料只反映了廣大青年到法國勤工儉學,不能得出“新文化運動促進全民族覺醒”的結論,故排除B項;D項的“社會的共識”表述絕對,不符合史實,故排除D項。9、D【解析】

材料說明社會上層的人士的聚會中逐漸選入現(xiàn)實主義繪畫的創(chuàng)作題材,主要是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的完成導致城鄉(xiāng)生活的變化,這說明社會生產的改進和城鄉(xiāng)聯(lián)系的密切,D正確;材料并不是說明農村是法國藝術創(chuàng)作的主要題材,A錯誤;材料說明的是現(xiàn)實主義畫作的題材問題,并不是說明城市壓力使人們向往農村悠閑生活,B錯誤;材料也沒有突出畫家同情農業(yè)的衰敗和農民困苦的信息,C錯誤。10、C【解析】

材料中,英國棉、毛織品出口比重不斷下降,機器、火車和鐵軌等產品出口比重不斷上升。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834~1856年,英國工業(yè)革命的成果不斷外傳,在此影響下,歐美其他國家工業(yè)革命的進程也隨之加快。一方面,這些國家生產原來英國占優(yōu)勢的棉,毛織品,使英國棉、毛織品出口比重下降;另一方面,這些國家在技術和資金上對英國的依賴卻很大,需大量進口英國的機器、火車和鐵軌等,故選C項;A項與史實不符,此時英國正處于“世界工廠”的地位,排除A;根據表中數據無法推知紡織品技術退讓和紡織品出口總額下降,B和D項均排除。故選C。11、C【解析】

根據“這是聯(lián)合國歷史上的轉折點,反西方國家(包括共產黨國家)在美國威信動搖時第一次擊敗了美國。”可得出這與中國重返聯(lián)合國有關,故C項正確。12、A【解析】

根據材料“美洲白銀總產量的將近一半輸向了中國”“中國的米價一直維持在一種超穩(wěn)定狀態(tài)”可知,即使大量白銀流入中國市場,但對中國市場、物價沒有明顯的影響,沒有導致“價格革命”,說明白銀的大量流入沒有促成中國經濟的轉型,A項正確;材料內容體現(xiàn)了大量白銀流入市場,但物價仍很穩(wěn)定,沒有體現(xiàn)白銀流入對推動商品經濟方面的影響,B項錯誤;中國古代一直實行重農抑商政策,沒有放棄,C項錯誤;材料內容沒有強調白銀流入對提高百姓生活水平方面的影響,D項錯誤。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1)引進西方司法制度和原則;建立獨立司法體系;確立公開公正的訴訟和審判制度;重視司法人員的素質提升。(2)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司法主權遭到破壞;西學東漸,西方近代司法制度傳人中國;清政府認識到司法改革的迫切性;清末新政開啟近代司法改革?!窘馕觥浚?)通過仔細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不難發(fā)現(xiàn)清末司法改革的主要特點按照材料分層次概括即可,例如,材料中的“司法體系的建立、引進了西方近現(xiàn)代訴訟制度、確定了審判公開、允許辯論等原則、規(guī)定了法官、檢察官考試任用制度”等均是可以作為答案的。(2)在做此題時需要注意的是清末司法改革的原因主要從“清政府已經認識到喪失司法主權的危害性鴉片戰(zhàn)爭后、西方近代司法制度傳人中國、清政府認識到司法改革的重要性、迫切性”等進行多方面分析。點睛:選修模塊的考題一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