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山東省新泰二中高三第五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1頁
2025屆山東省新泰二中高三第五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2頁
2025屆山東省新泰二中高三第五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3頁
2025屆山東省新泰二中高三第五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4頁
2025屆山東省新泰二中高三第五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屆山東省新泰二中高三第五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請考生注意:1.請用2B鉛筆將選擇題答案涂填在答題紙相應位置上,請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將主觀題的答案寫在答題紙相應的答題區內。寫在試題卷、草稿紙上均無效。2.答題前,認真閱讀答題紙上的《注意事項》,按規定答題。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近年來,新興經濟體開始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成為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英文縮寫)增資的重要來源。出身工會領袖的巴西總統盧拉就感慨說,在過去20年里他在歷次抗議中大多會要求“IMF滾出去”,但“現在,(我的)財政部長說,我們將借錢給IMF”。這說明A.世界多極化趨勢逐步加強B.南北經濟發展漸趨平衡C.經濟區域集團化趨勢加強D.IMF面臨嚴重資金困境2.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在觀摩了西安城郊的一個村莊村委會選舉后說:“我了解到,像其他遍及中國的近五十萬個村莊一樣,他們很快就要透過選舉推舉你們當地的領導,……只要有選舉,人民就有決定權,……你們的成就是一個窗口。”這個“窗口”是指A.人民真正實現了當家作主 B.為政府機構的產生提供依據C.直接選舉制度全面推行 D.基層民主得以進一步擴大3.1928年7月,南京國民政府外交部部長王正廷提出了“在不顧及過去及過去不平等的條約、協定與慣例的前提下,運用大膽而強烈的手段,在革命精神與群眾運動的強大支持下,在脅迫性或半脅迫性的情況下,以達到我國外交談判的目的”的“革命外交”策略。這表明A.國民革命推動了群眾愛國運動蓬勃發展B.國民政府獨立自主的民族意識有所增強C.西方列強對華的外交政策已經發生質變D.世界范圍內涌現出一股民族自決的潮流4.某同學在網上看到這樣一段文字:“1937年9月,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發表宣言,聲稱‘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為中國今日之必需,中共愿為其徹底的實現而奮斗。’”該同學不知該材料的真偽。以下是對此材料真偽的判斷,其中正確的是A.應該是真的,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時期始終堅持三民主義B.應該是真的,中國共產黨為實現國共再次合作而做出了努力C.應該是假的,中國共產黨在抗戰期間的目標是反對日本侵略D.應該是假的,中國共產黨民主革命綱領與三民主義格格不入5.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說:“粟貴傷末,粟賤傷農。乃當其貴,不能使賤,上禁止勿貴,而積粟者閉糴,而愈騰其貴。當其賤,不能使貴,上禁止勿賤,而懷金者不售,則愈益賤。”材料表明王夫之主張A.實行農商并舉的經濟政策B.加強政府調控平抑糧食價格C.征收工商稅減輕農民負擔D.發揮市場作用促進商品流通6.1920年5月1日,北京、上海、廣州、九江、唐山等各城市的工人、群眾紛紛舉行了集會游行,《北京大學學生周刊》《新青年》等雜志紛紛出版“勞動節紀念專號”,發表了李大釗、陳獨秀的《五一運動史》《勞動者底覺悟》等文章,這是中國首次紀念五一國際勞動節。這種現象表明A.中國工人運動成為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B.推進中國民主革命發展的社會條件逐漸成熟C.馬克思主義已經成為工人運動的指導思想D.中國工人階級已經作為獨立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臺7.西方國家的“三權分立”并不是什么神秘的東西,它和中國兒童游戲中的“錘子、剪子、布”同一原理,即一物降一物。對此種說法你認為。A.正確,講出了三權分立的實質B.貼切,道出了三種權力之間的關系C.不妥,三種權力的關系不是簡單的單向制約D.不妥,三種權力的關系應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8.美國一位歷史學家說:“共產黨的大多數領導人被蔣介石殺害,但有些人逃進了華南山區。他們的領導人之一是毛澤東,毛澤東這時無視莫斯科的第三國際,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這位歷史學家所說的“新的革命策略”是指A.走城市革命道路的策略 B.開辟敵后抗日根據地的策略C.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 D.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9.劉少奇在1954年的報告中說:“這個憲法草案是我國人民利益和人民意志的產物,是我們國家發生了巨大變化的產物。”此“巨大變化”是A.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建立 B.三大改造的大規模開展C.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 D.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完成10.“……并無特出之首長,亦無權向各部及各督、撫直接發布命令。蓋……仍不過清王室一御用機關,不得目之為政府中之最高樞機。”文中省略的應該是A.中朝 B.政事堂 C.內閣 D.軍機處11.下表“滇文化墓葬”出土器物統計表階段出土器物戰國晚期到西漢前期隨葬尖葉形鋤、粗莖劍、空首鋪、銅鼓、貯貝器、透雕動物飾牌、璧環狀手鐲和圓形扣飾為典型的“滇文化”器物。西漢中期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背銅兵器、生產用具逐漸減少,內地輸入的鐵器和模仿內地制作的器物大量出現。西漢晚期至東漢初期地方民族特色的器物近于絕跡,內地輸入的鐵兵器、生活用具和五鐵錢,已占絕對優勢。表是20世紀中期以來滇池地區出土的器物統計。從出土器物的特點可推斷,漢代A.中原地區的生產方式向西南推廣B.西南地區開始納入中央統一管轄C.西南地區鐵器主要依靠中原輸入D.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了有效鞏固12.一戰后,日本的侵略野心進一步膨脹,軍國主義勢力主張“唯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將侵掠矛頭指向中國,導致爆發A.九一八事變 B.七七事變 C.八一三事變 D.華北事變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32分)(歷史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清朝的司法機構基本沿襲了封建舊制,中央設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分掌審判、復核和監察,地方審判權由行政長官兼領。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在中國獲得了“治外法權”。19世紀末,清政府已經認識到喪失司法主權的危害性,1902年清廷下詔“著派沈家本、伍廷芳將一切現行律例按照交涉情形,參酌各國法律,悉心考訂,妥為擬改。務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1906年,清政府將刑部改為法部,掌管全國司法行政事務,不再具有審判職能,改大理寺為大理院,作為全國最高審判機關,在法部設置總檢察廳,作為最高檢察機關,獨立行使檢察權。1907年,在各省設高等審判廳,府(直屬州)設地方審判廳,州縣設初級審判廳。清政府還引進了西方近現代訴訟制度,承認律師制度的合法性,確定了審判公開、允許辯論等原則,并明確了預審、合議、公判、復審等程序,初步規定了法官、檢察官考試任用制度。——摘編自賈孔會《中國近代司法改革芻議》(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清末司法改革的主要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清末司法改革的原因。14.(20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世紀30年代初,中國思想界興起了一股關注和討論蘇聯的熱潮。當時很多人認為蘇聯是一個自由、民主、平等的國度,與資本主義少數財閥壟斷的民主不同,蘇聯實現了一種最大多數人的民主。同時,美蘇復交、蘇法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蘇聯加入國聯等都受到中國知識界的密切關注和高度評價。當時中國知識界認為蘇聯婦女地位有較大提高,并認為蘇聯“絕大多數的家庭,都充滿了美滿的、愉快的家庭生活”,蘇聯教育是“計劃著去迎合蘇聯人民的需要的”,就連莫斯科的夜生活也受到知識界的關注和贊譽。當時中國知識界在大力地介紹、評論蘇聯時,介紹評論最多的是蘇聯取得成功的法寶——計劃經濟。20世紀30年代初,中國國內興起了一股聲勢浩大的計劃經濟思潮,這體現了當時知識界希望中國迅速強大抵御侵略的愿望。——摘編自鄭大華、張英《論蘇聯“一五計劃”對20世紀30年代初中國知識界的影響》材料二由于特殊的國內外形勢,毛澤東借鑒了蘇聯的工業化模式,并對其弊端進行了反思和調整。1956年,他指出:“重工業是我國建設的重點……但如果沒有足夠的糧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養活工人,還談什么發展重工業?”毛澤東認為:“蘇聯的辦法把農民挖得很苦。”關于資金的積累模式,他提出:“發展重工業可以有兩種辦法,一種是少發展一些農業輕工業,一種是多發展一些農業輕工業。從長遠觀點來看……后一種辦法會使重工業發展得多些和快些。”1959年,毛澤東提出:“對企業的管理,采取集中領導和群眾運動相結合,工人群眾、領導干部和技術人員三結合,干部參加勞動,工人參加管理,不斷改革不合理的規章制度。”——摘編自魯碧華《毛澤東對蘇聯工業化模式的反思與突破》(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20世紀30年代中國知識界介紹和評論蘇聯的角度,并分析當時中國計劃經濟思潮出現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選擇蘇聯工業化模式的原因,并概括毛澤東對蘇聯工業化模式的反思與突破。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A【解析】

從題目“新興經濟體開始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成為IMF增資的重要來源”可知,在國際機構中新興經濟體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故A項正確。南北經濟發展依舊不平衡,發達國家占優勢,發展中國家處劣勢,故B項錯誤。題目中未涉及經濟區域集團化,故C項錯誤。題目未體現IMF面臨著嚴重的資金困難,故D項錯誤。所以選A。2、D【解析】

材料是改革開放后,關于中國農村基層民主制度建設情景的描述,說明基層民主得以進一步擴大,故選D;人民真正當家作主的實現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排除A;農村基層選舉和政府機構無關,材料信息不能說明直接選舉全面展開,排除BC。【點睛】解答本題的關鍵信息是“像其他遍及中國的近五十萬個村莊一樣,他們很快就要透過選舉推舉你們當地的領導”,聯系所學我國基層民主建設成就分析解答。3、B【解析】

據材料“1928年7月……在不顧及過去及過去不平等的條約、協定與慣例的前提下,運用大膽而強烈的手段,在革命精神與群眾運動的強大支持下,在脅迫性或半脅迫性的情況下,以達到我國外交談判的目的”可知,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軍,使南京國民政府成為全國性的中央政權,地位提高。而且在對外上南京國民政府在革命精神與群眾運動的強大支持下也試圖通過外交談判達到廢除舊的不平等的條約,簽訂平等互惠的“改訂新約運動”,這些表明了“國民政府獨立自主的民族意識有所增強”,B正確;據所學可知,材料主要是國民政府的外交行為,而不是“群眾愛國運動蓬勃發展”,A說法錯誤;C與材料無關;材料只是強調的國民政府的外交行為,未涉及其他國家,D以偏概全。4、B【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1937年9月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中國共產黨從民族利益出發與國民黨進行第二次合作,表示服從國民政府,改編工農紅軍,據此判斷,應該是真的,故B項正確;A項錯在“始終”,應排除;材料信息無法體現“中國共產黨在抗戰期間的目標是反對日本侵略”,排除C項;D項“格格不入”明顯錯誤,排除。【點睛】解答本題的關鍵信息是“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為中國今日之必需,中共愿為其徹底的實現而奮斗”,聯系所學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史實分析解答。5、D【解析】

王夫之這段話的大意是:粟米價貴傷害商業,價賤則傷害農業。當其價格昂貴時,不能(通過強制手段)使其價賤,政府強制平抑糧價,那么糧商不再收糧出售,只會導致糧價最終更貴;當糧價低賤時,不能(通過強制手段)使其價格提高,政府強制要求糧食售價提高,那么糧商壓倉不售,就會導致糧價更加低賤。材料中王夫之并論及農業和商業關系,故A排除;王夫之反對政府干預糧價,故B排除;材料中沒有體現征收工商稅的主張,故C排除;王夫之反對政府強制干預,主張糧價遵從市場調節作用,故D正確。6、B【解析】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中涉及的這些活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喚醒了工人的覺悟,從而推進了中國民主革命發展的社會條件逐漸成熟,故B正確;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工人運動成為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中國工人階級作為獨立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臺,故AD錯誤;材料不能體現出馬克思主義成為工人運動的指導思想,故C錯誤。7、C【解析】試題分析:中國的體現的關系是單向制約,一物降一物,但是美國的三權分立則是雙向制約,是相互制衡的關系。因此材料說法是不妥的。故選C。AB明顯錯誤;三權是分立的,不是相互包容的。D錯誤。考點:美國三權分立體制點評:美國三權分立是借鑒了孟德斯鳩的分權理論,三權相互制衡,從而保障民主,反對專制。與此相關的知識點如英國、美國、德國確立的政體類型和法律文獻與特點也需要掌握。8、D【解析】

略【詳解】根據材料中的“華南山區”“毛澤東”等信息,并結合所學可得出材料強調的是開辟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故D正確。9、B【解析】

根據題干結合所學可知,從1953年起,我國已經按照社會主義的目標進入有計劃的經濟建設時期,逐步開展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為1954年憲法的頒布奠定了基礎,故B項符合題意;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建立于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排除A項;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在憲法中確立,排除C項;1954年我國工業化并未完成,排除D項。故選B。10、D【解析】

據材料中“清王室一御用機關,不得目之為政府中之最高樞機”聯系清朝的中樞機構特點,該機關應是軍機處,故選D;西漢實行中外朝制度,排除A;政事堂是唐、宋時期宰相的總辦公處,內閣不是清朝的御用機關,排除BC。【點睛】解答本題的關鍵信息是“不過清王室一御用機關,不得目之為政府中之最高樞機”,聯系清朝軍機處的特點分析解答。11、A【解析】

材料所示的是滇池地區漢代墓葬隨葬品中中原特色的器物增加,而本地特色器物減少的現象,通過這一現象可知,當時西南地區同中原經濟文化交往加強,中原地區的生產工具向西南地區傳播,中原地區的生產方式向西南推廣,故A正確;西南地區在秦朝就已經開始納入中央統一管轄,排除B;從材料中不能推斷鐵器主要依靠輸入還是本地仿制生產,排除C;僅從使用生產工具這一點,不能得出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有效鞏固,排除D。12、A【解析】

日本軍國主義勢力主張“唯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首先將矛頭指向中國東北和內蒙古,為此1931年發動了九一八事變,故A正確;七七事變是日本全面侵華的標志,排除B;八一三事變主要是進攻上海,排除C;華北事變爆發于1935年,不符合“必先征服滿蒙”的信息,排除D。故選A。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1)引進西方司法制度和原則;建立獨立司法體系;確立公開公正的訴訟和審判制度;重視司法人員的素質提升。(2)鴉片戰爭后中國司法主權遭到破壞;西學東漸,西方近代司法制度傳人中國;清政府認識到司法改革的迫切性;清末新政開啟近代司法改革。【解析】(1)通過仔細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不難發現清末司法改革的主要特點按照材料分層次概括即可,例如,材料中的“司法體系的建立、引進了西方近現代訴訟制度、確定了審判公開、允許辯論等原則、規定了法官、檢察官考試任用制度”等均是可以作為答案的。(2)在做此題時需要注意的是清末司法改革的原因主要從“清政府已經認識到喪失司法主權的危害性鴉片戰爭后、西方近代司法制度傳人中國、清政府認識到司法改革的重要性、迫切性”等進行多方面分析。點睛:選修模塊的考題一般都提供新材料,創設新情境,考查考生根據所學知識的遷移能力和相關分析問題的技巧和方法。所以一般情況下,考查內容均不是選修課本上的基本史實。這就需要考生在閱讀材料的基礎上,結合所學分析問題的方法,將所學相關知識遷移過來回答有關問題。14、(1)角度:政治制度;外交政策;社會生活;計劃經濟。原因:1929~1933年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暴露了自由放任政策的弊端;美國實施羅斯福新政,國家干預經濟成就巨大;蘇聯實行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并完成“一五”計劃,國力大增;中國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日本侵略日益加重。(2)原因:兩國相同的社會制度背景;蘇聯工業化的成功示范;中國面臨嚴峻的國際政治軍事形勢(或美國對中國的遏制);為了盡快改變我國貧窮落后的面貌(或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