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深化課程改革協作校2025屆高考歷史倒計時模擬卷含解析_第1頁
浙江省深化課程改革協作校2025屆高考歷史倒計時模擬卷含解析_第2頁
浙江省深化課程改革協作校2025屆高考歷史倒計時模擬卷含解析_第3頁
浙江省深化課程改革協作校2025屆高考歷史倒計時模擬卷含解析_第4頁
浙江省深化課程改革協作校2025屆高考歷史倒計時模擬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浙江省深化課程改革協作校2025屆高考歷史倒計時模擬卷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考場號和座位號填寫在試題卷和答題卡上。用2B鉛筆將試卷類型(B)填涂在答題卡相應位置上。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右上角"條形碼粘貼處"。2.作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選項的答案信息點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試題卷上。3.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域內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無效。4.考生必須保證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朝鮮戰爭爆發后,為了對中國實行禁運,美國要求產膠國禁止向中國出口橡膠。1952年9月,中國與錫蘭簽訂了以“大米換橡膠”為主要內容的政府貿易協定。隨后,其他亞洲國家也先后同新中國進行貿易。這些現象A.得益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實施B.適應了國內經濟建設的需要C.推動了民族解放運動高潮的出現D.表明中國放棄了“一邊倒”政策2.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內閣更換頻繁,但在1879年到1940年的94屆政府中,74屆內閣中至少有一名成員來自前內閣,有40屆內閣一半以上的部長來自前內閣。這一現象A.鞏固了議會權力中心的地位 B.體現了各派政治妥協的特征C.利于維護統治的延續與穩定 D.導致內閣行政權力過度集中3.下圖為“天花在新大陸傳播路線圖”。在西歐殖民者登.上美洲之前,美洲從未有過天花病毒。1521年到1527年,中美洲擁有800萬人口的阿茲特克帝國與南美洲600萬人口印加帝國先后被西班牙數百人的隊伍征服了。18世紀美洲本土印第安人幾乎喪失殆盡:對此推論合理的是A.全球化是把雙刃劍 B.三角貿易導致疫情C.先進必定戰勝落后 D.疫病終結商業革命4.“齊魯”二字一直作為山東的象征,2009年10月在山東省召開了第十一屆全運會。其宣傳口號有“和諧齊魯風,精彩全運情”;2010年上海世博會山東館以“齊魯青未了”作為展示主題。“齊魯”能代表山東,起源于中國古代哪一制度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縣制 D.行省制5.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中,提出了停止使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沒收地主階級土地之政策,而以減租減息作為抗日戰爭時期解決農村土地問題的方針。這一方針A.成為中共全國性的土地綱領 B.壯大了正面戰場的抗戰力量C.形成了全面抗戰路線的核心 D.有利于開創敵后抗戰新局面6.“秦皇掃六合”,建立了大一統的中華帝國是在A.公元前2世紀初 B.公元前3世紀初C.公元前2世紀末 D.公元前3世紀末7.郁達夫,浙江富陽人,我國現代著名作家和詩人,抗戰爆發后,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1938年1月18日在武漢寫下“年年風雨黃花節,熱血齊傾烈土墳。今日不彈閑涕淚,揮戈先草冊倭文”一詩。結合所學,指岀下列選項中與之相關的說法錯誤的是A.以激昂的心情緬懷了黃花崗起義死難的烈土B.可能與日本軍隊侵占郁達夫的故鄉富陽有關C.凝聚著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必勝的信念D.表達出了他要與日本侵略者決一死戰的決心8.“在最小的空間內用最簡單的耕作方式養活盡可能多的人是中國古代農民的終極目標,為此,他們將土地分成小塊,勞動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塊土地上面。”這段材料最主要反映了A.人口膨脹的壓力 B.耕地少且耕作方式落后C.精耕細作的必要性 D.小農經濟的脆弱性9.1927年秋季,蘇聯發生了糧食收購危機。對危機產生的原因,斯大林認為:一是工業發展速度太慢,以致農村商品供應不足;二是個體小農生產率低,不能提供充足的商品糧;三是富農拒絕把糧食按規定價格賣給國家。但政治局委員布哈林認為危機之所以產生是由于糧價太低,農業賦稅太重,致使谷物生產減少。這表明A.新經濟政策在農村成效不大B.工業優先戰略損害農業發展C.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分歧嚴重D.農業相對落后影響經濟發展10.1978年以來的中國歷史,有的學者以1992年為界將其劃分為兩個階段(甲),有的學者以2001年為界將其劃分為兩個階段(乙)。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A.都是從經濟改革的角度進行劃分B.都是從對外開放的角度進行劃分C.甲以開始變革所有制形式為標志D.乙意指中國與世界市場全面接軌11.下圖是一幅政治漫畫,漫畫中赫魯曉夫對肯尼迪說:“為了維護和平,我們必須相互擁抱"。中間人物為古巴領導人卡斯特羅。該漫畫表明A.古巴成為美蘇實現和解的紐帶B.蘇聯在危機處理中掌握主動權C.美蘇在危機中保持克制與妥協D.小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生存困難12.形成于20世紀40年代“二戰”劫難后的某一文學流派是浪漫主義的死敵,它是現實主義的承繼者和突破者,是一場反叛運動。該流派A.抒發對理想世界的追求 B.力求真實再現現實生活C.帶有很濃烈的神話色彩 D.以喜劇形式表達嚴肅主題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32分)閱讀以下材料,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回答。材料一“中世紀的城市,初期還完全是一個在社會中由農業決定的陌生體,到了中世紀晚期則發展成為一個有自我意識的、最終成為中心的生活區域,成為現代社會的一個胚細胞。”——漢斯-維爾納·格茨《歐洲中世紀生活》材料二“恰恰因為它們才從頭開始,而且處于政治上支離破碎的歐洲而不是堅如磐石的帝國結構中,所以自治市的自由民從一開始就表現出自信和獨立。”——斯塔夫里諾斯問題:(1)歐洲中世紀城市復興的動因是什么?(2)如何理解“中世紀的城市……最終成為中心的生活區域,成為現代社會的一個胚細胞。”14.(20分)材料為促使北越(越南民主共和國)同意談判,約翰遜政府提出對越賠償問題。在1968年5月13日起的巴黎談判中,美國以援助為誘餌,試圖推動和談。然而,由于雙方分歧嚴重,加之北越堅決要求美國給予“賠償”,而非“援助”,巴黎談判一度中斷。此后,為掩護1972年的軍事進攻,北越重新提出賠償問題。但是,受美、中、蘇三國關系的影響,巴黎談判陷入困局。由于復活節攻勢的受挫與美國的秘密承諾,北越再度積極談判,最終簽署了《巴黎協定》,并就賠償問題與美國達成共識。然而,在美軍撤離南越后,美越雙方都沒有嚴格遵守協定,賠償問題也不了了之。事實證明,美越兩國在賠償問題上的做法都是策略性的,北越從未為了獲得賠償而改變自己的決策。賠償問題在推動巴黎談判進程、盡快結束戰爭問題上發揮了一定的作用。——摘編自邵笑《巴黎談判中美國對越戰爭賠償問題》(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美、越達成《巴黎協定》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美、越巴黎談判的特點及意義。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B【解析】

由材料“美國要求產膠國禁止向中國出口橡膠”可知,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對我國實行外交孤立、經濟封鎖的政策,故以“大米換橡膠”為主要內容的政府貿易,有利于我國打破美國的經濟封鎖,適應了國內開展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需要,故選B;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于1953年,與題干時間不符,故排除A;推動民族解放運動高潮出現的原因是二戰,材料中的這些現象與與民族解放運動高潮無關,故排除C;“一邊倒”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確定的三大外交方針之一,50年代初期的中國并未放棄這一外交方針,D選項表述與史實不符,故排除。2、C【解析】

第三共和國時期,前后屆內閣成員的有效承接有助于統治的延續和穩定,C正確;題干未體現議會的權力中心地位,排除A;閣員屬于哪一派別并未明確,因此不能得出政治派別的妥協,排除B;內閣行政權力集中不是四三共和國時期的政治現象,排除D。3、A【解析】

病毒的傳播、種族的滅絕,這些都是新航路開辟以來的全球化所帶來的消極影響,因此可得出全球化是把雙刃劍,A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到三角貿易與疫情的關系,排除B項;C項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疫病與商業革命的關系,排除D項。4、A【解析】

齊、魯是西周時期分封制下的封國,故A正確;宗法制是維系分封制的制度,排除B;郡縣制是按照地域劃分的制度,排除C;行省制是元朝時期實行的地方管理制度,排除D。故選A。5、D【解析】

據材料1937年8月可知,全民族抗戰已經開始,中日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為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進行抗日,中國共產黨的土地政策由“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沒收地主階級土地之政策轉變為以減租減息作為抗日戰爭時期解決農村土地問題的方針”,這有利于開創敵后抗戰新局面,D正確;據所學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共產黨土地政策,而不是“中共全國性的土地綱領”,A說法有誤;據所學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共產黨土地政策,有利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而國民政府奉行的是“片面抗戰路線”,故B與題意無關;全面抗戰路線的核心是開辟敵后抗日根據地,C說法錯誤。【點睛】1937年8月的陜北洛川會議提出了全面抗戰路線的方針。6、D【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公元前221年是公元前3世紀末,D項正確;排除A、B、C項。7、C【解析】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1938年10月,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故C符合題意;“年年風雨黃花節”體現了緬懷黃花崗起義死難烈士的激昂心情,故A不符合題意;1937年10月日軍占領富陽,身負國仇家恨的郁達夫前往武漢,故B不符合題意。“今日不彈閑涕淚,揮戈先草冊倭文”體現了郁達夫要與日本侵略者決一死戰的決心,故D不符合題意;8、C【解析】

題干中的“在最小的空間內用最簡單的耕作方式養活盡可能多的人”體現的是精耕細作的概念,“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塊土地”也說明中國古代需要精耕細作的農業耕作模式,故答案為C項;題干并非強調人口壓力帶來的影響,故A項錯誤;題干信息未涉及耕作方式,故B項錯誤;題干未體現小農經濟的脆弱性,故D錯誤。9、C【解析】由題干描述可知對糧食危機的原因斯大林和政治局委員布哈林之間的認識是不一致的,說明社會主義建設中存在嚴重的分歧,故C項正確;新經濟政策實行固定的糧食稅,提高了農民的積極性,推動了農業的發展,故A項錯誤;材料反映的是1927年,這一時期并未確立優先發展工業戰略,故B項錯誤;材料中斯大林認為農業發展落后不利于經濟發展,而布哈林并不認同,且農業相對落后影響經濟發展題干沒有體現,故D項錯誤;10、D【解析】

依據材料“1992年為界將其劃分為兩個階段”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指的是1992年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材料“以2001年為界將其劃分為兩個階段”指的是中國與世界市場全面接軌。故答案為D項。A項乙階段不涉及經濟改革,排除;B項甲階段未涉及對外開放,排除;C項新中國一直主張實行公有制,排除。11、C【解析】

根據材料“漫畫中赫魯曉夫對肯尼迪說”“為了維護和平,我們必須相互擁抱”“中間人物為古巴領導人卡斯特羅”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古巴導彈危機的解決,美蘇在危機中保持克制與妥協,故C項正確;古巴是美蘇的矛盾點所在,故A項說法錯誤;材料未體現蘇聯在危機處理中掌握主動權,故B項說法錯誤;材料反映的是古巴導彈危機的解決,是二戰結束以后的事件,故D項說法錯誤。12、D【解析】

根據材料“某一文學流派是浪漫主義的死敵,它是現實主義的承繼者和突破者”可知是二戰后的荒誕派文學,用輕松的喜劇形式表達嚴肅的悲劇主題。故選D;A是浪漫主義文學的特點,排除;B是現實主義,排除;C屬于神魔文學,排除。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1)西歐中世紀生產力的提高和商品經濟的發展,經濟利益驅使封建領主支持城市復興,支離破碎的歐洲是城市復興的客觀條件。(2)城市復興”最重要的原因是生產力的提高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它不僅在封建社會母體中孕育了迥異于莊園經濟的新的經濟因素,而且催生出了新的經濟體制、新的政治體制、新的價值觀念和新的文化精神,它在促使歐洲走出中世紀的同時,也促使世界邁向新的時代。自由、平等、公平、公正等思想觀念在城市復興過程中的萌發。【解析】

(1)動因:依據材料二“政治上支離破碎的歐洲”的信息和所學從西歐中世紀生產力的提高、商品經濟的發展、經濟利益驅使以及支離破碎的歐洲等回答。(2)理解:依據材料中信息和所學從“城市復興”的原因、城市催生出新的經濟體制、新的政治體制、新的價值觀念和新的文化精神、促使世界邁向新的時代以及自由、平等、公平、公正等思想觀念萌發等回答。14、(1)原因:美國給予北越秘密承諾;北越軍事受挫;美國陷入侵越戰爭的泥潭;蘇聯、中國的影響。(2)特點:和談與戰爭相伴;賠償問題影響談判進程。意義:促使越南戰爭盡快結束;利于緩和大國關系;推動印度支那地區的和平進程;利于緩解美國的國內危機。【解析】

(1)原因:根據材料中“美國以援助為誘餌,試圖推動和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