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河南豫南九校高考歷史一模試卷含解析_第1頁
2025屆河南豫南九校高考歷史一模試卷含解析_第2頁
2025屆河南豫南九校高考歷史一模試卷含解析_第3頁
2025屆河南豫南九校高考歷史一模試卷含解析_第4頁
2025屆河南豫南九校高考歷史一模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屆河南豫南九校高考歷史一模試卷考生須知:1.全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全部在答題紙上作答。選擇題必須用2B鉛筆填涂;非選擇題的答案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答字筆寫在“答題紙”相應位置上。2.請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答字筆在“答題紙”上先填寫姓名和準考證號。3.保持卡面清潔,不要折疊,不要弄破、弄皺,在草稿紙、試題卷上答題無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歌德說羅馬法“如同一只潛入水下的鴨子,雖然一次次將自己隱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卻從來沒有消失,而且總是一次次抖擻精神更飽滿地重新出現”。羅馬帝國滅亡后,對羅馬法的研究一度在兩個時期掀起熱潮,這兩個時期是A.中世紀和宗教改革時期 B.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時期C.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 D.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時期2.在伯利克里時代,向公民提供觀劇津貼也被制度化;演員和劇組會得到來自政府的補貼和私人的費助;公民大會專門選出執政官來監督戲劇公演的組織和統籌等相關事宜。這些現象A.表明雅典的文化高度繁榮B.重在提高戲劇的教化功能C.利于城邦民主政治的發展D.體現了執政者的民本理念3.明清商人往往采取“合伙”、委托資本(把資金委托給有商業才能且值得信賴的人經營)通過各種人際關系(包括親戚、朋友、同鄉等)提供資本等方式進行籌資活動。這些籌資方式A.推動了商幫的形成與發展 B.促使股份制企業出現C.導致重農抑商政策的瓦解 D.催生了資本主義萌芽4.從蒸汽機的發明和電氣技術的應用帶來的后果看,下列不屬于科學技術進步對社會發展的作用是A.社會生產力大幅度提高 B.社會結構和世界形勢因此改變C.人類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D.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周期性出現5.1952年艾森豪威爾就任總統后,美國經濟快速增長。青少年生活條件優越,倍受家庭的寵愛,“甲殼蟲”、“滾石”和“貓王”搖滾歌手成了他們的超級巨星。這是因為搖滾音樂作品A.抒發了浪漫情懷 B.遵循了寫實原則C.突出了理性思維 D.表達了激情反叛6.中國的鄉里制度可以追溯到西周,西周時鄉和里是單獨出現的。春秋戰國時期,鄉里制度在沿襲西周國、野管理體制的基礎上有了一些變化:鄉和里開始并稱,“鄉”正式成為鄉里基層組織的一級單位;出現了“亭”的設置。該變化反映出春秋戰國時期A.新式社會秩序在重構 B.傳統制度遭到遺棄C.宗法血緣制已經崩潰 D.大一統國家的形成7.漢武帝時,桑弘羊主持財政,首次實行平準政策,“大農諸官盡籠天下之貨物,貴則賣之,賤則買之。如此,萬物不得騰躍,故抑天下之物。番貨長財,以佐助邊費”。材料表明漢代平準政策A.使重農抑商政策有所松弛 B.導致百姓賦稅負擔更加沉重C.為解決邊患創造有利條件 D.政府專賣抑制富商大賈勢力8.如圖是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云紋漆案,是古人盛放食物的家具,它反映了兩千多年前貴族宴飲進餐時分餐制的生活狀況。后來,考古學家們又在距今約4500年以前的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發現了一些用于飲食的木案,說明當時就已經出現了分餐制。由此可知,分餐制的出現A.說明古人有良好的衛生習慣 B.源于氏族公社共享勞動成果C.體現了長幼有序的禮儀規范 D.反映了貴賤有序的等級觀念9.1955年8月,中美大使級會談在日內瓦(后在華沙)舉行,至1970年會談共進行了136次。中方代表是駐波蘭大使王炳南,美方代表是駐捷克斯洛伐克大使約翰遜,雙方就彼此關注的問題進行接觸和交換意見。中美大使級談判A.反映國際形勢逐步緩和B.標志中國外交政策改變C.體現中國外交的靈活性D.為中美建交奠定了基礎10.元祐四年(1089年),蘇軾知杭州。剛上任不久,杭州大旱,隨即“濕疫”疫情四起。他帶頭并號召富豪捐款修建名為“安樂坊”的醫院,“作饘粥,藥餌,遣吏挾醫,分方治病,活者甚眾。”(《續資治通鑒長編》),可見A.宋代各種疫情災害頻發 B.宋皇室對疫情不聞不問C.政府主導抗擊濕疫疫情 D.宋朝開始中藥治療疫疾11.下表是當今對漢代絲織業了解的部分情況。據此可以說明織物情況出現具有復雜花紋的高級織物,普通織機無法制造織機實物史料情況無完整的高級織機出土,普通織機也只能據畫像石復原漢賦記載情況漢王逸《機婦賦》對高級織機有所描述,如“高樓雙峙”“纖繳俱垂”A.漢賦記載具有重要史料價值 B.高級織機在漢代還沒有出現C.漢代高級織品是從歐洲傳過來 D.對外交流促進了絲織業發展12.中世紀歐洲盛行封建制度,維系其封建關系的主要基礎是A.國王的權威B.土地與契約C.宗教與習俗D.宗法與血緣13.“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長于先生。”這是中國對聯藝術中非常典型的雙關聯。對“朱子高于孔子”喻意的最佳解釋是A.朱熹建立了系統的心學理論 B.朱熹繼承和發展了儒家學說C.朱熹對儒家學說的貢獻比孔子大 D.朱熹的學說更科學14.在19世紀上半期,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只發生在單個國家,到了19世紀后半期,世界性的經濟危機時有發生,這主要是因為:A.資本主義經濟固有矛盾的發展 B.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開始形成C.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確立 D.列強之間國際貿易沖突加劇15.1982年鄧小平會見印度代表團時說,中國有句話:愈富的人愈慳吝。要富國多拿點錢出來,它不肯,技術轉讓更不愿意。所以,第三世界僅寄希望于南北問題(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矛盾)的解決是不夠的,南南之間還要進行合作。鄧小平的話指出了A.要加快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步伐B.新中國重返世貿組織的迫切性C.推翻現存的世界政治秩序的必要性D.發展中國家加強合作的重要性16.公元前462年厄菲阿爾忒進行改革,剝奪了雅典戰神山貴族會議(長老議事會)否定公民大會決議和控制公職人員行動的權力。此次改革A.打擊了貴族的政治特權B.擴大了民主政治的統治基礎C.取消了對公職人員的監察D.確立了公民大會作為最高權力機關17.下圖所示紙幣中體現當代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是A. B. C. D.18.抗戰期間漫畫家豐子愷創作了《兒童與捷報》的漫畫。右下角的落款是“廿七年兒童節”(注:民國時期的兒童節為4月4日)。上述“我軍大捷”應發生于A.淞滬會戰 B.太原會戰 C.徐州會戰 D.武漢會戰19.馬克思曾說:“自然科學正在準備一次新的革命。蒸汽大王在前一世紀中翻轉了整個世界,現在它的統治已到末日,另外一個大得無比的革命力量……將取而代之。”材料反映出馬克思觀察社會的視角是A.階級斗爭 B.全球聯系 C.技術革新 D.生態變遷20.漢代對地方割據勢力的打擊產生了兩個副產品:一個是強化了郡縣制,另一個是產生了新的選官制度——察舉制。這主要說明A.血緣政治的影響力逐漸減弱B.漢代君主專制制度的完善C.地方割據勢力促進社會轉型D.地方勢力決定集權的發展21.閱讀上表中兩部憲法的內容節編,可以看出,兩國①都確立了共和政體②憲法的上述條文都旨在防止總統專權③總統須對議會負責④各部部長均由總統任命并對總統負責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22.古希臘的赫爾墨斯神祇既有保護城邦和私人財產的功能,也是旅行者、傳令者、運動員的保護神;既是幸運、貿易、獲利和辯才之神,也是度量衡的發明者和保證者。這表明古希臘宗教A.植根于城邦社會生活 B.維護奴隸主貴族的利益C.保障了民主制的運行 D.是人文主義精神的產物23.清朝到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時制瓷技藝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水平。下列表述正確的是A.中國瓷器開始大量銷往海外市場B.許多瓷器為國際市場需要而生產C.清朝政府采取鼓勵瓷器出口政策D.官營手工業規模大且占主導地位24.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創立的卡內基鋼鐵公司壟斷了美國鋼鐵市場,鋼鐵價格從1870年的每噸100美元跌到1900年的每噸12美元。鋼鐵價格的變化突出反映了A.鐵路和輪船運輸降低產品成本 B.社會化大生產推動經濟發展C.壟斷組織控制產品生產與價格 D.電氣時代改變人類生產生活25.據文獻記載,遠古時期天地相通、民神雜糅,人人皆可通過占卜祭祀溝通天神。五帝之一的顓頊“絕地天通”,把溝通神靈、祭祀天地的特權統歸于專職巫師,其他人不能參與。這一變化A.推動了早期國家的形成 B.成為了階級分化的源頭C.導致了神權王權的分離 D.促成了專制統治的建立26.下圖“滑稽魂”漫畫,為民國初年畫家周慕橋所繪。畫中人物手拿一桿旱煙槍在樓梯口對著電燈泡,仿佛在說:“取個火吧。”漫畫內容反映出當時A.電燈已普及中國 B.西方先進科技深刻影響中國國民C.民眾生活很落后 D.民眾對西方文明的認知存在局限27.先秦盟書,通常指的是天子與諸侯或諸侯與諸侯之間為維持某種特定政治關系而將雙方盟誓內容寫成的文字材料。西周時期盟書甚少,春秋時期盟書大量出現,戰國時期盟書又逐步減少乃至消失。這反映出A.締結盟書是維護天子權威的主要手段B.諸侯爭霸戰爭演變為中央和地方之爭C.分封制逐漸向中央集權制轉變D.儒家的誠信觀念為時人所接受28.下列言論中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思想上最接近的是A.“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B.“仁義禮智便是天理之件數”C.“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D.“絕圣棄智,民利百倍”29.據記載,從1901年到1907年六年間,維新知識分子把政治小說作為譯介域外文學文體的首選,其中有《美國獨立記演義》(1903年),《多少頭顱》(1904年)和《蘇格蘭獨立記》(1906年)等。此時,維新知識分子翻譯政治小說的主要目的是A.宣傳維新變法思想 B.從文學角度革除國民舊觀念C.激發民族主義意識 D.向中國社會介紹西方的文化30.如圖是一幅關于二戰后初期反映“冷戰”的漫畫《來吧,小魚!》。畫面中的山姆大叔手抓漁網,正在召喚小魚過來。該漫畫揭示的主題是A.凱南“八千字電報” B.富爾頓演說 C.杜魯門主義 D.馬歇爾計劃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根據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由于生產技術和社會組織方式發生了重大變革,使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及相關的文化價值體系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即為文明轉型。例如一萬年前,在人口和資源的壓力下,人類從漁獵采集文明向游牧、農耕文明轉型。標志性的技術突破是青銅器和鐵器的出現。兩千多年前,中國經過春秋戰國五百年的混亂,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轉型。即“鐵質農具+小農經濟+君主官僚體制+儒道法意識形態”的中國傳統文明終于成型。后來,西方文明出現新的轉型,開始了文藝復興,發明了蒸汽機,展開了一場人類對自然重大的征服運動……迫使一切民族走向工業化之路……經過幾百年的內外戰爭,逐步建立起了以自由中心的自由民主政體。——潘岳《可持續發展與文明轉型》(1)根據材料一及所學知識,簡述人類由低級文明向高級文明演進過程。分析影響文明轉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材料二人類文明的顯著變化發生在16世紀以后,對此有人寫道:“在這些世紀里,一個條款的新歐洲正在崛起……工業革命、法國大革命以及把自己的統治迅速擴大到全球的強大的民族國家的崛起,都發生在這些世紀里……安逸自在、心滿意足的中國人目不轉睛地注視著過去。”——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2)根據材料二及所學知識,指出16世紀以后人類文明的進程發生了怎樣的明顯變化?19世紀中期至l9世界末,推動“生機勃勃的新歐洲”“崛起”的政治、經濟因素主要有哪些?(3)19世紀中期至19世紀末,“心滿意足的中國人”由“注視著過去”到“開眼看世界”。歸納這一時期中國人“看世界”的角度或內容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試分析這一時期兩方文明對中國社會發展產生的影響。材料三當前,全人類正共同面臨著的文明轉型,如國沒有新技術的革命性的突破,如果沒有新的全球資源配置體系的革新,人與自然和人與人的矛盾將會迅速激化,人類就有可能越不過這次文明轉型的門檻。——潘岳《可持續發展與文明轉型》(4)進入20世紀末21世紀初,人類文明在政治、經濟方面今天我現了什么新趨勢?談一談我們應該怎樣應對“新的文明轉型”?32.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21周年。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949年11月15日和1950年1月8日,周恩來外長兩次致電聯合國秘書長賴伊和聯大主席羅慕洛,聲明“驅蔣納我”的立場。中國開始了爭取恢復聯合國代表權的斗爭。(1)材料一表明新中國成立時提出了什么政治要求?為什么未能實現?材料二在1951年11月的第六屆聯大上,美國借口“中國侵略朝鮮”提出“延期討論”中國合法席位的提案。在以后的幾屆聯大期間,美國一直以此為借口阻撓中國代表權問題的解決。表1:“延期討論”提案的表決情況會議贊成反對棄權總票數贊成百分比1954年441026073%1956年472487960%1960年4234229942%(2)表1中反映出從哪一年起美國的支持率開始下降?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下降的原因。材料三表2:1961—1971年新中國“驅蔣納我”提案的表決情況會議通過反對棄權總票數贊成百分比1961年38483011633%1965年47472011441%1971車76351712859%(3)依據表2歸納l961-1971年新中國“驅蔣納我”提案支持率的變化。指出1971年表決結果的直接影響,并分析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4)結合所學知識,運用以下四個詞語以“國力與外交”為主題寫一則歷史短文。新中國、20世紀四五十年代、20世紀70年代初、聯合國合法席位。要求:①緊扣主題,觀點合理;②史實準確,史論結合;③條理清晰,合乎邏輯;④字數在120宇左右。3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決獄是西漢董仲舒首先提出來的一種判決模式,他認為在法律無明確規定時,可用《春秋》等六經中的思想作為判決案件的依據。此外,審判除了應根據案件的事實外,還應重視追究犯罪人的動機來斷案,即所謂“原心定罪”。與此有關的斷獄案例被匯編成十卷的《春秋決事比》,該書中有案例如下:女子甲嫁漁民乙,乙出海遇風暴,船破身亡死不見尸。后,女子甲在其父母的建議下,改嫁他人。按秦朝以來的法律規定,夫死未葬不許改嫁。否則就是私嫁。律當棄市。董仲舒則根據《春秋》之義認為:夫死無男(無子女)有更嫁之道,且甲尊從母命所嫁,并無淫行之心,故而“無罪名,不當坐”。——摘編自楊健康、黃震《春秋決獄及其現代價值》等材料二羅馬《十二銅表法》規定:如“恩主詐騙被保護人的(財物)應宣誓充作‘犧牲’,奉獻于神”。夜間竊取耕地的莊稼或放牧.處死以祭谷神。只對有主觀故意的犯罪行為人進行刑罰,如“故意殺害他人”與“不希望殺害他人但不幸發生殺害他人的行為”。前者處予死刑,后者可通過交一只公綿羊替罪,這一原則長期沿用。進入帝國時期,出現了大量包括宗教犯罪在內的新罪名,羅馬私法發達、公法相對不發達的狀況深刻地影響了古羅馬刑法中公犯與私犯的規定,以至造成兩者的失衡。——摘編自郭靜《羅馬刑法的發展進程及其評價與影響》(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董仲舒判決女子甲無罪的依據,并分析其“春秋決獄”反映的漢代法律的發展趨勢。(2)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古代羅馬法蘊涵的法制理念。(3)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漢代“春秋決獄”與羅馬法所形成的法治文化產生的歷史影響。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C【解析】

依據中世紀的歐洲和文藝復興的背景可知,在中世紀天主教占統治地位,人的思想被神學嚴重束縛,人的個性被壓抑;在文藝復興時期,針對教會以神為中心的說教,人們提出了以人為中心的思想。為了突出人的個性,從歷史上找出理論依據,這兩個時期掀起了研究羅馬法的高潮。C正確;宗教改革是在民族主義國家興起,資本主義得到發展興起的對基督教的改革,未掀起學習羅馬法的研究熱潮,A錯誤;啟蒙運動其核心思想是“理性崇拜”,用理性之光驅散愚昧的黑暗,未掀起學習羅馬法研究的熱潮,BD錯誤。故選C。2、C【解析】

伯利克里時代向公民提供觀劇津貼也被制度化,向參加公共活動的公民發放補貼,有利于提高公民的素質和激發公民參政的積極性,利于城邦民主政治的發展,故C正確。伯利克里時代向公民提供觀劇津貼也被制度化,不能說明雅典的文化高度繁榮,排除A。戲劇本身具有教化功能,并非通過發放補貼來提高戲劇的教化功能,排除B。D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點睛】伯利克里改革:①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擔任幾乎一切官職。除十將軍以外,各級官職向所有公民開放,并都以抽簽方式產生。他們也都可以參加公民大會。②公民大會是立法機關和最高權力機關。③五百人議事會是公民大會常設機構,閉會期間處理日常事務,職能也進一步擴大。④為鼓勵公民積極參政,向擔任公職和參加政治活動的公民發放工資。為吸引公民觀賞戲劇,希臘政府每次發給每個公民兩個"奧波爾",作為"觀劇津貼"。3、A【解析】

商幫是以鄉土親緣為紐帶,擁有會館辦事機構和標志性建筑的商業集團。由材料“明清商人往往采取‘合伙’、委托資本通過各種人際關系提供資本等方式進行籌資活動”這種籌資方式推動了商幫的形成與發展,故A符合題意;中國古代不存在股份制企業,故B不符合題意;重農抑商政策是中國古代自戰國以來基本的經濟政策,故C不符合題意;材料沒有涉及資本主義性質的雇傭關系,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A。4、D【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周期性出現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束縛,不屬于科技進步的影響,D項符合題意;科學技術的進步,會推動生產力的提高,促進社會經構和世界形勢的改變,使人類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ABC三項不符合題意。5、D【解析】

根據所學,現代主義的音樂彰顯的是反叛意識,“甲殼蟲”、“滾石”和“貓王”等搖滾音樂展現的是一種激情,也是對現實的一種反叛,故D正確;浪漫情懷是工業革命時代的產物,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現代主義不屬于寫實,也不表現理性,排除BC項。6、A【解析】

根據材料“‘鄉’正式成為鄉里基層組織的一級單位;出現了亭’的設置”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戰國時期,鄉里制度的發展適應了社會經濟變化的需要,體現了中央集權制逐漸取代舊的分封制的趨勢。A正確;根據材料“鄉里制度在沿襲西周國、野管理體制的基礎上有了一些變化”可知,傳統制度沒有被遺棄,而是得到了繼承和發展,B排除;宗法制度崩潰在材料中無法體現,C排除;秦朝的建立標志著大一統國家的形成,時間不符,D排除。故選A。7、C【解析】

材料中“番貨長財,以佐助邊費”明確說明桑弘羊平準政策的作用,即為解決邊患創造有利條件,C正確;平準物價,與商民爭利,是重農抑商的表現,排除A;平準政策涉及商業,百姓賦稅負擔主要是農業,兩者不存在因果聯系,排除B;漢代專賣主要是鹽鐵官營,平準政策不屬于專賣政策,排除D。8、B【解析】

根據題干結合所學可知,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為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飲食木案體現的分餐制反映了氏族公社群體共享勞動成果的畫面,故B項正確;分餐制與古人衛生意識無直接聯系,排除A項;分餐制中并未體現長幼與貴賤的禮儀規范和等級秩序,排除CD兩項。故選B。9、C【解析】

中美大使級會談由駐波蘭大使王炳南和美國駐捷克斯洛伐克大使約翰遜負責,在兩大陣營對峙的背景下,這說明了中國外交的靈活性,故C項正確;此時的國際形勢既緊張又緩和,故A項錯誤;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直沒有改變,故B項錯誤;1972年中美關系正常化為中美建交奠定了基礎,故D項錯誤。10、C【解析】

材料反映了蘇軾任杭州知府時杭州發生的“濕疫”疫情,他組織富豪捐款修建醫院抗擊疫情,說明政府主導抗擊濕疫疫情,故C正確;材料只是體現1089年這一年的疫情和自然災害,故A說法錯誤;B與材料無關;早在東漢張仲景就用中藥治療疫疾,D說法錯誤。11、A【解析】

依據材料可知,文學作品漢賦對漢代紡織工具、實物有所記載,而且能夠得到印證,表明漢賦記載具有重要史料價值。A正確;從織物上看,出現了普通織機無法制造的紡織物,結合漢賦記載表明當時出現了高級紡織機,B排除;材料不能看出高級織品來自國外,C排除;材料未體現對外交流,D排除。故選A。12、B【解析】

本題考查中世紀西歐的封建制度。采邑改革促進了西歐封建制度的形成和發展。隨著國王和大封建主的層層分封,封建等級制度逐漸形成。西歐封建等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以土地關系為紐帶的封主和附庸的臣屬關系的建立。這一時期,自給自足的經濟實體——封建莊園盛行,農奴與領主之間的人身依附關系非常明顯。因此,維系中世紀歐洲封建關系的主要基礎是土地和契約。故排除ACD,B符合題意。13、B【解析】

朱熹的思想屬于理學,不是心學,排除A項;朱熹對儒家學說的貢獻比孔子大的說法沒有相關依據,排除C項;朱熹的學說未必就更加科學,排除D項。朱熹吸收了佛道思想創立了理學,發展了儒學,使儒學發展到思辨化的階段。故選C。考點:宋明理學點評:宋明理學是考試的重點。分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兩大派。陸王心學以陸九淵和王守仁為代表,主要是在明朝。程朱理學在兩宋之際就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主張理是世界的本源,方法論上強調格物致知或者發明本心致良知,與此相關的知識點如宋明理學產生的背景和主要內容等都需要掌握。【詳解】請在此輸入詳解!14、C【解析】

1929—1933年由美國爆發的經濟危機席卷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是緣于各國的經濟聯系日益密切,日益形成一個整體有關,故C項正確;A項是經濟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排除;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開始形成是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后,排除B;列強之間國際貿易沖突加劇是經濟危機后帶來的影響,排除D。故C。15、D【解析】

根據所學可知,南北問題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問題,南南問題屬于發展中國家的問題。鄧小平強調“第三世界僅寄希望于南北問題的解決是不夠的,南南之間還要進行合作”,這指出了發展中國家加強合作的重要性,故D正確;材料信息和加快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步伐無關,故A錯誤;世貿組織建立是在1995年,故B錯誤;材料信息涉及的是現存的世界經濟秩序,不知政治秩序,故C錯誤。16、A【解析】

據材料“剝奪了雅典戰神山貴族會議(長老議事會)否定公民大會決議和控制公職人員行動的權力”可知,此次改革打擊了貴族特權,故A正確。BD材料無法體現,故錯。“剝奪了…貴族會議…控制公職人員行動的權力。”并非監察,故C錯。17、B【解析】

歐元是歐盟成員國發行統一貨幣,體現出經濟一體化組織發展趨勢,B正確;A是美元;C是日元;D是英鎊,都不符合經濟區域一體化組織。18、C【解析】

依據材料中“廿七年兒童節”等信息結合所學可知,民國二十七年是公元1938年,1938年春,徐州會戰中,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指揮中國軍隊在臺兒莊與日軍激戰,殲敵一萬多人,取得抗戰以來的重大勝利,因此C選項正確。淞滬會戰發生于1937年8月至11月,國民政府并未取得勝利,與材料信息不符,A選項錯誤;太原會戰發生于1937年9月至11月,與材料信息不符;B選項錯誤;武漢會戰發生于1938年6月至10月,國民政府并未取得勝利,此時尚未發生,D選項錯誤。故正確答案為C選項。19、C【解析】

材料中馬克思從技術的革新來觀察社會的變化。C正確;ABD三項材料未體現,排除。故選C。20、A【解析】

材料中“兩個‘副產品’”之郡縣制,出現于春秋時期,此時一些諸侯國在新兼并的地區設縣,后來又在邊地設郡。郡縣制的實行標志著傳統的血緣政治開始讓位于地緣政治,分封的宗法政治開始讓位于類似于公務員制度的官僚政治。材料中“漢代對地方割據勢力的打擊”所產生的兩個“副產品”中的察舉制,打破原來的世卿世祿制,也使血緣關系漸趨減弱。故答案為A項。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漢代君主專制并不“完善”,排除;C項,中國古代歷史自秦朝已經進入封建社會,漢朝不是社會轉型時期,排除;D項,該項表述不符合史實,地方勢力不能決定集權的發展,排除。21、A【解析】

從材料可以看出,中華民國和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確立的是民主共和制都確立了共和政體,憲法的上述條文都旨在防止總統專權,且總統須對議會負責,故A正確;法國的部長要對立法部門也就是議會負責,可排除BCD項。22、A【解析】

依據材料“既有保護城邦和私人財產的功能,……也是度量衡的發明者和保證者”并結合古代希臘的民主政治可知,赫爾墨斯神祇的地位、作用與古代希臘的城邦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特點緊密相連,表明古希臘宗教植根于城邦社會生活。A正確;“保護城邦和私人財產的功能”不代表僅僅保護奴隸主貴族的利益,B錯誤;赫爾墨斯神祇是度量衡的發明者和保證者,不代表整個宗教都是保障民主的運行,C錯誤;依據所學可知,古代希臘的民主只針對公民,對非公民不給與公民權,D錯誤。故選A。23、B【解析】試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清時期,瓷器與絲綢一起成為對外出口的大宗產品,因而許多瓷器為國際市場需要而生產,故B答案符合題意;A答案錯誤,中國瓷器開始大量銷往海外市場是在宋朝時期,故排除;C答案錯誤,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排除;D答案錯誤,明朝時期私營手工業取代官營手工業,占據主導地位,排除。故該題正確答案為B。24、B【解析】

據材料“卡內基鋼鐵公司壟斷了美國鋼鐵市場”“每噸100美元跌到1900年的每噸12美元”可知,體現了壟斷組織的形成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即壟斷組織適應了社會化生產,B項正確;鐵路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已經出現,A項錯誤;壟斷組織控制產品生產與價格材料沒有體現,C項錯誤;電氣時代改變人類生活是第二次工業革命影響,材料沒體現,D項錯誤。25、A【解析】

由“人人皆可通過占卜祭祀溝通天神”到“溝通神靈、祭祀天地的特權統歸于專職巫師”可知,貴族壟斷神權推動了早期國家的形成,A項正確;階級分化的源頭是生產力的發展,不是神權和祭祀的出現,B項錯誤;材料中的現象促使王權與神權的結合而非分離,C項錯誤;少數人控制神權的遠古時期并未建立起專制統治,D項錯誤。26、D【解析】

電燈沒有明火,而且不能像火柴一樣來點煙,這說明畫中人物不知道電燈這一新興事物的性質,故漫畫反映了中國民眾對西方文明的認知存在局限,故選D,排除B;材料無法體現AC,排除。27、C【解析】

戰國時期中央集權體制逐漸形成,新的政治權威建立,依靠盟書維持秩序的時代結束,故C項符合題意;西周是宗法分封制的鼎盛時期,盟書甚少,春秋時期天子權威衰落,盟書大量出現,說明盟書不是維護天子權威的手段,而是天子權威衰落、諸侯爭霸及宗法分制走向瓦解的產物,故A項錯誤;戰國時期,兼并統一戰爭仍是諸侯國之間的戰爭,不是中央與地方之爭,故B項錯誤;材料沒有涉及盟約執行情況,故D項錯誤。28、A【解析】

根據所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的主張,強調仁,而“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是孟子的主張,體現的是“由愛自己的親人而施仁德于民眾,由對民眾仁德而愛惜世間萬物”,體現的是仁政的主張,故二者最接近,A正確;B項是強調天理,不符合題意;C項強調的是三綱五常中的綱常倫理,不符合題意,排除;“絕圣棄智,民利百倍”是道家的主張,不符合儒家,排除D項。29、C【解析】

維新知識分子翻譯的小說多以“獨立”為主線,內涵反侵略色彩,結合翻譯時間可知,這一時期民族危機加重,翻譯政治小說目的在于激發民族主義意識,C正確;維新變法在1898年就已經失敗,排除A;B是新文化運動內容,排除;D未體現出政治小說的政治性,排除。30、D【解析】

二戰后初期,西歐出現嚴重經濟困難,一些西歐國家的共產黨權力及聲望的增長,因此,美國為了穩住資本主義的陣腳,控制西歐,達到共同“遏制”蘇聯的目的,提出了馬歇爾計劃,材料中的“山姆大叔”指的是美國,“小魚”指的是西歐國家,故選D;八千字電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后初期,美國政治家關于對蘇政策的一份重要外交文獻,與“召喚小魚過來”不符,排除A;富爾頓演說指前英國首相丘吉爾應邀在美國富爾頓發表了“鐵幕演說”,呼吁美、英合作,建立軍事聯盟,以共同對付蘇聯的威脅,排除B;杜魯門主義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國謀求世界霸權的指導方針與擴張計劃,無法體現“召喚小魚過來”,排除C。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1)演進過程:漁獵采集文明到農耕文明,農耕文明到工業文明。因素:生產力的發展、科技進步;人類思想認識的進步(或人類思想解放運動的推動)。(2)變化:歐洲日益興起,中國開始落后;工業文明發展起來;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世界從彼此隔絕到日益連成一個整體。因素:政治因素: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的進行,資產階級代議制的廣泛建立;經濟因素:工業革命的推動,殖民擴張掠奪大量的財富;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逐漸形成。(3)變化:由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到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影響:政治:中國社會性質發生了變化,階級結構發生了變化。經濟:中國社會經濟結構變化,中國開始卷入整個世界市場。思想:出現了新思潮和維新變法思想,引進自然科學。生活:衣食住行、生活方式、觀念等變化。(4)新趨勢:政治:多極化趨勢。經濟:經濟區域集團化和經濟全球化。應對:加快科技進步與新技術的發展促進文明的進步;開發新能源建立新的資源配置體系;改革教育以適應新時期的需要;加大文明的交流與交融,促進和諧發展等。【解析】

(1)第一小問“演進過程”,依據材料一“人類從漁獵采集文明向游牧、農耕文明轉型”“西方文明出現新的轉型,開始了文藝復興,發明了蒸汽機,展開了一場人類對自然重大的征服運動…迫使一切民族走向工業化之路”可以得出:由漁獵采集文明到農耕文明,再到工業文明。第二小問“因素”,依據材料一“標志性的技術突破是青銅器和鐵器的出現”“開始了文藝復興,發明了蒸汽機,展開了一場人類對自然重大的征服運動”可以得出:生產力的發展與科技進步、人類思想認識的進步(或思想解放運動的推動)。(2)第一小問“變化”,依據材料二“一個條款的新歐洲正在崛起”“工業革命、法國大革命以及把自己的統治迅速擴大到全球的強大的民族國家的崛起”“安逸自在、心滿意足的中國人目不轉睛地注視著過去”等信息,結合l6世紀以后的史實可知,其變化有歐洲日益興起;中國開始落后;工業文明發展起來;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世界從彼此隔絕到日益連成一個整體。第二小問“因素”,結合19世紀中期至l9世界末歐洲的史實從政治、經濟進行概括,即政治因素: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的進行,資產階級代議制的廣泛建立;經濟因素:工業革命的推動,殖民擴張掠奪大量的財富;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逐漸形成。(3)第一小問“變化”,實際上考查19世紀中期至19世紀末中國向西方學習的特點,結合19世紀中期至19世紀末中國向西方學習的史實可以得出:由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到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第二小問“因素”,結合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進程的影響從政治、經濟、思想歸納即可。(4)第一小問“趨勢”,結合20世紀末21世紀初的世界形勢從政治、經濟兩方面進行回答即可。第二小問“應對”,結合所學可知,應對“新的文明轉型”應加快科技進步與新技術的發展促進文明的進步;開發新能源,建立新的資源配置體系;改革教育以適應新時期的需要;加大文明的交流與融合,促進和諧發展等。32、(1)提出驅逐國民黨集團,恢復中國在聯合國代表權的要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阻撓。(2)從1956年開始下降。原因:中國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得到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支持和理解;亞非民族解放運動高漲;社會主義陣營對中國的支持。(3)變化:逐漸上升。直接影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