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數學復習第一篇專題突破專題五立體幾何第2講空間點線面的位置關系理_第1頁
高三數學復習第一篇專題突破專題五立體幾何第2講空間點線面的位置關系理_第2頁
高三數學復習第一篇專題突破專題五立體幾何第2講空間點線面的位置關系理_第3頁
高三數學復習第一篇專題突破專題五立體幾何第2講空間點線面的位置關系理_第4頁
高三數學復習第一篇專題突破專題五立體幾何第2講空間點線面的位置關系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2講空間點、線、面位置關系1/27考情分析2/27總綱目錄考點一

空間線、面位置關系判斷考點二空間線面平行、垂直關系證實考點三平面圖形翻折問題3/27考點一

空間線、面位置關系判斷經典例題(課標全國Ⅱ,14,5分)α,β是兩個平面,m,n是兩條直線,有以下四個命

題:①假如m⊥n,m⊥α,n∥β,那么α⊥β.②假如m⊥α,n∥α,那么m⊥n.③假如α∥β,m?α,那么m∥β.④假如m∥n,α∥β,那么m與α所成角和n與β所成角相等.其中正確命題有

.(填寫全部正確命題編號)4/27答案②③④解析對于命題①,可利用長方體舉反例證實其錯誤:如圖,不妨設AA'為直線m,CD為直線n,ABCD所在平面為α,ABC'D'所在

平面為β,顯然這些直線和平面滿足題目條件,但α⊥β不成立.命題②正確,證實以下:設過直線n某平面與平面α相交于直線l,則l∥n,

由m⊥α知m⊥l,從而m⊥n,結論正確.由平面與平面平行定義知命題③正確.由平行傳遞性及線面角定義知命題④正確.5/27方法歸納判斷空間線、面位置關系慣用方法(1)依據空間線面平行、垂直判定定理和性質定理逐項判斷處理問

題;(2)必要時能夠借助空間幾何模型,如從長方體、四面體等模型中觀察

線、面位置關系,并結合相關定理進行判斷.6/27跟蹤集訓1.(湖南湘中名校高三聯考)已知m,n是兩條不一樣直線,α,β,γ是三個

不一樣平面,以下命題中正確是

()A.若m∥α,n∥α,則m∥nB.若m∥α,m∥β,則α∥βC.若α⊥γ,β⊥γ,則α∥βD.若m⊥α,n⊥α,則m∥n答案

D對于選項A,兩直線可能平行,相交或異面;對于選項B,兩平面

可能平行或相交;對于選項C,兩平面可能平行或相交;對于選項D,由線

面垂直性質定理可知結論正確.7/272.(新疆第二次適應性檢測)設m,n是不一樣直線,α,β,γ是不一樣平

面,有以下四個命題:①若α∥β,α∥γ,則β∥γ;②若α⊥β,m∥α,則m⊥β;③若m⊥α,m∥β,則α⊥β;④若m∥n,n?α,則m∥α.其中正確命題序號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

A對于①,因為平行于同一個平面兩個平面相互平行,所以①

正確;對于②,當直線m位于平面β內,且平行于平面α,β交線時,滿足條

件,但顯然此時m與平面β不垂直,所以②不正確;對于③,在平面β內取直

線n平行于m,則由m⊥α,m∥n,得n⊥α,又n?β,所以有α⊥β,③正確;對于

④,直線m可能位于平面α內,顯然此時m與平面α不平行,所以④不正確.

總而言之,正確命題序號是①③,故選A.8/27考點二

空間線面平行、垂直關系證實1.直線、平面平行判定及其性質(1)線面平行判定定理:a?α,b?α,a∥b?a∥α.(2)線面平行性質定理:a∥α,a?β,α∩β=b?a∥b.(3)面面平行判定定理:a?β,b?β,a∩b=P,a∥α,b∥α?α∥β.(4)面面平行性質定理:α∥β,α∩γ=a,β∩γ=b?a∥b.2.直線、平面垂直判定及其性質(1)線面垂直判定定理:m?α,n?α,m∩n=P,l⊥m,l⊥n?l⊥α.(2)線面垂直性質定理:a⊥α,b⊥α?a∥b.(3)面面垂直判定定理:a?β,a⊥α?α⊥β.(4)面面垂直性質定理:α⊥β,α∩β=l,a?α,a⊥l?a⊥β.9/27經典例題(山東,18,12分)由四棱柱ABCD-A1B1C1D1截去三棱錐C1-B1CD1后得

到幾何體如圖所表示.四邊形ABCD為正方形,O為AC與BD交點,E為

AD中點,A1E⊥平面ABCD.(1)證實:A1O∥平面B1CD1;(2)設M是OD中點,證實:平面A1EM⊥平面B1CD1.

10/27證實(1)取B1D1中點O1,連接CO1,A1O1,因為ABCD-A1B1C1D1是四棱柱,所以A1O1∥OC,A1O1=OC,所以四邊形A1OCO1為平行四邊形,所以A1O∥O1C.又O1C?平面B1CD1,A1O?平面B1CD1,所以A1O∥平面B1CD1.

11/27(2)因為AC⊥BD,E,M分別為AD和OD中點,所以EM⊥BD,又A1E⊥平面ABCD,BD?平面ABCD,所以A1E⊥BD,因為B1D1∥BD,所以EM⊥B1D1,A1E⊥B1D1,又A1E,EM?平面A1EM,A1E∩EM=E,所以B1D1⊥平面A1EM,又B1D1?平面B1CD1,所以平面A1EM⊥平面B1CD1.12/27方法歸納平行關系及垂直關系轉化空間平行、垂直關系證實主要思想是轉化,即經過判定定理、性質定理將線線、線面、面面之間平行、垂直關系相互轉化.

13/27跟蹤集訓1.(湖北七市(州)聯考)《九章算術》是我國古代內容極為豐富數

學名著,書中將底面為直角三角形直棱柱稱為塹堵,將底面為矩形

棱臺稱為芻童.在如圖所表示塹堵ABM-DCP與芻童ABCD-A1B1C1D1組

合體中,AB=AD,A1B1=A1D1.臺體體積公式:V=

(S'+

+S)h,其中S',S分別為臺體上、下底面面積,h為臺體高.(1)證實:直線BD⊥平面MAC;(2)若AB=1,A1D1=2,MA=

,三棱錐A-A1B1D1體積V‘=

,求該組合體體積.14/27解析(1)證實:由題可知ABM-DCP是底面為直角三角形直棱柱,∴AD⊥平面MAB,∴AD⊥MA,又MA⊥AB,AD∩AB=A,AD?平面ABCD,AB?平面ABCD,∴MA⊥平面ABCD,∴MA⊥BD.∵AB=AD,∴矩形ABCD為正方形,∴BD⊥AC,又MA∩AC=A,MA?平面MAC,AC?平面MAC,∴BD⊥平面MAC.(2)設芻童ABCD-A1B1C1D1高為h,則三棱錐A-A1B1D1體積V'=

×

×2×2×h=

,∴h=

,故該組合體體積V=

×1×

×1+

×(12+22+

=

+

=.15/272.(廣西三市第一次聯考)在四棱錐P-ABCD中,∠ABC=∠ACD=90°,

∠BAC=∠CAD=60°,PA⊥平面ABCD,E為PD中點,PA=2AB=2.(1)求證:PC⊥AE;(2)求證:CE∥平面PAB.

16/27證實(1)在Rt△ABC中,AB=1,∠BAC=60°,∴BC=

,AC=2,取PC中點F,連接AF,EF,∵PA=AC=2,∴PC⊥AF.∵PA⊥平面ABCD,CD?平面ABCD,∴PA⊥CD,∵∠ACD=90°,∴CD⊥AC,又PA∩AC=A,∴CD⊥平面PAC,又PC?平面PAC,∴CD⊥PC,∵EF是△PCD中位線,∴EF∥CD,∴EF⊥PC.又AF∩EF=F,∴PC⊥平面AEF.∵AE?平面AEF,∴PC⊥AE.(2)取AD中點M,連接EM,CM,則EM∥PA.17/27∵EM?平面PAB,PA?平面PAB,∴EM∥平面PAB.在Rt△ACD中,∠CAD=60°,AC=AM=2,∴∠ACM=60°,而∠BAC=60°,∴MC∥AB.∵MC?平面PAB,AB?平面PAB,∴MC∥平面PAB.∵EM∩MC=M,∴平面EMC∥平面PAB.∵CE?平面EMC,∴CE∥平面PAB.18/27考點三

平面圖形翻折問題經典例題(課標全國Ⅱ,19,12分)如圖,菱形ABCD對角線AC與BD交于點O,

點E,F分別在AD,CD上,AE=CF,EF交BD于點H.將△DEF沿EF折到△D'

EF位置.(1)證實:AC⊥HD';(2)若AB=5,AC=6,AE=

,OD'=2

,求五棱錐D'-ABCFE體積.19/27解析(1)證實:由已知得AC⊥BD,AD=CD.又由AE=CF得

=

,故AC∥EF.由此得EF⊥HD,EF⊥HD',所以AC⊥HD'.(2)由EF∥AC得

=

=

.由AB=5,AC=6得DO=BO=

=4.所以OH=1,D'H=DH=3.于是OD'2+OH2=(2

)2+12=9=D'H2,故OD'⊥OH.由(1)知AC⊥HD‘,又AC⊥BD,BD∩HD’=H,所以AC⊥平面BHD',于是AC

⊥OD'.又由OD'⊥OH,AC∩OH=O,所以OD'⊥平面ABC.又由

=

得EF=

.五邊形ABCFE面積S=

×6×8-

×

×3=

.所以五棱錐D'-ABCFE體積V=

×

×2

=

.20/27方法歸納平面圖形翻折問題求解方法(1)處理與折疊相關問題關鍵是搞清折疊前后變和不變,普通情

況下,線段長度是不變量,而位置關系往往會發生改變,抓住不變量是

處理問題突破口.(2)在處理問題時,要綜合考慮折疊前后圖形,既要分析折疊后圖形,

也要分析折疊前圖形.21/27跟蹤集訓(合肥第二次教學質量檢測)如圖,平面五邊形ABCDE中,AB∥CE,且

AE=2,∠AEC=60°,CD=ED=

,cos∠EDC=

.將△CDE沿CE折起,使點D到點P位置,且AP=

,得到四棱錐P-ABCE.(1)求證:AP⊥平面ABCE;(2)記平面PAB與平面PCE相交于直線l,求證:AB∥l.

22/27證實(1)在△CDE中,∵CD=ED=

,cos∠EDC=

,由余弦定理得CE=2.連接AC,∵AE=2,∠AEC=60°,∴AC=2.又AP=

,∴在△PAE中,PA2+AE2=PE2,即AP⊥AE.同理,AP⊥AC.而AC?平面ABCE,AE?平面ABCE,AC

∩AE=A,故AP⊥平面ABCE.(2)∵AB∥CE,且CE?平面PCE,AB?平面PCE,∴AB∥平面PCE.又AB?平面PAB,平面PAB∩平面PCE=l,∴AB∥l.23/271.(江蘇,15,14分)如圖,在三棱錐A-BCD中,AB⊥AD,BC⊥BD,平面

ABD⊥平面BCD,點E,F(E與A,D不重合)分別在棱AD,BD上,且EF⊥AD.求證:(1)EF∥平面ABC;(2)AD⊥AC.隨堂檢測24/27證實(1)在平面ABD內,因為AB⊥AD,EF⊥AD,所以EF∥AB.又因為EF?平面ABC,AB?平面ABC,所以EF∥平面ABC.(2)因為平面ABD⊥平面BCD,平面ABD∩平面BCD=BD,BC?平面BCD,BC⊥BD,所以BC⊥平面ABD.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