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寧縣二中2024-2025學年高考適應性考試語文試卷含解析_第1頁
甘肅省寧縣二中2024-2025學年高考適應性考試語文試卷含解析_第2頁
甘肅省寧縣二中2024-2025學年高考適應性考試語文試卷含解析_第3頁
甘肅省寧縣二中2024-2025學年高考適應性考試語文試卷含解析_第4頁
甘肅省寧縣二中2024-2025學年高考適應性考試語文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甘肅省寧縣二中2024-2025學年高考適應性考試語文試卷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1、仿照第一幅漫畫中的文字,任選余下兩幅圖中的一幅,根據提示寫一首打油詩,要求押韻,符合漫畫內容。(作者:曾初良)(示例)(有關名利的思考):閑看史書論今古,錢猶在世人入土。多少追名逐利客,一生鉆營又何苦。(第二幅)(有關撓癢的思考):(第三幅)(有關守望的思考):2、下列各項中,沒有錯別字且加點字的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A.方老太太當夜翻箱倒篋(qiè),終于找出兩件劫余的手飾,明天給大媳婦作見面禮。丈夫哂(shěn)笑道:“她們新式女人還要戴你那些老古董么?我看算了罷。她也不會稀罕。”B.方老太太不顧丈夫絮絮叨叨地掉書袋,只說:“他們過去的事,千萬得悶(mēn)在心里。”遯翁怫(fú)然道:“我在社會上做了三十多年的事,這一點人情世故還不懂么?”C.那是麥子揚花時節,節令正到小滿,脫下棉衣夾(jiā)褲換上單衣單褲的莊稼人仍然不堪躁熱。午飯后,秉德老漢叮囑過長工鹿三后晌(shǎng)該種棉花了,就躺下來歇息了。D.冷先生坐上那張漆得黑烏锃(zèng)亮的椅子,雖不多說話倒也不怠慢焦急如棼的患者。他永遠那么篤(dū)定,看好病是這副模樣看不好也是這副模樣看死了人仍是這副模樣。3、下列各句中,沒有錯別字且加點字的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A.聽著街頭轆轆的馬車聲,聶赫留朵夫望著朦朧月光下的花園和房頂,望著場(chǎng)院里縱橫交錯的樹杈陰影,望著樹枝掩映下的黑魆(xū)魆的矮墻,一時浮想聯篇。B.我們趨行在人生這個亙(gèng)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cuō)折里涅槃,憂愁纏滿全身,痛苦漂灑一地,因而我們累卻無從止歇,我們苦卻無法回避:唯有前行。C.近期火爆網絡的“佛系”一詞,讓90后們很扎(zhā)心,也讓長者們擔心,擔心年輕人與“喪文化”越走越近,殊(shū)不知,所謂的佛系方式僅僅是他們的一種喧泄而已。D.牽掛,是一顆心對另一顆心的深深惦(diàn)記,是聯結(jié)親情、愛情、友情的紐帶,是一種幸福、一縷相思、一份柔意,是一幅濃郁淡雅的畫卷,是一絲自然質樸的情韻。4、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蒼蒼的榕樹啊,用怎樣的魔力把全村的人召集到膝下?不是動聽的言語,也不是誘惑的微笑,只是默默地張開溫柔的翅膀,在風雨中為他們遮擋,在炎熱中給他們陰涼,以無限的愛心庇護著勞苦而淳樸的人們。我深深懷念在榕樹下度過的愉快的夏夜。有人卷一條被單,睡在光滑的石板上;有人搬幾塊床板,一頭擱著長凳,一頭就擱在橋欄桿上,鋪一張草席躺下。我喜歡跟大人們一起擠在那里睡,仰望頭上黑黝黝的榕樹的影子,在神秘而恬靜的氣氛中,用心靈與天上微笑的星星交流。①,如水的月華給山野披上一層透明的輕紗,將一切都變得不很真實,似夢境,似仙境。在睡意中,有嫦娥駕一片白云悄悄飛過,有桂花的清香自榕樹枝頭輕輕灑下來。而橋下的流水靜靜地唱著甜蜜的搖籃曲,催人在夜風溫馨的撫摸中慢慢沉入夢鄉……那樣的日子不會回來了。我仿佛剛剛從一場夢中醒轉,身上還留有榕樹葉隙漏下的清涼。小兒子摘了一把榕樹葉子,遞到我面前,于是我又一葉一葉卷起來給他吹。那忽高忽低、時遠時近的哨音,彌漫成一片濃濃的鄉愁,籠罩在我的周圍。故鄉的親切的榕樹啊,我是在你綠陰的懷抱中長大的,如果你有知覺,會知道我在這遙遠的異鄉懷念著你嗎?如果你有思想,你會像慈母一樣,②?(節選自《故鄉的榕樹》,有刪改;作者:黃河浪,1941年3月生于福建省長樂縣,1975年9月定居香港)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辭手法A.設問、通感、擬人 B.設問、排比、擬人C.比喻、通感、對偶 D.比喻、排比、對偶2.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可改寫成:“有嫦娥駕一片白云飛過,有桂花的清香自榕樹枝頭灑下來。而橋下的流水唱著甜蜜的搖籃曲。”從語義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達效果更好,為什么?3.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5、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秋晚悲懷李覯漸老多憂百事忙,天寒日短更心傷。數分紅色上黃葉,一瞬曙光成夕陽。春水別來應到海,山松生命合經霜。壺中若逐仙翁(注)去,待看年華幾許長。(注)仙翁:指壺公,是傳說中的仙人。據《云笈七簽》記載,壺中有日月如世間,有老翁夜宿其內,自號壺天,人稱為壺公。1.詩歌的標題是《秋晚悲懷》,請結合詩歌的前兩聯概括詩人“悲”的原因。2.簡要賞析尾聯的表達效果。6、補寫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選三小題)(1)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屈原《離騷》)(2)去來江口守空船,_________。夜深忽夢少年事,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3)秦愛紛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宮賦))(4)白露橫江,水光接天。________,_________。(蘇軾《赤壁賦》)7、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題。淡竹蘇愴桑初秋,我和他相遇在江南湖州一個叫“百草原”的山林中。他是竹,植物中的另類。他看上去清瘦且憔悴,相對于百草原的其他植物,像一個混得不太好的中年人。稻子,正是揚花灌漿的妙齡,名牌大學生般躊躇滿志;銀杏終于褪去了一身濃艷,和藍天的高潔媲美;法國梧桐是老實人,沉浸在年代久遠的優越感里,并不知道,有一種鵝掌梧桐,要悄然代替它無敵的位置;蘭花三七,像極薰衣草,卻更美,所有的花都虔誠地朝一個方向,像被一種崇高使命蠱惑;浮萍無根,卻有心肺,掙脫著隨波逐流的命運。貪婪的蔓,不知羞恥地攀爬在高大的冷杉上,一邊噬血,一邊甜言蜜語……幾乎所有的植物,都攢足勁兒,在喊——我要生存!我要開花!我要結果!甚至那口奇異的古井,都像藏著無窮的欲望,日夜暗涌不息的水,居然漫過高出地面一米的井沿。如果將井沿繼續壘高,水會怎樣?他是竹,是植物中的另類。其實,名利、金錢、權勢,如同陽光雨露的垂愛,蜜蜂花蝶的青睞,他不是不想要,可是,要彎下腰,要費心機——要將每一條根都變成利爪,團結土壤,虛偽地贊美越來越污濁的空氣;要與昆蟲講和,與風霜妥協;對蒼蠅漠視,對強加在身上的種種不公委曲求全,才能安身立命,才能有飛黃騰達的可能。可是,他的節生來就是直的,他不能彎腰;他的心生來就是空的,他不愿費盡心機。真的是空的嗎?不。那一節節空里,早已成就一個美妙的小宇宙——有與生俱來的一些堅持,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豁達智慧,有對土地的感恩,有和另一棵竹的愛,與筍的親,與周圍無數青光綠影的促膝長談,開懷暢飲,有鳥兒偶爾駐足的呢喃,有清風明月的和唱……笑忘功名利祿,荒蕪繁雜的每一秒時光都格外靜謐而美好。那一節節空里,是永遠的盈滿。更讓我驚異的,他不僅直,空,而且淡。他是淡竹——全球原始淡竹最大群落中的一員。從外表到骨子,都是竹子里的最淡——淡紫、淡紅、淡褐、淡綠、淡泊。所以,他與世無爭到看淡生死。他可以很入世。生可以防風,成陰,美化環境;死可以做篾,成為最土最實用的曬竿、瓜架、涼席,竹桌、竹椅、竹籃。他可以很出世。他是簫與笛的前世,不死的魂魄隨天籟之音往來天地之間,優雅散淡而雋永。當然,這并不表示他逆來順受,他會和壓在頭頂上的積雪抗爭,他不允許荒草占領腳下的領地,他搖曳著枝竿向毒蛇示威,他告訴所有的竹要獨善其身兼愛天下。他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他是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他是鄭板橋,“蓋竹之體,瘦勁孤高,枝枝傲雪,節節干霄,有君子之豪氣凌云,不為俗屈”。他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是蘇軾,“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他是瘋瘋癲癲的釋道濟公,“數枝淡竹翠生光,一點無塵自有香”。他是岳飛、辛棄疾,他是中國儒家,“山南之竹,不操自直,斬而為箭,射而則達”……他是我們身邊那些堅守著什么的人。他們懂得,濃墨重彩是一輩子,云淡風輕也是一輩子。奴顏婢膝是一輩子,坦蕩瀟灑也是一輩子。他們選擇了后者,等于選擇了物質上的清瘦,心靈上的豐衣足食。于是,這些自由快樂的心靈,站在一個孤寂的陣營里,成為人世間越來越彌足珍貴的另類,風雨過處,仰天長笑。(選自《散文》2009年第12期)1.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A.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揭示了江南湖州“百草原”中與眾不同的竹子的精神品質,發人深省,耐人尋味。B.文中說“他看上去清瘦且憔悴……像一個混得不太好的中年人”,這其實是作者感慨自己生不逢時、壯志難酬。C.作者筆下的竹子既是正直、虛心、淡泊者的化身,也是岳飛、辛棄疾等馳騁沙場、建功立業者的象征;既是兼有儒、釋、道三種思想的圣人,也是心靈自由快樂的凡夫俗子。D.在作者看來,人生要隨緣,不要刻意追求什么,因為濃墨重彩是一輩子,云淡風輕也是一輩子,奴顏婢膝是一輩子,坦蕩瀟灑也是一輩子。E.本文采用對比、象征的手法,著力刻畫了淡竹形象,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嫻熟地運用比喻、擬人、排比、反復等修辭手法,語言生動活潑,搖曳多姿。2.本文題為“淡竹”,第3段卻寫到了稻子、銀杏、梧桐等,作者這樣寫的用意何在?3.結合本文對“淡竹”的描述,請簡要談談你對人生的理解。4.閱讀全文,請你揣摩文中“淡”的豐富意蘊。5.請賞析文中畫線的語段。8、閱讀材料,完成下面小題。我記住莊子的這個深秋,也記起了屈原。如果考據家沒有算錯的話,兩人的生年是太接近了。當然,我不是因為年歲相仿才扯在一起,而是從生命的狀態上說,屈原也算是一個能夠飛翔的人。由于這個相似之處,放在一起比較才更有興味。不同的是屈原不像莊子飛翔得那般輕松自如,他的牽掛太沉重了,他的心靈帶著鐐銬在飛,短暫的忘憂之后,又是深深的痛苦。后人看得比較痛心的是他對昏聵的楚懷王的癡迷和幻想,在他眼里,楚懷王、楚山、楚水、楚民都是連為一體的。他不愿正視戰國七雄中,楚國也是積弱國,而秦國是那般的生機勃勃、氣吞萬里如虎。屈原不惜以自己的血肉之軀掮住那已經走向衰敗的楚國車輪子。可是誰來顧念他那逝水流年呢,他的放逐成為必然。屈原是在遠離朝廷后開始心靈飛翔的,洞庭、沅水、辰陽、溆浦、湘水還有汨羅江,那時是這么的水天相接或地廣人稀,他的心境變得闊大起來,他原本輔佐君王富國興邦的角色稍稍淡化了。朝廷是回不去的,思路卻異常發達和奇詭,他的腕下涌現出許多神靈仙人、虬龍鸞鳳、香草美人。他讓自己也生活在這個由自己想象編織成的意象世界里,自己也能飲朝露、食落英,渾身佩戴著江離、辟芷、芰荷、芙蓉,散發著清香,宛若神仙一般。這個時候,應該是屈原最快樂的時候,他遠離了齷齪,親近了美好,可以自由自在地飛翔。這使他在孤獨中更加自戀,他覺得能夠解除內心的痛楚,只有這些快樂的仙人。他在這個瑰麗的世界飛翔的時日畢竟短而又短,澤畔行吟,夕陽古道,總是讓他聽到鼙鼓動地干戈交響,這時他飛翔的翅膀就如同灌滿了鉛,再也難以動彈了。(節選自朱以撒《莊子,會飛翔的人》)1.解釋“飛翔”一詞在文中的含義。2.在作者看來,同樣是“會飛翔的人”,屈原和莊子有什么不同?3.作者在文中說“由于這個相似之處,放在一起比較才更有興味”,請概括“興味”的內涵。9、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考古工作的不斷深入和越來越多的史前文化遺址的發現,表明在史前時代,淮河流域不僅有著燦爛的史前文明,而且有著自己獨立發展的文化體系。先秦淮河流域地區既是一個文化產生、發展的重要區域,也是一個多元文化融合的重要區域,這一區域的文化發展與融合對促進中華文化的形成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要確立淮河流域史前文化的獨立性和歷史地位,首先需要弄清楚這一區域史前文化的主源文化和其后續的繼承與發展。研究表明,史前時期淮河流域的主源文化是賈湖文化。可以說,北辛—大汶口文化的主要源頭即賈湖文化,而后的山東龍山文化—岳石文化又是繼承大汶口文化發展而來,所以賈湖文化作為主源文化影響了整個淮河流域的史前文化。文字的起源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至少在新石器中期,我們的祖先已經在他們制作的陶器、石器等生活用品上通過刻畫某些符號、繪制形象或抽象的圖案來傳達某種思想或作為某種標識。盡管這些不能算是后來我們所認可的漢字,但卻是漢字的雛形,是漢字在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在淮河中游的安徽蚌埠雙墩遺址發現了數量更多的刻畫符號,這些具有表意、記事功能的區域性的文字符號或圖案盡管不能稱為成熟的漢字,更不可能是廣為流傳的系統文字,但卻經過了一個群體在某個時期的使用,并通過文化交流的方式得以在一定范圍內傳播,最終成為后代漢字的有機組成部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淮河流域也是我國文字的一個重要起源地。在新石器時代,多支文化在淮河上游和中游地區交匯、融合、發展。隨著炎帝、黃帝族的勢力進入中原地區,仰韶文化也隨之進入淮河上游地區;以太昊、少昊氏為部族首領的東夷人力量得到快速發展,東夷部族在北辛文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大汶口—龍山文化也隨著東夷部族人群的遷徙和文化的交流等原因而漸次進入淮河中游和上游地區;長江流域的屈家嶺文化通過豫西南進入淮河上游地區,在豫南廣泛傳播,并與外來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并存。正是這多種文化因素的相互交流與融合,最終為獨具特色的中原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與此同時,在淮河下游地區,大汶口和良渚文化這兩種鄰近的文化又有著長期的交流與影響。從考古發現來看,在大汶口文化的早期階段就與環太湖地區的崧澤文化有了一定的交流,這種交流到了良渚時期則顯得更為頻繁和密切。良渚文化的一些因素為大汶口—龍山文化所吸納,又通過文化交流與人員遷徙等因素進入中原地區,為中原文化所吸收并積淀下來,從而對后來的夏商周文明產生了一定影響,如良渚玉器中的玉琮、玉璧、玉鉞,陶器中的鼎、豆、壺三者的組合等,都為以后的商周禮制文化所繼承,從而成為中國古代文明的一部分。正是通過淮河流域這一特殊的過渡與交匯地帶的文化融合作用,我國新石器時代主要的文化譜系如裴李崗—賈湖文化、仰韶文化—中原龍山文化、屈家嶺文化等跨越長江與黃河得以完成交流與融合,從而奠定了后來中國上古文化大融合、大發展的堅實基礎。經歷夏商至西周和春秋戰國時代,隨著楚人勢力的北漸,淮河流域不僅是楚人與中原諸侯爭奪的前沿,同時也是中原文化與楚文化交流、碰撞、融合的黃金地帶。當吳越勢力從長江流域向北發展之時,吳越文化、齊魯文化、中原文化與楚文化都匯聚于淮河流域,從而實現了幾大最具特色的區域文化的大交流與大融合。至戰國中后期,隨著周代眾多諸侯國的相繼滅亡、不同族群之間的融合,以中原族群為主體的華夏民族的概念越來越清晰,以中原文化為核心的華夏文化越來越豐富。淮河流域不僅是先秦時期我國族群演化與文化融合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時更是這一時期族群與文化融合最具代表意義的重要區域之一。(摘編自金榮權《先秦淮河文明的歷史地位》)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不斷深入的考古發現和越來越多的史前文化遺址表明,古代淮河流域有著燦爛的史前文明,是一個多元文化融合的重要區域。B.如果能夠弄清楚淮河流域史前文化的主源文化和其后續的繼承與發展,就能夠確立淮河流域史前文化的獨立性和歷史地位。C.新石器中期,淮河流域的先民已經在生活用品上通過刻畫符號和繪制圖案來標識,可以說沒有這些,就不可能有后來的漢字。D.淮河流域是中華文化交匯融合之地,是先秦時期我國族群演化與文化融合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其最具代表意義的重要區域。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采用總分結構方式,主體部分就淮河流域的文化起源、發展、融合的過程進行了闡述。B.文章從考古實證人手,通過大量的實例,為作者的觀點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增強了說服力。C.文章以安徽蚌埠雙墩遺址的刻畫符號為例,證明了淮河流域是我國文字的一個重要起源地。D.文章將淮河流域的文化與同時期不同地域的文化作對比,強調了淮河流域文化的重要地位。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先秦時期淮河流域有著獨立的文化體系,它在與外來文化交流融合中,對促進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B.淮河流域的史前先民們深受賈湖文化的影響,他們當時往往采用一些刻畫符號及繪制圖形來表情達意,進行一定的文化交流。C.正是由于淮河流域上中下游地區以及相鄰文化的交匯、融合、發展,奠定了中國上古文化大融合、大發展的堅實基礎。D.淮河流域是中原文化與楚文化交流、碰撞、融合的黃金地帶,同時又匯聚其他諸多文化,為豐富華夏文化作出巨大貢獻。10、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列各題。秋齋獨坐寄樂天兼呈吳方之大夫劉禹錫空齋寂寂不生塵,藥物方書繞病身。纖草數莖勝靜地,幽禽忽至似佳賓。世間憂喜雖無定,釋氏銷磨盡有因。同向洛陽閑度日,莫教風景屬他人。1.簡要賞析頷聯的表達效果。2.尾聯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1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傅岐①,字景平,仕梁,起家南康王左常侍,后兼尚書金部郎。母憂去職,居喪盡禮,服闋后疾廢久之,復除始新令。人有因斗相毆而死,死家訴郡,郡錄其仇人,考掠備至,終不引咎。郡乃移獄于始新,岐即令脫械,以和言問之,便即首服。法當償死,會冬節至,岐乃放其還家。獄曹掾固爭曰:“古者有此,今不可行。”岐曰:“其若負信,縣令當坐。”竟如期而反。太守深相嘆異,遽以狀聞。岐后去縣,人無老少皆出境拜送,號哭聞數十里。至都,除延尉正,入兼中書通事舍人,累遷安西中記室,兼舍人如故。岐美容止,博涉能占對。大同中與魏和親,其使歲中再至,常遣岐接對焉。太清元年,累遷太仆,司農卿,舍人如故。岐在禁省十余年,機事密勿,亞于朱異。此年冬貞陽侯蕭明伐彭城兵敗囚于魏三年明遣使還述魏欲通和好敕有司及近臣定議。左衛朱異曰:“邊境且得靜寇息人,于事為便。”議者并然之。岐獨曰:“魏既新得志,何事須和?必是設間,故令貞陽侯遣使,令侯景②自疑,當以貞陽侯易景,景意不安,必圖禍亂。若許通好,政是墮其計中。且彭城去歲喪師,渦陽復新敗退,今使就和,益示國家之弱。和不可許。”異等固執,帝遂從之。及遣使,景果有此疑,遂舉兵入寇,請誅朱異。二月,侯景于闕前通表,乞割江右四州安置部下,當解圍還鎮。敕許之,乃于城西立盟。求遣召宣城王出送。岐固執宣城王嫡嗣之重,不宜許之。乃遣石城公大款③送之。及與景盟訖,城中文武喜躍,冀得解圍。岐獨言于眾曰:“賊舉兵為逆,豈有求和?”及景背盟,莫不嘆服。尋有詔,以岐勤勞,封南豐縣侯。固辭不受。宮城失守,岐帶疾出圍,卒于宅。(節選自《南史?列傳六十?傅琰傳》)(注解)①傅岐:南朝梁重臣傅琰的孫子。②侯景:東魏舊將,降梁,后又舉兵反梁,史稱“侯景之亂”。③大款:隆重盛大的禮節。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此年/冬貞陽侯蕭明伐彭城/兵敗/囚于魏/三年明遣使還/述魏欲通和好/敕有司及近臣定議。B.此年/冬貞陽侯蕭明伐彭城/兵敗囚于魏/三年/明遣使還述/魏欲通和好/敕有司及近臣定議。C.此年冬/貞陽侯蕭明伐彭城/兵敗/囚于魏三年/明遣使還述魏/欲通和好/敕有司及近臣定議。D.此年冬/貞陽侯蕭明伐彭城/兵敗/囚于魏/三年/明遣使還/述魏欲通和好/敕有司及近臣定議。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服闋:指封建時代官員父母去世后,去官回家守孝三年,喪期滿除服。B.大同:是南朝梁武帝的年號,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皇帝即位后往往會改元,換一個新年號。明清皇帝基本上只有一個年號。C.江右:指長江下游以東的地區,因古代地理“江”特指長江,又以東為右。D.嫡嗣:指皇位承繼人。立嫡問題在封建宗法社會中特別重要,基本原則是: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傅岐曾經仕途偃蹇。最初在梁擔任官職,兼任尚書金部郎。因母親去世辭去官職,又因疾病被閑置了很久,后被授予始新縣令的官職。B.傅岐才能卓異,方法獨特。郡府對在斗毆中致人死命的罪犯嚴刑審訊,毫無結果;傅岐憑自己的能力輕而易舉地讓案子解決了。C.傅岐見解獨特,長于辯才。敗將蕭明派人回梁國,表明魏國想與梁國通好的愿望。梁國眾臣一致議和,傅岐卻力排眾議并最終說服了皇帝。D.傅岐洞察力強,目光高遠。侯景請求宣城王出送,傅岐建議拒絕;訂立城下之盟后,文武大臣歡喜雀躍,希望就此解圍,只有傅岐看破了侯景的用心。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郡乃移獄于始新,岐即令脫械,以和言問之,便即首服。(2)朱異曰:“邊境且得靜寇息人,于事為便。”議者并然之。1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近些年來,有的人對生活中遇到、聽到的不太敢扶起倒在地上的人、制假售假、網絡詐騙、“老虎蒼蠅”貪污腐敗等現象,發出這樣的聲音:“中國人缺乏信仰”,“中華民族是沒有信仰的民族”。還有的人說,在西方國家人們有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等,生活是有方向的。根據材料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看法。要求:自擬標題,自選角度,確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參考答案1、(1)第二幅:解開衣服脫下袍,自己身體自己撓。他人豈知痛癢處,爽與不爽差分毫。(2)第三幅:兒女告別去遠方,父母牽掛暗神傷。從此村口常張望,唯愿平安歸故鄉。【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仿寫和圖文轉換的能力。一般說來,做仿寫題的方法是:根據提供的語言材料,從形式(結構、修辭、句式、字數)和內容兩大方面入手進行仿寫。解答此題,先要讀懂漫畫的內容,再分析漫畫的寓意。先看示例的打油詩,有四句,每句七字,要押韻(示例第一、二、四句是押了韻的);內容與漫畫本身有關,提示的寓意和提示“有關名利的思考”有關。要求是在余下的兩幅漫畫中任選一幅仿照示例來寫一首打油詩,內容與漫畫有關聯,提示的寓意和提示相關。第二幅:先看畫面,畫面中有一個裸露著上半身的人,手里拿了一個老頭了正在給自己撓背,旁邊有茶壺和杯子;按照題目要求仿寫一首七言打油詩,詩歌的內容要揭示漫畫的內容和有關撓癢的思考,所以應該出現“脫了衣服”“撓癢”“自己撓”等關鍵性的詞語,表達出哪里癢了自己撓,哪里癢了撓哪里,別人是很難撓準確的。詩歌形式要符合七言打油詩,中間可不嚴格講究平仄,要押韻;詩歌的內涵與題干的提示“有關撓癢的思考”相關。第三幅:先看畫面,畫面中有一棵樹,樹下有院墻和門,門口有兩個人,在不停地向外張望;題干提示仿寫的這首打油詩與守望有關,那我們就可以把樹、院墻和院門理解為故鄉、家鄉等;這兩個人可以看作父母;父母在門口張望,張望的應該是出遠門的子女,期盼他們能夠早日歸家。所以應該要出現“父母”“家鄉”“兒女”“張望”等關鍵詞。詩歌形式要符合七言打油詩,中間可不嚴格講究平仄,要押韻;詩歌的內涵與題干的提示“有關守望的思考”相關。2、B【解析】

本題考查識記現代漢語普通話常用字的字音和正確書寫現代常用規范漢字的能力。字音題考核的內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聲字、統讀字、生僻字、方言誤讀七類,形似字要按照意義的不同,讀音也不一樣。復習時分類整理記憶,以記憶為主,訓練、記憶相結合。音同、音近和形近易混淆字是考查的重點。A項,“手飾”應為“首飾”。C項,“棉衣夾褲”中的“夾”應讀“jiá”;“躁熱”應為“燥熱”。D項,“焦急如棼”應為“焦急如焚”;“篤定”中的“篤”應讀“dǔ”。故選B。3、D【解析】

本題考查字音和字形。要做到正確地讀寫詞語,首先應注意從漢字的音、形、義三方面入手,讀準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義。其次要適當拓寬閱讀面,多積累詞語,豐富自己的詞匯量。并且在積累的過程中,要做到準確無誤,這樣在讀寫的過程中就可以避免讀錯寫錯了。A項,“場(chǎng)院”應為“場(cháng)院”,“聯篇”應為“聯翩”。B項,“亙(gèng)”應為“(gèn)”,“漂灑”應為“飄灑”。C項,“喧泄”應為“宣泄”。故選D。4、1.A2.“悄悄”、“輕輕”、“靜靜”、“慢慢”等形容詞的疊用,把動作表現得輕柔,襯托出環境的靜謐,渲染出優美、溫馨的意境,表現出音韻美。3.①要是有月亮的夜晚(關鍵信息為月亮)②思念我這飄泊天涯的游子嗎(關鍵信息為思念、游子,意思對即可)【解析】1.本題考查正確運用常用的修辭方法的能力。常用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夸張、排比、對偶、反復、設問、反問等,要能夠區分。“蒼蒼的榕樹啊,用怎樣的魔力把全村的人召集到膝下?不是動聽的言語,也不是誘惑的微笑,只是默默地張開溫柔的翅膀……”問后自答,運用了設問修辭。“只是默默地張開溫柔的翅膀”把榕樹人格化,運用了擬人修辭。“有桂花的清香自榕樹枝頭輕輕灑下來”運用了通感修辭,“清香”是嗅覺感受,“灑”是視覺感受。“如水的月華”把“月華”比成“水”,運用了比喻修辭。故選A。2.本題考查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的能力。分析文章的語言效果,需從修辭、句式、語言風格等方面考慮。“有嫦娥駕一片白云飛過,有桂花的清香自榕樹枝頭灑下來。而橋下的流水唱著甜蜜的搖籃曲”和原句“有嫦娥駕一片白云悄悄飛過,有桂花的清香自榕樹枝頭輕輕灑下來。而橋下的流水靜靜地唱著甜蜜的搖籃曲”比較,題干句少了“悄悄”“輕輕”“靜靜”“慢慢”這些疊詞,疊詞能增強音韻美。“悄悄”“輕輕”給人以輕柔感,“靜靜”“慢慢”給人以靜謐感。3.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連貫的能力。此類型題首先要通讀語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上下句的銜接、呼應,做到話題統一,句序合理,銜接和呼應自然。由“如水的月華”可以推知,①應填寫“要是有月亮的夜晚”等內容。由“遙遠的異鄉”“像慈母一樣”和問號,可知,②應填寫的關鍵信息為思念、游子,具體可填寫“思念我這飄泊天涯的游子嗎”。【點睛】解答連貫題,概括來說,第一,要綜觀材料,把握材料的中心;第二,要弄清材料的陳述對象,語段的結構特點、感情基調,主要句子的句式特點等;第三,語句的連貫不能只注重語言形式的連貫,應看句子的內容是否前后照應,意思是否連貫順暢。具體來說注重三個“抓”:抓中心,抓思路,抓標志。5、1.①人漸漸老去,志向未酬。②百事繁忙,勞生碌碌,生計維艱。③日暮,天寒,曙光成夕陽,時光易逝。④時事易于變遷。2.用典,借用壺公的故事,表達詩人希望追隨壺中的仙翁知曉歲月的長短,抒發了詩人歲月蹉跎,華年不再的感慨。【解析】

1.此題考查分析和把握詩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類題時,考生需綜合多方面的信息,如詩歌題目,借以判定詩歌類別,把握詩歌情感;又如作者信息,借以知人論世;再如詩歌中的意象、意境、典故及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重點詞句;也包括命題人添加的注釋、題干和選項等重要信息。在綜合信息的基礎上合理推斷,得出情感。本題要求“結合詩歌的前兩聯概括詩人“悲”的原因”。“漸老多憂百事忙,天寒日短更心傷。”感嘆時光易逝,壯志未酬。“漸老”則已是人生的秋天;“多憂”,可知世事并非平靜;“百事忙”,可見勞生碌碌,生計維艱。但詩人傷懷者尚不止此,時已暮,天漸寒,日漸短,時序是不留情的,流逝的時光,不能夠再回來了。“惟草木之零落兮,傷美人之遲暮!”作為一個有心的志士,詩人感到很悲傷。這兩句是從悲秋之情著筆,先把心事和盤托出,以見情真。次兩句寫秋天的景色,但景中寓情,“數分紅色上黃葉”,大自然原不過是點染秋色,詩人卻體察到時事的易于變遷。“一瞬曙光成夕陽”,更使人深惜曙景不長,朝暉易成夕照。“數分”以顯其漸變;“一瞬”,以明其短暫。秋晚降霜,黃葉染成了紅色。日暮了,夕陽雖好,畢竟抵不上朝陽;“霜葉紅于二月花”,雖然給人以另一種美的感受,但畢竟不及春花。詩人是多感的,他也懂得四時運行的規律,但面對現實,還是產生了淡淡的哀愁,因此這樣的詩句,能引起很多人的同感。因此可概括出詩人“悲”的原因。2.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藝術手法把握詩歌情感的能力。分析詩歌的表現手法,作答時先指出手法,然后結合詩句內容具體分析手法的運用,最后點明效果及情感。根據注釋可知,仙翁,指壺公,是傳說中的仙人。分析可知,這首詩題為《秋晚悲懷》,詩人把主題定得十分明顯。自從宋玉在《九辯》中大抒悲秋情懷之后,感秋、悲秋就成為歷來詩人常寫的主題之一,這首詩也是借秋晚的景象,抒寫詩人內心的悲感的。結合題目可知,此詩的重點在于“悲”,結合前幾聯可知,面對秋天的傍晚,詩人產生了淡淡的哀愁,尾聯則承接著前面的內容,繼續表達著悲情,借用道書中壺公的故事,詩人說,如果能追隨著壺中的仙翁,也許能知道人間日月的長短,而不致有歲月蹉跎、華年難再的感慨。故可得出答案。【點睛】鑒賞詩歌思想情感這類題目解答時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①抓顯情語。指詩中最生動傳神的、最能體現作者思想觀點和情感態度的詞語或句子;②分析景語。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詩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結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創作風格。要注意平時積累一些詩人的相關材料,特別是對一些影響大、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詩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詩歌類別和常見的內容,把握詩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數詩歌表達的思想情并非單一,而是豐富復雜的;⑤注意積累古詩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詞語:歡快、愉悅、激動、煩悶、恬淡、閑適、歡樂、激憤、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情感的表達方式主要有兩種,其一是直接表達,出現情感詞,其二是借助意象來表達,找出詩人筆下的意象即可體會情感。答題的思路如下:直抒胸臆,直接表達……感情;間接抒情:借助……意象(或畫面),渲染……氛圍,營造……意境,表達了……感情。6、亦余心之所善兮九死其猶未悔繞船月明江水寒夢啼妝淚紅闌干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解析】

考查默寫常見古詩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選擇的名句大多出自課內所學篇目,只有少數來自課外,該如何識記這些課內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復雜,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學生應借助字義來識記字形。注意重點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難寫字等字的寫法。如“闌干”“錙銖”“葦”“凌”,理解字義去記憶。【點睛】常見的名篇名句默寫常分為兩類,識記式默寫、情景式默寫。其中識記式默寫者查字無默寫,情景式默寫主要考查在語境中的具體運用,具有一定難度,理解和記憶同時考查。高考所選擇的名句大多出自課內所學篇目,只有少數來自課外,該如何識記這些課內的名句,需要定的技巧。理解性背誦是基礎。要想做對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寫題,首先要下大功夫苦功夫,把原文要求背誦的段落背會。這是做對這類題的前提條件。否則,要談默寫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背誦的時候要注意要在理解原文的基礎上進行背誦,不要死記硬背。要背得認真,記得準確,不要一知半解,似是而非。把握語境審好題是關鍵。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寫,考查的是對文章內容和內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寫的時候,要在緊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寫題。7、1.BD2.用了對比(或反襯)的手法,運用稻子、銀杏、梧桐等植物對名利的欲望和拼爭,與淡竹形成對比,表現淡竹的清瘦且憔悴,突出(反襯)淡竹淡泊名利、與世無爭、堅貞自守的品格。豐富了文章的內容,突顯主題。為下文寫淡竹做鋪墊。3.人生要像淡竹那樣,剛強,高潔,淡泊,坦蕩,做一個擁有自由、快樂心靈的人。(意思對即可得滿分)4.從表面看,“淡”指淡竹的顏色淡;從品質看,他淡泊名利,看淡生死,表現出作者對熱心功名者的鄙視與唾棄,對堅守氣節、淡泊名利者的贊美與謳歌,呼喚人們注重心靈的豐衣足食,保持心靈的自由快樂。5.(1)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淡竹比作李白、文天祥等人,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淡竹不慕富貴名利、堅貞不屈、自守高潔的品格,既能獨善其身,又能兼愛天下的士大夫風范。(2)大量引用詩文,增添文采,既表現了人的特點,也顯示了竹的精神。(3)運用了排比、反復的手法,使淡竹的精神被集中充分地表現出來,語言有氣勢。(4)運用了聯想,由淡竹的特點聯想到人的精神,用人的精神表現淡竹的特點,深化了主題,豐富了文章的文化內涵。(答出其中的三點即可)【解析】

1.本題考查分析鑒賞作品的內容和藝術特色的能力。此類試題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從考查的范圍來看,既涉及全篇,又側重局部;從考查的角度來看,既有對主旨的探究,也有對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類題,首先要通讀全文,整體感知;其次明確主旨,關注手法;最后逐一將每個選項回歸原文,結合文章主旨做出準確判斷。B項,“作者感慨自己生不逢時、壯志難酬”錯誤,結合“他的節生來就是直的,他不能彎腰;他的心生來就是空的,他不愿費盡心機”“那一節節空里,是永遠的盈滿”“所以,他與世無爭到看淡生死”“這些自由快樂的心靈,站在一個孤寂的陣營里,成為人世間越來越彌足珍貴的另類”等內容可知,作者對竹充滿了贊美和敬意,而并非是同情,所以不會是作者“感慨自己生不逢時、壯志難酬”,況且藝術形象不能與作者完全等同。D項,“不要刻意追求什么”錯誤,文中寫到“那一節節空里,早已成就一個美妙的小宇宙——有與生俱來的一些堅持”,可知,竹子并不是沒有追求,只是它追求的是“直,空,而且淡”,同樣作者也并不是認為人生不要刻意追求什么,而是應追求“云淡風輕”的人生、“坦蕩瀟灑”的人生。故選BD。2.本題考查分析鑒賞次要形象的能力。從“自身作用”考慮,次要形象不只是一個線索或情節上的關聯,有的自身還具有鮮明的性格特點,其具有的作用首先是自身的作用;襯托主要形象是次要形象的主要作用;從“情節作用”考慮,考慮是否起線索作用,是否推動故事情節發展;從“主題作用”考慮主題,次要形象是否與主要形象一起豐富、深化了主題。文章先寫稻子、銀杏、梧桐等植物“對名利的欲望和拼爭”,再寫淡竹的“淡泊名利、與世無爭、堅貞自守”,從手法上看,二者形成對比;從襯托主要形象角度分析,襯托了淡竹的清瘦且憔悴的特征;從凸顯主題角度分析,突出了淡竹淡泊名利、與世無爭、堅貞自守的精神品質;從結構上看,為下文寫淡竹做鋪墊。3.本題考查理解文章主題,并聯系生活實際看問題的能力。解答這類問題的關鍵是正確理解文章的主旨,然后結合主旨聯系實際生活進行分析,言之成理即可。文章謳歌的對象是“淡竹”,“淡竹”象征了人,“淡竹”的形象就是人的形象,“淡竹”的精神就是人的精神。由“淡竹”的形象特點和精神品質聯想到人生,就可以得出答案。4.本題考查鑒賞作品豐富內涵的能力。這類題目,要根據文章表面的內容挖掘隱含的深層意義。依據原文“更讓我驚異的,他不僅直,空,而且淡。他是淡竹——全球原始淡竹最大群落中的一員。從外表到骨子,都是竹子里的最淡——淡紫、淡紅、淡褐、淡綠、淡泊。所以,他與世無爭到看淡生死”可知,“淡竹”的淡,表面指顏色,但更突出的是一種精神的淡泊,一種獨特的意蘊。文本通過展現出“淡竹”的特色,強調的是一種精神內涵,突出要追求高潔、坦蕩的人生。這正是作品的深層意蘊。5.本題考查文中重點詞句的含意。其中的含意要思考兩個方面,一是句中物(包括景物、事物、人物)的特點或情感,二是作者的情感。理解句子含意要抓住關鍵詞語和修辭,并結合前后語境及文章主旨來進行體會。劃線的句子中用了李白、文天祥的人生事例,突出了一種不慕名利、堅守良知的人格形象,極其鮮明地展現出淡竹的特點,進而突出其價值;另外引用名人言論,展現出的是文人的特點;“他是……”構成排比,使得語言有氣勢;同時運用聯想的手法,由簡單的淡竹這一意象,聯想到具體的人,突出人的生活實際,這樣的表達增強了文本的核心表現力。【點睛】散文閱讀,把握文章內容是關鍵,概括文章主題是常考的內容。散文選材廣泛,行文自由,表達的思想感情豐富多彩,所以準確把握文章的主題是散文的考點之一,把握散文主題可以從散文的題目、開頭和結尾入手,從散文的關鍵詞句入手,從散文寫作背景入手,從散文結構文脈入手,尤其可以從散文的不同文體入手。如寫人敘事類散文要對人物或事件作出評價,或從人物事件中生發出對人生等問題的感悟和認識;寫景狀物類散文則是借景、物抒發作者對社會、人生的某種感悟;哲理性散文的主旨,往往是作者對社會人生的某種理性思考和評價。8、1.“飛翔”在文中指人生態度的不受牽絆、灑脫自由,想象的豐富奇特。2.莊子是達到了完全的心靈自由,而屈原則因為對楚王、楚山、楚水、楚民的牽掛而讓自己負起沉重的負擔,所以屈原并沒有達到完全的心靈自由狀態。3.莊子和屈原都是能夠“飛翔”的人,也就是他們都擁有指自由的心靈狀態,但二者又有著明顯的不同,莊子已經達到完全的心靈自由,而屈原則是有著沉重的負擔,將兩者進行比較,探究兩者的不同,是作者的興趣所在,同時也可以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解析】

1.本題考查學生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的基本能力。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必須考慮它在文章中出現的位置,如本題句子為語段中內涵豐富、表達技巧多樣的句子。關鍵要找準它的“管轄范圍”,應從全文整體聯系中去理解文章語句豐富的內涵,搜取相關內容,或概括,或摘錄,或整合,尋求正確答案。通過閱讀文章可知,“他的腕下涌現出許多神靈仙人、虬龍鸞鳳、香草美人。他讓自己也生活在這個由自己想象編織成的意象世界里,”指出了屈原想象力的豐富,再聯系莊子的生平和著述,莊子是一個人生態度不受牽絆、灑脫自由的人,故可以總結出答案。2.本題考查對文學類文本內容的把握和理解能力。做此類題需首先通讀原文,整體理解把握作品內容及主旨。再結合問題具體分析,然后到原文中搜索相關內容。最后總結答案。選文中并沒有直接寫莊子,而是通過屈原的表現從側面來襯托莊子,從原文中“不同的是屈原不像莊子飛翔得那般輕松自如,他的牽掛太沉重了,他的心靈帶著鐐銬在飛,短暫的忘憂之后,又是深深的痛苦”可知,屈原因為對楚王、楚山、楚水、楚民的牽掛而讓自己負起沉重的負擔,所以屈原并沒有達到完全的心靈自由狀態,雖然他也能“飛翔”,卻是“帶著鐐銬在飛”,反推即可得到莊子的“飛翔狀態”,他無牽無掛,已達到了完全的心靈自由狀態。解答此題的關鍵在于從文中對屈原的描寫來反推出莊子的“飛翔狀態”,只要這一點注意到了,答案就自然出來了。3.本題考查理解文章的內容及重點詞語的內涵的能力。做此類題需首先通讀原文,整體理解把握作品內容及主旨,再聯系重點詞語,將詞語放在文章整體中去體會它的內涵。“興味”一詞指趣味,興趣,興致。作者將莊子和屈原都看作能夠“飛翔”的人,但兩人的“飛翔”卻有著巨大的差異,作者將兩者進行比較,找到兩者的不同,同時探究何以產生這種差異,是作者的興趣所在。故作者才感到“才更有興味”。9、1.A2.D3.C【解析】

1.本題主要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題時注意仔細閱讀文章,找準有效答題區間,然后認真對讀,尋找細微的差別。B項,“如果……就”表述太過絕對,原文第二段說“要確立淮河流域史前文化的獨立性和歷史地位,首先需要弄清楚這一區域史前文化的主源文化和其后續的繼承與發展”,可見“弄清楚淮河流域史前文化的主源文化和其后續的繼承與發展”只是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C項,“就不可能有后來的漢字”表述絕對化或曲解文意,原文第三段只說“這些具有表意、記事功能的區域性的文字符號或圖案盡管不能稱為成熟的漢字,更不可能是廣為流傳的系統文字,但卻經過了一個群體在某個時期的使用,并通過文化交流的方式得以在一定范圍內傳播,最終成為后代漢字的有機組成部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淮河流域也是我國文字的一個重要起源地”,它成為漢字的有機組成部分,不代表沒有它就不會產生漢字,它只是其中一個起源。D項,“也是其最具代表意義的重要區域”表述不當,原文最后一段是“最重要區域之一”,選項拔高了它的重要性。故選A。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應先梳理文章的內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觀點、論據,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論點和分論點的關系,論點和論據之間的關系,論證方法的類型,重點考核為論點是否正確,論據證明的是什么觀點和論證的方法。D項,“文章將淮河流域的文化與同時期不同地域的文化作對比”錯誤,文中主要闡述了淮河流域文化的起源發展和與其他文化交流融合的過程,并沒有將淮河流域文化跟其他文化作對比。故選D。3.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做此類題時,第一步,把握題干信息要點;第二步,諸葛選項到點,概括分析,判斷正誤。C項,表述不完整,不僅是“淮河流域上中下游地區以及相鄰文化的交匯、融合、發展”,根據原文第六段,還有“跨越長江與黃河得以完成交流與融合”。故選C。【點睛】信息篩選題的答題步驟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內容,從整體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觀點的語句,形成整體印象,尤其要注意對選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題干,確定答題區間;③將選項信息與原文語句內容進行對應比較。選項信息的語言與原文語句內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區別,命題者常通過改變敘述的方式來設置一些干擾項,解答時要認真核對,找出符合題干的選項。10、1.以動襯靜,以忽至的幽禽反襯出環境的靜謐;作者以靜謐的環境烘托出內心的寧靜以及孤獨;并照應開頭的“空齋寂寂”。2.勸勉、寬慰友人莫負風景;作者身處困境的豁達樂觀;也暗含遠離政治中心,只能消磨時光的一絲無奈。【解析】1.本題考查對詩歌的賞析能力。要結合詩歌從意象、情感的角度去辨析,對照。表達效果主要是從寫作手發來入手。考生需明確表現手法是一個很大的概念,包括抒情方式,描寫手法,結構方式,修辭手法等。這兩句明顯寫景,可以從描寫手法(動靜的角度)、結構(照應上文)來分析。前句“纖草數莖勝靜地”寫出了環境的幽靜,后句“幽禽忽至”,突然飛來幾只幽禽,以鳥的飛來襯托幽靜的環境。一切景語皆情語,所有的景都與情相關,這里的環境的幽靜與題目的“獨坐”聯系起來,以靜謐的環境烘托出內心的寧靜以及孤獨。在結構上此句的“靜”與上文“空齋寂寂”形成照應。2.本題考查評價作者的情感態度能力。解答詩歌情感的答題方法如下:①從題材入手。同一類題材往往都表達這類似的情感。②從抒情議論的句子入手,這些句子是直接表達思想感情的地方。③從作者和創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論世。④從題目入手,題目往往交代了詩歌的主要內容,創作的緣由和主要表現的思想感情。⑤從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襯托或烘托詩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從用典入手,典故是將歷史和現實對照,含蓄的表達自己的觀點、態度和情感。同時還要注意詩文前面的小序和詩文后面的注解。要注意詩歌是有多種情感還是相對比較單一。尾聯“同向洛陽閑度日,莫教風景屬他人”中“莫教風景屬他人”,勸勉、寬慰友人莫負風景;“同向洛陽閑度日”中“閑度日”說明作者沒有得到重用,身處困境,但他依然勸誡朋友“莫教風景屬他人”,這里其實也是自我勸慰,體現了他的豁達樂觀;“閑度日”,每天只能無所事事,聊以度日,也暗含遠離政治中心,只能消磨時光的一絲無奈。11、1.D2.C3.C4.(1)郡府于是把案子移交始新縣(審理),傅岐就讓人解開那人的刑具,用平和的等人話語審問他,那人就立即認罪了。2)左衛朱異說:“(這樣)邊境將能夠使敵寇安靜,使百姓相安無事,對于國事是有利的。”(參加)商議的人都認為他說得對。【解析】

1.此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能力。解答此類題,考生不僅需要具備一定的文言閱讀的語感和斷句技巧,而且還應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文言斷句有很多的標志,比如:四字短語、排偶句式、頂真修辭等等。還可以利用名詞代詞在句中擔當的成分來斷。本句找出句中名詞代詞“此年”“冬”“貞陽侯”“蕭明”“彭城”“兵”“魏”“明”“使”“有司”“近臣”,虛詞“于”“及”,“貞陽侯蕭明”作“伐彭城”的主語,“彭城”為賓語,“伐”為謂語,意思是“貞陽侯蕭明討伐彭城”,意思完整,結構獨立,前后斷開,排除AB兩項。“三年”意思是“太清三年”,作后一句時間狀語,要前后斷開,“明遣使”作“還”的主語,意思還“蕭明派人回梁國”,意思完整,結構獨立,前后斷開,排除C項。再結合本句意思:這一年冬天,貞陽侯蕭明討伐彭城,兵敗,被囚禁在魏國。太清三年,蕭明派人回梁國,說魏國愿意與梁國互通友好(想以此讓梁國將叛臣侯景交還魏國),朝廷下令讓有司及近臣商議做出定論。句子可以斷開為:此年冬/貞陽侯蕭明伐彭城/兵敗/囚于魏/三年/明遣使還/述魏欲通和好/敕有司及近臣定議。故選D。2.此題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文化常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稱謂、官職的變遷、建筑的名稱、年號、謚號、廟號、一些文書的名稱、官場的一些禮節、朝廷的一些機構、典章制度、行政區劃、還有一些避諱的說法等。平時注意積累,尤其是課本的注釋的相關內容,答題時還要注意集合語境的含義作答。題中C項,“江右:指長江下游以東的地區……又以東為右”說法錯誤,不是長江下游以東的地區,而是以西,古人以西為右,故稱江右。江左即長江以東,即江東。故選C。3.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有關內容要點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類題答題時,注意對讀選項和原文,尋找時間、地點、人物、時間、手法以及重點詞句的翻譯上的錯誤。本題要求選出“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C項,“傅岐卻力排眾議并最終說服了皇帝”說法錯誤,傅岐最終并沒有說服皇帝。“異等固執,帝遂從之”可見,朱異堅持己見,皇帝就依從了他們。故選C。4.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翻譯能力。文言翻譯是文言文的必考內容,翻譯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把句子中的每一個字都要落到實處,不能翻譯的助詞等刪掉,省略的內容根據上下文補充,這樣才能做到不丟分。平時訓練時注意自己確定句子的賦分點,翻譯時保證賦分點的落實,如(1)中的“乃”,于是,就;“獄”,案件,案子;“于”,介詞,引出動作“移”的處所;“即令”,就讓;“脫械”,指給囚犯解答刑具;“以”,用;“和言”,平和的語言;“之”,代詞,他,代指囚犯;“便即首服”省略主語“那人(指囚犯)”,翻譯時補齊;“即”,立即,立刻;“首服”,認罪。(2)中“且”,將,將要;“得”,能夠;“靜”,使……安靜;“息”,使……相安無事;“人”,指老百姓;“于事”,對于國事;“為”,是;“便”,有利;“于事為便”,對于國事是有利的;“并”,一起;“然”,認為……是對的;“之”,代詞,他,代指朱異;“議者并然之”,商議的人都認為他說得對。【點睛】文言文語句翻譯,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翻譯為沒有查處;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于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參考譯文:傅岐,字景平,在梁國做官,最初擔任南康王左常侍,后來兼任尚書金部郎。因母親去世辭去官職,為母親守喪極盡禮儀,服喪結束后因憂傷成疾被閑置了很久,(后來)才被授予縣始新令的官職。有個人在與他人斗毆中被打死,死者家屬把狀子告到郡府,郡守把他家的仇人收押在案,嚴刑拷打辦法用盡,(但那人)始終不認罪。郡府于是把案子移交始新縣(審理)。傅岐就讓人解開那人的刑具,用平和的話語審問他,那人就立即認罪了。依法處死(讓他)為死者償命,適逢冬至節到,傅岐就放他回家。管理監獄的官吏堅決地制止說:“古代有這樣做的,今天不能這么做。”傅岐說:“如果他違背信約,我這個當縣令的甘愿因此獲罪。”那人最終按期返回。太守深為傅岐出眾的膽識而驚嘆,當即將傅岐審理這件案子的情況向上報告。傅岐后來(任職期滿)離開始新縣,全縣的人無論老少都來拜送他出境,號哭之聲傳到數十里之外。(傅岐)來到京城,朝廷授予他廷尉正的職務,在宮廷中兼任中書通事舍人,多次升遷后擔任安西中記室,像原先那樣仍然兼任中書通事舍人。傅岐相貌舉止優雅大方,涉獵廣博善于應對。大同年間梁國與魏國和親,魏國的使者一年之中兩次出使梁國,梁國常派遣傅岐接待應對魏國的使者。太清元年,多次升遷后擔任太仆,司農卿,舍人之職像原先那樣不變。傅岐在禁省十多年,掌管機要大事,機密從不外泄,地位僅次于朱異。這年冬,貞陽侯蕭明討伐彭城,兵敗,被囚禁在魏國。太清三年,蕭明派人回梁國,說魏國愿意與梁國互通友好(想以此讓梁國將叛臣侯景交還魏國),朝廷下令讓有司及近臣商議做出定論。左衛朱異說:“(這樣)邊境將能夠得以安靜太平,對我們的事情是有利的。”參與商議的人都認為他說得對。傅岐卻說:“魏國在剛剛得志之后,為什么要講和?必定是設下離間之計,故意讓貞陽侯派使者來與我們議和,這樣就使侯景(對我們)產生懷疑,倘若用貞陽侯交換侯景,侯景就會心意不安,必定圖謀生禍叛亂。如果答應兩國互通友好,正好中了魏國的奸計。況且去年貞陽侯蕭明兵敗彭城,(梁國)在渦陽新近又戰敗撤退,現在我方接受對方的和約,更加顯示我國的衰弱。(因此)講和不能答應。”朱異等人堅持己見,皇帝就依從了他們。等到派使者前去議和,侯景果然有了疑心,于是率軍反叛,入侵梁國都城,請求朝廷誅殺朱異。二月,侯景向朝廷上表,要求劃割江右四州安置部下,(若能滿足要求)就解除對京城的包圍,回到原駐地。朝廷下令同意,于是在城西(與侯景)訂立盟約。侯景又請求派人召宣城王出城相送。傅岐堅持認為宣城王肩負著繼承帝位的重大責任,不應該答應他。于是派遣石城公用隆重盛大的禮節送他。等到和侯景訂完盟約,城中的文武大臣歡喜雀躍,希望就此解圍。只有傅岐對眾人說:“賊率兵叛逆,難道有求和的道理嗎?”等到侯景背叛盟約,沒有人不感嘆佩服傅岐的。不久有詔書下達,因為傅岐勤勉辛勞,封為南豐縣侯。傅岐堅決推辭不肯接受。(后來侯景攻城)京城內城失守,傅岐帶病突出包圍,死在家里。12、例文:中國人的信仰信仰如明燈,劈開黑暗,照亮前程;信仰似向導,披荊斬棘,所向無敵。我泱泱大國,數千年文明,信仰深入骨髓,浸入靈魂。可有些西方人卻經常言之鑿鑿,說中國人毫無信仰,說這個沒有信仰的民族是不會有任何精神寄托的。可笑至極!荒謬至極也!信仰并不單單是指宗教信仰,而是指對某種思想的信奉和敬仰,并把它奉為自己的行為準則。而中國人,恰恰對信仰更加忠誠。遙遠的上古時期,全世界都流傳著關于大洪水的傳說。恐怖的洪水吞沒了村莊,吞沒了無數人的性命。一群來自西方的人,他們乞求神明、乞求上帝,為他們制造巨大的諾亞方舟,讓他們得到救贖。而在遙遠的東方,一群比他們矮小很多的黃種人卻沒有這樣做。他們中有一個人叫大禹,他們劃九州、疏河道;他們相信憑借著自己的聰明才智,辛勤勞作就可以戰勝狂妄的洪水;他們相信,手挽著手,肩并著肩,就能捍衛美好的家園。我們聽說過大禹治水的故事,而西方人卻沒有。在封建時代,西方有國王,東方也有君王。西方有暴君,東方也有暴君。在西方,苦不堪言的民眾向上蒼哀求,只是希望他們的靈魂在天堂得以解脫。可就算是身處絕境,也從未反思過自己在人間是否該有所作為。國王還是為所欲為,民眾仍舊忍饑挨餓。而在東方,早在2000多年前,就爆發了屬于人民的起義,他們知道跪著求來的食物解決不了饑餓,他們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們親手推翻了殘暴君主的統治,他們自古便意識到“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就算是在今天,這樣鮮明的對比同樣存在。在西方故事中,超人、蜘蛛俠這些為全世界所熟知的超級英雄們,絕大多數是以救世主的形象出現在人們眼前,用一己之力保家衛國,以凡人之軀比肩神明。由此可見,藏在這些英雄背后的,還是那種希望由別人來拯救的愿望。而在我們的故事當中,雖然也有不少的英雄,但更多的還是眾人團結、自力更生。神話人物孫悟空即使再神通廣大,仍被代表普通人的唐三藏念著咒語束縛。普度眾生的經文不是由上蒼直接授予,而是要我們歷經千辛萬苦自己去取。所以說,中國人并非沒有自己的信仰,只是我們在災難面前更加愿意相信自己。因為在我們的神話中,神明是由凡人修煉而成的,能幫助我們對抗災難的神明正是我們自己。在最初的時候,世界一片混沌,我們從一片黑暗中開天辟地。天若是要塌,我們就煉石補天;山若是擋路,我們便世代移山。一代人走不完的路,我們就幾代人走;一個人完不成的事業,我們就攜手向前。倘若世上真的存在神明,能夠感動他們的,也應是這不朽的精神,而不是苦苦乞求!這就是中國人的信仰,這就是炎黃子孫的信仰。幾千年來如此,以后也是如此。我們一如既往地信奉著心中的信仰:我們不靠天,我們不靠地,我們靠自己!【解析】

本題考查材料作文的寫作能力。讀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寫作的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