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冊綜合測試(一)(解析版)_第1頁
全冊綜合測試(一)(解析版)_第2頁
全冊綜合測試(一)(解析版)_第3頁
全冊綜合測試(一)(解析版)_第4頁
全冊綜合測試(一)(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浙教版7年級上冊考點全突破全冊綜合測試(一)總分:150分考試時間:120分鐘一、單選題(共20題;共60分)1.(2021七上·江北期中)“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荷花的品種繁多,五彩紛呈,形態各異,不同品種的荷花,這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

)A.

物種多樣性

B.

遺傳多樣性

C.

生態系統多樣性

D.

數量多樣性【答案】B【解析】荷花品種資源豐富,傳統品種就達200多個,且不斷有新品種涌現。荷花有不同品種,體現生物的遺傳多樣性。故選:B。2.(2021七上·蕭山期中)如圖是甲、乙兩點所處經緯度情況,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

甲、乙都處于北半球

B.

甲、乙都處于西半球

C.

甲所處緯度是15°N,乙處所處緯度是45°N

D.

甲所處經度是45°W,乙處所處經度是15°W【答案】D【解析】如圖所示甲的坐標為15°S、45°W,乙的坐標為45°S、15°W,故甲位于南半球、西半球,乙位于南半球、東半球。故選項ABC說法錯誤,選項D說法正確;故答案選:D3.(2020七上·吳興期末)在測量液體密度的實驗中,小明利用天平和量杯測量出液體和量杯的總質量m及液體的體積V,得到幾組數據并繪出如圖所示的m-V圖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量杯質量為40g

B.

40cm3的該液體質量為40g

C.

該液體密度為1.25g/cm3

D.

該液體密度為2g/cm3【答案】B【解析】根據圖像可知,當液體體積為20cm3時,總質量為40g;當液體體積為80cm3時,總質量為100g;

根據公式m總=m杯+m液得到:

40g=m杯+ρ液×20cm3;

100g=m杯+ρ液×80cm3;

解得:ρ液=1g/cm3,m杯=20g。

故A、C、D錯誤;

40cm3的該液體質量m液'=ρ液V液'=1g/cm3×40cm3=40g,故B正確。故選B。4.(2020七上·嵊州期中)有一支刻度模糊不清的溫度計,將它插在冰水混合物中時,水銀柱的長度為4厘米,將它插在標準大氣壓下的沸水中時,水銀柱的長度為24厘米。當將此溫度計插在某液體中時,水銀柱的長度為17厘米,則此液體的溫度是多少?(

)A.

60℃

B.

65℃

C.

50℃

D.

40℃【答案】B【解析】當水銀柱的長度L=17cm時,根據公式24cm?4cm100℃=L?4cmt得到:5.(2020七上·杭州期中)如果在載玻片上寫一個字如圖甲所示,怎樣才能使顯微鏡下觀察的圖像變成圖乙(

)A.

將載玻片順時針轉動90°

B.

將載玻片逆時針轉動90°

C.

將載玻片向左上角移動

D.

將載玻片向右下角移動【答案】B【解析】根據顯微鏡中所成的像為倒像,可判斷出甲圖對應的像為,要將此像變動到乙像的位置,可以逆時針轉90°或順時針轉動270°。所以B選項正確,A、C、D錯誤。故選B6.(2020七上·浙江期末)小科用天平測量一鐵球質量,他先把游碼撥到如圖甲所示位置,然后旋動橫梁右端的螺母,使天平橫梁平衡;接下來他把鐵球放在天平左盤上,在天平右盤上放50g砝碼一只、10g砝碼一只,然后將游碼撥回到如圖乙所示位置,天平再次平衡。雖然小科的操作方法有誤,但還是可以測出鐵球的質量。鐵球的質量為(

)A.

60.4g

B.

60.2g

C.

59.6g

D.

59.8g

【答案】D【解析】根據甲圖可知,游碼此時的質量為0.6g,

根據“左盤質量=右盤質量+游碼質量”得到:m左=m右+0.6g

①;

根據右圖可知,游碼此時的質量為0.4g,

根據“左盤質量=右盤質量+游碼質量”得到:m左+m球=m右+0.4g+(50g+10g)

②;

②-①得到:m球=59.8g。故選D。7.(2020七上·余杭期中)下列操作導致的結果分析不正確的是(

)A.量筒測量液體的體積時,若視線是俯視的,則測得的體積比液體的真實體積要大

B.一把刻度尺的刻度比標準刻度間隔大些,則用這把刻度尺測得的數值比真實值要小

C.用累積法測細金屬絲的直徑時,若繞線時沒有緊密,則測量值比真實值要大

D.用同一金屬刻度尺在冬天和夏天測同一物體的長度時,夏天的測量值可能比冬天的要大【答案】D【解析】A.量筒測量液體的體積時,若視線是俯視的,根據“俯視大仰視小”的規律可知,則測得的體積比液體的真實體積要大,故A正確不合題意;

B.一把刻度尺的刻度比標準刻度間隔大些,根據長度的測量值=物體的真實長度標準長度可知,用這把刻度尺測得的數值比真實值要小,故B正確不合題意;

C.用累積法測細金屬絲的直徑時,若繞線時沒有緊密,那么讀出的長度為金屬絲的直徑和與空隙的總和,則測量值比真實值要大,故C正確不合題意;

8.(2020七上·西湖期中)依據右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植株a的發育起點是d,d經過細胞分裂形成c

B.

b是由營養組織、上皮組織、輸導組織和分生組織等組成的

C.

圖d與神經細胞的主要區別是它有細胞壁、液泡、葉綠體等

D.

圖示a→d按結構層次由宏觀到微觀的排列順序為d→c→b→a【答案】C【解析】A:d是植物細胞,植株a發育的起點是受精卵,A不符合題意;

B、b是果實,是由營養組織、保護組織、輸導組織、分生組織等組成,B不符合題意;

C、圖d是植物細胞,它和人體細胞——神經細胞的區別是,神經細胞有細胞核、細胞質、細胞膜,但是沒有液泡、葉綠體,d細胞卻具有,C符合題意;

D、c是上皮細胞,不屬于植物的結構,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9.(2020七上·仙居月考)某學生用量筒量取液體時,量筒放平穩后仰視液面讀得數值為19mL,倒出部分液體后,又俯視液面,數值為10mL.則該學生實際倒出的液體體積(

)A.

等于9mL

B.

小于9mL

C.

大于9mL

D.

操作錯誤無法判斷【答案】C【解析】用量筒量取液體時,量筒放平穩后仰視液面讀得數值為19mL,實際液體的體積大于19mL。倒出部分液體后,又俯視液面,數值為10mL,實際液體的體積要小于10mL。所以實際倒出的液體體積大于9mL,C選項正確。故選C10.(2019七上·南潯月考)下列屬于結締組織的功能的是(

)A.

保護和分泌物質的作用

B.

收縮和舒張的作用

C.

連結、保護、支持、營養的作用

D.

接受刺激、產生并傳導興奮的作用【答案】C【解析】A、上皮組織由上皮細胞構成,具有保護、分泌等功能.如皮膚的上皮,小腸腺上皮,消化道壁的內表面等,A不符合題意。

B、肌肉組織主要由肌細胞構成,具有收縮、舒張功能.如心肌、平滑肌等,B不符合題意。

C、結締組織的種類很多,骨組織、血液等都屬于結締組織.具有連接、支持、保護、營養的作用,C符合題意。

D、神經組織主要由神經細胞構成,能夠產生和傳導興奮.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11.(2019七上·紹興期末)下表是幾種物質在標準大氣壓下的熔點和沸點,根據表中數據,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物質鉛水銀酒精甲苯

熔點/℃328-38.8-117-95沸點/℃174035778111A.

鉛在350℃時處于固液共存狀態

B.

固態酒精與甲苯不是晶體

C.

在紹興不能用水銀溫度計測氣溫

D.

在紹興不能用酒精溫度計測沸水溫度【答案】D【解析】A.鉛的熔點是328℃,沸點是1740℃,而350℃在二者之間,因此這時鉛是液態,故A錯誤;

B.固體酒精和甲苯都有熔點,那么它們都是晶體,故B錯誤;

C.紹興全年的溫度變化在50℃~-30℃之間,而水銀溫度計的測溫范圍為:-38℃~357℃,前者正好在后者的范圍內,因此可以用水銀溫度計測量氣溫,故C錯誤;

D.酒精溫度計的測溫范圍:-117℃~78℃,而沸水的溫度大約100℃,超出它的測量范圍,因此不能用酒精溫度計測沸水的溫度,故D正確。故選D。12.(2018七上·浦江期中)某同學制作洋蔥表皮臨時裝片的實驗操作圖,正確的操作順序是(

)①滴清水②蓋上蓋玻片③放洋蔥表皮④滴紅墨水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②→①→③→④

D.

②→③→①→④【答案】B【解析】制作洋蔥表皮臨時裝片的實驗操作正確順序是這樣的,第一步為“擦”:用干凈的紗布把載玻片和蓋玻片擦拭干凈;第二步為“滴”:把載玻片放在實驗臺上,用滴管在載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第三步為“撕”:把洋蔥鱗片葉向外折斷,用鑷子從洋蔥鱗片葉的內表面撕取一塊薄膜;第四步為“展”:把撕取的薄膜放在載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解剖針輕輕的把水滴中的薄膜展開;第五步為“蓋“:用鑷子夾起蓋玻片,使它的一端先接觸載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緩緩放平;第六步為“染”:在蓋玻片的一側滴加碘液,另一側用吸水紙吸引,重復2~3次,使染液浸潤到標本的全部。

因此圖中操作正確是順序是:①滴清水,③放洋蔥表皮,②蓋上蓋玻片,④滴紅墨水.故答案為:B13.(2018七上·紹興期中)用材料甲制成的刻度尺去測量用材料乙制成的物體的長度。在5℃時測得的長度為L1,在30℃時測得的長度為L2。如果兩次的測量方法都正確,且L1>L2。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

甲、乙兩種材料膨脹程度不同,且材料乙的膨脹程度大

B.

如果在15℃時取甲、乙兩材料的長度均是1米,則降低相同溫度后甲的長度大于乙的長度

C.

如果在15℃時取甲、乙兩材料的長度均是1米,則升高相同溫度后甲的長度大于乙的長度

D.

以上三種情況都不對【答案】C【解析】A.如果兩種物質的膨脹程度相同,那么兩個溫度下測得的結果應該是相同的;因為L1>L2,所以L2<L1,說明溫度升高后,乙的長度與刻度尺的單位長度的比值減小了;既然二者都是膨脹,那么肯定是乙的膨脹程度更小一些,故A錯誤;

B.因為升高相同的溫度時乙的膨脹程度小,那么降低相同的溫度時乙縮小的程度也小,因此如果在15℃時取甲、乙兩材料的長度均是1米,則降低相同溫度后乙的長度大于甲的長度,故B錯誤;

C.因為升高相同的溫度時乙的膨脹程度小,所以如果在15℃時取甲、乙兩材料的長度均是1米,則升高相同溫度后甲的長度大于乙的長度,故C正確;D.綜上所述,故D錯誤。故選C。14.(2017七上·臺州期中)某同學先后5

次測量同一個小球的直徑,其測量結果分別為1.74

厘米、1.73

厘米、1.74厘米、1.72

厘米、1.93

厘米,則小球的直徑應取(

)A.

1.7325

厘米

B.

1.73

厘米

C.

1.77

厘米

D.

1.772

厘米【答案】B【解析】某同學先后5次測量同一個小球的直徑,其測量結果分別為1.74厘米、1.73厘米、1.74厘米、1.72厘米、1.93厘米。由長度測量值的特點可知,準確值部分必須相同,所以1.93厘米這一數據是錯誤的,應去掉。將剩余四個數據1.74厘米、1.73厘米、1.74厘米、1.72厘米求平均值。1.74厘米+1.73厘米+1.74厘米+1.72厘米415.(2017七上·越城期中)對知識進行歸納總結,這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下列是小科同學整理的“錯誤操作”與對應測量結果。各選項中正確的是()

選項錯誤操作測量結果A用拉得很緊的皮卷尺去測量某同學的跳遠距離偏大B在測量頭發的直徑時,如果把頭發繞在鉛筆上時沒有排列緊密偏大C用溫度計測沸水溫度時,將溫度計移出沸水讀數偏大D用量筒測量液體體積時仰視讀數偏大A.

A

B.

B

C.

C

D.

D【答案】B【解析】A.用被拉長了的皮尺測量跳遠距離時,此距離是一定的,但皮尺上的分度值的真實長度變大,而分度值的示數沒有變化,所以測量結果比實際距離偏小,A錯誤;B.在測量頭發的直徑時,如果把頭發繞在鉛筆上時沒有排列緊密,會導致頭發絲的寬度測量結果偏大,計算得到的直徑也偏大,B正確;C.用溫度計測沸水溫度時,讀數時溫度計的玻璃泡要繼續留在被測液體中,否則示數會偏小,C錯誤;D.用量筒量液體體積時讀數時視線要與液體的凹液面相平,否則測量的液體體積會不準確,仰視讀數會比實際值要偏小,D錯誤。故答案為:B16.你捉到了一些蚯蚓,但明天上實驗課時才會用。那么今天晚上你用下列哪種處理方法能夠讓蚯蚓存活時間最長()A.

將蚯蚓放在裝有干木屑的燒杯中,用紗布蓋上

B.

將蚯蚓放在留有少量水的礦泉水瓶中,并擰緊瓶蓋

C.

將蚯蚓放在裝有小石子的花盆中,并噴灑大量的水

D.

將蚯蚓放在裝有濕潤土壤的燒杯中,用紗布蓋上【答案】D【解析】蚯蚓沒有專門的呼吸器官,蚯蚓的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終保持濕潤的體壁來完成。因此,蚯蚓需要生活在潮濕的土壤中,以保持體壁的濕潤。故將蚯蚓放在裝有濕潤土壤的燒杯中,用紗布蓋上的方法,蚯蚓存活時間最長。故選:D17.如圖所示為巧測一高度為l的薄瓶的容積的示意圖,用刻度尺先測出瓶底直徑為d,瓶口向上倒入一定量水,測出水面高度為l1;然后再堵住瓶口,將瓶蓋倒置測出水面離瓶底的高度為l2,則瓶子的容積約為()A.

B.

C.

D.

【答案】C【解析】酒瓶的底面積為瓶中水的體積V水=Sl1=,瓶中空氣體積V空=Sl2=,酒瓶的容積為V瓶=V水+V空=+=.18.下圖為某種類型的板塊邊界示意圖,圖示板塊邊界處出現了(

)A.

大陸板塊與大陸板塊的碰撞擠壓運動

B.

大洋板塊向大陸板塊碰撞擠壓運動

C.

大陸板塊內部的張裂運動

D.

大洋板塊內部的張裂運動【答案】A【解析】一般來說,板塊的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有的張裂拉伸,有的碰撞擠壓,地殼比較活躍。如圖,大陸板塊與大陸板塊的碰撞擠壓運動,形成高山。故答案為:A19.如圖是細胞發生的一系列變化過程,有關分析正確的是(

)A.

過程①表示細胞生長

B.

過程②表示細胞分化

C.

過程②染色體數會減半

D.

過程③表示細胞分裂【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細胞的生長、分裂和分化過程。①過程細胞由小變大,是細胞的生長過程,②過程是母細胞一分為二,分裂成兩個子細胞,是細胞的分裂過程,③是細胞在形態、功能方面發生了變化,形成了不同的組織,是細胞的分化過程。因此本題選A。20.架設兩套完全相同的(如圖甲所示)加熱裝置,兩套裝置的試管中分別裝有少量的相等體積的M固體和N固體.它們的加熱時間——溫度曲線如圖乙所示(M為實線,N為虛線),在35min內M物質從固體熔化成了液體,N物質始終是固體.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這種加熱方法一般稱為“水浴法”,優點是被加熱物質受熱較均勻,缺點是加熱溫度一般不會超過100℃

B.

由圖乙知,M,N肯定都是晶體

C.

由圖乙知,M,N肯定都是非晶體

D.

由圖乙知,M肯定是晶體,N肯定是非晶體【答案】A【解析】將裝有萘的試管放入水中加熱,這是水浴法,采用水浴法,溫度變化比較均勻,并且變化比較慢,便于記錄實驗溫度,缺點是加熱溫度一般不會超過100℃,選項A正確;讀圖可知,M有一段這種物質吸熱,但溫度不再升高,說明此時物質達到了熔點,正在熔化,因此這種物質屬于晶體,但在35min內N物質始終是固體,不能由此確定N是晶體還是非晶體,選項B、C、D錯誤;故選A。二、填空題(共6題;共26分)21.(2021七上·紹興期中)學習了溫度計的知識后,同學們嘗試自制了一支氣體溫度計(如圖甲所示)。瓶中裝的是空氣,裝置不漏氣,玻璃管中間封有一段紅色液柱。

(1)此溫度計是根據

的原理制成的。

(2)小明把該溫度計先后放入0℃和50℃的水中,標出紅色液柱右側分別到達的位置A和B,如圖乙所示(左邊裝置已省略),若用該溫度計測室內溫度,液柱右側正好移動到C處,則此時室內的溫度為

℃。【答案】(1)氣體的熱脹冷縮(2)30【解析】(1)一支氣體溫度計,瓶中裝的是空氣,溫度升高時,分子運動會更加劇烈,導致液柱向右移動,溫度降低,瓶中氣體氣壓減少,液柱向左移動,所以溫度計是根據氣體的熱脹冷縮原理制成的;

(2)

圖中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為0.2cm,A點刻度值為4.00cm,B點對應刻度值為9.00cm,C點對應是7.00cm,0℃溫度對應的刻度值4.00cm,50℃溫度對應的刻度值為9cm,故每一厘米對應溫度是=50℃÷(9.00-4.00)cm=10℃/格,C點刻度值7.00cm,距離A點的長度=(7.00-4.00)cm=3cm,故室內溫度=3cm×10℃/格=30℃。

22.(2020七上·溫嶺期中)

2015年2月,科學家發現,一種名為“綠葉海天牛”的動物在攝取藻類后,能夠將藻類的某一細胞結構置于自己的細胞內,從而使自身也能進行光合作用。(1)圖中可能是“綠葉海天牛”細胞的是圖________;(填“A”或“B”)(2)“綠葉海天牛”攝取藻類后自身也能進行光合作用原因是細胞內有了[________];(填圖中序號)(3)在健康的細胞中,________可以控制細胞與外界環境的物質交換。(填“結構名稱”)。【答案】(1)A(2)5(3)細胞膜【解析】(1)“綠葉海天牛”細胞屬于動物細胞,A圖屬于動物細胞。

(2)“綠葉海天牛”的動物在攝取藻類后,能夠將藻類的某一細胞結構置于自己的細胞內,從而使自身也能進行光合作用,能進行光合作用原因是細胞內有了

[5]

,即葉綠體。

(3)細胞膜能控制物質的進出,既不讓有害的物質進來,也不讓有用的物質輕易出去,具有選擇透過性,也有保護作用,所以是整個細胞的控制中心。23.讀下面甲、乙兩圖,完成下面的問題。(1)若該地多山崩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甲圖中最易發生泥石流災害的是

A.②④B.②③C.③④D.①②(2)乙圖為甲圖中某地一部分,實線為等高線,虛線為泥石流路線,某人剛好位于O點,則其最佳的逃生線路是圖中①~④中________(填序號)。【答案】(1)A(2)②【解析】(1)根據等高線分布判斷:②④處等高線“凸高為低”,為山谷,容易發生泥石流災害。(2)山谷中遇泥石流應沿山坡向高處跑,即②線路。24.(2019七上·余杭期末)已知一個空瓶子裝滿水后的總質量為300g,在裝滿水的瓶子中放入一個小石塊,溢出水后其總成量為320g,取出石塊后,剩余的水和瓶子的總質量為290g,(不計取出石塊的過程中帶走的水)則石塊的質量為________g,石塊的密度為________g/cm3。(ρ水=1.0×103kg/m3)【答案】30;3【解析】石塊的質量為:m=m溢出水后-m剩=320g-290g=30g;

石塊排開水的質量為:m排=m總-m剩=300g-290g=10g;

石塊的體積為:V=V排=m排25.(2021七下·浙江期中)小明利用如圖甲所示裝置探究冰的熔化特點,他每隔相同時間記錄一次溫度計的示數,并觀察物質的狀態。(1)應選用顆粒

(選填“較大”或“較小”)的冰塊做實驗。(2)圖乙是他根據記錄的數據繪制的“溫度—時間”圖像。圖中第3min時,物質處于

(選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態。【答案】(1)較小(2)固【解析】(1)應選用顆粒較小的冰塊做實驗。

(2)圖乙是他根據記錄的數據繪制的“溫度—時間”圖像。圖中第3min時,物質處于固態。26.(2021七上·紹興期中)觀察是重要的科學研究方法,顯微鏡是重要的觀察工具。據圖回答問題:(1)小明在用光學顯微鏡時,發現該顯微鏡的鏡盒里有如圖所示的4個鏡頭。為了能在視野中看到最多的細胞,他應選用圖中的鏡頭組合

(填字母組合)。(2)在使用顯微鏡時,經常在視野中出現“污物”。為了能快速準確判斷視野中“污物”可能存在的位置,小明畫出了如圖所示思維導圖。請將該思維導圖補充完整

。【答案】(1)AD(2)污物在物鏡上【解析】(1)圖中A、B是目鏡,目鏡越短放大倍數越大,C、D是物鏡,物鏡越長放大倍數越大,為了能看到最多的細胞,放大倍數應該越小,故選擇AD組合;

(2)污物的判斷有三種可能,1可能在裝片上面,移動裝片看看污物是否移動;2目鏡上面,轉動目鏡看污物是否移動,;3在物鏡上面,看看污物受否移動來判斷,根據流程圖可知,移動裝片不動,再轉動目鏡污物不動,說明污物在物鏡上。三、實驗探究題(共5題;共38分)27.(2021七上·義烏期中)小明在制作洋蔥表皮細胞臨時裝片,用紅墨水染色后發現細胞膜與細胞壁出現分離的現象,小明對此現象產生了興趣,于是用清水重新操作染色步驟后發現細胞又恢復成原來的狀態。接下來小明用不同的溶液進行了實驗,并記錄如下現象:操作步驟25%的蔗糖溶液25%的蘇打溶液25%的食鹽溶液記錄“分離”的起止時間在蓋玻片的一側滴一滴溶液,用吸水紙在另一側吸引,這樣重復幾次60秒58秒25秒觀察“復原”現象在載玻片的一側滴一滴清水,用吸水紙在另一側吸引,重復幾次能能不能(1)該實驗要研究植物細胞的這種“分離”和“復原”現象與

的關系;(2)細胞膜具有控制物質進出的功能,在顯微鏡下依次觀察到如圖所示的細胞狀態。由此推測細胞膜具有

特點。(3)以上實驗結果或現象支持下列哪些觀點?

A.

三種溶液引起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分離速度不同

B.

三種溶液都能引起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發生“分離”現象

C.

清水都能使已發生“分離”現象的植物細胞“復原”(4)上述實驗中,有一組細胞不能復原,其可能原因是

。【答案】(1)溶液種類(2)伸縮性大(彈性好)(3)A,B(4)細胞失活(細胞已經死亡,合理即可)【解析】(1)從表格可知,該實驗要研究植物細胞的這種“分離”和“復原”現象與溶液種類的關系;

(2)細胞膜具有控制物質進出的功能,在顯微鏡下依次觀察到滴加蔗糖溶液后出現質壁分離的現象,然后滴加清水,質壁分離又復原。也就是說外界蔗糖溶液濃度大于細胞液濃度時,根據擴散作用原理,水分子會由細胞液中滲出到外界溶液中,通過滲透作用失水,然后看到質壁分離現象;在滴加清水之后,外界溶液濃度小于細胞液濃度,則細胞通過滲透作用吸水,然后看到質壁分離復原。因此推測細胞膜具有伸縮性大(彈性好)。

(3)該實驗可得出的結論有:A.三種溶液引起洋蔥鱗片葉外表皮細胞失水速度不同,正確;

B.三種溶液都能引起紫色洋蔥鱗片葉外表皮細胞發生“分離”現象,正確。

(4)上述實驗中,有一組細胞不能復原,其原因是洋蔥鱗片葉外表皮細胞失活。28.(2021七上·紹興期中)為了研究“蝙蝠主要是通過什么器官來發現障礙物的”,科學家在一個大房間內豎起金屬絲制成的障礙物,然后記錄撞擊和避開障礙物的蝙蝠數量,實驗方法和結果見下表。

實驗實驗處理方法被觀察的蝙蝠數量避開障礙物編蝠的百分比(%)A不做任何處理100071B蒙住蝙蝠的雙眼100070C蒙住蝙蝠的雙耳100035(1)從實驗A和B中,你能得出的結論是

(2)分析表中數據,蝙蝠是通過

(選填“雙眼”或“雙耳”)來發現障礙物的。

(3)可能是

的生活環境導致蝙蝠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形成了這樣的功能。

【答案】(1)蝙蝠不是通過雙眼來發現障礙物的(蝙蝠發現障礙物與雙眼無關)(2)雙耳(3)黑暗【解析】(1)A、B兩組實驗中,A是不做處理的做空白對照組,B組是蒙住蝙蝠的雙眼,通過觀察避開障礙蝙蝠的數量去得出結論,發現A組避開蝙蝠的百分比是71%,而B組蒙住雙眼的蝙蝠避開障礙物是70%,故雙眼對蝙蝠影響不大;

(2)根據A、C兩組對比可知,蒙住蝙蝠耳朵能避開障礙物的蝙蝠只有35%,說明蝙蝠是通過雙耳發現障礙物的;(3)生物影響環境也可以適應環境,用雙耳飛行,說明蝙蝠是為了適應黑暗條件。29.閱讀某校科學興趣小組所做的兩個實驗,回答下列問題。實驗一:在模擬土坡上,堆放5~10厘米粗細不均的砂土,再在坡面上方澆注水流。若沿某條線方向澆注水流,則會形成小溝谷。若在整個坡面上隨意澆注,則會溝壑縱橫,坡面破碎。實驗二:用玻璃制成箱體,在風的入口附近堆放大小不均的砂粒,用電吹風向里吹風。某同學想:風力不同,吹揚起的砂粒有什么不同呢?當停止吹風時,沉積物分布有何規律?后來發現:風力越大,吹揚起的砂粒越大。當停止吹風時,顆粒大的先沉積,顆粒小的后沉積。(1)實驗一現象說明了________是濕潤地區地形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2)由實驗二可見,________是造成干旱地區地形的主要原因。(3)下圖是一位同學外出考察時拍攝的照片,你認為該地貌所屬的類型是(

)。A.海蝕地貌B.冰蝕地貌C.風蝕地貌D.水蝕地貌(4)下述地形地貌的形成,不能通過上述兩個實驗說明的有

(多選)。A.東非大裂谷B.喜馬拉雅山C.馬里亞納海溝

D.塔克拉瑪干沙漠的流動沙丘E.阿爾卑斯山脈的角峰F.長江下游三角洲【答案】(1)流水(2)風力(3)C(4)A,B,C,E【解析】(1)實驗一模擬的是流水對該地區的地形影響;

(2)實驗二模擬的風力對沙礫的影響;

(3)由圖可知,這是沙漠地區特有的石蘑菇,是由風力侵蝕形成的;故C符合題意;

(4)上述實驗模擬的是流水、風力對地形的影響,都是外力作用;

AC、東非大裂谷、馬里亞納海溝,板塊張裂形成,內力作用導致;故AC符合題意;

B、喜馬拉雅山是板塊擠壓形成,內力作用導致的;故B符合題意;

D、塔克拉瑪干沙漠流動沙丘是風力導致的;故D不符合題意;

E、阿爾卑斯山脈的角峰是冰川侵蝕形成的;故E符合題意;

F、長江下游三角洲是流水形成的;故F不符合題意;30.(2021七下·鄞州期中)小明和小紅發現,沸騰和熔化的實驗裝置比較類似,于是就用同一套實驗裝置進行了“水的沸騰”和“海波熔化”兩個實驗。(1)如圖甲是小明和小紅分別探究“水的沸騰”的實驗裝置。將等質量的水加熱相同時間后停止,如圖乙是他們根據實驗數據繪制的水溫隨時間變化的圖像。根據圖像分析,若不計熱量損失,從給水加熱到水沸騰所需熱量較多的是________(填“小明”或“小紅”)。兩位同學將水加熱到沸騰所需的時間不同,其原因是________。(2)他們將裝有海波的大試管放入如圖甲實驗的沸水中并取走酒精燈,如圖丙。溫度計A和B分別測量海波和燒杯中熱水的溫度,根據兩個溫度計的示數,繪制出了海波和熱水的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像,如圖丁。由圖像可知,在第8min時,大試管內的海波處于________(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態;第10min后,海波的熔化將________(填“繼續”或“停止”)。【答案】(1)小紅;水的初溫不同(2)固液共存;停止【解析】(1)根據乙圖可知,從給水加熱到水沸騰,小明用4min,而小紅用8min,則所需熱量較多的是小紅。小明的水初溫為96℃,小紅的水初溫為93℃,二者都升高到99℃,則:兩位同學將水加熱到沸騰所需的時間不同,其原因是水的初溫不同。

(2)根據圖像可知,在第5min~10min時,海波的溫度保持48℃不變,此時處于熔化過程,則第8min時,大試管內的海波處于固液共存態。第10min后,熱水和海波的溫度都是48℃,海波不能繼續吸收熱量,則海波的熔化將停止。

31.(2020七上·西湖月考)小丁同學學習了“練習使用顯微鏡”之后,用顯微鏡觀察某種植物葉肉細胞的結構。根據有關知識回答下列問題:(1)小丁同學使用顯微鏡觀察過程中,發現細胞整體在視野的左下方,而且視野比較暗,接下來小丁將如何操作

。(2)小丁在老師的指導下還觀察到細胞有很多綠色的球形或橢球形的小體——葉綠體,發現葉綠體在視野中沿逆時針方向緩慢流動。她想:細胞內葉綠體的實際流動方向是怎樣的呢?請你幫她回答:

(3)小丁同學在使用顯微鏡時,經常發現視野中會有“污物”出現。該同學為了能正確快速判斷視野中“污物”可能存在的位置,畫出了如下圖1所示的思維導圖。請你在下圖1方框中填入合適的文字,將該思維導圖中②處應填

。(4)該同學在用某光學顯微鏡觀察豬血涂片時,發現該光學顯微鏡的鏡盒里只有如下圖2所示的4個鏡頭。為了能夠在視野中看到較多的細胞,宜選用下圖2中的鏡頭A和鏡頭

進行觀察。【答案】(1)向右上方移動玻片并增大光圈(2)逆時針(3)在目鏡上(4)D【解析】我們在顯微鏡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顛倒的物像,所以我們移動玻片標本時,標本移動的方向正好與物像移動的方向相反.如我們向右移動玻片標本,而在顯微鏡內看到的物像則是向左移動的.所以為了使顯微鏡視野右上方的細胞移到視野的中央,應該把裝片向右上方移動。光線較弱時用大光圈

(2)顯微鏡下所成的像是上下、左右顛倒的像,玻片移動的方向與物象移動的方向應該是相反的,若在顯微鏡下看見葉綠體在視野中沿逆時針方向緩緩流動,則實際流動的方向也是逆時針。

(3)用顯微鏡進行觀察時,視野中出現了的小污點,小污點的位置只有三只可能,目鏡、物鏡或玻片標本,判斷的方法是轉動目鏡或移動玻片.轉動目鏡小污點動就在目鏡,不動就不在目鏡;移動載玻片,小污點移動就在載玻片,不動就不在載玻片;如果不在目鏡和載玻片,那就一定在物鏡上,因此將該思維導圖中②處應填在目鏡上。

(4)顯微鏡的物鏡為螺絲式,目鏡是嵌入式,所以AB為目鏡,CD為物鏡;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為物鏡放大倍數與目鏡放大倍數的乘積。顯微鏡的放大倍數越大,視野就越小,亮度越暗,看到的細胞就越大,但看到的數目越少;顯微鏡的放大倍數越小,視野就越大,亮度越大,看到的細胞就越小,但看到的數目細胞數目就越多.若要在視野內看到較多的細胞,宜選用的鏡頭組合是AD。四、解答題(共4題;共26分)32.(2021七上·杭州期中)請你根據已有知識和下列信息設計二歧式檢索表來分辨下列植物:銀杏、桃樹、紅松、

水綿、玉米、卷柏、泥炭蘚。信息1:玉米種子的胚中只有一片子葉,桃樹種子的胚中有兩片子葉。信息2:紅松的葉呈針形,銀杏的葉呈扇形。信息3:卷柏以極度耐旱著稱,其耐旱能力遠遠超過仙人球,如果太干旱它就會自己把根拔出來,卷縮似拳狀,隨風移動,遇到有水的地方時,根重新再鉆到土壤里尋找水分。卷柏有根、莖、葉的分化,利用孢子繁殖。信息4:泥炭蘚常見于山地濕潤地區或沼澤中,無根,有莖、葉的分化。【答案】1a

有種子﹣﹣21b

無種子﹣﹣32a

種子外有果皮包被﹣﹣42b

種子外無果皮包被﹣﹣53a

有根、莖、葉分化﹣﹣卷柏3b

無根,有莖、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