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建筑概論課件 第十章 綠色建筑與安全耐久_第1頁
綠色建筑概論課件 第十章 綠色建筑與安全耐久_第2頁
綠色建筑概論課件 第十章 綠色建筑與安全耐久_第3頁
綠色建筑概論課件 第十章 綠色建筑與安全耐久_第4頁
綠色建筑概論課件 第十章 綠色建筑與安全耐久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綠色建筑概論第十章綠色建筑與安全耐久學習目標:掌握建筑物相關的安全耐久知識,認識建筑物安全耐久的重要性;掌握建筑安全耐久的相關設計要求;了解建筑物需要注意的安全問題。建筑安全耐久之定義/10.1建筑結構的可靠性三要素3建筑結構的可靠性包括安全性、適用性和耐久性三項要求。建筑結構的可靠性指的是土木建筑工程處于正常運轉過程中、可以負荷外界給予的不同作用。在標準及設計所要求的震害、撞擊等作用出現時,依舊可以保持建筑工程的整體性以及穩定性,即便是建筑工程結構發生局部破壞,也不會導致連續坍塌問題的發生。安全性適用性耐久性建筑結構在正常使用期間,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如不發生影響正常使用的過大的變形和過大的裂縫寬度。指的是工程結構處于正常的運營、維護狀態之下,可以達到一定的耐久性要求。也就是說,在工程結構的正常運行、維護之下,可以達到建筑工程的設計壽命周期要求。建筑安全耐久4構件表面的銹脹裂縫,鋼筋銹蝕,混凝土表面粉化、酥裂綠色建筑安全耐久之選址/10.2綠色建筑選址的總體原則6在選址時,應將用戶舒適度作為關注的重點,同時還要遵循綠色建筑設計理念。在正式選址前,企業應指定專業人員完成現場勘察工作,收集各類環境信息數據,并對這些信息數據進行全面分析,然后在此基礎上開展建筑設計工作,確保建筑設計符合綠色環保理念。首先要做好建筑周邊環境調查工作,并根據調查數據分析綠化率對建筑能耗造成的影響;其次要充分考慮當地的氣候條件和地質情況,對現場的土壤、濕度、溫度等進行記錄和分析,選擇最佳的建筑位置,從而減少建筑能耗;最后要利用地理優勢來確定建筑的朝向、規模、角度以及高度,并且充分利用當地的光照、自然風等條件來實現建筑建設效益的最大化,有效減少資源消耗。建筑選址中綠色設計理念的應用7建筑選址設計是綠色建筑設計中比較關鍵的內容。建筑選址影響建筑企業經濟效益、施工設計方案,同時也是影響建筑安全、美觀、舒適的重要因素。建筑企業在選址問題上必須充分考慮周圍的自然環境、交通、配套設施、地勢、地形、水利、氣候等各種因素,從而確保選址的科學、合理。建筑設計要依據外界環境,因地制宜,加強對當地自然資源的充分利用,一方面可以有效減少企業生產成本,另一方面也能大大提高使用者的便利性。另外,建筑設計加強對太陽能、風能等自然、清潔、可再生能源的充分利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建筑設計的綠色節能程度,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在綠色建筑設計中進行建筑選址需要考慮不同場地的自然地理環境條件,通常來說依山傍水的地理位置、良好的光照條件和通風條件等,都是當前綠色建筑設計中比較優秀的場地選項。【案例導讀】歌華營地體驗中心8歌華營地體驗中心是綠色建筑設計中頗具代表性的建筑設計項目,其選址位于河北省秦皇島市北戴河區,建筑范圍不到3000m2。歌華營地體驗中心所在的北戴河區是比較優質的自然景區,周邊林地、草地、河流等資源十分優質,建筑本身處于城市喧囂之外。由于建筑項目屬于大型青少年營地,在進行設計時需要考慮到有效組織空間資源,并且盡量減少破壞周邊自然生態環境。通過漂浮綠地的設計,歌華營地體驗中心很好地將建筑原址的綠地資源利用了起來,讓建筑設計與當地自然環境充分融合在一起,高質量地構造了人與自然和諧的建筑設計。建筑安全耐久之技術/10.3建筑防風防風規劃設計的原則建筑防風設計要點/01建筑防風——防風規劃設計的原則11建筑防風災設計的原則即對建筑安全設計的總要求和總目的,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確保人員安全和盡可能減少財產損失。(2)綜合考慮災害環境、防災設計等級和社會經濟條件。災害環境是某一地區災害的類型及其危險性程度在空間上的分布狀況。一般由災害危險性分析或災害區劃圖確定,取決于人們對災害危險性的認識水平和預測方法的正確性,而防災設計的等級取決于建筑物的重要性程度。災害環境和防災設計等級是防災設計的基本依據,但同時還要兼顧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合理確定防災設計的標準。(3)建筑物和構筑物在災害中只發生有限破壞。在一些嚴重性災害情況下,建筑物和構筑物的損壞難以避免,但必須將災害造成的損壞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不至于造成倒塌或完全失效,以避免或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并使建筑物或構筑物在災后可以修復。建筑防風——防風規劃設計的原則12建筑防風災設計的原則即對建筑安全設計的總要求和總目的,包括以下幾個方面:(4)災害發生過程中不會導致次生災害的發生。在風災發生過程中,因樹木傾倒、建筑物和構筑物局部損毀或構件脫落等,常常導致其他建筑物、構筑物和管線設施的損壞,進而發生交通阻塞、停水停電等現象。(5)確保生命線工程在災害中能夠正常使用。生命線工程是保障城市功能、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以及災害救治所必不可少的建筑物、構筑物和城市基礎設施。如道路、橋梁、堤壩、機場、車站、救災指揮部門、消防站、醫院、學校、通信和供水供電供氣設施等。建筑防風——防風規劃設計的原則131988年浙江某大城市的許多行道樹被臺風刮倒,形成路障并扯斷了部分供電線路,加上救災指揮上的延誤,造成大面積的交通中斷、停水停電、停工停學,整個城市陷千癱瘓。因此,避免次生災害的發生往往比防御強風災害更加重要。建筑防風——建筑防風設計要點14高層建筑受風力的影響很大,還會出現近地面風速風向的復雜變化。因此,高層建筑的設計應特別注意型體及其組合,處理好風環境問題。高層建筑防風設計的要點,也適用于一般低層和多層建筑。(1)就災取材,材盡其用在風災嚴重地區進行建設,不僅要就地取材,還要“就災取材”,選擇適于防風災的建筑材料。應向傳統建筑學習,按照建筑上各個部位的不同要求,選擇適合的材料并結合使用。(2)屋頂材料與構造混凝土平屋頂的防風主要是防止屋面構件脫落,加設檐墻是很好的做法。在各種方向風力的作用下,坡屋頂的屋脊和檐部的最大瞬時風壓是屋面平均值的7倍,坡屋頂的破壞一般發生在屋脊或從屋檐開始。因此要特別注意保護屋檐和屋脊,盡可能增加屋檐、屋脊和瓦面的重量與整體性。(3)“保本棄末”的防風災措施特大風災畢竟是一種小概率事件,鑒于建筑物各部分的重要性不同和投資的合理性,在建筑物的不同部分采用不同的設計可靠度和不同的建筑構造,不失為一種經濟合理的設計方法。(4)臨時性防風災措施強風的破壞力很大但出現的概率很小,這使得建筑設計中,尤其是在大量低標準房屋的設計中,安全性與經濟性的矛盾比較突出。解決這一矛盾的好方法之一就是采取臨時性的防災措施。建筑防水屋面防水設計外墻防水設計地下防水設計室內工程防水設計/02建筑防水——屋面防水設計16(1)防水等級及設防要求屋面防水設計最基本的依據是防水等級。項目屋面防水等級Ⅰ級Ⅱ級Ⅲ級Ⅳ級建筑物類別特別重要或對防水有特殊要求的建筑重要的建筑和高層建筑一般的建筑非永久性的建筑防水屋面合理使用年限25年15年10年5年設防要求三道或三道以上防水設防二道防水設防一道防水設防一道防水設防防水層選用材料宜選用合成高分子卷材、高聚物改性瀝青防水卷材、金屬板材、合成高分子防水涂料、細石防水混凝土等材料宜先用高聚物改性瀝青防水卷材、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金屬板材、合成高分子防水涂料、高聚物改性瀝青防水涂料、細石防水混凝土、平瓦、油氈瓦等材料宜選用高聚物改性瀝青防水卷材、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三氈四油瀝青防水卷材、金屬板材、高聚物改性瀝青防水涂料、合成高分子防水涂料、細石防水混凝土、平瓦、油氈瓦等材料可選用二氈三油瀝青防水卷材、高聚物改性瀝青防水涂料等材料建筑防水——屋面防水設計17(2)防水設計的一般原則屋面工程防水設計應遵循“合理設防、防排結合、因地制宜、綜合防治”的原則,這是我國建筑防水技術50年的經驗總結。屋面提倡多道設防,就是結合我國當前防水工程實際情況提出的原則之一。多道設防,以剛柔復合為宜,剛性在上,柔性在下,可使柔性防水層一一通常作為主防水層一一得到有效的保護。屋面局部,如天溝、檐溝、陰陽角、水落口、變形縫等部位應設置附加防水層。(3)屋面的排水設計排水系統的基本設計至少應包括排水分區、水落口的分布及排水坡度。并明確給出分水脊線,排水坡交線。排水途徑應力求通暢便捷,水落口應負荷均勻。設計應優先采用結構找坡。結構找坡不僅節省材料、降低成本,減輕屋面荷重,還有利于構造的合理設計,簡化層類,有利防水,方便維修。(4)提高屋面板剛度,減少板縫開裂屋面結構剛度大小,對屋面變形大小起主要作用,這在多雨雪地區尤為重要。因此,除非在干燥少雨地區,屋面最好是現澆鋼筋混凝土。建筑防水——外墻防水設計18主體變形要求減少結構主體變形的影響是外墻防水的先決條件。綜合性能要求注意提高墻體的綜合性能。砌筑質量要求外墻發生較嚴重的滲漏,大多與砌體砌筑質量有直接關系,而與砌塊種類基本無關。溫變裂縫要求解決溫度變形引起的外墻裂縫,最好的方法是采用外墻外保溫系統。內裝修的影響內裝修的規模對防水效果有直接影響:大拆大建,引發裂縫的產生與發展,滲漏機會多;較溫和的裝修引起的滲漏要少得多。對住宅來說,解決的辦法之一是實行菜單式裝修,一方面可避免大拆大建,另一方面,責任也更為明確。建筑防水——地下防水設計19地下工程防水與安全問題的嚴重性在于:一旦發生滲漏,無一例外,都會付出沉重的代價。為大量排除進水,還可能引起地面和地面建筑物不均勻沉降;長期慢性滲漏,則使混凝土持續產生滲出物,導致混凝土內堿性環境失衡,進而鋼筋銹蝕,影響結構安全。特別是發生大面積滲漏,幾乎沒有徹底維修的辦法,被迫采取的排、堵結合的辦法,只求維持正常運作,根本無法考慮長久的安全問題。(1)防水設計原則地下工程的防水設計原則,以前的提法很多,各行業系統的提法也不盡一致。《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范》規定:地下工程防水的設計和施工應遵循“防、排、截、堵相結合,剛柔相濟,因地制宜,綜合治理”的原則。防水原則既要考慮如何適應地下工程種類的多樣性問題,也要考慮如何適應地下工程所處地域的復雜性問題,同時還要使每個工程的防水設計者,在符合總的原則的基礎上,可根據各自工程的特點有適當選擇的自由。建筑防水——地下防水設計20(2)地下室防水概念設計簡化平剖面設計:地下室平剖面設計應盡量簡化,即所謂“簡、并、避、離、升”。這種簡化原則,作為地下室防水設計的基本概念,曾為建筑專業幾十年來所遵循。其中最主要的是簡、并原則。在工藝要求的地下室平面給出來以后,首先將地下室外墻瑣碎細部簡化,將單獨的零散部分并入,最后調整外墻,原則是使其總長愈小愈好。關于分期建設:分期建設的項目,有時地上是分開的,地下卻是連成一片的。連成一片的地下部分最好不分期。資金有困難,施工可分期,設計則不應分;若一定要分,必須將兩期之間交接處的預留設計一次完成。交接預留主要與防水設計的變形縫、施工縫、后澆帶、預注漿有關。變形縫的設計:變形縫的設計不是一個簡單的縫的構造設計,而是涉及很多方面的一個系統設計,因此將其歸在防水概念設計之中。其設計原則主要是盡量減少變形縫的設置數量、設計長度,并充分考慮縫的設置位置。縫的位置要與建筑平面功能劃分及剖面設計形式協調好,不能矛盾。其次,變形縫還與集水坑的設置、施工組織設計有關。建筑防水——地下防水設計21(2)地下室防水概念設計地下室外墻柱:下室的防水,重要的是主體防水;主體防水主要是結構自防水,鋼筋混凝土外墻防水主要是防止混凝土產生有害裂縫,減少或消除有害裂縫的主要措施之一就是設計后澆帶;后澆帶在地下室外墻上的作用能否發揮,就與外墻及柱的設計有關:墻柱分離有利,墻柱合一則有害。降排水:地下工程中具有自流排水條件且允許做自流排水的工程,應積極采用排水系統以降低地下水的壓力,使防水設防做到簡單、省錢、效果好。回填土:地下室回填土歷來要求采用黏土或原土,按每層300mm分層夯實。近年一些工程為趕工期而采用石渣回填,從而,使地下室長年浸泡在地下水中,對防水大為不利;且建筑物周邊地面在經年雨水的沉實作用下,有下沉開裂的可能。連續墻:將連續墻加厚,與內襯墻合二為一,并非好思路。若沒有特殊措施,建議還是另加內襯墻,連續墻與內襯墻之間設置空腔或濾水層,當然要在內襯墻施工前,對連續墻實施全面認真的堵漏防滲。建筑防水——室內工程防水設計22(1)廚房、衛生間、浴室平面位置:廚房、衛生間、浴室的平面設計位置應充分考慮對下層房間的影響:平面設計中,公共廁浴、廚房,特別是浴室,還應考慮對相鄰房間的影響。將裝修標準高、對蒸汽滲透敏感的房間換到其他位置上去,必要時改換墻體材料:以餐飲為主要特色的某些大型酒店,會有多個廚房連續集中布置在樓層上,此時整個大廚用房范圍內都不應跨越變形縫,即使是干貨倉庫也不例外。方法及要點大廚平面,在初步設計階段就應有包括明溝在內的主要設備設施布置示意,以便進入施工圖階段確定給排水及其他預留預埋條件,這些條件有時是防水構造設計的前提;公共浴室、衛生間、廚房的樓面結構設計應適當增加厚度及配筋率,以提高板的剛度,為減少其裂縫創造條件;廚、衛、浴室內使用的防水材料應對人體無害,并在施工過程中,不得有超過標準的有害成分揮發,不造成對環境的污染。建筑防水——室內工程防水設計23(2)半室外樓梯半室外樓梯和與室內空間緊鄰的室外樓梯,做好防排水,可以減少雨季可能在鄰墻內表面產生濕跡的機會。防排水,以排為主,防為輔。方法及要點利用梯邊排水:在梯段周邊作槽,所謂槽,就是在做飾面層時預留的凹槽,尺度僅1.5~2.0mm,飾面工程收尾時,用聚合物水泥防水砂漿勾出凹縫,深10mm,寬約15mm,因其在陰角處連續生成,帶有自然的裝飾性。溝的設計原則:應從頂層到底層連續轉下,將雨水排至室外地坪,梯段踏步及平臺則向兩側凹槽找坡,使雨水隨滿隨排,雨停即止,整個樓梯便可避免產生積水。建筑防水——室內工程防水設計24(3)陽臺、平臺陽臺方法及要點陽臺排水不推薦設置泄水管。由于排水坡度的加大,排水路線的加長,傳統的陽臺排水設計已較難滿足現在陽臺的要求。現在的陽臺越做越大,導致排水路線長,找坡厚度過大,有時只好減少坡度,甚至減到1%以下。較好的解決辦法是,陽臺周邊設槽。凹槽的做法同前述半室外樓梯。周邊設槽的結果使排水坡,立即減為陽臺短邊寬度的一半,環周邊設置的凹槽,與陽臺地漏聯通,其表面高度比槽底略低2-3mm即可。平臺方法及要點結構降板。結構不降,建筑作門坎,標準低,使用不便,即使做好了,也只解決防水,不解決防潮。因此,結構降板不僅是為了處理好門口處進出方便及充分做好泛水,也是防止室內局部受潮的主要措施。方法及要點建筑防水——室內工程防水設計25(4)水池方法及要點水池主要防水層應設在迎水面,并采用剛性防水。埋在地下或設在地下室的水池,在做好內防水的同時,應做好外防水。水池防水設防,應采用結構防水混凝土。結構防水混凝土宜采用補償收縮混凝土,抗滲等級不低于S8。水池一般只允許設置水平施工縫。體積不大,且設防標準高的水池,設計上也可要求不設施工縫,包括不設水平施工縫,連續整澆。建筑防火建筑防火設計目的防火設計基本知識

/03建筑防火——建筑防火設計目的27建筑防火設計的目的,基本上可以說是火災時保障生命安全、減少財產損失,以及防止建筑物以外的部分受到影響。建筑防火設計要確保建筑物內人員的安全,當然是設計的首要目的。為達此目的采取的主要措施大多關系到防止倒塌、安全疏散及有效救助。減少著火建筑內部的財產損失,就要防止火勢在建筑物內蔓延,并有利于滅火撲救。其主要措施就是不得因某一空間著火而蔓延到其他空間,也包括火災后的修復中,不得影響不屬于著火空間的使用。因建筑類型不同,使用性質不同,管理主體不同,采取的措施會有較大區別。防止火災危害周邊建筑,也就是防止火勢向相鄰建筑物蔓延,只依靠著火建筑的條件是難以解決的,其相鄰建筑物也必須采取相應的措施,由此形成一種防止火勢蔓延的整體結構,既要防止火災危害其他建筑,也要防止受其他建筑火災危害。防止發生城鎮大火。火災大規模危害周邊建筑,引發街區大火或社區大火,就形成城鎮大火。從歷史角度講,可以說建筑法規是為防止城鎮火災而產生的。建筑防火——防火設計基本知識28建筑火災的發生不僅與管理有關,許多情況下也與建筑防火設計有關,建筑防火計算的要點如下:(1)防火分隔防火分隔是針對火災旺燃期所采取的防止其擴大蔓延的基本措施。防止火勢在建筑內部的蔓延—水平或垂直的蔓延,其主要措施就是設置防火分區。所謂防火分區,就是用具有一定耐火能力的墻、樓板等分隔構件,作為一個區域的邊界構件,能夠在一定時間內把火災控制在某一建筑空間之內。防火分區按其作用,又可分為水平防火分區和豎向防火分區。水平防火分區用以防止火災在水平方向擴大蔓延,主要是按建筑面積劃分的。豎向防火分區主要是防止起火層火勢向其他樓層垂直方向蔓延,主要是以每個樓層為基本防火單元的。建筑防火——防火設計基本知識29①建筑平面防火設計這里只簡單涉及民用建筑。主要是包括三方面的內容:一是防火分區的面積。按照建筑物耐火等級的不同給予相應的限制;二是建筑物的平面布置,應對建筑內部空間進行合理分隔,防止火災在建筑內部蔓延擴大;三是防火分隔措施。常見的防火分隔措施有防火墻、防火隔斷、防火門窗和穿墻管線與風道等幾種。防火墻是指用具有4h以上耐火極限的非燃燒材料砌筑在獨立的基礎(或框架結構的梁)上,用以形成防火分區,控制火災范圍的部件。防火隔斷一般指耐火極限不低于2h的墻體。主要用于疏散樓梯間、疏散走道兩側的隔墻、面積超過1002的房間隔墻、貴重設備房間隔墻、火災危險性較大的房間隔墻及醫院病房間的隔墻。防火卷簾門在建筑中廣泛用于大面的地下室、展廳開敞的電梯廳、商場營業廳、自動扶梯的封隔、高層建筑外墻的門窗洞口(防火間距不滿足要求時)等。走道等防火分隔的墻體穿過管道時,構造可參照防火墻。建筑防火——防火設計基本知識30①建筑平面防火設計管道必須穿過防火墻時,應用不燃燒材料將其周圍縫隙緊密堵塞。穿防火墻管線建筑防火——防火設計基本知識31②建筑剖面防火設計火災垂直蔓延主要以熱對流方式進行,也有輻射和傳導。豎向防火分區主要是由具有一定耐火能力的鋼筋混凝土樓板做分隔構件。此外,還要防止火災從外窗蔓延,同時豎井防火分隔措施。由于自動扶梯的設置,使得數層空間連通,形成了豎向防火分區的薄弱環節。中庭通常出現在高層建筑中。其最大的問題是發生火災時,以樓層分隔的水平防火分區被上下貫通的大空間所破壞。因此,建筑中庭防火分區面積應按上、下層連通的面積疊加計算。穿樓板的管線,在豎向防火分區上造成薄弱點。穿管線處的防火分隔措施主要是用不燃燒材料封塞填實,其構造與穿防火墻管線相同。穿防火墻管線③建筑防火間距防火間距是一座建筑物著火后,火災不致蔓延到相鄰物的最小間隔。火災在相鄰建筑物間蔓延的主要途徑為熱輻射和飛火,也有熱對流。要考慮防火間距和消防車道的要求。建筑防火——防火設計基本知識32(2)安全疏散安全疏散設計,是建筑設計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①疏散與防煙發生火災時,人員的疏散行動路線,也基本上和煙氣的流動路線相同,即:房間—走道—前室—樓梯間。因此,煙氣的蔓延擴散,將對火災層人員的安全疏散形成很大的威脅。②疏散安全分區為保障人員疏散安全,最好能使上述疏散路線中各個空間的防煙、防火性能依序逐步提高,并使樓梯間的安全性達到最高。③房間內人員的疏散房間內人員的安全疏散,主要考慮疏散門的數量、寬度及開啟方向、疏散距離及疏散時間。建筑防火——防火設計基本知識33(3)建筑耐火設計①鋼筋混凝土結構的耐火構造爆裂是鋼筋混凝土構件和預應力鋼筋混凝土構件在火災中常見的現象。實驗證明,構件承受的壓應力是發生爆裂的主要因素之一。混凝土含水率也是影響其爆裂的主要因素之一。預應力構件在使用階段承受的荷載要大于非預應力構件。提高構件耐火性能方法在鋼筋混凝土構件中摻加合成纖維;適當加大受拉區混凝土保護層的厚度;在客觀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也可以在樓板的受火(拉)面抹一層防火涂料;提高預應力鋼筋混凝土樓板耐火極限的方法。主要有增加保護層厚度和使用防火隔熱涂料。建筑防火——防火設計基本知識34②鋼結構的防火保護鋼結構的防火保護可以采用現澆混凝土、砌塊包砌、防火板材包封、防火灰漿、防火砂漿、防火涂料等方法。現澆混凝土一般用于鋼柱。柱子較高時,可預焊描固短筋拉接或在粉刷前用鋼絲網包敷。采用防火板作吊頂,使吊頂具有防火性能,而省去鋼架、鋼網架、鋼屋面等的防火保護層。防火涂料在受火時,發泡膨脹,形成隔熱層,保護鋼構件,因此,也稱防火膨脹涂料。建筑防火——防火設計基本知識35③建筑防、耐火構造玻璃幕墻受到火焰燒烤時,易因受熱不均而破碎,或者在火場中,受熱的玻璃,被消防水噴淋激裂。璃幕墻破裂常引起火勢迅速向上一樓層蔓延,造成更大損失。為了阻止火災時幕墻與樓板、隔墻之間的縫隙蔓延火災,幕墻與每層樓板附近的水平縫和隔墻處的垂直縫隙,均應用不燃燒材料嚴密填實,窗下墻的填充材料應采用不燃燒材料。頂棚(包括頂棚擱柵)是建筑室內重要的裝飾性構件,頂棚空間內往往密布電線、燈具或采暖、通風、空調設備管道,起火因素較多。頂棚及其內部空間,常常成為火災蔓延的途徑,嚴重影響消防安全,主要原因是其面層的厚度較小,受火時頂棚內的設備材料很快被加熱。特別是有些頂棚采用可燃的木擱柵,甚至面層采用木板條。頂棚的不燃化途徑是采用不燃的鋼擱柵,不燃的輕質耐火頂棚板使之滿足一級耐火等級要求;采用木擱柵時,其頂棚板應難燃、不燃,使之滿足二級耐火等級的要求。建筑抗震建筑抗震基本原則建筑隔震與消能減震設計非結構構件的抗震設計/04建筑抗震——建筑抗震基本原則37抗震設防是指對建筑結構進行抗震設防并采取一定的抗震構造措施,以達到結構抗震的效果和目的。抗震設防的依據是抗震設防烈度。抗震設防必須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筑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并實行以預防為主的方針,使建筑經抗震設防后,減輕建筑的地震破壞,避免人員傷亡,減少經濟損失。抗震設計的基本原則如下:(1)合理選擇場地和確定地基基礎①選擇建筑場地時,應根據工程需要,掌握地震活動情況、工程地質和地震的有關資料,對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險地段作出綜合評價。對不利地段,應提出避開要求,當無法避開時應采取有效措施;不應在危險地段建造甲、乙、丙類建筑。建筑抗震——建筑抗震基本原則38②建筑場地為I類時,甲、乙類建筑應允許仍按本區抗震設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構造措施;丙類建筑應允許按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構造措施,但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時仍應按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構造措施。③建筑場地為皿、IV類時,對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為0.15g和0.30g的地區,宜分別按抗震設防烈度8度和9度時各類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構造措施。建筑抗震——建筑抗震基本原則39④地基和基礎設計應符合下列要求:a.同一結構單元的基礎不宜設置在性質截然不同的地基上;b.同一結構單元不宜部分采用天然地基部分采用樁基;c.地基為軟弱黏性土、液化土、新近填土或嚴重不均勻時,應估計地震時地基不均勻沉降或其他不利影響,并采取相應的措施。有關建筑場地的分類詳見下表。建筑抗震——建筑抗震基本原則40(2)避免地震時發生次生災害非地震直接造成的災害稱為次生災害。有時,次生災害會比地震直接產生的災害所造成的社會損失更大。避免地震時發生次生災害,是抗震工作的一個很重要方面。在地震區的建筑規劃上,應使房屋不要建得太密,為使在地震發生后人口疏散和營救以及為抗震修筑臨時建筑留有余地,房屋的距離以不小于1-1.5倍房屋的高度為宜。要避免房高巷小,地震時由于房屋倒塌將通路堵塞。公共建筑物更應考慮防震的疏散問題,一般可與防火疏散同時考慮。煙囪、水塔等高聳構筑物,應與居住房屋(包括鍋爐房等)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應該特別注意使易于釀火成災、爆炸和氣體中毒等次生災害的工業建筑物遠離人口稠密區,以防地震時發生爆炸、火災等事故而造成更大的災難。建筑抗震——建筑抗震基本原則41(3)合理選擇結構體系①結構體系應根據建筑的抗震設防類別、抗震設防烈度、建筑高度、場地條件、地基、結構材料和施工等因素,經技術、經濟和使用條件綜合比較確定。②結構體系應符合下列各項要求:應具有明確的計算簡圖和合理的地震作用傳遞途徑。應避免因部分結構或構件破壞而導致整個結構喪失抗震能力或對重力荷載的承載能力。應具備必要的抗震承載力,良好的變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對可能出現的薄弱部位,應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力。③結構體系尚宜符合下列各項要求:宜有多道抗震防線。宜具有合理的剛度和承載力分布,避免因局部或突變形成薄弱部位,產生過大的應力集中或塑性變形集中。結構在兩個主軸方向的動力特性宜相近。建筑抗震——建筑抗震基本原則42(3)合理選擇結構體系④結構構件應符合下列要求:砌體結構應按規定設置鋼筋混凝土圈梁和構造柱、芯柱,或采用配筋砌體等。混凝土結構構件應合理地選擇尺寸、配置縱向受力鋼筋和箍筋,避免剪切破壞先于彎曲破壞、混凝土的壓潰先于鋼筋的屈服、鋼筋的錨固粘結破壞先于構件破壞。預應力混凝土的抗側力構件,應配有足夠的非預應力鋼筋。鋼結構構件應合理控制尺寸、避免局部失穩或整個構件失穩。⑤結構各構件之間的連接,應符合下列要求:構件節點的破壞,不應先于其連接的構件。預埋件的錨固破壞,不應先于其連接的構件。裝配式結構構件的連接,應能保證結構的整體性。預應力混凝土構件的預應力鋼筋,宜在節點核心區以外鈾固。⑥裝配式單層廠房的各種抗震支撐系統,應保證地震時結構的穩定性。建筑抗震——建筑抗震基本原則43(4)力求建筑體及其構件布置規則建筑設計應根據抗震概念設計的要求明確建筑體形的規則性,不規則的建筑應按規定采取加強措施;特別不規則的建筑應進行專門研究和論證,采取特別的加強措施;不應采取嚴重不規則的設計方案。建筑及其抗側力結構的平面布置宜規則、對稱、并應具有良好的整體性。(5)保證結構整體性,使結構和連接部分具有較好的延性整體性的好壞是建筑物抗震能力高低的關鍵。整體性好的房屋,空間剛度大,地震時,各部分之間互相連接,形成一個總體,有利于抗震。整體性好的結構,除構件本身具有足夠的強度和剛度外,構件之間還要有可靠的連接。構件的連接除必須保證強度外,還要求超過彈性變形后,能保持相當的繼續變形的能力——“延性”。結構的“延性”對結構吸收地震力的能量、減小作用在結構上的地震力具有重要的意義。建筑抗震——建筑抗震基本原則44(6)處理好非結構中的連接問題①非結構構件,包括建筑非結構構件和建筑附屬機電設備,自身及其與結構主體的連接,應進行抗震設計。②非結構構件的抗震設計,應由相關專業人員分別負責進行。③附著于樓、屋面結構上的非結構構件,必須與主體結構有可靠的連接或錨固,避免地震時倒塌傷人或砸壞重要設備。④圍護墻和隔墻應考慮對結構抗震的不利影響,避免不合理設置而導致主體結構的破壞。⑤幕墻、裝飾貼面與主體結構應有可靠連接,避免地震時脫落傷人。⑥安裝在建筑上的附屬機械、電氣設備系統的支座和連接,應符合地震時使用功能的要求,且不應導致相關部件的損壞。建筑抗震——建筑抗震基本原則45(7)必要時采用的隔震和消能減震設計采用隔震或消能減震設計的建筑,當遭遇到本地區的多遇地震影響,抗震設防烈度地震影響和罕遇地震影響時,其抗震設防目標應高于“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規定。(8)合理選擇結構材料和正確確定施工方法施工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房屋的抗震能力。設計中一方面要對材質、強度、臨時加固措施、施工程序等提出要求,另一方面,也要從設計上為使施工中能保證實施和便于檢查創造條件,以確保施工質量。(9)建立建筑地震反應觀測系統抗震設防烈度7度、8度、9度時,高度分別超過160m、120m、80m的高層建筑,應設置建筑結構的地震反應觀測系統,建筑設計應留有觀測儀器和線路的位置,以便地震時收集資料以利研究。

【案例導讀】讓鋼結構搭建抗震的生命方舟46傳統混凝土結構建筑遇強震極易倒塌,是地震災難造成傷亡的首要因素。鋼結構建筑是綠色建筑的代表,由于其自重輕、慣性力小,以中等高度鋼結構建筑為例,比起鋼筋混凝土建筑結構自重減輕約三分之一,地震作用可減少30%-40%,地面上單位面積的負荷也可減少25%以上,防災效果十分明顯。2000年底,位于杭州的瑞豐大廈項目動工。這座杭蕭鋼構承建、國內首次完全依靠自主技術建造的高層鋼結構大樓,僅用6個月時間便拔地而起。2年后,由杭蕭鋼構承建的武漢民生銀行竣工,成為全國首座由土建改為鋼結構的超高層建筑。可以預見的是,在國家產業政策重點支持、市場對鋼結構等建筑優勢的日益開明的眾多利好下,鋼結構建筑還將迎來二次崛起。杭州的瑞豐大廈武漢民生銀行建筑抗震——建筑隔震與消能減震設計47(1)隔震結構的設計要點①隔震結構方案的選擇隔震建筑方案的采用,應根據建筑抗震設防類別、設防烈度、場地條件、建筑結構方案和建筑使用要求,進行技術、經濟可行性綜合比較分析后確定。隔震主要用于高烈度地區或使用功能有特別要求的建筑,符合以下各項要求的建筑采用隔震方案:不隔震時,結構基本周期小于1.0s的多層砌體房屋、鋼筋混凝土框架房屋等;體型基本規則,且抗震計算可采用底部剪力法的房屋;建筑場地宜為I、Ⅱ、Ⅲ類,并應選用穩定性較好的基礎類型;風荷載和其他非地震作用的水平荷載不宜超過結構的總重力的10%。②隔震層的設置隔震層宜設置在結構第一層以下的部位。當隔震層位于第一層及以上時,結構體系的特點與普通隔震結構可能有較大差異,隔震層以下的結構設計計算也更復雜,需作專門研究。建筑抗震——建筑隔震與消能減震設計48③隔震層的布置應符合下列的要求a.隔震層可由隔震支座、阻尼裝置和抗風裝置組成。阻尼裝置和抗風裝置可與隔震支座合為一體,亦可單獨設置。必要時可設置限位裝置。b.隔震層剛度中心宜與上部結構的質量中心重合。c.隔震支座的平面布置宜與上、下部結構的豎向受力構件的平面位置相對應。d.同一房屋選用多種規格的隔震支座時,應注意充分發揮每個橡膠支座的承載力和水平變形能力。e.同一支承處選用多個隔震支座時,隔震支座之間的凈距應大于安裝操作所需要的空間要求。f.設置在隔震層的抗風裝置宜對稱、分散地布置在建筑物的周邊或周邊附近。建筑抗震——建筑隔震與消能減震設計49(2)消能減震設計要點①消能減震部件及其布置消能減震設計時,應根據罕遇地震下的預期結構位移控制要求,設置適當的消能部件。②消能減震設計要點計算消能減震結構的關鍵是確定結構的總剛度和總阻尼。一般情況下,計算消能減震結構宜采用靜力非線性分析或非線性時程分析方法。當主體結構基本處于彈性工作階段時,可采用線性分析方法作簡化估計,按規范5.1節的規定分別采用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反應譜法和時程分析法。消能減震結構的總剛度為結構剛度和消能部件有效剛度的總和。消能減震結構的總阻尼比為結構阻尼比和消能部件附加給結構的有效阻尼比的總和。③消能器部件的連接消能器與斜撐、墻體、梁或節點連接,應符合鋼構件連接或鋼與鋼筋混凝土構件連接的構造要求,并能承擔消能器施加給連接節點的最大作用力。與消能部件相連的結構構件,應計入消能部件傳遞的附加內力,并將其傳遞到基礎。消能器及其連接構件應具有耐久性和較好的易維護性。建筑抗震——非結構構件的抗震設計50(1)結構體系相關部位的要求設置連接建筑構件的預埋件、描固件的部位,應采取加強措施,以承受建筑構件傳給結構體系的地震作用。(2)非承重墻體的材料、選型和布置要求應根據設防烈度、房屋高度、建筑體型、結構層間變形、墻體抗側力性能利用等因素綜合分析后確定。(3)墻體與結構體系的拉結要求墻體應與結構體系有可靠的拉結,應能適應不同方向的層間位移;8度、9度時結構體系有較大的變形,墻體的拉結應具有可適應層間變位的變形能力或適應結構構件轉動變形的能力。(4)砌體墻的構造措施砌體墻應采取措施(如柔性連接等)減少對結構體系的不利影響,并按要求設置拉結筋、水平系梁、圈梁、構造柱等加強自身的穩定性和與結構體系的可靠拉結。(5)頂棚和雨篷的構造措施各類與主體結構的連接件,應由滿足要求的連接承載力,足以承擔非結構自身重力和附加地震作用。(6)幕墻的構造措施玻璃幕墻、預制墻板等的抗震構造,應符合其專門的規定。建筑防爆建筑防爆設計原則泄壓、防爆構造設計/05建筑防爆——建筑防爆設計原則52(1)合理布置總平面有爆炸危險性的廠房和庫房的選址,應遠離城市居民區、鐵路、公路、橋梁和其他建筑物。靠山建筑工廠時,要充分利用地形和自然屏障。有爆炸危險的廠房和庫房應布置在下風方向。全年的風向不明顯時,選擇冬季主導風向。(2)合理布置防爆單元設置防火墻、防爆墻;在外墻上開門,或在防火墻上作雙門斗,也可設置門斗。有爆炸危險性的廠房宜采用單層建筑;有爆炸危險性的車間,應布置在單層廠房內,并靠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