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同步講義(部編版必修上冊)第8課《夢游天姥吟留別》《登高》《琵琶行》(教師版)_第1頁
高一語文同步講義(部編版必修上冊)第8課《夢游天姥吟留別》《登高》《琵琶行》(教師版)_第2頁
高一語文同步講義(部編版必修上冊)第8課《夢游天姥吟留別》《登高》《琵琶行》(教師版)_第3頁
高一語文同步講義(部編版必修上冊)第8課《夢游天姥吟留別》《登高》《琵琶行》(教師版)_第4頁
高一語文同步講義(部編版必修上冊)第8課《夢游天姥吟留別》《登高》《琵琶行》(教師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8課夢游天姥吟留別登高*琵琶行并序

目標導航

學習目標重點難點

1.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領會詩歌所表達的深刻的思想

感情。1.理解封建社會中知識分子的

2.體會詩歌的意境和藝術特色,體會詩歌中運用多種修遭遇和苦悶,體會詩人的豐富

辭手法的表達效果。而復雜的思想感情。

3.熟讀背全詩

2.理解詩歌中寄托的詩人的思

想感情。

知識精講

【01知識常識】

《夢游天姥吟留別》政治失意的“發憤之作”

李白早年就有濟世的抱負,但不屑經由科舉登上仕途。唐玄宗天寶元年(742),由朋友的

推薦,李白奉召來到長安。他本想能夠施展才能,有所作為,但玄宗只把他看作詞臣,并不重

用。又因醉中命寵臣高力士脫靴得罪了權貴,受到排擠,僅在長安住了一年多,就被賜金放還,

由布衣而卿相的夢幻從此完全破滅。

李白離開長安后,先到洛陽與杜甫相會,結下友誼。隨后又同游梁、宋故地,這時高適也

趕來相會,三人一同往山東游覽,在兗州話別,臨行作本詩。政治上的失敗使他胸中塊壘難消,

這首詩便是他的發憤之作。

《登高》羈旅漂泊的“悲秋絕唱”

杜甫身逢戰亂,從48歲開始,一直到58歲去世,十一年中,一直在外飄零。這首詩是大

歷二年(767)作者流寓夔州時所寫,此時“安史之亂”已結束四年,但政局依然動蕩不安,吐

蕃不斷入侵,好友李白、嚴武、高適等相繼去世。他目睹了“安史之亂”給唐朝帶來的重創,

感受到了時代的苦難,家道的衰落,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獨和生活的艱辛,心中

百感交集,為了排遣心頭的郁悶,杜甫抱病登臺,但悲涼蕭瑟的江峽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

悲哀,引發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于是就有了這首曠世之作。

《琵琶行》一曲琵琶金戈音,千古離別唱到今

本詩創作于元和十一年(816)。白居易任諫官時,直言敢諫,同情民間疾苦,寫了大量的

諷喻詩,觸怒了唐憲宗,得罪了權貴。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鎮勢力派人刺殺。白居易情

急之中上疏請捕刺客,觸犯了權貴的利益,被指責越職奏事,貶為江州刺史;又進而誣陷他作

《賞花》《新井》詩“甚傷名教”,再貶江州(今九江)司馬。江州當時被看成是“蠻瘴之地”,

加之州司馬雖然名義上是刺史的佐史,實際上是一種閑散職務,這對白居易來說是一種莫大的

嘲弄。他的被貶其實是一樁冤案,他連遭打擊,心境凄涼,滿懷郁憤。次年送客湓浦口,遇到

琵琶女,創作了這首傳世名篇。

【作家金句】

李白:

1.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

2.夢魂不到關山難。長相思,摧心肝。(《長相思》)

3.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行路難》)

4.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渡荊門送別》)

5.相親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秋風詞》)

杜甫:

1.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2.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望岳》)

3.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4.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月夜憶舍弟》)

5.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白居易:

1.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放言》)

2.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長恨歌》)

3.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賦得古原草送別》)

4.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長恨歌》)

【02詩歌誦讀】

夢游天姥吟留別

(1)海客談瀛(yínɡ)洲,煙濤微.茫.(景象模糊不清)信.(確實、實在)難求;越人語天姥,云

霞明滅或可睹。天姥連天向天橫.(遮蔽),勢拔.(超出)五岳掩赤城。天臺(tāi)四萬八千丈,對

此欲倒東南傾。

(2)①我欲因.(依據)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shàn)溪。謝公

宿處今尚在,淥.(lù)(清澈)水蕩漾清.(凄清)猿啼。腳著謝公屐(jī),身登青云梯。②半壁見海

日,空中聞天雞。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昏暗)。③熊咆龍吟殷巖泉,栗.(使動用

法,使……戰栗)深林兮驚.(使動用法,使……震驚)層巔。云青.青.(黑沉沉的)兮欲雨,水澹澹

兮生煙。列.缺.(閃電,列,同“裂”)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形容聲音很大)中開。

青.冥.(天空)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

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④忽魂悸.(因驚懼而心跳)以魄動,恍.(猛然驚醒的樣子)驚起而長嗟。

惟覺.(jiào)(醒)時之枕席,失向.來.(原來)之煙霞。

(3)①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

訪名山。②安能摧.眉.折.腰.(低頭彎腰,即卑躬屈膝)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結合左欄提供的注音誦讀文本,并根據教材注釋及所學文言知識完成下面問題。

1.解釋加點字詞在文中的含義。

2.對畫波浪線的句子進行點評,并概括段意。

第(1)段:

語句點評:對偶句,瀛洲的“信難求”讓人卻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則成了一種強烈的

誘惑。如此以瀛洲陪襯天姥,以虛襯實,不僅給天姥山蒙上了一層神秘美妙的面紗,而且勾起

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頭。

段意概括:入夢緣由。用烘托和夸張手法描繪天姥山的高峻神奇。

感悟·質疑:連用“連”“橫”“拔”“掩”“倒”等富有力度的動詞,描繪了天姥山高

峻雄偉的特點;將天姥山與五岳、赤城山、天臺山對比,把它直插云霄、與天相接的態勢渲染

得無以復加,賦予天姥山無比神奇的色彩,激發了讀者一睹芳容的渴望。

第(2)段:

語句點評①:過渡句,從現實轉入夢境,既寫出了夢之來源,也寫出了夢之所向。“飛”

可見速度之快,生動地表現了詩人夢游路上那種急切、興奮、輕快、神往的心情。

語句點評②:對偶句,見奇景,聞異聲,引人繼續攀登。“半壁”,半山腰就能見海日,

再次突出天姥山的高大。

語句點評③:使動用法,夸張,擬人句,過渡句,描繪山上夜景令人恐懼戰栗的畫面和氛

圍,為仙境之出做過渡。

語句點評④:這是由夢幻回到現實的過渡句,從“魂悸”“魄動”“驚起”“長嗟”這些

詞語可以看出詩人好夢不長,悵然若失的豐富感情。“惟覺時”二句更包含了無限嘆惋之意。

“惟”,突出醒來時現實環境的冷冷清清。夢境在詩句中以“煙霞”作指代,仙人生活在空中,

以此表現仙府圖景十分恰切,增強了奇幻之感;且與第一段“煙濤微茫信難求”“云霞明滅或

可睹”相照應。夢境奇特美好,詩人陡然收筆,大抒“驚夢”之憾,對比鮮明地表現了現實的

黑暗丑惡,有力地表達了他對自由光明的追求。

段意概括:夢游經過,描繪了天姥山的壯觀及仙境的神奇。

第(3)段:

語句點評①:過渡句。“亦”承接上文,“萬事”回映夢境,以虛帶實,互相照映,感慨

萬千。“東流水”既是比喻,又是引用。

語句點評②:主旨句,用反問句式,分外有力,畫龍點睛地揭示了全詩主旨。卒章顯志,

表現詩人傲岸的性格、崇高的氣節。

段意概括:夢醒后的感慨,點明主旨。

登高

①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zhǔ)(水中間的小塊陸地)清沙白鳥飛回.(盤旋,回旋)。

②無邊落.木.(落葉)蕭.蕭.(草木搖落的聲音)下,

③不盡長江滾滾來。

①萬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臺。

②艱.難.(指自己生活多艱,也指國家多難)苦.恨.(極恨)繁霜鬢,

潦.倒.(衰頹,失意)新.停.(剛剛停止)濁酒杯。

結合左欄提供的注音誦讀文本,并根據教材注釋及所學文言知識完成下面問題。

1.解釋加點字詞在文中的含義。

2.對畫波浪線的句子進行點評,并概括段意。

首聯、頷聯:

語句點評①:一個“急”字,很傳神地寫出了當時的季節特點;還寄寓了詩人當時的深切

感受。“風急”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體的,又有心靈的,但更主要是心靈的。一個“高”

字寫出了詩人孤苦無助的凄涼心境。秋日的天空那么高不可及,顯得非常遙遠,襯托得天底下

的人很渺小,很孤單。

語句點評②:“無邊”寫落葉之多,“蕭蕭”寫落葉之聲。黃葉飄落,落葉歸根,可是詩

人卻在他鄉,年老了卻無法回鄉,這更添了一層悲涼之情。

語句點評③:“不盡”寫出了江水的源遠流長,“滾滾”寫出了江水的滔滔氣勢。

段意概括:述登高見聞,描繪了一幅雄渾高遠而又凄清悲涼的秋景。

頸聯、尾聯:

語句點評①:“萬里”寫出了(空間上)詩人距離自己故鄉之遠,身在萬里之外,遠隔千山

萬水,離家萬里,有家難歸(交通不發達,詩人的潦倒處境),輾轉江湖,身不由己。“作客”

是指寄居別處,漂泊他鄉。而寄居他鄉的人,當然難免會有思鄉之情,這種思鄉之情,在秋天

就更加濃烈。

語句點評②:“艱難”二字一語雙關,國家艱難,連連戰亂,社會動蕩,導致個人艱難,

顛沛流離,坎坎坷坷,這些幾乎一直伴隨著杜甫。他既憂國憂民,又憂身。全詩就在這憂憤無

奈的感嘆聲中收筆,悲憤深沉,而又寄意深遠。

段意概括:寫登高所感,抒發了詩人感時傷世的愛國情感和長年漂泊的孤苦愁緒。

*琵琶行并序

元和十年,①予左.遷.(貶官、降職的委婉說法)九江郡司馬。明年秋,②送客湓(pén)浦口,

聞舟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錚錚然有京都聲。問其人,本長安倡.(chānɡ)女.(歌女),嘗學琵

琶于穆、曹二善.才.(當時對技藝高超的樂師的稱呼),年長色衰,委.身.(托身。這里是嫁人的意

思)為賈.(ɡǔ)人.(商人)婦。遂命.酒.(叫人擺酒),使快.(暢快)彈數曲。曲罷憫.然.(憂郁的樣子),

③自敘少小時歡樂事,今漂.淪.(漂泊流落)憔悴,轉徙于江湖間。④予出.官.(京官貶黜往地方任

職)二年,恬.然.(寧靜安適的樣子)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官吏因罪降職并流放)意。

因為.(創作)長句,歌以贈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1)①潯陽江.頭.(江邊)夜送客,楓葉荻(dí)花秋瑟.瑟.(形容微風吹動的聲音)。②主人下馬

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醉不成歡慘將別,③別時茫茫江浸月。

(2)①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②尋聲暗.問.(低聲詢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

遲.(將要回答,又有些遲疑)。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新掌燈)重開宴。千呼萬喚始出來,

猶抱琵琶半遮面。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音低沉)聲聲思.(深長的情

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隨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輕攏.(扣弦)慢捻.(揉弦)抹.(順

手下撥)復挑.(反手回撥),初為《霓裳》后《六幺》。③大弦嘈.嘈.(cáocáo)(形容聲音沉重舒

長)如急雨,小弦切.切.(形容聲音輕細急促)如私語。④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

關.(形容鳥鳴婉轉)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艱難,形容樂聲滯塞難通)。冰泉冷澀弦凝絕,

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濺射),鐵騎突出刀槍

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3)①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顯出端莊的臉色)。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há)

蟆陵下住。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量詞,計量歌舞隊、樂隊)。曲罷曾教善才服,

妝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爭纏.頭.(古代對歌伎舞女打賞用的錦帛),一曲紅綃.(xiāo)(輕薄的

生絲織品。泛指輕美的絲織品)不知數。鈿(diàn)頭銀篦(bì)擊節.(節拍)碎,血色羅裙翻酒污。

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平常,隨隨便便)度。②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舊、

老)。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年紀大了)嫁作商人婦。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③

去.來.(走了以后。來,語氣助詞)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這

里指臉上的胭脂粉)淚紅闌.干.(縱橫散亂的樣子)。

(4)①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嘆息)。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我

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②住近湓江地低濕,黃

蘆苦竹繞宅生。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獨自

飲酒)。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ōuyāzhāozhā)(指聲音嘈雜刺耳)難為聽。③今夜聞君

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忽然,一下子)明。莫辭更.(再)坐彈一曲,為君翻.作.(寫作。翻,按曲

調寫作歌詞)《琵琶行》。

(5)①感我此言良久立,卻.(退回)坐促.弦.(把琴弦擰緊。促,緊、迫)弦轉急。凄凄不似向.

前.(以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掩面哭泣)。②座中泣.(眼淚)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黑色單

衣。唐代官職低的服色為青色)濕。

結合左欄提供的注音誦讀文本,并根據教材注釋及所學文言知識完成下面問題。

1.解釋加點字詞在文中的含義。

2.對畫波浪線的句子進行點評,并概括段意。

詩前小序:

語句點評①:“左遷”一詞的使用,暗含失意之情,點出詩人人生和仕途的坎坷與不幸。

語句點評②:省略句,應該是“送客(于)湓浦口”。

語句點評③:“少小時歡樂事”與“今漂淪憔悴”形成對比,顯示出琵琶女內心的失落、

悲涼。

語句點評④:“恬然自安”:從字面上看是平靜安適,其實不過是強自安慰的話,正是由

于詩人始終不能忘懷降職外調的苦惱,所以當琵琶女的不幸遭遇觸動詩人內心痛苦時,久經壓

抑的苦惱才又翻騰起來。

段意概括:交代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涼身世,說明了寫作的背景

動因,并為全詩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調。

第(1)段:

語句點評①:開篇景物描寫交代了時間,這是一個楓葉紅、荻花黃、瑟瑟秋風下的夜晚;

交代了地點,是潯陽江頭。潯陽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市;潯陽江頭也就是前邊序中所說的湓浦口;

交代了背景,是詩人給他的朋友送別。離別本身就叫人不快,酒宴前再沒有個歌女侍應,當然

就更加顯得寂寞難耐了。

語句點評②:“主人下馬”與“客在船”是互文。

語句點評③:敘述別時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無不彌散著詩人的離愁別

緒,仿佛詩人的心情融化其中,與自然風物有了感應。

段意概括:作者秋夜潯陽江邊送客。(潯陽江邊夜送客)

第(2)段:

語句點評①:從感情上來說,是由抑郁到驚喜的一個轉折;從結構上來說,起了承上啟下

的作用。先聞其聲,后見其人。

語句點評②:“尋、問、移、添、回、開宴”等一系列動詞,生動地表現了詩人忽聞琵琶

聲和急欲見到彈奏者的迫切心情。

語句點評③:既用“嘈嘈”這個疊字詞摹聲,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切切如

私語”亦然。

語句點評④:“嘈嘈切切錯雜彈”,已經再現了“如急雨”“如私語”兩種旋律的交錯出

現,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盤”一比,視覺形象與聽覺形象就同時顯露出來,令人眼花繚亂,耳

不暇接。

段意概括:寫琵琶女彈奏琵琶的情景,著重表現琵琶女的高超技藝和琵琶聲所流露的幽愁

暗恨。(江心聆聽琵琶曲)

第(3)段:

語句點評①:“放撥”“插弦”“整頓衣裳”“起斂容”,既寫動作表情,也表現歌女講

述身世前的感情起伏。

語句點評②:過渡句。交代琵琶女生活急轉直下的三個原因:兄弟從軍,阿姨去世,年長

色衰。

語句點評③:詩人把秋江冷月同琵琶女內心的寒冷融合在一起,情景交融,烘托出琵琶女

無限凄涼的悲苦心境,催人淚下。

段意概括:寫琵琶女自敘身世。(江中聽訴身世苦)

第(4)段:

語句點評①:過渡句,承第(2)、第(3)段,表達了對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語句點評②:環境描寫。寫詩人的生活環境,渲染詩人被貶后的孤寂悲涼。

語句點評③:詩人以一個平等真誠的朋友,一個患難知音的身份,由衷地稱贊和感謝了琵

琶女的精彩表演,并提出請再彈一曲,而自己要為她寫一首長詩《琵琶行》。

段意概括:寫作者政治上的失意的感慨。(同病相憐感慨多)

第(5)段:

語句點評①:過渡句,寫琵琶女對詩人自述的反應,包含了非常復雜的感情,有對詩人不

幸遭遇的同情,也有長期受人玩弄、侮辱后,竟然得到詩人的同情,受到尊重的知遇之感,所

以滿腔激情通過琵琶聲自然流露。

語句點評②:用設問句表現自己傷感程度之深,全詩在哀怨之情達到頂峰時突然收束,給

讀者留下充分的回味余地。

段意概括:寫琵琶女重新彈奏,詩人為之淚下。(重聞琵琶青衫濕)

重點梳理

【重點01】把握詩歌內容

1.《夢游天姥吟留別》:神境仙界,迷離惝恍。

(1)詩人登上天姥山之后見到了哪些奇異的景象?詩人的心情怎樣?試簡要分析。

景象:海日、花、石、熊咆龍吟、云、水;“迷”“倚”“忽”等詞表現了詩人為天姥

勝景所陶醉,樂而忘返。

(2)詩人描繪的洞天仙境有什么特點?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特點:富麗堂皇、熱鬧非凡、令人神往、神仙眾多。描繪這樣的仙境,表現了詩人極度興

奮愉快的心情。

2.《夢游天姥吟留別》:情景交融,物我皆悲。

本詩是詩人登高之作,詩人寫了哪些景物?從這些景物中可以體會出詩人怎樣的情感?試簡要

分析。

(1)景物:風、天、猿嘯、渚、沙、鳥飛、落木、長江。

(2)情感:悲涼、悲壯。

①風急:秋氣逼人,使人感到非常冷,同時使人心里感到凄涼。②天高:在廣闊的天地間,更

使人感到渺小和孤獨。③猿嘯哀:為景物蒙上了一層悲愴、凄涼的色彩。④渚清沙白:顏色上

給人一種清冷的感覺。⑤鳥飛回:詩人的處境正如在急風中低回盤旋的孤鳥。⑥落木蕭蕭下:

落木即落葉。肅殺之景使身心交瘁的詩人想到自己的人生也進入了秋季,由此自然感慨生命的

短暫;在動蕩的社會中,詩人就像這飄零的落葉,落葉歸根,可是詩人卻身在他鄉,更增添了

一層悲涼之情。⑦不盡長江滾滾來:亙古如斯、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江水,給人時間無窮之

感。在無窮、永恒的時間面前,詩人更覺得自己的渺小。

3.《琵琶行并序》:同病相憐,感慨淪落。

仔細讀序及第1、3、4段相關部分,思考:白居易和琵琶女有怎樣的共同命運、遭遇?詩人用

哪兩句詩將兩個形象連接在一起?試做分析比較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琵琶女白居易

本是京城女去年辭帝京

色藝雙全的藝人才華橫溢的詩人

年長色衰嫁商人直言進諫遭貶謫

連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重點02】感悟作者情感

1.“世間行樂亦如此”一段包含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此段由寫夢轉入寫實,揭示全詩的中心意思。這是由夢醒后的徘徊失望引出的表現了

詩人內心的矛盾。當中有對人生的傷感,逃避現實、消極處世的一面,也有鄙棄權臣貴戚的傲

骨。后者更是主要的感情。

2.對于“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這三句詩,有人認為它與“世間

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所表達的對人生的傷感情緒一樣,體現了李白逃避現實的消極思

想,對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確】孤立地看,這三句詩的確表現了作者逃避現實的思想傾向。但實際上它們是作者向自

己的過去告別、與黑暗的現實決裂的表白,它們與詩歌末尾的兩句一起表達了作者不向現實妥

協、蔑視權貴、傲岸不屈的豪邁情懷。

3.結合《登高》中“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的詩句,理解杜甫在此詩中表達的情

感。

【明確】“艱難”二字一語雙關,國家艱難,連連戰亂,社會動蕩,導致個人艱難,顛沛

流離,坎坎坷坷,抒發了詩人感時傷世的愛國情感和長年漂泊的孤苦愁緒。他既憂國憂民,又

憂身。全詩就在這憂憤無奈的感嘆聲中收筆,悲憤深沉,而又寄意深遠。

4.“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詩人白居易為何在一個素不相識的琵琶女面前淚

灑青衫呢?

【明確】詩人淚灑青衫,主要來自兩個方面:①傷琵琶女:正如詩中云:“我聞琵琶已嘆息,

又聞此語重唧唧。”琵琶女激憤幽怨的曲調本就引發詩人情感的共鳴,在聽了琵琶女傾訴的苦楚

身世后,更是激起詩人深深的憐憫。(琵琶女也深深憐憫詩人)②傷己:詩人才華橫溢,譽滿天下,

然而今朝淪落,憂愁悲憤;再加上朋友一別,更感孤寂難耐。兩人有著相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

“同是天涯淪落人”。傷人,傷己,兩重感傷交融一體,積累沉淀,詩人怎不悲愴滿懷,淚灑青衫?

這“淚”,既是詩人對被壓迫婦女的同情與尊重,又是對當時社會的控訴。

【重點03】理解詩歌的藝術手法

1.“飄然思不群”是杜甫對李白浪漫主義詩風的概括。《夢游天姥吟留別》是如何體現了李白

浪漫主義詩風的?

【明確】一是豐富的想象。詩人的想象有來源于民間傳說的,例如關于仙境的種種細節描寫;

也有出于詩人個性和愛好的,例如明月“送我至剡溪”,這跟“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

下獨酌》)一樣,是詩人把月看成最親密的朋友。

二是大膽的夸張。這種夸張不是簡單地放大事物的原貌,而是融合著詩人的美好感情,如詩

的開頭寫天姥山橫空出世的雄姿,其中就蘊含著詩人對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杜甫說李

白“飄然思不群”,于此可見一斑。

2.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講究“細節的真實性”和“具體描寫方式的客觀性”等,請對比閱讀,

《登高》和《琵琶行并序》,填寫下表。

《登高》《琵琶行并序》

全詩通過登高所見秋江通過對琵琶女高超彈奏技藝和她不幸經歷的描述,揭露了

景色,傾訴了詩人長年漂封建社會官僚腐敗、民生凋敝、人才埋沒等不合理現象,

主旨

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感表達了詩人對她的深切同情,也抒發了詩人對自己無辜被

情,慷慨激越、動人心弦貶的憤懣之情

①大歷二年(767)流寓夔②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天,白居易被貶江州司馬兩

細節州,重陽節登臨江邊高臺年后,在潯陽江頭送別客人時偶遇一位年少因藝技紅極一

的經歷和感受時、年老被人拋棄的歌女的經歷和感受

描寫③通過對現實生活的客觀、具體的描寫,從作品的場面和情節中自然地體現出作者

方式的思想傾向和愛憎感情

3.《夢游天姥吟留別》既然題目是“夢游天姥”,為何開篇從“瀛洲”談起?運用了什么藝術

手法?

【明確】“煙濤微茫”的瀛洲與“云霞明滅”的天姥同樣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難

求”讓人卻步,而天姥山的“或可睹”則成了種強烈的誘惑。如此以瀛洲陪襯天姥山,以虛

襯實,不僅給天姥山蒙上了一層神秘美妙的面紗,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山的念頭,為下

文夢游做了鋪墊。天姥山高峻脫俗、卓爾不群;運用了對比、襯托、夸張的藝術手法。

4.朗讀《登高》,根據所學的近體詩的有關知識,試分析這首詩歌在句式結構和音律上的特點。

【明確】對仗工穩,音調鏗鏘。詩一開頭就以對仗領起,八個詩句,兩兩相對,非常自然、

工整,這種結構上井然有序的排列,給人一種神清目爽的對稱美,使全詩曲折頓挫,在抑揚

有致的韻調中,表達出詩人需要抒發的感情。同時詩中所用詞語,聲調和諧,韻律流暢,讀

起來有一種抑揚頓挫的音樂美,如三四兩句。

5.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運用了大量比喻,來描摹無形的音樂,給人以強烈的感染,表

現了音樂的無窮魅力。請找出這些比喻的句子,完成下表。

比喻句音樂特點作用

①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②小弦切切如私語親切細柔

③嘈嘈切切錯雜彈錯落有致

詩人巧妙地將自然聲響作為喻體,通過生動的比

④大珠小珠落玉盤清脆圓潤

喻,把樂聲的無盡美妙與節奏的無窮變化描繪得至

⑤間關鶯語花底滑婉轉流利

純至真,把難以描摹的音樂形象摹畫得立體可感,

⑥幽咽泉流冰下難低沉凝澀

以表現琵琶女演奏技藝的高超

⑦銀瓶乍破水漿迸激越雄壯

⑧鐵騎突出刀槍鳴高亢激昂

⑨四弦一聲如裂帛凄厲不絕

【考點鏈接】

理解和把握詩歌中抒發的情感

情感是詩歌表達的核心,閱讀古代詩歌關鍵在于理解和把握詩歌中抒發的情感。古詩中常

見的情感如下:

(1)憂國傷時:如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離亂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對國家民

族前途命運的擔憂。

(2)建功報國:如建功立業的渴望;保家衛國的決心;報國無門的悲傷;山河淪喪的痛苦;

年華消逝,壯志難酬的悲嘆;揭露統治者窮兵黷武;理想不為人知的愁苦心情。

(3)思鄉懷人:羈旅愁思;思親念友;邊關思鄉;閨中懷人。

(4)生活雜感:寄情山水、田園的悠閑;昔盛今衰的感慨;借古諷今的情懷;青春易逝的

傷感;仕途失意的苦悶;告慰平生的喜悅。

這一考點主要考查學生在理解詩詞內容的基礎上,結合寫作背景、寫作風格、詩詞類別、

詩詞情境、關鍵字句、表現手法、修辭手法等方面,把握作者抒發的情感,領會人物精神,體

會蘊含的感情基調及作者的情緒。

題型一般為簡答題,一般結合表達技巧考查。也會在選擇題中考查。

1.審視題目。我們通過審視詩歌題目,可以知道詩歌的類別,從而大致推斷出作者的思想

感情。如寫景詩的借景抒情,詠物詩的托物言志,詠史詩的借古諷今,送別詩的離愁別緒,羈

旅詩的漂泊愁苦,邊塞詩的壯志豪情或厭戰思鄉。如通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送”就

可以知道這是一首送別詩。

2.抓住詩中體現詩人思想感情的詞語。古詩詞中常用到一些直接表露詩人思想感情的詞語。

如李商隱的《夜雨寄北》題目中的“寄”及詩中的“共剪”,可以看出作者對妻子的一片深情。

3.分析意象。意象即詩中已經帶有主觀感情色彩的景和物,如楊柳表示送別懷遠,月亮是

思鄉的代名詞,菊花表示堅強、正直,梧桐表示凄涼悲傷,抓住這些意象可以幫助學生把握詩

人的思想感情。

4.準確表述作答。在平時學習時,要積累一些概括感情的常用詞語,避免答題時說外行話。

如喜悅、歡快、恬淡、閑適、煩悶、憤怒、壯志未酬、借古諷今、曠達樂觀等。

能力拓展

1.關于李白夢醒后的感嘆,有人認為是消極的,也有人認為是積極的。你是怎么認為的?談一

談你的看法。

我認為既有進步性也有局限性。

局限性:流露出了人生如夢幻,行樂須及時的消極避世思想。如“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

萬事東流水”。

進步性:詩人的思想是曲折復雜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積極的,富有反抗精神,“安能

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是詩中的思想精華,這鏗鏘有力的十六個字,是詩人思想

和個性的體現,表達了詩人寧愿寄情山水,也決不向權貴屈服,也決不取悅于世而茍且偷生,

充分顯示了詩人的反抗精神和豪邁氣概。這正是本詩的主題所在。它反映詩人傲視權貴、渴望

自由的精神。

寫神仙世界的美麗,反襯出現實世界的丑惡,表明對現實、對權貴的憎惡。寫幻想是為“不

事權貴”的立場服務。我們更多的應該看到詩人積極的一面。

2.本課三首詩在寫景的部分都寫到了“猿啼”,作用是否相同?談談你的看法。

(1)《夢游天姥吟留別》中“淥水蕩漾清猿啼”是詩人想象的夢中之景,淥水蕩漾,清猿

啼叫,有聲有色,景色十分清幽。(2)《登高》中的“風急天高猿嘯哀”是描寫登高所見所聞,

圍繞夔州的特定環境,用凄清的“猿聲”渲染蕭瑟悲涼的氣氛。(3)《琵琶行并序》中“其間

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是白居易聽完曲子和歌女的自陳后,對自己被貶潯陽悲慘生活

的描述,意在以杜鵑與猿的叫聲反襯琵琶的動聽,也是白居易對自己不幸處境的自嘲。

3.白居易有一首題為“夜聞歌者,時自京城謫潯陽宿于鄂州”的五言詩,所寫內容與《琵琶行

并序》相似。請賞析這首詩,并說說兩詩有什么異同。

夜聞歌者,時自京城謫潯陽宿于鄂州

夜泊鸚鵡洲,秋江月澄澈。①

鄰船有歌者,發調堪愁絕。

歌罷繼以泣,泣聲通復咽。

尋聲見其人,有婦顏如雪。

獨倚帆檣立,娉婷②十七八。

夜淚似真珠,雙雙墮明月。

借問誰家婦,歌泣何凄切?

一問一沾襟③,低眉終不說。

【注】①秋江月澄澈:一作“江月秋澄澈”。②娉婷:姿容美好。③一問一沾襟:問一次

就哭一次。沾襟,淚濕衣襟。

賞析:有人說,《夜間歌者,時自京城謫潯陽宿于鄂州》語言沒有《琵琶行并序》那樣細

膩,一些該描繪的地方卻沒有說,然而,我認為,這首詩美就美在這“不言”之處,首先看這

第一處:“鄰船有歌者,發調堪愁絕”,是怎樣的調?是《霓裳》,還是《六幺》?是如何的

愁?是“似訴平生不得志”,還是“別有幽愁暗恨生”?作者都沒有具體描繪,只是以秋江、

明月、江船作為氛圍背景,給人一種孤寂的感覺,然后只是淡淡地用上一個“堪”字,卻產生

出一種“怎一個愁字了得”的意境,作者聽到這歌泣,便“尋聲”去“見其人”。看到這位歌

女后,作者沒有用“美麗”或“動人”來描繪她的容貌,只是用了“顏如雪”這三個字,這是

第二個“不言”之處,很少有人用“雪”來形容容貌,而此詩中用這個“雪”字卻恰好符合了

詩間的意境。“雪”無外乎兩個特征:一是白,二是冷,所以用在此處,既道出一位肌膚如雪

的少婦楚楚動人的形象,又表現出其哀愁悲傷的心情,同時,又能看出詩人是站在遠處觀望,

只隱約地看到她如雪的容顏,給人一種“霧里看花”的朦朧之美。最妙的還是這第三處“不言”:

“借問誰家婦,歌泣何凄切?”她卻“一問一沾襟,低眉終不說”,在深秋明月夜,一位美麗

的少婦如此傷悲,是為了什么呢?是自嘆身世的可憐,還是抒發閨中之怨?作者沒有讓她“說

出”,給讀者以無限想象的空間。

這處處“不言”,卻又處處“在言”,言什么?就是作者當時凄涼的心情,結合當時的背

景,作者是在被從京城謫至潯陽,路宿鄂州時寫下的這首詩,滿腔報國熱情,卻又宦途潦倒,

被貶到這偏僻之地,自然是滿心的凄涼,滿眼的滄桑:秋天成為“寒秋”,明月成為“冷月”,

江船成為“孤舟”,隱約傳來的歌聲,自然也是“堪愁絕”!但這心中的哀愁又能向誰傾訴?

這無奈的心境又有誰能體會?也只能對著這凄冷的景物默默“沾襟”罷了,那濃濃愁思,盡在

這“不言”中!

這“不言”的美,就是一種含蓄之美,寥寥幾筆似尋常,卻能讓人反復咀嚼,久久回味,

那充滿了含蓄之美的詩詞與文章,猶如那含苞欲放的花蕾,雖比不上綻開的花朵那般嫵媚,卻

多了一份耐人尋味的魅力。

異同:相同:《夜聞歌者,時自京城謫潯陽宿于鄂州》和《琵琶行并序》描寫的時間、情

景有很多相似之處,都是寫秋夜聞琴,又見到歌女,琴聲也都是悲傷幽怨的,歌女生活都是凄

慘的,同時歌女都有很高的音樂素養。

不同:《琵琶行并序》的描寫更具體細膩,對音樂的描摹、對歌女身世的敘寫以及對自我

被貶的感嘆都生動感人,而《夜聞歌者,時自京城謫潯陽宿于鄂州》基本是采用白描的手法來

展示月夜歌女的形象。

實踐飛躍

《琵琶行并序》運用一連串形象而巧妙的比喻來描寫虛渺飄忽、過耳即逝的無形音樂,

仿佛在聞其聲時能見其形。請發揮想象,借鑒這種方法,描寫一下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支樂

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示例:

今天,我欣賞了一首聞名中外的鋼琴名曲,名叫《牧童短笛》,讓我在音樂的海洋中漫游、

陶醉。

這首鋼琴曲是悠揚、自在的。聽了這首美妙的鋼琴曲,我仿佛深陷其中,思維好像穿越到

無拘無束、快活自在的鄉村。

清晨,太陽睜開了蒙眬的眼睛,我牽著我的大黃牛,帶上了我的草帽,來到了一片無邊無

際的田野。我吹起了我心愛的短笛,哼著歡快的小曲,騎在黃牛背上。悠揚的笛聲飄散在天空

中,吸引著樹上的鳥兒為我伴唱;兩只蝴蝶在我身旁翩翩起舞,就像兩位小精靈為這首曲子伴

舞;小溪里的魚兒也成群結隊,吐著泡泡,像是一群熱情的觀眾在為我鼓掌。

鋼琴曲的節奏在這時變得輕快、歡悅。

我騎著大黃牛來到了一條清澈無比的溪流,跳下牛背,趁黃牛在喝水的時候,用手捧起水

往黃牛的背上潑水。它晃了晃頭,甩了甩尾巴,似乎在瞪著我,并抖了抖身上的水,我和黃牛

就在小溪里盡情地玩耍,嬉戲。

節奏又變得舒緩。我玩累了,就靠在大樹上休息。黃昏了,太陽下山了,我吹著悠揚的笛

聲,與黃牛筋疲力盡地回到了家。

這首令人神往的鋼琴曲結束了,但是琴聲還在我的腦海中久久回蕩,使我感受到鄉村無憂

無慮、自由自在的氣氛,而牧童那種純樸、自由、和諧、快樂的生活也令人羨慕。

“叮——咚——叮——咚——”仿佛是一場秋雨的余韻,誰都知道剛才下了一場傾盆大雨。

來得突然,跟著一陣陣涼爽的秋風,跟著一縷縷輕盈的云霧,雨,悄悄地來了。

先是聽見它的聲音,從遙遠的天際傳來,從很高的山坡傳來——沙啦啦,沙啦啦……像一

曲無字的歌謠,神奇地從四面八方飄然而起,逐漸清晰起來,響亮起來,由遠而近,由遠而近……

街上的行人爭先恐后地去屋檐下面躲雨,有傘的人紛紛打起傘,往家里趕。沙啦啦,沙啦啦……

雨聲中,街上的每一塊地磚、每一片樹葉、每一把雨傘,都變成了奇妙無比的琴鍵,飄飄

灑灑的雨絲像無數輕捷柔軟的手指,彈奏出一首又一首優雅的小曲,每一個音符都帶著幻想的

色彩。聽!“啪,啪,啪”,那是雨拍打在玻璃窗戶上的歌聲。“沙啦啦,沙啦啦”,這是雨

與樹木的一部二重唱,真是一曲曲美妙的、動聽的歌謠啊!“轟隆隆”的雷聲,姍姍來遲。我

仿佛聽見曠野用木槌敲打巨鼓的聲音,卻有一點不同,雷的怒吼粗獷而豪邁。它似乎很雜亂無

章,但你只要用心去聆聽,便會發現這是最和諧的節奏。“滴——答——滴——答”,雨,漸

漸停了,街上也恢復了平靜,街上的行人已經所剩無幾。

回想起那優美的聲音、美妙的旋律,真是讓人流連忘返,這是只有在神奇的大自然里才能

聽到的。

分層提分

題組A基礎過關練

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潦.倒.新停濁酒杯潦倒:政治上不得志

B.老.大.嫁作商人婦老大:排行第一

C.洞天石扉,訇.然.中開訇然:形容聲音很大

D.滿座重聞皆掩.泣.掩泣:掩飾哭泣

【答案】C

【解析】A項,潦倒,衰頹,失意;B項,老大,年紀大了;D項,掩泣,掩面哭泣。

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古今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萬.里.悲秋常作客B.門前冷.落.鞍馬稀

C.百.年.多病獨登臺D.秋月春風等.閑.度

【答案】B

【解析】A項,萬里,古義:概數詞。今義:實數,一萬里。C項,百年,古義:借指晚年。今義:一百

年。D項,等閑,古義:平常,隨隨便便。今義:指平常、普通。

3.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用法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我欲因.之夢吳越因:介詞,因為

B.忽魂悸以.魄動以:連詞,表并列

C.恍驚起而.長嗟而:連詞,表順承

D.初為.《霓裳》后《六幺》為:動詞,彈奏

【答案】A【解析】應為“依據”。

4.下列各句中,句式特點與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項是()

A.是夕始覺有遷謫意

B.江州司馬青衫濕

C.使快彈數曲

D.妝成每被秋娘妒

【答案】C

【解析】C項為省略句,“使”后省略賓語“之”;其他三句均為被動句。

5.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失向.來.之煙霞向來:原來

B.萬里悲秋常作.客.作客:客居他鄉

C.弦弦掩.抑.聲聲思掩抑:聲音低沉

D.去.來.江口守空船去來:離去回來

【答案】D

【解析】去來,走了以后。

6.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古今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煙濤微茫信.難求

B.萬.里.悲秋常作客

C.老.大.嫁作商人婦

D.門前冷.落.鞍馬稀

【答案】D

【解析】A項,“信”,古義為確實、實在,今義為書信;B項,“萬里”,古義為遠離故鄉,今

義為一萬里的距離;C項,“老大”,古義為年紀大了,今義指排行第一的人。

7.下面是杜甫一首題為“宿江邊閣”的小詩,中間兩聯語序已亂,排序正確的一項是()

暝色延山徑,高齋次水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眠憂戰伐,無力正乾坤。

①孤月浪中翻②鸛鶴追飛靜③豺狼得食喧④薄云巖際宿

A.①④③②B.④①②③

C.②④①③D.②③④①

【答案】B

【解析】這首五律以時間為順序寫所見所聞所感。首聯寫暝色已至,頷聯寫初夜江上的山容(巖

際)水態(浪中),頸聯寫深夜所見所聞(鸛鶴夜伏、豺狼獵食),尾聯寫徹夜無眠是因為憂心國

事。

8.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夢游天姥吟留別》中體現海日東升、浮光躍金、天雞破曉的壯美晨光的詩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在《登高》中表明自己備嘗艱難潦倒之苦,又因病斷酒,悲愁就更難排遣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并序》中運用側面烘托的方法描寫琵琶女技藝高超、美麗出眾的詩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2)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3)曲罷曾教

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

二、課內閱讀鑒賞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9、10、11題。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云霞明滅或可睹。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

岳掩赤城。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

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

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列缺霹靂,丘巒

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

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

事東流水。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

不得開心顏!

9.下列對詩詞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并非實指,只是極言其高;詩人并不直接說天姥山多高,

而用對比和襯托的手法,把那高聳入云的樣子寫得淋漓盡致。

B.詩人完全擺脫了詩律的束縛,隨著夢境的變化、情感的運行而遣詞造句。這種句法、韻法適

應了李白狂放的性格、奇絕的想象、忽高忽低的情感流程,達到了內容和藝術形式的高度統一。

C.詩中特意提到南朝宋詩人謝靈運,是因為謝靈運在政治失意后游山玩水,曾在剡溪住宿,所作

《登臨海嶠初發彊中作與從弟惠連可見羊何共和之》詩有“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之句。

李白有意仿效之。

D.這是一首記夢詩,也是一首游仙詩。所寫的夢游,也許并非完全是虛托的。雖然詩末有不卑不

亢的氣概,但作者逃避現實,消極頹廢,不免給人一定的消沉之感。

【答案】D

【解析】沒有“頹廢”,沒有“消沉”。

10.詩人游的是天姥山,卻首先談瀛洲、五岳等山川,有何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首先以“煙濤微茫”的瀛洲的難求、難得來襯托天姥山的可睹、可尋,使詩一開始

就帶有神奇的色彩。(2)詩人將天姥山與五岳、赤城、天臺山進行比照,把其高聳的樣子寫得淋

漓盡致。它縱可入云,五岳、赤城相形見絀,萬丈天臺拜倒腳下。事實上天姥山只不過是浙東的

一處靈秀之地,與天臺山并峙,較五岳卻是小巫見大巫,這是用陪襯、夸張的手法營造一種神奇

的氛圍,將我們一步步引向那夢幻的世界。

【解析】解讀此題,要聯系寫“瀛洲、五岳”等山川的內容,找出其特點,與天姥山進行比對,

看用了什么手法,表現了天姥山的哪些特點。如文中“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聯系下

文“越人語天姥,云霞明滅或可睹”是以瀛洲的難求對照襯托出天姥山的“或可睹”;文中“天

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天臺本身就高,但面對天姥山卻要拜倒在腳下,這是用的夸張

和襯托手法,暗蘊著詩人對天姥山的向往,寫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勝。

11.翻譯句子。

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答案】用彩虹做衣裳,將風作為馬來乘,云中的神仙們紛紛下來。老虎彈奏著琴瑟,鸞鳥駕

著車,仙人們成群結隊密密如麻。

閱讀杜甫《登高》,完成12、13題。

12.對這首詩的內容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一、二句寫詩人登高所見所聞,“風”“天”“渚”“沙”“猿嘯”“鳥飛”勾畫出一幅“萬類霜

天競自由”的優美畫面。

B.三、四句寫詩人遠眺所見,仰望蕭蕭而落的樹葉,俯視滾滾而來的江水,在寫景的同時,深沉地

抒發了自己的情懷。

C.五、六句詩人把以上景物描寫蘊涵的感情明朗化了,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緊緊地聯系在一

起,傾訴了詩人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思想感情。

D.七、八句寫詩人飽嘗艱難潦倒之苦,悲愁難以排遣,無限悲涼之意,溢于言外。

【答案】A

【解析】“勾畫出一幅‘萬類霜天競自由’的優美畫面”錯,應是勾畫出深秋凄涼冷清的畫面。

13.結合詩句,分析作者抒發了怎樣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有作客思鄉的情思,天涯孤獨的悵惘,悲秋苦病的沉痛,人在暮年的感嘆,無力報國的苦

悶。

【解析】本題考查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能力。解答此題,必須在讀懂詩歌

的前提下,結合具體詩歌內容進行分析,尤其注意關鍵意象及其帶有作者情感的字詞。《登高》

首聯寫景,渲染悲涼氣氛,抒發內心的凄涼苦悶。頷聯集中表現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無邊”

“不盡”,使“蕭蕭”“滾滾”富于形象化,不僅使人聯想到“落木”窸窣之聲,長江洶涌之狀,

也無形中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悲愴。頸聯和尾聯的視角回歸微觀,回到詩人個人身上。

“萬里悲秋”更是讓人凄愴不已。一個“常”字更是道出“萬里悲秋”時常與“我”相伴,悲

哀感之強烈濃重,令人心神寂寥,無可排遣。年老多病、獨在異鄉的孤獨惆悵感與深秋景色之荒

涼凄冷水乳交融,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寄托詩人悲秋傷己的傷感情懷。尾聯連用四個字“艱”

“難”“苦”“恨”,組合在一起,極盡筆墨突出詩人內心的痛苦和郁悶程度之深,悲秋之情,愁苦

之緒,綿延不絕,令人哀悸。

閱讀《琵琶行并序》“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唯見江心秋月白”,回答14、15

題。

14.下面對詩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一段是詩人對琵琶女演奏的具體描寫,全段都用正面描寫的手法表現琵琶女技藝的高超。

B.詩人連用急雨、私語、珠落玉盤等一系列精妙的比喻,用視覺形象、聽覺形象聯合起來通比

音樂,使得琵琶女的彈奏非常具體形象。

C.詩人用旋律的變化寫先“滑”后“澀”的兩種音樂意境。“間關”之聲如“花底鶯語”般輕

快流利;“幽咽”之聲如“冰下泉流”般悲抑哽塞。

D.詩人用“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這樣的感受描繪出了一個余音裊裊、余意無窮

的音樂境界。

【答案】A

【解析】“全段都用正面描寫的手法”錯誤,“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是側面烘托,

突出琵琶女技藝的高超絕妙。

15.找出文中聲音急劇變化的兩句內容,并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2)“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由靜

入動,音樂急劇變化,如同萬匹野馬,同時出動,萬丈瀑布,瞬時傾瀉。

【解析】由“冷澀”到“凝絕”,是一個“聲暫歇”的過程,詩人用“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

聲勝有聲”的佳句描繪了余音裊裊、余意無窮的藝術境界,令人拍案叫絕。彈奏至此,滿以為已

經結束了。誰知那“幽愁暗恨”在“聲暫歇”的過程中積聚了無窮的力量,無法壓抑,終于如“銀

瓶乍破”,水漿奔迸,如“鐵騎突出”,刀槍轟鳴,把“凝絕”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

即收撥一畫,戛然而止。一曲雖終,而回腸蕩氣、驚心動魄的音樂魅力。所以“銀瓶乍破水漿迸,

鐵騎突出刀槍鳴”很能表現音樂的急劇變化

題組B能力提升練

一、語言運用

(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3小題,22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革命文物,穿越歷史的煙塵,打破時空界限,展現在我們的眼前,講述可歌可泣的樁樁

件件。井岡山上“八角樓的燈光”點燃了星星之火,南昌起義的“紅十字馬燈”照亮“紅帶兵”

前行之路,剪開的“半條被子”連起了軍民魚水情深的紐帶……無數革命文物,承載著的

信仰信念,彰顯著的初心使命。

知所從來,方明所去。,青春永繼。跨越時空對話,新時代中國青年從革命歷史中

汲取智慧和力量,才能讓革命文物“活”起來。走進革命舊址、讀懂革命文物、學習光輝黨史,

能夠助力青年真正了解中國共產黨奠基立業的征途。

歷史因銘記而永恒,精神因傳承而不滅。赤子之心不改,百年奮斗不息。青年要在革命文

物中吸取歷史養分、傳承精神力量,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讓紅色基因滲進血液、浸入

心扉。

1.在文中橫線上填入恰當成語(6分)

【答案】堅如磐石歷久彌新薪火相傳篳路藍縷

[解析]堅如磐石:多形容建筑物等的堅固,不可動搖,也比喻國家、集團、組織或思想信念

的堅強,不可戰勝。歷久彌新:指經歷長久的時間,不但沒有衰敗、陳舊,反而更加有活力,

更顯價值。薪火相傳:比喻學問和技藝一代代傳下去,也比喻種族、文化等代代相傳。篳路藍

縷:形容創業的艱苦。

2.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6分)()

A.青年要在革命文物中汲取歷史養分、傳承精神力量,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讓紅色基

因滲進血液、浸入心扉。

B.青年要從革命文物中吸取歷史養分、傳承精神力量,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讓紅色基

因滲進血液、浸入心扉。

C.青年要在革命文物中吸取歷史養分、傳承精神力量,讓紅色基因滲進血液、浸入心扉,把紅

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

D.青年要從革命文物中汲取歷史養分、傳承精神力量,讓紅色基因滲進血液、浸入心扉,把紅

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

【答案】D

【解析】畫波浪線的句子有三處語病:①介詞誤用;②搭配不當;③語序不當。都改正確的

是D項。

3.文中畫橫線的句子使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請簡要分析其構成和表達效果。(10分)

【答案】]構成:字數相等,前后分句皆為8字,構成一組句子;(2分)詞性相對,“歷史”

對“精神”,名詞相對,“銘記”對“傳承”動詞相對;(2分)結構相同,分句主干都是主謂

結構;(2分)意義相關,強調了“銘記歷史”與“傳承精神”的內在關聯。(2分)表達效果:

語言凝練,句式整齊,音韻和諧,朗朗上口,富有節奏感和音樂美,突出了革命文物的意義。

(2分)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1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5題。

歷代中原王朝與海外諸邦的貿易關系,大體上被納入兩個系統中——朝貢系統與互市系統。

朝貢是中原王朝安排天下秩序的機制,其中也包含了國際貿易的功能。():諸邦向天朝

納貢,中國獲得四夷賓服、萬國來朝的政治榮耀。這是政治上的不平等:①。經

濟上的不平等則反過來:中原王朝給予諸邦的回賜,其價值遠遠大于朝廷收到的貢品,諸邦在

政治象征意義上表示臣服,②。換言之,朝貢貿易可以滿足中國王朝的政治虛榮

心,③,用蘇軾的話來說,“朝廷無絲毫之益,而遠人獲不貲之財”。

4.下列填入文中括號內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6分)(@6@)

A.從本質上說,這兩個系統是一種具有“雙重不平等”的商貿關系

B.從本質上說,互市系統是一種具有“雙重不平等”的商貿關系

C.從本質上說,“雙重不平等”的商貿關系是朝貢貿易的本質

D.從本質上說,朝貢貿易是一種具有“雙重不平等”的商貿關系

【答案】D

【解析】后文重點講“朝貢貿易”,應以“朝貢貿易”做主語。

5.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

超過15個字。(12分)

【答案】①天朝高于諸邦

②但在經濟上則得到了巨大的實惠

③而在經濟收益上則是得不償失的(每處4分)

6.請結合《琵琶行》中的有關內容和知識,補寫出“白居易祠”的下聯。

為了紀念白居易,后人在九江建有“琵琶亭”和“白居易祠”。亭有一聯:“一彈流水一

彈月,半入江風半入云。”既贊美了琵琶聲的美妙,又盛贊了白居易詩的絕唱;祠有一聯:“楓

葉四弦秋,悵觸天涯遷謫恨;__________”既包含了詩中的故事,又表現了江州人民對白居易

的深切懷念。

【答案】(示例)潯陽千尺水,勾留江上別離情

7.請從蘇軾、杜甫、范仲淹、魯迅等人中任選兩個人,仿照畫線句,寫兩個句子,與畫線句構

成排比句。要求:①所寫句子必須符合所選人物的經歷;②語意連貫;③句式相似。

中華大地,名勝繁多,人才輩出,瞻仰遺址,領略風光,拜謁先賢,亦為愜事。去采石

磯,可染一點仙人氣。詩仙李白,仙風道骨,采石磯是其終老之地;①______;②________。

【答案】

①去長江赤壁,可沾一點豪爽氣。文人蘇軾,豪邁俊朗,長江赤壁是其突圍之地。

②去杜甫草堂,可分一點慈悲氣。詩圣杜甫,心念蒼生,杜甫草堂是其本色之地。

8.請對下面這段文字進行壓縮。要求保留關鍵信息,句子簡潔流暢,不超過60字。(3分)

智慧城市建設對城鎮化、工業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會有很大助力作用,我國起步較晚,

但市場需求很強烈,國家的力量和資本的準備也比西方要充足。我們目前正在通過抓智慧城市、

智慧中國和數字中國的建設,逐步向低碳中國、綠色中國和可持續發展中國的目標邁進。在施

行智慧化管理以后,整個城市將會出現一些新的面貌,很多問題可以一次性得到解決,甚至不

出門在網上就可以得到解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智慧城市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我國雖然起步較晚,但有獨特的發展優勢和明確的發展

方向,施行之后辦事效率會大大提高。

【解析】本題考查壓縮語段的能力。找陳述對象、中心事件、性質、結果;字數必須按照題干

要求(含標點)、盡可能運用原文詞語、盡量運用主謂句表達。由“智慧城市建設對城鎮化、工

業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會有很大助力作用”可概括出“智慧城市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由

“我國起步較晚,但市場需求很強烈,國家的力量和資本的準備也比西方要充足。我們目前正

在通過抓智慧城市、智慧中國和數字中國的建設,逐步向低碳中國、綠色中國和可持續發展中

國的目標邁進”可概括出“我國雖然起步較晚,但有獨特的發展優勢和明確的發展方向”;由

“在施行智慧化管理以后,整個城市將會出現一些新的面貌,很多問題可以一次性得到解決,

甚至不出門在網上就可以得到解決”可概括出“施行之后辦事效率會大大提高”。

二拓展閱讀

(一)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2題。

夜箏

白居易

紫袖紅弦明月中,自彈自感闇低容。

弦凝指咽聲停處,別有深情一萬重。

1.下列對這首詩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句中的“紫袖”“紅弦”分別代指彈箏人與箏,暗示了彈箏女子形象的美好,“明月”照應

了題目中的“夜”。

B.次句寫彈箏。連用兩個“自”字,寫出了女子全神貫注于箏樂的神態,也表現了她的處境孤

單。

C.三、四兩句采用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寫法,寫箏聲傳達出的情感和感人效果,含蓄蘊藉,

給人以遐想。

D.這首詩在寫景上與《琵琶行(并序)》相似,都寫到了月亮,采用了“以哀景寫哀情”的正襯

手法,借景物傳達情思。

【答案】D

【解析】“以哀景寫哀情’的正襯手法”錯,本詩中的“月”交代了時間,并不是以哀景寫哀

情。

2.有學者認為,《夜箏》是《琵琶行(并序)》的一個精妙的縮本。簡要分析這首詩與《琵琶行(并

序)》在寫法上的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琵琶行并序》中主要的筆墨是對琵琶樂本身繪聲繪色的鋪陳描寫;而《夜箏》則從

側面落筆,所取的是《琵琶行并序》中用作陪襯的描寫。

【解析】本題考查鑒賞古代詩歌的表達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題,需讀懂詩意,由寫音樂的關鍵

語句入手。本詩描繪了明月之夜女子彈箏的形象,著力描寫了音樂效果,表現了音樂的藝術魅

力,這與《琵琶行并序》是相似的。再者,從彈奏者的身世來看,本詩與《琵琶行并序》也有

相似之處。不同之處主要體現在對音樂本身的描寫上。《琵琶行并序》手法明確,對琵琶聲進

行了鋪陳描寫。本詩描寫集中在“弦凝指咽聲停處,別有深情一萬重”,主要從聽者感受寫起,

應是側面描寫。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3、4題。

金陵城西樓月下吟

李白

金陵夜寂涼風發,獨上高樓望吳越。

白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