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同步講義(統編版必修下冊)第8課《中國建筑的特征》(教師版)_第1頁
高一語文同步講義(統編版必修下冊)第8課《中國建筑的特征》(教師版)_第2頁
高一語文同步講義(統編版必修下冊)第8課《中國建筑的特征》(教師版)_第3頁
高一語文同步講義(統編版必修下冊)第8課《中國建筑的特征》(教師版)_第4頁
高一語文同步講義(統編版必修下冊)第8課《中國建筑的特征》(教師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8課中國建筑的特征

目標導航

篇目學習目標重點難點

1.品析簡明、準確的語言風格。把握中國建筑“文法”1.了解中國建筑的特征,理清文

和“詞匯”的含義。章思路。

中國建

筑的特2.了解中國建筑的特征,理清文章思路。2.思考為何說不同建筑“詞匯”

3.思考為何說不同建筑“詞匯”能表達不同的感情;能表達不同的感情;理解各民族

理解各民族之間建筑的“可以性”。之間建筑的“可以性”。

4.培養對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興趣,樹立文化自信。

知識精講

一、知人論世

梁思成(1901—1972),我國著名建筑學家,清華大學教授,廣東省新會縣人。1901

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學于北京清華學校,1924年赴美留學入康乃爾

大學,1927年獲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筑系碩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學美術研究院學習。

1928年回國。曾主持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1946年為清華大學創

辦了建筑系,擔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歷任中國建筑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土建學會理

事長、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學部委員、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建設委員會副主任等職,1972

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主要著作《清室營造則例》《中國建筑史》

二、字詞積累

墁.地(màn)輪廓.(kuò)額枋.(fang)抱廈.(shà)

柁墩.(tuó)帷.幕(wéi)正脊.(jǐ)門檻.(kǎn)

接榫.(sǔn)穹.窿(qióng)戧.獸(qiàng)純粹.(cuì)

如翚.斯飛(huī)

能力拓展

重難點解讀

1.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國建筑的“文法”?為了說明這種“文法”,作者列舉了哪些

事例?請舉例說明。文章中說的建筑的“詞匯”指的是什么?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

這是一種類比的說法,借語言文字中“文法”的術語說明中國建筑的風格和手法。中國

建筑的“文法”是指中國的建筑都有一定的風格和手法,并且為匠師們所遵守,為人們所承

認,成了法式,成為人們沿用的慣例。“詞匯”指的是建筑的材料。

這樣寫的好處是比較深入淺出,容易讓讀者理解。

2.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之間的“可譯性”?

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現出的形式卻有很大的不同,

恰似不同民族的語言,表達同一意思,語言形式卻不相同。所謂的“可譯性”是指各民族建

筑在實質上有同一性質,可以透過其紛繁多樣的表現形式解讀出來。

文章小結

中國的建筑,在經歷了千年的洗禮后形成了自己固有的建筑特征,而每一個民族在自己

生存繁衍的過程中都會形成自己特有的建筑風格,風格雖然不同,但解決的本質問題卻是相

同的,作者把它稱作各民族建筑之間的“可譯性”,我們了解中國建筑的特征,了解中國建

筑的特征中體現出的中國的文化,是為了我們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的去體會、繼承和發展中

國建筑的美,同時,我們也應該意識到,今天所體會到的一切的美,源于對中國語言文字的

結構和運用的揣摩和體會。

分層提分

題組A基礎過關練

1.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注音,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A.抱廈.(xià)翹.起(qiào)額枋.(fānɡ)言簡意賅.(ɡāi)

B.屋脊.(jī)帷.幕(wéi)殷.代(yīn)磚石墁.地(màn)

C.接榫.(shǔn)點綴.(zhuì)戧.獸(qiāng)鳳毛麟角.(jiǎo)

D.哺.育(bǔ)門檻.(kǎn)穹.宇(qiónɡ)如翚.斯飛(huī)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識記現代漢語常用字字音的能力。A.“抱廈”中的“廈”應讀shà;

B.“屋脊”中的“脊”應讀jǐ;C.“接榫”中的“榫”應讀sǔn。故選D。

2.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A.遵循婉惜浮雕琉璃

B.遺址粱架蔥嶺輝煌

C.提煉回廊隱藏廂房

D.防礙負重輪廓純粹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正確書寫漢字的能力.A.“婉”應寫作“惋”;B.“粱”應寫作“梁”;

D.“防”應寫作“妨”。故選C。

3.下列句子中,加點的成語使用錯誤的一項是()

A.國慶節前市旅游局加大了對本市旅游市場的整頓力度,很多涉旅單位積極配合,服務質

量大為改觀;但也有一些私人酒店并不配合,表現差強人意。

B.經過長達兩個多小時的鏖戰,第28屆奧運會羽毛球男單決賽塵埃落定,國手林丹克服了

重重困難,經過奮勇拼殺,再次獲得了奧運會男單冠軍。

C.最近曝光的“房族”們能夠輕易占有大批房產,原因大多在于他們本人或是親朋正掌握

著權力;“房族”現象只是房地產市場腐敗的冰山一角。

D.CBA總決賽賽后,球迷上傳的圍毆裁判的視頻引發網友熱議,在“打人不對”這個原本

毫無爭議的道德判斷面前,網民們卻議論紛紛、莫衷一是。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正確使用詞語(包括熟語)的能力。A項,差強人意:大體上還可以使人

滿意。語境是強調一些私人酒店表現不好,使用錯誤。B項,塵埃落定:比喻事情有了結局

或結果。使用正確。C項,冰山一角:比喻事物已經漏出來的一小部分。使用正確。

D項,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結論。使用正確。故選A。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①徽州文化博大精深,而最重要、最直觀的物質文化遺產形態是被聯合國稱之為“人類與自

然結合的光輝_____,中國古代建筑的__________作品,古代人類文明的見證”的徽派古村

落、古民居。

②精致的水晶_______可以讓你成為眾人的焦點,將你______得美麗、高貴、有品位。

③我國古代有許多建筑物結構精妙,布局嚴謹,藻飾華美,可謂________。

黃山奇景密布,怪石林立,可謂________。

A.①典范典型②裝飾妝飾③巧奪天工鬼斧神工

B.①典型典范②妝飾裝飾③鬼斧神工巧奪天工

C.①典型典范②裝飾妝飾③巧奪天工鬼斧神工

D.①典范典型②妝飾裝飾③巧奪天工鬼斧神工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結合語境辨析近義詞語的能力。“典范”:可以作為學習、仿效標準的

人或事物:樹立~。~作品。“典型”: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①根據語境“被聯合國稱

之為”可知,因該是典范,后一個空是典型。“裝飾”:在身體或物體的表面加些附屬的東西,

使美觀:~品。~圖案等。“妝飾”:1.打扮:精心~。2.打扮出來的樣子:~俏麗。②由語

境“精致的水晶”可知,應該是用外物裝飾,第二個空時打扮的意思。“巧奪天工”:精巧的

人工勝過天然形成的。形容技巧的高超(多指工藝美術)。“鬼斧神工”:形容藝術技巧高超,

不像是人力所能達到的。③根據語境“建筑物”應該選擇巧奪天工,由“黃山奇景”可知,

第二個空填鬼斧神工。故選A。

5.下列句子表達得體的一項是()

A.“抱歉打擾您了!我想跟您垂詢一下如何解壓、盡快消除心理陰影的問題。”——記者小

王采訪心理學家張教授。

B.銀行營業廳服務員對張小明說:“你想干什么?”——張小明來到銀行營業廳,正選擇要

到哪個窗口辦業務。

C.“不要兩句話說不到一塊,就動刀動槍的。”——中國政府發言人在新聞發布會上針對解

決地區間矛盾問題時表達自己的意見。

D.“好吧,既然諸位如此客氣,那么這件事就由老朽做主了!”——某大學工會討論高齡退

休干部活動方案時,75歲高齡的前院長劉偉說。

【答案】D

【解析】此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的得體、準確的能力。A項,“垂詢”中的“垂”為敬語,多

用于尊稱長輩、上級對自己的行動的詢問,不合語境。B項,不符合說話者的身份及所處的

場合,可改為“我能幫助您嗎,先生?”C項,語體色彩不得體,“不要兩句話說不到一塊,

就動刀動槍的”是口語化的表達,不適合用于新聞發布會這種正式場合。D項,“老朽”是

老人自謙之詞,符合語境。故選D。

6.下列各句標點符號使用有誤的一項是()

A.在《詩經》里就有“如鳥斯革,如翚斯飛”的句子來歌頌像翼舒展的屋頂和出檐。

B.中國建筑怎樣用舉架的公式求得屋頂的曲面和曲線輪廓;怎樣結束瓦頂;怎樣求得臺基、

臺階、欄桿的比例;怎樣切削生硬的結構部分;這都是我們建筑上兩三千年沿用并發展下來

的慣例法式。

C.這個體系分布到很廣大的地區:西起蔥嶺,東至日本、朝鮮,南至越南、緬甸,北至黑

龍江,包括蒙古共和國在內。

D.我國月球探測工程將分三步實施:一是“繞”,即衛星繞月飛行;二是“落”,即探測裝

置登上月球;三是“回”,即采集月壤樣品返回地球。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正確運用標點符號的能力。B.最后一個“;”改為“:”,因為后面有

“這都是”,這是對前面內容的總結。故選B。

7.填入下面語段橫線處的句子,最恰當的一項是()

中國古代的匠師在建筑裝飾中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這個特點是和中國建筑的

木結構體系分不開的。因為木料不能經久,所以,中國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

的辦法,__________。

A.以增加美觀,達到實用、堅固與美觀相結合,同時保護木質和加固木構件用榫卯結合的

關接

B.以加固木構件用榫卯結合的關接和保護木質,同時增加美觀,達到實用、堅固與美觀相

結合

C.以保護木質和加固木構件用榫卯結合的關接,同時增加美觀,達到實用、堅固與美觀相

結合

D.以增加美觀,達到實用、堅固與美觀相結合,同時加固木構件用榫卯結合的關接和保護

木質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語句復位的能力。首先要瀏覽語境,從橫線前的語境來看,

中國古代工匠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最直接的目的是“保護木質”“加固關接”,其次才是

為了美觀。AD兩項都是先強調“美觀”,且“達到實用、堅固與美觀相結合”是目的,應放

在最后。綜合分析,可排除ABD三項。故選C。

8.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中國古代最早的窗子談不上美觀,經過千百年的發展,中國窗子才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

隨著歲月的流逝,使它們成為最富有美學表現力的中國建筑的因素。

在中國,有多少工匠,(),如正方形、長方形、圓形和菱形等等,或單獨存在或互相交替

使用,看起來就像有無數的組合。有簡單的圖案,也有獨具特色的圖案,一切都用薄薄的棕

色或紅色木條制作成。

每當夜幕降臨,從中國傳統院落大門旁邊的影壁小心地往里看,就能看到像自身發光的

抽象畫一樣的木制窗子,窗子木格細細地勾畫著自己精致的線條,微弱的燈光灑在院子里,

消失在甬道長廊,婆娑竹影上。偶爾有人在室內走動,身影在潔白的窗紙上滑動,充滿神秘

的色彩。

(節選自《漢字王國》有刪改)

(1)下列填入文中括號內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

A.就可能有多少種裝飾圖案的窗子,但原則上都是對稱的變化

B.窗子就可能有多少種裝飾圖案,但原則上都是對稱的變化

C.即使原則上都是對稱的變化,窗子也會有各種各樣的裝飾圖案

D.即使對稱變化是窗子的設計原則,也會有各種各樣的裝飾圖案

(2)下列各項中與畫波浪線句子使用相同修辭手法的一項是()

A.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B.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C.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

D.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3)文中畫橫線的語句有語病,請修改。

【答案】(1)A

(2)C

(3)修改:①主語殘缺,刪除“使”(也可刪除"隨著”,但刪除“使”更契合上下文意。)

語序不當,把“中國建筑的”改成“中國建筑中”提到“最富有”前面。改后的句子:隨著

歲月的流逝,它們成為中國建筑中最富有美學表現力的因素。

【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連貫的能力。括號后的內容“如正方形、長方形、圓形

和菱形等等”,是在列舉窗子的類型,而且都是對稱圖形,據此括號內后半句應說窗子的造

型特點是對稱的,排除CD;聯系括號前的句子“在中國,有多少工匠”,能與之銜接的是A,

B的重點是“裝飾圖案”,與話題不一致。故選A。

(2)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常見的修辭手法的能力。畫波浪線的句子是“窗子木格細細地

勾畫著自己精致的線條”,“細細地勾畫著自己精致的線條”運用的是擬人手法。A.“戎馬”

是借代手法,代指戰爭;B.“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是比喻,將“愁”比作一江春水;C.

“廢池喬木,猶厭言兵”,運用擬人手法;D.“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是用典和反問。

故選C。

(3)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隨著歲月的流逝,使它們成為最富有美學表現

力的中國建筑的因素”一句共有兩處語病。一是“隨著……使……”濫用介詞造成主語殘缺,

可刪除“使”;二是語序不當,“中國建筑的”屬于領屬性質定語,應放到“最富有”前面,

同時將“的”改成“中”。整個句子修改為:隨著歲月的流逝,它們成為中國建筑中最富有

美學表現力的因素。

題組B能力提升練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中國的建筑體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數千年文化史中一個獨特的建筑體系。這一切特點都有

一定的風格和手法,為匠師們所遵守,為人民所承認,我們可以叫它作中國建筑的“文法”。

建筑和語言文字一樣,一個民族總是創造出他們世世代代所喜愛,因而沿用的慣例,成了法

式。在西方,希臘、羅馬體系創造了它們的“五種典范”,成為它們建筑的方式。中國建筑

怎樣砍割并組織木材成為梁架,成為斗拱,成為一“間”,成為個別建筑物的框架;怎樣用

舉架的公式求得屋頂的曲面和曲線輪廓;怎樣結束瓦頂;怎樣求得臺基、臺階、欄桿的比例;

怎樣切削生硬的結構部分,使之同時成為柔和的、曲面的、圖案型的裝飾物;怎樣布置并聯

系各種不同的個別建筑,組成庭院:這都是我們建筑上兩三千年沿用并發展下來的慣例法式。

無論每種具體的實物怎樣地千變萬化,它們都遵循著那些法式。構件與構件之間,構件和它

們的加工處理裝飾之間,個別建筑物和個別建筑物之間,都有一定的處理方法和相互關系,

所以我們說它是一種建筑上的“文法”。至如梁、柱、枋、檁、門、窗、墻、瓦、檻、階、

欄桿、隔扇、斗拱、正脊、垂脊、正吻、戧獸、正房、廂房、游廊、庭院、夾道等等,那就

是我們建筑上的“詞匯”,是構成一座或一組建筑的不可少的構件和因素。

這種“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時也有極大的運用的靈活性,能有多樣性的表現。

也如同做文章一樣,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許多體裁,有多樣性的創作,如文章之

有詩、詞、歌、賦、論著、散文、小說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題,有“大文

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宮殿、廟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軒、一樓。文字

上有一面橫額,一副對子,純粹做點綴裝飾用的。建筑也有類似的東西,如在路的盡頭的一

座影壁,或橫跨街中心的幾座牌樓等等。它們之所以都是中國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國建筑的

特性和特色,就是因為它們都是用中國建筑的“詞匯”,遵循著中國建筑的“文法”所組織

起來的。運用這“文法”的規則,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極不相同的“詞匯”構成極不相

同的體形,表達極不相同的情感,解決極不相同的問題,創造極不相同的類型。

這種“詞匯”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歸根說來,它們是從世世代代的勞動人民在長

期建筑活動的實踐中所累積的經驗中提煉出來的,經過千百年的考驗,而普遍地受到承認而

遵守的規則和慣例。它們是智慧的結晶,是勞動和創造成果的總結。它們不是一人一時的創

作,而是整個民族和地方的物質和精神條件下的產物。

由這“文法”和“詞匯”組織而成的這種建筑形式,既經廣大人民所接受,為他們所承

認、所喜愛,雖然原先是從木材結構產生的,但它們很快地就越過材料的限制,同樣運用到

磚石建筑上去,以表現那些建筑物的性質,表達所要表達的情感。這說明為什么在中國無數

的建筑上都常常應用原來用在木材結構上的“詞匯”和“文法”。這條發展的途徑,中國建

筑和歐洲希臘、羅馬的古典建筑體系,乃至埃及和兩河流域的建筑體系是完全一樣的,所不

同者,是那些體系很早就舍棄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磚石為主要材料。在中國,則因很早就創造

了先進的科學的梁架結構法,把它發展到高度的藝術和技術水平,所以雖然也發展了磚石建

筑,但木框架同時也被采用為主要結構方法。這樣的框架實在為我們的新建筑的發展創造了

無比有利的條件。

(摘編自梁思成《中國建筑的特征》)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建筑“詞匯”的豐富性和“文法”極大的靈活性,為中國傳統建筑的多樣性創造了

條件。

B.因為中國匠師們遵守了中國建筑的“文法”,并得到人民認可,所以中國建筑能自成體系。

C.不同民族的建筑體系各有自己不同的法式,而一些建筑的形式原先是從木結構開始的。

D.國外一些建筑體系早就以磚石為主要材料,而中國建筑體系中木框架仍是主要結構方法

之一。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以語言文字中的“文法”和“詞匯”為喻,來闡明中國建筑的形式。

B.文章解釋了建筑的“文法”和“詞匯”的含意,分析了二者對中國建筑的重要作用。

C.文章讓讀者結合對“大文章”“小品”的感受體會建筑規模的大小,恰切明了。

D.文章通過比較中西方建筑中“文法”和“詞匯”的不同,闡明中國建筑的優勢。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建筑上的影壁、牌樓等多是出于裝飾性的考慮,但它們具有中國建筑的特征,因為

它們都是中國建筑的“詞匯”。

B.盡管建筑“文法”是慣例法式,但有大如宮殿、廟宇,小如山亭、水榭等不同的建筑“文

章”,可見建筑并不用遵循“文法”。

C.建筑的“文法”“詞匯”是從實踐經驗中提煉而來的,是整個民族和地方的物質和精神條

件下的產物,可以超越建筑材料的限制。

D.中國古建筑的梁架結構法曾發展到高度的藝術和技術水平,隨著時代的發展,梁架木材

依然是中國建筑發展的新材料。

【答案】1.B

2.D

3.C

【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因為中國匠師

們遵守了……所以中國建筑能自成體系”錯誤,原文是“中國的建筑體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數

千年文化史中一個獨特的建筑體系。這一切特點都有一定的風格和手法,為匠師們所遵守,

為人民所承認,我們可以叫它作中國建筑的‘文法’”,選項強加因果。故選B。

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D.“通過比較……闡明中國建筑的優

勢”錯誤,應是闡明中國建筑的特點。故選D。

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A.“因為它們都是中國建筑的‘詞

匯’”理解錯誤。原文是“因為它們都是用中國建筑的‘詞匯’,遵循著中國建筑的‘文法’

所組織起來的”。B.“可見建筑并不用遵循‘文法’”說法錯誤。原文是“無論每種具體的實

物怎樣地千變萬化,它們都遵循著那些法式”。D.“梁架木材依然是中國建筑發展的新材料”

理解錯誤。原文是“這樣的框架實在為我們的新建筑的發展創造了無比有利的條件”。故選

C。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這種“詞匯”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歸根說來,它們是從世世代代的勞動人民在長

期建筑活動的實踐中所累積的經驗中提煉出來的,經過千百年的考驗,而普遍地受到承認而

遵守的規則和慣例。它是智慧的結晶,是勞動和創造成果的總結。它不是一人一時的創作,

它是整個民族和地方的物質和精神條件下的產物。

由這“文法”和“詞匯”組織而成的這種建筑形式,既經廣大人民所接受,為他們所承

認、所喜愛,雖然原先是從木材結構產生的,但它們很快地就越過材料的限制,同樣運用到

磚石建筑上去,以表現那些建筑物的性質,表達所要表達的情感。這說明為什么在中國無數

的建筑上都常常應用原來用在木材結構上的“詞匯”和“文法”。這條發展的途徑,中國建

筑和歐洲希臘、羅馬的古典建筑體系,乃至埃及和兩河流域的建筑體系是完全一樣的,所不

同者,是那些體系很早就舍棄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磚石為主要材料。在中國,則因很早就創造

了先進的科學的梁架結構法,把它發展到高度的藝術和技術水平,所以雖然也發展了磚石建

筑,但木框架同時也被采用為主要結構方法。這樣的框架實在為我們的新建筑的發展創造了

無比有利的條件。

在這里,我打算提出一個各民族的建筑之間的“可譯性”的問題。

如同語言和文學一樣,為了同樣的需要,為了解決同樣的問題,乃至為了表達同樣的情

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時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詞匯”和“文法”來處理它們的。簡

單的如臺基、欄桿、臺階等等,所要解決的問題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許多民族創造了許多形

式不同的臺基、欄桿和臺階。例如熱河普陀拉的一個窗子,就與無數文藝復興時代窗子的“內

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詞匯”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這樣一句“話”說出

來了。又如天壇皇穹宇與羅馬的布拉曼提所設計的圓亭子,雖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體

裁的“文章”。又如羅馬的凱旋門與北京的琉璃牌樓,巴黎的一些紀念柱與我們的華表,都

是同一性質,同樣處理的市容點綴。這許多例子說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筑

出來各種各類的建筑物,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寫出來的文學作品和通俗文章一

樣。

1.簡要分析選段第四段是如何使用說明方法的。

2.怎樣理解作者所提出的各民族的建筑之間的“可譯性”?

3.下列說法中正確的兩項是()()

A.不同民族、不同時代的建筑手法各不相同,它完全取決于某一建筑大師的設計理念。

B.無論中國還是西方,古典建筑體系的建筑形式,原本都是從木結構開始的。

C.中國建筑往往是用木結構形式,而西方建筑往往采用磚石結構,說明這兩種建筑走了完

全不同的發展道路。

D.為了更好地說明建筑的形式和內容的關系,作者巧妙地用語言和文學打比方。

E.熱河普陀拉的一個窗子,與文藝復興時代窗子使用的“詞匯”和“文法”完全不同,這

證明各民族的建筑各有其風格,本沒有相通之處。

【答案】1.“如同語言和文學一樣,為了同樣的需要,為了解決同樣的問題,乃至為了表達

同樣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時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詞匯’和‘文法’來處理它

們的。”——類比說明

“簡單的如臺基、欄桿、臺階等等,所要解決的問題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許多民族創造了許

多形式不同的臺基、欄桿和臺階。”——舉例說明

“例如熱河普陀拉的一個窗子,就與無數文藝復興時代窗子的‘內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

不同的‘詞匯’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這樣一句‘話’說出來了。又如天壇皇穹宇與

羅馬的布拉曼提所設計的圓亭子,雖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體裁的‘文章’。又如羅馬

的凱旋門與北京的琉璃牌樓,巴黎的一些紀念柱與我們的華表,都是同一性質,同樣處理的

市容點綴。”——在舉例說明中作比較

2.作者將中國建筑和世界建筑比較,說明中國的建筑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中華民族創

造的輝煌成就對世界建筑文化也有重要影響。天壇皇穹宇與羅馬的布拉曼提所設計的圓亭子,

巴黎的一些紀念柱與我們的華表,是有著相同的建筑特點和建筑風格的,說明了中國建筑和

世界建筑的融合性。

3.BD

【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說明文說明方法的理解能力。本題要求簡要分析選段第四段是如

何使用說明方法的。“如同語言和文學一樣,為了同樣的需要,為了解決同樣的問題,乃至

為了表達同樣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時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詞匯’和‘文法’

來處理它們的。”用類比說明。“簡單的如臺基、欄桿、臺階等等,所要解決的問題基本上是

相同的,但許多民族創造了許多形式不同的臺基、欄桿和臺階。”用舉例說明。“例如熱河普

陀拉的一個窗子,就與無數文藝復興時代窗子的‘內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詞匯’

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這樣一句‘話’說出來了。又如天壇皇穹宇與羅馬的布拉曼提

所設計的圓亭子,雖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體裁的‘文章’。又如羅馬的凱旋門與北京

的琉璃牌樓,巴黎的一些紀念柱與我們的華表,都是同一性質,同樣處理的市容點綴。”用

舉例說明,作比較。

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包括對文中概念的理解的能力。本題問:怎樣理解作者

所提出的各民族的建筑之間的“可譯性”?文章中作者寫“這許多例子說明各民族各有自己

不同的建筑手法,建筑出來各種各類的建筑物,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寫出來的

文學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樣”。作者將中國建筑和世界建筑比較,說明中國的建筑既是民族的

又是世界的,中華民族創造的輝煌成就對世界建筑文化也有重要影響。天壇皇穹宇與羅馬的

布拉曼提所設計的圓亭子,巴黎的一些紀念柱與我們的華表,是有著相同的建筑特點和建筑

風格的,說明了中國建筑和世界建筑的融合性。

3.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整體內容的理解能力。A項,“不同民族、不同時代的建筑手法各不

相同,它完全取決于某一建筑大師的設計理念”以偏概全,“完全取決于……”表述錯誤。

B項,正確。本語段第二段說中國乃至埃及等外國“雖然原先是從木材結構產生的”,與本

項表述一致。C項,“中國建筑往往是用木結構形式,而西方建筑往往采用磚石結構,說明

這兩種建筑走了完全不同的發展道路”說法錯誤,原文說中外建筑有“可譯性”。D項,正

確。本語段第四段“如同語言和文學一樣,為了同樣的需要,為了解決同樣的問題,乃至為

了表達同樣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時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詞匯”和“文法”來

處理它們。”就是這個意思。E項,“熱河普陀拉的一個窗子,與文藝復興時代窗子使用的“詞

匯”和“文法”完全不同,這證明各民族的建筑各有其風格,”“本沒有相通之處”說法錯誤,

原文的基本意思是有“可譯性”。故選BD。

題組C培優拔尖練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這種“詞匯”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歸根說來,它們是從世世代代的勞動人民在長

期建筑活動的實踐中所累積的經驗中提煉出來的,經過千百年的考驗,而普遍地受到承認而

遵守的規則和慣例。它是智慧的結晶,是勞動和創造成果的總結。它不是一人一時的創作,

它是整個民族和地方的物質和精神條件下的產物。

由這“文法”和“詞匯”組織而成的這種建筑形式,既經廣大人民所接受,為他們所承

認、所喜愛,雖然原先是從木材結構產生的,但它們很快地就越過材料的限制,同樣運用到

磚石建筑上去,以表現那些建筑物的性質,表達所要表達的情感。這說明為什么在中國無數

的建筑上都常常應用原來用在木材結構上的“詞匯”和“文法”。這條發展的途徑,中國建

筑和歐洲希臘、羅馬的古典建筑體系,乃至埃及和兩河流域的建筑體系是完全一樣的,所不

同者,是那些體系很早就舍棄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磚石為主要材料。在中國,則因很早就創造

了先進的科學的梁架結構法,把它發展到高度的藝術和技術水平,所以雖然也發展了磚石建

筑,但木框架同時也被采用為主要結構方法。這樣的框架實在為我們的新建筑的發展創造了

無比有利的條件。

在這里,我打算提出一個各民族的建筑之間的“可譯性”的問題。如同語言和文學一樣,

為了同樣的需要,為了解決同樣的問題,乃至為了表達同樣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

時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詞匯”和“文法”來處理它們的。簡單的如臺基、欄桿、臺階等

等,所要解決的問題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許多民族創造了許多形式不同的臺基、欄桿和臺階。

例如熱河普陀拉的一個窗子,就與無數文藝復興時代窗子的“內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

同的“詞匯”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這樣一句“話”說出來了。又如天壇皇穹宇與羅

馬的布拉曼提所設計的圓亭子,雖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體裁的“文章”。又如羅馬的

凱旋門與北京的琉璃牌樓,巴黎的一些紀念柱與我們的華表,都是同一性質,同樣處理的市

容點綴。這許多例子說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筑出來各種各類的建筑物,如

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寫出來的文學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樣。

(節選自梁思成《中國建筑的特征》)

材料二:

藝術創造不能完全脫離以往的傳統基礎而獨立。這在注重畫學的中國應該用不著解釋。

能發揮創新都是受過傳統熏陶的。即使突然接受一種嶄新的形式,根據外來思想的影響,也

仍然能表現本國精神。如南北朝的佛教雕刻,或唐宋的寺塔,都起源于印度,非中國本有的

觀念,但結果仍以中國風格造成成熟的中國特有藝術,馳名世界。藝術的進境是基于豐富的

遺產上,今后的中國建筑自亦不能例外。無疑的將來中國將大量采用西洋現代建筑材料與技

術。如何發揚光大我民族建筑技藝之特點,在以往都是無名匠師不自覺的貢獻,今后卻要成

近代建筑師的責任了。如何接受新科學的材料方法而仍能表現中國特有的作風及意義,老樹

上發出新技,則真是問題了。

一個東方老國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藝術特性,在文化表現及觀瞻方

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這事實明顯的代表著我們文化衰落,至于消滅的現象。今后為適應科

學動向,我們在建筑上雖仍同樣的必需采用西洋方法,但一切為自覺的建設。

世界建筑工程對于鋼鐵及化學材料之結構愈有徹底的了解,近來應用愈趨簡潔。形式為

部署邏輯,部署又為實際問題最美最善的答案,已為建筑藝術的抽象理想。今后我們自不能

同這理想背道而馳。我們還要進一步重新檢討過去建筑結構上的邏輯;如同致力于新文學的

人還要明了文言的結構文法一樣。表現中國精神的途徑尚有許多,“宮殿式”只是其中之一

而已。

要能提煉舊建筑中所包含的中國質素,我們需增加對舊建筑結構系統及平面部署的認識。

構架的縱橫承托或聯絡,常是有機的組織,附帶著才是輪廓的鈍銳,彩畫雕飾,及門窗細項

的分配諸點。這些工程上及美術上措施常表現著中國的智慧及美感,值得我們研究。許多平

面部署,大的到一城一市,小的到一宅一園,都是我們生活思想的答案,值得我們重新剖視。

我們有傳統習慣和趣味:家庭組織,生活程度,工作,游憩,以及烹飪,縫紉,室內的書畫

陳設,室外的庭院花木,都不與西人相同。這一切表現的總表現曾是我們的建筑。現在我們

不必削足就履,將生活來將就歐美的部署,或張冠李戴,顛倒歐美建筑的作用。我們要創造

適合于自己的建筑。在城市街心如能保存古老堂皇的樓宇,夾道的樹蔭,衙署的前庭,或優

美的牌坊,比較用洋灰建造卑小簡陋的外國式噴水池或紀念碑實在合乎中國的身份,壯美得

多。且那些仿制的洋式點綴,同歐美大理石富于“雕刻美”的市心建置相較起來,太像東施

效顰,有傷尊嚴。因為一切有傳統的精神,歐美街心偉大石造的紀念性雕刻物是由希臘而羅

馬而文藝復興延續下來的血統,魄力極為雄厚,造詣極高,不是我們一朝一夕所能望其項背

的。我們的建筑師在這方面所需要的是參考我們自己藝術藏庫中的遺寶。我們應該研究漢闕,

南北朝的石刻,唐宋的經驗,明清的牌樓,以及零星碑亭,泮池,影壁,石橋,華表的部署

及雕刻,加以聰明的應用。

藝術研究可以培養美感,用此駕馭材料,不論是木材,石塊,化學混合物,或鋼鐵,都

同樣的可能創造有特殊富于風格趣味的建筑。世界各國在最新法結構原則下造成所謂“國際

式”建筑;但每個國家民族仍有不同的表現。英,美,蘇,法,荷,比,北歐或日本都曾造

成他們本國特殊作風,適宜于他們個別的環境及意趣。以我國藝術背景的豐富,當然有更多

可以發展的方面。新中國建筑及城市設計不但可能產生,且當有驚人的成績。

(節選自梁思成《為什么研究中國建筑(代序)》,有刪節)

1.下列對材料一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A.不同民族、不同時代的建筑手法各不相同,這是因為它完全取決于某一建筑大師的設計

理念。

B.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西方,它們的古典建筑體系的建筑形式,原本都是從木結構開始的。

C.中國建筑往往是用木結構形式,而西方則是磚石,說明兩種建筑走了完全不同的發展道

路。

D.文中“熱河普陀拉的一個窗子”一例,證明了各民族的建筑各有其風格,本沒有相通之

處。

2.下列對“如同致力于新文學的人還要明了文言的結構文法一樣”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

一項是()

A.接受新科學的材料方法的同時,還需要明確傳統建筑藝術,表現中國特有的作風及意義。

B.今后為適應科學動向,建筑上雖仍同樣的必需采用西洋方法,但不能拋棄傳統建筑藝術。

C.在大力追求和發展新形式建筑結構的同時,我們還要進一步重新檢討過去建筑結構上的

邏輯。

D.“宮殿式”建筑是表現中國建筑精神的途徑之一,我國藝術背景豐富,有更多可發展的方

面。

3.作者認為“新中國建筑及城市設計不但可能產生,且當有驚人的成績”,其理由是什么?

【答案】1.B

2.D

3.①藝術的進境是基于豐富的遺產上,我國具有豐富的文化遺產;②藝術研究可以培養美

感,而我國有豐富的藝術背景。

【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這是因為它完全取決于某一建筑大

師的設計理念”錯。根據原文“它是智慧的結晶,是勞動和創造成果的總結。它不是一人一

時的創作,它是整個民族和地方的物質和精神條件下的產物”,由此可知,“不同的民族,在

不同的時代的建筑手法”與某一個建筑大師沒有必然的聯系;C.“說明這兩種建筑走了完全

不同的發展道路”錯。原文說“中國建筑和歐洲希臘、羅馬的古典建筑體系,乃至埃及和兩

河流域的建筑體系是完全一樣的,所不同者,是那些體系很早就舍棄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磚石

為主要材料”,可見,兩種建筑都是從木結構開始的;D.“本沒有相通之處”錯。原文說“例

如熱河普陀拉的一個窗子,就與無數文藝復興時代窗子的‘內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

的‘詞匯’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這樣一句‘話’說出來了”,可見,盡管形式不同,

但內容是相同的。故選B。

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重要句子含義的能力。“如同致力于新文學的人還要明了文言的結構文

法一樣”是打比方的說明方法,“新文學”代表新科學新材料、西洋現代建筑材料與技術、

新的建筑解結構等;而“文言結構文法”則代表中國傳統建筑藝術、過去建筑結構邏輯等;

此句是說應當二者都要了解、重視。D.只是說明“宮殿式”建筑是中國傳統建筑而已,是強

調了“文言結構文法”,而并未涉及“新文學”。故選D。

3.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作者觀點態度的能力。建筑設計要有“驚人的

成績”,與傳統文化底蘊分不開,材料二說“藝術的進境是基于豐富的遺產上,今后的中國

建筑自亦不能例外”,藝術的進境是基于豐富的遺產上,我國具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建筑設

計是藝術之美,材料二說“藝術研究可以培養美感,用此駕馭材料,不論是木材,石塊,化

學混合物,或鋼鐵,都同樣的可能創造有特殊富于風格趣味的建筑”“以我國藝術背景的豐

富,當然有更多可以發展的方面”,藝術研究可以培養美感,而我國有豐富的藝術背景。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材料一:

在藝術創作中,往往有一個重復和變化的問題。只有重復而無變化,作品就必然單調枯

燥;只有變化而無重復,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亂。在有“持續性”的作品中,這一問題特別重

要。我所謂的“持續性”,有些是時間的持續,有些是在空間轉移的持續。但是由于作品或

者觀賞者由一個空間逐步轉入另一空間,所以同時也具有時間的持續性,成為時間、空間的

綜合的持續。

音樂就是一種時間持續的藝術創作。我們往往可以聽到在一首歌曲或者樂曲從頭到尾持

續的過程中,總有一些重復的樂句、樂段——或者完全相同,或者略有變化。作者通過這些

重復而取得整首樂曲的統一性。

舞臺上的藝術大多是時間與空間的綜合持續。幾乎所有的舞蹈都要將同一動作重復若干

次,并且往往將動作的重復和音樂的重復結合起來,但在重復之中又給以相應的變化;通過

這種重復與變化以突出某一種效果,表達出某一種思想感情。

材料二:

宋朝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我們熟悉的名畫。它的手卷的形式賦予它以空間、

時間都很長的“持續性”。畫家利用樹木、船只、房屋,特別是那無盡的瓦壟的一些共同特

征,重復排列,以取得幾條街道(亦即畫面)的統一性。當然,在重復之中同時還閃爍著無窮

的變化。不同階段的重點也螺旋式地變換著在畫面上的位置,步步引人入勝。畫家在你還未

意識到以前,就已經成功地以各式各樣的重復把你的感受的方向控制住了。

上面所談的那種重復與變化的統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藝術效果上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古

今中外的無數建筑,除去少數例外,幾乎都以重復運用各種構件或其他構成部分作為取得藝

術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就以首都人民大會堂為例。它的藝術效果中一個最突出的因素就是那幾十根柱子。雖然

在不同的部位上,這一列和另一列柱在高低大小上略有不同,但每一根柱子都是另一根柱子

的完全相同的簡單重復。至于其他門、窗、檐、額等等,也都是一個個依樣畫葫蘆。這種重

復卻是給予這座建筑以其統一性和雄偉氣概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它的形象上最突出的特征之

一。

歷史中最杰出的一個例子是北京的明清故宮。從已被拆除了的中華門(大明門、大清門)

開始就以一間接著一間,重復了又重復的千步廊一口氣排列到天安門。從天安門到端門、午

門又是一間間重復著的“千篇一律”的朝房。再進去,太和門和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成

為一組“前三殿”與乾清門和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成為一組的“后三殿”的大同小異的

重復,就更像樂曲中的主題和“變奏”;每一座殿堂的本身也是許多構件和構成部分(樂句、

樂段)的重復;而東西兩側的廊、廡、樓、門,又是比較低微的,以重復為主但亦有相當變

化的“伴奏”。然而整個故宮,它的每一個組群,每一個殿、閣、廊、門卻全部都是按照明

清兩朝工部的“工程做法”的統一規格、統一形式建造的,連彩畫、雕飾也盡如此,都是無

盡的重復。我們完全可以說它們“千篇一律”。

但是,誰能不感到,從天安門一步步走進去,就如同置身于一幅大“手卷”里漫步;在

時間持續的同時,空間也連續著“流動”。那些殿堂、樓門、廊廡雖然制作方法千篇一律,

然而每走幾步,前瞻后顧、左睇右盼,那整個景色的輪廓、光影,卻都在不斷地改變著,一

個接著一個新的畫面出現在周圍,千變萬化。空間與時間、重復與變化的辯證統一在北京故

宮中達到了最高的成就。

材料三:

頤和園的長廊,可謂千篇一律之尤者也。然而正是那目之所及的無盡的重復,才給游人

以那種只有它才能給人的特殊感受。大膽來個荒謬絕倫的設想:那800米長廊的幾百根柱子,

幾百根梁枋,一根方,一根圓,一根八角,一根六角;一根肥,一根瘦,一根曲,一根直;

一根木,一根石,一根銅,一根鋼筋混凝土;一根紅,一根綠,一根黃,一根藍;一根素凈

無飾,一根高浮盤龍,一根淺雕卷草,一根彩繪團花……這樣“千變萬化”地排列過去,那

長廊將成何景象?

有人會問:那么走到長廊以前,樂壽堂臨湖回廊墻上的花窗不是各具一格、千變萬化的

嗎?是的。就回廊整體來說,這正是一個“大同小異”,大統一中的小變化的問題。既得花

窗“小異”之諧趣,又無傷回廊“大同”之統一。且先以花窗這樣的小小變化,作為廊柱無

盡重復的“前奏”,也是一種“欲揚先抑”的手法。

翻開一部世界建筑史,凡是較優秀的個體建筑或者組群,一條街道或者一個廣場,往往

都以建筑物形象重復與變化的統一而取勝。說是千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