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學期期中真題分類 專題07 文言文對比閱讀_第1頁
2025年春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學期期中真題分類 專題07 文言文對比閱讀_第2頁
2025年春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學期期中真題分類 專題07 文言文對比閱讀_第3頁
2025年春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學期期中真題分類 專題07 文言文對比閱讀_第4頁
2025年春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學期期中真題分類 專題07 文言文對比閱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07文言文對比閱讀(23-24八年級下·安徽蚌埠·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甲】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乙】老人引楊氏入山之大穴。雞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謂曰:“此公欲來,能相容否?”對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則必賢者矣。吾此間衣服、飲食、牛畜、絲紗、麻之屬,皆不私藏,與眾共之,故可同處。子果來,勿攜金珠錦繡珍珠異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魚肉,此殊不缺也。惟計口授地,以耕以蠶,不可取食于人耳。”楊氏謝而從之。又戒曰:“子來或遲,則封穴矣。”迫暮,與老人同出。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1)漁人甚異之(2)欲窮其林(3)吾此間衣服、飲食、牛畜、絲紗、麻之屬(4)老人引楊氏入山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文言虛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1)忘路之遠近/老人引楊氏入山之大穴(2)以耕以蠶/請以軍禮見(3)楊氏謝而從之/河曲智叟笑而止之(4)不可取食于人也/生于憂患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1)芳草鮮美,落英繽紛。(2)惟計口授地,以耕以蠶,不可取食于人耳。4.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甲乙兩文所寫的農民生活的共同之處。(23-24八年級下·安徽阜陽·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甲】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節選自陶淵明《桃花源記》)【乙】老人引楊氏入山之大穴。雞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笑謂曰:“此公欲來,能相容否?”對曰:“老人肯相引至,則必賢者矣。吾此間凡衣服、飲食、牛畜、絲紗、麻臬之屬,皆不私藏,與眾均之,故可同處。子果來,勿攜金珠錦繡珍異等物,所享者惟米薪魚肉,此殊不缺也。惟計口授地以耕以蠶不可取食于人耳。”楊謝而從之。又戒曰:“子來或遲,則封穴矣。”迫暮,與老人同出。(節選自康與之《昨夢錄》)5.請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1)緣溪行

緣:

(2)屋舍儼然

儼然:(3)此公欲來欲:

(4)皆不私藏

皆:6.請用“/”給文中畫波浪線句子的斷句(斷兩處)。惟計口授地以耕以蠶不可取食于人耳7.請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2)又戒曰:“子來或遲,則封穴矣。”8.【甲】文中的桃花源人和【乙】文中的穴中人的生活有何相似之處?請簡要概括。(23-24八年級下·安徽亳州·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甲】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選自陶淵明《桃花源記》)【乙】南陽劉子驥,好游山水。嘗采藥至衡山,深入忘反。見有一澗水,水南有二石囷①。一閉一開,水深廣,不得渡。欲還失道遇伐薪人問徑僅得還家。或說囷中皆仙方靈藥及諸雜物。子驥欲更尋索,不復知處。長沙醴陵縣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②,見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③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跡,異之。乃相謂曰:“可試如水中,看何由爾。“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數十步,便開明朗然,不異世間。(選自陶淵明《搜神后記》,有刪改)【注】①囷(qūn):這指似圓形谷倉的巨石。②樵:柴。③斫:砍削。9.請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1)欲窮其林

窮:

(2)阡陌交通

交通:(3)深入忘反

反:

(4)異之

異:10.請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限兩處)。欲還失道遇伐薪人問徑僅得還家。11.請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2)行數十步,便開明朗然,不異世間。12.《桃花源記》中寫劉子驥“欣然規往,未果”,【乙】文中寫劉子驥“欲更尋索,不復知處”,作者這樣安排的用意是什么?(23-24八年級下·安徽·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甲】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乙】明日,宿旦子岡。甫①行數里,見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間。蓋江北之俗,婦女亦耕田力作,以視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產者,其俗洵②美矣。偶舍騎步行,過一農家,其丈夫方擔糞灌園,而婦人汲井且浣③衣。間有豆棚瓜架,又有樹數株郁郁然。兒女啼笑,雞犬鳴吠。余顧而慕之,以為此一家之中,有萬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遠甚也!(選自《乙亥北行日記》,有刪改)【注釋】①甫:始,才。②洵(xún):確實。③浣:洗滌衣物。13.用“/”劃分下面句子的朗讀停頓。(每句只標一處)(1)其中往來種作

(2)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間14.解釋下列加點詞。(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2)余人各復延至其家:(3)見四野禾苗油油然:

(4)余顧而慕之:15.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1)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2)其丈夫方擔糞灌園,而婦人汲井且浣衣。16.甲、乙兩段文字所展現的生活圖景有什么共同之處?(23-24八年級下·安徽蕪湖·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甲】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節選自陶淵明《桃花源記》)【乙】宋元嘉九年,有樵人于山左見群鹿,引弓將射之。有一麛①所趨險絕,削壁奇峰,峰頂一巨石,石有穴焉。了無登路,攀葛乃得至。進入石穴,行數十步,則豁然平曠,邑屋連接,阡陌周通。問是何所?有人答云:小成都。一叟呼之如與之有舊即要還家,有胡麻飯山羊脯甚美,食畢求歸。后往尋之,不知所在。(節選自樂史《太平寰宇記》,有改動)【注釋】①麝(mí):幼鹿。17.請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1)阡陌交通

交通:

(2)便要還家

要:(3)引弓將射之

引:

(4)攀葛乃得至

乃:18.請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2)則豁然平曠,邑屋連接,阡陌周通。19.請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斷兩處)。一叟呼之如與之有舊即要還家20.根據【甲】【乙】兩文的內容,概括桃花源與小成都的相似之處。(23-24八年級下·安徽宿州·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甲】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乙】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已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節選自陶淵明《五柳先生傳》)21.請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1)才通人

(2)桑竹之屬

(3)因以為號焉

(4)造飲輒盡22.請給文中畫線部分的句子正確斷句。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23.請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2)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24.【乙】語段中陶淵明提到的“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是古代文人常用的表達心志的方式。請聯系以上兩則內容,簡要分析陶淵明的“志”是怎樣的。(23-24八年級下·安徽銅陵·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甲】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乙】溫州人李庭等,大歷六年,入山斫①樹,迷不知路,逢見漈水②。中有人煙雞犬之候,尋聲渡水,忽到一處,有好田泉竹果藥。四面高山回環深映有象耕鳥耘③人甚知禮。人舍中唯祭得殺,無故不得殺之。有一老人,為眾所伏④,容貌甚和,歲收數百匹布,以備寒暑。乍見外人,亦甚驚異。問所從來,袁晁⑤賊平未,時政何若。具以實告。因曰:愿來就居得否?云此間地窄,不足以容。為置飲食,申以主敬。既而辭行,斫樹記道。還家,及復前蹤,群山萬首,不可尋省。(節選自唐代顧況《仙游記》)【注釋】①斫(zhuó):砍。②漈(jì)水:山上的泉水,這里指瀑布。③象耕鳥耘:形容民俗古樸,有舜禹時代的遺風。④伏:同“服”,信服。⑤袁晁:指唐代寶應元年袁晁領導的起義。25.請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1)桑竹之屬

(2)各復延至其家(3)具以實告

(4)及復前蹤26.請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2)人舍中唯祭得殺,無故不得殺之。27.【甲】【乙】兩文都提到了老人,其作用是。【甲】文漁人離開時,桃花源的人囑咐他“不足為外人道也”,【乙】文老人拒絕了李庭等人想居住在那里的請求,原因是。28.錢鍾書說顧況的《仙游記》是“刻意擬仿”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請結合《桃花源記》和選文內容分析錢鍾書作此評價的原因。(23-24八年級下·安徽合肥·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甲】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節選自陶淵明《桃花源記》)【乙】水益澀①,曳舟不得進,陸行六七里,止藥師寺。寺負紫芝山,僧多讀書,不類城府②。越信宿③,遂緣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環遙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蓋澗水爾。桑畦麥隴,高下聯絡,田家隱翳④竹樹,樵童牧豎⑤相征逐,真行畫圖中!欲問地所歷名,則輿夫⑥樸野,不深解吳語,或強然諾,或不應所問,率十問僅得二三。越二嶺,首有亭當道,髹書⑦“雪竇山”字。(選自鄧牧《雪竇游志》)【注釋】①澀:不通暢,指水淺,行船艱難。②城府:指出入城市官府的和尚。③信宿:連住兩夜。④翳:遮蔽,隱藏。⑤牧豎:牧童。⑥輿夫:車夫或轎夫。⑦髹書:用赤黑色的漆寫。29.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1)漁人甚異之

異:

(2)仿佛若有光

仿佛:(3)寺負紫芝山

負:

(4)或不應所問

或:30.請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

(1)阡陌交通,雞犬相聞。(2)曳舟不得進,陸行六七里。31.請用“/”給下面句子斷句,斷兩處。

四山回環遙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蓋澗水爾32.根據【甲】【乙】兩文的內容,請簡要概括桃花源與雪竇山的相似之處。

(22-23八年級下·河北保定·期中)閱讀【甲】【乙】兩個文言文語段,完成下面小題。【甲】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節選自柳宗元《小石潭記》)【乙】三步一回,五步一折,仰視白日,跳而東西。踵屢高屢低,方嘆峰之奇,而他峰又復躍出。屢陟①屢歇,抵歡喜臺。返觀此身,有如蟹螯郭索潭底,自汲井中②,以身為甕,雖復騰縱,不能出欄。其峰巒變幻,有若敵樓者,睥睨欄楯③俱備,又有若白蓮花,下承以黃趺,余不能悉記也。(節選自袁宗道《上方山記》)【注】①陟:行步。②自汲井中:自己在井中取水。③睥睨:城上短墻。欄楯:欄桿。33.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1)佁然不動

(2)俶爾遠逝(3)雖復騰躍

(4)余不能悉記也34.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2)方嘆峰之奇,而他峰又復躍出。35.【甲】【乙】兩文都以動物設喻。【甲】文用“”和“其岸勢犬牙差互”比喻溪水的蜿蜒曲折,【乙】文用“”比喻上方山山谷的狹促。(用原文語句回答)36.【甲】【乙】兩文雖然同為山水游記,但表達的思想感情并不相同。試分別加以概括。(23-24八年級下·安徽蚌埠·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甲】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堪,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節選自柳宗元《小石潭記》)【乙】從香山俯石磴行柳路不里許碧云①在焉。剎后有泉,從山根石罅②中出,噴吐冰雪,幽韻涵澹③。有老樹,中空火出④,導泉于寺,周于廓下,激聒石渠⑤,下見文礫金沙。引入殿前為池,界以石梁,下深丈許,了若徑寸。朱魚萬尾,匝池紅酣⑥,爍人目睛,日射清流,寫影潭底,清慧可憐⑦。或投餅于左,群赴于左,右亦如之,咀呷有聲。然其跳達⑧刺潑⑨,游戲水上者,皆數寸魚,其長尺許者,潛泳潭下,見食不赴,安閑寧寂,毋乃⑩靜燥關其老少耶?(節選自袁中道《西山十記》之《記四》)【注釋】①碧云:碧云寺,在北京西山。②罅:裂縫。③涵澹:水波激蕩的樣子。④有老樹,中空火出:泉水從一棵空心老樹中如噴火般激濺而出。⑤激聒石渠:在石渠中激蕩起嘩啦啦的水聲。⑥匝池紅酣:滿池的魚歡快地游動。⑦清慧可憐:樣子清秀靈動惹人喜愛。⑧跳達:同“佻達”,此處指魚兒歡快游動的樣子。⑨刺潑:魚擊水聲。⑩毋乃:表揣測,相當于“恐怕”“只怕”。37.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1)潭中魚可百許頭

可:

(2)悄愴幽邃

邃:(3)下深丈許

許:

(4)或投餅于左

或:38.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2)其長尺許者,潛泳潭下,見食不赴,安閑寧寂。39.請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斷兩處)。從香山俯石磴行柳路不里許碧云在焉40.【甲】【乙】兩文各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23-24八年級下·安徽安慶·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甲】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選自柳宗元《小石潭記》)【乙】出西門,循山腳,高低約數里,漸見山峰屹立,石作橫紋,至則一山中分,兩壁凹凸,高數十仞,近而仰視,勢將傾墮。其人①曰:“相傳上有洞府,多仙景,惜無徑可登。”余興發,挽袖卷衣猿攀而上直造其巔。所謂洞府者,深僅丈許,上有石罅②,洞然見天。俯首下視,腿軟欲墮。乃以腹面壁,依藤附蔓而下。其人嘆曰:“壯哉!游興之豪,未見有如君者。”余口渴思飲,邀其人就野店沽飲三杯。陽烏將落,未得遍游,拾赭石十余塊,懷之歸寓,負笈搭夜航至蘇,仍返錫山。此余愁苦中之快游也。(選自沈復《浮生六記?卷四》)【注釋】①其人:指路上遇到的游人。②罅(xià):縫隙,裂縫。41.解釋下面加點的詞語。(1)心樂之()

(2)蒙絡搖綴()

(3)日光下澈()(4)以其境過清()

(5)循山腳()42.把選文中畫線句翻譯成現代漢語。(1)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2)游興之豪,未見有如君者。43.用“|”給下面句子斷句,只斷兩處。挽袖卷衣猿攀而上直造其巔。44.甲乙兩文都敘述了作者探山訪水的經歷和感受。甲文中柳宗元起初“心樂之”,最后卻說“不可久居”;乙文中沈復“未得遍游”,最后卻說“此余愁苦中之快游也”。請聯系上下文,分別分析作者這樣說的原因。(23-24八年級下·安徽滁州·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甲】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堪,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節選自柳宗元《小石潭記》)【乙】陽水又東北流,石井水注之。水出南山山頂洞開望若門焉,俗謂是山為礕頭山①。其水北流注井,井際廣城東側,三面積石,高深一匹有余。長津激浪,瀑布而下,澎赑②之音,驚川聒谷,漰渀③之勢,狀同洪河④。北流入陽水。余生長東齊,極游其下,于中闊絕,乃積綿載,后因王事,復出海岱,郭金紫惠④同石井,賦詩言意,彌日嬉娛,尤慰羈心。但恨此水時有通塞耳。(節選自酈道元《水經注》)【注釋】①譬(pī)頭山:和上文“陽水”,均在山東青州。②澎赑(péngbì):瀑布形成的轟鳴聲。③洪河:古多指黃河。④郭金、紫惠:人名。45.請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1)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

(2)往來翕忽翕忽:(3)長津激浪

激:

(4)尤慰羈心

尤:46.請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2)但恨此水時有通塞耳。47.請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斷兩處)。水出南山山頂洞開望若門焉48.【甲】【乙】兩段文字中的水分別有怎樣的特點?所用的手法有何不同?(23-24八年級下·安徽蚌埠·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甲】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節選自柳宗元《小石潭記》)【乙】行永安境內,始聞猿聲。南四十里為鞏川。上大灘十里,東南行,忽望見溪右峰石突兀。既而直逼其下,則突兀者轉為參差,為崩削,俱盤亙壁立,為峰為巖,為屏為柱,次第而見。中一峰壁削到底,或大書其上,曰“凌霄”。于是溪左之奇,亦若起而爭勝者。(節選自徐霞客《徐霞客游記》)49.請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1)心樂之

樂:

(2)日光下澈

澈:(3)東南行

東南:

(4)次第而見

次第:50.請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斷兩處)。中一峰壁削到底或大書其上曰“凌霄”。51.請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蒙絡搖綴,參差披拂。(2)于是溪左之奇,亦若起而爭勝者。52.【甲】【乙】文段中畫橫線句子都寫出了石頭的形態各異,但用意不同、請簡要分析。(23-24八年級下·安徽安慶·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甲】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節選自柳宗元《小石潭記》)【乙】潭三面石崖,其凈如拭,纖塵不住,觀玩久之。乃側上左崖石罅①中,避雨而坐,俯瞰潭水,更互傳杯,不覺盡醉。中潭深兩丈許,以水明見底,人多狎②易之,不知其叵測也。水石相因,水光愈浮,石色愈麗。予每一至溪上,觳紋③壁影,印心染神,出溪雖涉人事而幽光在目屢月不能忘。緣溪而出,水之所經,因地賦形,圓者如鏡,曲者如初月,各有姿態,皆可亭以賞其趣。(節選自李元陽《游青碧溪記》,有刪改)[注]①罅:裂縫;縫隙。②狎:親近而不莊重。③觳紋:形容溪水微波如皺紗。【丙】贈汪倫(李白)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53.請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1)日光下澈

澈:(2)以其境過清

清:(3)以水明見底以:(4)緣溪而出

緣:54.請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斗折蛇行,明滅可見。(2)各有姿態,皆可亭以賞其趣。55.請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斷兩處)。出溪雖涉人事而幽光在日屢月不能忘。56.[甲][乙][丙]文都采用了什么寫作手法?各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23-24八年級下·安徽黃山·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甲】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節選自柳宗元《小石潭記》)【乙】有泉焉,其始出石罅,涓涓然冬溫而夏寒。浸為小渠,冬夏不枯,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旁出為四小池,東至山麓,潴為大池,又東注于若耶之溪,又東北入于湖。其初為渠時,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鑒;俯視,則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故秘書卿白野公恒來游,終日坐水旁,名之曰“活水源”。(節選自劉基《活水源記》)57.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1)日光下澈

澈:(2)深不逾尺

逾:58.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斗折蛇行,明滅可見。(2)其始出石罅,涓涓然冬溫而夏寒。59.請用“/”標出下面句子的朗讀停頓(共兩處)。則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60.【甲】【乙】兩文都寫出了水的特點。這兩篇文章都采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但流露出作者的情感有何不同?(23-24八年級下·安徽蕪湖·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甲】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節選自柳宗元《小石潭記》)【乙】泉莽莽行,至是落為小潭,白石卷而出,底皆金沙,纖魚數頭,尾鬣可數,落花漾而過,影徹底,忽與之亂。游者樂,釋衣,稍以足沁水,忽大呼曰“奇快”,則皆躍入,沒胸,稍溯而上,逾三四石水益嘩語不得達。(節選自袁宏道《游盤山記》)【注】①莽莽:這里指泉水源源不絕。②鬣(liè):指魚嘴旁的鰭。61.請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1)心樂之

樂:

(2)日光下澈

澈:(3)至是落為小潭

是:

(4)釋衣,稍以足沁水

釋:62.用“/”給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限斷兩處)逾三四石水益嘩語不得達。63.請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2)則皆躍入,沒胸,稍溯而上。64.【甲】【乙】兩文都寫了小潭,在表現潭水的特點時,寫法上有何異同?請簡要分析。

專題07文言文對比閱讀(23-24八年級下·安徽蚌埠·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甲】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乙】老人引楊氏入山之大穴。雞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謂曰:“此公欲來,能相容否?”對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則必賢者矣。吾此間衣服、飲食、牛畜、絲紗、麻之屬,皆不私藏,與眾共之,故可同處。子果來,勿攜金珠錦繡珍珠異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魚肉,此殊不缺也。惟計口授地,以耕以蠶,不可取食于人耳。”楊氏謝而從之。又戒曰:“子來或遲,則封穴矣。”迫暮,與老人同出。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1)漁人甚異之(2)欲窮其林(3)吾此間衣服、飲食、牛畜、絲紗、麻之屬(4)老人引楊氏入山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文言虛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1)忘路之遠近/老人引楊氏入山之大穴(2)以耕以蠶/請以軍禮見(3)楊氏謝而從之/河曲智叟笑而止之(4)不可取食于人也/生于憂患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1)芳草鮮美,落英繽紛。(2)惟計口授地,以耕以蠶,不可取食于人耳。4.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甲乙兩文所寫的農民生活的共同之處。【答案】1.(1)驚異,詫議。這里是“對……感到驚異”(2)盡(3)類(4)帶領2.A3.(1)香草鮮艷美麗,落花繁多。(2)只是按人口分給土地,用來耕種或者養蠶,不可以從別人那里取得食物罷了。4.沒有剝削、沒有壓迫,和平安定、自給自足的原始農耕生活。【解析】1.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①譯為:漁人對此感到非常驚異。異,驚異,詫議。這里是“對……感到驚異”;②譯為:想走到那片林子的盡頭。窮,盡;③譯為:我們這里的衣服、飲食、牛畜、絲紗、麻之類的東西。屬,類;④譯為:老人帶領楊氏進入山中。引,帶領。2.本題考查一詞多義。A.都是助詞,意思是“的”;B.表目的,用來/介詞,用;C.代詞,指那家人所說的話/代詞,指愚公;D.介詞,從/介詞,在;故選A。3.本題考查學生對句子翻譯能力。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重點詞有:①鮮,鮮艷;美,美麗;落英,落花;繽紛,繁多而錯雜的樣子。②惟,只;計,按照;授,分配;取,獲取;耳,罷了。4.本題考查文言文內容的理解。根據甲文第二段“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可知,甲文描繪的桃花源里,人們安居樂業,土地平坦開闊,有良田美池桑竹等,人們往來耕種勞作,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且與世隔絕,沒有外界的紛擾和壓迫;根據乙文“老人肯相引至此,則必賢者矣。吾此間衣服、飲食、牛畜、絲紗、麻之屬,皆不私藏,與眾共之,故可同處。子果來,勿攜金珠錦繡珍珠異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魚肉,此殊不缺也。惟計口授地,以耕以蠶,不可取食于人耳”可知,乙文所寫的山之大穴中的居民聚居地,大家共享衣物、飲食等資源,按人口分配土地進行耕種和養蠶,也是一種沒有剝削、能自給自足且較為安定的生活狀態。所以兩者都體現了沒有剝削、沒有壓迫,和平安定、自給自足的原始農耕生活這一共同特點。【點睛】參考譯文:【甲】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靠捕魚為生。(一次漁人)沿著小溪劃船,往前行,忘記了路程多遠。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兩岸幾百步以內,中間沒有別的樹木,花和草鮮嫩美麗,落花紛紛。漁人對此感到非常驚異。(漁人)又向前劃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盡頭。桃花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沒有了,便看到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隱隱約約好像有光亮。漁人就舍棄船上岸,從洞口進入。起初洞口很狹窄,僅能容一個人通過。漁人又向前走了幾十步,一下子變得開闊敞亮了。只見土地平坦寬闊,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樹竹林之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互相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村里面來來往往的行人和耕種勞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著裝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興興,自得其樂。【乙】老人帶領楊氏進入山中的大洞穴。里面雞犬之聲相聞,是一個很大的居民聚居地。到了一家,老人對(那家的人)說:“這個人想要來這里,能夠收留他嗎?”(那家的人)回答說:“老人您既然愿意帶他到這里來,那他一定是個賢能的人。我們這里的衣服、飲食、牛畜、絲紗、麻之類的東西,都不是私人珍藏的,和大家一起共有,所以可以共同相處。你果真要來,不要攜帶金銀珠寶錦繡珍奇等物品,(在這里)所能享有的只有柴米魚肉,這些是不會缺少的。只是按人口分給土地,用來耕種養蠶,不可以從別人那里獲取食物罷了。”楊氏道謝并且聽從了他的安排。(那家的人)又告誡說:“你如果來晚了,就會封閉洞穴了。”將近傍晚,(楊氏)和老人一起出來。(23-24八年級下·安徽阜陽·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甲】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節選自陶淵明《桃花源記》)【乙】老人引楊氏入山之大穴。雞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笑謂曰:“此公欲來,能相容否?”對曰:“老人肯相引至,則必賢者矣。吾此間凡衣服、飲食、牛畜、絲紗、麻臬之屬,皆不私藏,與眾均之,故可同處。子果來,勿攜金珠錦繡珍異等物,所享者惟米薪魚肉,此殊不缺也。惟計口授地以耕以蠶不可取食于人耳。”楊謝而從之。又戒曰:“子來或遲,則封穴矣。”迫暮,與老人同出。(節選自康與之《昨夢錄》)5.請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1)緣溪行

緣:

(2)屋舍儼然

儼然:(3)此公欲來欲:

(4)皆不私藏

皆:6.請用“/”給文中畫波浪線句子的斷句(斷兩處)。惟計口授地以耕以蠶不可取食于人耳7.請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2)又戒曰:“子來或遲,則封穴矣。”8.【甲】文中的桃花源人和【乙】文中的穴中人的生活有何相似之處?請簡要概括。【答案】5.沿著整齊的樣子想要,打算全,都6.惟計口授地/以耕以蠶/不可取食于人耳7.(1)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叫到處可以聽到。(2)穴中人又告誡道:“你如果來晚了,山洞就封著了。”8.沒有戰亂,過著與世隔絕的和平安康的生活,這里面沒有壓迫,過著自給自足的幸福生活。【解析】5.本題考查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1)句意:沿著溪水走。緣:沿著。(2)句意:房屋整整齊齊。儼然:整齊的樣子。(3)句意:此人想要來。欲:想要,打算。(4)句意:都不私藏自用。皆:全,都。6.本題考查文言文的斷句。文言文斷句首先要讀懂句子的意思,根據句子的意思可以準確斷句。句意:只按照人口分土地,用來耕種養蠶,不能只吃他人的。重點字詞:惟:只,僅僅。授:給予,分配。以:用來。蠶:養蠶。于:從。句子結構:“計口授地”動賓結構,表達了按人口分配土地的意思;“以耕以蠶”并列的動賓結構,表示用土地進行耕種和養蠶的兩種活動;“不可取食于人耳”說明了不能依賴別人供給食物。根據以上分析,可推知:惟計口授地/以耕以蠶/不可取食于人耳7.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的翻譯。(1)重點字詞:阡陌:田間小路。交通:交錯相通。相聞:互相聽見。(2)重點字詞:戒:告誡,叮囑。子:你。或:表假設。遲:遲到。封:封閉。8.本題考查內容理解和概括。根據甲文《桃花源記》“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以及乙文《昨夢錄》“雞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以及“皆不私藏,與眾均之,故可同處”可知,桃花源人和穴中人都過著與世隔絕、寧靜和諧的生活。他們不參與外界的紛爭和戰亂,沒有社會的壓迫和剝削。在桃花源和大穴中,人們自給自足,共享資源,無論是耕種還是養蠶,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生活所需,而不依賴他人。【點睛】參考譯文:(甲)東晉太元年間,有一個武陵人以捕魚為生。一天,他沿著小溪向前走,忘記走了多遠的路程。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水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艷美麗,落花繁多。漁人對眼前看到的景象感到非常詫異,又向前走,想走到林子的盡頭。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到頭了,便出現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隱隱約約好像有些光線。(漁人)就丟下了船,從洞口進去。起初,洞口很狹窄,只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寬敞明亮了。這里土地平坦開闊,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這類的東西。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雞鳴狗叫之聲處處可以聽到。人們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都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孩子們都悠閑自在自得其樂。(乙)老人帶領楊氏進到山洞中。雞和狗都在快樂地叫,是一個民眾居住的大群落。來到一戶人家,老人說:“這個人想到這里來,能容納他么?”穴中人對楊氏說:“老人能領進來的人,一定是賢明的人。我們這里凡是衣服、飲食、牛畜、絲紗、麻之類(的東西),都不歸私人,和大家均分,因此可以和平相處。你要是來,不要帶金銀珠寶等珍奇物品,需要的只有柴、米、肉之類的,這里都不缺。只按照人口分土地,用來耕種,養蠶,不能只吃他人的。”楊氏表示感謝并答應了他。老人又告誡說:“你要是來遲了,就把洞口封了。”到了黃昏,(楊氏)和老人一起走了。(23-24八年級下·安徽亳州·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甲】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選自陶淵明《桃花源記》)【乙】南陽劉子驥,好游山水。嘗采藥至衡山,深入忘反。見有一澗水,水南有二石囷①。一閉一開,水深廣,不得渡。欲還失道遇伐薪人問徑僅得還家。或說囷中皆仙方靈藥及諸雜物。子驥欲更尋索,不復知處。長沙醴陵縣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②,見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③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跡,異之。乃相謂曰:“可試如水中,看何由爾。“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數十步,便開明朗然,不異世間。(選自陶淵明《搜神后記》,有刪改)【注】①囷(qūn):這指似圓形谷倉的巨石。②樵:柴。③斫:砍削。9.請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1)欲窮其林

窮:

(2)阡陌交通

交通:(3)深入忘反

反:

(4)異之

異:10.請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限兩處)。欲還失道遇伐薪人問徑僅得還家。11.請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2)行數十步,便開明朗然,不異世間。12.《桃花源記》中寫劉子驥“欣然規往,未果”,【乙】文中寫劉子驥“欲更尋索,不復知處”,作者這樣安排的用意是什么?【答案】9.盡交錯相通通“返”,返回對……感到奇怪10.欲還失道/遇伐薪人問徑/僅得還家11.(1)土地平坦開闊,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2)走了幾十步,眼前就明亮起來,里面情景不同于人世間的景象。12.①暗示神秘美好的境界是虛構的,在當時是不存在的;②反映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解析】9.本題考查文言詞語解釋。(1)句意:想走到那片林子的盡頭。窮:盡。(2)句意:田間小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交通:交錯相通。(3)句意:深入衡山忘了返回。反:通“返”,返回。(4)句意:這兩人對此感到很奇怪。異:對……感到奇怪。10.本題考查文言句子斷句。“欲還失道遇伐薪人問徑僅得還家”意思是:想要返回卻已經迷失了道路,遇到砍柴的人,(劉子驥)就向砍柴人問路,只能找到回去的路(罷了)。整個句子描述了“迷路”“詢問”“回家”的過程。據此斷句為:欲還失道/遇伐薪人問徑/僅得還家11.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重點詞語有:(1)平曠:平坦開闊;儼然:整齊的樣子;良田:肥沃的田地;美池:美麗的池沼;桑:桑樹;竹:竹林;屬:類。(2)行:走;數十步:幾十步;開明朗然:明亮的樣子;不異世間:不同于人世間。12.本題考查內容理解與概括。《桃花源記》中寫劉子驥“欣然規往,未果”,意思是高興地計劃前往,但沒有實現;【乙】文中寫劉子驥“欲更尋索,不復知處”,意思是想要再次去尋找(那個地方),不再能知道它在哪里。作者是有意這樣安排的,這說明文中所寫這神秘美好的境界是虛構的,在當時的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反映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點睛】參考譯文:【甲】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魚為生。一天他順著溪水劃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芳草遍地,鮮嫩而美麗,落花紛紛。漁人對此非常詫異,繼續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林子的盡頭。桃林的盡頭正是溪水的發源地,便出現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隱隱約約似乎有點光亮。漁人于是下了船,從洞口進去。起初,洞口很狹窄,只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了。呈現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田間小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村落間雞鳴狗叫之聲都處處可以聽到。人們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穿戴,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樣。老人和小孩都安閑快樂。【乙】南陽的劉子驥,喜歡游山玩水。曾經到衡山采藥,深入衡山忘了返回。路上看到一道山澗,水的南面有兩扇似圓形谷倉的巨石門,一扇關一扇開。水極深,水面相當寬廣,他無法渡到對岸去。想要返回卻已經迷失了道路,遇到砍柴的人,劉子驥就向砍柴人問路,只能找到回去的路罷了。有的人說石門里都是仙家的藥方和靈驗的藥以及各種奇妙的東西。劉子驥想要再次去尋找那個地方,不再能知道它在哪里。長沙的醴陵縣有一條小河,有兩個人乘船去砍柴,看到河岸下面的一個土洞當中有水順著河流的方向流出,其中有新砍削的木片隨著水漂出來。深山中有人活動的蹤跡,這兩人對此感到很奇怪。他們互相商量道:“可以試著到水里,看看是什么原因有這木片漂出來的。”其中一個砍柴人就用斗笠護著自己進入了河岸邊的洞穴。一開始洞穴僅能容一人通過。走了幾十步路,眼前就明亮起來,里面的景象不同于人世間的景象。(23-24八年級下·安徽·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甲】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乙】明日,宿旦子岡。甫①行數里,見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間。蓋江北之俗,婦女亦耕田力作,以視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產者,其俗洵②美矣。偶舍騎步行,過一農家,其丈夫方擔糞灌園,而婦人汲井且浣③衣。間有豆棚瓜架,又有樹數株郁郁然。兒女啼笑,雞犬鳴吠。余顧而慕之,以為此一家之中,有萬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遠甚也!(選自《乙亥北行日記》,有刪改)【注釋】①甫:始,才。②洵(xún):確實。③浣:洗滌衣物。13.用“/”劃分下面句子的朗讀停頓。(每句只標一處)(1)其中往來種作

(2)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間14.解釋下列加點詞。(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2)余人各復延至其家:(3)見四野禾苗油油然:

(4)余顧而慕之:15.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1)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2)其丈夫方擔糞灌園,而婦人汲井且浣衣。16.甲、乙兩段文字所展現的生活圖景有什么共同之處?【答案】13.(1)其中/往來種作(2)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間14.類邀請……的樣子看15.(1)桃源中人問漁人現在是什么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必說魏朝和晉朝了。(2)這家的男主人正挑糞給園子澆肥,女子從井里打水洗衣服。16.和諧安寧,自得其樂。沒有剝削壓迫,沒有戰亂。人民生活富足安定。【解析】13.本題考查文言斷句。(1)句意:那里面的人們,來來往往耕田勞作。“其中”為主語,“往來種作”為謂語和賓語。故斷句:其中/往來種作。(2)句意:男女老少都在田間耕作。“老幼男女”為主語,“俱耘于田間”為謂語和賓語。故斷句: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間。14.本題考查文言詞語理解。(1)句意: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樹竹林之類。屬:類。(2)句意: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請漁人到他們家里。延:邀請。(3)句意:看見田間禾苗油然茂盛的樣子。然:……的樣子。(4)句意:我看著看著越來越羨慕他們。顧:看。15.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翻譯。注意重點字詞:(1)何世:什么朝代;乃:竟然;無論:不用說,更不必說。(2)汲:打水;浣:洗滌衣物。16.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對比分析能力。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找出兩文中展現生活圖景的語句,根據題目要求概括作答。從【甲】文中的“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和【乙】中的“丈夫方擔糞灌園,而婦人汲井且浣衣”“兒女啼笑,雞犬鳴吠”可知,兩文都描繪了人們過著和諧、安寧、快樂、幸福的生活。據此作答時,可圍繞著人們過著“沒有剝削和壓迫,沒有戰亂,生活富足安定、和諧美滿”來概括所展現的生活圖景作答。答案不唯一,符合題目要求即可。【點睛】參考譯文:【甲】桃花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沒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邊有個小洞,隱隱約約好像有光亮。漁人就舍棄船上岸,從小洞口進入。起初洞口很狹窄,僅能容一個人通過。漁人又向前走了幾十步,一下子變得開闊敞亮了。只見土地平坦寬闊,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樹竹林之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互相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村里面,來來往往的行人,耕種勞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著裝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興興,自得其樂。(桃花源的人)一見漁人,竟然大為驚奇,問他是從哪里兒來的。(漁人)細致詳盡地回答了他們,人們就把漁人請到自己家里,擺酒殺雞做飯款待他。村里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客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率領妻子兒女和同鄉人來到這個與外界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絕了。他們問(漁人)現在是什么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必說魏朝和晉朝了。這個漁人一一的給(桃花源中的人)詳細地訴說他知道的事情,(他們)聽了都很驚嘆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請漁人到他們家里,都拿出酒菜飯食來款待他。漁人居住了幾天,告辭離開。這里面的人告訴他說:“(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界的人說啊!”【乙】第二天住在了旦子岡。剛行走了幾里地,看見田間禾苗油然茂盛,男女老少在田間耕作。大概是江北的習俗,女人也參加農業生產,比較西北那些不從事農業生產的懶惰男子,江北的習俗的確好得多。偶然間我放棄騎馬開始步行,路過一農家,這家男主人給園子澆肥,女子從井里打水洗衣。園中有豆篷瓜架,還有幾顆郁郁蔥蔥的樹木,孩子嬉戲歡笑,雞鳴狗跳。我看著看著越來越羨慕他們,覺得這一家子中,萬物都怡然自得,我自恨比他們差得遠呢!(23-24八年級下·安徽蕪湖·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甲】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節選自陶淵明《桃花源記》)【乙】宋元嘉九年,有樵人于山左見群鹿,引弓將射之。有一麛①所趨險絕,削壁奇峰,峰頂一巨石,石有穴焉。了無登路,攀葛乃得至。進入石穴,行數十步,則豁然平曠,邑屋連接,阡陌周通。問是何所?有人答云:小成都。一叟呼之如與之有舊即要還家,有胡麻飯山羊脯甚美,食畢求歸。后往尋之,不知所在。(節選自樂史《太平寰宇記》,有改動)【注釋】①麝(mí):幼鹿。17.請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1)阡陌交通

交通:

(2)便要還家

要:(3)引弓將射之

引:

(4)攀葛乃得至

乃:18.請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2)則豁然平曠,邑屋連接,阡陌周通。19.請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斷兩處)。一叟呼之如與之有舊即要還家20.根據【甲】【乙】兩文的內容,概括桃花源與小成都的相似之處。【答案】17.交錯相通同“邀”,邀請拉才18.(1)漁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說了出來,村民們聽了都感嘆惋惜。(2)就突然變得開闊明亮,房屋相連,田間小路四通八達。(意思對即可)19.一叟呼之/如與之有舊/即要還家20.①山阻水隔,很難進入;②土地平坦開闊,房舍整齊,道路通達;③村民待客熱情,民風淳樸;④無法再找到。(意思對即可)【解析】17.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1)句意:田間小路交錯相通。交通:交錯相通。(2)句意:這里的人便邀請他到家中做客。要:同“邀”,邀請。(3)句意:拉弓將要射它。引:拉。(4)句意:攀登著草藤才得以進去。乃:才。18.本題考查翻譯語句的能力。直譯為主,意譯為輔。(1)重點詞:為:對、向;具言:詳細地說出;嘆惋:感嘆惋惜。(2)重點詞:豁然:突然變得;邑屋:房屋;阡陌:田間小路;周通:四通八達。19.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要根據句意和句子結構進行斷句。斷句:一個老頭呼叫他,好像和他是老朋友,就邀請他回家。“一叟呼之”是個完整的句子,“如與之有舊”形容老叟的親切態度,“即要還家”是老叟的行為。故斷為:一叟呼之/如與之有舊/即要還家。20.本題考查內容概括。結合甲“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和乙文“削壁奇峰峰頂一巨石,石有穴焉。了無登路,攀葛乃得至。進入石穴,行數十步,則豁然平曠”可知,桃花源和小成都地處位置都被山水阻隔,很難發現和進入;結合甲“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和乙“邑屋連接,阡陌周通”可知,桃花源和小成都內土地平坦開闊,房舍整齊,道路通達;結合甲“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和乙“一叟呼之,如與之有舊,即要還家,有胡麻飯山羊脯甚美,食畢求歸”可知,桃花源人和小成都人都熱情好客,民風淳樸。結合甲文“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乙文“后往尋之,不知所在”可知,兩地都再也無法找到。【點睛】參考譯文:【甲】桃花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源頭,漁人發現了一座小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面隱隱約約透著點光亮。漁人便下了船,從洞口走了進去。最開始非常狹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過。又向前行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漁人眼前這片土地平坦寬廣,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齊,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以及桑樹、竹子這類的植物。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吠的聲音此起彼伏。人們在田間來來往往耕種勞動,男女的穿戴裝束,完全如同世俗之外的人一樣。老年人和小孩兒,都怡然并自得其樂。這里的人看見了漁人,感覺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里來的。漁人都詳細地作了回答。這里的人便邀請他到家中做客,擺了酒、殺了雞用來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全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先祖是為了躲避秦朝時期的戰亂,率領妻子兒女鄉鄰們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從此他們再沒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絕了一切往來。村里的人問漁人現如今是什么世道,他們居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用說魏、晉兩朝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說了出來,村民們聽了都感嘆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漁人邀請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來款待他。漁人停留了幾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辭。村里的人告訴他:“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乙】宋元嘉九年,有一個砍柴人在山的左面看見一群鹿,拉弓將要射它。有一只幼鹿所到的地方險要,峭壁頂峰有一塊巨石,石頭有洞穴。前面沒有登上去的路,攀登著草藤才得以進去。進入石洞,走了幾十步,就突然變得開闊明亮,房屋相連,田間小路四通八達,問這是哪里?有人回答說:這是小成都。一個老頭呼叫他,好像和他是老朋友,就邀請他回家,有胡麻飯山羊脯等很美味,吃完尋求回去的路。之后前往尋找這個地方,不知在何處。(23-24八年級下·安徽宿州·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甲】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乙】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已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節選自陶淵明《五柳先生傳》)21.請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1)才通人

(2)桑竹之屬

(3)因以為號焉

(4)造飲輒盡22.請給文中畫線部分的句子正確斷句。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23.請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2)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24.【乙】語段中陶淵明提到的“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是古代文人常用的表達心志的方式。請聯系以上兩則內容,簡要分析陶淵明的“志”是怎樣的。【答案】21.(1)才:僅僅、只

(2)屬:類

(3)

因:于是,就

(4)盡:完,沒有了22.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23.(1)老人和小孩都安閑快樂。(2)(他)常常寫文章來自娛自樂,頗能透露出(他)自己的志向。24.陶淵明:安貧樂道,向往淳樸的社會風尚,反對剝削壓迫、反對戰亂,追求美好的理想社會。【分析】21.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1)句意為:只能容得下一人通過。才:僅僅、只。(2)句意為:桑樹、竹子這類的植物。屬:類。(3)句意為:就以此為號。因:于是,就。(4)句意為:他去喝酒就喝個盡興。盡:完,沒有了。22.本題考查文言斷句。句意為:他生性喜愛喝酒,家里貧窮常常不能得到滿足。親戚朋友知道他這種境況,有時擺了酒席來招待他。“性嗜酒”主謂結構,應在“酒”后停頓;“家貧不能常得”主謂結構,應在“得”后停頓;“親舊知其如此”主謂結構,應在“此”后停頓。因此斷句為: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23.本題考查文言翻譯。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注意重點詞:(1)黃發:古時認為老人頭發由白轉黃是長壽的象征,這指老人。垂髫:古時小孩不扎結頭發,頭發下垂,這里指小孩子。并:都。怡然:愉快、高興的樣子。(2)著:寫。示:透露。志:志向。24.本題考查內容理解。根據【甲】“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描繪的生活圖景可知,他向往淳樸的社會風尚,反對剝削壓迫和戰爭,追求和平美好的理想社會。根據【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簡陋的居室里空空蕩蕩,遮擋不住風雨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滿了補丁,盛飯的籃子和飲水的水瓢里經常是空的,可是他還是安然自得)生活窘迫,依然安然自得,可知他安貧樂道。【點睛】參考譯文【甲】桃花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源頭,漁人發現了一座小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面隱隱約約透著點光亮。漁人便下了船,從洞口走了進去。最開始非常狹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過。又向前行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漁人眼前這片土地平坦寬廣,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齊,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以及桑樹、竹子這類的植物。田間小路四通八達,雞鳴狗吠的聲音此起彼伏。人們在田間來來往往耕種勞動,男女的穿戴裝束,完全如同世俗之外的人一樣。老年人和小孩兒,都怡然并自得其樂。【乙】五柳先生不知道是哪里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因為他的住宅旁邊種著五棵柳樹,就以此為號。他安安靜靜,很少說話,也不羨慕榮華利祿。喜歡讀書,只領會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過分探究;每當對書中的內容有所領會的時候,就會高興得連飯也忘了吃。他生性喜愛喝酒,家里貧窮常常不能得到滿足。親戚朋友知道他這種境況,有時擺了酒席來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個盡興,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說走就走。簡陋的居室里空空蕩蕩,遮擋不住風雨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滿了補丁,盛飯的籃子和飲水的水瓢里經常是空的,可是他還是安然自得。常常寫文章來自娛自樂,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他從不把得失放在心上,就這樣過完自己的一生。(23-24八年級下·安徽銅陵·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甲】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乙】溫州人李庭等,大歷六年,入山斫①樹,迷不知路,逢見漈水②。中有人煙雞犬之候,尋聲渡水,忽到一處,有好田泉竹果藥。四面高山回環深映有象耕鳥耘③人甚知禮。人舍中唯祭得殺,無故不得殺之。有一老人,為眾所伏④,容貌甚和,歲收數百匹布,以備寒暑。乍見外人,亦甚驚異。問所從來,袁晁⑤賊平未,時政何若。具以實告。因曰:愿來就居得否?云此間地窄,不足以容。為置飲食,申以主敬。既而辭行,斫樹記道。還家,及復前蹤,群山萬首,不可尋省。(節選自唐代顧況《仙游記》)【注釋】①斫(zhuó):砍。②漈(jì)水:山上的泉水,這里指瀑布。③象耕鳥耘:形容民俗古樸,有舜禹時代的遺風。④伏:同“服”,信服。⑤袁晁:指唐代寶應元年袁晁領導的起義。25.請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1)桑竹之屬

(2)各復延至其家(3)具以實告

(4)及復前蹤26.請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2)人舍中唯祭得殺,無故不得殺之。27.【甲】【乙】兩文都提到了老人,其作用是。【甲】文漁人離開時,桃花源的人囑咐他“不足為外人道也”,【乙】文老人拒絕了李庭等人想居住在那里的請求,原因是。28.錢鍾書說顧況的《仙游記》是“刻意擬仿”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請結合《桃花源記》和選文內容分析錢鍾書作此評價的原因。【答案】25.類邀請詳細再26.(1)問如今是什么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用說魏、晉兩朝了。(2)人們的家中只有祭祀時才宰殺,沒有原因不能殺它27.烘托出那里的人幸福快樂、祥和古樸的生活圖景那里的人不希望被打擾(或這些都是虛構的,不復存在)28.①兩篇文章的情節非常相似,都是“發現樂土——辭別樂土——再尋樂土而不得”;②都描繪了一個沒有戰亂、寧靜淳樸、安居樂業的理想社會;③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動蕩;④都表達了作者對黑暗社會的不滿,寄予了作者的社會理想。【解析】25.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1)句意:以及桑樹、竹子這類的植物。屬:類。(2)句意: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漁人邀請到自己的家中。延:邀請。(3)句意:詳細地據實回答。具:詳細。(4)句意:再次入山尋找上次的蹤跡。復:再。26.本題考查學生對句子翻譯能力。直譯為主,意譯為輔。重點詞有:(1)乃:竟然;無論:更不用說;(2)舍:家;祭:祭祀;故:原因。27.本題考查對比閱讀。“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有一老人,為眾所服,容貌甚和,歲收數百匹布,以備寒暑。乍見外人,亦甚驚異。”甲乙兩文都寫到了老人的怡然祥和,表現那里的人過著和睦安定、幸福快樂、安居樂業的生活。甲文漁人離開時,桃花源的人囑咐他“不足為外人道”,乙文老人拒絕了李庭等人想長期居住在那里的請求,這些暗示了那些人不愿意與外界有過多接觸,怕被人打擾,希望可以保持現在的平靜生活,也暗示這樣的生活都是虛構的,現實中不存在。28.本題考查文言文內容理解。根據兩文的內容找到其共同點即可。兩篇文章的情節非常相似,《桃花源記》以武陵漁人行蹤為線索,寫“發現桃花源——(處處志之)辭別桃花源——再也找尋不到桃花源”;譯文以溫州李庭等人的行蹤為線索,寫“發現隱秘美好的村落——(斫樹記道)辭別——再也找尋不到隱秘村落”;可見兩文都有“發現樂土——辭別樂土——再尋樂土而不得”的情節;根據《桃花源記》“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可知,桃花源資源豐富,百姓安居樂業;根據“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可知,桃花源人是為躲避戰亂才來到這寧靜安樂的世外桃源的;可見桃花源是一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反襯出當時那個社會的腐敗,民不聊生,寄托了陶淵明的社會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當時人民的美好意愿,表現了作者對沒有戰亂、寧靜和平和自由和諧的理想社會(生活)的追求;根據乙文“有好田泉竹果藥之屬,連棟架險,三百馀家。四面高山,回還深映。有象耕雁耘,人甚知禮,野鳥名鴝,飛行似鶴”可知,溫州李庭等人所見村落資源豐富、環境美好,民風古樸,百姓守禮節;可見描繪的處所是沒有戰亂、寧靜淳樸、安居樂業的;“問所從來,袁晁賊平未,時政何若”,寫老人詢問戰亂是否平定,詢問國家的形式;側面反映這里的人們是為了擁有和平安定的社會環境所以避世于此;暗示外面的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