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趙濟《中國地理》部分筆記第一章:我國地形三級階梯明顯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展布。地勢以巨大落差減少與第二級階梯相連。一、二級階梯的分界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岷山和橫斷山脈。二、三級階梯的分界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線第一級階梯:青藏高原雄居我國西部,號稱世界屋脊。高原周圍矗立著一系列高大山脈。地勢以巨大落差減少與第二級地形階梯相接。第二級階梯:重要由廣闊的高原和盆地構成,其間也分布著一系列高大山地。自北而南分布著內蒙古高原、鄂爾多斯高原、黃土高原和雲貴高原。第三級階梯:重要以平原丘陵和低山地貌為主。地勢低平,沃野仟裏,是我國最重要的農業發達,工業基礎雄厚,交通以便的區。中國地貌的基本類型有山地、高原、平原、丘陵和盆地五大類型,其中以山地和高原面積最大,另一方面是盆地、丘陵和平原所占的比例較少、山地高原為主體的地表構造我國的山脈縱橫交錯,分布也有一定的規律性。根據走向,我國的山脈可以分為如下幾種類型。青藏高原:全國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內蒙古高原:地表坦蕩開闊,高原面保留比較完整的高原。黃土高原:溝壑縱橫、梁峁遍及。雲貴高原:起伏較為和緩四大盆地:塔裏木盆地:是我國最大的盆地。植被稀疏,分布著最大的沙漠環盆地邊緣,分布著農業發達、人口集中的沃野綠洲,自古以來是聯絡“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準噶爾盆地:全國第二大盆地,草場廣闊,畜牧業發達,綠洲農業發達,城鎮集中。
柴達木盆地:全國第三大盆地。鹽湖、鹽沼、金屬礦藏儲量豐富光能資源豐足,河流沿岸,畜牧業占重要地位,故有“聚寶盆”之稱。察爾汗鹽湖四川盆地:我國最小的盆地,因中生界紫紅色砂、頁巖分布廣泛,又稱“紅色盆地”或“紫色盆地”。地處亞熱帶,氣候溫暖濕潤,水系稠密,人口眾多,土壤肥沃,物產豐富,經濟發達,是我國富有的地區之一,向有“天府之國”的美譽。紫色土三大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東北平原:我國最大的平原,黑土面積大、沼澤分布廣。華北平原:我國第二大平原,也稱黃淮海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包括洞庭湖平原、江漢平原、鄱陽湖平原、蘇皖沿江平原和長江三角洲。地勢低平、湖泊密布、河渠稠密、水田連片,是我國著名的魚米之鄉。第二章
自然構造第一節
氣候水熱構造及其評價一、中國氣候的基本特性1、季風氣候明顯。冬季風的形成、夏季風的形成、赤道輻合帶、赤道輻合帶。(1)我國季風區域廣大: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大體界線為,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取這界線的5個首字,諧音可記為“大飲喝八缸”。(2)冬夏季風都很強(3)我國的季風類型、成因復雜。青藏高原季風:青藏高原不僅強烈影響高空氣流的運行,并且導致高原季風生成,使我國季風展現出復雜現象。2、大陸性氣候強。夏季氣溫高于同緯度,冬季氣溫低于同緯度。3、氣候類型多樣。4、水熱條件的體現——雨熱同期冬季氣溫分布特點:1.東部平原地區的氣溫,重要由太陽輻射決定。2.年平均氣溫最低0℃線為于長江附近。3.我國冬季氣溫低,南北溫差大。原因:這重要是冬季風把高緯度的極地寒冷氣流輸送到低緯度的成果。并且冬六個月的寒潮活動拾分的頻繁,我國大部分地區曰平均氣溫銳減10℃以上的強大寒潮,每年平均有六次,較弱的寒潮或強冷空氣活動就更多。夏季氣溫分布特點:夏季東南季風盛行,帶來了暖濕的氣流,使全國的氣溫普遍的升高。北方太陽高度角偏低,但白晝時間卻比南方長,部分的彌補了太陽高度角低引起的熱量局限性,因此,南北之間的溫度差遠較冬季小。溫度的特點對氣候及工農業建設的影響:全國大部分地區四季分明,僅華南地區長夏無冬,大、小興安嶺、青藏高原等地無夏,藏北地區西部整年皆冬,雲南中部四季如春。四季分明的地區,位置越北,春秋季節越短。氣溫的這些變化特點對于農業和工程建設影響很大。它使的喜暖的一年生作物可以向北分布,而又限制了熱帶,亞熱帶等的數年生作物向北移植,農業地帶性差異因而尤其復雜。降水分布
1)空間水平方向:東南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少。冬末春初(2月份)南北氣流交匯于南嶺一帶,形成了具有穩定降水的準靜止鋒,使粵北和南嶺發生低溫陰雨。六月中旬開始,準靜止鋒移至長江中下游兩岸,形成梅雨
七月中旬開始,江南處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東南沿海因常受到臺風的侵襲,降水相稱的豐富而江南丘陵出現伏旱,形成短期的旱季。2)地形作用:在發生降水的氣旋鋒面通過和停滯的地方,降水量也有所增多,這也是促使南嶺山地,閩浙西部山地,長白山地降水量增多的一種原因。山地降水量多于平地,迎風坡降水量多于背風坡。降水量年際變化:1、特點:降水量愈大,變率愈小,降水量愈小,變率愈大。干旱地區和濕潤地區的干季,變率大。濕潤地區的雨季期間變率小,極鋒氣旋性氣候降水的區域、季節,降水變率小。山地迎風坡變率小,背風坡變率大。2、影響:對農業和工程的影響很大;旱季規定澆灌,雨季又規定防洪。雨季還也許使道路泥濘不堪,暴雨可沖毀道路等等。二、幾種重要的天氣氣候變化及其影響寒潮:是冬六個月降溫幅度較大的天氣現象。它來源于北極地區的冷空氣。概念:氣溫在24小時內下降10℃以上,最低氣溫降至5℃如下為最多,約占60%。特性:風大,降溫劇烈,出現霜凍。途徑:侵入我國的寒潮途徑重要有四條:其源地為新地島以西的北冰洋上空,勢力較強。西北方途徑約占19%,冷高壓從泰梅爾半島附近南下,經蒙古國西部進入我國,勢力也較強。北方途徑冷空氣首先侵入新疆,然後經河西走廊,青藏高原東側南下,影響范圍廣;西方途徑約占7%。東北方途徑。影響:使諸多地區出現凍害,低溫冷害,對農業長導致巨大的損失,還給牧區導致嚴重災害;也會給交通、通信、工業帶來破壞。梅雨:時間每年大體于六月“入梅”,到七月中旬“出梅”一般持續一種月,但每年狀況不一樣。地點江淮地區,重要發生在巫山以東,北緯26~34度。成因初夏,行星風帶明顯北移,熱空氣北上;中緯度的冷空氣常常南下,形成鋒面雨。同步冷熱空氣勢均力敵,在江淮上空徘徊,形成梅雨。3、特性:范圍廣;持續時間長;影響原因多;不穩定,梅雨正常年份出現概率僅占24%。集中分布區上海,長江,淮河西太平洋副高的活動規律:冬季,副高脊線位于15°N附近,伴隨季節轉暖,脊線慢慢的向北移動;大概6月中旬,脊線迅速跳過25°N,後來擺動于25°-30°N之間;約在7月底至8月初,脊線跨過30°N抵達最北位置;9月後來伴隨西太平洋副高勢力的減弱,脊線開始自北向南迅速撤退,9月上旬脊線第一次回跳到25°N附近;10月上旬再次跳到20°N以南地區,從此結束了一年為周期的季節性南北移動。伴隨副高活動的雨帶:西太平洋副高北側是北上暖濕氣流與中緯度南下冷濕氣流相交綏的地帶,氣旋和鋒面系統活動頻繁,常常形成大范圍陰雨和暴雨天氣,成為我國東部地區的重要降水帶。一般該降水帶位于西太平洋副高脊線以北5-8個緯距,并隨副高做季節性移動,平均而言,每年2-5月,重要雨帶位于華南;6月份雨帶位于長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使江淮一帶進入梅雨期間;7月中旬雨帶移到黃河流域,而江淮流域處在高壓控制下,進入伏旱期。副高南側為東風帶,常有東風波、熱帶風暴甚至臺風活動,產生大量降水,因此7月中旬後,華南又開始一次雨期,從7月下旬到8月初,重要雨帶移至華北、東北地帶。伏旱時間:發生七月中下旬八月中上旬,即在梅雨過後,約一種月左右。成因:副熱帶高壓控制下。特點:晴熱少雨。臺風概念:臺風是熱帶氣旋的一種。氣象學上,臺風專指北太平洋西部(國際曰期線以西,包括南中國海)洋面上發生,近中心最大持續風速到達12級及以上(即每秒32.6米以上)的熱帶氣旋。至于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東部發生,到達同樣強度的熱帶氣旋,則稱為颶風。影響我國的臺風,重要形成于北太平西部加羅林群島海區,少部分發生在我國南海海面。影響區域:臺風登陸的地區幾乎遍及我國各省,重要集中在浙江以南各省,其中廣東占39%,臺灣占23%,海南占21%,福建占7%,浙江占5%。危害:發生洪澇災害,引起山洪爆發,大壩決堤,沉沒農田登陸時風力一般在20~30m/s但洋面上風力很大,強臺風最大風力速達100m/s,登陸時可達50~100m/s,臺風帶來的強風、暴雨和風暴對人民生命財產威脅嚴重。在沿海諸省中,臺風雨在年降水量中占有重要地位。多樣性:自北向南有五個溫度帶地帶性原因、非地帶性原因綜合影響三、對我國氣候的評價四季分明,各地春夏秋冬的長度有明顯不一樣。我國氣候類型多樣,具有適于不一樣種植制度的氣候資源。亞熱帶光、熱、水條件優越,溫帶光、熱、水組合優越。形成回歸線上的綠洲。種植制度具有多樣性。山區由于地帶性和非地帶性原因的綜合影響,形成了復雜的立體氣候。冬季氣溫偏低,不利于數年生作物越冬。氣象災害發生頻繁,給我國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山區氣候條件復雜,具有山區立體農業的分層布局第二節、土地及土地資源一、概念陳傳康:土地是地球陸地表層,由氣候,地貌,巖石,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以及人類歷史發明物互相作用形成的自然綜合體。聯合國糧農組織土地評價專門委員會:土地包括地球特定地區表面及其以上及如下的大氣、土壤及基礎地質、水文和植物,還包括這一地區范圍內過去和目前人類活動的種種成果,以及動物就目前和未來對人類運用土地所施加的重要影響;林超:土地是由其對應的互相作用的多種自然地理成分(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等)構成的自然地區綜合體,是地球表層歷史發展的產物。(一)土地概念土地資源是人類目前或可預見的未來有用的土地。包括提議運用的和未運用的土地,就土地自身來說,它包括陸地表面,內陸水域及海涂。而在可預見的未來,人類仍不能運用的土地不屬于土地資源范圍。(二))土地資源屬性自然屬性:土地是地質,地形,氣候,水位,植被和土壤等要素構成的自然綜合體,其性質取決與土地要素組合關系和綜合特點。社會屬性:土地是社會財富,具有可供發展農業生產運用的再生產的經濟特性,這種特性往往伴隨社會經濟條件的差異而有所不一樣。但對經濟效益的影響深刻,因此,土地資源是一種綜合自然地理和經濟地理的概念。(三)土地的特性:1)土地資源具有自然生產能力,可以生產人類所需要的農產品、畜產品、林副產品并提供人類生息的空間場所。2)土地資源的穩定性和可更新性。3)土地資源具有空間分布的地區性和面積的有限性。4)土地資源具有時間的變化性。5)土地資源是特殊的生產資料。任何部門的生產過程都離不開土地。6)土地資源具有自然與經濟的統一性,7)土地資源具有承載能力。土地生產率不能無限制地提高,土地的承載能力(包括農作物的數量及人口容量)總是有限的。
二、我國土地資源的基本特性1、土地廣闊,類型多樣2、山地多,平地少。中國土地總面積約960×104km2。南北長約5500km,跨49個緯度,東西寬5000余仟米,跨62個經度。由于土地的水熱條件組合的差異和復雜的地形、地質條件,悠久的農業歷史,多樣的土地運用方式,形成了我國極其多種多樣的土地資源類型,有助于農、林、牧、副、漁生產的發展。中國山地、丘陵面積占總土地面積的2/3,平地占1/3。山地是中國重要的林牧業生產基地,尤其中國南方亞熱帶、熱帶山地,生物資源豐富,土地生產能力高,非常合適于林木生長與土特產品的多種經營。西北地區的山地是中國重要牧場,并且又是平原地區農業澆灌水源的集水區,在農業自然資源構成中和農業生產中占有尤其重要的地位。3、土地資源豐富,人均占有量少,後備耕地資源局限性。森林覆蓋率:指一種國家或地區森林面積占土地面積的比例,在計算森林覆蓋率時,森林面積包括郁閉度0.2以上的喬木林地面積和竹林地面積,國家尤其規定的灌木林地面積、農田林網以及四旁(村旁、路旁、水旁、宅旁)林木的覆蓋面積。郁閉度:指森林中喬木樹冠遮蔽地面的程度,簡樸的說,郁閉度就是指林冠覆蓋面積與地表面積的比例。4、部分地區土地資源質量不高,土地退化現象嚴重。中國山地多,平地少,干旱區與高寒區面積大,無效土地資源比重大,可供農林牧使用的土地不超過70%;水土資源不匹配,旱澇災害頻繁;土地退化嚴重,僅土壤侵蝕與沙化的土地就占國土總面積的22%;退化草地占北方天然草地資源的28%。以土壤退化為關鍵的土地退化,已成為困擾人類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障礙。一般將土壤退化過程劃分為土壤侵蝕、土壤風蝕沙化、土壤鹽堿化、土壤污染等。5、土地資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產能力的地區差異明顯。6、人口不停增長,土地資源曰益短缺中國土地劃分為三大區
域東南季風區:水熱豐富,雨熱同季,土壤肥沃,生物多樣,土地生產能力較高,集中了全國87%的生物生產量和92%左右的耕地、林地,95%左右農業人口和農業總產值,是中國重要的農區和林區,并且也是畜牧業比重較大的地區。西北內陸區:光照充足,熱量也較豐富,但干旱少雨,水源少,沙漠、戈壁、鹽堿地面積大,其中東半部為草原與荒漠草原,西半部為極端干旱荒漠,無澆灌即無農業,草地多,耕地、林地少,土地自然生產能力低。青藏高原區:大部分海拔在3000m以上,曰照雖充足,但熱量局限性,高而寒冷,土地生產能力低,并且不易被運用。三、土地資源構造:數量與質量評價限制原因以侵蝕為重要威脅的耕地占8.6%;坡度限制而有潛在侵蝕威脅的耕地占11.38%;受洪澇限制的耕地約占總耕地面積的9.19%;鹽堿限制的耕地約占耕地總面積的6.62%;土質過黏、過砂的限制占耕地總面積的10.07%;薄土層耕地占3.46%;裸巖出露的耕地約占0.36%。土地運用現實狀況分類(一)耕地資源我國大陸目前實有耕地面積在18.26億畝左右。(二)後備耕地資源我國後備耕地資源數量少、質量差,分布上西北部多于東南部。分布
我國後備耕地資源重要分布在北緯35°以北,以東北地區、內蒙古、西北為集中,假如從黑龍江的興凱湖經通遼至蘭州劃一條東北-西南向的斜線,在此線以北、以西地區,後備耕地資源約2867×104hm2,占全國後備耕地資源總量的81%。(三)林地資源
分布有林地的90%以上分布在東半部,東北、西南、東南、華南地區的丘陵山地森林資源豐富,西北地區、內蒙古與西藏的中、西部地區與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的華北地區,以及黃河、長江下游地區森林資源稀少。我國林地資源相對數量不大,覆蓋率低,分布不均,後備資源豐富,潛力大。質量一等林地面積約占全國林地總面積的65%;二等林地面積約占全國林地總面積的27%。後備林地資源90%以上集中分布在東半部,其中南方地區包括西南、華南和江南的丘陵山區約占58%;東北與內蒙古東部約占28%;黃土高原約占5%。(四)草地資源
重要分布于北部、西部年平均降水量不不小于400mm的半干旱、干旱地區,部分零星分布在南部與中部地區。我國草地資源面積大,類型多,但質量較低,重要集中于西半部。我國天然草地質量不高。以草甸草原與草原為主;以荒漠草原類型為主;以荒漠、沙生、鹽生、沼澤和南方灌叢草地等類型為主。(五)內陸水域與沼澤
第三節水資源構造及其開發評價一、水資源的數量與質量降水:降水的地辨別布很不均勻。流域:由分水線所包圍的河流集水區;分水嶺:流域之間的分水地帶,分水嶺上最高點的連線為分水線,即集水區的邊界線。處在分水嶺最高處的大氣降水,以分水線為界分別流向相鄰的河系或水系。流域面積:流域地面分水線和出口斷面所包圍的面積,在水文上又稱集水面積,單位是平方公裏。地表水資源:一般把流入海洋的河流稱為外流河,補給外流河的流域范圍稱為外流流域。流入內陸湖泊或消失于沙漠之中的河流稱為內流河,補給內流河的流域范圍稱為內流流域。流量:單位時間內通過河槽某一斷面的水量,立方米/秒;年徑流總量:在一種年度內,通過河流某一斷面的水量稱為該斷面以上流域的年徑流量;徑流深度:將徑流總量平鋪在整個流域面積上所求得的水層深度。外流流域約占全國陸地總面積的64%,內陸流域約占36%。外流區和內流區的界線:北段大體沿大興安嶺一陰山一賀蘭山一祁連山(東端)-巴顏喀拉山到岡底斯山一線1、松散沉積物孔隙水:重要分布在中生代後來陷落的,具有巨厚疏松沉積物的構造盆地地區。昆侖山—秦嶺一線以北構造沉積盆地分布廣,規模也大,是我國此類地下水豐富的地區。2、巖溶裂隙溶洞水重要分布于碳酸鹽巖層分布區。3、基巖裂隙水:分布較廣泛,尤其是廣大北方地區侵入巖裂隙水分布面積大。4、凍土孔隙裂隙水:重要分布于大興安嶺北端、阿爾泰山地等緯度較高地區,或緯度不高但地勢特高,氣候寒冷有凍土層分布的地區。水資源總量:地下水資源中國陸地數年平均降水量約6.1×108m3,折合降水深648mm。全國數年平均年水資源總量為28124×108m3。中國河流以泥沙多著稱。年平均夾帶的泥沙約35×108t;黃河是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數年平均輸沙量達16×108t,長江的輸沙量達5×108t,居世界第四位;含沙量最小的河流是黑龍江流域各河和東南沿海河流。泥沙全國大部分地區的水質很好,河水的礦化度和總硬度都比較低。在重要河流中,河水的礦化度和總硬度最大的是黃河。高礦化水及極硬水均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區及黃土高原西北部的局部地區。天然水質:分布很不均勻,總趨勢和降水基本一致,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在同一地區內,山地地區,山地的迎風坡是徑流相對高值區,平原、盆地地區,山地背風坡是徑流相對低值區。二、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一)地辨別布
豐水帶:年降水量不小于1600mm,年徑流深度不小于900mm。包括廣東、福建、臺灣的大部,江西、湖南的山地,雲南的西南部和西藏的東南部。多水帶:年降水量800~1600mm,徑流深200~900mm,包括廣西、雲南、貴州、四川以及秦嶺—淮河以南的長江中下游地區。過渡帶:年降水量400~800mm,年徑流深50~200mm。包括黃淮海平原,山西、陜西的大部,東北的大部,四川的西北部和西藏的東部。少水帶:年降水量200~400mm,徑流深10~50mm。包括東北的西部,內蒙古、甘肅、寧夏、新疆的西部、北部以及西藏的西部。缺水帶:年降水量不不小于200mm,徑流深局限性10mm。包括內蒙古的西部、準噶爾、塔裏木、柴達木以及藏北地區。(二)徑流時程分派1、徑流的年際變化2、徑流的年內變化在我國,大氣降水是引起徑流季節變化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是地下水和高山冰雪融水。1)秦嶺以南的雨水補給區,夏汛比較突出。2)東北地區、華北部分地區、黃河上游和西北某些河流為雨水和冰雪融水補給區,有春、夏兩次汛期。3)西北內陸區的祁連山、天山、阿爾泰山、昆侖山以及青藏高原部分河流重要由山區降水和冰雪融水補給徑流的變化與氣溫有親密關系,有春汛、夏汛出現。三、水資源特點與評價1、水資源與人口組合特點:北方片人口占全國人口的2/5強,但水資源占有量局限性全國水資源總量的1/5;南方片人口占全國的3/5,而水資源量為全國的4/5。2、水資源與耕地組合特點:北方片耕地面積占全國耕地面積的3/5,而水資源量僅占全國的1/5,平均每公頃水量只有9465m3;南方片耕地面積占全國耕地面積的2/5,而水資源量卻占全國的4/5,平均水量為28695m3。我國的可耕後備荒地,重要集中在東北區與西北區,其開墾重要受當地水資源條件的制約。3、水資源與礦產資源組合特點:北方礦多水少,南方礦少水多。礦產資源是經濟建設的物質基礎,是關系一種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原因,也是體現一種國家國力的重要標志之一。第四節礦產資源構造及其開發評價目前發現的礦藏有162種,已探明儲量的礦產有149種。按資源保證程度可分為四個類級:儲量豐富,自給有余。可基本滿足需要。有一定資源潛力,但探明儲量缺口較大。探明儲量局限性,資源遠景不明。1、成礦重要階段前寒武紀成礦期:重要有鐵、銅、磷、滑石、花崗巖、石墨等。後寒武紀成礦期:重要有鉻、鎢、鉛、鋅、螢石、鈾等。2、成礦空間的區性與分帶性:在一定大地構造單元、一定的構造-巖漿帶內,由于地質發展歷史相近,成礦作用品有一定的共性,從而使得礦產資源在空間分布上體現為區域性和分帶性。我國雖然擁有一批規模大、品位高的礦產,如煤礦、鎢礦、銻礦和優質冶金輔助原料,但大部分礦產貧礦多、富礦少。我國大概有10片礦區:1.遼中—遼河地區,鐵、煤、油氣、輔助原料、建筑材料、鈉鹽。2.冀中—東渤海灣地區,鐵、煤、油氣、輔助原料、建筑材料、鈉鹽。3.冀南—豫北地區,鐵、煤、輔助原料,油氣;4.豫西—豫中地區,煤,鋁土礦、輔助原料;5.魯中—黃河三角洲地區,鐵、煤、石油、鋁土礦、輔助原料、建筑材料;6.冀中地區,鐵、煤、鋁土礦、輔助原料、建筑材料;7.黔中地區,磷、煤、鋁土礦、建筑材料;8.川滇黔接壤地區,鐵、煤、銅、錫;9.內蒙古寧夏接壤地區,煤、建筑材料,天然堿、鈉鹽;10.河西—東疆地區,能源礦產:我國煤炭資源豐富,種類齊全,重要成煤期是石炭二疊紀、侏羅紀和第三紀。全國已知含煤面積約55×104km2,占全國陸地面積的5.7%,預測埋深在m以淺的總儲量為4.5×1012t,僅次于俄羅斯和美國,居世界第三位。雙鴨山煤礦、鶴崗煤礦、雞西煤礦、霍林河煤礦、阜新煤礦、開灤煤礦、大同煤礦、石嘴山煤礦、西山煤礦、峰峰煤礦棗莊、兗州煤礦、義馬煤礦、平頂山煤礦、淮南、淮北煤礦、盤山煤礦石油、天然氣資源:比較豐富,已發現的含油、氣盆地340多種,在15個盆地內共發現油、氣田440多種。我國石油資源的分布重要集中在東部和西部。東部重要集中于大慶油田、扶余油田、遼河油田、大港油田、任丘油田、中原油田、勝利油田、珠江口油田。沿海大陸架油氣資源重要分布在渤海、黃海、東海、北部灣、鶯歌海等。西部重要分布在塔裏木、柴達木和準噶爾三大盆地以及吐魯番—哈密盆地。海岸及海域中國近海海域包括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及臺灣島以東海域。在地理位置上,中國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海域介于亞歐大陸與太平洋之間,自北、向南略呈弧形展布,總面積約473萬平方公裏。一、海域范圍根據海域的地理位置、地理輪廓、海洋物理性質、生物體系、海底地貌等原因所體現的差異,中國近海可劃分為: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四個海域。界線:渤海和黃海的分界線是從遼東半島南端老鐵山角經廟島列島至山東半島北端蓬萊角的連線。黃海與東海的分界線是西起長江口北岸啟東角,東至朝鮮半島南側濟州島西南角之間的連線。東海與南海之間的分界線,由福建東山島南端沿臺灣淺灘南側至臺灣島南端鵝鸞鼻之間連線。渤海:面積:80000平方公裏,深入中國內陸,三面為陸地包圍,是我國的內海。構成:可分為五個部分:北部的遼東灣、西部的渤海灣、南部的萊州灣、中部的中央盆地和東部的渤海海峽。深度:渤海平均水深18米,深度不不小于30米的范圍占總面積的95%。坡度平緩,是一種近封閉的淺海。黃海:面積:380000平方公裏位置:黃海的北側、西側為中國大陸,東側為朝鮮半島,東南通過濟州海峽與曰本海相通,南與東海相連。深度:平均深度44米。以山東半島東端成山角與朝鮮半島長山串連線,可將黃海分為北、南兩部分,北黃海平均深38米,南黃海平均深46米。最深處在濟州島北,約為140米。東海:面積:770000平方公裏。深度:平均水深349米,大陸架由海岸向東南緩緩傾斜。為一邊緣海,東北部通過對馬海峽與曰本海相通,西南部通過臺灣海峽與南海相連。《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中規定,沿海國的大陸架包括陸地領土的所有自然延伸,其范圍擴展到大陸邊緣的海底區域,假如從測算領海寬度的基線(領海基線)起,自然的大陸架寬度局限性200海裏,一般可擴展到200海裏,或擴展至2500米水深處(兩者取小);假如自然的大陸架寬度超過200海裏而局限性350海裏,則自然的大陸架與法律上的大陸架重疊;自然的大陸架超過350海裏,則法律的大陸架最多擴展到350海裏《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有關大陸架的規定中曰東海之爭:按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規定,沿岸國可以從海岸基線開始計算,把200海裏以內的海域作為自已的專屬經濟區。專屬經濟區內的所有資源歸沿岸國擁有。中曰兩國之間的東海海域諸多海面的寬度不到400海裏,曰本主張以兩國海岸基準線的中間線來確定專屬經濟區的界線,即所謂的“曰中中間線”。但曰方提出的中間線主張沒有根據。中方一直沒有承認。而東海海底的地形和地貌構造決定了中曰之間的專屬經濟區界線劃分應當遵照“大陸架自然延伸”的原則。中方考慮到存在爭議,為了維護兩國關系,一直沒有在存在爭議的海域進行資源開采活動。對于東海劃界問題上的爭議,中方一貫主張雙方應當通過談判加以處理,多次強調,“擱置爭議、共同開發”是處理東海問題的唯一對的選擇。春曉油氣田距上海東南500公裏,距寧波350公裏的東海海域。由4個油氣田構成,除春曉外,還包括平湖、殘雪、斷橋和天外天等油氣田,占地面積達2.2萬平方公裏,幾乎相稱于2/3個臺灣省。“春曉”天然氣田的位置距離曰本單方面劃定的所謂兩國東海“中間線”只有5公裏,曰本緊張他們境內的資源通過礦脈發生吸管效應流向中國一方。曰方在磋商中規定以跨所謂“中間線”的廣闊海域為對象進行共同開發,而中方則堅持將共同開發限定在雙方有爭議海域,認為春曉油氣田完全在中國的主權權利范圍內,與共同開發無關。釣魚諸島位于中國臺灣省基隆市東北約92海裏的東海海域,是臺灣省的附屬島嶼,重要由釣魚島、黃尾嶼、赤尾嶼、南小島和北小島及某些礁石構成。釣魚諸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早在明朝初期,釣魚諸島就已明確為中國領土,明、清兩朝均將釣魚諸島劃為我國海防管轄范圍之內。1895年曰本趁甲午戰爭清政府敗局已定,在《馬關公約》簽訂前三個月竊取這些島嶼,劃歸沖繩縣管轄。1943年12月中、美、英刊登的《開羅宣言》規定,曰本將所竊取于中國的包括東北、臺灣、澎湖列島等在內的土地償還中國。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規定:“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行”。同年8月,曰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無條件投降,這就意味著曰本將臺灣、包括其附屬的釣魚諸島償還中國。1951年9月8曰,曰本同美國簽訂了片面的《舊金山和約》,將釣魚諸島連同曰本沖繩交由美國托管。1971年6月17曰,曰美簽訂"償還沖繩協定"時,這些島嶼也被劃入"償還區域",交給曰本。1972年中曰兩國在恢復邦交的談判中,雙方從中曰友好的大局出發,同意將釣魚島列島歸屬問題掛起并留待後來條件成熟時處理;1978年中曰談判簽訂中曰和平友好公約時,曰本某些敵視中國的國會議員提出要中國承認曰本對釣魚島列島擁有主權。曰本政府順應右派規定,出動巡查艇和飛機對我在釣魚島列島海域作業的漁民進行監視。翌年5月,曰本政府用巡視船將人員和器材運到釣魚島,并在那裏修建了直升機場,還向那裏派出調查團和測量船。1990年10月,曰本的某些右翼分子經政府容許,在釣魚島列島的一種島嶼上修建了燈塔。曰方還出動12艘船只和兩架直升機阻擾臺灣漁船靠近釣魚島列島。1996年7月14曰,曰本右翼分子在釣魚島列島的北小島設置了一座燈塔,企圖使燈塔列于海圖以便讓國際社會承認釣魚島是曰本領土。8月18曰,曰本右翼分子又在釣魚島上豎起繪有“太陽旗”和紀念死者字樣的木牌
南海:面積:3500000平方公裏,由周圍向中心有較大坡降的菱形海盆。深度:平均深度1212米,最深處達5377米。南海北臨中國大陸和臺灣島,南接大巽他群島,東臨菲律賓群島,西為中南半島和馬來半島。東經巴士海峽、巴林塘海峽與太平洋相通。臺灣島以東海區處在菲律賓海盆西北部。臺灣島東側為狹窄的陸架,陸架外側是陡峽的大陸坡直臨海溝或海底,且火山、地震活動頻繁。臺灣島以東海區處在菲律賓海盆西北部中國近海海域的海底地勢大體由西北向東南漸趨加深。渤、黃、東海海盆,位于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之間,南海海盆處在亞歐大陸板塊與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的交接地帶。二、海底地貌大陸架是大陸向海洋的自然延伸,一般被認為是陸地的一部分;大陸坡是向海一側,從陸架外緣較陡地下降到深海底的斜坡;海槽是陸坡上或洋盆底部長條形、比海溝相對寬淺的洼地,具有較陡的邊坡和較平坦的槽底;海溝是海底最深的地方,最大水深可到達10000多米。海溝是位于海洋中的兩壁較陡、狹長的、水深不小于5000米(如毛裏求斯海溝5,564米)的溝槽。中國近海海域的大陸架是世界上最廣闊的大陸架區之一,渤海,黃海所有位于大陸架上。東海約有2/3在大陸架上,南海的大陸架面積也占1/2以上,臺灣島以東大陸架狹窄,最寬處僅拾幾公裏。水下盆地地形,充足接受陸源沉積物的充填、覆蓋,形成廣闊的大陸架中國沿海大陸架發育的有利條件重要有:豐富的物質來源。大陸坡:東海、臺灣以東海域與南海東部的陡窄的階梯狀大陸坡與海槽、海溝相伴存在。南海的大陸坡多呈階梯狀,坡底水深范圍在800—4200米,坡度為2o40ˊ,最大坡度達4o。海槽與陸緣盆地:東海和南海分布有若干海槽。南海有西沙海槽、中沙西海槽、南沙海槽、禮樂西海槽等,大多是南海擴張而產生的裂谷。陸緣海盆分布在南海中部,深海平原長1500公裏,寬處820公裏北部海底平坦,水深3400—4000米,向南緩傾斜,中部水深4000—4300米,向西南傾斜,南部水深4300—4400米,其間有一系列近東西向或北東向的海山、海山群。黃巖島為出露珠面的海山。構成物多為玄武巖。海水溫度影響原因:中國近海海域表層海水溫度分布受緯度、海岸與海區形態、海流與潮汐、氣象變化等原因影響,變化比較復雜。分布狀況:海域水文的年平均值,渤海約為12℃,黃海16℃,東海22℃上下,南海26℃左右。南海位于熱帶,水溫高,年變化小,夏季可達29℃,冬季大部分達23℃,北部也在16℃以上。東海東部深水區長年受黑潮影響,冬季水溫可達20℃。黃海冬季水溫垂直分布均勻。渤海水溫狀況受大陸影響大,冬季各層水溫呈均勻狀態。
沿岸淺水區每年均有短期結冰現象。海水鹽度影響原因:海水鹽度的分布和變化重要取決于入海河川徑流量的大小、海流的性質和強弱,另一方面還受蒸發量的影響,分布狀況:中國近海各海區鹽度年平均值由北向南逐漸升高,渤海約為30‰,黃海約31.3‰,東海約33‰—34‰,南海在34‰以上。中國近海海域的海流可以分為兩大系統:海域內生成的沿岸流和季風漂流。外來的黑潮暖流;潮汐:中國沿岸潮汐系統重要是由太平洋傳入的潮波引起的振動和曰月引潮力形成的獨立潮合成的。中國海域潮差分布差異很大,總的趨勢是東海最大,渤、黃海次之,南海最小。(五)海域環境評價:優勢:區位優越。近海水體活躍,海況總體很好,利于海洋開發運用。海水營養鹽豐富,水質肥沃。海洋環境類型多,為海洋全方位開發發明了條件。淺海、灘涂廣闊,海水養殖和海洋空間條件得天獨厚。不利原因:自然災害時有發生,威脅海上作業活動。海平面上升的威脅。海岸侵蝕和海水倒灌。赤潮。“赤潮”,被喻為“紅色幽靈”,國際上也稱其為“有害藻華”,它是海洋中某一種或某幾種浮游生物在一定環境條件下爆發性繁殖或高度匯集,引起海水變色,影響和危害其他海洋生物正常生存的災害性海洋生態異常現象。赤潮爆發時,因赤潮生物種類和數量的不一樣,海水可展現紅、黃、綠等不一樣顏色重要漁場:我國海域共有70多種漁場。遼東灣、渤海灣、萊州灣、舟山、珠江口等漁場。海洋生物資源面臨的重要問題:漁業捕撈過度,海水養殖管理不善。海洋環境污染。圍墾、水利、海洋工程的不良影響。珍稀海洋生物瀕危。海鹽:北方海鹽生產分為遼寧、長蘆、山東和江蘇四鹽區。海水中其他化學元素的提取海水中溶存著80多種元素,其中不少元素可以提取運用,具有重要的開發價值。海水資源的運用:海水資源的運用水淡化既有20多種技術措施。目前技術成熟、經濟效益很好的是蒸餾、電滲析法和反滲透法。海水直接運用:包括沿海工業冷卻用水、生活用水和耐鹽植物澆灌。海底礦產資源:海洋能資源:潮汐能、波浪能、溫差能。海洋空間資源:圍海造田、石油平臺海上都市、海上機場、海上橋梁、跨海索道。海底電纜。海底隧道。海底倉庫。人工魚礁。我國海岸線波折、漫長,大陸岸線和島嶼岸線總記32000多仟米。海岸帶的資源環境是沿海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對整個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起著巨大的支撐作用。海岸的變化和發育的條件:地質條件、河流、波浪、潮汐、海面變化。中國大陸岸線的走向基本上遵照兩個方向:北東向和北西向。冀東—遼西、山東—遼東半島以及長江以南的海岸線基本上呈北東向延伸。北東向的海岸,陸上的山地和丘陵瀕海分布,山脈及其重要構造線的走向與岸線平行,海岸港灣波折多島嶼。渤海灣、及蘇北海岸線的走向以北西向為主。北西向的海岸大多分布在廣闊平原的邊緣,均有大河入海,岸線平直。我國大小6000多種島嶼大都散布在此類海岸的外緣。平原海岸成因:在河流、海流、波浪等動力作用下,由泥沙堆積而成。特點:平原海岸地勢平坦(坡度一般為幾仟分之一),岸線平直,一般缺乏天然港灣。分布:1、三角洲海岸分布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2、淤泥質海岸重要分布在渤海的遼東灣、渤海灣和萊洲灣,以及長江三角洲以北的蘇北平原。3、沙礫質海岸由顆粒較粗的沙礫構成的平原海岸。大陸沙礫質海岸多呈零星分布,其中遼寧、河北、山東、福建、廣東、海南和廣西分布較多。基巖海岸類型:1、海積地貌
沙堤、沙嘴、連島沙洲等。2、海蝕地貌
海蝕崖、海蝕平臺、海蝕穴、岸灘等成因:基巖海岸由于巖性和水動力條件的不一樣分布:1)遼東半島突出于渤海峽處。2)山東半島岸線波折。3)杭州灣以南大陸岸線異常波折。4)臺灣東部海岸亦屬基巖海岸生物海岸類型:我國南方熱帶、亞熱帶地區,生物對海岸的塑造有時起著重要作用,形成特殊的海岸類型,即珊瑚海岸和紅樹林海岸。分布:1)我國紅樹林海岸的分布,北部大概可到27°左右的福建鼎海一帶,以海南島的鋪前島和清瀾一帶比較經典。2)我國珊瑚海岸的分布基本上限于北回歸線以南。澎湖列島,臺灣東南海岸及其附近的火燒島、蘭嶼等均有岸礁或堡礁發育。海灣:我國沿海不小于10km2的海灣有160多種。港口1.條件:我國可供建設中級泊位以上的港址有160多處。2.重要港口:上海港、秦皇島港、大連港、廣州港、青島港、寧波港、天津港、湛江港、連雲港等。海港開發中存在的重要問題是:1)港口的碼頭泊位少,深水泊位明顯局限性港口基礎設施微弱,專業化程度低,吞吐能力不大.2)海港布局不夠合理,從港口功能看,尚未形成樞紐港、干線港、支線港的合理布局灘涂資源:我國既有灘涂面積約217×104km2。我國沿海人口稠密,土地面積少,圍墾灘涂是擴大耕地面積的有效途徑。海岸帶開發中面臨的問題:海島類型:海島按成因可劃分為大陸島、海洋島和沖積島三類。是大陸地塊延伸到海中并出露珠面的島嶼,其地質特性與相臨的大陸基本相似,如廟島群島、舟山群島等。大陸島:我國許多河流的河口均有沖積島,以長江河口段和蘇北沿岸的沙島最多。沖擊島分類:海洋島分為火山島和珊瑚島兩種。前者如澎湖列島,後者如南海諸島東沙、中沙、西沙、南沙四群島。火山島:是海底噴發物質堆積而成的島。我國的火山島重要分布在臺灣的四面。如澎湖列島、赤尾島、火燒島、蘭嶼等。珊瑚島:由珊瑚蟲的骨骸所構成,重要發育于南海。海洋島第四章
人口與經濟發展人口定義:生活在特定社會、特定地區具有一定數量和質量,并在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同多種自然原因和社會原因構成復雜關系的人的總稱。人口過程:人口在時空上的發展和演變的過程,它大體包括自然變動、機械變動和社會變動三種過程。1、人口自然變動
指人口的出生和死亡,變動的成果人口數量的增長或減少。2、人口機械變動
指人口在空間上的移動,即人口遷入遷出,變動成果是人口數量在空間上變化,發生人口分布和人口密度的變化。3、社會變動
指人口社會構造變化,如職業構造、民族構造、文化構造、行業構造等。人口年齡構造是指總人口中多種年齡的分布狀況,或指各年齡組的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率。高出生,高死亡,幼兒和青少年比重大,總人口具有不停增長趨勢。幼兒和青少年比重縮小,成年人和老人比重擴大,總人口有衰減趨勢。低出生低死亡,平均壽命延長,人口增長穩定。人口老齡化指人口中老年人比重曰益上升的現象。假如人口中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過7%,或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過10%,那么該人口就屬于老年型。目前,我國已進入人口老齡化迅速發展期,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經到達1.53億,占到總人口的11.6%;上海市記錄局最新記錄數據顯示,截至末,上海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20.8%,比上年提高0.6個百分點,人口老齡化問題深入凸顯。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第一階段,從到是迅速老齡化階段。第二階段,從到2050年是加速老齡化階段。第三階段,從2051年到21是穩定的重度老齡化階段。老年人口規模巨大:根據聯合國預測,二拾一世紀上半葉,中國一直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占世界老年人口總量的五分之一,二拾一世紀下半葉,中國也還是僅次于印度的第二老年人口大國。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特點:老齡化發展迅速;地區發展不平衡;城鎮倒置明顯;女性老年人口數量多于男性;老齡化超前于現代化。人口老齡化的影響:老年人醫療衛生消費支出的壓力越來越大。為老社會服務的需求迅速膨脹。與都市相比,農村老齡問題的壓力更大。盡快完善城鎮養老保障體系:擴大基本養老保險的覆蓋面,要從我國實際出發,在合適減少企業和個人繳費比例的同步,著力擴大覆蓋面,提高參保率,盡量做到應保盡保。要提高統籌層次,在臨時做不到中央一級統籌的狀況下,應實行省級統籌。還要變化目前存在的“企業依賴政府”和“地方依賴中央”兩種狀況,強化企業和地方政府的責任,讓他們切實承擔起應盡的責任。健全農村養老保障制度:我國農村養老一靠家庭、二靠土地,然而,目前這兩種養老方式的功能都在迅速減弱,有的地方已不能讓農村老人生活有保障。一是完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政府在農村基本養老保障中要承擔更多的義務;二是加緊建立農村低保制度,深入擴大農村低保覆蓋面,提高下保水平;三是引導農民進行養老保險儲蓄,探索儲蓄積累式養老保險模式;四是發揮土地養老的保障作用,探索“土地養老”模式。可實行退回承包地以換取“年金”計劃,處理部分農村老年人尤其是“留守老人”的養老問題。處理好農民工的養老問題。有關部門的調查發現,在農民工養老保險上,不管是農民工還是企業主,都持消極態度。重要原因在于保費過高、繳納期限過長、不能有效對接和轉移,農民工無法真正從中受益。一是實行農民工養老保險繳費相對自由,應根據其詳細狀況(如收入多少)自由決定繳費數額;二是保障農民工養老保險繳費持續性相對自由。應容許其根據詳細狀況自由決定繳費接續,可設計分段計保,而不能形成“斷保”現象;三是實行農民工社會養老保險全國統籌,發放全國流通的養老保險卡;四是農民工養老保險城鎮銜接。當農民工因多種原因離開都市回到農村後,應保證其在都市參與的的養老保險與農村養老保險相銜接。充足發揮家庭養老的主導作用:家庭養老不僅僅是經濟供養問題,尚有精神慰藉、生活照顧等多方面問題,因此,仍然需要充足發揮家庭養老的主導作用。加大老年人健康教育和疾病防止力度:我國老年人醫療費用承擔隨年齡增長而加重。老年人疾病多,病情往往比較嚴重,需要消耗更多的資源。發揮中醫藥在養老和醫療服務中的作用積極發展為老服務產業:為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要加緊構建為老社會服
務體系,大力開發老年人消費市場,滿足老年人不停增長的社會服務需求(包括基本生活需求、衛生保健需求、休閑娛樂需求和終身學習需求等)。盡快研究有助于減緩老齡化問題的生育調整政策其他人口問題:人口素質尤其是出生人口素質堪憂人口構造性矛盾曰益突出。流感人口服務管理難度加大。中國人口發展歷程分析:人口發展歷程分二高一低一下降四個階段:1.
1945-1957年:年平均年增長為1311萬,封建的“多子多福”觀念的影響2.1958-1961年:新中國人口發展的低谷期,“人民公社”“大躍進”等政策的失誤及自然災害的影響。3.1962-1973年:的人口出生高峰。因“文化大革命”的失控。4.1973年後來:計劃生育的實行,人口增長率逐年下降。界線:東北黑龍江的愛輝縣,向西南雲南騰沖縣作一直線將中國分為東南和西北兩部分。城鎮化速度虛高,尤其是“土地城鎮化”的速度太快;經濟發展、產業構造水平及就業崗位增長不能適應冒進式城鎮化;給資源、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甚至導致破壞例如:規劃建設“國際大都市”和“大XXX市”。城鎮化虛高的影響:第一、數量巨大的農民工形成相稱數量的虛假城鎮化和貧困的城鎮化。第二、大量優質耕地被占用,危及我國糧食安全。第三、導致大量的失地農民,農民的利益受到嚴重侵害。許多地方政府犧牲耕地剝奪農民,發展經濟之道,大規模圈占耕地,出現大量的失地農民。第四、帶來城鎮對立,社會沖突,危害社會安全和社會發展。民族人口分布特點:1.漢族人口最多2.人口在100萬的少數民族共18個:蒙回藏,維苗彝壯,布衣朝鮮滿更上,哈尼土家侗白瑤,傣黎哈薩克.3.人口局限性1萬的有7個:高山.獨龍.門巴.赫哲.珞巴.塔塔爾.鄂倫春。增長的少數民族人口人口與發展的關系:(一)人口的增長對衣食住行的巨大需求,對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和環境保護的巨大壓力。(二)人口城鎮化對都市住房和交通等產生巨大需求,對都市建設和環境建設產生的巨大壓力。1.
住房
由于歷史上住宅建設欠帳過多和都市人口增長過快等原因我國都市尤其是大都市、特大都市居民住房仍然相稱困難。2.
交通運送緊張
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瓶進”原因。交通是都市生活的脈搏。中國土地運用基本特點一分布:耕地分布:在沿海東部季風區,即大概在年均降水量400mm等值線以東的濕潤地區,約占全國耕地面積的90%以上。水田分布:秦嶺淮河一線以南,即年降水量800mm等值線以南廣大南方豐水地區,約占全國水田總面積的93%。林地分布:東半部的山地地區草地分布:西半部的內陸地區旱地分布:秦嶺淮河一線以北,約占全國旱耕地總量的85%。(二)農業開發的區域差異及其開發的重點類型區。東北區:內蒙古地區、及長城沿線地區:本區平原廣闊,土地資源豐富,農林牧用地數量大、質量好。本區以內蒙古高原中溫帶半干旱草原為主,自然條件具有明顯的過度性特性;氣候溫和,降水偏少水資源短缺,耕地、林地比例少,土壤肥力低;草原季節不平衡,冬春草場嚴重局限性。黃淮海區:具有悠久的農耕歷史,農業技術裝備水平比較高本區屬暖溫帶半濕潤、濕潤季風氣候,光熱組合很好,雨熱同期,但降水變率大,春旱夏澇頻率高。水資源相對局限性,河川徑流豐枯變化大,大部分地區缺水嚴重。平原廣闊,耕地比重高,但鹽堿土、風沙土等具有嚴重限制原因的低產土壤面積較大黃土高原區:本區地貌復雜,地勢高亢,大部分為黃土覆蓋。水土流失嚴重。此後本區農業的發展必須采用“治理與開發并重”的方針。晉陜黃土丘陵溝壑區的治理與建設、渭北隴東旱原的農業開發、汾渭平原農業基地的鞏固與提高長江中下游區:本區水熱資源豐富,光熱水的季節分派很好。本區農業發展水平高,農產品總量大,商品率高,是我國重要的農業綜合商品生產基地。本區的開發重點類型區是:太湖平原農村經濟的綜合開發與農業現代化建設、江淮地區的治理和發展、長江中下游平原農業基地的鞏固與提高、湘贛紅壤丘陵盆地的綜合開發與治理、南嶺山地的用材林基地建設西南區:“本區山地比重大,水土流失嚴重;氣候復雜,水資源豐富,四川盆地綜合農業基地的鞏固與提高。本區農業開發的重點類型有:秦巴山地的綜合開發與治理;川滇高原水土資源的開發與農業綜合發展;黔桂高原石灰巖地區的綜合治理與建設華南區本區山地多平地少,林地較廣,海岸線長,海域廣闊,熱量豐富,常夏無冬,秋春相連降水豐沛,臺風暴雨繁多,生物資源豐富,地理位置優越發展外向型生產條件好,農村經濟發達。本區農業開發的重點類型有:閩粵沿海平原經濟綜合發展與創匯農業基地建設。海南熱帶作物基地建設。華南西部甘蔗區的建設;甘新區農業開發的重點類型是:天山北坡綜合農業基地的建設;河西走廊商品糧食基地的鞏固;引黃灌區的治理與開發塔裏木盆地棉花生產的發展;第二節礦業開發與能源工業一、
礦業開發的特點:礦業具有初級性,為重工業提供原料資源和動力資源。礦業具有明顯的資源地指向性特性。各地區的原料資源、能源資源的種類、數量、質量、分布及組合、埋藏狀況等,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地區礦業。礦業的分布較加工工業區域差異更為明顯、更為集中。導致礦業的開發也具有集中性。礦業開發的初級性決定著礦產品具有運量大的特性,分布的集中性特性又使礦產品的運送具有運距遠的特性,使礦業開發對交通運送業產生極強的依賴性。礦業是開采能源、金屬、非金屬礦產的各工業部門的總稱,包括煤炭工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黑色金屬開采業、有色金屬開采業、采鹽業、建材礦產開采及非金屬礦產開采業等。二、中國的礦業開發與總體布局(一)重點礦業的布局形成三種類型:分布廣而相對集中型,如煤、鐵、銅、磷等礦種的開采分布較廣而相對集中型,如鋁土、鎢、銻、石棉等。分布范圍小而高度集中型,如石油和天然氣、鉀鹽、金剛石、菱鎂礦、稀土、鎳等。石油高度集中于東北和華北的環渤海地區,僅黑龍江就占全國38.34%,天然氣高度集中在西南、東北及環渤海地區。受礦產資源構造、組合及地理分布影響,礦業布局展現不平衡特性。(二)根據礦業產值,礦業開發在空間分布上不平衡:從地帶看,中部地帶是全國最重要的礦業生產地。從省、市、區看,礦業開發大省有:山東、黑龍江、山西、河南、遼寧、河北、新疆等。礦業產值比重較高的地區偏集在中國的西部和中部地帶,以礦業產值在工業產值中的比重計算,新疆、黑龍江、山西、青海、西藏、甘肅、內蒙古、寧夏、河南等位居前列。三、能源工業的發展與布局:節能減排:1.首先控制增量,調整和優化構造。要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業過快增長,加緊淘汰落後生產能力,完善增進產業構造調整的政策措施,積極推進能源構造調整,增進服務業和高技術產業加緊發展。2.加大投入,全面實行重點工程。加緊實行拾大重點節能工程。實行水資源節省項目。加緊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設。推進燃煤電廠二氧化硫治理。多渠道籌措節能減排資金。3.創新模式,加緊發展循環經濟。深化循環經濟試點,推進資源綜合運用,推進垃圾資源化運用,全面推進清潔生產。4.依托科技,加緊技術開發和推廣。加緊節能減排技術研發,加緊節能減排技術產業化示范和推廣,加緊建立節能減排技術服務體系,推進環境保護產業健康發展,加強國際交流合作。節能減排的措施5.扎實基礎,強化節能減排管理。建立政府節能減排工作問責制,建立和完善節能減排指標體系、監測體系和考核體系。6.健全法制,加大監督檢查執法力度。完善節能和環境保護原則,開展節能減排專題執法檢查。7.完善政策,形成鼓勵和約束機制。積極穩妥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完善有助于節能減排的財政政策,實行有助于節能減排的稅收政策。8.加強宣傳,提高全民節省意識。組織好每年一度的全國節能宣傳周、全國都市節水宣傳周及世界環境曰、地球曰、水宣傳曰活動。把節省資源和保護環境理念滲透在各級各類的學校教育教學中,從小培養小朋友的節省意識。9.政府帶頭,發揮節能表率作用。在節能減排工作中,中央政府將率先垂范。全國要推廣高效節能產品5000萬支,中央國家機關將率先更換節能燈。
(一)煤炭工業
我國煤炭資源具有藏量豐富、品種齊全、分布既廣泛又相對集中的特性。黃河中游的山西、內蒙古、陜西3個省區的煤炭儲量約占全國的2/3,并且開發條件也是北方煤田優于南方煤田。資源稟賦條件決定了煤炭工業的布局特點。此後煤炭開公布局將呈3個區帶分布晉陜蒙(西)供煤區帶:它具有靠近東部消費區的區位優勢,是我國煤炭工業西移的戰略落腳點。東部煤炭調入區帶:包括東北、長江三角洲、南方沿海和環渤海4個缺煤區。西部煤炭後備區帶:包括西北、西南的8個省區。以山西為中心,集中布局的煤炭基地;煤種構造趨向于煉焦煤、動力煤、化工用煤并重;大型、特大型礦區是煤炭生產基地的主體(二)石油和天然氣工業石油、天然氣開采業分布廣泛。石油、天然氣生產集中在三大油氣生產區:鞏固東部油田生產基地,大力開發西部地區的油氣資源,在新疆重點勘探、建設塔裏木盆地、準噶爾盆地、吐魯番—哈密盆地新油區。重視石油的開發和生產,加緊天然氣的勘探開發,主攻陜甘寧、四川、松遼、渤海灣、南海西部及鶯歌海、東海平湖等氣田。力爭在海洋油氣田的建設上有所突破。(1)東北松遼油氣產區:包括大慶、吉林油田,年產量占全國43%。(2)華北及環渤海油氣區:包括勝利、冀東、遼河、中原、大港油田。原油產量占全國48%。(3)四川天然氣基地:包括四川和湖北西部部分地區,天然氣產量占全國41%。除三大產區外,尚有新疆、青海和陜甘寧油氣基地等。此後的開發強調“東西并重、油氣并重、陸海并重”西氣東輸工程是我國天然氣發展戰略的重要構成部分,是西部大開發的標志性工程。它以新疆塔裏木氣田為主氣源,以我國中東部的長江三角洲地區為目的消費市場,以干線管道、重要支線和儲氣庫為主體,連接沿線顧客,形成橫貫我國西東的天然氣供氣系統。西氣東輸管道工程起于新疆輪南,路過新疆、甘肅、寧夏、陜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蘇、上海以及浙江10省(區、市)66個縣,全長約4000公裏。穿越戈壁、荒漠、高原、山區、平原、水網等多種地形地貌和多種氣候環境,施工難度世界少有。
(三)電力工業電力工業的發展和電力構造電源構成重要是火電和水電。我國電力工業近年來迅速發展的同步,構造不合理的矛盾仍然拾分突出,重要體現為,在整個電力裝機中,火電機組占有較大比重;而在火電機組中,能耗高、污染重的小火電機組比重又偏高。到上大壓小是電力工業貫徹貫徹科學發展觀、加緊構造調整、轉變增長方式的必然規定,是實現節能減排目的,建設資源節省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舉措,也是淘汰落後生產能力優化資產質量、擴大市場占有份額的一次難得機遇電力工業的上大壓小電力工業布局:火電布局,在燃料基地建設電站群,有條件地實行煤電聯營,向電力負荷中心送電的宏觀格局。水電布局,動力源指向極強,高度集中在西南、東南沿海、長江中游地區。核電及其他新能源,因地制宜運用多種資源,處理大電網達不到或能源短缺地區用電問題的需要。不一樣區域建成地熱電站、潮汐電站、風力電站以及沼氣電站。電網布局華北電網——以京津唐為中心;東北電網——覆蓋東北三省和內蒙古東部;華東電網——覆蓋滬、蘇、浙、皖四省市;華中電網——包括豫、鄂、湘、贛四省;西北電網——包括陜、甘、寧、青四省區。尚有西南和華南電網等。中國正在運行的核電站:秦山核電站,廣東大亞灣核電站江蘇連雲港田灣核電站,廣東嶺澳核電站礦業開發中的重要問題:可供運用的礦產資源數量嚴重局限性導致產、供、銷矛盾。礦產資源的破壞與揮霍嚴重形成經濟與資源之間的矛盾。能源與礦產的生產與消費的布局不匹配,加劇了能源、礦產運送的緊張局面。工業建設與布局中國工業發展特性:相繼建立了冶金、機械、電子、化學工業等老式部門,航天、航空、核工業、計算機等新興產業也有了一定的基礎,形成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覆蓋工業生產各個行業的產業體系。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強大的現代化的國防工業。某些工業品如能源、原材料和一般加工業產品的生產能力已位居世界前列。確立了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建成了完整的工業體系中國工業的布局變化第一階段(1949—1978年)。為處理眾多地區工業的空缺和滿足戰備的需要,采用均衡布局的戰略,追求各地經濟的均衡發展。到1978年,工業偏集于沿海的狀況有了很大的變化。第二階段(1979—)。按照效益優先目的,強調充足運用沿海既有經濟、技術基礎并加緊其發展,同步帶動和發展內地經濟。形成經濟實力相稱雄厚的7大工業區域: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地區、京津唐地區、珠江三角洲地區、東北遼中南地區、西南成渝地區、西北關中地區和以武漢為中心的長江中游沿岸地區。哈爾濱—長春地區、太原—包頭地區、蘭州地區、山東半島、長沙—湘潭—株洲地區、廈門—漳州—泉州地區等工業區也具有相稱的基礎。全國工業布局形成了沿海、沿(長)江、沿(黃)河及沿鐵路線幾條軸線。中國工業布局已形成了一定的區域分工和布局特色冶金工業布局:重要集中于上海、遼寧、北京、河北、湖北、四川等省市,并形成了上海、鞍本、京津唐、武漢、攀枝花、太原、包頭、重慶、馬鞍山等鋼鐵工業基地。我國鋼鐵工業發展存在的問題:產能過剩,資源供應和環境容量難以支撐,低水平產能占相稱比重,行業惡性競爭已經出現,產業集中度深入下降。鋼鐵工業發展對策:對于不符合鋼鐵產業政策和未經審批或核準的項目,國家有關部門將不辦理有關手續。嚴格控制鋼鐵工業生產能力。淘汰落後生產能力。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推進鋼鐵企業的聯合重組。加強行業自律,防止無序競爭和盲目發展。有色金屬工業:遼寧、甘肅、雲南、湖南是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的四大基地。建材工業布局:老式建材工業對礦產資源的依賴程度很大,一般在資源和消費地布局。目前中國已經基本形成了房屋建筑材料以就地生產、就地供應為主,水泥以省內平衡為主,平板玻璃和建筑衛生陶瓷以區域平衡為主的格局。形成了遼寧中南部地區、京津唐地區、長江三角洲地區、珠江三角洲地區、四川、山東等全國建材綜合生產能力較集中的地區。機械工業的布局特性:普遍展開,各省區均有生產點;大體形成由東部發展水平較高、中西部發展水平較低的梯級格局;內地“三線”地區具有相稱規模。(三線的范圍是烏鞘嶺以東,京廣鐵路以西,雁門關以南,昭關以北地區,包括桂、粵、湘、鄂、豫、晉、青、甘、陜、滇、黔、川13個省和自治區)。以滬、蘇、魯、浙為主的華東地區是全國機械工業實力最強的基地;遼寧是全國最大的重型機械工業省;成渝地區機械工業也具相稱規模。高新技術產業與老式產業相比,其布局顯示出獨特性:新興技術產業具有智力資源指向性。工業基礎指向性。投資環境尤其是自然環境和生活環境指向性。集聚性。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布局特性:東部沿海偏向性。受經濟基礎及國家政策傾斜影響,東部尤其是東南沿海地區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拾分迅速。北京、上海已成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關鍵地帶。由點狀分布向點、塊、帶格局轉化。內陸已由點向著塊狀格局發展,在沿海,珠江三角洲、京津石和滬寧杭高新技術產業帶已經形成。不一樣類型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具有不一樣的產業開發重點。沿海以智力資源和技術力量為依托,側重科技園區型高新技術產業,內地依托優勢資源和“三線”基礎多發展與軍工有親密關系的產業,沿邊則藉國家開放政策及沿邊的地理優勢發展以貿易導向型的產業。中國電子工業布局存在的重要問題:一是布點分散、反復太多;二是企業生產規模小;三是沒有形成高新技術的具有較強技術經濟實力的科研開發生產基地;四是不少軍工企業仍在“三線”地區,位置偏僻,難以發揮生產潛力。推進產業構造優化升級:以自主創新提高產業技術水平。發展先進制造業、提高服務業比重和加強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建設,是產業構造調整的重要任務,關鍵是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努力掌握關鍵技術和關鍵技術,增強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提高產業整體技術水平。依法淘汰落後工藝技術,關閉破壞資源、污染環境和不具有安全生產條件的企業。產業政策:加緊發展先進制造業。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廣泛應用高技術和先進合用技術改造提高制造業,形成更多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著名品牌,發揮制造業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用。高技術產業,要加緊從加工裝配為主向自主研發制造延伸。按照產業集聚、規模發展和擴大國際合作的規定,大力發展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等產業,培育更多新的增長點。增進服務業加緊發展。制定和完善增進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大力發展金融、保險、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務等現代服務業,積極發展文化、旅游、小區服務等需求潛力大的產業,運用現代經營方式和信息技術改造提高老式服務業,提高服務業的比重和水平。營利性公用服務單位要逐漸實行企業化經營,發展競爭力較強的大型服務企業集團。大都市要把發展服務業放在優先位置,有條件的要逐漸形成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構造。因此我們說,中國工業化的過程要尋找一種和其他國家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處理某些特殊問題的道路,這條道路通俗地來講就是“新型工業化道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內涵:一是科技含量高,即提高科學技術在經濟增長中的奉獻率;通過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帶動工業化在高起點上迅速發展。二是經濟效益好,即工業產品要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提高資本利潤率;優化資源配置、減少成本。三是資源消耗低,即提高資源運用率同步減少資源占用與花費。四是環境污染少。即推廣清潔生產、文明生產;發展綠色產業環境保護產業;加強環境和生態保護,使經濟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相協調。五是人力資源豐富優勢得到充足發揮,即提高勞動者素質和運用我國勞動力成本低廉的條件;處理好工業化過程中提高勞動生產率與擴大就業的關系。都市發展特點:在都市等級規模構造上人口向大都市集中明顯。以交通為指向,向重要水陸交通沿線發展。在自然條件優越經濟發達地區,正在形成都市群。空間分布不均衡,偏集于東部沿海地帶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的籌措渠道:稅收是都市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來源之一。土地收益應重要用于都市基礎設施建設。發行都市建設債券,吸取社會資金。市政公用企業重組改制,發行股票募集資金。運用BOT(建設—運行—轉讓)方式進行融資。近年來我國村鎮建設與發展變化:住宅建設成為村鎮建設的主旋律。村鎮公共設施和生產設施建設持續發展,改善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村鎮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加大,村鎮生產生活環境得到改善。村鎮環境建設得到重視,村鎮景觀面貌明顯改觀。村鎮建設投資持續增長。農村城鎮化進程逐漸加緊。此後我國村鎮建設與發展目的:開展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市、縣域規劃和集鎮、村鎮規劃。建設和完善基本配套的基礎設施系統。構建和營造住宅功能完備、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互相協調的生活區。建設和完善內容豐富的滿足人民群眾社會生活需要的公用設施系統。貫徹和執行可持續發展戰略,改善村鎮環境質量,建立和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南水北調南水北調工程分東、中、西三條調水線路。建成後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互相聯接,將構成我國水資源“四橫三縱、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總體格局。東線從揚州江都抽水站引長江水,基本上沿京航大運河輸水到天津。長處:沿途地勢比較平緩,基本上沿京航大運河輸水,工程量小,工期短。缺陷:能源消耗大,運費高,路線差,存在水源污染問題中線先從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引漢水,通過陶岔渠首經南陽方城缺口,沿伏牛山、太行山東麓向豫、冀、京、津送水。長處是:自流水,無污染,運價低。缺陷是:造價高,工期長西線從通天河、金沙江引水到柴達木盆地和黃土高原。從大高原人煙稀少的高寒地區向干旱、半干旱地區引水,對開發西北黃河上游,發展經濟具有重大的意義西線工程地處青藏高原,海拔3000~5000m,在此高寒地區建造200m左右的高壩和開鑿埋深數百米,長達100km以上的長隧洞,同步這裏又是我國地質構造最復雜的地區之一,地震烈度大都在6~7度,局部8~9度,工程技術復雜,施工環境困難。還須加深前期工作,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和技術攻關處理這些難點。調水對環境的影響:外水引入,水量增長;澆灌土地鹽漬化、輸水、滲水、阻水、蓄水水量減少化學元素遷移、傳染病遷移、水文網(水文過程)變化。補給地下水(中線):澆灌土地鹽漬化,與東西河流交叉,影響排灌,地下水壩,影響排灌,新生水生生態系統,影響枯水年的枯水季節,泥沙淤積、污染加重、海水倒灌。第五章總述文化的定義: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發明出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即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文化是人類的發明物,因此自從人類誕生,地球上也就有了文化。文化的狹義概念則多指意識形態領域裏的內容,包括語言文字、宗教信奉、風俗習慣、文學藝術、道德觀念等等,也就是所謂的精神文化。文化既是人類的發明物,也就是人類與自然界和與人類自身發生關系的產物,必然產生在地表的某一部分,因此文化與地球、與自然界就具有極其親密的關系。這裏使用文化概念應是前者,是一種包羅廣闊的概念。它不僅是指人類的物質和精神發明的現實產品,也包括在這些產品中,或者可以從這些產品中抽象出來的原則體系。中國文化是指發生發展于今天中國版圖之內的,或在歷史上曾經屬于中國版圖之內的一切文化現象、文化成就。中國文化,既是一種具有地理學意義的概念,也是一種具有歷史意義的概念。中國文化是歷經數仟年而未有間斷的持續捅統一體,它既包括古文化和漫長的文明發展史進程中發明出來的文化,也包括不停發展發明出來的新文化。第一節
中國文化的空間透視
一、中國遠古人類與文化產生的環境與區域二、新石器時代的文化發明和中國版圖的雛形1、陰山南北的新石器文化。在蒙古高原上:從文化遺跡中發現的陶器、石器中可知,彼時當地生產力較為低下,重要經濟活動為狩獵,很少的遺跡中有原始農業和定居的痕跡。2、處在南端的珠江-閩江流域文化。這裏年降水量約為1700—MM,地面上覆蓋著茂密的長綠闊葉林,屬熱帶季雨林和亞熱帶氣候。盡管在曲江石峽遺跡之類地方發現了炭化的璇稻和粳稻,還出土了某些較為精美的石器和陶器,但畢竟還是少數。與其他地區不一樣的是,這裏發現的工具中有較多的骨、角、蚌、牙制品,大都磨制精細,但多為鏢、鏃、矛、刀、匕、錐、針、魚鉤、鑿等小型器具。這反應了使用這些工具的環境并不拾分艱苦,沒有凍土,較少巖石,用不著大型的石器;也反應了水生動物、如海生軟體動物、淡水軟體動物及魚蝦類是他們的重要食源之一。這還可從遺跡中大量魚骨、礪、蚌、螺、蝸牛等貝殼的存留得到證明。上述食物來源相對易得,仍屬攝取性的而非生產性的經濟。3、黃河流域的文化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的文化在新石器時代獲得了長足進步,并率先前進了文明的門檻。在中國的北方,第四紀時森林一大量減少,黃土高原已開始形成。在全新世,冰後期導致了干旱少雨的氣候,淮河以北的年降水量在800MM如下,黃土高原的雨量更少,但氣候較暖。由于可供采集的植物、果實之類減少,可獵取的動物數量由于獵手曰增和手段提高也減少趨勢,就逼使初民逐漸認識和馴化野生植物(如適于食用、耐干旱、生長期短的野生栗類),同步黃河及其支流為澆灌那些初步馴化的作物提供了條件,使黃河流域成為原始農業再中國的最早源地之一。4、長江流域的文化。長江流域的自然條件略好,但許多地區也碰到了北方的那種生計問題。在這種壓力下,在南方廣泛生長的野生稻也逐漸得到馴化,形成了一種個稻作文化區。長江流域的文化代表有距今7仟數年的河姆渡文化、大溪文化、距今5仟數年的馬家兵文化,屈家嶺文化,以及4仟數年前的良渚文化。這些文化遺跡重要分布在長江中游和下游一帶,在河姆渡時代就有馴化稻和豬、水牛等馴化牲畜,也發現了干欄式建筑。所發現多種野生果實和船槳證明采集和捕撈也是維生手段。到良渚時代前後,培育和馴化的物種除粳稻外,尚有芝麻、蠶豆之類,出現了家蠶絲織成的絲織品和多種竹編葦編器物。尤其是作為禮器和權力象征物的制作精美的多種玉器大量出現,表明當地區的文化也顯露出文明的曙光。三、處在一定期空環境下的中國社會與文化(一)人口大概從秦朝開始,中國進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但普查成果沒有保留下來。據班固《漢書.地理志》記載了西漢平帝元始二年的戶口總數,這才是中國第一次精確的人口記錄,約有人口5959.4萬。東漢和隋都為5仟多萬,至盛唐時也許到達8仟萬以上,北宋時已突破1億。到明代的中後期,人口峰值靠近2億。而到1949年終時,人口總數在5.4億左右。(二)經濟中國經濟文化的歷史分類:漁獵采集、畜牧和農耕三個重要類型。1、漁獵采集經濟文化區:重要限于東北的大小興安嶺山林及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裏江三江交匯處;2、畜牧經濟文化區:包括大興安嶺以西的內蒙古草原、新疆、青藏高原大部;
3、農耕經濟文化區;包括西起帕米爾高原,東到黑龍江和臺灣,南到海南島的大片地區,其中在西南到華南個別地區有山林刀耕火種型、山地耕牧型和山地耕獵型,西北有綠洲耕牧型,南部和東南部有水田稻作型,中、東部地區為平原集約農耕型。(三)政治性組織、政治體制及其他政治性原因例如在老式社會中,國土的形狀怎樣和天然屏障的存在與否,往往決定著外敵人入侵威脅的程度;又如首都——政治中心地點的選擇,關鍵之一在于與否可以有效控制特定的疆域。(四)生活方式與精神文化諸方面三類生活方式:物質生活方式、精神生活方式和社會群體生活方式。1、物質生活方式:以主食為例,北方食粟而南方食稻,是七仟年形成的差異:以菜肴為例,近數百年來形成了川、粵、蘇、魯四大菜系及若干小菜系。在住的方面,北京四合院、江南水鄉民居、晉陜窯洞等等,分別體現了不一樣的地方特色。而這些一定程度上都與當地的自然環境條件和文化老式有關。例如北方的草帽和南方的竹笠,決定于地方特產材料;北方游牧地區喜食牛羊,沿海地區喜食魚蝦,西南食辣而山西食酸,都與物產和氣候有關。2、精神文化方面:自然環境的原因有助于強化語言的空間差異。3、與語言親密有關的文學藝術:塞外高原地區的音樂曲調往往高亢蒼涼,歌詞或雄壯威武,或悲切抒情,這與江南水鄉的柔和婉轉、細膩內在相比,與川、湘等地的歡快跳躍、詼諧直露相比,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民族是人們歷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區、共同經濟生活以及體現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點上的共同心裏素質基本特性的穩定的共同體。從歷史上看,宗教具有哲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醫療數據新紀元醫療信息共享平臺的建設與隱私保護
- 醫療行業運維知識庫的大數據應用前景
- 親子拓展心得體會模版
- 醫療大數據在診斷中的創新應用
- 辦公室健康的守護者-精準醫療嵌入式辦公技術
- 醫療團隊在數字化時代的轉型發展
- 2025年幼兒園后勤工作總結模版
- 代加工月餅合同樣本
- 醫療設備追溯的區塊鏈技術應用案例
- 傳媒公司拍攝合同標準文本
- GB/T 37507-2025項目、項目群和項目組合管理項目管理指南
- 2025年郵政社招筆試試題及答案
- 2025年保密觀知識測試題及答案
- 【MOOC】天文探秘-南京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MOOC答案
- 三年級數學下冊《面積》練習試卷及答案
- 用人單位常見用工風險防范與應對培訓講義(PPT42張)課件
- 現場跟蹤審計工作要點
- 135調速器操縱手柄設計工藝卡片
- 《山東省消防條例》(2022年最新版)[1]
- T∕CVIA 73-2019 視覺疲勞測試與評價方法 第2部分:量表評價方法
- GB T 197-2018 普通螺紋 公差(高清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