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國古代文獻學題庫_第1頁
2024年中國古代文獻學題庫_第2頁
2024年中國古代文獻學題庫_第3頁
2024年中國古代文獻學題庫_第4頁
2024年中國古代文獻學題庫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中國古代文獻學題庫yms一、填空題(共20分,每空1分):1.宋元之際馬端臨所著《文獻通考》,是第一部以“文獻”命名的著作。2.由漢代劉歆綜合群書《敘錄》,編寫而成的一部總的圖書目錄為《七略》。3.常見的史書體裁有三種:編年體、紀傳體和紀事本末體。4.由王欽若、楊億編撰的,宋代最大的類書是《冊府元龜》。5.《春秋》內(nèi)、外傳分別指:《左傳》和《國語》。6.《老子》又名《道德經(jīng)》,《莊子》又名《南華真經(jīng)》。7.四部分類法是我國古典文獻的基本分類措施,它來源于西晉荀勖編訂的《晉中經(jīng)新簿》。8.清代研究《說文解字》的四大家著作中,最著名的是段玉裁撰寫的《說文解字注》。9.《儒學警悟》是最早的一部叢書。10.唐代杜佑撰寫的《通典》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專門論述典章制度的通史,被列為“政書”之首。11.《全宋文》是目前規(guī)模最大的斷代散文總集,由四川大學古籍研究所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和安徽教育出版社聯(lián)合出版。12.明代祁理孫編寫的《奕青藏書樓書目》,在經(jīng)、史、子、集外又加“四部匯”一類,此為五部分類法之始。13.三國魏齊王正始年間(公元240-248)在洛陽太學立了一批石經(jīng),稱“正始石經(jīng)”。由于用古文、篆文、隸書三種字體書寫,故又稱“三體石經(jīng)”。14.《四庫全書》把集部書劃分為楚辭、別集、總集、詩文評、詞曲五類。15.以版面中線為準,版心向裏對折;對折好的書面疊放在一起,在折線處粘合,用硬紙連背裹住作封面。請問以上描述的是紙質(zhì)文獻的哪種形態(tài):蝴蝶裝。16.清代陳元龍奉康熙皇帝之命編纂的《歷代賦匯》一書,共184卷,收錄先秦至明代賦4155篇,是研究清此前賦體文學的重要文獻。17.清代鮑廷博畢生搜求古書,他輯刻的《知局限性齋叢書》,共收書207種,781卷,包括不少久已亡佚而又復出的寶貴文獻,價值甚高,影響很大。18.195月,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僅用4塊馬蹄銀(約合200兩銀子),就從王道士手中騙走了數(shù)以萬件的敦煌寫卷。1.“文獻”一詞最早見于《論語·八佾篇》,這裏的“文”指典籍,“獻”指賢人。2.趙明誠所著《金石錄》,屬于《四庫全書》中的史部目錄類。3.南宋袁樞撰寫的《通鑒紀事本末》是我國第一部紀事本末體史書。4.我國歷史上第一部類書是魏文帝曹丕組織人編纂的《皇覽》。5.宋朱熹曾為《大學》、《中庸》作章句,為《論語》、《孟子》作集注,後人合刊,稱為《四書章句集注》。6.匯錄一人的詩文等作品成為一書稱為別集,如《陶淵明集》、《王右丞集》等。7.明代解縉主持編纂了我國古代規(guī)模最大的類書,原名《文獻大成》,後來更名為《永樂大典》。8.《隋書·經(jīng)籍志》把集部分為楚辭、別集、總集三類。9.唐代四大類書《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初學記》和《白氏六帖》。10.1972年山東臨沂一號漢墓出土4942枝竹簡,其中發(fā)現(xiàn)兩部兵法,一部是《孫子兵法》,另一部是失傳已久的《孫臏兵法》。11.清代輯佚大家中,輯錄《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的是嚴可均。12.明朝的范欽世代藏書,家有藏書樓,名叫天一閣。13.在版面構(gòu)造中,版面正中對折處稱版心,又稱中縫,俗稱書口。14.清代張之洞、繆荃孫《書目問答》一書,將古籍劃分為經(jīng)、史、子、集、叢五部。15.清代章學誠的《文史通義》是唐代劉知幾之後又一部史學理論名著。二、單項選擇題(共10分,每題1分):1.易于書寫,易于保留、攜帶,但價值昂貴,易于損毀的是(C)A.甲骨B.金C.絹帛D.竹木2.下列哪類典籍不屬于《四庫全書·經(jīng)部》?(B)A易類B.類書類C.詩類D.小學類3.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詩文總集是(B)A.《詩經(jīng)》B.《昭明文選》C.《古文觀止》D.《文章流別集》4.現(xiàn)存類書中規(guī)模最大的一部是(B)A.《永樂大典》B.《古今圖書集成》C.《太平廣記》D.《太平御覽》5.“三通”指(C)A.《通典》《通志》《通論》B.《通考》《通論》《通志》C.《通典》《通志》《文獻通考》D.《續(xù)通典》《續(xù)通志》《續(xù)通考》6.1983—1986年間,文淵閣《四庫全書》所有公布于世。影印這部大型叢書的單位是(C)A.北京中華書局B.上海古籍出版社C.臺灣商務印書館D.濟南齊魯書社7.《全宋詞》是(C)編纂的一部專體文學總集。A.張之洞B.饒宗頤C.唐圭璋D.黃畬8.如下不屬于“拾三經(jīng)”的是(D)A.《論語》B.《孟子》C.《詩經(jīng)》D.《道德經(jīng)》9.地理類文獻在老式的四部分類法中屬于(B)A.經(jīng)部B.史部C.子部D.集部10.清末學部成立了(C),民國時期改稱北平圖書館,解放後叫做北京圖書館和國家圖書館。A.文淵閣B.文溯閣C.京師圖書館D.南京圖書館1.哪部書不是孔穎達撰寫的?(D)A.《毛詩注疏》B.《春秋左傳注疏》C.《禮記注疏》D.《論語注疏》2.子部書由以先秦各派學說為主體的“九流拾家”構(gòu)成。“九流”中不包括下列哪一項(A)A.佛家B.道家C.陰陽家D.縱橫家3.下列四種中,哪一種屬于包背裝(D)A.明洪武刻《元史》B.明永樂刻《四史外戚傳》C.清順治內(nèi)府刻《資政要覽》D.明《永樂大典》4.南宋李燾撰寫的(B)記載了自北宋建隆至靖康一百六拾八年間史事,是一部杰出的編年體史書。A.《資治通鑒》B.《續(xù)資治通鑒長編》C.《續(xù)資治通鑒》D.《三朝北盟會編》5.下列不屬于紀傳體的是(B)A.《史記》B.《戰(zhàn)國策》C.《漢書》D.《三國志》6.“前四史”中成書年代最晚的作品是(C)A.《史記》B.《漢書》C.《後漢書》D.《三國志》7.下列屬于《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的是(B)A.《世說新語》B.《夢溪筆談》C.《齊民要術(shù)》D.《太平御覽》8.要查算書之類的書籍,如《九章算術(shù)》,應查《四庫全書·子部》中的(B)A.農(nóng)家類B.天文算法類C.術(shù)數(shù)類D.藝術(shù)類9.如下選項中屬于類書的是(D)A.《四部備要》B.《四庫全書》C.《拾三經(jīng)注疏》D.《永樂大典》10.如下不屬于詩文評的是(A)A.《古文觀止》B.《文心雕龍》C.《歷代詩話》D.《詩品》三、判斷題(共10分,每題1分):1.《資治通鑒》由宋歐陽修領(lǐng)銜編撰,神宗制序賜名,元胡三省注。(×)2.集部收錄歷代作家一人或多人的著作,如散文、駢文、詩、詞、曲等的集子和文學評論等著作。(√)3.印刷術(shù)發(fā)明之前,我國紙質(zhì)文獻重要采用卷軸裝。六朝至唐代流行,宋遼金仍有使用。(√)4..梵夾裝不是中國典籍固有的裝幀形制,而是古代中國人對從印度傳進來的用梵文書寫在貝多樹葉上佛教經(jīng)典裝式的一種稱呼。(√)5.紀昀等修《四庫全書》時將古代典籍分為經(jīng)、史、子、集四部,可以說是集“四分法”之大成。(√)6.《全唐文》,清董浩等奉敕編。(√)7.以竹簡作為書寫材料、最早可追溯到戰(zhàn)國。(×)8.唐代初年,魏徵修《中經(jīng)新簿》,直接從經(jīng)、史、子、集替代了甲、乙、丙、丁的稱號。(×)9.詩話在我國古代文學批評著作中占相稱數(shù)量,其中《歷代詩話》啟動了後世詩話之先河。(×)10.《農(nóng)政全書》屬于《四庫全書》中史部當中的政書類。(×)1.在簡牘盛行的時代,同步出現(xiàn)了帛書。帛書是我國初期圖書文獻的一種重要形式,盛行于殷商。(×)2.常見的史書有三種體裁:編年體、紀傳體、紀事本末體。其中編年體出現(xiàn)最早。(√)3.《唐詩三百首》是清蘅塘退士編的一部唐詩選本。(√)4.《春秋》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斷代編年史,開創(chuàng)了編年體史書的先河。(√)5.劉向等人將西漢此前的典籍劃分為七大類,三拾八目,凡一萬三仟多卷,其子劉歆撰有《七略》。(×)6.唐開成二年(公元837)在石碑上刻了拾三部儒家典籍,立于長安太學內(nèi),今曰寄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館,史稱“開成石經(jīng)”。(×)7.《資治通鑒》是我國編年史中時間跨度最長的一部巨著。(√)8.明代范欽有天一閣,世代藏書;毛晉有汲古閣,藏書多宋元善本。(√)9.《公羊傳》,亦稱《春秋公羊傳》、《公羊春秋》,相傳為公羊高所撰。(√)10.陜西師范大學辭書編纂研究所編纂,劉學林、遲鐸主編的《拾三經(jīng)辭典》,每個分卷之末都附有“開成石經(jīng)”拓片。(√)四、寫出版面構(gòu)造圖各部位的名稱:該版面左右邊,魚尾,口。五、出如下各部書的作者或編者:全唐詩:彭定求洛陽伽藍記:楊衒之北堂書鈔:虞世南永樂大典:解縉四部叢刊:張元濟戰(zhàn)國策:劉向楚辭章句:王逸昭明文選:蕭統(tǒng)藝文類聚:歐陽詢?nèi)瞎湃貪h三國六朝文:嚴可均歷代賦匯:陳元龍全唐文:董誥水經(jīng)注:酈道元四庫全書總目:紀昀毛詩正義:孔穎達資治通鑒:司馬光本草綱目:李時珍文心雕龍:劉勰文獻通考:馬端臨史記:司馬遷說文解字注:段玉裁拾三經(jīng)索引:郭紹鈞史通:劉知幾農(nóng)政全書:徐光啟歷代詩話續(xù)編:丁福保隋書:魏徵玉臺新詠:徐陵樂府詩集:郭茂倩六、寫出下列文獻學家的代表著作,并概述其重要奉獻。1.劉歆——《七略》。與其父劉向校理典籍,首創(chuàng)《七略》分類法(六分法)。2.摯虞——《文章流別集》,這是我國最早的詩文總集。3.蕭統(tǒng)——《文選》,現(xiàn)存最早的詩文總集。4.毛晉——《六拾種曲》、《拾三經(jīng)注疏》等。為出版、傳播古代典籍(尤其是戲曲)作出巨大奉獻。5.紀昀——《四庫全書》。對清此前所有古書進行大規(guī)模整頓、分類和總結(jié)。6.張之洞——《書目答問》。采用五部分類法,最早使用“叢書”之名。7.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輯錄唐此前散文,功績巨大。8.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說文學大家,文獻整頓、研究專家。9.張元濟——《四部叢刊》。出版家,此為古籍善本叢書。10.歐陽詢——《藝文類聚》。編纂類書,對唐此前文獻有功績。七、標點下面一段文字,然後解釋加——的詞。昔仲尼①沒而微言絕,七拾子②喪而大義乖。故《春秋》分為五,《詩》分為四③,《易》有數(shù)家之傳。戰(zhàn)國從衡,真?zhèn)畏譅帲T子之言紛然殽亂。至秦患之,乃燔滅文章,以愚黔首④。漢興,改秦之敗,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迄孝武世,書缺簡脫,禮壞樂崩,聖上⑤喟然而稱曰:“朕甚閔焉!”於是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下及諸子傳說,皆充祕府。至成帝時,以書頗散亡,使謁者陳農(nóng)求遺書於天下。詔光祿大夫劉向校經(jīng)傳、諸子、詩賦,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書,太史令尹咸校數(shù)術(shù),侍醫(yī)李柱國校方技。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會向卒,哀帝復使向子侍中奉車都尉歆卒父業(yè)。歆於是總?cè)簳嗥洹镀呗浴罚视小遁嬄浴罚小读嚶浴罚小吨T子略》,有《詩賦略》,有《兵書略》,有《術(shù)數(shù)略》,有《方技略》。今刪其要,以備篇籍。(《漢書·藝文志》)1。孔子2.孔子弟子72人,舉其成數(shù),曰七拾子。3.齊魯韓毛4.百姓5漢武帝八、名詞解釋:1.甲骨文2.四庫全書3.編年史4.周易5.毛詩正義6.史記7.資治通鑒8.道德經(jīng)9.昭明文選10.碑刻學11.蝴蝶裝12.類書13.汲古閣本14.詩文評15.叢書16.劉向17.紀昀18.文獻19.續(xù)修四庫全書20.四書五經(jīng)21.開成石經(jīng)22熹平石經(jīng)23卷軸裝24簡牘25毛晉26四部叢刊27永樂大典28三禮29政書30前四史31墨家32道家33總集九、問答題:簡述“文獻”含義的歷史演變。一、“文獻”一詞最早見于《論語·八佾篇》:“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局限性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局限性征也。文獻局限性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漢代鄭玄注:“獻,賢也。我不以禮成之者,以此二國之君,文章賢才局限性故也。”宋朱熹《論語集注》:“杞,夏之後。宋,殷之後。征,證也。文,典籍也。獻,賢也。言二代之禮,我能言之,而二國局限性取認為證,以其文獻局限性故也。文獻若足,則我能取之,以證吾言也。”根據(jù)鄭玄、朱熹的研究,這裏的“文”指典籍,“獻”指賢人,這是已知“文獻”的最早含義。這種含義一直沿用到明清時期。明焦竑撰《國朝獻征錄》120卷,此處“獻”指現(xiàn)代著名人物。清李桓撰《國朝耆獻類征》720卷。耆,老也。獻,人物。此書輯錄清代前期230年間一萬多人的傳記資料,分類編輯。二、宋元之際的馬端臨著《文獻通考》,是第一部以“文獻”命名的著作。該書《自序》對“文獻”一詞作了更詳細的解釋:“凡敘事,則本之經(jīng)史而參之以歷代會要,以及百家傳記之書,信而有證者從之,乖異傳疑者不錄,所謂文也;凡論事,則先取當時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諸儒之評論,以至名流之燕談,稗官之記錄,凡一話一言,可以訂典故之得失,證史傳之是非者,則采而錄之,所謂獻也。”這裏“文獻”指的是對歷史的記載與人們的種種議論。在《文獻通考》中,馬氏對此加以區(qū)別,凡頂格寫的,都是文字記載;凡低一格寫的,都是文士議論。三、元楊維楨《送僧歸曰本》末四句雲(yún):“車輪曰出扶桑樹,笠蓋天傾北極星。我欲東夷訪文獻,歸來中土校全經(jīng)。”此處“文獻”指典籍,專指那批被徐福帶到曰本,在中國早已佚失的經(jīng)籍。後來,“文獻”的概念有了變化,單指歷史上的多種有價值的文字資料。如明代永樂年間編纂了一部大類書,初名《文獻大成》,後更名《永樂大典》。四、文獻的現(xiàn)代定義。今天,“文獻”一詞的涵義已非常廣泛。我國的現(xiàn)行國標GB3792.1—83《文獻著錄總則》作如此解釋:“文獻:記錄有知識的一切載體。”即凡使用文字、圖畫、符號、聲頻、視頻等手段記錄的知識,包括圖書、期刊、報紙,及多種視聽資料,如膠片、錄音帶、錄相帶、幻燈片、影片、唱片、磁帶、光盤等都可稱之為“文獻”。提供知識是文獻的本質(zhì)屬性。因此,不管其物質(zhì)載體怎樣,記錄知識的手段怎樣,只要能提供知識,都可以稱為文獻。“文獻”一詞的使用也非常寬泛,如:文獻記錄片;電子文獻閱覽室;科學技術(shù)文獻出版社;國家圖書館《文獻》雜志;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上海中醫(yī)大學中醫(yī)文獻研究所;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等。簡述古文獻散佚的重要類型。簡介紙質(zhì)文獻的幾種重要裝幀形式。簡述《七略》分類法。先秦沒有為圖書進行過大規(guī)模分類,最早的圖書分類應當在西漢時期。公元前26年,漢成帝下令征集圖書,命謁者陳農(nóng)前去各地搜求遺書。又“敕光祿大夫劉向校經(jīng)傳諸子詩賦,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書,太史令尹咸校數(shù)術(shù),侍醫(yī)李柱國校方技。”聘任各方面專家,分工協(xié)作。這便是我國歷史上對古籍的第一次大整頓,為我國古籍的流傳、研究奠定了基礎。劉向去世後,哀帝又令劉向的兒子劉歆繼承父業(yè),劉歆綜合群書《敘錄》,寫成一部總的圖書目錄,叫做《七略》。《七略》原書已佚,班固撰修《漢書·藝文志》采納了《七略》的分類法,這就是:輯略概說六藝略易、書、詩、禮、樂、春秋、論語、孝經(jīng)、小學諸子略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nóng)、小說詩賦略賦一、賦二、賦三、雜賦、歌詩兵書略權(quán)謀、形勢、陰陽、技巧數(shù)術(shù)略天文、歷譜、五行、蓍龜、雜占、形法方技略醫(yī)經(jīng)、經(jīng)方、房中、神仙“輯略”概述學術(shù)源流,不是類別。劉向等人實際上將當時所能見到的書籍劃分為6大類,38目,凡13000多卷。這是按典籍的學術(shù)性質(zhì)或派別、體裁等來分類的,是我國最早最為系統(tǒng)的圖書分類,對後世影響極大。後世的七分法、四部分類法等都是在此基礎上分合歸并而成的。簡述四部分類法的變遷。四部分類法是我國古典文獻的基本分類措施,今人對古籍的分類仍然沿用這種措施。一、這種措施來源于魏晉之際。三國魏秘書郎鄭默編定《魏中經(jīng)簿》,晉秘書監(jiān)荀勗又因《中經(jīng)》編定《新簿》,即《晉中經(jīng)新簿》,分典籍為甲、乙、丙、丁四部。甲部:六藝、小學等;乙部:古諸子百家、近世子家、兵書、數(shù)術(shù)等;丙部:史記舊事、皇覽簿、雜事;丁部:詩賦、圖贊、汲冢書。荀勗所定甲、乙、丙、丁四部次序是經(jīng)、子、史、集。二、東晉李充著《晉元帝四部書目》將乙、丙兩部的次序加以調(diào)換,奠定了四分法的基礎。三、唐代初年,魏徵等修《隋書·經(jīng)籍志》,直接以經(jīng)、史、子、集替代了甲、乙、丙、丁的稱號,從此確立了以經(jīng)、史、子、集為部稱的四部在圖書分類體系中的主導地位。《隋書·經(jīng)籍志》在四部後附有佛、道二錄,但不著詳細書目,因此實際上只是四類:經(jīng)部(易、書、詩、禮、樂、春秋、孝經(jīng)、論語、讖緯、小學);史部(正史、古史、雜史、霸史、起居注、舊事、職官、儀注、刑法、雜傳、地理、譜系、簿錄);子部(儒、道、法、名、墨、縱橫、雜、農(nóng)、小說、兵、天文、歷數(shù)、五行、醫(yī)方);集部(楚辭、別集、總集)。最終附道經(jīng)(經(jīng)戒、餌服、房中、符錄)和佛經(jīng)(大乘經(jīng)、小乘經(jīng)、雜經(jīng)、雜疑經(jīng)、大乘律、小乘律、雜律、大乘論、小乘論、雜論、記)。四、唐後來無論史志、官簿、私人藏書目錄都沿用這一分類法,如《唐書·經(jīng)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宋史·藝文志》、《明史·藝文志》等。清代紀昀等修《四庫全書》時也采用了這一分類法,可以說是集“四分法”之大成。其重要類目如下:經(jīng)部史部子部集部1易類2書類3詩類4禮類5春秋類6孝經(jīng)類7五經(jīng)總義類8四書類9樂類10小學類1正史類2編年類3紀事本末類4別史類5雜史類6詔令奏議類7傳記類8史鈔類9記載類10時令類11地理類12職官類13政書類14目錄類15史評類1儒家類2兵家類3法家類4農(nóng)家類5醫(yī)家類6天文算法類7術(shù)數(shù)類8藝術(shù)類9譜錄類10雜家類11類書類12小說家類13釋家類14道家類1楚辭類2別集類一漢至五代3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4別集類三南宋建炎至德祐5別集類四金至元6別集類五明洪武至崇禎7別集類六國朝8總集類9詩文評類10詞曲類將釋家類、道家類至于子部之末,遂成定制。五、盡管四部分類法尚有某些缺陷,并不能囊括所有圖書文獻(如彈詞、戲曲、章回小說等),但它仍是最合用于中國古籍的一種分類措施。今人顧廷龍、傅璇琮等編纂大型叢書《續(xù)修四庫全書》(規(guī)模遠遠超過《四庫全書》),即沿用了經(jīng)史子集分類法,可見其生命力之頑強。簡述“拾三經(jīng)”的形成過程。“拾三經(jīng)”指哪些書?簡介每部經(jīng)書的內(nèi)容和性質(zhì)。“拾三經(jīng)”指《周易》、《尚書》、《詩經(jīng)》、《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jīng)》、《爾雅》、《孟子》共13部書,都是儒家經(jīng)典。《拾三經(jīng)》的內(nèi)容極為寬博:《周易》分為兩部分,其中《易經(jīng)》是占卜之書,其外層神秘,而內(nèi)蘊的哲理至深至弘;《易傳》闡發(fā)哲學思想,對後裔儒家、道家、陰陽家等多種思想均有影響。《尚書》是上古歷史文獻匯編,重要內(nèi)容為夏商周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談話記錄。《詩經(jīng)》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詩歌總集,內(nèi)分“風”、“雅”、“頌”三部分,“風”為土風歌謠,“雅”為西周王畿的正聲雅樂。“頌”為上層社會宗廟祭祀的樂歌。《周禮》原名《周官》,分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考工記)凡6部分,重要匯集周王室官制和戰(zhàn)國時期各國制度。《儀禮》也叫《禮經(jīng)》,重要記載周代的的禮儀制度。《禮記》本是研究《儀禮》的論文集,產(chǎn)生于戰(zhàn)國秦漢之際。因其系統(tǒng)論述了儒家思想,地位逐漸升高,影響僅次于《論語》。《春秋》三傳是圍繞《春秋》經(jīng)形成的著作,《左傳》重在史事的陳說,是史學著作;《公羊傳》、《谷梁傳》重在論議,是思想史著作。《論語》是孔子及其門徒的言行錄。《孝經(jīng)》為論述封建孝道的專著,是倫理學著作。《爾雅》訓解詞義,詮釋名物,經(jīng)學家多據(jù)以解經(jīng)。是語言學著作。《孟子》專載孟子的言論、思想和行跡。儒家文化在封建時代居于主導地位,《拾三經(jīng)》作為儒家文化的經(jīng)典,其地位之尊崇,影響之深廣,是其他任何典籍所無法比擬的。最高統(tǒng)治者不僅從中尋找治國平天下的方針大計,并且對臣民思想的規(guī)范、倫理道德確實立、民風民俗的導向,無一不依從儒家經(jīng)典。儒家經(jīng)典施于社會的影響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理解和研究中國古代社會,不能不閱讀《拾三經(jīng)》。史書最常見的體例有紀傳體、編年體和紀事本末體,請舉例加以闡明。常見的史書有三種體裁:編年體、紀傳體、紀事本末體。一、編年體:是以時間為經(jīng),以事件為緯記載歷史事件的史書。相傳孔子編的《春秋》是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部編年史,記載從魯隱公元年(前7)至魯哀公拾四年(前481年),計242年的歷史,為《春秋》作傳的《左傳》也被視為編年體的代表作。但該書已進入拾三經(jīng)之列,在此不贅。西晉太康元年在戰(zhàn)國魏墓發(fā)現(xiàn)的紀年竹簡,是魏國的編年體史書,被稱為《竹書紀年》。漢代編年史今存荀悅《漢紀》(也稱《前漢紀》,三拾卷),袁宏《後漢紀》。後裔的編年史著作以《資治通鑒》為代表。《資治通鑒》,宋司馬光領(lǐng)銜編撰。全書294卷,又《目錄》30卷,《考異》30卷。記述從周威烈王二拾三年(前4)至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止,共1362年間的史事。這是一部極有價值的編年史,也是我國編年史中時間跨度最長的一部巨著,共修了。參與者都是當時第一流的學者。修書的分工是:“漢”屬劉攽,“三國”至“隋”屬劉恕,“唐”迄“五代”屬范祖禹。在此此前,司馬光已編成了從戰(zhàn)國到秦的八卷編年史,名為《通志》。全書體例編次,多出劉恕之手。五代拾國史料差錯最多,亦經(jīng)劉恕整頓,其功尤著。編年體的長處在于有助于讀者按事件發(fā)展的先後次序理解歷史事件,便于理解歷史事件間的互相聯(lián)絡。缺陷是不便于集中描寫人物、事件。一種人物、事件分散在不一樣的年代,讀者不易理解其全貌。二、紀傳體:是以人為中心記載歷史的著作。司馬遷《史記》創(chuàng)立了本紀、世家、列傳體裁,突破了編年體的局限,開創(chuàng)了以人物為中心的紀傳體史書先例。這種體例以人為中心,論述歷史人物畢生所經(jīng)歷的重大歷史事件。可以較全面、較集中地描寫人物、刻畫人物,因而對後世文學創(chuàng)作(如小說、故事等的創(chuàng)作)有很大影響。《史記》是紀傳體史書的代表。記事從傳說中的軒轅黃帝起,迄于漢武帝太初年間,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體例,清人趙翼《廿二史札記》作了系統(tǒng)歸納:“司馬遷參酌古今,發(fā)凡起例,創(chuàng)為全史:本紀以序帝王,世家以記侯國,拾表以系時事,八書以詳制度,列傳以志人物。然後一代君臣政事,賢否得失,總匯于一編之中。自此例一定,歷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圍,信史家之極則也。”《史記》全書130篇,分為12本紀、10表、8書、30世家、70列傳五大類,計526500多字。這種體裁被後裔統(tǒng)治者確定為正史體例,為後來的歷史學家所采用。從《史記》算起計有“二拾四史”、“二拾五史”、“二拾六史”之說。三、紀事本末體:是一種以事為綱的史書體裁。這種體裁創(chuàng)始于南宋袁樞,他據(jù)《資治通鑒》編了一部《通鑒紀事本末》,把1300數(shù)年的歷史歸納為230多種專題。如本書第一卷的三個專題是“三家分晉”、“秦并六國”、“豪杰亡秦”,敘事集中,眉目清晰。後裔有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高士奇《左傳紀事本末》等。這種體例的特點是:以歷史事件為主線,將與某一事件有關(guān)的歷史記載集中在一起,便于人們理解歷史事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