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兼愛》 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案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1頁
7 《兼愛》 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案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2頁
7 《兼愛》 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案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3頁
7 《兼愛》 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案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4頁
7 《兼愛》 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案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7《兼愛》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案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兼愛》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了解墨子的生平及《墨子》的思想內容。

借助工具書疏通文意,理解作者“兼愛"的主張。

理清文章的說理結構,體會墨子說理嚴密的邏輯特點。

探究墨子質樸深刻的說理之美,體會其論證繁復的寫作風格。

【教學過程】

導入:

在《左傳》里有這樣一句話: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

“兼愛”就是天下人互相關愛。它是不分等級、不分差別、不分親疏遠近的。君主與臣民要互相關愛,富人與窮人要互相關愛,貴族與庶民要互相關愛。墨子希望用愛來救治這個亂世,也希望這個亂世最終能成為“兼相愛"的美好國度。“兼愛”思想與墨子的民本思想有關,還與墨子本人所具有的人格魅力有關系。

一、走近墨子,初識“兼愛"

(一)墨子其人。

墨子,名翟(dí),是春秋末期戰國初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墨子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農民出身的哲學家,創立了墨家學說。墨子創立了以幾何學、物理學、光學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學理論。在春秋戰國時期他和孔子兩人被并稱為“顯學”大師,有“非儒即墨"之稱,成為天下人學習的榜樣。《墨子》一書,是墨子及其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匯編。語言質樸,邏輯嚴密,善于運用具體事例說理。中國古代嚴格意義上的論說文,就是從《墨子》開始的。

(二)背景探尋。

墨子生活在春秋戰國之交。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社會的大轉型、大變革時期。在那個禮崩樂壞、王權衰敗、諸侯爭鋒的時代,舊的政治、經濟秩序乃至社會倫理秩序漸趨崩解,而新的政治經濟秩序和社會倫理秩序尚未完全建立起來,一切都處在劇烈的變革之中。廣大勞動人民飽受戰亂之苦,極度渴望過上安定太平的生活。

(三)主要思想。

墨子有極強的憂患意識、入世風骨及救世精神,積極尋找著救世的藥方,他站在平民立場上為維護民眾與弱小國家的生存,提出了“兼愛”、“非攻"等主張。他的思想核心是兼愛。兼愛是墨子人文學說的綱領和精髓,是道義的最高理想。同時也帶有強烈的理想色彩。《兼愛》有上、中、下三篇,課文選的是上篇。

他的其他理論主張還包括:

政治:主張“尚賢”與“尚同"。提出了維護和平,反對侵略的“非攻”的主張。

經濟:主張“強本節用”,即重視生產,崇尚節儉,人人參與勞作并分工合作、各盡所能。主張量功分祿,以勞定賞。

倫理:主張“兼愛”。為官的要“興萬民之利,除萬民之害”,為民的要相親相愛,交互得利。

教育:主張教育目的是實現救世濟民。重視教授生產、軍事技能、自然科學知識和邏輯知識。

軍事:主張“有備無患”,反對侵略戰爭,主張采取防御戰術。主張外交上要“遍禮四鄰諸侯”,爭取國際上的支持。

二、細讀文本,理解“兼愛”

(一)借助課下注釋,自主研讀文本,畫出每段的關鍵句。

第一段: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第二段:當察亂何自起?起不相愛。

第三段: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

第四段: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

(二)研習任務1:“兼愛"是墨子針對治理國家混亂提出的思想和主張,在第一段中,墨子為何要用一半的篇幅提及“醫生治病”呢?

第一段: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不能治。譬(比)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則弗能攻。治亂者何獨(何誰,誰人)不然?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弗能治。

1.醫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則弗能攻。

類比論證、對比論證

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不能治。

2.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___不知亂之所自起,則弗能治。

對比論證

3.小結1:第一段綱舉目張,領起下文。運用對比論證、類比論證等手法,讓讀者更容易理解抽象的觀點,即“知亂之所自起"對于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三)研習任務2:“知亂之所自起”對于治理天下非常重要,在墨子看來,“天下之亂"有哪些呢?是如何產生的?

第二段: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當(同“嘗”,嘗試。)察亂何自起,起不相愛。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謂亂也。子自愛,不愛父,故虧(使……受損失)父而自利(使……獲益);弟自愛不愛兄,故虧兄而自利;臣自愛,不愛君,故虧君而自利。此所謂亂也。雖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謂亂也。父自愛也,不愛子,故虧子而自利;兄自愛也,不愛弟,故虧弟而自利;君自愛也,不愛臣,故虧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愛。雖至天下之為盜(偷竊財物的人)賊(搶奪財物的人)者,亦然。盜愛其室,不愛異室,故竊異室以利其室;賊(搶奪、傷害)愛其身,不愛人,故賊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愛。雖至大夫之相亂家(卿大夫的封地)、諸侯之相攻國(王侯的封地)者,亦然。大夫各愛其家,不愛異家,故亂異家以利其家;諸侯各愛其國,不愛異國,故攻異國以利其國。天下之亂物,具此而已矣。

墨子先將“不愛"的情況分為三類:“子不愛父”“弟不愛兄"“臣不愛君”,緊扣這三類,由因導果,得出“虧父""虧兄”“虧君"。又分析與之相對的三類情況,“父不愛子”,“兄不愛弟”,“君不愛臣”,由因導果,得出“父虧子”“兄虧弟"“君虧臣”,先后三類兩兩對局進行分析,指出這種虧人而自利的實質就是亂,是“天下之亂"。墨子用例作為條件,論證不相愛是亂的根源。這一層墨子緊緊圍繞“亂起不相愛”進行論證,因果相循,邏輯嚴密,兩兩對舉,句式相似,論述一氣貫之,頗有氣勢。

墨子又用了兩個“雖”,將“察亂何自起,起不相愛”,擴展到更廣泛的方面:“雖至天下之為盜賊亦然。

小結2:第二段從“君臣兄弟父子、盜賊、國家"三個方面指出天下之亂(事實論證),分析并論證亂象產生的原因是“當察亂何自起?起不相愛”。說理嚴密,不避繁復。

(四)研習任務3:第一段作者運用對比論證和類比論證的手法,第二段運用事實論證和“故"雖”等關鍵詞進行論證,那么第三段作者運用了哪些論證技巧進行說理呢?

第三段: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愛。若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猶有不孝者乎?視父兄與君若其身,惡施不孝?(惡施,怎么施行。惡,wū,疑問代詞,相當于“何"怎么”。在《齊桓晉文之事》里我們學過“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猶有不慈者乎?視弟子(弟子:弟弟和子女)與臣若其身,惡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亡:同“無”,沒有)猶有盜賊乎?視人之室若其室,誰竊?視人身若其身,誰賊?故盜賊有亡。猶有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乎?視人家若其家,誰亂?視人國若其國,誰攻?故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治:形容詞,治理得好,安定太平)

小結3:第三段正面分析問題,通過假設論證,鋪排、反問等方式論證了若天下“兼相愛"就不會出現不孝、不慈、盜賊橫行、卿大夫相互襲擾、諸侯相互攻伐的現象。在分析問題的基礎上,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即“使天下兼相愛”。

(五)研習任務4:韓非子:“不入于儒,即入于墨。"孟子:“天下之言,不歸楊朱。則歸墨。”“兼愛"就是天下人互相關愛。它是不分等級、不分差別、不分親疏遠近的。本文是如何一步步表明自己觀點的?

第四段:故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惡得不禁惡而勸(第一個,怎么;第二個,憎恨。鼓勵、勉勵)愛!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故子墨子(墨子的弟子對墨子的尊稱。第一個“子”相當于“老師”,第二個“子”是對男子的尊稱。用現在的說法就是“我的老師墨先生")曰不可以不勸愛人者,此也。

第四段概括總論點“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并鼓勵人民奉行兼愛思想。

文章開門見山提出要治理好天下的混亂必須要知道混亂產生的源頭,就像醫生要知道病人的病根才能對癥下藥,把病治好一樣。接著指出天下混亂產生的原因是人們不相愛。接下來進入第二層,文章的論述從父子、兄弟、君臣之間的不相愛,到盜賊橫行,再到大夫互相侵害、諸侯互相攻伐,指出禍亂產生的原因是“起不相愛"。然后,運用假設論證,闡述若天下“兼相愛”就不會出現不孝、不慈、盜賊橫行、卿大夫相互襲擾、諸侯相互攻伐的現象。在分析問題的基礎上,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即“使天下兼相愛"。最后一層歸納論點,得出“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的結論,總結全文。論辯一氣呵成,富于說服力與邏輯力量。

小結4:本文論證特點——說理嚴謹,邏輯嚴密。

三、研讀文本,品味語言

研習任務5:《墨子·兼愛上》全篇內容,如果換做孔子,一句就說完了。子曰:“天下之亂,皆起不相愛;使天下兼相愛,治矣。"墨子為何要反復論說?

錢振鍠《名山小言》:“文章有為我與兼愛之不同。為我者只取我自家明白,雖無第二人解,亦何傷哉,老子古簡,莊生詭誕,皆是也。兼愛者必使我一人之心共喻于天下,語不盡不止,孟子詳明,墨子重復,是也。”

《荀子·王霸》說:“役夫之道也,墨子之說也。"圣王之道也,儒之所謹守也。”“役夫”,泛指勞動者,卑賤者。“墨子之說”是代表勞動者利益、愿望、要求的學說,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美好理想、善良愿望與奮斗目標。“儒之所謹守"的儒家社會意識形態,在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是代表封建統治者利益、愿望和要求的學說。

時代背景:墨子生活在春秋戰國之交、社會大變革時期,這時奴隸制度已經開始崩潰,封建制度正在逐步建立,禮崩樂壞、王權衰敗、生靈涂炭,社會的動蕩給人民帶來極大的痛苦。廣大勞動人民極度渴望過上安定太平的生活。墨子對現實生活給予積極的關注與思考,認為一切的災難和邪惡都是人們不相愛帶來的惡果,提出了“兼愛”“非攻"等主張,站在平民的立場上堅決地維護勞動人民的生存與安危。

文章使用了繁復論證的方法。墨子為了把意思說清楚,除了語言淺顯外,還不避絮叨,唯恐說不清楚,正面說一遍,反面又說一遍;一個觀點總結過了,下一段還要再總結。例如,說了“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對應則再提出“不知亂之所自起,則不能治";說了“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對應著又提出“不知疾之所自起,則弗能攻"。這是句子中的正反結構,用相反的內容來表述同一的內容——這是起重復強調的目的。

小結5:語言特色——平實質樸,繁復論證。

五、總結:

(一)論證特點——說理嚴謹、邏輯嚴密

(二)語言特色——平實質樸,繁復論證

課堂總結:

歷史沒有選擇墨家來治國,但是時間證明了它的先進性和超前性。如:它所宣揚非攻、兼愛思想,它的尚賢主張,它的節約意識、它的非命思想、它具有的民本意識等等,對我們今天仍有借鑒意義。就連余秋雨先生也是對墨家贊嘆不已:

如果要問我傾向何方,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墨家。雖然難于實行,卻為天下提出了一種純粹的愛的理想。這種理想就像天際的光照,雖不可觸及,卻讓人明亮。

正如余秋雨所說,墨子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站在最底層勞動者和社會弱者的立場上說話的人,他在中國歷史上不可或缺,因為他與眾多圣賢一道展開思想的砥礪和交鋒,共同創造出百家爭鳴的局面。《兼愛》這篇文章告誡我們要懂得相互愛護,只有這樣,社會才能和諧,國家才能富強,百姓才能安居樂業。《兼愛》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探究文本,比較分析,理解“兼愛”的內涵,了解墨子“兼愛"思想的獨特之處。

2.拓展延伸,聯系現實,探究墨子“兼愛”思想在歷史中沒落的原因,思考其對現代社會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中國文化史上,先秦時期“儒墨"二家并稱“顯學”。然而先秦以后,一直到清代以前,研究墨家的人卻不多。梁啟超《墨子學案》說:“墨子所標綱領,其實只從一個根本觀念出來,就是兼愛。"到底墨家“兼愛”是一種怎樣的文化思想呢?今天,我們一起穿越千年,與墨子對話“兼愛”,又將回到當下,探究這種文化思想的現實意義。

二、解讀“兼愛”之意

1.字源分析,明確含義

《說文·秝部》:“兼,并也。"兼,持二禾。”“兼"本義為同時并有,兼愛就是全都愛。“兼”的字形集中地體現了其思想的獨特性。

2.回溯文本,理解內涵

請從課文中找出墨子對兼愛具體的闡述語句,完成下表,總結“兼愛"特點。

兼愛的措施愛人若愛其身視父兄與君若其身視弟子與臣若其身視人之室若其室視人身若其身視人家若其家視人國若其國

兼愛的效果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群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

明確:

(1)“兼愛”就是一種“無親疏遠近,無等級、無差別的平等的一視同仁的愛。

(2)“兼相愛"與“交相利”并舉,把愛人和利己統一起來。這反映出墨家在以“兼相愛"之名行“交相利”之實的良苦用心,人們在兼相愛的同時必須交相利,愛如果不和利相結合,那一定是空洞的,虛幻的。

3.對比儒家深化理解

身逢亂世,百家爭鳴"。墨子為社會開出的藥方是“兼愛”,在他之前,孔子已經開出“仁愛"這個藥方,比較墨家的“兼愛”與儒家的“仁愛"的差異,說說你認為墨家為何否定儒家主張,提倡“兼愛”

(1)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中庸》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https:///guwen/bookv_46653FD803893E4FA202B9FAE2374047.aspx)》

(3)若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猶有不孝者乎視父兄與君若其身,惡施不孝?猶有不慈者乎?視弟子與臣若其身,惡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兼愛》

(4)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慈孝,若此則天下治。——《兼愛》

明確:儒家的仁愛思想是從家庭血緣親情中引申出來的,習慣于從自我開始層層外推:我自己——我的直系血親——百姓——萬物。就是從親情出發,從身邊做起,由此及彼,推己及人。也就是先愛自己人,后愛別人;先愛父母子女,后愛父老鄉親;先愛族人,后愛世人。甚至同一層面,也有先后,比如先父母后子女,先國君后國民。因此,儒家雖然也強調“愛”,也提倡“泛愛眾”,但是它的“愛"是有差別,有等級,有親疏遠近、高低貴賤之分的愛。這和墨家明顯不同。

墨子熟悉儒家,但終于否定了儒家。其中最重要,是以無差別的“兼愛”,否定了儒家有等級的“仁愛"。他認為,儒家的愛,有厚薄,有等級,有區別,有層次,集中表現在自己的家庭,家庭里又有親疏差異,其實最后的標準是看與自己關系的遠近,因此核心還是自己。這樣的愛,是自私之愛。他主張“兼愛”,也就是祛除自私之心,愛他人就像愛自己。——余秋雨《黑色的光亮》

三、探究“兼愛"之法

1.探究歷史拒絕“墨家”的原因

“兼愛"確實是一件“善”物,墨子又認為它是一件“易"事,大禹治水、征討苗族;商湯伐夏桀,周文王治國;周武王伐商紂、安天下,歷史上確實有過“兼愛”存在的時代,但先秦以后墨家發展卻慢慢沉落。這是為什么呢?

提示角度:

(1)墨子歷史認識的局限。

(2)宗法等級觀念的影響。

(3)中國義利觀念的差異。

(4)社會生活環境的制約。

(5)統治階級利益的趨向。

例:

觀點一: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宗法等級觀念根深蒂固。中國古代是宗法等級社會,儒家“愛有等差"的原則維護宗法等級制度,自然得到歷代統治者的青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