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第15單元近代以來中外科技文藝課時達標34第34講現代中國的科技文化與教育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1頁
2025版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第15單元近代以來中外科技文藝課時達標34第34講現代中國的科技文化與教育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2頁
2025版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第15單元近代以來中外科技文藝課時達標34第34講現代中國的科技文化與教育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3頁
2025版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第15單元近代以來中外科技文藝課時達標34第34講現代中國的科技文化與教育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4頁
2025版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第15單元近代以來中外科技文藝課時達標34第34講現代中國的科技文化與教育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課時達標(三十四)一、選擇題1.(2024·貴陽模擬)阿爾及利亞的一份報紙中曾這樣評論我國的一項科技成就:“被自由世界‘拋’在聯合國之外的中國人民,從1949年就起先向社會主義奮勇前進,在短期內實現了巨大的技術革命,‘東方紅’威歷、壯美地為之戴上了皇冠。”這項科技成就是()A.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B.第一顆氫彈試爆成功C.“東方紅一號”人造地球衛星放射成功D.“神舟5號”飛船放射成功答案C解析由題干中的“1949年”“在短期內”“東方紅”等關鍵詞分析可知,應是“東方紅一號”人造地球衛星的放射成功。2.(2024·甘肅調研)孫麗在《“兩彈一星”人文精神哲學反思》一書中說,中國研發“兩彈一星”旨在維護本國平安、地區及世界的和平與安靜,構建和諧的世界,這事實上已經超越了“兩彈一星”科學技術本身的價值。這說明科學技術()A.保障了我國的國家平安B.撐起了中國經濟崛起的愛護傘C.承載了濟世的價值訴求D.維護了地區及世界的和平安靜答案C解析據材料“‘兩彈一星’旨在維護本國平安、地區及世界的和平與安靜,構建和諧的世界,這事實上已經超越了‘兩彈一星’科學技術本身的價值”可以得出科學技術承載了濟世的價值訴求,“兩彈一星”保障了我國的國家平安,但不合題意,故A項錯誤;撐起了中國經濟崛起的愛護傘也不合題意,故B項錯誤;故C項正確;維護了地區及世界的和平安靜也不合題意,故D項錯誤。3.(2024·邢臺月考)新中國成立以后,文學雜志和出版社都被納入國家體制之中。大眾傳媒通過相對固定的模式,傳播人民群眾觀賞寵愛的民族英雄和角色模型。大眾傳媒的這種改變()A.滿意了廣闊人民群眾對不同文化的需求B.有助于新的意識形態的構建C.造成新中國成立初中國文化凋零的局面D.使報紙雜志浪漫主義色調深厚答案B解析傳播人民群眾觀賞寵愛的民族英雄和角色模型,使人們接受新的思想和意識,有助于新的意識形態的構建,B項正確。4.(2024·九江一中測試)1949年以后,特殊是50年頭中期至60年頭初期,中國大陸史學界圍圍著中國古史分期問題、中國封建土地全部制形式問題、中國封建社會農夫斗爭問題、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問題、漢民族形成問題等五個基本理論問題綻開了大規模探討和爭鳴,這被稱為史學界的“五朵金花”。當時“五朵金花”的探討()A.有利于唯物史觀的普及B.顯現史學探討的碎片化C.導致了“雙百”方針的中斷D.加速史學理論的本土化答案A解析在“五朵金花”問題的探討中,都運用了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故A項正確。5.(2024·成都模擬)20世紀50年頭末至60年頭早期,香港影片在上海上映時場面火爆,除少數戲曲片外,“幾乎場場滿座”。而國產電影,尤其是反映“大躍進”的影片,上座狀況卻黯然失色。這一反差表明()A.香港電影更能反映社會現實B.國產電影的制作技術低下C.這一時期文化氛圍相對寬松D.“大躍進”運動的持續深化答案C解析據材料“香港影片在上海上映時場面火爆,除少數戲曲片外”“國產電影,尤其是反映‘大躍進’的影片,上座狀況卻黯然失色”可知,人們可以比較自由地選擇各種題材的電影,說明這一時期文化氛圍相對寬松,故C項正確。6.(2024·全國百校聯盟聯考)據有關統計,1956年一年中全國性學術會議達50多次,學術論文和報告也達2000篇,都超過以往任何一年。此現象()A.是“雙百”方針推動的結果B.說明我國科技獨創碩果累累C.體現了教化對科研的促進D.是蘇聯科研模式影響的結果答案A解析據題干及所學,1956年中共確定的雙百方針推動了科學發展和文化事業旺盛,故選A項。材料沒有反映科技獨創成果累累,B項錯誤;材料中科研成果突出是學術研討的結果,C項錯誤;材料沒有體現出與蘇聯科研模式的關系,D項錯誤。7.(2024·海南八校聯考)1957年,王蒙的作品《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因指責官僚主義而被劃為“右派”。1962年,毛澤東對此說:“反對王蒙的人提出北京沒有這樣的官僚主義,中心還出過王明、出過陳獨秀,北京怎么就不能出官僚主義?”由此可見當時()A.中心對“左”傾思想曾予以訂正B.“雙百”方針得到了全面落實C.黨的工作重心是反對官僚主義D.文藝領域徹底清算了“左”傾路途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知,毛澤東認為把王蒙劃為“右派”是錯誤的,說明當時中心對“左”傾思想曾予以訂正,故選A項。8.(2024·昆明調研)1950年,教化部接管了天主教會開辦的輔仁高校,后并入北京師范高校。隨后,又接收了受帝國主義津貼的燕京高校等二十所高等院校、五百多所中學、一千一百多所小學。這一舉措()A.徹底改造舊教化B.對教化撥亂反正C.提高了教化質量D.收回了教化主權答案D解析A、C項從材料中無法體現;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實現對教化的撥亂反正,與材料中時間不符,故B項錯誤;材料中教化部對輔仁高校等學校的接收,說明新中國收回了教化主權,故D項正確。9.(2024·梅州質檢)1952年,中國大規模調整了全國高等學校的院系設置:高等學校由211所減為182所,其中綜合性院校由55所減為13所,工科院校由33所增加為39所,師范院校由12所增加為32所,農林院校由17所增加為29所。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等學科被取消。此外,私立高校和原教會高校全部改為公立。這次高校院系調整()A.適應了大規模工業化建設的須要B.仿效了英美高校體系限制人文社會科學C.是在三大改造成功完成的狀況下作出的舉措D.將發展國防高科技作為調整工作的重心答案A解析從材料可知,1952年高等院校調整中,工科、農林、師范院校增加了,這次院系調整是為了適應新中國大規模工業化建設的須要,A項正確。英美高校體系并未限制人文社會科學發展,B項錯誤;我國三大改造完成是在1956年,而高校院系調整是在1952年,C項錯誤;建國初中國發展的重心并非國防高科技,而是重工業,D項錯誤。10.(2024·衡水中學調研)1977年10月12日,國務院發出了復原高考的文件。學生報考資格的政治審查主要看本人的表現,破除“成分論”。這是當時我國()A.提出“三個面對”的須要B.教化撥亂反正的須要C.開展“教化革命”的須要D.提出“科教興國”的須要答案B解析材料“學生報考資格的政治審查主要看本人的表現,破除‘成分論’”,反映了“文革”結束后我國教化領域撥亂反正的須要,故B項正確;“三個面對”提出的時間是1983年,故A項錯誤;“教化革命”起先于“文革”期間,故C項錯誤;“科教興國”戰略提出的時間是1995年,故D項錯誤。11.(2024·合肥調研)1951年,教化部和全國教化工會宣布“五一勞動節”同時為“老師節”,但執行的結果是老師節沒有了。198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確定將每年的9月10日定為老師節。這一改變()A.說明傳統文化忽視老師地位B.推動完整的國民教化體系形成C.有助于形成重教的社會風氣D.依據科教興國的戰略構想提出答案C解析結合材料可知,20世紀80年頭我國設立“老師節”的舉措體現了改革開放新時期尊師重教的內涵,C項正確。傳統文化并未忽視老師的地位,A項錯誤;尊師重教與國民教化體系屬于兩個不同的范疇,B項錯誤;“科教興國”戰略提出于1995年,D項與材料中時間不符。12.(2024·河南中原名校質檢)2024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民族教化的確定》要求,保留并進一步完善邊疆山區、牧區、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少數民族考生高考加分實惠政策。該項規定的實質()A.鞏固民族區域自治制度B.體現教化公允和民族同等C.推動高考制度深化改革D.加大少數民族的教化投入答案B解析材料說明的是民族教化,與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無關,故A項錯誤;為加快民族教化的發展,賜予少數民族考生以高考加分政策,是對少數民族的一種公允和同等,故B項正確;推動高考制度改革,不是實質,故C項錯誤;材料沒有體現教化投入,故D項錯誤。二、非選擇題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鄧嗣禹在《中國考試制度史》中論及科舉制:“(隋創進士科之后)歷代踵行,時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閑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1910年梁啟超說“科舉非惡制也”,“此法實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獨創也”。1912年,孫中山在《臨時政府公報》第24號中提及考試的重要意義:“任官授職,必賴賢能,尚公去私,厥惟考試。”孫中山的觀點導致了后來民國考試院的建立,事實上是科舉制的復活。材料二高考的全稱是“一般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其基本立場應立足于服務一般高等學校的人才選拔。……1997年,為紀念復原高考20周年,《人民日報》有這樣一句評價:復原高考,挽救了我們的民族和國家。原教化部考試中心主任楊學為曾一語道破地指出:高考的社會作用遠遠超出了考試、招生、教化;1977年高考復原的不僅僅是一項考試,更是學問的價值、學問分子的地位,是社會流淌的渠道、社會的公允。——于涵《高考制度復原40周年內容改革評述》(《中國考試》2024年第3期)(1)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概括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特點,并指出1905年清政府廢止科舉制度的根本緣由。(2)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比較古代科舉制和當代高考制度的主要異同點。(3)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談談你對當前高考制度改革的看法。答案(1)特點:持續時間長;不斷發展完善;選拔方式規范;公允公正,影響深遠。緣由:科舉制度不能適應近現代化的現實須要。(2)異:前者是為國家選拔官吏,后者是為高校選拔新生。同:都由國家統一組織考試,具有多方面社會功能;都堅持擇優錄用,成果面前人人同等;都有利于弘揚學問價值,提高學問分子地位,推動文化教化普及;都促進了社會流淌,有利于社會公允。(3)看法:利用考試選拔人才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高考改革應合理揚棄傳統,實事求是,改革創新。(言之成理即可)1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19世紀40年頭,兵器家龔振麟借鑒英軍火輪,并參考林則徐供應的《車輪船圖》仿制成“車輪戰船”。1905年,清政府成立學部。1909年,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張鐵路通車。1914年,任鴻雋等一批留美學生,組織民間的中國科學社。1928年,在蔡元培推動下,國民政府成立了中心探討院。隨后,在殷墟發覺了大量青銅器和甲骨卜辭,籌建了紫金山天文臺,還對我國的地下資源作了大量的地質勘探工作。20世紀30、40年頭,涌現出葉企孫、吳有訓、吳大猷等一批有世界影響的科學家。1949年,新中國成立了中國科學院(中國自然科學最高學術機構)。1956年,毛澤東發出了“向科學進軍”的號召。國家先后制定實施了《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1963年至1972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20世紀60、70年頭,我國取得了人工合成胰島素、“兩彈一星”、雜交水稻等尖端科技成果。1978年,全國科技大會召開。1995年,我國提出“科教興國”戰略。2000年,設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5年,屠呦呦獲諾貝爾獎。2024年,中國科學院共擁有12個分院、100多家科研院所、130多個國家級重點試驗室,建成了完整的自然科學學科體系,整體水平已進入世界先進行列。經國務院批準,2017年5月30日,將成為我國首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閱讀材料,概括中國近現代科技發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