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8eq\a\vs4\al(第2講群落的結構和演替)eq\b\lc\|\rc\(\a\vs4\al\co1(\a\vs4\al(1.群落的結構特征A,2.群落的演替A)))eq\a\vs4\al(考點一群落的結構)[思維導圖·成一統][基礎速練·固根基]1.推斷下列有關說法的正誤(1)一個池塘中的各種魚和植物構成了一個生物群落(×)(2)不同群落中物種豐富度不同,一般來說,越靠近熱帶地區,物種豐富度越高(√)(3)同一物種之間的大魚吃小魚、狼吃羊是捕食現象(×)(4)諺語“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種間關系是共生(×)(5)群落中兩個物種之間可能存在一種以上的種間關系(√)(6)竹林中竹子凹凸錯落有致,體現了群落的分層現象(×)(7)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動物均具有垂直分層現象,以提高光的利用率(×)(8)水平結構上種群的分布與土壤濕度、光照強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長特點有關(√)2.連線各種種間關系的特點與實例3.據圖填空圖中的A、B代表兩種生物,C代表生物的生活條件,箭頭表示能量流淌的方向,則:(1)在圖1中,屬于捕食關系的是②,屬于競爭關系的是①④,屬于互利共生關系的是③。(填圖中序號)(2)若甲:地衣中的藻類和真菌;乙:大、小草履蟲;丙:兔與狐;丁:細菌和噬菌體。則乙~丁對應圖2中哪種能量關系圖。(填圖中序號)乙:__c__;丙:__b__;丁:__d、e__。4.據圖填空(1)寫出圖中群落空間結構的類型:A圖:垂直結構。B圖:水平結構。(2)依據圖示分析確定群落空間結構的主要因素:A圖:植物分層:光照;動物分層:棲息空間和食物條件。B圖:地形的變更、土壤濕度和鹽堿度的差異、光照強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長特點的不同以及人與動物的影響等。[師說考點·解疑難]1.群落的特征群落不是種群的簡潔疊加,它具有種群所不具有的特定特征,包括物種組成、種間關系、空間結構、群落的演替等。2.群落的物種組成(1)每個群落都是由肯定的植物、動物、微生物種群組成的。不同類型的群落必定由不同的物種組成,因此物種組成是確定群落性質最重要的因素,也是鑒別不同群落類型的基本特征。(2)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稱為豐富度,不同群落的物種豐富度是不同的。一般來說,環境條件越優越,群落發育的時間越長,物種越多,群落結構也越困難。(3)不同群落其種類組成的優勢物種是不同的。如常綠闊葉林主要以殼斗科、樟科、山茶科、木蘭科等常綠闊葉樹種為主。北方針葉林種類組成相對比較貧乏,喬木以松、云杉、冷杉和落葉松等屬的樹種占優勢。3.幾種種間關系的比較名稱數量坐標圖特點舉例互利共生相互依靠,彼此有利。數量上兩種生物同時增加,同時削減,呈現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變更地衣,大豆與根瘤菌寄生對宿主有害,對寄生生物有利。假如分開,則寄生生物難以單獨生存,而宿主會生活得更好蛔蟲與人,噬菌體與被侵染的細菌競爭數量上呈現出“誓不兩立”的同步性變更。兩種生物生存實力不同,如圖a;生存實力相同,則如圖b。A、B起點相同,為同一養分級牛與羊,農作物與雜草捕食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為食,數量上呈現出“先增加者先削減,后增加者后削減”的不同步性變更。A、B起點不同,兩種生物數量(能量)存在差異,分別位于不同的養分級狼與兔,青蛙與昆蟲4.競爭的兩種類型(1)資源利用型:兩種生物生活在一起,沒有干脆干涉,只因資源總量削減而影響競爭對手的存活、生殖、生長,間接使競爭對手消亡或受抑制。如高斯用親緣關系和生活習性上很相近的大草履蟲和雙小核草履蟲進行的試驗。(2)干脆干涉型:兩種生物生活在一起干脆相互抑制,如把雜擬谷盜和鋸谷盜放入面粉中一起培育,二者既競爭食物,也相互吃卵來限制彼此種群的增長。5.兩組易混的關系辨析(1)種內斗爭與競爭。簡記為:“同斗爭”、“異競爭”。“同斗爭”:同種生物爭奪資源和空間是種內斗爭,如公羚羊爭奪配偶。“異競爭”:不同生物爭奪資源和空間是競爭,如水稻和稗草爭奪陽光。(2)生存斗爭與競爭。種內斗爭為種內關系,競爭為種間關系,種間斗爭包括競爭,而生存斗爭既包括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系,又包括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的關系,如圖所示:A代表生存斗爭、B代表種內斗爭、C代表種間斗爭、D代表競爭。[研透考情·備高考]考向一群落中生物種間關系的推斷1.某種植物病毒V是通過稻飛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間傳播的。稻田中青蛙數量的增加可削減該病毒在水稻間的傳播。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青蛙與稻飛虱是捕食關系B.水稻與青蛙是競爭關系C.病毒V與青蛙是寄生關系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關系解析:選A病毒V與水稻之間為寄生關系,青蛙數量的增加可削減該病毒在水稻間的傳播,故青蛙以稻飛虱為食,青蛙與稻飛虱之間為捕食關系。2.(2024·海南高考)在某一農田生態系統中,大面積單一種植某種農作物(甲)可導致害蟲A的爆發,改成條帶狀合理地間作當地另一種農作物(乙)后,乙生長良好,害蟲A的爆發也受到了抑制。對此,不合理的說明是()A.新的種間關系不利于害蟲AB.新的群落空間結構不利于害蟲AC.乙的出現使害蟲A的環境容納量下降D.乙和害蟲A存在相互抑制的競爭關系解析:選D間作農作物乙后,害蟲A的爆發受到抑制,說明新的種間關系、新的群落空間結構對害蟲A不利,使害蟲A的環境容納量下降,A、B、C說明合理;乙是農作物,與害蟲A之間不行能存在競爭關系,D項說明不合理。3.下圖甲、乙、丙分別表示在有限空間內培育(或飼養)兩種生物的試驗結果,下列相關的敘述錯誤的是()A.豆科植物與根瘤菌的種群數量變更關系如圖甲所示B.圖乙中b生物對a生物的進化有害無益C.甲、乙、丙分別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競爭關系D.圖丙中試驗初期,競爭與種內互助并存,后期X的種內斗爭加劇解析:選B據圖分析,甲圖是“同生共死”的互利共生關系,乙圖表示“先增加者先削減后增加者后削減”的非同步性變更,屬于捕食,丙圖表示“誓不兩立”的競爭關系;豆科植物和根瘤菌是互利共生關系;捕食關系的兩種生物能共同進化;丙初期種內互助與種間斗爭都會存在,后期因與X競爭的種群消逝,X種內斗爭會加劇。[歸納拓展]三種種間關系曲線的特點與識別(1)互利共生曲線——同步性變更(同增同減)。(2)捕食曲線——不同步性變更的此消彼長(不會導致某種生物滅亡)。在捕食數量關系圖中,捕食者與被捕食者的推斷:①依兩條曲線的關系:捕食者隨著被捕食者的變更而變更,如圖中A先達到最多,B隨后才達到最多,即曲線B隨著曲線A的變更而變更,故B捕食A。②依最大個體數:被捕食者的個體數通常多于捕食者,故由圖中A的最大個體數多于B的,也可推出B捕食A。(3)競爭曲線——看最終結果。一種數量增加,另一種下降甚至降為0,只要曲線中提示兩種生物有共同的空間或食物,則必為競爭,競爭激烈程度取決于空間、食物的重疊范圍。考向二群落的結構及成因4.某池塘中,某種成年魚生活在底層,取食多種底棲動物,而該種魚的幼體生活在水體上層,濾食浮游動物和浮游藻類。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該種魚的幼體與浮游動物具有競爭和捕食關系B.該種魚發育階段不同,其所處養分級可能不同C.底棲動物與浮游動物分層現象屬于群落的垂直結構D.該種成年魚及其幼體在水中的分布構成群落的垂直結構解析:選D該種魚的幼體與浮游動物具有競爭和捕食關系;該種魚發育階段不同,其所處養分級可能不同;底棲動物與浮游動物分層現象屬于群落的垂直結構;該種成年魚及其幼體是一個物種,在水中的分布不能構成群落的垂直結構,僅僅是該物種的分布范圍。5.(2024·江蘇高考,多選)下列關于種群、群落和生態系統的敘述,正確的是()A.調查草地某種蜘蛛種群密度時,要選擇草多的地方,否則結果偏低B.西雙版納熱帶雨林生態系統的自我調整實力強于三北防護林C.一只猛禽追逐另一只抓握著鼠的猛禽,這兩只猛禽屬于捕食關系D.一棵樹上不同高度的喜鵲巢,不能反映動物群落的垂直結構解析:選BD調查草地某種蜘蛛的種群密度可用樣方法,要留意隨機取樣,不能選擇草多的地方;西雙版納熱帶雨林生態系統的物種豐富度要高于三北防護林,生態系統的自我調整實力較強;若兩只猛禽是不同物種,則兩者之間可能存在著捕食關系,若其中一只猛禽追逐的目的是爭奪另一只猛禽抓握著的鼠,則二者之間是競爭關系;一棵樹上不同高度的喜鵲巢屬于同一種生物搭建的,不能反映不同物種在垂直結構上的分布。[歸納拓展]群落的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的成因分析(1)影響地上植物分層的主要因素是光照;群落中植物的分層現象確定了動物的分層現象,影響動物分層的主要因素是食物。群落的分層現象不僅表現在地面上,也表現在地下,但地下分層現象主要與水分和養分物質有關。水域中,某些水生生物也有分層現象,影響因素主要有陽光、溫度、食物、含氧量等。(2)影響群落水平結構的因素包括地形的變更、土壤濕度和鹽堿度的差異、光照強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長特點的不同以及人與動物的影響等,不同地段往往分布著不同的種群,同一地段上種群密度也有差別,它們經常呈鑲嵌分布。從山麓到山頂的群落分布屬于水平結構,主要是由地形起伏造成的。eq\a\vs4\al(考點二群落的演替)[思維導圖·成一統][基礎速練·固根基]1.推斷下列有關說法的正誤(1)群落的演替是取而代之(×)(2)若時間允許,棄耕的農田總會形成森林(×)(3)自然復原林的形成屬于初生演替(×)(4)群落演替的根本緣由在于群落內部,人類活動不會變更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5)某島嶼由海底火山噴發形成,現已成為旅游勝地,島上植被茂密,風景美麗。該島嶼形成后最初進行的群落演替屬于次生演替(×)(6)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種豐富度越來越高的方向演替,而且種間關系越來越困難(√)2.連線群落演替的類型與其特點、實例[題組練透·過考點]題組一群落演替類型的特點及推斷1.(2024·江蘇高考)如圖是某處沙丘發生自然演替過程中的三個階段,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從形成沙丘起先發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階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優勢,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結構C.階段Ⅰ與Ⅱ的沙丘上生長的植物種類完全不同D.階段Ⅲ沙丘上的群落對外界干擾的反抗力穩定性最強解析:選D在沙丘、火山巖、冰川泥上進行的演替屬于初生演替;草本階段的群落也存在垂直結構;群落演替是指優勢取代而非取而代之,所以階段Ⅰ與Ⅱ的沙丘上的植物種類并非完全不同;階段Ⅲ沙丘上的群落生物種類最多,養分結構最困難,自我調整實力最強,所以對外界干擾的反抗力穩定性最強。2.如圖表示兩個群落演替過程中物種豐富度的變更,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甲可表示在火災后森林上進行的演替B.甲中①②處的物種組成相同C.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歷時短D.若氣候條件相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解析:選B由圖中曲線可知,甲為次生演替,如在火災過后的森林上進行的演替;甲中①②處的物種豐富度雖然相同,但是物種組成不肯定相同,因為在演替過程中,可能出現新物種;乙為初生演替,如裸巖上進行的演替,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在氣候條件相宜的狀況下,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歸納拓展]“二看法”區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eq\b\lc\{\rc\(\a\vs4\al\co1(①原先從沒有過植被或原有植被被徹底殲滅的環境上的演替是初生演替,②原有群落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的環境上的演替是次生演替))eq\a\vs4\al(\b\lc\{\rc\(\a\vs4\al\co1(①經驗的時間長,速度緩慢是初生演替,②經驗的時間短,速度較快是次生演替)))題組二群落演替的趨勢和規律3.(2015·浙江高考)在沙漠的一個灌木群落中,某種基于種子繁殖的灌木,其分布型隨著生進步程會發生變更,幼小和小灌木呈集群分布,中灌木呈隨機分布,大灌木呈勻稱分布。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這種變更使群落的水平結構發生變更B.這種變更是群落演替所引起的結果C.勻稱分布的形成緣由主要是種內競爭D.集群分布主要是由于種子不能遠離母株所致解析:選B在灌木的生進步程中,其分布型由集群分布到隨機分布再到勻稱分布,使群落的水平結構發生了變更。大灌木由于彼此競爭養料和水分而傾向于勻稱分布,這不是群落演替的結果。大灌木勻稱分布主要是種內競爭的結果,即它們相互爭奪空間、水分、養料等。幼小和小灌木集群分布主要是因種子落在母株旁邊。4.某山區實施退耕還林之后,群落經過數十年的演替發展為樹林。下圖甲、乙、丙分別表示群落演替的三個連續階段中不同優勢植物種群數量變更狀況。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Ⅰ階段起先時甲植物種群數量為零,所以此演替為初生演替B.Ⅱ階段的優勢植物種群最可能是灌木,Ⅲ階段的群落具有明顯的垂直分層現象C.演替中后一階段優勢物種的興起,會造成前一階段優勢物種的消亡D.該過程中,生態系統的復原力穩定性會漸漸提高解析:選BⅠ階段起先時甲植物種群數量為零,并不代表沒有其他生物,所以此演替為次生演替;山區實施退耕還林之后發生的演替過程一般為草本→灌木→喬木;演替中后一階段優勢物種的興起會造成與前一階段優勢物種的競爭,但處于競爭劣勢的并不肯定消亡;該過程中,生態系統的反抗力穩定性會漸漸提高,復原力穩定性下降。5.一塊棄耕的農田,很快會雜草叢生,幾年后,草本植物起先削減,各種灌木繁茂起來,最終演化成一片森林,成為一個相對穩定的生態系統。在此演化過程中,相關變更趨勢正確的是()A.①③ B.②④C.①④ D.②③解析:選B由農田生態系統演化為森林生態系統的過程中,養分結構越來越困難,物種豐富度越來越高,經過長時間的演替成為一個相對穩定的生態系統。生態系統在達到穩態后,物種豐富度、凈光合作用產量、固定太陽能總量基本保持不變,而①③圖中的曲線都有下降趨勢,因此是錯誤的。[歸納拓展]1.正確理解群落演替中的“演替”(1)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演替過程中一些種群取代另一些種群,是一種“優勢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喬木占據優勢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蘚等。(2)演替是“不行逆”的:演替是生物和環境反復相互作用,發生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不行逆變更,但人類活動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進行。(3)演替是一個漫長但并非永無休止的過程:當群落演替到與環境處于平衡狀態時,就以相對穩定的群落為發展的頂點。2.群落演替的方向和結果(1)群落演替的方向:演替是群落組成向著肯定方向、具有肯定規律、隨時間而變更的有序過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預見的或可預料的。①自然條件下,群落的演替一般朝著物種多樣化、群落結構困難化、生態功能完善化的方向發展。②最終的演替結果主要由演替地所處的自然條件確定。如在干旱的荒漠地區很難形成森林。(2)群落演替的結果:①能量:總生產量增加,群落的有機物總量增加。②結構:生物種類越來越多,群落結構越來越困難。③穩定性:演替是生物和環境反復相互作用,發生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不行逆變更,反抗力穩定性越來越高。[課堂鞏固練—小試身手]1.(2024·海南高考)將相等數量的硝化細菌和大腸桿菌分別接種到含銨鹽的無機鹽培育液中,在相宜溫度下振蕩培育。若用虛線表示大腸桿菌的生長趨勢,實線表示硝化細菌的生長趨勢,則下圖中能正確表示兩種菌體生長趨勢的是()解析:選C硝化細菌和大腸桿菌之間存在競爭。硝化細菌能夠將環境中的氨氧化成亞硝酸,進而將亞硝酸氧化成硝酸,并利用這兩個化學反應釋放的能量進行化能合成作用,將CO2和H2O合成糖類,因此接種到含銨鹽的無機鹽培育液中的硝化細菌繁殖速度快于大腸桿菌。2.(2014·江蘇高考)下列關于種群和群落的敘述,錯誤的是()A.一片草地上的全部灰喜鵲是一個灰喜鵲種群B.可以用標記重捕法調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種群密度C.演替達到相對穩定的階段后,群落內物種組成不再變更D.洪澤湖近岸區和湖心區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構成群落的水平結構解析:選C生活在肯定區域內的同種生物的全部個體稱為一個種群;標記重捕法適用于活動實力強、活動范圍較大的動物種群密度的調查,調查壁虎的種群密度可用標記重捕法;群落演替到相對穩定的階段后,群落內物種的組成相對穩定,但并非不再變更;近岸區和湖心區屬于不同地段,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的生物種類不同,構成群落的水平結構。3.(2024·浙江選考)某森林曾被開墾用于種植農作物,后因產量不高而棄耕,若干年后又復原到森林。下列關于該演替的敘述,錯誤的是()A.該演替屬于次生演替B.演替過程中群落結構不變C.人為因素引發了該演替D.棄耕地中有種子等繁殖體解析:選B棄耕地中保留了土壤基質和有生存力的孢子和種子等繁殖體,在此基礎進行的演替屬于次生演替;由“某森林曾被開墾用于種植農作物,后因產量不高而棄耕,若干年后又復原到森林”可知,該演替是人為因素引發的;棄耕地演替為森林的過程中,群落的物種多樣性會增加,食物鏈也會增加,群落的結構漸漸困難。4.(2024·北京高考)酸雨指pH小于5.6的大氣降水。在試驗室中模擬酸雨噴淋樟樹和楝樹的樹苗。結果發覺,楝樹的高度比比照組低約40%,而樟樹的高度沒有明顯差異。結合生態學學問所作的合理推想是()A.酸雨對楝樹種群中個體的株高影響較明顯B.酸雨對樟樹種群密度的影響比對楝樹的大C.森林生態系統物種豐(富)度不受酸雨影響D.楝樹生長的群落中,其他樹種都不耐酸雨解析:選A楝樹在酸雨噴淋環境下比比照組高度低了約40%,而樟樹的高度沒有明顯差異,因此酸雨對楝樹種群中個體的株高影響較明顯。題干信息沒有給出酸雨對兩個樹種的種群密度、物種豐富度的影響及其他樹種對酸雨的耐受性的相關信息,不能得出B、C、D項所述推想。[課下模擬練—自我檢測]一、選擇題1.下列生物間的關系,與圖中物種甲、乙數量變更相符的是()A.大草履蟲和雙小核草履蟲B.T2噬菌體和大腸桿菌C.豆科植物和根瘤菌D.雪兔和猞猁解析:選D曲線的變更表明,甲和乙之間是捕食關系。大草履蟲和雙小核草履蟲之間是競爭關系,T2噬菌體和大腸桿菌之間是寄生關系,豆科植物和根瘤菌之間是互利共生關系。2.為愛護生態環境,不少地區進行“退耕還林”,該過程有關生物群落的敘述正確的是()A.人類活動不會影響群落的演替方向B.群落的垂直結構漸漸困難化C.群落的水平結構沒有變更D.以上變更屬于初生演替解析:選B“退耕還林”過程中,群落的物種增加,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均會漸漸困難化;該過程屬于次生演替。3.(2024·徐州學測模擬)福壽螺原產于亞馬遜河流域,1981年引入廣東地區后因過度繁殖被釋放到野外,因其破壞了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被我國列為首批外來入侵物種。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調查福壽螺的種群密度可采納標記重捕法B.福壽螺引入初期,其種群密度呈“S”型增長C.福壽螺引入后導致該地區原有物種數量劇增D.不能引入該地區沒有的天敵來防治福壽螺解析:選D福壽螺屬于活動實力弱、活動范圍小的動物,應采納樣方法調查福壽螺的種群密度;福壽螺引入廣東地區后過度繁殖,說明福壽螺引入初期,其種群密度呈“J”型增長;福壽螺引入后破壞了該地區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導致原有物種數量削減,甚至滅亡;引入該地區沒有的天敵,可能會大量繁殖,造成新的物種入侵,故不能引入該地區沒有的天敵來防治福壽螺。4.下列有關群落的敘述,錯誤的是()A.群落有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B.演替是生物群落的特征之一C.群落中物種之間是相互聯系的D.群落是由空氣、水和生物組成的解析:選D群落的空間結構包括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群落特征包括物種豐富度、種間關系、空間結構、群落演替等;群落是肯定自然區域內全部生物個體的總和,不包括無機環境。5.如圖中兩條曲線表示群落演替的兩種類型,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A.曲線①可表示森林火災前后的演替過程B.曲線②可表示發生在火山巖上的演替過程C.M、N點物種組成基本不會發生變更D.①類型的演替速度明顯快于②類型解析:選C由起點可知,曲線①②分別為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隨著演替的進行,群落的物種組成在發生變更,M、N點處物種數目相同,但物種組成不肯定相同。6.下列關于種群和群落的敘述,錯誤的是()A.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B.自然條件下,種群數量都呈“S”型增長C.物種組成是區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D.捕食關系對維持群落穩定有重要作用解析:選B在自然條件下,種群一般呈“S”型增長,但遇到特別狀況,如地震,可能會造成種群數量急劇下降,甚至滅亡。7.探討者調查了大別山不同海拔高度的9個馬尾松林群落的物種豐富度,結果如圖所示(注:字母A~I代表不同群落類型,A為發育早期的群落,B、C、D、E為發育中期的群落,F、G、H、I為發育晚期的群落),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大別山的全部馬尾松可稱為一個種群B.調查馬尾松的年齡結構,可以預料種群數量的變更C.群落G的垂直結構中不同層的物種豐富度都是最低D.在群落發育晚期,物種豐富度削減的緣由是種間競爭加劇解析:選C視察圖示可知,群落G的喬木層、草本層的物種豐富度高于群落H、I的同一層次。8.(2024·南京模擬)探討者調查了大別山不同海拔高度的9個馬尾松林群落的物種豐富度,結果如圖(注:字母A~I代表不同群落類型,A為發育早期的群落,B、C、D、E為發育中期的群落,F、G、H、I為發育晚期的群落)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大別山的全部馬尾松可稱為一個種群B.調查馬尾松的年齡結構,可以預料種群數量的變更C.群落G的垂直結構中不同層的物種豐富度都是最低D.在群落發育晚期,物種豐富度削減的緣由是種間競爭加劇解析:選C種群是肯定區域內同種生物全部個體的總和,大別山的全部馬尾松可以稱為一個種群;年齡結構是預料種群數量變更的主要依據;群落G的垂直結構中喬木層的物種豐富度大于多數群落;群落發育晚期,空間資源有限,種間競爭加劇導致物種豐富度削減。9.瘧原蟲在人體內只能進行無性生殖,在按蚊體內才進行有性生殖。人被感染瘧原蟲的按蚊叮咬后可患瘧疾。在水中,按蚊幼蟲(孑孓)以藻類和細菌為食,同時又被魚類捕食。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瘧原蟲與人是寄生關系B.藻類屬于生產者,孑孓和魚類屬于消費者C.瘧原蟲與按蚊是共生關系D.魚類與藻類既存在捕食關系,也存在競爭關系解析:選C瘧原蟲與人是寄生關系,與按蚊之間也是寄生關系。藻類能進行光合作用,在生態系統中屬于生產者;孑孓和魚類是以其他生物為食的異養生物,在生態系統中屬于消費者。魚類以藻類為食,二者之間存在捕食關系;魚類與藻類生活在同一空間,會因爭奪生存空間、氧氣等有限的生存條件而產生競爭。10.(2024·鹽城模擬)外來物種薇甘菊入侵某生態系統后,隨時間推移,植物種類數及碳儲量變更如下表。據表分析,隨著薇甘菊入侵程度加強,下列結果合理的是()未被入侵時期稍微入侵時期重度入侵時期植物種類(種)15211864碳儲量(噸/公頃)植被56.649.842.1凋落物2.03.96.1土壤160.9142.8115.3A.生產者固定的總能量漸漸增加B.植物的豐富度和種群密度均下降C.土壤中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漸漸減弱D.植被凋落程度有增大的趨勢解析:選D從表中數值可以看出,隨著薇甘菊入侵程度加強,植被中碳儲量在削減,說明生產者固定的總能量在削減。植物種類削減,說明豐富度在下降,但是無法推斷種群密度是上升還是下降。凋落物增加,說明植物凋落程度有增大趨勢,但是土壤中碳儲量削減,說明土壤中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漸漸增加。11.亂石窯裸地上的群落演替過程如下圖所示。據圖分析正確的是()A.亂石窯裸地與人工砍伐后的闊葉林上發生的演替種類相同B.相同群落發生的群落演替演化的群落類型相同C.雜木植物群落的物種豐富度大于闊葉林群落D.上述演替中,養分結構趨于困難,有機物總量增多解析:選D亂石窯裸地發生的演替為初生演替,人工砍伐后的闊葉林有土壤、植被等條件,其上發生的演替屬于次生演替;從圖形分析,雜木植物群落在山坡地帶和凹谷地帶由于環境因素不同,發生不同方向的演替;雜木植物群落向闊葉林群落演替過程中物種豐富度增大;無論是亂石窯裸地→…→針闊混交林群落和闊葉林群落的初生演替,還是砍伐后的闊葉林上發生的次生演替,演替過程中都是養分結構越來越困難,植物種類和數量增多,有機物總量增多。12.(2024·南京一模)前不久,印尼火山噴發大量巖漿形成火山巖。預料若干年后,該火山巖上可著生草本植物。下列有關這一群落演替過程的敘述,錯誤的是()A.該群落演替類型屬于初生演替B.該過程通常不出現地衣和苔蘚植物C.人類活動會影響該過程的方向和速度D.該過程最先出現的動物是植食性動物解析:選B初生演替是指在一個從來沒有植被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植被,但被徹底殲滅了的地方發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巖、冰川泥地上進行的演替。題中所給演替類型發生在火山巖上,因此屬于初生演替;在光裸的巖石上發生的初生演替包括以下階段:裸巖階段→地衣階段→苔蘚植物階段→草本植物階段→灌木階段→森林階段,因此該過程會出現地衣和苔蘚植物;人類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殺動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所以說人類活動往往會使群落演替依據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進行;初生演替過程中,最先的植物為地衣,其次是苔蘚,有了植物,土壤才能固定,才有可利用的有機物,才會出現動物,所以最先出現的動物為植食性動物。13.(2024·南通考前卷,多選)下列關于種群和群落的敘述,正確的是()A.在志向條件下,影響種群數量增長速率的因素主要是環境容納量B.森林中各種生物的垂直分層現象不都是由光照干脆確定的C.群落演替過程中,群落物種豐富度呈先增大后穩定的特點D.探討物種豐富度可在種群和群落兩個層次上進行解析:選BC在志向條件下,影響種群數量增長的因素主要是誕生率和死亡率;森林中植物的垂直分層現象是由光照確定的,而動物的分層現象是由食物和棲息場所確定的;群落演替過程中,群落物種豐富度呈先增大后穩定的特點;物種豐富度屬于群落水平上探討的問題。14.(2024·無錫檢測,多選)下列關于種群、群落和生態系統的敘述,正確的是()A.種群的環境容納量是指種群的最大數量B.一般用抽樣檢測法探究培育液中酵母菌種群密度C.太湖近岸區和湖心區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構成群落的水平結構D.獅與羚羊依據氣味獵捕和躲避,說明信息能調整種間關系解析:選BCD種群的環境容納量是指在環境條件不受破壞的狀況下,肯定空間中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探究培育液中酵母菌種群密度,一般用抽樣檢測法;太湖近岸區和湖心區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這是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差異,因此構成群落的水平結構;獅與羚羊依據氣味獵捕和躲避,說明信息能調整種間關系,以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15.(多選)甲、乙、丙是食性相同、不同種的三種小魚,三者之間無相互捕食關系。在四個條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等量的甲、乙、丙三種小魚和數量不等的同種捕食者,一段時間后,各池塘中三種小魚的存活率如圖所示。下列推想合理的是()A.捕食者影響三種小魚的競爭結果B.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C.隨著捕食者數量增加,乙可獲得的資源削減D.無捕食者時三種小魚之間的種間斗爭可能導致乙消逝解析:選ABD沒有捕食者時,甲占優勢,有了捕食者后乙的存活率不降反升,可見捕食者影響三種小魚的競爭結果。引進捕食者后甲、丙的存活率下降,乙的存活率不降反升說明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甲、乙、丙三種小魚是競爭關系,又受到捕食者的捕食,在捕食者增加到8只的狀況下,乙的存活率接著增加,說明甲、乙、丙三種小魚在競爭的同時,乙雖被捕食者所食,但仍是三者之間競爭的優勝者,所以隨著捕食者數量增加,乙可獲得的資源未削減。無捕食者時乙的存活率最低,說明三種小魚之間的種間競爭可能導致乙消逝。二、非選擇題16.大興安嶺某林區發生中度火燒后,植被演替過程如圖。據圖回答:(1)該火燒跡地上發生的是__________演替。與①相比,③中群落對光的利用更充分,因其具有更困難的________結構。(2)火燒15年后,草本、灌木豐富度的變更趨勢均為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緣由是它們與喬木競爭時獲得的________________。(3)針葉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較慢。火燒后若補栽喬木樹種,最好種植________,以加快氮磷循環。(4)用樣方法調查群落前,需通過逐步擴大面積統計物種數繪制“種—面積”曲線,作為選取樣方面積的依據。如圖是該林區草本、灌木、喬木的相應曲線。據圖分析,調查喬木應選取的最小樣方面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由圖中信息可知,火災后群落中快速出現了多種草本植物和灌木,這說明大火后還保留原有土壤條件,甚至還可能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所以該火燒跡地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中國木質門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2025-2030年中國專用粉行業投資分析及發展需求研究報告
- 2025年中國普通滌綸短纖維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2025年中國普色泡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2025年中國方塊投影燈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2025年中國數據線路浪涌抑制器數據監測報告
- 2025至2031年中國縫制襯布行業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研究報告
- 肇慶市實驗中學高中生物三:免疫調節導學案(第1課時)
- 肇慶市實驗中學高中歷史三:第三單元《從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學理性時代》復習高效課堂教學設計
- 新疆庫爾勒市14中學2024-2025學年初三第二模擬試題含解析
- 2024年煙臺棲霞市考選畢業生考試真題
- 中外航海文化知到課后答案智慧樹章節測試答案2025年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大連艦艇學院
- 湖南省炎德英才名校聯考聯合體2024年4月春季高一年級下學期第二次(期中)聯考數學試卷
- 水電工程達標投產規劃
- GB∕T 40499-2021 重型汽車操縱穩定性試驗通用條件
- 工作計劃與目標管理講義通用PPT課件
- 大客戶銷售管理培訓方案(共31頁).ppt
- 六年級下冊經典誦讀DOC
- 腫瘤科護士的職業防護ppt課件
- 基于單片機的無線射頻收發系統
- 外墻鋼管腳手架施工承包合同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