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物理第一次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1頁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物理第一次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2頁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物理第一次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3頁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物理第一次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4頁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物理第一次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頁(共1頁)2021-2022學年八年級(上)第一次月考物理試卷一、選擇題(每個2分;共50分)1.(2分)從這個學期起,八年級開設了物理課,小剛同學很喜歡。關于他的下列說法和做法中不正確的是()A.從探究身邊的物理問題著手 B.多學習前人積累的科學知識 C.記住書本上的知識,因為書本上的知識肯定是正確的 D.留心觀察,認真思考2.(2分)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測量時,測量工具越精密,測量越準越好 B.用分度值不同的兩把刻度尺測量同一物體的長度,測量結果是相同的 C.測量長度的準確值只與刻度尺的分度值有關,與刻度尺的長短無關 D.測量長度要估讀數字,估計的數字越多越好3.(2分)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A.測量需要達到的準確度,跟測量的要求有關,跟測量的人和工具無關 B.在記錄測量結果時,只寫數字不寫單位是毫無意義的 C.在記錄測量結果時,小數點后面數字的位數越多,說明測量結果越準確 D.在記錄測量結果時,數值的大小與所用的單位有關系4.(2分)如圖是某物體在水平地面上做直線運動的s﹣t圖像,以下結論正確的是()A.物體在0﹣2s內做變速運動 B.物體在2﹣4s內運動速度是5m/s C.物體在前2s內和后2s的速度相等 D.物體在6s內運動速度是2.5m/s5.(2分)選擇測量儀器測量的原則是()A.分度值越小越好 B.分度值越大越好 C.根據需要選擇分度值的大小 D.根據愛好選擇測量工具6.(2分)物理學中將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速度的增加量定義為加速度。依據該定義,若某物體在t時間內速度從V1增加到V2,則加速度為.現有一小球從靜止開始以3m/s2的加速度加速運動2s,則2s末小球的速度為()A.0 B.2m/s C.3m/s D.6m/s7.(2分)如圖,沿同一條直線向東運動的物體A、B,其運動相對同一參考點O的距離S隨時間t變化的圖象,以下說法正確的是()①兩物體由同一位置O點開始運動,但物體A比B遲3s才開始運動;②t=0時刻,A在O點,B在距離O點5m處;③在0~5s的過程中,vA>vB,5s末A、B相遇;④5s內,A、B的平均速度相等。A.只有①④正確 B.只有②④正確 C.只有②③正確 D.只有②正確8.(2分)用圖象表示物體運動規律,圖中表示同一運動規律的是()A.甲圖和丙圖 B.甲圖和丁圖 C.乙圖和丙圖 D.乙圖和丁圖9.(2分)我們生活在聲音的世界里,聲音無處不在。下列聲音:①工廠車間里機器的轟鳴聲;②劇場里京劇表演的演奏聲;③清晨公園里小鳥的鳴叫聲;④裝修房子時的電鉆聲;⑤婚慶時的炮竹聲;⑥山間小溪的流水聲。其中屬于噪聲的是()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①④⑤ D.①④⑤⑥10.(2分)下面說法中錯誤的是()A.聲源離人耳越近,振幅越大,響度越大 B.發聲體每秒振動次數越多,音調就越高,響度越大 C.音色與發聲體的結構、材料有關 D.用力敲鼓,鼓面振幅越大,響度越大11.(2分)如圖所示是敲擊音叉時示波器在相同時間內截取的兩列聲波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甲的頻率比乙的高 B.甲的音調比乙的低 C.甲的響度比乙的大 D.甲、乙的振幅一樣大12.(2分)關于圖所示的民族吹管樂器嗩吶,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吹奏時按壓不同位置的氣孔,主要改變了聲音的響度 B.用不同的力度吹奏主要改變了聲音的音調 C.嗩吶前端的喇叭主要改變了聲音的音色 D.嗩吶發出的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13.(2分)關于聲現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二胡演奏出的樂音,是由弦的振動產生的 B.聲音和光在空氣中傳播時,聲音傳播的較快 C.聲音在空氣中傳播比在水中傳播得快 D.在太空宇航員的聲音可以在真空中傳播14.(2分)關于聲音,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A.樂器合奏時,能區分出小提琴和二胡的聲音,是因為它們發出聲音的響度不同 B.我們無法聽到蝴蝶飛過的聲音,是因為它發出聲音的響度太小 C.敲鑼時用力越大,它發出聲音的音調越大 D.骨導式助聽器的作用是把聲音傳遞給頭骨和頜骨15.(2分)空難發生后,搜救人員利用聲吶設備探測墜入大海中的飛機殘骸。以下說法正確的是()①聲吶設備是利用超聲波工作的②聲吶設備是利用次聲波工作的③超聲波不能在海水中傳播④聲吶設備是利用回聲原理工作的。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16.(2分)關于聲和電磁波的說法正確的是()A.聲波和電磁波都能傳遞信息且都可以在真空中傳播 B.住宅安裝雙層玻璃窗這是在聲音的傳播過程中減弱噪聲的 C.“聽診器”能使人的心臟振動幅度增大,響度增大 D.只有主人說出暗語時才能打開“聲紋鎖”,其辨別聲音的主要依據是音調17.(2分)在學校的田徑運動會上,小亮注意到發令臺上有一塊“板子”,如圖所示。關于這塊板子的作用,他做了如下猜想,其中正確的是()A.主要用來反射發令槍的槍聲,所以必須正對著終點計時裁判的方向 B.主要用來襯托發令槍冒出的白煙,所以應該是深色或黑色的 C.主要用來減弱噪聲,所以要把它放在看臺和發令槍之間 D.主要用來遮陽,所以要把它放在裁判員的頭的上方18.(2分)下列關于實驗儀器使用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A.杠桿兩端的螺絲的作用是在未掛鉤碼前調節杠桿平衡 B.使用液體溫度計測量水溫讀數時,視線要與液柱上表面相平 C.連接電路時,應將開關斷開,滑動變阻器滑片移到阻值最大處 D.使用電流表時,決不允許不經過用電器直接接在電源上,且要并聯在用電器兩端19.(2分)舞臺上經常用噴撒干冰的方法制造白霧,這其中物質發生的物態變化是()A.干冰升華,再液化 B.干冰升華,空氣中水蒸氣液化 C.干冰汽化,空氣中水蒸氣液化 D.干冰液化,空氣中水蒸氣液化20.(2分)洗澡的浴室內也涉及不少物理知識,小月總結了一些,其中錯誤的是()A.房間內充滿的“白氣”是小水珠 B.房間的玻璃鏡面變得模糊不清,是水蒸氣液化造成的 C.搓背用的洗澡巾表面粗糙是為了增大彈性 D.浴室內的照明燈用玻璃罩密封,是避免液化的水導電,造成人體觸電事故21.(2分)2011年12月,溧陽首創“移栽油菜稻草全量還田”栽種技術,收割完稻子、栽下油菜苗之后,農民把脫粒后的稻草桿覆蓋在油菜苗根部,如圖所示。對該栽種技術優點的分析中,錯誤的是()A.白天,防止日光直接照射土壤,避免土壤因水分快速蒸發而干結 B.白天,防止地表風直接刮向土壤,避免土壤因水分快速蒸發而干結 C.白天,發揮稻草的遮光功能抑制雜草生長,減少除草劑的使用量 D.夜晚,發揮稻草的導熱功能為土壤保溫,避免油菜受凍害22.(2分)在“觀察水的沸騰現象”的實驗中,需要加熱約150mL的水,除溫度計和秒表外,還要用到的下列儀器是()A.①④⑥ B.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④⑤⑥23.(2分)無論是嚴冬還是酷暑,在使用冷暖空調的房間窗戶玻璃表面,有時會出現小水珠。下列關于這一現象的說法中,正確的是()A.無論冬夏,小水珠總是附著在玻璃的內表面 B.無論冬夏,小水珠總是附著在玻璃的外表面 C.夏天,小水珠附著在玻璃的內表面,冬天,小水珠附著在玻璃的外表面 D.夏天,小水珠附著在玻璃的外表面,冬天,小水珠附著在玻璃的內表面24.(2分)如圖所示都是我們山西的特色美食,其中所包含的物理知識解釋正確的是()A.年饃﹣﹣﹣剛蒸熟的年饃冒“白氣”是液化現象 B.刀削面﹣﹣﹣面香氣四溢說明分子間存在斥力 C.過油肉﹣﹣﹣炒肉時是通過做功的方式使肉和菜的內能增加 D.丸子湯﹣﹣﹣當湯沸騰以后,把燉湯的火調小是為了降低湯的溫度25.(2分)如姿同學在整理物理筆記時,有如下四句話其中錯誤的是()A.成年人步行速度約為1m/s B.一個中學生身高約為160cm C.著名排球運動員朱婷身高約16dm D.人的正常體溫約為37℃二、填空題(每空1分;共17分)26.(4分)如圖是某物體運動的圖象,據圖作答:AB段描述物體做運動,BC段描述物體做運動,前5s內物體運動的路程是米,前5s內物體的平均速度為米/秒。27.(3分)五一假期,小明與父母乘長途汽車外出旅游,小明看見前面的小車與他的距離保持不變,后面的卡車離他越來越遠。如果以長途汽車為參照物,小車是的(選填“靜止”或“運動”),卡車是的(選填“靜止”或“運動”)。小明爸爸說小明沒有動,他所選的參照物是。28.(3分)減少噪聲主要在消聲、吸聲和隔聲三個方面采取措施。生活中常見:①在錄音室的墻面上貼泡沫材料;②給汽車的排氣管加裝消音管;③在道路兩旁加裝玻璃墻。上述例子對應減少噪聲的措施分別是:①;②;③。29.(3分)在下列幾種物態變化現象中,屬于凝固的是;屬于升華的是;(填序號)其中②、③、⑤是(填“放熱”或“吸熱”)過程。①晾在室外的濕衣服變干了②夏天,冰棍“冒出”的“白氣”③冬天,河面上結了一層冰④放在衣柜里的樟腦丸會越來越小,最后“消失”了⑤嚴冬的清晨,草地上常有厚厚的霜⑥鋪柏油馬路時,將瀝青塊放在鐵鍋中加熱。30.(4分)在探究甲和乙兩種物體熔化規律時,小琴記錄的實驗數據如下表所示,請根據表中的實驗數據解答下列問題。時間/min02468101214161820甲的溫度/℃7072747678787878818487乙的溫度/℃7071737476777982848689(1)在甲和乙這兩種物質中,屬于晶體的是(填“甲”或“乙”)。(2)該晶體的熔點為℃。(3)該晶體在76℃時,它處在態。(選填“固”、“液”或“固液共存”)(4)固體在熔化過程中需要熱量。(選填“放出”或“吸收”)三、實驗探究題(每空1分;共13分)31.(3分)“長鼻子”校車,如圖所示。(1)校車行駛過程中,以司機為參照物,路邊的樹是(選填“運動”或“靜止”)的。(2)每個座位都有安全帶,這是為了防止汽車緊急剎車時,學生由于具有而造成的傷害。(3)《校車駕駛員安全管理規定》中明確指出車速不得超過40km/h。“40km/h”是指校車在行駛過程中的(選填“平均速度”或“最大速度”)。32.(7分)在探究“動能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時,同學們提出了如下猜想猜想一:動能的大小可能與物體的密度有關;猜想二:動能的大小可能與物體的運動速度有關;猜想三:動能的大小可能與物體的質量有關。老師提供如下實驗器材:刻度尺、四個金屬球(30g的鐵球、30g的鋁球、50g的鐵球、60g的銅球)、小木塊和長木板。(1)同學們設計了如下實驗方案:按圖17組裝實驗器材,讓小球從斜面上由靜止滾下,碰上水平面上的小木塊后,將木塊撞出一段距離,通過比較木塊被撞后運動的距離來判斷物體的動能大小,這樣做的依據是。(2)為了驗證“猜想一”,應將30g的鐵球和分別從斜面的(選填“不同”或“同一”)高度處由靜止滾下,撞擊水平面上同一位置的小木塊,用刻度尺分別測量有關距離。(3)為了驗證“猜想二”,小明所在小組的具體做法是:讓小球從斜面的高度由靜止滾下,撞擊水平面上同一位置的小木塊,用刻度尺分別測量有關距離。(本小題均選填“不同”或“同一”)(4)小華所在的小組選用了30g的鐵球與50g的鐵球分別從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靜止釋放,目的是。(5)實驗后,同學們聯想到在許多交通事故中,造成安全隱患的因素有汽車的“超載”與“超速”,想進一步知道,在影響物體動能大小的因素中,哪個對動能影響更大?于是利用上述器材進行了實驗測定,得到的數據如表:實驗序號小球的質量m/g小球自由滾下的高度h/cm木塊被撞后運動的距離s/m1301042302016360108分析表格中對應的實驗數據可知:對物體的動能影響更大,當發生交通事故時,由此造成的危害更嚴重。33.(3分)在“探究水沸騰時溫度變化的特點”實驗中,得到的實驗數據如表格所示:時間/min00.511.522.53…溫度/℃90929496989898(1)分析實驗數據可知,水沸騰時的溫度是℃,此時的大氣壓(選填“低于”、“高于”或“等于”)標準大氣壓。(2)水沸騰后繼續加熱,水的溫度將(選填“升高”、“不變”或“降低”)。四、計算題(每題10分;共20分)34.(10分)“節能減排,低碳生活”旨在倡導節約能源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李明同學堅持騎自行車上下學,求:若他在平直公路上5min內勻速行駛了1500m,則這段時間他騎行的速度是多大?35.(10分)汽車行駛的正前方有一座高山,汽車以12m/s的速度勻速行駛。汽車鳴笛2s后,司機聽到回聲,則此時汽車距高山有多遠?(設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為340m/s)

2019-2020學年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八年級(上)第一次月考物理試卷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每個2分;共50分)1.(2分)從這個學期起,八年級開設了物理課,小剛同學很喜歡。關于他的下列說法和做法中不正確的是()A.從探究身邊的物理問題著手 B.多學習前人積累的科學知識 C.記住書本上的知識,因為書本上的知識肯定是正確的 D.留心觀察,認真思考【分析】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在平時要多動手、多動腦、注意知識的積累和應用。【解答】解:A、從身邊的物理問題著手,可以加深我們對物理規律的理解,知道物理規律與實際生活的密切關系。此選項正確;B、前人在實踐的基礎上,總結了大量的物理規律,虛心學習前人的成就,可以開闊我們的視野,增長我們的見識。此選項正確;C、正確對待書本知識,對書本知識不能盲目信任,可以提出自己的見解,甚至懷疑知識的正確性。此選項錯誤;D、在平時要做有心人,多留心掌握的現象,思考包含的物理規律或原理;勤于動手,多做實驗,利用物理規律解決實際問題。此選項正確。故選:C。【點評】此題考查了我們對物理學習方法的掌握和應用,是一道基礎題,難度較小,容易解答。2.(2分)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測量時,測量工具越精密,測量越準越好 B.用分度值不同的兩把刻度尺測量同一物體的長度,測量結果是相同的 C.測量長度的準確值只與刻度尺的分度值有關,與刻度尺的長短無關 D.測量長度要估讀數字,估計的數字越多越好【分析】根據實際的需要,選擇適當的測量工具,并不一定是越精密越好;長度測量時,讀數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解答】解:A、測量時,要根據實際需要選擇測量工具,并不是測量工具越精密越好。此選項錯誤,不合題意。B、用分度值不同的兩把刻度尺測量同一物體的長度,精確的程度不同,所以測量結果不同。此選項錯誤,不合題意。C、測量長度的準確值只與刻度尺的分度值有關,與刻度尺的長短沒有關系。此選項正確,符合題意。D、長度測量時,讀數時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并不是估讀數字越多越好。此選項錯誤,不合題意。故選:C。【點評】測量時要根據精確程度要求的不同,選擇分度值適當的測量工具進行測量。3.(2分)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A.測量需要達到的準確度,跟測量的要求有關,跟測量的人和工具無關 B.在記錄測量結果時,只寫數字不寫單位是毫無意義的 C.在記錄測量結果時,小數點后面數字的位數越多,說明測量結果越準確 D.在記錄測量結果時,數值的大小與所用的單位有關系【分析】要解答本題需掌握:怎樣正確的記錄測量結果,以及測量需要達到的準確度,跟測量的要求有關。【解答】解:A、測量需要達到的準確度,跟測量的要求有關,跟測量的人和工具無關。故A正確。B、在記錄測量結果時,應該記錄數據和單位,只寫數字毫無意義。故B正確。C、在記錄測量結果時,小數點后面數字的位數應根據所用刻度尺的精確程度來確定,不是位數越多越準確。位數越多是精確度高,但測量結果不一定準確。故C錯誤。D、在記錄測量結果時,數值的大小與所用的單位有關系,單位越小,數值越大。故D正確。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能否正確的記錄測量結果,以及對測量結果精確程度的要求。4.(2分)如圖是某物體在水平地面上做直線運動的s﹣t圖像,以下結論正確的是()A.物體在0﹣2s內做變速運動 B.物體在2﹣4s內運動速度是5m/s C.物體在前2s內和后2s的速度相等 D.物體在6s內運動速度是2.5m/s【分析】(1)做勻速直線運動物體通過的路程與時間成正比;(2)在2~4s內,物體運動的路程為零,其速度為0;(3)根據圖像可知物體在前2s內和后2s內運動的路程,利用速度公式即可比較其大小;(4)根據圖像可計算6s時物體運動的速度。【解答】解:A、由圖像可知0﹣2s內,物體通過的路程與運動時間成正比,做勻速直線運動,故A錯誤;B、由s﹣t圖像可知,在2~4s內,物體運動的路程為零,其速度為0,故B錯誤;C、物體在前2s內運動的路程為5m,后2s內運動的路程為15m﹣5m=10m,即在相等時間內物體運動的路程不相等,根據v=可知,則物體在前2s內和后2s內的速度不相等,故C錯誤;D、物體在6s內的平均速度:v===2.5m/s,故D正確。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速度的計算和運動與靜止的相對性等知識,關鍵能從圖像上找出有用的信息,屬于典型的圖像問題,雖有一定的綜合性,但難度不大。5.(2分)選擇測量儀器測量的原則是()A.分度值越小越好 B.分度值越大越好 C.根據需要選擇分度值的大小 D.根據愛好選擇測量工具【分析】根據測量需要選擇合適的測量工具,被測量的物理量值不能超過測量工具的測量范圍,根據測量需要達到的準確程度選擇分度值的大小。【解答】解:選擇測量儀器時,根據需要達到的準確程度,選擇分度值的大小。故選:C。【點評】根據測量量來確定測量工具的范圍,根據測量需要選擇測量工具的分度值。6.(2分)物理學中將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速度的增加量定義為加速度。依據該定義,若某物體在t時間內速度從V1增加到V2,則加速度為.現有一小球從靜止開始以3m/s2的加速度加速運動2s,則2s末小球的速度為()A.0 B.2m/s C.3m/s D.6m/s【分析】加速度是物體速度的變化量與對應時間的比值。根據加速度的公式,可以得出末速度的計算式。【解答】解:由a=得:vt=v0+at,因為小球的初速度是零,所以vt=at=3m/s2×2s=6m/s。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的是勻變速運動﹣加速度公式的應用,根據公式求解即可。7.(2分)如圖,沿同一條直線向東運動的物體A、B,其運動相對同一參考點O的距離S隨時間t變化的圖象,以下說法正確的是()①兩物體由同一位置O點開始運動,但物體A比B遲3s才開始運動;②t=0時刻,A在O點,B在距離O點5m處;③在0~5s的過程中,vA>vB,5s末A、B相遇;④5s內,A、B的平均速度相等。A.只有①④正確 B.只有②④正確 C.只有②③正確 D.只有②正確【分析】(1)由圖象可知兩個物體不是從同一地點同時出發的,B是從距離O點5m處出發的;(2)t=0時刻,A在O點,B在距離O點5m處;(3)從第3s開始,vA>vB,5s末A、B相遇;(4)5s內,A、B運動的路程不相同,所用時間相同,根據v=可知A、B的平均速度不相等。【解答】解:①由圖象可知兩個物體不是從同一地點同時出發的,B是從距離O點5m處出發的;A比B遲3s才開始運動;②t=0時刻,A在O點,B在距離O點5m處;③由圖可知,0﹣3sA沒有開始運動,而此時B已經運動,vA<vB;從第3s開始,vA>vB,5s末A、B相遇;④5s內,A、B運動的路程不相同,所用時間相同,根據v=可知A、B的平均速度不相等。故只有②正確。故選:D。【點評】根據圖象或圖表探究物質的規律是出現較多的題目,要正確認識路程與時間圖象,注意時間段的分析。8.(2分)用圖象表示物體運動規律,圖中表示同一運動規律的是()A.甲圖和丙圖 B.甲圖和丁圖 C.乙圖和丙圖 D.乙圖和丁圖【分析】先從圖象上分析物體的運動狀態,然后根據分析的結果比較物體運動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解答】解:甲圖表示物體通過的路程隨時間的變化而不變,所以甲圖中表示物體處于靜止狀態;乙圖表示物體通過路程隨時間的變化而體增大,并且路程和時間的比值不變,所以乙圖表示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丙圖表示物體的速度不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所以丙圖反映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丁圖表示物體的速度隨時間的變化逐漸增加,所以丁圖反映物體在做加速運動;所以從分析的結果可以得出,乙和丙都做勻速直線運動。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物體做勻速運動時的路程和時間的圖象以及速度與時間的圖象,關鍵知道物體做勻速運動時速度不變,路程與時間成正比。9.(2分)我們生活在聲音的世界里,聲音無處不在。下列聲音:①工廠車間里機器的轟鳴聲;②劇場里京劇表演的演奏聲;③清晨公園里小鳥的鳴叫聲;④裝修房子時的電鉆聲;⑤婚慶時的炮竹聲;⑥山間小溪的流水聲。其中屬于噪聲的是()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①④⑤ D.①④⑤⑥【分析】從環境保護的角度來說,噪聲是指影響人們正常的學習、生活、休息和對要聽到的聲音起干擾作用的聲音。【解答】解:由噪聲的定義可知①④⑤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活、工作和學習,屬于噪聲;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噪聲定義的了解情況,需要根據生活經驗來進行討論研究。10.(2分)下面說法中錯誤的是()A.聲源離人耳越近,振幅越大,響度越大 B.發聲體每秒振動次數越多,音調就越高,響度越大 C.音色與發聲體的結構、材料有關 D.用力敲鼓,鼓面振幅越大,響度越大【分析】(1)聲音的高低稱為音調,音調的高低和振動的頻率有關;頻率越高,音調越高,頻率是表示振動快慢的物理量。(2)人耳能感覺到的聲音的強弱稱為響度,響度的大小和聲源振動的振幅有關;振幅越大,響度越大,響度的大小還與距發聲體的遠近和介質有關。(3)音色反映了聲音的品質與特色,是由發聲體的材料、結構決定的,不同發聲體音色不同。【解答】解:A、響度與振幅和距離有關,聲源離人耳越近,振幅越大,響度越大,該選項說法正確;B、發聲體每秒振動次數越多,頻率越大,音調就越高,與響度無關,該選項說法錯誤;C、音色與發聲體的結構、材料有關,該選項說法正確;D、用力敲鼓,鼓面振幅越大,響度越大,該選項說法正確。故選:B。【點評】掌握聲音的三個特征,音調、響度和音色,掌握三者的影響因素,以及與影響因素的關系。11.(2分)如圖所示是敲擊音叉時示波器在相同時間內截取的兩列聲波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甲的頻率比乙的高 B.甲的音調比乙的低 C.甲的響度比乙的大 D.甲、乙的振幅一樣大【分析】(1)頻率是1s物體振動的次數,相同時間內振動越快,頻率越大。音調跟頻率有關,頻率越大,音調越高。(2)振幅是物體振動時偏離原位置的大小,偏離原位置越大,振幅越大。響度跟振幅有關,振幅越大,響度越大。【解答】解:由圖可知,兩幅圖中音叉振動的快慢相同,因此音調相同;偏離原位置程度不相同,因此響度不相同,甲偏離程度大,所以甲的響度大,只有C說法是正確的。故選:C。【點評】掌握聲音的三個特征:音調、響度、音色,會觀察波形圖進行判斷。音調跟頻率有關;響度跟振幅有關;音色跟材料和結構有關。12.(2分)關于圖所示的民族吹管樂器嗩吶,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吹奏時按壓不同位置的氣孔,主要改變了聲音的響度 B.用不同的力度吹奏主要改變了聲音的音調 C.嗩吶前端的喇叭主要改變了聲音的音色 D.嗩吶發出的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分析】(1)嗩吶屬于管樂,對于管樂依靠空氣柱振動,空氣柱的長度和粗細影響音調,吹力大小影響響度。(2)喇叭可以減弱聲音的分散,增大響度的。(3)聲音是不能在真空中傳播的。【解答】解:A、吹奏時按壓不同位置的氣孔,改變了空氣柱的長短,改變了空氣柱的振動頻率,從而改變了聲音的音調,故A錯誤。B、用不同的力度吹奏,改變了空氣柱的振動幅度,改變了聲音的響度,故B錯誤。C、嗩吶前端的喇叭主要是減弱聲音的分散,可以增大聲音的響度,故C錯誤。D、所有的聲音都不能在真空中傳播,故D正確。故選:D。【點評】通過一個樂器考查聲的音調和響度,以及傳播,同學們要留心生活。13.(2分)關于聲現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二胡演奏出的樂音,是由弦的振動產生的 B.聲音和光在空氣中傳播時,聲音傳播的較快 C.聲音在空氣中傳播比在水中傳播得快 D.在太空宇航員的聲音可以在真空中傳播【分析】(1)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2)光的傳播速度遠大于聲音的傳播速度;(3)一般地,聲音在固體中傳播的最快,在液體中次之,在空氣中傳播的最慢;(4)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解答】解:A、二胡演奏出的樂音,是由弦的振動產生的,故A正確;B、聲音在空氣中的速度約為340m/s,光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為3.0×108m/s,由此可知光的傳播速度遠大于聲音的傳播速度,故B錯誤;C、一般地,聲音在固體中傳播的最快,在液體中次之,在空氣中傳播的最慢,故C錯誤;D、由于太空艙中是有空氣的,所以宇航員能直接對話,但太空宇航員的聲音也傳播需要介質,也不能在真空中傳播,故D錯誤。故選:A。【點評】此題考查了聲音的產生、傳播條件和特點及其應用以及噪聲,屬于聲現象的重要規律的考查,難度不大,容易解答。14.(2分)關于聲音,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A.樂器合奏時,能區分出小提琴和二胡的聲音,是因為它們發出聲音的響度不同 B.我們無法聽到蝴蝶飛過的聲音,是因為它發出聲音的響度太小 C.敲鑼時用力越大,它發出聲音的音調越大 D.骨導式助聽器的作用是把聲音傳遞給頭骨和頜骨【分析】A、根據音色定義去分析;B、人的聽覺范圍在20赫茲到20000赫茲,低于20赫茲的是次聲波,高于20000赫茲的超聲波,無論次聲波和超聲波,人耳都聽不見;C、根據響度是指聲音的大小,與振幅有關,振動的幅度越大,響度越大去分析;D、聲音可以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解答】解:A、我們能區分出小提琴和二胡的聲音,是因為它們發出聲音的音色不同,故本選項錯誤;B、因為蝴蝶翅膀振動發出的聲音,小于20赫茲,是次聲波,人耳聽不到,而不是因為它發出聲音的響度太小,故本選項錯誤;C、敲鑼時用力越大,振幅大,所以它發出聲音的響度越大,故本選項錯誤;D、骨導式助聽器的作用是把聲音傳遞給頭骨和頜骨,故本選項正確。故選:D。【點評】解答此題應掌握以下知識點:①應該掌握音調、音色、響度的區別;②音調是指聲音的高低,與頻率有關,振動的頻率越高,音調越高;③響度是指聲音的大小,與振幅有關,振動的幅度越大,響度越大;④不同物體的材料和結構不同,所以音色不同。15.(2分)空難發生后,搜救人員利用聲吶設備探測墜入大海中的飛機殘骸。以下說法正確的是()①聲吶設備是利用超聲波工作的②聲吶設備是利用次聲波工作的③超聲波不能在海水中傳播④聲吶設備是利用回聲原理工作的。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分析】超聲波和次聲波都是聲波,聲吶設備是利用超聲波工作的;聲吶設備是利用回聲定位系統工作的;聲都是由于物體振動產生的,且在傳播過程中,需要介質,固體、液體和氣體都能傳播聲音。【解答】解:聲吶設備是利用超聲波工作的,故①正確,②不正確;超聲波可以在海水中傳播,故③不正確;聲吶設備是利用回聲原理工作的。故④正確。故選:A。【點評】知道超聲波和次聲波在生活中的應用是解決該題的關鍵。16.(2分)關于聲和電磁波的說法正確的是()A.聲波和電磁波都能傳遞信息且都可以在真空中傳播 B.住宅安裝雙層玻璃窗這是在聲音的傳播過程中減弱噪聲的 C.“聽診器”能使人的心臟振動幅度增大,響度增大 D.只有主人說出暗語時才能打開“聲紋鎖”,其辨別聲音的主要依據是音調【分析】(1)聲波和電磁波都可以傳遞信息,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2)減弱噪聲的途徑包括在聲源處、在傳播中、在人耳處;(3)“聽診器”可減少聲音的分散,從而增大響度;(4)不同發聲體的材料和結構不同,發出聲音的音色不同。【解答】解:A、聲波和電磁波都能傳遞信息,但電磁波可以在真空中傳播,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故A錯誤;B、住宅安裝雙層玻璃窗這是在聲音的傳播過程中減弱噪聲的,故B正確;C、“聽診器”能使減少聲音的分散,從而增大響度,但不能使人的心臟振動幅度增大,故C錯誤;D、不同人發聲的音色不同,“聲紋鎖”辨別聲音的主要依據是音色,故D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與聲現象有關的多個知識點,能將相關知識與實際現象相聯系,是解答本題的關鍵。17.(2分)在學校的田徑運動會上,小亮注意到發令臺上有一塊“板子”,如圖所示。關于這塊板子的作用,他做了如下猜想,其中正確的是()A.主要用來反射發令槍的槍聲,所以必須正對著終點計時裁判的方向 B.主要用來襯托發令槍冒出的白煙,所以應該是深色或黑色的 C.主要用來減弱噪聲,所以要把它放在看臺和發令槍之間 D.主要用來遮陽,所以要把它放在裁判員的頭的上方【分析】由于光速遠遠大于聲速,為了記錄的成績更加準確,所以在運動場上,終點計時員是看到發令槍冒出的白煙計時,而不是聽槍聲計時,由此入手,即可確定黑色板子的作用。【解答】解:在賽場上終點計時員是看到發令槍冒出的白煙計時的,為了便于計時員清晰的看到發令槍冒出的白煙,所以選用深色的板子來襯托發令槍冒出的白煙。故選:B。【點評】解決此題,首先要明確終點計時員為什么是看白煙計時,而不是聽槍聲計時:光速遠大于聲速。18.(2分)下列關于實驗儀器使用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A.杠桿兩端的螺絲的作用是在未掛鉤碼前調節杠桿平衡 B.使用液體溫度計測量水溫讀數時,視線要與液柱上表面相平 C.連接電路時,應將開關斷開,滑動變阻器滑片移到阻值最大處 D.使用電流表時,決不允許不經過用電器直接接在電源上,且要并聯在用電器兩端【分析】①杠桿或天平的平衡螺母只是調節橫梁平衡,在使用杠桿或天平之前調節,使用過程中不能移動位置;②讀取溫度計示數時,視線要與溫度計中液柱最高處相平;③為保護電路,在連接過程中開關要斷開,滑動變阻器接入電路的阻值要最大;④電流表的內阻非常小,相當于導線,需要與用電器串聯使用。【解答】解:A、杠桿兩端的螺絲的作用是在未掛鉤碼前調節杠桿,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便于讀出力臂,此選項正確,不符合題意;B、使用液體溫度計測量水溫讀數時,視線要與液柱上表面相平,不能仰視或俯視,此選項正確,不符合題意;C、為保護電路和用電器,在連接電路中,應將開關斷開,滑動變阻器滑片移到阻值最大處,此選項正確,不符合題意;D、使用電流表時,決不允許不經過用電器直接接在電源上,并且電流表要串聯在電路中,此選項錯誤,符合題意。故選:D。【點評】此題考查的是我們對物理實驗中器材的作用、使用規則、使用方法的掌握和應用,屬于基本技能的考查。19.(2分)舞臺上經常用噴撒干冰的方法制造白霧,這其中物質發生的物態變化是()A.干冰升華,再液化 B.干冰升華,空氣中水蒸氣液化 C.干冰汽化,空氣中水蒸氣液化 D.干冰液化,空氣中水蒸氣液化【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對制造舞臺效果的物理學原理的了解:舞臺上經常用噴撒干冰(固體二氧化碳),干冰升華吸收熱量使空氣的溫度迅速降低,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形成白霧。【解答】解:A、干冰升華后以氣體二氧化碳的形式彌散到空氣中,不會再液化,所以該選項不正確。B、干冰升華吸收熱量使空氣的溫度迅速降低,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液化,所以該選項正確。C、干冰從固態變成氣態屬于升華現象,不是汽化現象,所以該選項不正確。D、干冰從固態變成氣態屬于升華現象,不是液化現象,所以該選項不正確。故選:B。【點評】能否了解制造舞臺效果的物理學原理是本題的解題關鍵所在。20.(2分)洗澡的浴室內也涉及不少物理知識,小月總結了一些,其中錯誤的是()A.房間內充滿的“白氣”是小水珠 B.房間的玻璃鏡面變得模糊不清,是水蒸氣液化造成的 C.搓背用的洗澡巾表面粗糙是為了增大彈性 D.浴室內的照明燈用玻璃罩密封,是避免液化的水導電,造成人體觸電事故【分析】結合對應的物理知識逐個分析選擇項中提到的物理現象,從而得到答案。【解答】解:A、白氣不是水蒸氣,是水蒸氣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A的說法正確,不合題意。B、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到冷的玻璃鏡面液化形成了小水滴吸附在玻璃鏡面上,導致了鏡面變得模糊不清。故B的說法是正確的,不合題意。C、搓背用的洗澡巾表面粗糙是為了增大表面的粗糙程度,來增大摩擦的。故C的說法是錯誤的,符合題意。D、浴室內的空氣中的水蒸氣的含量較大,水蒸氣液化后的小水滴容易吸附在照明燈泡上,當人們更換燈泡時就會容易發生觸電事故。故D的說法是正確的,不合題意。綜上分析故選C。【點評】此題重在對水蒸氣的液化進行了考查。與實際生活聯系緊密。21.(2分)2011年12月,溧陽首創“移栽油菜稻草全量還田”栽種技術,收割完稻子、栽下油菜苗之后,農民把脫粒后的稻草桿覆蓋在油菜苗根部,如圖所示。對該栽種技術優點的分析中,錯誤的是()A.白天,防止日光直接照射土壤,避免土壤因水分快速蒸發而干結 B.白天,防止地表風直接刮向土壤,避免土壤因水分快速蒸發而干結 C.白天,發揮稻草的遮光功能抑制雜草生長,減少除草劑的使用量 D.夜晚,發揮稻草的導熱功能為土壤保溫,避免油菜受凍害【分析】影響液體蒸發快慢的因素有三個:液體的溫度;液體的表面積;液體表面上方空氣的流動速度。從這三個方面來分析選擇項中提到的措施,從而可以得到答案。【解答】解:A、稻草桿覆蓋在油菜苗根部,避免陽光的照射,可以減慢土壤水分的蒸發。正確,不合題意。B、稻草桿覆蓋在油菜苗根部,避免了與空氣直接接觸,可以減慢土壤水分的蒸發。正確,不合題意。C、植物的生長需要陽光,稻草桿覆蓋在油菜苗根部,使雜草得不到陽光,可以抑制雜草生長,減少除草劑的使用量。正確,不合題意。D、稻草不善導熱,稻草桿覆蓋在油菜苗根部可以減少熱量損失為土壤保溫,避免油菜受凍害。錯誤,符合題意。故選:D。【點評】此題考查了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要注意其在生活中的應用。22.(2分)在“觀察水的沸騰現象”的實驗中,需要加熱約150mL的水,除溫度計和秒表外,還要用到的下列儀器是()A.①④⑥ B.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④⑤⑥【分析】根據燒杯、試管、試管夾、酒精燈、石棉網、鐵架臺的用途,以及給水加熱和量取水的體積的要求判斷。【解答】解:觀察水的沸騰現象,要有盛水的容器,應在燒杯和試管中選取,但是用水量為150mL,根據給試管中的液體加熱時試管中的液體不能超過試管容積的三分之一可判斷,要選擇450mL以上的試管,這不可能,所以用燒杯;用燒杯給水加熱選擇支持固定儀器,要用鐵架臺;由于燒杯底面積大,易受熱不均而炸裂,所以還要用石棉網;量取水的體積用量筒;酒精燈是熱源儀器,加熱必須選擇酒精燈。故用到的下列儀器有:①④⑤⑥。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觀察水的沸騰現象”實驗的儀器選擇,所以了解儀器的名稱、用途、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是解題的前提。23.(2分)無論是嚴冬還是酷暑,在使用冷暖空調的房間窗戶玻璃表面,有時會出現小水珠。下列關于這一現象的說法中,正確的是()A.無論冬夏,小水珠總是附著在玻璃的內表面 B.無論冬夏,小水珠總是附著在玻璃的外表面 C.夏天,小水珠附著在玻璃的內表面,冬天,小水珠附著在玻璃的外表面 D.夏天,小水珠附著在玻璃的外表面,冬天,小水珠附著在玻璃的內表面【分析】夏天,室外溫度高,室內溫度低,室外的水蒸氣液化,小水珠在外面;冬天,室內溫度高,室外溫度低,室內水蒸氣液化,水珠在內表面。【解答】解:酷暑的夏天使用空調,室內溫度低于室外溫度,窗戶玻璃比室外空氣溫度低,室外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到冷玻璃液化為小水珠凝結在玻璃外表面。寒冷的冬天使用空調,室內溫度高于室外溫度,窗玻璃比室內溫度低,室內的水蒸氣遇到冷玻璃液化,小水珠凝結在玻璃的內表面。故選:D。【點評】當室內溫度高室外溫度低時,室內水蒸氣液化;當室內溫度低室外溫度高時,室外水蒸氣液化。不應弄混了。24.(2分)如圖所示都是我們山西的特色美食,其中所包含的物理知識解釋正確的是()A.年饃﹣﹣﹣剛蒸熟的年饃冒“白氣”是液化現象 B.刀削面﹣﹣﹣面香氣四溢說明分子間存在斥力 C.過油肉﹣﹣﹣炒肉時是通過做功的方式使肉和菜的內能增加 D.丸子湯﹣﹣﹣當湯沸騰以后,把燉湯的火調小是為了降低湯的溫度【分析】(1)物質由氣態變成液態是液化,物質由氣態直接變成固態是凝華,物質由固態變成液態是熔化,物質由固態直接變成氣態是升華;(2)分子是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的;(3)改變物體內能的方式有熱傳遞和做功;(4)液體沸騰時吸熱、溫度不變。【解答】解:A、剛蒸熟的年饃冒“白氣”是水蒸氣遇冷液化形成的,故A正確;B、刀削面﹣﹣﹣面香氣四溢說明面的香分子在做無規則運動,故B錯誤;C、過油肉﹣﹣﹣炒肉時是通過熱傳遞的方式使肉的內能增加,故C錯誤;D、湯沸騰后,把火關小再煲,此時湯繼續沸騰,湯的溫度不會降低,故D錯誤。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液化、分子的運動、改變物體內能的方式及沸騰特點,知識點較多,屬于基礎題。25.(2分)如姿同學在整理物理筆記時,有如下四句話其中錯誤的是()A.成年人步行速度約為1m/s B.一個中學生身高約為160cm C.著名排球運動員朱婷身高約16dm D.人的正常體溫約為37℃【分析】首先要對選項中涉及的幾種物理量有個初步的了解,對于選項中的單位,可根據需要進行相應的換算或轉換,排除與生活實際相差較遠的選項,找出符合生活實際的答案。【解答】解:A、人步行的速度一般在1.1m/s左右,故A正確;B、一個中學生的身高為160cm,故B正確;C、著名排球運動員朱婷身高為198cm,約19.8dm,故C錯誤;D、人正常人的體溫是37℃,故D正確。故選:C。【點評】此題考查對生活中常見物理量的估測和物理量的單位,結合對生活的了解和對物理單位的認識,找出符合實際的選項。同時明確物理量的單位。二、填空題(每空1分;共17分)26.(4分)如圖是某物體運動的圖象,據圖作答:AB段描述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BC段描述物體做靜止運動,前5s內物體運動的路程是9米,前5s內物體的平均速度為1.8米/秒。【分析】根據s﹣t圖象中路程與時間的關系確定不同時間段物體的運動狀態,并且從圖中讀出前5s內物體的路程和時間,利用速度公式求出平均速度。【解答】解:根據s﹣t圖象可知,AB段中,物體運動的路程和時間成正比,因此AB段中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BC段中,物體通過的路程不變,因此BC段中的物體處于靜止狀態;從圖象上可以看出,前5s內物體運動的路程為9m,則平均速度:v===1.8m/s。故答案為:勻速直線;靜止;9;1.8。【點評】熟練掌握速度圖象的物理意義,能夠利用速度圖象判斷物體的運動狀態、求物體運動的速度以及物體通過的路程,是解決此類問題的關鍵。27.(3分)五一假期,小明與父母乘長途汽車外出旅游,小明看見前面的小車與他的距離保持不變,后面的卡車離他越來越遠。如果以長途汽車為參照物,小車是靜止的(選填“靜止”或“運動”),卡車是運動的(選填“靜止”或“運動”)。小明爸爸說小明沒有動,他所選的參照物是長途汽車。【分析】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判斷一個物體是否運動,關鍵看它與所選的參照物之間的位置是否發生了變化,如果發生了變化,則它是運動的,如果沒有發生變化,則它是靜止的。【解答】解:以長途汽車為參照物,小車與長途汽車之間的位置沒有發生變化,所以小車是靜止的;若以小明或長途汽車為參照物,后面的卡車離他越來越遠,說明位置發生了變化,所以卡車是運動的;若以長途汽車為參照物,小明與長途汽車之間的位置沒有發生變化,小明是靜止的,所以小明爸爸說小明沒有動。故答案為:靜止;運動;長途汽車。【點評】判斷一個物體的運動和靜止,首先確定一個參照物,再判斷被研究的物體和參照物之間的位置是否變化。這是解答此類題目的一般思路。28.(3分)減少噪聲主要在消聲、吸聲和隔聲三個方面采取措施。生活中常見:①在錄音室的墻面上貼泡沫材料;②給汽車的排氣管加裝消音管;③在道路兩旁加裝玻璃墻。上述例子對應減少噪聲的措施分別是:①吸聲;②消聲;③隔聲。【分析】從噪聲的產生減弱噪聲的措施是消聲;從噪聲的傳播過程中減弱噪聲的措施是隔聲;從噪聲的接收處減弱噪聲的措施是吸聲。【解答】解:①在錄音室的墻面上貼泡沫材料可以在接收處減弱噪聲,此措施是吸聲;②給汽車的排氣管加裝消音管可以在噪聲的產生處減弱噪聲,此措施是消聲;③在道路兩旁加裝玻璃墻可以在噪聲的傳播過程中減弱噪聲,此措施是隔聲;故答案為:吸聲;消聲;隔聲。【點評】解決此類問題要結合防治噪聲的途徑進行分析解答。29.(3分)在下列幾種物態變化現象中,屬于凝固的是③;屬于升華的是④;(填序號)其中②、③、⑤是放熱(填“放熱”或“吸熱”)過程。①晾在室外的濕衣服變干了②夏天,冰棍“冒出”的“白氣”③冬天,河面上結了一層冰④放在衣柜里的樟腦丸會越來越小,最后“消失”了⑤嚴冬的清晨,草地上常有厚厚的霜⑥鋪柏油馬路時,將瀝青塊放在鐵鍋中加熱。【分析】物體由固態變為液態的過程叫熔化,熔化要吸熱;物體由液態變為固態的過程叫凝固,凝固要放熱;物體由液態變為氣態的過程叫汽化,汽化要吸熱;物體由氣態變為液態的過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熱;物體直接由固態變為氣態的過程叫升華,升華要吸熱;物體直接由氣態變為固態的過程叫凝華,凝華要放熱。【解答】解:①晾在室外的濕衣服變干了是由液態的水變為水蒸氣,是汽化現象,汽化要吸熱。②夏天,冰棍“冒出”的“白氣”,是由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液化形成的,液化要放熱。③冬天,河面上結了一層冰,冰是由水凝固成的,凝固放熱;④放在衣柜里的固態的樟腦球變小,是由固態變成了氣體,是一種升華現象,需要吸熱。⑤嚴冬的清晨,草地上常有厚厚的霜,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凝華形的小冰晶,凝華放熱;⑥鋪柏油馬路時,將瀝青塊放在鐵鍋中加熱會熔化,熔化吸熱。故答案為:③;④;放熱。【點評】此題考查的是生活中物態變化的過程及吸放熱情況的判斷。是一道基礎題。30.(4分)在探究甲和乙兩種物體熔化規律時,小琴記錄的實驗數據如下表所示,請根據表中的實驗數據解答下列問題。時間/min02468101214161820甲的溫度/℃7072747678787878818487乙的溫度/℃7071737476777982848689(1)在甲和乙這兩種物質中,屬于晶體的是甲(填“甲”或“乙”)。(2)該晶體的熔點為78℃。(3)該晶體在76℃時,它處在固態。(選填“固”、“液”或“固液共存”)(4)固體在熔化過程中需要吸收熱量。(選填“放出”或“吸收”)【分析】(1)要解決此題,需要知道晶體和非晶體的區別:晶體有一定的熔點而非晶體沒有一定的熔點。(2)要判斷晶體的熔點,首先要了解晶體在熔化過程中的特點:吸熱但溫度不變。并且要了解熔點的概念﹣﹣晶體熔化時的溫度。(3)晶體在低于熔點時,晶體處于固態;晶體在熔點時,可能是固態,可能是液態,可能是固液共存;晶體在高于熔點時,晶體處于液態。【解答】解:(1)由表格中數據可知,甲從第8到14分鐘,溫度保持不變,所以甲是晶體。而乙在整個過程中溫度不斷升高,所以乙是非晶體。(2)甲在熔化過程溫度保持78℃不變,所以海波的熔點是78℃。(3)晶體在76℃時,溫度還沒有達到晶體的熔點,處于固態。(4)晶體熔化時,要繼續吸熱,但溫度保持不變。故答案為:(1)甲;(2)78;(3)固;(4)吸收。【點評】晶體和非晶體的重要區別:晶體有一定的熔點,非晶體沒有一定的熔點。晶體在熔點時可能是固態,可能是液態,可能是固液共存;晶體在低于熔點時,晶體是固態;晶體在高于熔點時,晶體是液態。三、實驗探究題(每空1分;共13分)31.(3分)“長鼻子”校車,如圖所示。(1)校車行駛過程中,以司機為參照物,路邊的樹是運動(選填“運動”或“靜止”)的。(2)每個座位都有安全帶,這是為了防止汽車緊急剎車時,學生由于具有慣性而造成的傷害。(3)《校車駕駛員安全管理規定》中明確指出車速不得超過40km/h。“40km/h”是指校車在行駛過程中的最大速度(選填“平均速度”或“最大速度”)。【分析】(1)判斷物體是否運動,關鍵看相對于參照物的位置是否發生了改變;(2)慣性是一切物體都有的保持原來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安全帶可以有效防止慣性帶來的傷害;(3)《校車駕駛員安全管理規定》中明確指出車速不得超過40km/h,即最大行駛速度不能超過40km/h。【解答】解:(1)校車行駛過程中,以司機為參照物,路邊的樹的位置在不斷改變,因此是運動的;(2)當剎車時,人由于慣性身體會向前傾,容易撞在車身或座椅上而造成傷害,安全帶可以有效防止慣性帶來的這種傷害;(3)《校車駕駛員安全管理規定》中明確指出車速不得超過40km/h。“40km/h”是指校車在行駛過程中的最大速度。故答案為:(1)運動;(2)慣性;(3)最大速度。【點評】本題以校車為考查背景,考查了運動與靜止的相對性、慣性現象、速度公式的簡單計算等,考查內容較全面,但總體難度不大。32.(7分)在探究“動能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時,同學們提出了如下猜想猜想一:動能的大小可能與物體的密度有關;猜想二:動能的大小可能與物體的運動速度有關;猜想三:動能的大小可能與物體的質量有關。老師提供如下實驗器材:刻度尺、四個金屬球(30g的鐵球、30g的鋁球、50g的鐵球、60g的銅球)、小木塊和長木板。(1)同學們設計了如下實驗方案:按圖17組裝實驗器材,讓小球從斜面上由靜止滾下,碰上水平面上的小木塊后,將木塊撞出一段距離,通過比較木塊被撞后運動的距離來判斷物體的動能大小,這樣做的依據是木塊被推動的距離大,則說明小球的動能大,反之則動能小。(2)為了驗證“猜想一”,應將30g的鐵球和30g的鋁球分別從斜面的同一(選填“不同”或“同一”)高度處由靜止滾下,撞擊水平面上同一位置的小木塊,用刻度尺分別測量有關距離。(3)為了驗證“猜想二”,小明所在小組的具體做法是:讓同一小球從斜面的不同高度由靜止滾下,撞擊水平面上同一位置的小木塊,用刻度尺分別測量有關距離。(本小題均選填“不同”或“同一”)(4)小華所在的小組選用了30g的鐵球與50g的鐵球分別從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靜止釋放,目的是控制小球到達水平面速度相同。(5)實驗后,同學們聯想到在許多交通事故中,造成安全隱患的因素有汽車的“超載”與“超速”,想進一步知道,在影響物體動能大小的因素中,哪個對動能影響更大?于是利用上述器材進行了實驗測定,得到的數據如表:實驗序號小球的質量m/g小球自由滾下的高度h/cm木塊被撞后運動的距離s/m1301042302016360108分析表格中對應的實驗數據可知:速度對物體的動能影響更大,當發生交通事故時,由此造成的危害更嚴重。【分析】(1)動能是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其大小可以通過做功來體現出來,因此,在實驗中,可以通過轉換法,讓小球撞擊木塊,通過觀察木塊被推出的距離來比較動能的大小;(2)要探究動能大小和物體密度的關系,要注意使物體的質量和速度相同,只有密度不同;(3)要探究動能與物體運動速度的關系,應使小球滾下后的速度不同,其它條件相同;(4)根據實驗的要求可知,從同一高度由靜止釋放的目的是控制到達水平面速度相同;(5)影響動能大小的因素有:質量和速度,物體質量越大,速度越大,動能越大。【解答】解:(1)物體動能的大小與物體的質量和物體的運動速度這兩個因素有關。通過比較小球推動木塊前進距離的大小反映小球動能的大小,木塊被推動的距離大,則說明小球的動能大,反之則動能小;(2)猜想一:動能的大小可能與物體的密度有關,要驗證“猜想一”,應使小球的速度和質量相同,所以應將30g的鐵球和30g的鋁球分別從斜面的同一高度處由靜止滾下;(3)猜想二:動能的大小可能與物體的運動速度有關,要驗證“猜想二”,應使小球的質量相等,到達水平面的速度不相等,所以應讓同一小球從斜面的不同高度由靜止滾下;(4)小華所在的小組選用了30g的鐵球與50g的鐵球分別從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靜止釋放,目的是控制小球到達水平面速度相同;(5)由表中實驗數據可知,在同等條件下速度對物體的動能影響更大,當發生交通事故時,由此造成的危害更嚴重。故答案為:(1)木塊被推動的距離大,則說明小球的動能大,反之則動能小;(2)30g的鋁球;同一;(3)同一;不同;(4)控制小球到達水平面速度相同;(5)速度。【點評】根據猜想,影響動能大小的因素有多個,所以在探究過程中應用到控制變量法,特別要學習實驗中控制小球滾下速度的方法,同時注意轉換法的應用。33.(3分)在“探究水沸騰時溫度變化的特點”實驗中,得到的實驗數據如表格所示:時間/min00.511.522.53…溫度/℃90929496989898(1)分析實驗數據可知,水沸騰時的溫度是98℃,此時的大氣壓低于(選填“低于”、“高于”或“等于”)標準大氣壓。(2)水沸騰后繼續加熱,水的溫度將不變(選填“升高”、“不變”或“降低”)。【分析】(1)從圖象中我們可以讀出水的沸點。1標準大氣壓下水的沸點是100℃.沸點跟氣壓有關,氣壓越高,沸點越高;(2)液體沸騰時繼續吸熱,但溫度不變。【解答】解:(1)由圖象可知水的沸點是98℃,1標準大氣壓下水的沸點是100℃.沸點跟氣壓有關,氣壓越低,沸點越低。所以此時氣壓小于1標準大氣壓。(2)水沸騰時溫度一直保持在沸點溫度,雖然繼續加熱,但水的溫度將不發生變化。故答案為:(1)98;低于;(2)不變。【點評】該題以水為例考查物體的沸點及沸騰、汽化過程的有關知識,屬于基礎知識,難度不大。四、計算題(每題10分;共20分)34.(10分)“節能減排,低碳生活”旨在倡導節約能源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李明同學堅持騎自行車上下學,求:若他在平直公路上5min內勻速行駛了1500m,則這段時間他騎行的速度是多大?【分析】已知時間和路程,利用速度公式計算這段時間他騎行的速度。【解答】解:他騎行的速度是:v===5m/s。答:這段時間他騎行的速度是5m/s。【點評】此題考查速度的計算,因為條件已知,所以難度不大。35.(10分)汽車行駛的正前方有一座高山,汽車以12m/s的速度勻速行駛。汽車鳴笛2s后,司機聽到回聲,則此時汽車距高山有多遠?(設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為340m/s)【分析】根據題意聲音在2s內傳播的路程加上汽車在2s內行駛的路程的和的一半即為鳴笛時到高山的距離,鳴笛時到高山的距離減去汽車行駛的路程就為聽到回聲時,車與前面高山的距離。【解答】解:2s內汽車行駛的路程s=vt=12m/s×2s=24m,2s內聲音傳播的路程s′=v′t=340m/s×2s=680m,那么鳴笛時到高山的距離s″=(s+s′)=×704m=352m,聽到回聲時,車與前面高山的距離是s1=s″﹣s=352m﹣24m=328m,答:聽到回聲時,車與前面高山的距離為328m。【點評】本題考查了速度公式的計算,屬于基礎知識考題。

考點卡片1.溫度【知識點的認識】溫度(temperature)是表示物體冷熱程度的物理量,微觀上來講是物體分子熱運動的劇烈程度.溫度只能通過物體隨溫度變化的某些特性來間接測量,而用來量度物體溫度數值的標尺叫溫標.它規定了溫度的讀數起點(零點)和測量溫度的基本單位.目前國際上用得較多的溫標有華氏溫標(°F)、攝氏溫標(°C)、熱力學溫標(K)和國際實用溫標.從分子運動論觀點看,溫度是物體分子運動平均動能的標志.溫度是大量分子熱運動的集體表現,含有統計意義.對于個別分子來說,溫度是沒有意義的.【命題方向】溫度是表示什么的物理量,用什么來測量溫度的.測量溫度時,通常采用的是什么溫標,該溫標通常以什么的溫度作為零度,以標準大氣壓<即一個大氣壓>下什么作為100度,把0度到100度之間分為100等份,每一等份叫做什么.在國際單位制中,溫度的量度使用什么的溫標,它與前面所說的溫標之間的關系式是什么?溫度的高低對分子或原子的運動劇烈程度的影響,溫度、熱量、內能三者的區分都是命題的地方.第一類常考題:下列溫度中,約在36~37℃之間的是()A.人的正常體溫B.標準大氣壓下沸水的溫度C.冰箱冷藏室的溫度D.人感覺舒適的環境的溫度分析:估測法是通過自己在生產和生活中的了解,結合物理概念、規律、物理常數和常識對物理量的數值、數量級進行快速做出合理估測的方法.解:A、人的正常體溫為37℃,正確,符合題意.B、標準大氣壓下沸水的溫度為100℃,錯誤,不合題意.C、冰箱冷藏室的溫度為10℃以下,錯誤,不合題意.D、人感覺舒適的環境的溫度為25℃,錯誤,不合題意.故選A.點評:考查估測能力,需要在平時的學習與生活中多積累,將物理知識與社會生活聯系起來.第二類常考題:如圖,先把兩手同時放入熱水和冷水中,過了一段時間后,再將兩手同時拿出并放入溫水中,這時兩手的感覺不相同(選填“相同”或“不相同”).這個事實說明憑感覺判斷物體的溫度是不可靠的.分析:測量是一個比較的過程,所以要先有一個參考或標準,兩手開始的標準不相同,所以判斷一個物體的結論也不相同,這說明憑感覺來判斷物體的溫度是不可靠的,需要用測量工具來進行精確的測量.解:兩手開始的溫度不相同,放入同一溫水中得出的結論是不同的,這是因為兩次判斷的標準不一樣,這個事實說明憑感覺判斷物體的溫度是不可靠的.故答案為:不相同;憑感覺判斷物體的溫度是不可靠的.點評:此題考查溫度測量的知識,反應出測量必須要有標準這一基本技能.【解題方法點撥】溫度表示物體冷熱程度的物理量,衡量溫度高低,常用的溫度計是根據熱脹冷縮的性質來測量溫度的.測量溫度時,通常采用的是攝氏度溫標,該溫標通常以冰水混合物的溫度作為零度,以標準大氣壓<即一個大氣壓>下水沸騰作為100度,把0度到100度之間分為100等份,每一等份叫做1攝氏度.溫度并不是熱量,也不是內能.天很熱指的是溫度,傳遞熱指的是熱量,摩擦生熱指的是內能.這三個物理量變化時的說法不同,溫度只能說升高降低,熱量只能說吸收放出,內能只能說增大減小.2.溫度計的使用及其讀數【知識點的認識】溫度計使用:(1)在使用溫度計以前,應該:①觀察它的量程﹣﹣能測量的溫度范圍,如果估計待測的溫度超出它能測的最高溫度,或低于它能測的最低溫度,就要換用一只量程合適的溫度計,否則溫度計里的液體可能將溫度計脹破,或者測不出溫度值.②認清它的最小刻度值,以便用它測量時可以迅速讀出溫度值.(2)溫度計使用時,應該:①溫度計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測的液體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②溫度計玻璃泡浸入被測液體后要稍候一會兒,待溫度計的示數穩定后再讀數.③讀數時玻璃泡要繼續留在被測液體中,視線與溫度計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命題方向】(1)溫度計的正確讀數是命題熱點,注意零刻線、量程、分度值,是讀準數的前提.(2)根據圖片判斷測量過程中的正確和錯誤也是命題熱點,如果是填空題,注意語言表達的嚴密性.例1:用溫度計測量燒杯中液體的溫度,如圖所示的幾種做法中正確的是()A.B.C.D.分析:實驗室溫度計:1.溫度計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測液體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2.溫度計玻璃泡進入被測液體后要稍候一會,待溫度計的示數穩定后再讀數;3.讀數時溫度計的玻璃泡要繼續留在被測液體中,視線要與溫度計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4.測量前應先估測被測液體的溫度,了解溫度計的量程和分度值,若合適便可進行測量.解:A碰到了容器的底部,所以是錯誤的.B碰到了容器的側壁.所以是錯誤的.C溫度計的玻璃泡沒有全部浸入被測液體中,所以是錯誤的.故選D點評:溫度計的使用是初中物理比較重要的實驗技能考核內容,即使卷面考試時出現的頻率也是很高的,所以一定要掌握溫度計的正確使用方法.例2:使用溫度計時,首先要觀察它的量程和認清它的分度值.小明用溫度計測量燒杯中液體的溫度,分別進行了三次操作,如圖(甲)所示,其中正確的操作是C.圖(乙)中所示的是用溫度計分別測得的冰和水的溫度,那么冰的溫度是﹣2℃,水的溫度是88℃.分析:(1)使用溫度計前:首先看清它的量程,或者說要看清它所能測量的最高溫度和最低溫度的溫度范圍;然后看清它的分度值,也就是一個小格代表的值.(2)使用溫度計時:①溫度計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測的液體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②溫度計玻璃泡浸入被測物體后要稍后一會兒,待溫度計的示數穩定后再讀數;③讀數時溫度計的玻璃泡要繼續留在液體中,視線要與溫度計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3)使用溫度計測量液體的溫度,讀數時先看清是零上還是零下的,然后認清量程和分度值,最后讀出示數.解:使用溫度計測量液體的溫度,要先觀察它的量程和認清它的分度值;使用溫度計測量液體的溫度,溫度計的玻璃瓶要全部浸入被測液體中,不能離開液體讀數,C符合這種情況;該溫度計的分度值是1℃,測量冰的溫度時,溫度計中液柱的液面在0℃以下兩格處,示數為﹣2℃;測量水的溫度時,溫度計中液柱的液面在80℃以上8格處,示數為88℃.故答案為:量程;C;﹣2;88.點評:此題考查的是溫度計的使用和讀數方法;溫度計是初中物理最基本的測量工具,需要掌握.【解題方法點撥】實驗室溫度計的使用中一定要注意如何做才能讓玻璃泡全部浸在被測液體中,并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對溫度計的讀數方法:在讀數的時候溫度計不能離開被測對象,視線應該和溫度計內的液柱上表面相平.3.凝固與凝固放熱的特點【知識點的認識】(1)凝固:物質從液體變為固態的過程叫做凝固(2)凝固規律①晶體凝固規律:晶體凝固時要不斷放熱,但溫度保持在凝固點不變。②非晶體凝固規律:非晶體凝固時,隨著物質不斷放熱,溫度不斷下降。(3)晶體凝固條件:晶體要凝固,首先溫度要達到晶體的凝固點,其次晶體還要不斷放出熱量。【命題方向】判斷生活中物態的變化屬于凝固,液體凝固的條件,是吸熱還是放熱是中考的命題熱點。例1:下列關于四季景象的描述中,屬于凝固現象的是()A.春天,雨籠山巒B.夏天,霧繞群峰C.秋天,霜打枝頭D.冬天,冰封谷底分析:凝固是物質由液態變為固態的過程;液化是由氣態變為液態的過程;凝華是由氣態變為固態的過程。解:A、雨是有氣態變為液態的過程,屬于液化。故A錯誤;B、霧是由氣態變為液態的過程,屬于液化。故B錯誤;C、霜是由氣態變為固態的過程,屬于凝華。故C錯誤;D、冰是由液態變為固態的過程,屬于凝固。故D正確。故選D點評:此題考查的是凝固、液化和凝華的概念,凝固是物質由液態變為固態的過程;液化是由氣態變為液態的過程;凝華是由氣態變為固態的過程。例2:2008年1月,我國南方出現了旱見的凍雨、雪災,造成了巨大損失。凍雨是一種過冷卻水滴(溫度低于0℃),它落到溫度更低的物體上時,就可能立刻凍結成外表光滑而透明的冰層。這里所說的凍結是一種凝固現象(填物態變化名稱),凍結過程中要放出熱量。分析:物體由液態變為固態的過程叫凝固,凝固要放熱。根據凝固和凝固放熱的知識來作答。解:冷卻水滴落到溫度更低的物體上,就會由液態的水變為固態的冰層,這是凝固現象,凝固的過程要放熱。故答案為:凝固;放出。點評:此題考查的是生活中的凝固現象,是一道熱學基礎題。【解題方法點撥】在判斷是否是凝固時一定要根據定義,熟記凝固的條件及放熱時的特點。4.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實驗【知識點的認識】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實驗老師先演示,然后讓學生分組到實驗室再做實驗.我們一般以石蠟和海波為例,來研究晶體和非晶體正在熔化時,它們在硬度、彈性方面的不同.例如:海波的熔化(1)把裝有海波的試管(高度約3cm)放在盛有熱水(稍低于熔點,海波的熔點是48℃)的大燒杯里.試管內裝有溫度計和攪拌器(玻璃棒),隨時攪拌海波,并每半分鐘記錄一次溫度.(2)等海波的溫度接近熔點時,稍減慢加熱速度.注意觀察海波的變化.【命題方向】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實驗是中考重點實驗考查的課題,尤其在熔化和凝固過程觀察的現象是命題關鍵:例如海波熔化時的現象:(1)開始加熱時,海波物態不變,溫度計示數逐漸增大(2)在一定的溫度下(熔點)海波開始融化,熔化過程中吸熱,但溫度計示數保持不變,海波處于固液共存態.(3)當海波全部熔化完畢,繼續加熱,溫度計示數又逐漸增高.例:如圖甲是“探究固體熔化時溫度的變化規律”的實驗裝置.(1)把石棉網墊在燒杯下,并將試管放在水中加熱,是為了使固體粉末受熱均勻(選填“均勻”或“不均勻”).(2)將溫度計插入試管中時,溫度計的玻璃泡要全部插入固體粉末中,不要碰到試管底或試管壁.若某時刻溫度計的示數如圖乙所示,則此時溫度計的讀數為46℃.(3)下表是實驗中記錄的數據.時間/min012345678910溫度/℃4042444648484848485053根據表中數據可知,該物質的熔點是48℃;該物質是晶體(選填“晶體”或“非晶體”).(4)能反映上述固體熔化時溫度變化規律的是圖丙ab中的a.分析:(1)探究固體熔化時溫度的變化規律實驗時,一般都采用水浴法,物體的溫度變化比較均勻,并且變化比較慢,便于記錄實驗溫度.(2)在使用溫度計時,玻璃泡要與被測物體充分接觸.在進行讀數時,要注意其分度值.(3)掌握晶體和非晶體在熔化過程中的區別:晶體在熔化過程中,溫度不變;非晶體在熔化過程中溫度不斷上升.會分析晶體的熔化圖象.知道晶體熔化時的溫度為熔點.(4)通過圖象判斷晶體與非晶體時,重點觀察是否有一段時間物質吸熱,但溫度不再升高,這說明此時這種物質達到了熔點,正在熔化.解:(1)將裝有固體粉末的試管放入水中加熱,這是水浴法,采用水浴法,物體的溫度變化比較均勻,并且變化比較慢,便于記錄實驗溫度.(2)用溫度計測量固體粉末的溫度時,溫度計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固體粉末中,不要碰到試管底或試管壁.由圖知,溫度計的分度值為1℃,所以其示數為46℃.(3)由圖知,該物質在熔化過程中,溫度保持48℃不變,所以該物質為晶體.并且熔點為48℃.(4)比較圖象丙和丁可知,丙物質有一段時間吸熱但溫度不再升高,而丁物質邊吸熱、溫度邊升高,說明丙是晶體,故能反映上述固體熔化時溫度變化規律的是圖丙中的a.故答案為:(1)均勻;(2)試管壁;46;(3)48;晶體;(4)a.點評:此題探究不同物質在熔化過程中溫度的變化特點,主要考查了學生對溫度計的使用和讀數.同時考查了有關晶體和非晶體在熔化過程中的區別.此實驗還考查了怎樣使物質受熱均勻,像實驗中的一些細節也是同學們應該注意的問題.【解題方法點撥】平時要培養好學生做實驗的動手能力;為了研究不同固體在熔化時溫度變化的規律,安排兩個同時進行的實驗,繪制了兩個不同的熔化曲線,得出了兩種不同的規律,這是一種比較研究方法.5.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知識點的認識】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1)液體的溫度.液體的溫度越高蒸發越快;液體的溫度越低蒸發越慢.同樣濕的衣服在陽光下千得快,在樹陰下干得慢.(2)液體的表面積.液體的表面積越大蒸發越快;液體的表面積越小蒸發越慢.同樣多的水,裝在盤子里干得快,裝在瓶子里干得慢.(3)液面上的空氣流動.液體表面上的空氣流動越快蒸發越快;液體表面上的空氣流動越慢蒸發越慢.同樣濕的鞋子在通風的地方干得快,在沒風的地方干得慢.【命題方向】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是什么?是命題的重點.例1:下列事例中,能使蒸發變慢的措施是()A.用電熱吹風機將頭發吹干B.農業灌溉中用管道輸水代替溝渠輸水C.將濕衣服晾到向陽、通風的地方D.用掃帚把灑在地面上的水向周圍掃開分析:(1)影響蒸發的因素有溫度、液體表面積、液體表面上方的空氣流動;(2)減慢蒸發,就是從降低溫度、減小液體面積和減弱空氣流動這三個方面來考慮.解:A、電熱吹風機吹濕頭發,是從提高溫度和加快空氣流動兩個方面,加快了頭發上水分的蒸發,不合題意;B、地下管道輸水與傳統的土筑明渠輸水相比,減小了滲漏,也減小了水的表面積和水上方空氣流動速度,即減慢了蒸發,符合題意.C、濕衣服晾到向陽、通風的地方,從提高溫度和加快空氣流動兩個方面,加快了衣服上水分的蒸發,不合題意;D、掃帚把灑在地面的水向周圍掃開,增大了水的表面積,加快了水分的蒸發.故選B.點評:(1)加快或減慢蒸發,都是從影響蒸發快慢的三個因素去考慮;(2)將知識應用于生活,注意聯系生活實際.例2:在探究“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實驗過程中,同學們作出了如下猜想:影響液體蒸發快慢的因素可能有:A.液體溫度高低,B.液體的表面積,C.液面上氣流的快慢,D.液體的種類.(1)某同學設計了如下實驗:取兩只相同的燒杯,分別盛等重的酒精,把一杯放在烈日下,另一杯放在陰涼處,一段時間后觀察比較兩杯中酒精的多少.該同學設計這個實驗的目的是為了驗證猜想A(選填“A”、“B”、“C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