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教化和基層治理 -2025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知識清單_第1頁
法律教化和基層治理 -2025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知識清單_第2頁
法律教化和基層治理 -2025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知識清單_第3頁
法律教化和基層治理 -2025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知識清單_第4頁
法律教化和基層治理 -2025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知識清單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13法律教化和基層治理

(時空觀念+考點速查+考點梳理+易錯點撥+重難考點辨析)

0.

時空觀念通

.............一一中國古代的法治----------------------j;-------------當代中國的法治--------------

?中華人民《中華人提出“依法治

子產商鞅法家《九章《唐律《大明《大清1,共和國土地民共和“依法國”寫入

“鑄刑書”韓非治國律》疏議》律》律例》;:改革法》國憲法》治國”憲法

ittttttt:tttt

西周春秋戰國秦朝漢朝魏晉唐朝宋朝明朝清朝i195019548()年代1994199719992006(年)

:1IIII;11i11I1/

:禮制孔子孟子律令《大唐《呂氏六圣諭::王進喜等五講四美《愛國主社會主

卜敬天“為政“仁政”儒家開元鄉約》諭十六;:三熱愛義教育實義核心

i保民“以德“化禮》條:i施綱要》價值觀

'.................---中國古代的禮教一..........-..........: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淵源及發展

英美法系大陸法系

《十二銅《羅馬民羅馬法復

表法》法大全》興運動普通法《大憲章》《權利法案》《法國民法典》

公元前450年左右392年6世紀11世紀后12世紀前后13世紀1517年1689年1804年

基督教成為新教崛起

羅馬國教

宗教倫理與教化

...................................-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

分主戶

設■里鄉“黃冊”、

客戶

丞相“大索坊、病'與

制定分類登“諸色里甲制戶籍永停編審

甲制

戶籍記制度主管貌閱”鄰保制度戶計”十家牌法里甲制、保甲制

戰國秦朝漢朝隋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

常平倉官方儲備養病坊福田院眾濟院養濟院

制度民間義倉宗族內部救助活動慈善組織興起

中國古代社會救濟與優撫政策----------------------------------

..........................................-西方主要國家基層治理-...............-....................;

村社自治莊園城市基督教會美國鄉鎮法國自治市鎮英國自治市基層自治社區自我管理;

t?I?'------I??I「

古希臘西歐封建社會17世紀初19世紀8()年代近代歐美國家193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后1951年

i~~JIIJ~~i

;英國濟貧法德國社會保險制度美國《社會保障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不

?................................現代社會保障制度-..............................:

產口考點速查卜

法律教化和基層治理

教材目錄考點

選必1第8課、第9課、第10課、第17課、第18課

史綱(上)第1課(商周文化)、第2課(百家爭鳴)、第4課(董仲舒儒學)、第7課(賦

稅制度)、第8課(三國至隋唐文化)、第11課(宋明理學)、第14課(明清思

想)、第25課(《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27課(82年憲法)

史綱(下)第1課(古希臘文化)、第3課(莊園、教會、羅馬法)、第8課(宗教改革、啟

蒙運動)、第18課(社會保障)

選必2第11課(城市化進程)

選必3第1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第4課(歐洲文化)

□-------=n

個考點梳理3

知識點1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

一、先秦時期的德治與法治

德治源頭夏商重刑輕德,西周明德慎刑。西周建立以宗法制為核心的禮制,〃敬天保民〃(民

本)思想,有一定進步性。

法治源頭夏商周各有法律,春秋鄭國子產“鑄刑書”,制定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成文法。

儒家法家

代表孔子與孟子商鞅與韓非

思想人性善一主張德治(通過道德禮義教人性惡一主張法治

化民眾)與仁政,重視民生與民意

觀點⑴孔子提出,統治者要“為政以德”,⑴商鞅頒行法令,保護新興地主階級權益;

不要過度消耗民力;⑵韓非:①提倡君主不要談禮義,而要以

⑵孟子建議統治者“施仁政于民,省法、術、勢駕馭臣下,②賞罰分明,則臣

刑罰,薄稅斂”,認為“仁者無敵”民守法奉令,③主張“以法為教,以吏為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師”,保證法令暢通

影響儒家思想并不適用于兼并戰爭激烈法家思想既能帶來富國強兵的現實利益,

的戰國時期,無助于國君實現他們的又滿足了各國君主專制的愿望,

強國抱負,仁政與德治思想,難以落秦國富國強兵,最終統一六國。

到實處。

二、秦漢至隋唐的法律與教化

秦漢(1)律:秦以法家思想治國,推動了律的編纂。漢朝沿襲秦律,制成《九章律》。

(2)令:秦漢朝廷還發布法律文告,稱“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

【易錯點撥01】董仲舒與儒學

法律(1)漢武帝時,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儒家倫理開始融入社會生

活。

(2)董仲舒“天人合一”的君權神授說和“大德小刑”說,主張治理國家應以德為主、以

刑為輔。其主張既神化了“德主刑輔”的傳統見解,又暗中把刑法提高到了神圣的地位;他

強調儒家經典和經義對司法活動的指導作用,首倡“春秋決獄”(表明了儒家思想上升為統

治思想,儒學對法律的滲透),最早開始系統運用儒家經義指導司法活動。

魏晉(1)原因:漢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為主流,儒家知識分子以經注律。魏明帝設

律博士,專用儒家思想解釋律令,進一步推動律令儒家化。

(2)表現:法律以親屬之間尊卑親疏作為量刑的重要原則之一,維護三綱五常。

唐朝唐朝法律體系包括律令格式。唐高宗永徽年間頒布《永徽律》,后撰成《唐律疏

議》,是我國現存最早、最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華法系確立的標志。歷代王

朝多以此為藍本制定法律,是禮法結合的典范,特別重視孝。

禮治《大唐開元禮》是一部體系龐大、體例嚴謹、內容繁復的禮儀法典,也是秦漢以

教化來封建禮儀制度的集大成。

家訓社會層面推廣魏晉南北朝以來重視家訓的經驗,強化基層教化。

三、宋元至明清的法律與教化

法宋基本沿用唐朝法律體系,法律多以唐律為藍本。

律元對唐宋法律整體上棄而不用,但司法實踐中廣泛援引唐律。

明以唐律為藍本制定《大明律》,司法實踐重視〃例〃,開創律例合編的體例。

【易錯點撥02】明律的特點

(1)加強了對危害封建專制統治行為的刑罰。(2)設立“奸黨罪”專條,嚴禁臣下結黨和

內外官交結。(3)重點整飭吏治,嚴懲貪官污吏。(4)以刑罰加強思想文化的專制統治。(5)

嚴懲流民。

清法典沿襲律,重視例,制定《大清律例》。

教理學儒學向基層滲透,南宋程朱理學逐步建立統治地位,控制教育與科舉,并通過授

化徒、書院講學等方式在社會上廣泛傳播,甚至深入族規、家訓之中。

鄉約宋朝以后,儒學士人投身基層教化,以鄉約教化鄉里。北宋《呂氏鄉約》是儒學

士人教化鄉里的范本。明朝后期,鄉約宣講明太祖的“六諭”,鄉約逐漸帶有強

制力,不遵守者要受罰。清朝鄉約宣講康熙帝〃圣諭十六條〃和雍正帝《圣諭廣訓I》,

常引用《大清律例》。

作用:有利于維護社會秩序,加強基層社會治理;有利于發展生產;促進儒家文

化和傳統道德的傳播。

【圖解歷史】禮法結合

外儒

懲法家法治思想儒家德治思想引

戒內法導

A小/P人性―>人性善*—

知識點2認識中國古代法律

1.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的特點

(1)人治法律:法律出于皇權,維護皇權,中國古代實行君主專制的統治,皇帝擁有至高無

上的權力,實行個人獨裁統治,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審判官。

(2)刑法為主,諸法合一。中國古代頒行的法律,基本上都是刑法典,但它包含了有關民法、

訴訟法、行政法等各方面的法律內容,形成了民刑不分、諸法合體的結構。這種諸法合體混合

編纂的形式,貫穿于封建社會各朝代。

(3)德主刑輔,以禮入刑。禮法結合,強調“德主刑輔、以禮入刑”“以德化民,以刑弼教”

的理論和實踐,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德主刑輔”的思想。

(4)等級觀念,法外特權。古代法律明確保障著一種等級秩序,一種尊卑有別的等級秩序。

封建帝王及統治集團一定程度上享受了法外特權。

(5)重法治吏,維護統治。重法治吏是古代傳統的法律思想。中國古代的人治其實就是管治。

為了發揮官治的作用,那就需要治官,控制官吏的權力,防止權力的濫用。

(6)深遠影響:古代法律影響到日本,東南亞等國家,形成了中華法律體系。

2.對中國古代法治與教化的認識

(1)二者關系:法律著眼于防范與懲處,教化著眼于教育與引導,二者相輔相成。

(2)發展歷程:中國古代在歷史發展中形成了禮法結合、以禮入法、以禮教化的特點。

(3)目的:都是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的統治,鞏固政權。

(4)積極作用:起到了穩定社會秩序、道德自律的積極作用。

(5)內容:其內容中重視人本,重視血緣親情,重視家國一體的情懷,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

統道德。

知識點3中國古代法律文化之禮法結合

1.禮法結合的內涵:禮法結合是指傳統的倫理道德規范與法律規范融為一體,法律的評判標準

與道德的評判標準一致。這是中國古代法律文化最基本的特點。

2.認識中國古代以禮入法

(1)進步性:①以禮入法建立了封建法律秩序,維護了皇權和封建等級,鞏固了封建秩序。

②促進了封建社會的繁榮。

(2)局限性:①以禮入法使審理案件、定罪量刑不可避免地走向了主觀化。儒家經義內容與

精神作為定罪量刑的標準,實際背離了“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的司法審判原則。這

樣的定罪量刑有失公正客觀。②儒法結合重在禮法合一,納禮入律,深刻地禁錮了人們的思想。

3.禮法結合的簡要形成過程

⑴西漢時期“尊崇儒術”是禮法融合的初始。

⑵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以禮入律”是禮法融合的發展。

⑶唐朝時,“一準乎禮”,禮法結合達到頂峰,唐律是禮法結合的典范。

3.禮法結合對建設法治國家的深遠影響

(1)讓法律成為一種發自內心的信仰:法律和道德的結合,促使人們自覺遵守和擁護法律,對不

合法行為的懲處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同,有利于社會穩定,讓法律本身成為一種信仰。

⑵以人為本,保障司法公正:司法權力的運行,必須給予當事人更多尊重,包括維護被告人之人

格尊嚴,用看得見的方式實現正義,推行“說理式”處罰文書,彰顯法律的人道精神。

⑶重視德治的作用:法律和道德在國家和社會治理中共同發揮作用,在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的

同時,重視道德的教化作用,在法治中融合道德理念,加強法律對道德的支撐,促進依法治國和

以德治國相結合。

知識點4近代西方的法律與教化

1.淵源

(1)羅馬法發展歷程:

①開端:為了緩和平民和貴族的矛盾,公元前450年左右,羅馬共和國頒布了《十

二銅表法》評價:是古羅馬第一部成文法,使判決和量刑有法可依;一定程度上

限制貴族特權。

②發展:公元前3世紀以來,從公民法發展到萬民法:羅馬帝國時期,隨著統治區

近代西方域擴大和人口激增,法律制度更加完善。

法律制度③完善、成熟:6世紀,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下令編纂的《羅馬民法大全》,

的淵源及是古羅馬法律的最高成就,也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淵源。

發展④羅馬法特點:①維護私有財產;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③重視證據和司法程序;

④體現公平、正義、自由等自然法精神;⑤涉及內容廣泛,包括民法、刑法和訴

訟程序等;⑥法律的實質是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

(2)中古時期歐洲:

①日耳曼法:各日耳曼王國在部落習慣法的基礎上編纂了一批成文法,作為莊園

法庭審判依據。

②教會法:教會根據基督教神學,制定和頒布了教會法。

③羅馬法的傳播:11世紀以后,歐洲國家出現了研究和宣傳羅馬法運動,促進了

羅馬法傳播。

2.發展

(1)英美法系(普通法系)的形成:①11世紀,英國諾曼王朝王室設立法院,

并派法官定期到各地進行巡回審判。②12世紀前后,建立在習慣法基礎上、全國

普遍適用的普通法在英國逐漸形成。③13世紀,英國通過《大憲章》,確立了法

律至上和王權有限的原則。④“光榮革命”后,英國確立了君主立憲制,法律體

系更加完善。⑤美國等很多國家在學習英國法律的基礎上制定了本國法律,它們

構成了普通法系,也稱“英美法系”。

(2)大陸法系(民法系)的形成:①13世紀以后,法國統一法律的步伐加快,

建立在羅馬法基礎上的法律體系日益成熟。②法國在啟蒙思想和大革命的影響下,

制定了一系列法律。③1804年,拿破侖頒布《法國民法典》,與此后制定的四部

法典一起被統稱為《拿破侖法典》(資本主義性質的民法典)。《拿破侖法典》

與此前頒布的法典,構成了法國的成文法體系,最終確立了法國的資產階級法律

制度。④后來,逐漸形成了以羅馬法為基礎、以《法國民法典》為代表的世界性

法律體系,稱為“大陸法系”或“民法系”。

1.背景:西方各國在繼承傳統法律思想的基礎上,融合了啟蒙思想家們提出的思

想主張,制定了各自的法律制度。

2.基本特征:

(1)國家權力結構:堅持權力制衡、三權分立(深受啟蒙運動的影響)。國家權

近代西方力分為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法律由議會制定,行政機構在法律規定的框架

法律制度

內行使行政權,法院根據法律獨立掌握司法權。

的基本特

(2)法律內容:注重保護個人權利,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財產權等

(3)司法實踐:堅持程序公正和無罪推定。為了保證從立案到審理再到判決的每

個程序的公開公正,建立律師制度和陪審團制度(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臘羅馬時期)

3.局限性

(1)為資產階級的利益服務(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

(2)確認了私有財產制度,每個人財產的多少往往決定著法律地位的高低。

(3)對個人權利的認定有逐漸改進的過程。直到20世紀,黑人、原住民和婦女

還在為享有完全的公民權積極斗爭。

1.中世紀的基督教

(1)基督教的發展:392年,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

宗教倫理日耳曼人國家逐漸接受了基督教。

與教化(2)基督教的教化:①教士們搜集和抄錄經典,保存古典文化,宣講教義。②開

辦學校,學校主要講授宗教內容,但在教育和文化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③人

的生老病死、婚喪嫁娶,基督教會都要介入,幾乎所有的節日都與基督教有關。

④教會告誡人們必須孝敬父母,不許偷盜、奸淫、殺人、貪戀別人的財物等,要

求人們逆來順受、忍受世間的一切痛苦(基督教宣揚禁欲主義、來世說)。

(3)基督教的影響:基督教的宗教倫理和教化作用強化了教會對人們的控制,深

刻影響了人們的思想意識和日常行為。

2.近代新教

(1)背景:宗教改革后,西歐基督教分裂為天主教和新教(包括路德教、加爾文

教和英國國教)。

(2)主張:①新教反對教皇權威,主張信徒通過自己閱讀《圣經》理解教義(“因

信稱義”)。②新教提倡節儉和積極入世的態度,鼓勵人們發財致富。

(3)評價:①新教適應了資本原始積累時期新興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訴求。②

仍堅持基督教的基本教義(宗教改革不反對基督教,只是反對基督教會的統治),

束縛人們的行為,麻醉人們的思想。排斥其他教派,引起宗教沖突。一些對教義

持有不同意見的人被斥為“異端”遭到迫害。

知識點5近代西方法律思想的主要特點

1.思想基礎:近代以來,西方各國在繼承傳統法律思想的基礎上,融合了啟蒙思想家們提出

的資產階級思想,制定了各自的法律制度。

2.基本特征:

(1)在國家權力結構層面上,堅持權力制衡、三權分立。國家權力分為立法權、行政權和司

法權,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權力的議會制定,行政機構在法律規定的框架內行使行政權,法院

根據法律獨立掌握司法權。

(2)在法律內容上,注重保護個人權利。法律中都不同程度地體現了“天賦人權”和人人平

等思想,注意保護個人的各種權利,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財產權等。

(3)在司法實踐過程中,堅持程序公正和無罪推定。為了保證從立案到審理再到判決的每個

程序的公開公正,建立了律師制度和陪審團制度。無罪推定原則指的是所有被審判者在判決之

前都是無罪的。

3.局限性:(1)過于強調保護私有財產,為資產階級利益服務。(2)對個人權利的認定也有

逐漸改進的過程,直到20世紀,黑人、土著居民和婦女還在為完全的公民權積極斗爭。

知識點6基督教倫理對近代西方社會的影響

(1)對資本主義:世俗化的新教倫理主張合理地追求財富,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精神上支持。

(2)對文藝復興:基督教重建了社會道德基礎,提高了歐洲整體文化水平,為文藝復興和近

代科學的產生奠定了文化基礎;基督教的禁欲、蒙昧主義又刺激了人文主義的興起。

(3)對西方憲政:西方憲政理論受到基督教文化的影響。路德教認為,個人有一種通過運用

其意志來改變自然和創造新的社會關系的權利,這種新教的個人觀念成為近代財產法和契約法

的核心。

知識點7當代中國的法治與精神文明建設

1.20世紀50年代:社會主義法制的初創時期

(1)成就: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等

法律、法令。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制定《中華人民共

和國憲法》(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組織法》等。

(2)作用:確立了社會主義中國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

中國法治建設的基礎。

2.“文化大革命”時期:社會主義法制遭到嚴重破壞。

3.20世紀80年代:法治建設新的發展時期

(1)改革開放后,中共中央強調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

新中國的法

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保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

治建設進程

律之上的特權。

(2)1982年,我國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3)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中華人

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合同法》等一批基本法

律。

4.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

(1)背景:20世紀90年代,我國全面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對法治建

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經

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2)概況:①中共十五大報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

法治國家”。②1999年和200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先后將“實

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和“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憲法,

法治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③到2010年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

(3)意義: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不斷自我完善和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

興奠定堅實法制基礎。

5.中共十八大以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時期

(1)中共十八大以來,黨領導人民全面依法治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

力的現代化,全面依法治國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2)2018年,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

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載入國家根本大法。

(3)2020年,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①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②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圖解歷史】“法治”與“人治”

1.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發揚革命傳統和艱苦奮斗的精神,涌現出大批英

雄模范集體個個人。

(1)全國勞動模范:孟泰、時傳祥。

(2)代表:“鐵人”王進喜、“黨的好干部”焦裕祿、“解放軍好戰士”雷鋒、

社會主義精科學家李四光、華羅庚等。

神文明建設2.改革開放后:我國在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的同時,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建設。

(1)80年代:“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

(2)90年代:1994年推進愛國主義教育。

(3)21世紀:2001年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從以德治國的高度進一步規劃思想

道德建設。

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1)發展歷程:

①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第一次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的戰略任務。

②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

本質體現”。

③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進一步提煉、概括,形成簡明扼要、便于傳播和

弘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內容:①國家層面:富強、民主、文明、和諧;②社會層面:自由、平等、

公正、法治;③個人層面: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3)意義: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

民共同的價值追求;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

復興的中國夢凝聚強大的精神力量。

知識點8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

1.目的:掌握人口變動情況,以便征發賦役。

2.演變:

(1)戰國:公元前375年,秦獻公”為戶籍相伍”,即以五家為“伍”的辦法編

排戶口。

(2)秦朝:實行分類登記制度(體現等級性),除一般百姓的戶籍外,還有宗親

歷代戶貴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賈的市籍等

籍制度(3)漢朝:①丞相主管全國戶籍工作,各級地方政府均有專門人員主管戶籍。②

演變戶是政府征派賦役的單位,百姓編入戶籍后,便成了封建國家的“編戶齊民”。③

政府定期進行人口調查。④東漢末年,戰事頻繁,人口流動加劇,豪強地主與國家

爭奪人口,戶籍散亂。

(4)隋朝:命州縣官“大索貌閱”(即按戶籍上登記的年齡與本人體貌進行核對,

防止詐老詐小),重新核定戶籍。

(5)唐朝:唐承隋制,管理更嚴,戶籍三年一造。

(6)宋朝:戶籍分主戶與客戶。主戶指擁有土地、繳納賦稅的稅戶,客戶指沒有

土地的佃戶。

(7)元朝:戶口類型比較復雜,按職業劃分,統稱為“諸色戶計”(帶有民族壓

迫色彩),一旦定籍,世代相襲,不得變動。

(8)明朝:①繼承了元朝以職業定戶籍的做法,戶籍分民籍、軍籍、匠籍等。②

明朝戶籍冊稱“黃冊”,以里甲制為基礎,每里一冊,詳列各戶人口、田土、房屋

(9)清朝:①普通戶籍基本沿襲明制,戶籍管理相對松弛。②清前期,賦役實行

固定丁銀、攤丁入畝后,戶籍的作用大為削弱(戶籍制度與賦役制度逐漸脫離)。

③乾隆年間,朝廷諭令戶籍永停編審,此后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組織制度等級人口

數量。

1.基層組織

(1)從秦漢到明清:縣是最基層的行政機構,下設直接管理民眾的基層組織。

(2)秦漢:縣下設鄉和里。鄉設三老,里設里正。后代沿襲鄉里制度,稍有變化。

(3)唐朝:以百戶為里,五里為鄉,城內設坊,郊外設村,設里正、坊正、村正。

歷代基(4)明朝:實行里甲制,十戶為一甲,一百一十戶為一里,設甲首、里長。

層組織2.社會治理

與社會(1)特點:注重建立基層民眾的自我管理與相互監督機制。

治理(2)演變(既是基層行政管理組織,也是征發兵役、徭役的基本單位)

①秦漢:實行什伍組織,以五家為伍,十家為什,百家為里

②唐朝:實行鄰保制度,以四家為鄰,五鄰為保

③北宋:實施保甲制

④明朝:推行十家牌法,要求十家總編為一牌

⑤清朝:清初實行里甲制,后來推行保甲制

(3)趨勢:兼具區劃和戶籍管理性質的鄉里制與旨在維護社會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由于攤丁入畝和不再編審戶籍)。

歷代社1.歷代社會救濟

會救濟(1)原因:緩和階級矛盾,維護統治的需要;儒家的民本觀念、仁愛思想的影響;

與優撫古代社會生產力水平低,自然災害頻發,人民生活缺少保障。

政策(2)特點:①社會救濟的主體是政府,民間組織處于輔助地位。②政府救濟的重

點在救災,核心在于保證糧食供應,同時還會疏導和安置流民鼓勵民間富戶救濟災

民。③社會力量的救濟活動側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賑濟。

(3)表現:

①漢朝:建立常平倉制度,積谷備倉,調節糧價(是中國古代政府為調節糧價,儲

糧備荒而設)

②隋唐:政府既重視官方儲備,也大力提倡民間積儲

③宋朝:宗族通過設立族產,在衣食、住行、婚娶、蒙養、喪葬等方面資助族中貧

困者。北宋范仲淹在族內創設義田,賑濟族人(受到理學興起的影響,注重家族人

倫關系)

④明清:慈善組織開始興起,出現了善堂、善會等慈善機構

2.古代優撫政策

(1)原因:中國古代一直有優撫老弱貧苦等弱勢群體的傳統,尊敬與贍養老人,

保障鰥寡孤獨生活。

(2)方式:

①皇帝賞賜:秦漢時期,皇帝賜給高齡老人鳩杖,以示尊重;明初朝廷令各地有司

優撫高年平民。

②設置機構:唐朝開始,政府設有收容貧老、孤兒和乞討流浪人員的專門機構,如

唐朝的養病坊、宋朝的福田院、元朝的眾濟院、明清的養濟院。

【易錯點撥03】政府救濟與民間救濟的差異

①政府救濟:重點在救災,核心在保證糧食供應;目的是鞏固統治,比較規范;占主體地位。

②民間救濟:側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賑濟;具有自發性和不穩定性;處于輔助地位。

知識點9全面認識古代中國的戶籍制度

(1)概念:戶籍制度指中國封建社會對全國人口進行管理,并據以征調賦稅、勞役和征集兵

員以及區分人戶職業和等級的重要制度,也是國家實行道德教化、經濟剝削、人身控制的重要

途徑。

(2)核心:對人口的占有與支配。

(3)內容:登記制度;管理制度。

(4)主要功能:①征收賦稅和征派兵役;②限制人口流動;③維護社會治安;④控制職業,

固定身份;⑤維護等級特權。

(5)地位: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進行人口調查并制定和執行一套嚴密戶籍管理制度的國家。

(6)特點:地域性;等級性;世襲性;法制性。

(7)影響:

①積極:加強了對民眾的控制,是專制政府治理百姓的有力武器;便于充分合理地征發賦役,

汲取社會資源為國家服務;有利于強化基層管理,維護社會治安和宗法等級制度;一定程度上

適應了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

②局限性:限制了人口的自由流動,加深了傳統小農經濟社會的封閉性,嚴重影響了商品經濟

的發展,從根本上講是統治者維護統治的重要工具。

(8)戶籍制度的演變趨勢:戶籍制度逐漸與土地制度、賦稅制度分離,戶籍制度的財政功能

逐漸減弱,直至戶籍制度與土地制度、賦役制度完全脫離。

知識點10全面認識古代中國基層治理

(1)背景:穩固統治,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維護小農經濟和社會穩定的需要;國家賦稅制

度的調整;科舉制的推行,促使士紳階層興起;文化教育的發展。

(2)基層治理的特點:持續時間長;與時代緊密結合,在繼承中發展;地方自治色彩鮮明;

宗法關系扮演了重要角色;官員治理與士紳管理相結合;組織嚴密(層級分明),職能清晰;治

理理念多元,內涵豐富;較龐大的管理隊伍,擁有多種管理職能。

(3)鄉村制度的特點:以宗教關系為基礎;基于地緣關系組織起來;鄉村治理的力量向多元

化發展;鄉紳在地方基層事務中起主導作用;中央的權力逐步延伸到鄉村;彌補國家管理體制

的不足,是官方機構的補充;鄉規民約進一步發展;儒家倫理不斷滲入鄉村治理;是自然形成

的自治狀態。

(4)趨勢:制度逐漸轉變;國家的干預和控制逐步增強;鄉村自治功能逐步減弱。①由鄉甲

制向保甲制轉變;②由鄉里制向職役制轉變;③維護社會治安;④控制職業,固定身份;⑤維

護等級特權。

(5)意義:①有利于鄉村社會秩序的穩定;②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③有利于維護農業發展

和鞏固小農經濟的地位;④有利于社會教化;⑤有利于地方經濟的發展;⑥提高了農民生產生

活的積極性。

知識點11中國古代的社會救濟和優撫政策

1.特點

(1)時間久遠,源遠流長:先秦時期的《周禮?地官司徒?大司徒》中就有“以保息六養萬

民:一曰慈幼,二曰養老,三曰振窮,四曰恤貧,五曰寬疾,六曰安富”六條政策,這是我國

最早的救濟制度的記載。

(2)政府救濟與民間救助相結合:政府主要承擔災害與災難時的社會大范圍救濟,民間承擔

社會弱勢群體的生活日常救助,二者相輔相成。

(3)機構完善并具有法律保障措施:政府救濟典型地體現了“為民父母行政”的特征,政府

設置不同類型與層級的社會救濟救助機構,并制定法律予以保障。

(4)深受儒家思想影響: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宣揚“以人為本”的民本思想,

主張“仁”“仁政”,倡導救困濟難,體現了中國傳統政治哲學的本質和精神。

(5)保障對象多樣,范圍廣:既有災民,也有特定的弱勢群體,救助涉及衣食、住行、婚娶、

喪葬等范圍。

(6)手段、方式多樣:出臺法律;設置相關機構如福田院、養濟院等;建立官方常平倉和民

間義倉為代表的倉儲制度;賑濟錢糧、減免賦稅、以工代賑;鼓勵商人到災區運糧或發售以平

抑物價等。

2.作用:(1)為社會弱勢群體提供了基本的物質保障。(2)穩定了社會秩序。(3)有利于鞏固封

建統治。(4)為后世提供借鑒。

知識點12世界主要國家的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

1.古希臘時期

(1)特點:依靠村社進行基層治理。

西方主要國(2)表現:①村社實行自治。②全體成年男性出席的村社大會是村社最高權力機

家基層治理關,處理與村社有關的事務。

的歷史與特2.西歐封建社會

點(1)莊園:是主要的基層單位(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經濟實體,也是基層的社會

治理組織)。

(2)城市治理:10?11世紀,城市里的手工業者和商人組成行會或商會(為保

護本行業的利益、互相幫助、限制內外競爭而形成的),其上層分子把持城市政

權,行使城市治理的職責。

(3)基督教會:在基層治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3.近代

(1)背景:近代西歐民族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經濟的發展。

(2)表現:(體現資產階級民主化的特征,并非絕對自治)

①英國:1835年,頒布法律,確立了近代自治市制度。規定自治市的政府和議

會都由當地選民選舉產生,地方征稅所得也由自治市自主開支,但必須接受選民

監督。

②美國: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傳統,鄉鎮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單位,承擔著除

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務功能。

③法國:大革命后,形成了以自治市鎮為基層單位的制度,市長和市議會都由普

選產生,市長同時對中央政府和本地選民負責。

④社區組織開始形成(地方治理模式的新變化):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城市人

口激增,失業、貧困等社會問題使傳統的社會救濟方式遭遇瓶頸,促使各國探索

社會救濟的新方法。組織志愿者,負責救濟的分配,協調慈善團體和救濟機構的

工作。

4.第二次世界大戰后

(1)特點:①西方各國的基層自治進一步發展。②社區很快發展為基層自治的主

要方式。

(2)表現:社區在政府不同程度的管理和組織下,實行居民自我管理。①社區提

供生活服務、教育、休閑娛樂、福利、衛生保健等。②參與相關的城市規劃、土

地政策等地方政府的決策。

(3)作用:緩和了社會矛盾,維護了社會秩序和政治穩定。

5.20世紀80年代以后

(1)特點:①強調政府、社區和非政府組織的共同作用。②社區承擔了更多的政

府功能,公眾、志愿者和私人部門提供了越來越多的公共服務。

結果:使基層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易錯點撥04】西方基層治理的特點

⑴基層治理以基層自治為主要特點,自主權逐漸擴大;

⑵基層自治的建立、發展和完善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

⑶地方分權和地方自治相結合,即對內的民主治理和對外的獨立自主;

⑷基層治理向規范化、法治化、市場化等方向發展。

(1)建立:1951年2月政務院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是新中

國制定的第一部社會保險法規。

(2)發展: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我國經濟發展水平逐步提高,國家財政

社會保障制實力增強),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也日趨成熟,在滿足人民的醫療等方面取得了

重要進展,保障水平穩步提高。

度在中國的

(3)作用:日益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減輕了人們的后顧之憂,促進了國家社會

建立

經濟的發展。

(4)新時期以來,中國社會保障體系取得成就的原因:

①借鑒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和蘇聯等國的有益經驗;②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經

濟迅速發展提供物質基礎;③黨和政府關注民生,重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④社

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與完善;⑤社會主義制度不斷發展完善。

知識點13全面認識西方的福利國家制度

(1)形成原因: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暴露出資本主義制度

的弊端,因財富分配不均而導致的危機威脅到了資本主義制度本身。

(2)特點:資金來源多元化,一般由個人繳納、企業繳納和國家補貼三部分組成;福利種類

繁多,主要包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養老保險等;覆蓋面廣,低收入階層受惠多;

各國發展不平衡,英國、瑞典、丹麥、德國等國家發展水平較高;發展程度較高,已由單純的

政府救濟發展為公民的社會權利。

(3)實質:是國民財富的再分配,是當代資本主義社會最主要的一種分配方式。

(4)利弊影響

①利:為各國社會成員謀得許多福祉,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平等,縮小了貧富差距,緩和

了社會矛盾,擴大了社會消費,拉動了經濟發展。

②弊:造成普遍的國家財政赤字,使政府負擔過重;另外也帶來社會道德危機,被認為不鼓勵

工作。

知識點14二戰后歐美國家社區自治的發展

1.原因:①西方各國政府對基層治理的重視與治理方式的變革;②聯合國對社區建設的推動;

③西方民主政治的發展;④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社區事務增多。

2.表現:①西方國家在基層治理中強調政府、社區和非政府組織的共同作用;②社區承擔了更

多的政府功能;③各國在社區管理中引入企業管理辦法。

3.作用:①緩和階級矛盾,維護社會穩定;②保障人民權益,鞏固民主政治;③提高生活品質,

改善人民生活;④提高治理效率,降低治理成本。

知識點15近代西方的社會治理與社會保障

(1)原因:①近代西歐民族國家的產生和發展;②各國地方自治傳統的影響;③資本主義民

主政治運動的推動或資產階級革命的推動;④工業革命的開展,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增加;

⑤民主自由思想的不斷傳播(制度保障、政策法規的引領等)。

(2)影響:①促進了城市自治的進程;②保障了人民的民主權益;③鞏固了國家的民主政治;

④維護了社會穩定;⑤有助于緩和階級矛盾。

(3)評價:①體現了歐洲啟蒙思想的影響,有利于推動近代歐美資產階級革命;②為近代歐

美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權建設及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