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考語文教材文言文知識點清單拉通訓練TOC\o"1-3"\h\u27916必修上冊文言知識梳理 23924《勸學》 28405《師說》 624758《赤壁賦》 1127536《登泰山記》 17647必修下冊文言知識梳理 371189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3730496《齊桓晉文之事》 4319378《庖丁解牛》 5218034《燭之武退秦師》 578255《鴻門宴》 6323133《諫逐客書》 739312《與妻書》 7912406《促織》 895191《諫太宗十思疏》 10015690《答司馬諫議書》 10716079《阿房宮賦》 1115828《六國論》 115選1723擇性必修上冊文言知識梳理 14830675《論語十二章》 14828401《大學之道》 15226328《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15429195《老子四章》 1566060《五石之瓠》 15912618《兼愛》 16111534選擇性必修中冊文言知識梳理 18318478《屈原列傳》 1831640《蘇武傳》 1893933《過秦論》 1944678《五代史伶官傳序》 20429444選擇性必修下冊文言知識梳理 23030842《陳情表》 23021338《項脊軒志》 23725057《蘭亭集序》 24530220《歸去來兮辭》 25125277《種樹郭橐駝傳》 25610179《石鐘山記》 261必修上冊文言知識梳理《勸學》一、挖空訓練第1段君子曰:學不可以已。()(第2段)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第3段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第4段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答案:第1段停止(第2段)①中(①合乎)②(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彎曲)③曲(彎曲的弧度)④雖(即使)⑤有(同“又”)⑥槁暴(曬干)⑦挺(直)⑧礪(磨刀石)第3段踮起腳后跟勁疾清楚善于奔走到達用作動詞,游泳橫渡第4段①焉(兼詞,相當于“于此”)②得(獲得)③無以(沒有用來……的)④舍(停止,止息)⑤鍥(刻)⑥鏤(雕刻)⑦躁(浮躁,不專心)翻譯畫線的句子①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對自己檢查、省察,那么,他就會智慧明達而且行為沒有過失了。(得分點:博學、參、省、知)②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沒有差別,不過是善于借助外物罷了。(得分點:生、假、物)③蚯蚓沒有鋒利的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飲黃泉,是因為它用心專一。(得分點:用心、一,定語后置句)二、知識梳理一、古今異義:1.蚓無爪牙之利古義:爪子和牙齒;今義:幫兇、走狗。2.金就礪則利古義:金屬制品,此代指金屬制的刀劍等;今義:黃金。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古義:檢查;今義:探究并領會。二、通假字:1.??以為輪??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彎曲。2.雖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曬干。3.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知通“智”,智慧。4.君子生非異也生通“性”,天賦,資質。三、詞類活用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日,名詞作狀語,每天。2、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快;??以為輪/??使之然也:(??,通"煣","使……彎曲")3、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水,名詞作動詞,游泳,游水。4、上食埃土:上,方位名詞作狀語,向上。5、下飲黃泉:下,方位名詞作狀語,向下。四、特殊句式(一)狀語后置句:1、青,取之于藍:,于,介詞,引出動作的處所,可譯為“從”。2、青于藍::于,介詞,表比較,可譯為“比”。3、寒于水::于,介詞,表比較,可譯為“比”。4、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乎,相當于介詞“于”,引出動作的對象,可譯為“對”。(二)定語后置句:1、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利”是“爪牙”的定語;“強”是“筋骨”的定語。“之”,定語后置的標志。(三)判斷句1.雖有槁暴,不復挺者,??使之然也。(“??者??也”,是判斷句式的標志;“者”“也”是語氣詞,“者”用在結果分句后,表示停頓,并提示下面要說的原因;“也”,語氣助詞,表示解釋的原因。)2.臂非加長也。3.聲非加疾也。4.假輿馬者,非利足也。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6.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7.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四)省略句1.??(之)以(之)為輪。2.??(之)使之然也。五、固定格式1、無以至千里/無以成江海:無以,表示“沒有用來……的(辦法)”。六、古今異義1、以為輪——古義:介詞“以”+動詞“為”,使……成為。今義:認為。2、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古義:廣泛地學習。今義:學問廣博精深。3、用心一也/用心躁也——古義:兩個詞。用,介詞,因為;心,心思。今義: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4、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古義:藏身。今義: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種事物上。5、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古:有學問有修養的人;今:人格高尚的人)七、一詞多義1、于青,取之于藍。(從,介詞)而青于藍(比,介詞)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對于,介詞)2、而《勸學》(節選)一文中共有16個“而”,弄清它們的用法和意義對研讀課文很有幫助,并且“而”是高考必考的18個文言虛詞中的重點,《勸學》中的“而”的用法和意義歸類如下:(1)連詞,表轉折,可翻譯成“卻”“但是”。①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②冰,水為之,而寒于水。③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④非利足也,而致千里。⑤非能水也,而絕江河。⑥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2)連詞,表遞進,可翻譯成“而且”“并且”。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3)連詞,表因果,可翻譯成“因而”。此句也可表順承。①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4)連詞,表修飾,可翻譯成“地”。①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②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④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5)連詞,表假設,可翻譯成“如果”“假如”。①鍥而舍之,朽木不折。②鍥而不舍,金石可鏤(6)連詞,表并列,可翻譯成“和”“與”。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3.焉:(1)風雨興焉(兼詞,“于之”,意為在這里)(2)圣心備焉(語氣詞)4.利:(1)金就礪則利(形容詞作動詞,變鋒利)(2)非利足也(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快,走得快)5.之(1)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取獨)(2)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代詞代青)(3)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定語后置的標志)(4)非蛇鱔之穴(的)6.假(1)善假于物也(借助)(2)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假裝)(3)以是人多以書假余(借)(4)因求假暫歸(假期,休假)(5)假以雄權??(授予,給予)7.絕(1)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口技》)(停止)(2)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桃花源記》)(與世隔絕)(3)以為妙絕(《口技》)(極了)(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勸學》)(橫渡)(5)楚誠能絕齊,秦愿獻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傳》)(斷絕關系)《師說》一、挖空訓練第1段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第2段)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第3段)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第4段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答案:第1段①所以(用來……的)②受(同“授”)③惑(疑惑)④聞(知道,懂得)⑤固(本來)(第2段)①猶且(尚且,還)②益(更加,越發)③所以(……的原因)④其(大概)⑤惑(糊涂)⑥族(類)⑦不齒(不與同列,看不起)⑧乃(竟)(第3段)①師(以……為師)②徒(同類的人)第4段①嘉(贊許)②貽(贈送)翻譯畫線的句子①因此,無論地位顯貴還是低下,無論年長還是年少,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在的地方。(得分點:是故、無,判斷句)②不明句讀,不能解決疑難問題,有的向老師學習,有的不向老師學習,小的方面要學習,大的方面卻放棄了,我沒看出這種人是明智的。(得分點:或、遺,賓語前置句)③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超過學生,懂得道理的時間有早有晚,學術技藝(各)有(各的)專門研究,如此罷了。(得分點:不必、于、攻)④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學習,不受時俗的限制,跟我學習。(得分點:經傳、通,被動句)二、知識梳理一、通假字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受,通“授”,教授)2或師焉,或不焉(不,通“否”,fǒu)二、古今異義(1)古之學者必有師古義:求學的人;今義:指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古義:用來……的;今義:表因果關系的連詞(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古義:不一定;今義:用不著(4)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古義:無論;今義:沒有,常為否定副詞(5)吾從而師之古義:跟隨而且;今義:表目的或結果的連詞(6)今之眾人古義:一般人;今義:眾多的人,大家(7)小學而大遺古義:小的方面學習今義:指教育的一個階段,也指實施這種教育的機構(常指與中學、大學相對的“小學”)三、一詞多義1師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名詞,老師)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從師求學)③吾從而師之(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④吾師道也(名詞作動詞,學習)2.傳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動詞,傳授)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流傳)③六藝經傳皆通習之(zhuàn,名詞,解釋經文的著作)3.道
①傳道受業解惑也(名詞,道理)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有“風尚”的意思)
③道相似也(名詞,道德學問)4.惑
①惑之不解(名詞,疑難問題)②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形容詞,糊涂)③惑而不從師(動詞,遇到疑難問題)5.乎(1)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介詞,相當于“于”,前一個是“在”的意思;后一個是“比”,表比較)(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語氣助詞,表反問,譯為“嗎”)(3)其皆出于此乎(語氣助詞,表揣測,譯為“嗎”或“吧”)(4)嗟乎!師道之不傳了久矣(語氣助詞,表感嘆,與“嗟”連用,譯為“唉”)6.而(1)人非生而知之者(連詞,表承接)(2)惑而不從師(連詞,表轉折)(3)吾從而師之(連詞,表承接)(4)擇師而教之(連詞,表承接)(5)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連詞,表并列)(6)小學而大遺(連詞,表轉折)(7)則群聚而笑之(連詞,表修飾)(8)如是而已(與“已”連用,表陳述語氣)7.之(1)古之學者必有師(結構助詞,的)(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詞,指代知識、道理等)(3)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5)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6)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7)圣人之所以為圣(代詞,指代這件事)(8)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助詞,的;代詞,指代童子)(9)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10)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代詞,這,這一類)(11)郯子之徒(代詞,這,這一類)(12)六藝經傳皆通習之(音節助詞,起湊足音節的作用,不譯)(13)作師說以貽之(代詞,他,指代李蟠)8.其(1)其為惑也終不解矣(代詞,那些,指代疑難問題)(2)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代詞,他,指代“生乎吾前”者)(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詞,他的)(4)其皆出于此乎(副詞,表揣測語氣,大概)(5)其可怪也歟(副詞,與“也歟”配合表反問語氣,相當于“這不是……嗎?”)9.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詞,比)(2)而恥學于師(介詞,向)(3)于其身也(介詞,對于)(4)皆出于此乎(介詞,從)(5)不拘于時(介詞,表被動,被)10.也(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句末語氣助詞,與“者”連用,表判斷)(2)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語氣助詞,表停頓)(3)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句中語氣助詞,表停頓)(4)其可怪也歟(句末語氣助詞,與“歟”連用,加強語氣)四、詞類活用(一)名詞的活用1.名詞作狀語則群聚而笑之(群,表動作的情態,成群)2.名詞作動詞①吾師道也(名詞作動詞,學習)②其下圣人也亦遠矣(名詞作動詞,低于)3.名詞的意動用法①吾從而師之(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②孔子師郯子(名詞意動用法,以……為師)(二)形容詞的活用1.形容詞作名詞①小學而大遺(形容詞作名詞,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②吾未見其明也(形容詞作名詞,高明的地方)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詞作名詞,圣明的人、愚昧的人)④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形容詞作名詞,疑惑的問題、糊涂的問題)⑤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形容詞作名詞,卑:卑賤的人、低下的人
盛:勢盛位高的人)2.形容詞作動詞惑而不從師(形容詞作動詞,遇到疑難問題)3.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而恥學于師(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三)動詞的使動用法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習,使……學習)五、文言句式(一)判斷句(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者,……也,表判斷)(2)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也,表判斷)(3)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非,表否定判斷)(二)被動句不拘于時(介詞“于”表被動)(三)倒裝句1.介賓結構后置句(狀語后置句)(1)而恥學于師(于師學,介賓短語后置)(2)師不必賢于弟子(于弟子賢,介賓短語后置)(3)不拘于時,學于余(于余學,介賓短語后置)2.賓語前置句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讀,不解惑,賓語前置)4.省略句(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賓語)(2)吾從(之)而師之(省賓語)(3)(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省主語)(4)(師)位卑(者)則足羞,(師)官盛(者)則近諛(省略謂語動詞)5.固定格式庸……乎:表反問,難道……嗎,哪里……呢例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赤壁賦》一、挖空訓練第1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第2段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第3段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第4段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第5段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答案:第1段①屬(勸請)②橫(籠罩,覆蓋)③縱(放任)④如(往)⑤凌(越過)⑥萬頃(廣闊的江面)⑦馮(同“憑”,乘)⑧虛(太空)⑨御(駕)⑩羽化(飛升成仙)第2段①扣(敲)②溯(逆流而上)③渺渺(悠遠的樣子)④倚(循,依)⑤和(同聲相應,唱和)⑥裊裊(形容聲音婉轉悠長)⑦縷(細絲)第3段①愀然(容色改變的樣子)②危坐(端坐)③繆(同“繚”,盤繞、圍繞)④方(當)⑤舳艫(船頭和船尾的并稱,泛指首尾相接的船只)⑥釃酒(斟酒)⑦固(本來)⑧驟(一下子,很輕易地)⑨遺響(余音,指簫聲)第4段①斯(此,這里指水)②盈(滿)③虛(缺)④卒(終究)⑤消長(消減和增長)⑥曾(竟,竟然)⑦茍(如果)⑧雖(即使)⑨適(享有)第5段①更(再)②狼籍(即“狼藉”,凌亂)③相與(互相)④枕藉(枕著墊著)⑤既(已經)翻譯畫線句子①明月從東山后升起,徘徊在斗宿與牛宿之間。(得分點:狀語后置句)②我的心懷悠遠,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得分點:主謂倒裝句)③簫聲使深谷中的蛟龍聽了起舞,使獨坐孤舟的寡婦聽了落淚。(得分點:舞、泣)④何況我同你在江邊捕魚砍柴,以魚蝦為伴侶,以麋鹿為朋友,駕著一只小船,在這里舉杯來互相勸酒。在天地之間寄托自己短暫的一生,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顆米粒。(得分點:漁樵、侶、友、屬)二、知識梳理一、文學常識。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人稱其為“蘇東坡”。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詞人、詩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詞人代表。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赤壁賦》即是他此時所作。在詞的創作上,與辛棄疾并稱“蘇辛”;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并稱為“三蘇”;書法上,和黃庭堅、米芾、蔡襄合稱“宋四家”。二、實詞1.通假字(1)浩浩乎如馮虛御風(通“憑”,乘
)(2)山川相繆(通“繚”,環繞
)(3)舉酒屬客
(通“囑”,勸人飲酒)(4)舉匏尊以相屬(通“囑”,勸人飲酒
)2.古今異義(1)徘徊于斗牛之間古義: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義:一種游戲方式(2)白露橫江古義:白茫茫的水汽今義:二十四節氣之一(3)凌萬頃之茫然古義:曠遠的樣子今義:完全不知道的樣子3.一詞多義(1)東
a順流而東(動詞,向東進軍)
b東望武昌(方位名詞作狀語,向東)(2)望
a七月既望(名詞,農歷每月十五)b望美人兮天一方(動詞,眺望,遠看)(3)下
a方其破荊州,下江陵(名詞用作動詞,攻占)
b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詞,下面)(4)如
a縱一葦之所如(動詞,往)
b如怨如慕(副詞,像)4.詞類活用(1)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名詞用作狀語,向西,向東)
(2)下江陵(名詞用作動詞,攻占)(3)順流而東也(名詞用作動詞,向東進軍)
(4)舞幽壑之潛蛟(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起舞)(5)泣孤舟之嫠婦(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哭泣)
(6)正襟危坐(形容詞用作動詞,整理)(7)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名詞用作狀語,向南
)
(8)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名詞用作動詞,打魚砍柴)(9)侶魚蝦而友麋鹿(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侶,以……為友)
(10)不知東方之既白(形容詞用作動詞,顯出白色)三、虛詞1.而(1)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連詞,表轉折)
(2)倚歌而和之(連詞,表修飾)(3)正襟危坐,而問客曰(連詞,表承接)
(4)侶魚蝦而友麋鹿(連詞,表并列)(5)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連詞,表轉折)(6)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連詞,表轉折)
(7)自其不變者而觀之(連詞,表修飾)2.之(1)月出于東山之上(助詞,的)
(2)凌萬頃之茫然(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3)哀吾生之須臾(助詞,的)
(4)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代詞,它)(5)茍非吾之所有(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6)耳得之而為聲(代詞,它
)(7)取之無禁,用之不竭(代詞,它們)
(8)吾與子之所共食(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3.于(1)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詞,在
)
(2)月出于東山之上(
介詞,從)(3)徘徊于斗牛之間(介詞,在
)
(4)于是飲酒樂甚(介詞,在)(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詞,被
)
(6)漁樵于江渚之上(介詞,在)(7)寄蜉蝣于天地(介詞,在)
(8)托遺響于悲風(
介詞,在
)4.乎(1)浩浩乎如馮虛御風(形容詞詞尾)
(2)飄飄乎如遺世獨立(形容詞詞尾)(3)郁乎蒼蒼(形容詞詞尾)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語氣詞,表示疑問)(5)而又何羨乎(語氣詞,表示疑問
)
(6)相與枕藉乎舟中(介詞,在
)5.而(1)連詞,表轉折譯為“卻”“但是”:而不知其所止。而未嘗往也。而卒莫消長。(2)連詞,表修飾譯為“地”:倚歌而和之。自其不變者而觀之。(3)連詞,表承接譯為“就”“然后”:正襟危坐而問客。(4)連詞,表并列譯為“和”“與”或不譯:侶魚蝦而友麋鹿。(5)連詞,表因果譯為“因而”“所以”: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6.乎(1)語氣詞,表疑問譯為“嗎”“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2)介詞,在:相與枕藉乎舟中。(3)形容詞詞尾,“……的樣子”:郁乎蒼蒼。浩浩乎。飄飄乎。四、文言句式1.判斷句
(1)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語氣詞“也”,表判斷)2.疑問句(1)何為其然也(“何”與“也”表疑問語氣)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乎”表反問語氣)
(3)而今安在哉(語氣詞“哉”,表疑問語氣)
(4)客亦知夫水與月乎(語氣詞“乎”,表疑問語氣)
(5)而又何羨乎(語氣詞“乎”,表反問語氣)3.省略句(1)(其聲)如怨如慕,(其聲)如泣如訴
(2)(其聲)舞幽壑之潛蛟,(其聲)泣孤舟之嫠婦(3)(蘇子與客)相與枕藉乎舟中4.倒裝句(1)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赤壁之下泛舟游,介賓短語后置)
(2)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于東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間徘徊,介賓短語后置)
(3)凌萬頃之茫然(茫然萬頃,定語后置)
(4)渺渺兮予懷(予懷渺渺,主語后置)(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周郎困,介賓短語后置)
(6)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于江渚之上漁樵,介賓短語后置)五、其他重點字詞
1、七月既望(農歷每月十六)2、白露橫江(籠罩)
3、縱一葦之所如(縱:任)4、凌萬頃之茫然(越過)5、浩浩乎如馮虛御風(浩浩:廣闊,遼遠;馮虛:凌空、憑空)6、渺渺兮予懷(悠遠的樣子)7、倚歌而和之(倚:循,依;和:唱和)8、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裊裊:形容聲音婉轉悠長,縷:細絲)9、而卒莫消長也(增長)10、方其破荊州(方,當)11、固一世之雄也(本來)12、哀吾生之須臾(片刻)
13、知不可乎驟得(驟:突然;驟得:輕易得到)
14、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曾:竟,連……都……;一瞬:一眨眼,比喻時間短暫)15、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共同享用)六、成語積累1.遺世獨立:超脫獨立于現實世界之外。2.如泣如訴:像哭泣,像訴說,形容聲音悲切。3.余音裊裊:裊裊,聲音婉轉悠長。形容音樂悅耳動聽,令人沉醉。4.一世之雄:一代的英雄。5.滄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顆米粒,比喻非常渺小。6.杯盤狼籍:杯子盤子亂七八糟地放著,形容吃喝以后桌面雜亂的樣子。7.正襟危坐:整理衣襟,端正地坐著。形容嚴肅或拘謹的樣子。《登泰山記》一、挖空訓練第1段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第2段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云。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第3段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樗蒱數十立者,山也。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第4段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僻不當()道者,皆不及往。第5段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少雜樹,多松,生石罅(),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里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第6段桐城姚鼐記。答案:第1段當(在)第2段①磴(石階)②循(順著)③崖限(像門檻一樣的山崖)④負(背)⑤居(停留)第3段①極天(天邊)②或(有的)③駁(雜)④僂(脊背彎曲的樣子)第4段①漫(模糊)②當(對著)第5段①平方(平的和方形的)②罅(裂縫)翻譯畫線的句子①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從京城冒著風雪啟程,經過齊河、長清兩縣,穿過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過長城的界限,到達泰安。(得分點:以、乘、至于)②有山崖像門檻一樣橫在路上的。(得分點:定語后置句)二、知識梳理一、文體“記”(1)“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并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寄景抒情,托物言志。分類:①碑記:古代一種刻在石碑上記敘人物生平事跡的文體。②游記:是一種描寫旅行見聞的散文體裁。③雜記:是古代因事見義,雜寫所見所聞不多加議論的散文體裁。④記……事:是古代記載人物生平事跡的文體.說明,描寫,抒情。(2)游記游記可以分為很多種。游記有帶議論色彩的,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王安石《游褒禪山記》;有帶科學色彩的,如酈道元的《三峽》;有帶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豐樂亭記》、袁宏道的《滿井游記》二、文言知識1.古今異義(1)至于泰安(至于,古義:到,到達;今義:表示另提一事)(2)是月丁未(是,古義:這,此;今義:常用作判斷詞)(3)復循西谷(復,古義:再,又;今義:往復,重復)(4)戊申晦(晦,古義:農歷每月的最后一天;今義:昏暗,夜晚)(5)多平方(平方,古義:方方整整的,指山石;今義:數學名詞)2.通假字(1)其級七千有余(“有”通“又”,用來連接整數和零數)(2)少圜(“圜”通“圓”,圓形的,指山石)3.詞類活用(1)汶水西流(西:名詞作狀語,向西)(2)濟水東流(東:名詞作狀語,向東)(3)崖限當道者(限:名詞作狀語,像門檻一樣)(4)道少半(道:名詞作動詞,走,走路)4.一詞多義(1)當:①當其南北分者(在,在……的地方,介詞)②崖限當道者(擋住,動詞)③僻不當道者(面對,動詞)(2)余: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我,代詞)②其級七千有余(幾,表示整數后不定的零數,數詞)(3)以: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在,在……的時候)②余始循以入(同“而”,表順承,連詞)③回視日觀以西峰(連接方位名詞,用法同現代漢語,連詞)(4)限:①越長城之限(界限,名詞)②崖限當道者(門檻,名詞)(5)道:①道皆砌石為磴(路,名詞)②道少半(走,走路,動詞)(6)有:①其級七千有余(通“又”,用來連接整數和零數)②泰山正南面有三谷(有,與“無”相對,動詞)(7)及:①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和,連詞)②及既上(等到,介詞)③皆不及往(趕得上,動詞)(8)云:①世皆謂之天門云(語氣助詞,表示不大肯定的語氣)②亭東自足下皆云漫(云霧,名詞)(9)日:①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太陽,名詞)②或得日,或否(陽光,名詞)③是日(天,名詞)(10)漫:①亭東自足下皆云漫(彌漫,布滿,動詞)②其遠古刻盡漫滅(磨滅,動詞)5.特殊句式(1)判斷句①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云中白若摴蒱數十立者,山也。(以上兩句用固定格式“……者,……也”表示判斷。判斷句)②酈道元所謂環水也。/余所不至也。(以上兩句用句末語氣詞“也”表示判斷,主語“此”省略。判斷句)③此東海也。(用句末語氣詞“也”表示判斷。判斷句)④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用副詞“皆”表示判斷,“皆”相當于“都是”。判斷句)(2)定語后置句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崖限當道者”一句中,“限當道”為“崖”的定語。定語后置句)(3)省略句①與知府朱孝純子穎由南麓登。/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皆不及往。/觀道中石刻。(以上四句均省略主語代詞“余”)②蒼山負雪,明燭天南。(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語:雪。“蒼山”前面省略謂語:見)③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語:石刻。后一分句為判斷句,主語是“石刻”,謂語是“自唐顯慶以來”)④生石罅(“生”前面省略主語:樹。“生”后面省略介詞“于”,“于”相當于“在”)⑤復循西谷(“西谷”后面省略謂語:走)⑥余始循以入(“循”后面省略賓語代詞“之”,“之”代“環水”)⑦中谷繞泰安城下(“中谷”后面省略賓語代詞“之”,“之”代“水”)馬上就練1.下列句子與例句中的特殊句式一樣的一項是(
)例:是韓,公之仇也。A.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B.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C.生乎吾前(《師說》) D.句讀之不知(《師說》)答案:A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判斷句,“也”為判斷句標志。句意:這樣韓國就成了您的仇敵。A.判斷句,“也”為判斷句標志。句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B.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君子博學而日乎己參省”。句意: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對自己檢查、省察。C.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乎吾前生”。句意:在我前面出生。D.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為“不知句讀”。句意:不通曉句讀。故選A。2.下列各句與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非能水也,而絕江河A.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B.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C.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 D.蟹六跪而二螯答案:A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例句的“而”:連詞,表轉折,但是、可是、卻。句意:并不是擅長游泳,卻能夠橫渡長江黃河。A.“而”:連詞,表轉折,但是、可是、卻。翻譯:靛青是從藍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藍草的顏色更深。B.“而”:連詞,表遞進,并且。翻譯:君子廣泛地學習并且每天不斷地反省自己。C.“而”:連詞,表修飾。翻譯:站在高處招手,手臂并沒有加長。D.“而”:連詞,表并列。翻譯:螃蟹有六條腿和兩個蟹鉗。故選A。3.下列各句中沒有詞類活用現象的一項是(
)A.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B.上食埃土,下飲黃泉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答案:D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中的詞類活用現象的理解能力。A.“高”,形容詞作名詞,高處。句意:卻不如登上高處看得廣闊。B.“上”“下”,名詞作狀語,向上,向下。句意:卻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飲泉水。C.“水”,名詞作動詞,游水,游泳。句意:借助船只的人,并非善于游泳。D.沒有詞類活用現象。句意:所以,不積累小步,就不能遠達千里。故選D。4.《師說》中這些表述全部表現作者對當時社會風氣批評指責的一項是(
)①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
②愛其子,擇師而教之③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④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⑤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⑥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②⑤⑥答案:A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及篩選整合信息的能力。②是今人教育孩子的做法,作者沒有批評指責的意味。⑤是“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的做法,是作者贊同的做法。排除這兩個句子。故選A。5.下列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古之學者必有師
學者:有學問有造詣的人。B.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
眾人:一般人。C.其下圣人也亦遠矣
下,低于,比不上。D.君子不齒
不齒:不屑與之同列,“齒”表并列。答案:A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學者”,求學的人。句意:古時候求學問的人一定有老師。故選A。6.下面句中加點詞古今義相同的一項是(
)A.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說》) B.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勸學》)C.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勸學》) D.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師說》)答案:B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古今異義現象的理解能力。A.“不必”:古義,不一定;今義,沒必要,不需要。句意:因此弟子不一定不如師父。B.“風雨”,都指自然界的風雨。句意: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從這里興起。C.“寄托”,古義:指寄身,容身;今義:指托付或把情感、希望、理想等放在某人某事物上。句意:如果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存身。D.“小學”:古義,小的方面學習;今義,教育小學生的教育機構。句意: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反而放棄不學,我沒看出那種人是明智的。故選B。7.下列句中加點詞意義與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吾嘗終日而思矣A.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B.吾嘗跂而望矣C.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D.蟹六跪而二螯答案:B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例:連詞,表修飾。句意:我曾經整日思索。A.連詞,表因果。句意:積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非凡的智慧就會得到。B.連詞,表修飾。句意:我曾經踮起腳后跟眺望。C.連詞,表假設。句意: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D.連詞,表并列。句意:螃蟹有六(實為“八”)條腿,還有兩只鉗。故選B。8.下列句子中詞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木直中繩
中:合乎
金就礪則利
就:靠近B.雖有槁暴
暴:曬干
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
疾:勁疾,這里指聲音宏大C.假輿馬者
假:借助
鍥而不舍
鍥:刻D.君子生非異也
生:出生
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絕:橫渡答案:D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準確理解常見文言實詞的意義的。D.“生”,同“性”,資質、秉性。句意:君子的天賦跟一般人沒什么不同。故選D。9.下列各組中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孰能無惑(誰,哪一個)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堅持)B.彼童子之師(那些)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表示反問語氣)C.余嘉其能行古道(贊賞)
士大夫之族(類、輩)D.六藝經傳皆通習之(全面)
圣益圣(更加)答案:A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文詞語含義的能力。A.固:副詞,本來。句意:他懂得的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故選A。10.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B.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不拘于時,學于余C.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其皆出于此乎D.則群聚而笑之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答案:A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均為助詞,用于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句意:那管他出生年月是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從師學習的風尚不再流傳很久了!B.介詞,對于。句意:對于自身卻以從師學習為恥辱。/介詞,表被動。句意:(子蟠)沒有被世俗局限,跟從我學習。C.介詞,相當于“于”,表比較。句意:他們懂得道理自然比我早。/句末語氣助詞,表揣測語氣。句意:大概都出自這個原因吧。D.連詞,表修飾。句意:(士大夫)就聚集起來嘲笑他。/連詞,表承接。句意:把書交給他并教習句讀。故選A。11.下列句子中加點實詞的解釋,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A.木直中繩
中:合乎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
參:參加B.吾嘗跂而望矣
跂:踮起腳后跟而聞者彰
彰:表彰C.金就礪則利
就:接近、靠近余嘉其能行古道
嘉:贊許D.君子生非異
生:出生郯子之徒
徒:徒弟答案:C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句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參,檢查。句意: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對自己檢查反省。B.彰,清楚。句意:可是聽的人卻能聽得很清楚。D.生,本性、稟賦;徒,類。句意: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沒什么不同。/郯子這類人。故選C。12.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或師焉,或不焉B.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士大夫之族C.其皆出于此乎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D.吾嘗終日而思矣
猶且從師而問焉答案:A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都是句末語氣詞。句意:對于他自己呢,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有的向老師學習,有的不向老師學習。B.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代詞,這。句意:想要人沒有疑惑也難啊。/士大夫這一類人。C.副詞,表揣測,大概;/代詞,代指書。句意:大概都是出于這個(原因)吧。/教他讀書,學習書中的文句的停頓。D.連詞,表修飾;/連詞,表承接。句意:我曾經整天思索。/尚且要跟從老師請教。故選A。13.對下列字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跬步”,古代稱跨出一腳為“跬”,跨出兩腳為“步”,也被用于形容極近的距離,數量極少等。B.“君子”一詞,廣見于先秦典籍,多指“君王之子”,強調政治地位的崇高。后被賦予了道德高尚的含義,如荀子《勸學》中的“君子”即指有學問、有修養的人。C.“而”是古代漢語中常見的連詞,可用以表示并列、承接、遞進、轉折、修飾等。“鍥而舍之”的“而”和“順風而呼”的“而”是一樣的用法。D.“金就礪則利”,“金”在古代指用金屬制成的刀斧,“就礪”是指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是接近、靠近之意,“礪”是指磨刀石。答案:C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正確理解文言詞語的能力。A.正確。B.正確。C.“是一樣的用法”錯誤。表假設/表修飾。句意:(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順著風向呼喊。D.正確。句意:金屬制的刀劍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變得鋒利。故選C。14.下列句子加點字沒有詞類活用現象的一項是(
)
A.非能水也 B.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C.以為輪,其曲中規 D.吾嘗跂而望矣答案:D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中的詞類活用現象的理解能力。A.“水”:名詞作動詞,游泳。句意:并不善于游泳。B.“日”:名詞作狀語,每天。句意:君子廣博地學習,并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C.“曲”:形容詞作名詞,彎度。句意:用??的工藝把它制成車輪,那么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的標準了。D.“跂”,動詞,踮腳。句意:我曾經踮起腳遠望。故選D。15.下列句中加點實詞的解釋都不正確的一項是(
)①君子不齒
齒:并列。
②聲非加疾也
疾:勁疾。③雖有槁暴
暴:暴發。
④圣人無常師
常:經常。⑤余嘉其能行古道
嘉:贊許。
⑥而絕江河
絕:橫渡。⑦木直中繩
中:合乎。
⑧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通:了解。A.②③④ B.①③⑦ C.③④⑧ D.①④⑥答案:C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詞語在文中的意義的能力。③“暴”:通“曝”,曬。句意:即使又被風吹日曬而干枯了。④“常”:固定的。句意: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⑧“通”:普遍。句意: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地學習了。故選C。16.下列各句的翻譯,有誤的一項是(
)A.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木材經過墨線比量就直了,金屬制的刀斧在磨刀石上磨過就鋒利了。B.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駿馬跳躍一次,還沒有十步遠。C.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那些孩子的老師,是教孩子書本的文字、學習斷句的。D.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地位低了就覺得羞恥,官職高了就近于奉承。答案:D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D.“地位低了”“官職高了”錯,“位卑”意為(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官盛”意為(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句意:(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覺得羞恥,(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諂媚了。故選D。17.下列語句中“之”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師道之不傳也久矣A.彼童子之師 B.作《師說》以貽之 C.士大夫之族 D.師道之不復,可知矣答案:D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例句中的“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句意:(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A.“之”,助詞,的。句意:那些孩子們的老師。B.“之”,代詞,指代李蟠。句意:寫這篇《師說》來贈送他。C.“之”,代詞,這,這類。句意:士大夫這類人。D.“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句意:跟從老師學習的風尚不能恢復,可以明白了。故選D。18.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古今意義的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②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③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④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⑤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⑥吾從而師之。A.全不相同 B.②和現在的用法相同C.全都相同 D.①③⑥和現在的用法相同答案:B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古今異義現象的理解能力。①“學者”古義為“求學的人”。/今義指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句意:古代求學的人必定有老師。②不齒,古今同義,不與同列,表示鄙視。句意:巫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③“眾人”古義為“一般人”。/今義“大多數人”。句意:現在的一般人,他們才智不及圣人也很遠。④“小學”古義為“小的方面學習”。/今義泛指低等教育及場所。句意:小的方面學習,大的方面卻放棄了。我沒有看到他的明達。⑤“不必”古義為“不一定”。/今義為“沒必要”。句意: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超過學生。⑥“從而”在這里是兩個詞,意為“跟從而且”。/今義為連詞,表結果、目的。句意:我跟從他學習,以他為老師。故選B。19.下列加點詞語注釋正確的一組是(
)A.使之然也(彎曲)
須臾(片刻) B.聲非加疾(快)
勸學(勉勵,鼓勵)C.絕江河(渡)
故不積跬步(古代的半步) D.風雨興焉(起)
駑馬(駿馬)答案:C詳解:A.??:用火烤使彎曲。句意:是因為經過火烤加工使它成為這樣的。B.疾:強。句意:聲音并沒有加強加大。D.駑馬:劣馬。故選C。20.“而”字主要有下列用法,后邊句中的“而”屬哪種用法,請把相應的用法的序號填在句后的括號里。A.連詞,表并列關系。B.連詞,表遞進關系。C.連詞,表轉折關系。D.連詞,表因果關系。E.連詞,表順承關系。F.連詞,表修飾關系。(1)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2)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3)吾嘗終日而思矣()(4)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5)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6)蟹六跪而二螯()答案:CBFDFA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文虛詞意義和用法的能力。(1)句意:靛青是從藍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藍草的顏色更深。“而”,連詞,表轉折關系。故選C。(2)句意:君子廣泛地學習,并且經常把學到的東西拿來檢查自己的言行。“而”,連詞,表遞進關系。故選B。(3)句意:我曾經整天思索。“而”,連詞,表修飾關系。故選F。(4)句意: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品德,自然會心智澄明。“而”,連詞,表因果關系。故選D。(5)句意:順著風喊,聲音并沒有加大。“而”,連詞,表修飾關系。故選F。(6)句意: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而”,連詞,表并列關系。故選A。21.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A.舉酒屬客(勸請)
半山居霧若帶然(停留)B.薄言采之(輕微,少)
自京師乘風雪(冒著)C.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去,到)
絳皓駁色,而皆若僂(白色)D.相與枕藉乎舟中(共同,一起)
亭東自足下皆云漫(彌漫)答案:A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文實詞和虛詞含義的能力。B.“薄”:助詞,無實義。句意:我們趕緊來采呀。C.“適”:享有。句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D.“相”:互相。句意:大家互相枕著墊著睡在船上。故選A。22.下列對課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陽,山之南和水之北皆為陽。“泰山之陽,汶水西流”,說明汶水在泰山的南面。B.五鼓也稱五更,是針對夜晚的計時方法。古人將夜晚分成五個時間段,每段一個時辰(兩個小時),三更是半夜十一點到一點。C.行宮,京城外供帝王出行居住的宮殿,也指帝王出京后臨時寓居的官署或住宅。D.桐城,文中指桐城派,清代文壇最大的散文流派,因主要作家是桐城人而得名。答案:D詳解: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化常識的能力。D.“文中指桐城派”錯誤,《登泰山記》中“桐城”是地名。故選D。23.下列加點字的詞類活用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方其破荊州,下江陵
順流而東也B.侶魚蝦而友麋鹿
東望武昌C.泣孤舟之嫠婦
烏鵲南飛D.不知東方之既白西望夏口答案:A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中的詞類活用現象的理解能力。A.都是名詞作動詞,下,攻占;/東,向東進軍。句意:當初他攻陷荊州,奪得江陵。/順著水流向東進軍。B.“侶”,名詞意動用法,以……為伴侶;/“東”,名詞作狀語,向東。句意:與魚蝦作伴,與麋鹿為朋友。/向東可以望到武昌。C.“泣”,動詞使動用法,使……哭泣;/“南”,名詞作狀語,向南。句意:使孤舟上的寡婦傷心哭泣。/一群尋巢烏鵲向南飛去。D.“白”,形容詞作動詞,變白;/“西”,名詞作狀語,向西。句意:不知不覺天邊已經顯出白色。/(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故選A。24.下列各項中句式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A.而今安在哉B.何為其然也C.固一世之雄也D.而又何羨乎答案:C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A.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是“而今在安哉”。句意:如今又在哪里呢?B.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是“為何其然也”。句意:為什么簫聲這樣悲涼呢?C.判斷句,“也”表判斷。句意:本來就是一世的英雄。D.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是“而又羨何乎”。句意:而又羨慕什么呢?故選C。25.下列句中加點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凌萬頃之茫然(曠遠的樣子)
憑虛御風(凌空)B.渺渺兮予懷(悠遠的樣子)
正襟危坐(身體斜著坐)C.擊空明兮溯流光(月光下的清波)
扣舷而歌之(敲擊)D.倚歌而和之(循,依)
而卒莫消長也(到底、最終)答案:B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意義的能力。B.“危坐”,端坐。句意:整一整衣服,端正地坐著。故選B。26.下列對《赤壁賦》中相關知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既望:過了望日之后,指農歷十六日。望,農歷十五日;朔:農歷每月的最后一日;晦:農歷每月第一日。B.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來作為圣主賢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C.羽化,古代道教徒認為成仙能飛升變化,故把道士成仙或人死叫作羽化。D.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我國古代天文學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宿。答案:A詳解: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化常識的能力。A.晦:農歷每月的最后一日;朔:農歷每月第一日。故選A。27.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歷:經過B.崖限當道者限:門檻C.半山居霧若帶然居:停留D.其遠古刻盡漫失漫:彌漫答案:D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D.漫:模糊。句意:那些遠古石刻(的文字)大都模糊或缺失了。故選D。28.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陽,山之南和水之北皆為陽。“泰山之陽,汶水西流”,說明汶水在泰山的南面。B.晦,舊指農歷每月最后一天。從文中可知,這次觀日是在農歷十二月最后一天。C.行宮,京城外供帝王出行居住的宮殿,也指帝王出京后臨時寓居的官署或住宅。D.桐城,文中指桐城派,清代文壇最大的散文流派,因主要作家是桐城人而得名。答案:D詳解: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化常識的能力。D.“桐城,文中指桐城派”錯誤,文中是地名。故選D。29.下列句中加線的詞語與現代漢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白露橫江 B.渺滄海之一粟C.凌萬頃之茫然 D.望美人兮天一方答案:B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詞語古今異義現象的能力。A.古義,白茫茫的水汽;今義,二十四節氣之一。句意:白茫茫的水汽橫貫江面。B.古今同義,大海。句意:像滄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樣渺小。C.古義,江面上迷茫一片;今義,困惑、不知所措而沒有生氣,多用來指表情。句意:越過浩瀚無垠的茫茫江面。D.古義,內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來作為圣主賢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義,美貌的女子。句意:眺望美人(君主)啊,美人(君主)卻在天的另一方。故選B。30.比較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①相與枕藉乎舟中②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③自其不變者而觀之④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A.兩個“乎”字相同,兩個“之”字也相同B.兩個“乎”字相同,兩個“之”字不同C.兩個“乎”字不同,兩個“之”字相同D.兩個“乎”字不同,兩個“之”字也不同答案:D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①“乎”,相當于“于”,在。句意:大家在船上互相枕著墊著睡。②“乎”,句末語氣助詞,相當于“呢”。句意:萬物同我們來說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羨慕的呢?③“之”,代詞。句意:而從事物不變的一面看來。④“之”,助詞“的”。句意:這是大自然恩賜的沒有窮盡的寶藏。兩個“乎”字不同,兩個“之”字也不同。故選D。31.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
)A.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B.順流而東也C.侶魚蝦而友麋鹿 D.方其破荊州,下江陵答案:C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中的詞類活用現象的理解能力。A.“漁樵,名詞作動詞,打漁砍柴。句意:況且我和你在江邊打魚砍柴。B.“東”,名詞作動詞,向東行。句意:順流向東行。C.“侶”“友”均為意動用法,以……為伙伴;以……為朋友。句意:以魚蝦為伙伴,以麋鹿為朋友。D.“下”,名詞作動詞,攻下。句意:當他奪取荊州,攻下江陵。故選C。32.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古今意義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A.古之學者必有師 B.蚓無爪牙之利C.石蒼黑色,多平方 D.挾飛仙以遨游答案:D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古今異義現象的理解能力。A.“學者”:古義,求學的人;今義,在學術上有一定造詣的人。句意:古代求學的人必定有老師。B.“爪牙”:古義,爪子和牙齒;今義,現多比喻為壞人效力的人,他們的黨羽,幫兇。句意: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C.“平方”:古義,平的方的;今義,數學上某數自乘的積。句意: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D.“遨游”古義和今義都是漫游。句意:(我想)與仙人攜手漫游各地。故選D。33.下列各句在《赤壁賦》原文中的意思,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客有吹洞簫者——有個吹洞簫的客人B.而今安在哉——可如今又在哪里呢?C.何為其然也——(曲調)為什么這樣(悅耳動聽)呢?D.物與我皆無盡也——萬物與我們一樣,都是永恒沒有盡頭的答案:C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C.“然”,這樣,代指的是客人悲涼的簫聲。所以應翻譯為:(曲調)為什么這樣(悲涼)呢?故選C。34.下列各項中不含有古今異義詞的一項是(
)A.多平方,少圓 B.須臾成五采C.下有紅光,動搖承之 D.至于泰安答案:B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古今異義現象的理解能力。A.平方:古義,平的,方的;今義,此數與它的本身相乘所得的乘積。句意:石頭大多是平的方的,很少圓的。B.沒有古今異義詞。句意:一會兒又變成五顏六色的。C.動搖:古義,晃動搖蕩;今義,不堅定,不穩固。句意:下面有紅光晃動搖蕩著托著它。D.至于:古義,到,到達;今義,表示另提一事。句意:到達泰安。故選B。35.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韓愈《師說》)(2)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赤壁賦》)答案:(1)孔子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些人,他們的才德比不上孔子。(2)流去的(水)像這樣(不斷流去永不復返),而并沒有流去;(月亮)像那樣時圓時缺,卻終究沒有增減的變化。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師”,以……為師;“之徒”,這些人;“及”,比得上。②“如斯”,像這樣;“嘗”,曾經;“盈虛”,時圓時缺;“卒”,終究。36.把下列課內文言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②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十立者,山也。答案:①何況我與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漁砍柴,以魚蝦為侶,以麋鹿為友。②依稀可見云中幾十個白色的像骰子似的東西,那是山峰。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漁”,名詞作動詞,打漁;“樵”,名詞作動詞,砍柴;“侶”,名詞意動,以……為伴侶;“友”,名詞意動,以……為朋友。②“稍”,逐漸、漸漸;“……者……也……”,判斷句;“白若摴蒱,數十立者”,定語后置句,正常語序是“數十立白若摴蒱”,幾十個白色的像骰子似的東西。37.對下列句中加點詞意義的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①皆不及往②今所經中嶺及山巔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④其遠古刻盡漫失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答案:B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①趕得上,來得及。句意:都趕不上去看了。②到。句意:現在所經過的中嶺到山頂。③彌漫。句意:日觀亭東面從腳底往下一片云霧彌漫。④磨滅。句意: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經模糊或缺失了。①②不同,③④不同。故選B。38.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答案:有會吹洞簫的客人,配著節奏為歌聲伴和,洞簫的聲音嗚嗚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傾訴,余音在江上回蕩,像細絲一樣連續不斷。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注意點如下:“客有吹洞簫者”,“吹洞簫者”修飾“客”,為定語后置句,有會吹洞簫的客人;“倚歌”,按照歌曲的聲調節拍;“和”,同聲相應,唱和;“然”,……的樣子;“慕”,思慕;“縷”,細絲。39.下列加點詞只含有一個古今異義的選項是(
)A.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徘徊于斗牛之間B.望美人兮天一方
石蒼黑色,多平方C.下有紅光動搖承之
杯盤狼籍D.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
白露橫江答案:C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古今異義現象的理解能力。A.茫然:古義,曠遠的樣子;今義,完全不知道的樣子,失意的樣子。句意:越過那茫茫的江面。/斗牛:古義,斗宿和牛宿;今義,驅牛相斗比勝負的游戲,相斗的牛。句意:在斗宿和牛宿之間徘徊。B.美人:古義,指所思慕的人;今義,美貌的女子。句意:眺望美人啊,卻在天的另一方。/平方:古義,平的、方形的;今義,一種運算。句意: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C.動搖:古義,晃動搖蕩;今義,不穩固,不堅定。句意:下面有紅光晃動搖蕩著托著它。/狼籍:即“狼藉”,凌亂。古今同義。句意:杯子盤子雜亂一片。D.至于:古義,到達;今義,表另提一事,表發展到某種程度。句意:跨過長城的城墻,到達泰安。/白露:古義,白茫茫的水汽;今義,二十四節氣之一。句意:白茫茫的水汽籠罩江面。故選C。40.翻譯下列句子。稍見云中白若樗蒱數十立者,山也。答案:漸漸地看見云海中隱約浮現出幾十個立著的白色的像樗蒲一樣東西,那是遠處的群山。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稍”,逐漸、漸漸;“……者……也”,判斷句;“白若樗蒱數十立者”,定語后置句,正常語序是“數十立白若樗蒱”。必修下冊文言知識梳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挖空訓練子路、曾皙(xī)、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zhǎnɡ)()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shènɡ)()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shěn)()之。“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點!爾何如?”鼓瑟希(),鏗(kēnɡ)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mù)()春者,春服既成,冠(ɡuàn)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風()乎舞雩(yú)(),詠()而歸。”夫子喟(kuì)()然嘆曰:“吾與()點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答案:子路、曾皙(xī)、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zhǎnɡ)()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①侍坐(在尊長近旁陪坐)②以(因為)③長(年長)④毋(不要)⑤以(同“已”,止)⑥居(平日、平時)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shènɡ)()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shěn)()之。①率爾(急遽而不加考慮的樣子。爾,相當于“然”)②千乘(shènɡ)(古時一車四馬為一乘)③攝(夾處)④因(接續)⑤饑饉(泛指饑荒)⑥為(治)⑦比及(等到)⑧方(合乎禮義的行事準則)⑨哂(微笑)“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①方(計量面積用語,多用以計量土地,后加表示長度的數詞或數量詞)②如(或者)③如(至于)④俟(等待)⑤能(勝任、能做到)⑥宗廟之事(指諸侯祭祀祖先的事)⑦會同(古代諸侯朝見天子的通稱。會,諸侯在非規定時間朝見天子。同,諸侯一起朝見天子)⑧相(諸侯祭祀、會盟或朝見天子時,主持贊禮的司儀官)⑨哂(微笑)“點!爾何如?”鼓瑟希(),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新生命如何誕生從受孕到分娩全過程詳解(課件)
- 骨盆骨折護理常規
- 食物過敏的護理
- 囊狀淋巴管瘤的臨床護理
- 人力資源試用期轉正工作總結模版
- 大學生職業規劃大賽《市場營銷專業》生涯發展展示
- 子宮肌病護理
- 婦科產科護理流程
- 原發性心臟淋巴瘤的臨床護理
- 兒科安全用藥及護理
- 殯儀服務員職業培訓試題和答案
- 房屋買賣合同范本模版模板
- 第五課 在和睦家庭中成長 說課稿-2024-2025學年高中政治統編版選擇性必修二法律與生活
- 農業昆蟲學-形考測試一-國開(ZJ)-參考資料
- 房地產 -中建商務管理精細化管理實施細則
- 初級消防設施操作員實操題庫 (一)
- JJF 2166-2024電子固體密度天平校準規范
- 2024年海南省高考化學試卷真題(含答案解析)
- 六年級青島版數學下學期應用題專項水平練習題
- 人工智能算法與實踐-第16章 LSTM神經網絡
- 新員工三級安全教育考試試題參考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