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信息類文本閱讀
第一組
分值:30分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題目。(15分)
所謂文學景觀,指的是具有文學屬性和文學功能的自然或人文景觀。自然和人文景觀歷
來備受歡迎,而文學景觀在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的當代更是引起了廣泛的關
注。目前學界既有學者從宏觀層面探討文學景觀的理論建構,也有不少學者從微觀層面具體
分析一地一城的文學景觀或者一個朝代一種文體中出現的文學景觀,而文學景觀與古典文學
之間的關系則鮮有論及。
文學景觀的生成離不開古典文學。從形成因素考察,一個文學景觀的生成大致有以下三
種情況:名篇效應、名人效應和疊加效應,當然也存在兩種或三種效應的綜合體。所謂名篇
效應,指文學景觀的生成是依托一兩篇著名的文學作品而名聞天下。比如江西南昌的滕王閣
因王勃的一篇《滕王閣序》而人盡皆知。名人效應,指文學景觀的生成是因為著名文學家的
名氣而蜚聲中外,正如明代袁中道說:“名人托跡之地,江山千載猶香”。比如四川眉山的
三蘇祠,是歷代文人雅士游賞之地、憑吊之所;又如,惠州西湖本名豐湖,后因蘇軾貶惠州
時所寫的《贈曇秀》詩稱其為西湖,之后才盛傳其名。而疊加效應,指文學景觀在生成后,
隨著時間的流逝又不斷被后人題詠,最終形成了聞名遐邇的文學景觀。面對文學景觀,是文
學的元素首先激發了觀賞者豐富的歷史與地理的想象,喚醒了他們曾經的記憶,鼓蕩起他們
心中的情感,中國境內著名的文學景觀無不具有這樣的功能。比如岳陽樓,先由唐代詩人李
白賦詩《與夏十二登岳陽樓》后定名,繼之為杜甫的《登岳陽樓》,宋代范仲淹的《岳陽樓記》,
明代袁中道的《游岳陽樓記》等,岳陽樓的大名歷久彌新。還有一些文學景觀是名人名篇的
綜合效應,或其他兩至三種效應的綜合體現,情況較為復雜。比如宣城的敬亭山本來聲名不
顯,后因謝眺的《游敬亭山詩》以及李白在《獨坐敬亭山》詩中提到“相看兩不厭,只有敬
亭山”而著稱。由此可見,古典文學作品的流傳催生了文學景觀的形成,并不斷豐富文學景
觀的內涵。
文學創作與文學景觀之間關系密切,正如尤侗所言:“山水文章,各有時運。山水藉文
章以顯,文章亦憑山水以傳。”文人通過自己的書寫將景觀展現在世人面前,同時在后人的
追慕過程中產生了更多的文學作品,再現了景觀的面貌和發展、演變。這些文學作品因文學
景觀的存在而代代相傳,并逐漸凝固為一座城市或一個地方的集體記憶,而這一集體記憶又
喚醒了對該城該地文脈的傳承與發展,故文學作品不斷得以傳播,在古今讀者和游人中形成
廣泛的影響。高建新在《文學景觀的生成及其條件》中說:“文學景觀是審美的記憶、情感
的記憶。”文學景觀呈現一定的美感特征,蘊含著前人的情感體驗,而由文學景觀喚起的記
憶又往往再借助文學來表達。孟浩然《與諸子登覘山》云:“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
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孟浩然與
諸子游覽覘山,拜謁羊公碑,這些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讓其感慨萬千,遂寫下這一首著名的
詩歌。很多古代詩人在登臨覘山這一文學景觀的時候,也留下相關詩篇,如張九齡《登襄陽
覘山》、李白《覘山懷古》、曾鞏《初發襄陽攜家夜登覘山置酒》、李曾伯《登覘山用劉清步韻》、
陳與義《游覘山次韻三首》等。故從某種意義上說,的確是文學景觀促進了古典文學的傳承
與傳播。
對文學景觀進行保護與進一步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首先,文學景觀的豐富內涵可以激發
作家創作更多優秀的文學作品,這是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也進一步增強
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文學景觀往往包括多層文化隱喻,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分布各地的
文學景觀,可以激發游人、作家對自然風光、人文勝跡、文學經典的熱愛,從而不斷創造新
的作品以傳承文脈,同時也激發了民族情懷與家國情懷,尤其在當今全球化的社會背景下,
可以更好地增強文化自信。其次,文學景觀的保護和研究,有利于促進地方文化、旅游文化
的開發與利用,為當代弘揚和發展地方文化、深挖和延續地方文脈提供積極的指導與借鑒。
文學景觀不僅僅是空間層面的存在,更是時間層面的、可對話的、可傳承的,故而隨著文本
的不斷經典化,文學景觀逐漸成為該地的地域象征和文化符號。
(摘編自李惠玲《文學景觀與古典文學的雙向互動》)
1.(3分)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具有文學屬性和文學功能的自然或人文景觀,在當代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
B.尤侗說的“文章亦憑山水以傳”,說明了文學景觀的生成離不開古典文學。
C.嘰山詩篇的創作傳承在某種程度上證明了文學景觀促進了古典文學的傳承與傳播。
D.對文學景觀進行保護與進一步研究有重大意義,這樣可以更好地增強文化自信。
2.(3分)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目前學界多從宏觀和微觀層面探討文學景觀,本文則關注文學景觀和古典文學的關系。
B.疊加效應是指先生成文學景觀,在后人的不斷題詠之下形成聞名遐邇的文學景觀的效應。
C.原本無名的敬亭山因謝眺和李白的詩而著稱,可以視為名人效應和疊加效應等的綜合體
現。
D.文學作品凝固成集體記憶時,它就能不斷得以傳播,并在讀者和游人中形成廣泛的影響。
3.(3分)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說明“名篇效應”的一項是:
A.“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寒山寺因張繼的千古絕唱《楓橋夜泊》,成為姑
蘇的象征之一。
B.沈園因陸游、唐婉美麗而悲慘的愛情故事獨具浪漫色彩,吸引了許多文人墨客前來尋覓
愛情的足跡。
C.崔潁寫出《黃鶴樓》之后,吸引著李白、賈島、陸游等詩人不斷歌詠,這些詩篇使黃鶴
樓譽滿神州。
D.杜甫曾短暫安居成都浣花溪草堂,并于此作《客至》等詩,直到今天杜甫草堂仍吸引無
數人前來觀游。
4.(3分)下列關于文學景觀和古典文學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學景觀與古典文學共生共長,而且兩者相互推動。
B.文學景觀因古典文學作品的流傳而催生且內涵不斷豐富。
C.文學作品可再現景觀,這讓它因文學景觀的存在而代代相傳。
D.古典文學使文學景觀成為某地的地域象征、文化符號。
5.(3分)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采用舉例論證,如《滕王閣序》《贈曇秀》《與夏十二登岳陽樓》等都能顯示古典文
學賦予文學景觀生命與內涵。
B.本文采用引用論證,如引用尤侗所言“山水文章,各有時運。山水藉文章以顯,文章亦
憑山水以傳”,來論證文學創作與文學景觀關系密切。
C.本文采用道理論證,如闡釋當下對文學景觀進行保護與進一步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時,分
兩點講道理。
D.本文采用因果論證,如文學景觀逐漸成為該地的地域象征和文化符號,故而文學景觀不
僅僅是空間層面的存在,更是時間層面的、可對話的、可傳承的。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題目。(15分)
材料一:
甲辰龍年,是中華民族的生肖年。“龍”這一圖騰,將海內外華人的情感緊密地聯系在
一起,是中華民族承續千年的精神力量之源。“龍”自何來,在典籍中有何形容,其演進與
流布歷程若何,所代表的中華文化象征為何,在新一輪生肖龍年,似乎又有了重新說道的理
由。
《管子?水地》日:“龍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神游天地,主司雨水的龍,是中
華民族的生存保護神。考古發現,中國農作物的栽培有長達萬年的歷史。在人類力量幼弱的
時代,靠天吃飯的先民,敏銳地觀測到雨水來自東南亞的季風。為了農業的豐收與生存的安
定,先民們便幻化出能屈能伸、能上能下、興云布雨的東方神龍之象。《說文解字》還作了如
下解釋:“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由上可見,龍是變化莫測的農事之神與時間之神。
殷商甲骨文中已經出現“龍”的象形字,甲骨卜辭中多見龍與雨水的記載。在傳世文獻
中,龍最早見于《左傳?昭公十七年》“太嗥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這一記載。上古太
昊伏羲屬于春天之神,號稱“春皇”,也是上古歷法的開創者。八卦最先可能是用來測度天
時的歷法。乾卦六爻也被稱為“六龍歷”,即“時乘六龍以御天”。六爻歷中初九“潛龍勿
用”象征陽氣在下,龍角尚未出東方地平線;九二“見龍在田”表示龍星已經顯現在東方地
平線上,陽光溫暖,文德光耀;九五“飛龍在天”象征到了最好的季節,人事也達到最好的
狀態。
在神話歷史化的漢、魏時期,龍與上古部落國家首領密切關聯。伏羲、神農、炎帝、黃
帝、堯、舜、禹等上古人文先祖,無不與龍有著切近的聯系:有的形似,如"伏羲龍狀",
黃帝“龍顏有圣德”;有的直接成為龍的傳人,如神農母親女登“有神龍首,感女登于常陽
山,而生神農”(《河圖稽命征》)。聞一多先生曾論述,龍是虛擬的生物,它是由許多不同
的圖騰糅合而成的一種綜合體。龍的九似形體,是中華大地上眾多民族信仰的融合,也象征
著伏羲、神農、炎帝、黃帝等以龍為圖騰的民族對其他民族信仰的接納。費孝通先生所說中
華民族的多元一體特征,在“龍”這一形象中得到了生動體現。除漢民族崇龍外,羌族、苗
族、白族、彝族等少數民族也都奉龍為圖騰。
龍為農業民族的司雨之神,同時也是農業國家的保護神和王權的象征。秦王嬴政號為"祖
龍”,《史記?高祖本紀》記載漢高祖劉邦的母親因野外赤龍所感孕育了劉邦。龍與中國帝王
結緣,原始的部族信仰上升為帝王信仰。此后,“真龍天子”也成為神化帝王權威的社會習
語。雖然漢代王充等反讖緯迷信的思想家專門在《論衡?龍虛篇》中予以辨析,但社會上的龍
神信仰傳承不息,直至清代還以黃龍旗作為王朝政治的標志。
近百年來,龍依然是民族認同的精神源泉。抗日戰爭中,中國人的民族意識空前增強,
龍之精神鼓舞軍民上下一心,救亡圖存。今天,我們更以龍的傳人為信念凝聚海內外華人力
量,共同建設偉大祖國,復興華夏民族。(摘編自蕭放《神行天地,意融九州——甲辰說“龍”》)
材料二:
據央視新聞,現在很多“龍”不再翻譯為Dragon,而是Loong。《牛津英語詞典》也已
收錄“中國龍”。
在西方文化中,龍往往是魔力和邪惡的化身,而中國龍則寓意尊貴、力量、活力和吉祥。
因此,為了體現中國龍與西方龍的本質區別,如今人們常常把中國龍翻譯為“Loong",而
不是西方世界里的“Dragon”。
6.(3分)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有長達萬年的農作物栽培史,這使得興云布雨的東方神龍成為中華民族的生存保護
神。
B.“龍”作為象形字最早出現于殷商甲骨文,作為文獻記載對象則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的
《左傳》中。
C.漢魏時期,人們已將眾多人文先祖與龍密切關聯,進而發展衍生出龍的傳人這一民族信
仰。
D.嬴政、劉邦等帝王與龍結緣是龍成為帝王信仰的典型事件,“真龍天子”由此成為社會
習語。
7.(3分)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海內外華人的情感由“龍”這一圖騰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龍”也是中華民族精神力量
的源泉。
B.從《管子?水地》和《說文解字》中可以看出,“龍”既能興云布雨,又能變化莫測,是
農事之神與時間之神。
C.殷商甲骨文中已經出現“龍”的象形字,甲骨卜辭中也有很多龍與雨水的記載,古籍《管
子?水地》中同樣也有龍與雨水的記載。
D.嬴政、劉邦等帝王都與龍結緣,自嬴政開始,“龍”就成為帝王信仰,后世的帝王皆稱
“真龍天子”。
8.(3分)下列對材料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第二段引述《管子?水地》《說文解字》等內容,說明“龍是變化莫測的農事之神與
時間之神”。
B.材料一第四段分別列舉了聞一多和費孝通的觀點,雖然各有側重,但都強調了中華民族
的融合性。
C.材料二從翻譯上區分了“Loong”和“Dragon",突出中國龍的文化寓意,與材料一相關
內容吻合。
D.材料一引述豐富有力,材料二陳述簡明清晰,二者互相印證補充,充分彰顯了龍之精神
的文化自信。
9.(3分)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甲辰龍年既是生肖紀年,也是干支紀年,由此可以推出乙辰、丙辰、丁辰、戊辰等紀年。
B.“亢龍有悔”是乾卦六爻“上九”卦辭,指事物發展到極致,容易走向反面,應當警惕。
C.龍作為虛擬生物從古到今均被人們質疑過,但并未因此影響到全民族對它的信仰和尊崇。
D.《牛津英語詞典》用“Loong”取代了“Dragon”,說明中華傳統文化已經得到西方的認
可。
10.(3分)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辰龍年,是中華民族的生肖年,“甲辰龍年”的叫法源于我國古代干支紀年法。
B.《周易》八卦是用來測度天時的歷法。乾卦六爻也被稱為“六龍歷”,即“時乘六龍以御
天”。
C.雖然漢代王充等思想家專門在《論衡?龍虛篇》中對“龍”予以辨析,但并未因此影響到
社會對“龍”的信仰和尊崇。
D.“龍之精神”“龍之信念”在今后更能凝聚海內外華人力量,建設偉大祖國,彰顯文化
自信。
第二組
分值:30分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題目。(15分)
材料一:
民以食為天,糧食問題歷來就是國之大事。幾十年來,我國糧食產量穩步提升,其中科
技的貢獻有目共睹。
科技選種育種對糧食增產作用巨大。比如作物全息定域選種,是在作物具有強遺傳勢的
部位選種的方法。實驗證明,玉米的強遺傳勢區在果穗中下部,選用這一部位的籽粒做種,
比用頂部的籽粒做種增產35.4%o高粱果穗上部的籽粒充實飽滿,生長力強,在結實豐產方
面有較強的遺傳性,選用上部籽粒做種比用中部籽粒做種增產6.4%?10.8%。任何作物隨著
本身遺傳性狀的改良,生產性能會不斷提高。我國水稻種植從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開始,
由高稈品種改為新培育出的矮稈品種,該品種耐肥抗倒,單位面積產量比高稈品種增加30%
以上。1986年袁隆平提出雜交水稻的育種戰略,歷經九年艱苦攻關,中國獨創的兩系法雜交
水稻取得成功,又使單產比常規品種增產15%?20%。專家預測,目前正在培育的超高產品
種,將比現有品種在單產上提高近一倍。
科學技術可以改善耕地條件,進而擴大某些糧食作物種植區域,還可以提高糧食生產過
程中有限資源的利用率。例如在實施塑料薄膜覆蓋后,土壤一般可增溫2?5℃,覆蓋期內地
表積溫增加200?300℃,從而使作物適宜耕作區的緯度向北推移2?4°,海拔提高1000?2
000mo由于該技術可應用的作物范圍廣,一般增產幅度可達30%?50%。同時,地膜覆蓋能
使耕層土壤含水量提高2.77%?4.55%,每畝土壤蒸發量減少100?150m3。單位農產品的平
均耗水量減少一半,就相當于灌溉面積擴大了一倍。
農機裝備技術的進步也至關重要。21世紀以來,我國農機裝備技術發展極為快速。機械
設備如深松機、無人駕駛聯合耕播作業機等逐漸被推廣使用的同時,很多新技術也在其中得
到應用。如衛星導航技術結合電液控制技術、計算機技術,可實現農業機械按照預設路線自
動精準行駛;遙感技術可應用于農業資源調查、動態監測、生物產量估計與農業災害預報等
領域;借助激光產生的紅外輻射對水稻作熱處理,既可干燥新收割的潮濕的水稻,又能有效
消滅水稻表層害蟲。
科技進步,促進了我國糧食高產,也向世界展示了我國保障糧食安全的實力。
(摘編自王征兵、林維清、薛壯等的相關文章)
材料二:
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當前我國雖已解決14億人的吃飯問題,但糧食安全仍
面臨一些挑戰,需要高度重視。
我國仍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發展期,這使我國糧食需求繼續呈剛性增長態勢,經濟
發展中耕地面積數量縮減與耕地質量下降并存。糧食近期供需雖大體平衡,但并不能保證時
時刻刻都可以充足供應。因此,從政策層面強化管理,確保糧食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尤為重要。
國家在2019年中央1號文件中就再次強調,要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
定,并全面落實基本農田特殊保護政策。此外,為了增產而大量施用化肥和農藥,雖短期內
增加了農作物的產量,但也致使果蔬個頭與所含營養素不成正比,有時甚至給消費者的健康
帶來危害。為此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提出重“量”更要重“質”,積極推進利用現代技
術生產綠色肥料。
2009年以來,我國實行糧食戰略工程核心區建設,確立了河南、黑龍江、吉林為三大糧
食生產核心區。糧食生產集中將不可避免地使這些區域糧食儲備成本提升,糧食跨區域流通
量增加,建設現代糧食倉儲物流體系刻不容緩。為保證糧食質量安全,除了完善糧食倉儲基
礎設施建設外,國家還鼓勵應用環流熏蒸、氮氣儲糧等綠色技術來保障儲糧品質;為保證糧
食流通合理順利,我國正在積極構建布局合理、運轉高效的現代糧食物流體系。
新時期我國一直積極推進建立多元穩定的農產品國際貿易體系,擴大適應國內需求的農
產品尤其是我國緊缺品種的進口。而糧食能源化、金融化趨勢使國際糧食的價格形成機制更
為復雜,增加了保障國內糧食安全的外部不確定性。我國針對不同國家采取靈活的合作方式,
合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優化糧食進口渠道,以穩定糧食供給、滿足個性化需求。如利
用多邊貿易體制,加強與南美國家的全方位合作;通過深化“一帶一路”糧食經貿合作關系,
與沿線國家共同打造國際糧食合作新平臺。
糧食安全是世界性重大課題,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手中有糧”,則“心中不
慌”,應對各種風險挑戰才有“亂云飛渡仍從容”的戰略定力。
(摘編自田惠敏、張欣桐等的相關文章)
1.(3分)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作物不同,適宜做種子的籽粒所處部位也不盡相同。玉米果穗中下部的籽粒適合做種,
而高粱則是果穗上部的籽粒適合做種。
B.實施地膜覆蓋,一般可以使土地增溫2?5℃,并減少單位農產品的平均耗水量,增加灌
溉面積。
C.借助激光產生的紅外輻射,既可干燥潮濕的水稻,又能有效消滅水稻表層害蟲,監測農
業災害。
D.大量施用化肥和農藥,短期內會增加農作物產量,但也會導致農作物質量下降,危害消
費者健康。
2.(3分)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農機裝備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衛星導航、遙感技術、激光產生的紅外輻射等新技術的
應用,促進了我國糧食高產。
B.我國目前糧食需求呈剛性增長態勢,與耕地面積數量縮減和耕地質量下降的現狀是分不
開的。
C.隨著糧食跨區域流通量增加,我國必須合理布局,積極構建運轉高效的現代糧食物流體
系。
D.在現階段,利用多邊貿易體制,深化“一帶一路”糧食經貿合作關系,都有助于我國應
對糧食能源化、金融化趨勢帶來的糧食安全問題。
3.(3分)根據材料內容,下列選項中不屬于科技對于糧食安全問題的貢獻的一項是:
A.袁隆平團隊致力于耐鹽堿水稻育種及改良的研究,2020年10月,“超優千號”創下鹽堿
地水稻高產新紀錄。
B.2021年計劃新建高標準農田1億畝、統籌發展高效節水灌溉1500萬畝,加快補齊農田
基礎設施短板,提升糧食產能。
C.“大豆振興計劃”強調生物技術在育種上的應用,通過優質高產大豆品種選育,提升良
種繁育能力,釋放增產潛能。
D.利用遙感監測,以中低分辨率衛星影像為主要遙感數據源,測出近來沙漠蝗蟲的“飛行
路徑”,以防蟲害入侵。
4.(3分)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科技選種育種的實驗證明,作物的生產性能會隨著遺傳性狀的改良而不斷提高。
B.糧食增產可通過科技選種育種來實現,同等播種面積的水稻矮稈品種比高稈品種產量更
高。
C.科學技術可以擴大某些糧食作物的種植區域,使農作物的種植范圍不受海拔限制。
D.國家保護耕地的政策和積極推進利用現代技術生產綠色肥料的政策,對確保糧食生產的
可持續發展非常重要。
5.(3分)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物全息定域選種法需借助生物遺傳學知識。
B.衛星導航對無人駕駛播種機的操控有重要作用。
C.綠色肥料既可增加糧食產量又可提升糧食品質。
D.糧食能源化、金融化使得糧價取決于供求關系。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題目。(15分)
材料一:
本書的書名,確定為《經緯華夏》。我也是從許多考古遺址的分布,以及系列古代文化的
延伸與轉折中覺悟:在長程衍化之中,中國文化有許多個體的遺址可以排布為序列。誠如蘇
秉琦先生所說:以“區、系、類型”作為線索,將似乎有個別特色的許多遺址,組織為古史
的代表;從這種序列,也可以看到時間維度上某一個文化系統本身的演變。我在本書中,將
中國歷史歸納為時間之序列、空間之擴散,從而理解人類的移動軌跡,以及族群之間、國別
之間互動的形態。這就是將遍地開花的遺址,組織成有演變、有調節的整體敘事:將大面積、
長時段、以其特征為代表的大文化群——即這些個別的、有特色的群體——放在一區一區,
也就等于以大型結構體的組合,敘述歷史上長時段推演的故事。
在撰述本書以前,我對于中國考古時代發展模式的考察,相當程度上是依照傅斯年先生
所提出的“夷夏東西”的分野,在中國傳統的中原地區(也就是黃河大平原、關隴以至于渤海
灣),陳述其延伸和擴展過程。最近,孫巖的新著《普天之下的多元世界:西周北疆的物質文
化、認同和權力》,從最西的西漢水一帶(后來秦國的發源地)開始考察,接著是西周的周原、
涇水流域,再接下去是晉國在山西汾水流域的發展,以至于最后討論到燕山和草原交界處的
燕國一帶。秦、周、晉、燕這四個區域的北向或西向,外面都有相當發達的草原文化遺址。
孫巖從這些遺址遺留的文物入手,檢查其文化特色,發現每一區和草原文化之間都有千絲萬
縷的聯系,其痕跡從出土器物上歷歷可見。這一說法,也正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傳統考古學
所認定的“中原地區”,從西到東,其實都與草原文化有脫不開的關系。
在本書中,我順著考古遺址展開再思考,發現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這兩個平行的地區,
實際上各自發展、互相糾纏。中國古代的發展基地,絕對不僅中原一處而已。尤其我想指明
的是:關隴以西,青海與賀蘭山脈、祁連山脈地區,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超越了“西部邊
緣”的意義,其實乃是東方與西方進退盤旋的空間。
(摘編自許倬云《經緯華夏》導言《中國文化的世界性》)
材料二:
農業文化遺產指的是一種活態的、至今仍在生產領域發揮作用的生產系統。我國有著悠
久的農耕歷史,留下了眾多的農業文化遺產。為保護傳承幾千年來的農業文化遺產,2012年,
當時的農業部開始啟動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評選活動,至今共列入5批H8項。這些
遺產是中華傳統農耕方式的優秀代表,有的形成了循環生態利用的模式,依然造福于當地。
當我們重新審視這些遺產時,發現了一些非同尋常的意義。
在中國的農業遺產中,水稻元素最為顯眼。這與水稻在中國傳統農業中的重大作用相匹
配。中國是重要的農業文明起源地,在萬年前開始馴化水稻,唐宋以來,經濟中心開始向南
方轉移,水稻承接了經濟中心轉移的重要任務,使中華農耕文明始終得以延續。水稻起源于
南方地區,將沼澤地變成良田。稻田所處的低濕地含有的營養物質成分高于北方旱地,水稻
的產量優勢得到發揮。魏晉南北朝時期,大批人口遷移至江南一帶,推動了當地水稻種植。
隋朝大運河的開通,便于將南方的糧食向北方輸送。唐宋之際,經濟中心由黃河流域轉向長
江流域,宋代已有“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出現。
水稻與魚、鴨、蟹、蝦、配等在稻田中共生,形成小的種養系統。自公元9世紀保持至
今的稻魚共生系統,是一種典型的生態農業生產方式。水稻為魚類提供庇蔭和有機食物,魚
則發揮耕田除草、松土增肥、吞食害蟲等功能。這種生態循環減少了系統對外部化學物質的
依賴,水稻、雜草構成了系統的“生產者”,魚類、昆蟲、各類水生動物構成了系統的“消
費者”。系統自身不需使用化肥農藥,就維持了正常循環,保證了農田的生態平衡,有利于
構建良好的生態環境。其突出代表是“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和''貴州從江侗鄉稻魚鴨系
統”。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2005年6月成為中國第一個世界農業文化遺產。
水稻還成就了高山梯田與丘陵梯田。只要有灌溉條件,人們就會選擇種水稻而不是旱地
作物。其中,云南元陽稻作梯田、廣西龍勝龍脊梯田是其突出代表。在云南元陽的高山上,
山頂為森林,接著是村莊、梯田,底下是河流,這個梯田系統被解讀為“江河一森林一村寨
一梯田”四度同構的“人與自然高度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這里
的田隨山勢地形變化,坡緩地大則開墾大田,坡陡地小則開墾小田,甚至溝邊坎下石隙也開
田,梯田大者有數畝,小者僅有簸箕大。1300多年來,哈尼族人生生不息“雕刻”出了一幅
幅山水田園風光畫。2013年,該遺產在第三十七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水稻還與小麥形成了稻麥輪作的水旱輪作系統。這個系統中,因為土壤環境在干濕中輪
換,相應的作物病蟲害因為轉換失去了固有的生存環境,危害大大減輕,“云南劍川稻麥復
種系統”就是其代表。自新石器時代晚期開始,生活在今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劍川縣境內的
人每年5月、6月栽種水稻,10月、11月水稻收獲后翻耕播種大麥或者小麥,麥茬翻耕后再
栽水稻。(摘編自徐旺生《農業文化遺產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6.(3分)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許倬云認為在中國文化的長程衍化中,形成了有演變、有調節的整體敘事,從而使眾多
遺址的時間之序列、空間之擴散更有邏輯性。
B.孫巖在新作中指出,秦、周、晉、燕四個區域的北向或西向都與草原文化有千絲萬縷的
聯系,但草原文化對中原地區的影響微乎其微。
C.在許倬云看來,青海與賀蘭山脈、祁連山脈等地區不僅僅是中國的“西部邊緣”,更是
東方與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重要空間。
D.我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評選活動從2012年開始啟動,至今已列入5批共118項,這
些遺產代表了中華傳統農耕方式的最高水平。
7.(3分)下列對材料二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農業文化遺產的“活態”特征意味著它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不斷發展、演變和適應
過程中保持生命力。
B.農業文化遺產是指人類與其所處環境長期協同發展中,形成的“江河一森林一村寨一梯
田”四度同構的農業生產系統。
C.云南元陽稻作梯田是人與自然高度協調的生態系統,其特點之一是梯田隨山勢地形變化,
大小形狀不一,展現了哈尼族人的智慧。
D.稻麥輪作的水旱輪作系統通過土壤環境的干濕輪換,使得作物病蟲害的危害大大減輕,
云南劍川是這一系統應用的代表。
8.(3分)下列對材料二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頭通過列數字,介紹了我國為保護傳承幾千年來的農業文化遺產所做出的努力。
B.文章通過舉例子,詳細介紹了我國農業文化遺產中極具代表性的三類種植系統。
C.文章引用諺語,論證了唐宋之際經濟中心發生轉移后,水稻高產給國家帶來的好處。
D.文章結構嚴謹,層次分明,著力論證了農業文化遺產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9.(3分)下列對材料一和材料二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以《經緯華夏》的撰寫為線索,論及中國古代文化遺址的分布與演變,以及不同
文化區域之間具有互動關系。
B.材料一引用的蘇秉琦和傅斯年的觀點,都強調了文化遺址的序列性和空間擴散性,為理
解人類移動軌跡提供了依據。
C.材料二開篇先提出農業文化遺產的概念,隨后進一步介紹了我國為保護傳承農業文化遺
產所采取的措施。
D.材料二通過列舉具體的農業文化遺產實例,如稻魚共生系統、高山梯田等,生動地介紹
了農業文化遺產的特點。
10.(3分)根據材料內容,下列對圖表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摘自許倬云《經緯華夏》)
A.小麥傳入中國至少有兩個途徑,即草原通道和綠洲通道,綠洲通道是中亞一河西走廊一
黃土高原地區一黃河中下游地區。
B.這幅圖恰能證明許倬云所說的“中國古代的發展基地,絕對不僅中原一處而已”,也是
對“夷夏東西”這一觀點的有力證明。
C.在古代,中國有小麥和水稻兩大農作物區,其中之一的長江流域稻米的種植區域能延伸
到海邊的平原、沖積地。
D.長江流域靠近沼澤地帶,合適的土壤未必沿河展開,稻作遺存就不僅是沿河排列,也常
常是若干個考古遺址呈平面集合為群。
答案精析
第一組
1.B[“文學景觀的生成離不開古典文學”錯。根據原文第三段“文學創作與文學景觀之間
關系密切,正如尤侗所言:'山水文章,各有時運。山水借文章以顯,文章亦憑山水以傳。”
可知,表述的是文學創作與文學景觀關系密切,而非”文學景觀的生成離不開古典文學”。]
2.D[“它就能不斷得以傳播,并在讀者和游人中形成廣泛的影響”錯。根據原文第三段
“這些文學作品因文學景觀的存在而代代相傳……在古今讀者和游人中形成廣泛的影響”可
知,有多種原因讓它得以傳播并在讀者和游人中形成廣泛的影響,選項說法絕對。]
3.A[根據原文第二段“所謂名篇效應,指文學景觀的生成是依托一兩篇著名的文學作品
而名聞天下”“名人效應,指文學景觀的生成是因為著名文學家的名氣而蜚聲中外”“疊加
效應……中國境內著名的文學景觀無不具有這樣的功能”可知,A項為名篇效應。B項為名
人效應。C項為疊加效應。D項為名人效應。]
4.D[“古典文學使文學景觀成為某地的地域象征、文化符號”錯。根據原文最后一段“故
而隨著文本的不斷經典化,文學景觀逐漸成為該地的地域象征和文化符號”可知,是文本的
不斷經典化使文學景觀成為某地的地域象征、文化符號,文本的經典化不能等同于古典文學。
選項偷換概念。]
5.D["……故而……”因果顛倒,原文最后一段說“文學景觀不僅僅是空間層面的存在,
更是時間層面的、可對話的、可傳承的,故而隨著文本的不斷經典化,文學景觀逐漸成為該
地的地域象征和文化符號”。]
6.A[A項強加因果。“中國有長達萬年的農作物栽培史”并未直接“使得”龍成為生存
保護神。]
7.D[“自嬴政開始,‘龍’就成為帝王信仰”錯。根據材料一第五段“秦王嬴政號為‘祖
龍',《史記?高祖本紀》記載漢高祖劉邦的母親因野外赤龍所感孕育了劉邦。龍與中國帝王
結緣,原始的部族信仰上升為帝王信仰”可知,通過嬴政、漢高祖劉邦的事例,論述了龍與
中國帝王結緣,二者是龍成為帝王信仰的典型事件。不能直接判斷自嬴政開始,“龍”就成
為帝王信仰。]
8.D[“二者互相印證補充”錯。材料一是對“龍”文化的多角度闡述,材料二是對東西
方“龍”概念的對比,二者不存在互相印證補充的關系。]
9.B[A項“由此可以推出乙辰、丙辰、丁辰、戊辰等紀年”常識錯誤。干支紀年以十天干
和十二地支組合排序,沒有“乙辰”“丁辰”等紀年。C項“全民族對它的信仰和尊崇”夸
大其詞。是部分民族。D項曲解文意。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國網電力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高校畢業生招聘約5人(第二批)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草地管理學試題及答案
- 動物油煉油行業未來趨勢與市場潛力深度解析
- 設計思路與紡織品實踐的結合試題及答案
- 紡織品設計師應考準備建議試題及答案
- 農務合同協議書
- 工廠產品合同協議書
- 解除合同協議書收費標準
- 合同糾紛協議書
- 店面解約合同協議書
- 2024年宿遷市融媒體中心招聘考試真題
- 《業績分析報告實例》課件
- 統編版(2024)七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期中測試卷(含答案)
- 財務會計考試試題及答案
- 架橋機安拆安全監理細則
- 部編版八年級歷史下冊-第16課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學設計4)
- 7.1 自由平等的真諦 課件- 2024-2025學年八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 統編版
- 2025年內蒙古中煤蒙大新能源化工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插畫版權授權協議書
- 安裝鋼結構平臺合同協議
- 地理西亞+課件-2024-2025學年七年級地理下冊人教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