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期中考點大串講選擇性必修三主題二“流動與沖突”
文化互動的歷史路徑與影響(整合第三、四、五單元)目錄CONTENT主題概述·整體引領導圖脈略·時空觀念考點梳理·知識縱橫231思維建構·素養提升4實戰演練·真題特訓51主題概述·整體引領1.文化交流媒介2.時間文化形成、交流、擴張、融合3.結果文化的交互性
導圖脈略·時空觀念2第三單元
人口遷徙、文化交融與認同
導圖脈略·時空觀念2第四單元
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
導圖脈略·時空觀念2第五單元
戰爭與文化交鋒考點梳理·知識縱橫3【考點梳理一】第一次游牧民族大遷徙(1)遷徙的原因:①游牧民族生產生活的需要:從事畜牧業,逐水草而居,食物來源不穩定,具有流動性;②游牧民族的性格:驍勇好戰;③技術和運輸上的保障:金屬冶煉,輪式車和馬作為交通工具,軍事上馬拉戰車和金屬武器。④相對發達的農耕文明對游牧民族具有強大的吸引力;⑤自然環境的變遷尤其是氣候變冷使草原退化、河流冰封,游牧民族生存環境惡劣。
考點梳理·知識縱橫3【考點梳理一】第一次游牧民族大遷徙(2)遷徙的概況時間:公元前2千紀初開始,整個遷徙過程延續數百年甚至上千年。方向:進入西起歐洲、東到印度的廣大地區。具體表現:①進入小亞細亞,發展為赫梯人,并改進冶鐵技術(公元前8世紀,被亞述人所滅);②進入伊朗高原,發展為波斯人;③進入巴爾干半島,演變成后世的希臘人;④進入印度河流域,稱為雅利安人;⑤進入到西歐北部的廣大地區,被稱為凱爾特人;向西北到北歐稱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3)遷徙的影響:①一定程度上造成地區的動蕩、文化的浩劫,摧毀了舊的文明。②通過征服和融合,形成新的族群。③推動了新的區域文明的形成與發展,改變亞歐區域文明格局。④促進了不同種族、區域交流,推動文化交融。⑤促使字母文字出現與傳播。
考點梳理·知識縱橫3【知識縱橫一】印歐人遷徙的特點特點:①時間:時間長②空間:區域廣泛,以南遷為主。(西起歐洲、東到印度)③方式:方式多樣(武力征服或與被征服者融合)④形式:小規模,逐漸疊加。⑤影響:形成多種新族群,對早期區域文化發展影響深遠。
考點梳理·知識縱橫3【考點梳理二】第二次游牧民族大遷徙(1)遷徙的原因:①周邊農耕文明的動蕩與衰落,提供了可乘之機。②匈奴人的西進推動其他民族的遷徙。③氣候的變遷,尋找更適宜的居住地。④游牧民族好戰的天性。(2)遷徙的概況:公元前2世紀—2世紀(第一輪大遷徙):①大月氏西遷:公元前2世紀,匈奴勢力強大,不斷擴張擊敗月氏人,大月氏被迫西遷。1世紀建立貴霜帝國,2世紀是貴霜帝國巔峰時期。勢力一度到達印度北部。②歐洲:日耳曼人在與羅馬帝國的接觸中不斷南遷。公元3—6世紀(第二次大遷徙):①中國:匈奴人逐步內遷,此后,鮮卑人、氐人和羌人等也逐漸遷徙到中原,形成中國北方的民族大交融。部分北方人民因戰亂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開發。②歐洲:日耳曼人各支陸續進入羅馬帝國,滅亡了西羅馬帝國。并在西羅馬帝國的廢墟上相繼建立一系列王國,歐洲開始進入封建社會。公元7—8世紀中期(第三次大遷徙):622年,穆罕默德帶領少數信徒出走麥地那,并在那里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國家。從此,沙漠中的阿拉伯游牧民族開始征服之旅。7世紀,阿拉伯人開始擴張,征服西亞和北非廣大地區。8世紀中期,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洲的阿拉伯帝國。(3)遷徙的影響:①改變了亞歐大陸從東到西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國家先后崛起。②各個區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③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礎上促進了本民族文化發展。
考點梳理·知識縱橫3【知識縱橫二】亞歐游牧民遷徙的原因和影響1.原因:①氣候的變遷,尋找更適宜的居住地;②匈奴人的西進推動其他民族的遷徙;③周邊農耕文明的動蕩與衰落,提供了可乘之機;④游牧民族好戰的天性。2.影響:①改變亞歐大陸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國家先后崛起;②各個區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③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礎上促進了本民族文化的發展。考點梳理·知識縱橫3【知識縱橫三】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口遷徙的影響對北方:少數民族內遷,加速少數民族的封建化,有利于北方經濟恢復和發展。對南方:北民南遷加速江南地區開發,南方經濟影響力增強。對民族關系:促進民族交融,為隋唐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礎。【知識縱橫四】海上民族大遷徙(1)時間:公元前1200年左右,東部地中海區域出現了一股較大的民族遷徙浪潮。埃及文獻稱這些移民為“海上國家的人”,現代學者稱他們為“海上民族”。(2)來源:或來自小亞細亞,或來自敘利亞和巴勒斯坦,成分復雜。(3)概況:帶著家眷,尋找新的定居地,有時也會受雇于埃及和赫梯,充當雇傭兵。他們并未建立統一國家,無文字傳世。(4)影響:①大大改變了東部地中海區域的民族構成。②赫梯帝國因海上民族的沖擊而瓦解。③海上民族也在巴勒斯坦、塞浦路斯島等地定居下來。考點梳理·知識縱橫3【知識縱橫五】古代中國人口遷移的類型及表現②自北向南的生存型移民:這類移民在中國古代史上規模最大。最典型的是兩晉之際的“永嘉之亂”、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亂”、兩宋之際的“靖康之亂”引發的三次北方人民南遷高潮。①非華夏族的向內和向西遷移:這類移民主要表現為東漢至南北朝時期,匈奴、鮮卑、羯、氐、羌等族的幾十萬人逐漸向內地遷徙并定居生活。同時以匈奴、突厥、蒙古等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還有大規模的向西征討和遷徙的現象。③以行政手段或軍事手段推行的強制性移民:較典型為明初規模移民。④從平原到山區、從內地到邊疆的開發性移民:這類移民往往伴隨著北方人口的南遷,其中一部分遷徙至贛南、閩西、粵東等山區或其他邊疆地區,被稱為客家人。以平民為主要構成的客家先民對于開發我國的山區和邊疆地區,及與當時的民族交融起了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另外較著名的還有“闖關東”“走西口”等移民現象。⑤東南沿海地區向海外的遷移:在唐朝,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尤其是廣東、福建兩省的居民為緩和土客矛盾、緩解人口壓力,就有下南洋向東南亞地區移民的現象,明朝鄭和下西洋后出現了一個高潮。
考點梳理·知識縱橫3【知識縱橫六】農耕民族遷徙的主要原因及對遷入地的影響(1)主要原因:主要有政權的變動、首都的變化(統治者的決策)、殖民活動的開展、階級矛盾以及權利的爭取、社會環境變化(戰亂)。(2)主要影響:①積極:外來人口的遷入帶來不同的生產方式和生產經驗,加快生產方式的交流和發展,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外來人口如果自于文化優勢地區則他們的遷入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傳播;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價的勞動力。②消極:外來人口的遷入給當地的各種基礎建設帶來壓力;給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帶來巨大的挑戰;給當地治安帶來巨大挑戰。考點梳理·知識縱橫3【知識縱橫七】多角度闡釋古代民族大遷徙對區域文化的影響“亞歐的政治地圖大為變樣”:?在中國,匈奴人逐步內遷,一度在中原地區建立政權;?在歐洲,日耳曼人陸續進入羅馬帝國并建立國家;?阿拉伯人建立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帝國。①政治格局: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改變了亞歐大陸從東到西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國家先后崛起。②區域文化:各個區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礎上促進了本民族文化的發展。【知識回顧】①佛教傳入并逐漸本土化,吸收佛教思想闡釋儒學的理學形成,豐富了中華文化的理論思維;②拜占庭帝國繼承古代希臘、羅馬文化,融匯基督教文化和來自西亞、北非的文化,形成獨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③阿拉伯帝國融合東西方文化創造了阿拉伯文化。如《天方夜譚》中的很多故事源于古埃及和西亞民間傳說;④西哥特人首領阿圖爾夫采用羅馬制度來治理國家;⑤北魏孝文帝改革。考點梳理·知識縱橫3【知識縱橫八】中國和羅馬同為曾經相似的帝國,都受到游牧民族的沖擊為何向不同方向發展?(1)中國:中原地區的主體民族人口眾多、文化先進且具有高度的文化認同,南遷的游牧民族人數有限且文化相對落后,進入中原后自然地接受了中原文化并融入其中。當遇到異質文化的沖擊時,中國文化經過自我調整,在吸納外來文化的基礎上繼續向前發展。(2)羅馬:羅馬帝國境內民族眾多,且流動性強,未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共同體。當羅馬社會發生危機時,強大的異質文化打碎其傳統文化體系,各種文化因子在社會裂變中重新組合(古典文化、蠻族文化、基督教文化混合),鑄成了新的西歐文化。
考點梳理·知識縱橫3【考點梳理三】近代美洲族群變化的背景、概況和影響(1)背景:1492年,哥倫布到達美洲,此后西班牙、葡萄牙、英國、法國等歐洲國家爭相開始在美洲進行瘋狂的殖民擴張和掠奪。(2)概況:①印第安人數量銳減。②歐洲白人和非洲黑人數量激增,迅速改變了美洲的人口結構,出現了新的族群。③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以及他們相互之間的混血后代,逐漸成為美洲大陸的主要居民。(3)影響:①文化認同:來自不同地方的各個族群有著各具特色的文化,他們共同生活在美洲,形成了新的文化認同。②美洲文化:發展了歐洲文化主導、融合多種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
考點梳理·知識縱橫3【知識縱橫九】為什么美洲出現族群的巨大變化,而非洲沒有?美洲歷史上與世隔絕非洲與歐洲交流頻繁
美洲在當時屬于剛發現的新大陸,長期以來與亞歐大陸隔絕,殖民者的大肆屠殺,病毒的入侵,導致美洲原住民人口極大減少,殖民者不得不大量從外洲移民,從而導致美洲族群的變化。而非洲與歐洲在歷史上軍事、經濟交流較為頻繁,較少受殖民者攜帶病毒影響,殖民者在非洲雖也有屠殺行為,但沒有美洲的規模大。三角貿易中美洲是輸入方,非洲是輸出方
新航路開辟后的三角貿易,美洲屬于人口輸入方,非洲屬于輸出方,數億的非洲勞動力被賣到美洲,極大影響了美洲族群,而非洲雖然損失了巨額人口,但族群沒有發生大的變化。殖民者移民美洲而不是非洲
美洲的環境較非洲更加優越,西方殖民者大量移民定居于美洲,并建立政權,如美國,這也影響了美洲族群。
考點梳理·知識縱橫3【知識縱橫十】歐洲侵略者的殖民活動對美洲文化的影響影響:①歐洲殖民者入侵美洲后大肆屠殺印第安人,獨立發展的印第安文化被中斷;②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的侵略活動帶來了歐洲宗主國的文化,他們的文化在殖民地得到發展;③同時印第安人文化和黑人文化也得以保存。美洲出現了以歐洲宗主國文化為主,多元文化并存的現象;④三者共同形成了新的族群,在世代共同的生活中,形成了新的文化認同,發展了歐洲文化主導、融合多種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
考點梳理·知識縱橫3【知識縱橫七】描述殖民擴張帶來的美洲人口結構的變化(1)印第安人數量銳減:①直接原因:歐洲殖民者的屠殺、奴役;傳染病的流行。②結果:造成美洲勞動力嚴重不足,導致了黑奴貿易的興起。(2)大量非洲黑人進入美洲:①概況:1502年,葡萄牙人把第一批黑奴運到美洲,三角貿易興起。②影響:A.對非洲:使非洲喪失了約一億人口,改變了非洲的人口結構,嚴重影響了非洲的社會發展;B.對美洲:為美洲的種植園和礦山提供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C.對歐洲:殖民者積累了大量財富,為西歐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資本原始積累。(3)美洲白人數量大增:原因:很多歐洲人因為政治迫害、宗教信仰等因素移居美洲,使美洲的白人數量增加。(4)混血人種的出現:①美國、加拿大,白人占據了大多數。美國的印第安人被趕進保留地生活。②海地等國,黑人人口占多數。③混血人種成為拉丁美洲的最大族群。(在秘魯等國,印第安人相對較多)
考點梳理·知識縱橫3【考點梳理四】英國在大洋洲的殖民擴張(1)殖民過程:①18世紀中后期,英國殖民者來到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地,最初,英國將澳大利亞作為流放罪犯的場所。②19世紀,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對原料的需求增加,英國殖民者開始在澳大利亞掠奪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場。③1851年,在澳大利亞發現了金礦,采礦業迅速發展起來。(2)殖民特點:①持續時間長,規模大;②種族滅絕;③經濟掠奪,移植本國生產方式;④文化殖民。(3)影響:①大洋洲人口結構的改變,大洋洲原住民銳減;②歐洲移民迅速增多,白人成為主要居民;③歐洲文化成為當地文化的主流。
考點梳理·知識縱橫3【考點梳理五】華工與美洲、大洋洲的開發(1)華工概念:也被稱為“豬仔”,泛指于晚清時,前赴海外工作的華人勞工以至苦力,通常是來自窮鄉僻壤的破產平民、無業貧民或漁民。前往的海外地包括:如東南亞、美國、加拿大及澳洲等國家,甚至是遠至古巴和秘魯等國家,進行艱苦的勞動工作。(2)歷程:①主動移居:在鴉片戰爭前,主要是自愿結伙出洋謀生,大多分布在東南亞,人數較少(下南洋)。②被迫移居:從鴉片戰爭到清末,幾乎全是被西方殖民主義者拐掠、販賣的契約華工,分布在世界各地。(3)近代華工出國的原因:①19世紀初,英美等國開始陸續頒布禁止奴隸貿易的法令,黑奴貿易受到限制,殖民者不得不尋找新的廉價勞動力。②迫于生計:國內人地矛盾加劇;小農經濟逐漸解體,大批農業和手工業者破產。③清政府對海外移民的政策轉變:被迫允許列強合法地招募華工。④殖民者的誘騙、綁架等。
考點梳理·知識縱橫3【考點梳理五】華工與美洲、大洋洲的開發(4)近代華工出國的貢獻:開發美洲①美國:華工是加利福尼亞金礦和中央太平洋鐵路工地等繁重勞動場所的主要勞動力。②拉丁美洲:加勒比群島、秘魯以及古巴等地,有成千上萬的華工。開發大洋洲①19世紀中葉,大量華工來到澳大利亞開采金礦。②在大洋洲的一些島嶼上,華工在種植園和礦山辛勤勞動(5)近代華工出國的影響:①留下來的華工由于相同的文化和生活習慣,往往愿意居住在一起,在各地形成了一個個唐人街。②保留和傳播著中華文化,促進了美洲和大洋洲經濟、文化的發展。
考點梳理·知識縱橫3【知識縱橫八】奴隸貿易的廢除的原因原因:(1)道德政治因素:①英國思想界對奴隸貿易的譴責形成強大輿論;②啟蒙運動自由平等思想的傳播,廢奴運動的開展。(2)經濟因素:①奴隸勞動力的價格及維持奴隸勞動的武裝等耗資巨大,黑奴貿易無利可圖;②伴隨工業革命開展,自由主義經濟思潮盛行,商品輸出成為對外侵略的主要手段;③禁止奴隸貿易法令的頒布殖民者需要尋找新的廉價勞動力。④1860年,清政府在《北京條約》中允許列強在中國招募華工。
考點梳理·知識縱橫3【知識縱橫九】中國苦力貿易與黑奴貿易的對比比較苦力貿易黑奴貿易不同階段
萌芽:16世紀初;
興起18世紀末19世紀初;
猖獗期:19世紀三四十年代
萌芽:16世紀初;
開始走向衰落:18世紀末19世紀初;
廢除:19世紀三四十年代形式簽訂契約,具有合法性走私、掠奪,非法血腥規模損失1000萬勞動力損失2.1億人口影響并未造成中國勞動力不足,沒有給中國人口造成太大影響給非洲造成災難性影響相同
①都是世界近代史上,西方國家對落后國家和地區的人口掠奪;②都被拐騙,被強迫出洋;③都在販運中和目的地遭受苦難;④都用汗水推動了當地資本主義發展;⑤都給無數家庭造成不幸;⑥殖民者都獲取高額利潤;⑦歷史悠久,持續時間長。
考點梳理·知識縱橫3【知識縱橫十】16-19C世界人口遷徙的特點和影響影響:①加速了落后地區的開發;②改變了許多地區的人種和民族結構;③推進了世界的物質和人文交流,促進了民族和文化的交融。特點:①遷徙的人口數量不斷增加;②人口遷徙的范圍不斷擴大;
③由人口密集地區遷徙到人口稀疏地區;④由發達國家主導;⑤自愿移民和強迫移民相結合。⑥從宗主國向殖民地和附屬地遷移。考點梳理·知識縱橫3【知識縱橫十一】對世界近代史上跨地區人口轉移的認識(1)原因:(2)形式:(3)地域:①帶有明顯的侵略色彩(掠奪亞非勞動力),加劇了亞非地區的落后。②開發美洲,推動美國經濟迅速發展和強大。③改變美洲的人口結構,形成新的族群,美國因此成為移民社會。④形成新的文化認同。發展歐洲文化主導、融合各種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⑤人口遷移導致新的民族國家誕生。如美國的建立。①自發移民,如英國大批清教徒逃亡北美。
②西方國家進行殖民活動,如進行黑奴貿易。由歐洲遷往北美;由非洲遷往美洲;由亞洲遷往美洲。①新航路開辟后,殖民擴張興起;工業化時代,殖民擴張發展。②為彌補美洲勞動力不足,殖民者進行罪惡的黑奴貿易。③近代交通運輸的發展。④列強侵華,從《北京條約》獲取特權(準許華工出國)。(4)影響:
考點梳理·知識縱橫3【考點梳理六】經濟全球化的實質、過程和影響(1)實質:以發達國家為主導,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進一步擴張。(2)過程新航路開辟后殖民擴張,世界市場初步形成工業革命后世界市場基本形成二戰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關稅與貿易總協定,進一步促進經濟全球化20世紀70年代以來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科學技術的發展成為主要推動力量20世紀90年代以來跨國公司迅猛發展。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的誕生,把貿易、投資和服務的國際化提高到新的水平進入21世紀以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一輪科學技術的發展,經濟全球化成為強勁的時代潮流(3)影響:①加強了世界各地的聯系,促進了資本、人員、貿易、資源等生產要素的全球優化配置,提高生產力,推動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②為各個國家提供了更多的發展機會。③人類社會聯系加強,促進文化交流,豐富和方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考點梳理·知識縱橫3【考點梳理七】全球勞動力市場的形成1.形成背景:在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中,國際分工日益深化,生產的國際化大大加強。2.過程:發展階段流動趨向原因第一階段:二戰后大量勞動力由南歐、北非、東南亞、拉丁美洲(欠發達地區)遷移至西歐、北美和大洋洲(發達地區)二戰后主要歐美國家需要進行經濟重建工作,吸引大量勞動力流入。第二階段:20世紀70—80年代
大量非洲勞動力涌向中東產油國;日本及亞洲新型工業國家和地區也吸引了許多亞非移民西亞沙特、科威特等海灣國家出現了石油繁榮和經濟騰飛;日本等新興國家崛起,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第三階段:20世紀90年代東歐國家成為西歐、北美勞動力的新的來源地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導致東歐地區社會動蕩,勞動力大量外流。
考點梳理·知識縱橫3【考點梳理八】全球勞動力的流動1.流動的趨勢:趨勢一:由發展中國家(或地區)向發達國家(或地區)流動;趨勢二:由勞動力密集型向知識密集型轉變。2.特點:①人口遷移數量不斷增多;②人口遷移分布不均衡,主要是向發達國家和地區遷移;③世界人口結構變化,發達國家人口上升,發展中國家人口下降;④勞動力結構變化,遷移人口從體力勞動向知識精英轉變。3.影響:(1)積極: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質;②促進接受國經濟的發展;③有利于人口增長和就業;④促進了城市化的發展;⑤促進了民主政治的發展;⑥有利于文化交流和傳播。(2)消極:①對原籍國造成了人力資源的流失,進而影響其經濟發展;②給遷入國帶來了難民問題、非法移民問題和跨國移民犯罪問題等。
考點梳理·知識縱橫3【考點梳理九】難民的困境與救助(1)難民的困境:出現的原因:①政治因素:國際難民問題成因中的政治因素主要指政治迫害、人權問題與武裝戰爭沖突等。②經濟因素:經濟全球化的負面效應造成的貧富兩極化、糧食短缺與金融危機等。③社會因素:自然災害、人口爆炸、社會動蕩、民族沖突矛盾等。主要來源地:二戰前主要是歐洲;二戰后主要是中東、非洲和東南亞等地區。難民困境:在收留國沒有基本的國民權利,處境十分艱難。影響:①難民給流入國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和社會、安全問題;③影響到當事國之間的關系及有關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政治穩定;④在世界局勢中增添了動亂因素,不利于世界的和平與發展。(2)難民的救助:措施:①成立機構:1950年,聯合國成立“聯合國難民署”,專門協調處理難民問題。②立法:1951年,聯合國通過《關于難民地位的公約》,規定救助難民的行動準則;1966年,通過了《關于難民地位的議定書》,擴大1951年公約的適用范圍。③設立紀念日:2000年,聯合國大會決定,從2001年起,每年的6月20日為“世界難民日”。存在的問題:難民逐年增加;民粹主義抬頭;不利于全球化。
考點梳理·知識縱橫3【考點梳理十】移民社會多元文化代表(1)美國:移民社會的典型國家①背景:不同歷史階段,世界各地的移民來到北美,共同建設美利堅合眾國。②美國移民來源和移民結構的變化:18世紀:歐洲移民為主(多來自英國);20世紀60年代:歐洲移民下降,拉美成為移民主要來源地;20世紀80年代:歐洲移民下降,亞洲和拉美移民成為大多數。③特點:以歐洲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并存;民族和文化的多樣性是其顯著特征。(2)新加坡:具有移民社會特征的城市國家①原因:19世紀以來,蘇伊士運河的通航,極大地縮短了東南亞與歐洲的航程;隨著東南亞地區經濟的發展,馬六甲海峽海運繁忙,新加坡逐漸成為繁榮的貿易大港和國際化都市。②人口構成:來自中國南方各省的華裔移民超過70%;其次為本地的馬來族;有近10%的印度裔移民。③文化特征:多樣性、多元化;中西交融,和諧共生。④表現為:語言:馬來語、華語、英語和泰米爾語均為官方語言;宗教信仰:各民族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建筑:各類宗教建筑形式各異;傳統文化活動:各民族的傳統文化活動豐富多彩。
考點梳理·知識縱橫3【知識縱橫十二】現代社會的移民特點、影響①國際移民在絕對數量上呈現出較大增勢,反映出當今世界勞動力的全球流動性依然強勁。②國際移民的主要流向是西歐和北美,但流向更加多元化。③國際移民呈現出“精英遷移”的趨勢。④難民問題日益突出,成為全球移民治理的重大挑戰。2.影響:①有利于促進世界各民族的相互了解,加強國際對話與合作。②對民族國家管理控制其領土事務的權威和能力提出了挑戰。③形成多元文化及多重認同,對民族國家的社會及政治穩定造成危害。大量移民的移入帶來不同的文化,使移入國民族的同質性和共同的價值觀遭到挑戰。④加劇了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在當代,國際移民的一個重要新趨勢是高技術移民的增加。大量的優秀人才從欠發達國家和地區流向發達國家和地區,加大了二者間的差距。⑤國際移民造成國際關系的緊張。如難民問題、非法移民問題和跨國移民犯罪問題。1.特點:
考點梳理·知識縱橫3【考點梳理十一】絲綢之路概念:一般指經由中國西北和中亞連通歐亞大陸的商路。后人在這條商路上發現了大量絲綢遺存,因此將它命名為“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1)背景:①東西交往的需要:人類早期幾個文明中心之間的交往主要是沿東西方向展開的。②中國絲織業發達: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和制造絲綢的國家。絲綢很早就被輾轉販運到歐亞大陸其他地區,成為廣受歡迎的珍貴商品。(2)起源:歷史久遠,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存在連通中西的絲綢之路。(3)開通:西漢張騫通西域A.背景:①匈奴多次犯邊,邊患嚴重;②經濟發展,中央集權加強;③企圖擴大在西域的影響力。B.目的:為了聯合大月氏等政權共擊匈奴。C.經過:張騫一行在途中被匈奴人俘虜,后輾轉抵達大月氏。張騫把在西域各國的見聞以及各國想與漢朝往來的愿望,向漢武帝進行匯報。D.意義:①政治:加強了對西部邊疆地區的有效管理,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②經濟:促進了物種交流,有利于邊疆開發和經濟發展;③文化:鑿空和絲路精神,成為中國人不畏艱難,勇于開拓的象征;④對外:促進絲路暢通和貿易的繁榮,有利于中外經濟文化交流。
考點梳理·知識縱橫3【考點梳理十二】歐亞大陸其他重要商路(1)草原絲綢之路線路在絲綢之路北面,從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亞西行,經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歐洲或小亞細亞原因①中原地區與草原地區在經濟上互有需求、相依相生的關系,是形成草原絲綢之路的基礎條件;②游牧民族“逐水草遷徙”的生活習俗以及部落之間的戰爭有關。特點全方位;文化傳播速度快;多樣性、復雜性作用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多沿此路西遷
考點梳理·知識縱橫3(2)西南絲綢之路開通①西漢漢武帝根據張騫通西域獲得的信息,派人對這條道路進行了探索;②唐宋時期,中原與青藏高原形成茶馬互市路線從關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橫斷山麓南下,跨越瀾滄江、怒江,向西進入緬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亞、西亞等地的商路興衰興起于夏商;漢武帝派人進行了探索;隋唐鼎盛;宋明衰落歷史價值①推動了西南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②有利于加強邊疆地區的治理和社會穩定;③促進了民族交流和民族團結,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④在溝通古代中國西南地區與東南亞、南亞的聯系上,長期發揮著重要作用【考點梳理十二】歐亞大陸其他重要商路
考點梳理·知識縱橫3【考點梳理十二】歐亞大陸其他重要商路(3)海上絲綢之路含義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交通線,也稱"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它在東西方交流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概況①西漢,中國就已經開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②宋元時期,官方使節和私人商賈出洋航海都十分頻繁;③明初鄭和下西洋達到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交通的巔峰。之后,逐漸衰落作用①在東西方交流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②中國與東南亞、南亞、西亞和東非地區廣泛聯系;③廣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交通樞紐,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
考點梳理·知識縱橫3【知識縱橫十三】漢朝開辟絲綢之路的條件①漢朝大一統局面的形成和漢代經濟的繁榮奠定了政治經濟基礎。②張騫通西域,溝通了中原同西域的關系,加強了中原同西域乃至更遠地區的經濟文化聯系,為絲綢之路的開通創造了條件。③漢武帝反擊匈奴戰爭取得重大勝利,為與西域貿易提供了安全保障。④西域都護的建立是絲綢之路開通和暢通的保證。⑤西域各少數民族需要和平,主動和漢人交往,中國皇帝的開放思想。⑥絲綢之路把人類古老文明聯結起來,溝通了人類的智慧和創造,促進了古代東西方經濟、文化和技術的交流,加強了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和友好往來,對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起了巨大的歷史作用。
考點梳理·知識縱橫3【知識縱橫十四】宋代海上絲綢之路興盛的原因(1)政治:①少數民族政權隔斷了陸路交通②政府重視并鼓勵對外貿易③制定了系統完備的市舶管理制度,專門管理海上貿易;(2)經濟:經濟重心的南移;制瓷業發達;(3)科技:造船和航海技術發達;(4)優勢:海路比陸路更安全,載重量更大,成本更低。
考點梳理·知識縱橫3【知識縱橫十五】“海上絲綢之路”的作用①“海上絲綢之路”是東西方海洋貿易的主要通道。中國是東方文明古國,中國產品歷來在國際市場上很受歡迎。②“海上絲綢之路”是東西方友好交往的重要通道。“海上絲綢之路”開辟了“中國文明影響世界、維系對外友好關系”的重要途徑。海外諸國派遣使節,經由“海上絲綢之路”來到中國。唐朝以后,歷代王朝在廣州等港口設置市舶使(司),主管海路邦交外貿,設立館驛接待外國使節。③“海上絲綢之路”是文化交流之路。中國的紡織、造紙、印刷、火藥、指南針、制瓷等工藝技術,繪畫等藝術手法,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傳播到海外,在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產生了重要影響,對近代西方各國發展也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④“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也稱“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海上絲綢之路萌芽于商周,發展于春秋戰國,形成于秦漢,興于唐宋,轉變于明清,是已知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
考點梳理·知識縱橫3【考點梳理十三】古代商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表現(1)物質技術交流:中國對外輸出①絲綢及絲織技術:絲綢向西出口,養蠶和繅絲技術逐漸傳到東羅馬帝國。②漆器及鐵器:漆器及其制造技術、鐵器及冶鐵技術,也很早經由中亞向西傳播。③四大發明: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經由陸路和海路傳到西方。④陶瓷:從8世紀起,陶瓷特別是瓷器成為中國大宗出口商品主要沿海路外銷,深受當地人喜愛。中國對內引入①良種馬和水果:西漢獲得了大宛國出產的良種“汗血馬”,同時引進了優良的飼草苜蓿,以及葡萄等水果。西瓜和中國古代文獻中帶有“胡”字的物種,基本都是通過西域傳入的。②服飾:中亞和西亞的服飾、飲食對隋唐社會產生重大影響。③棉花:棉花從陸、海兩個渠道逐漸傳入中國,在宋元時期發展為重要的經濟作物。④珠寶香料:香料、珠寶、金銀器皿等外來商品,早期多從陸路輸入,自宋代起基本來自海路。
考點梳理·知識縱橫3(2)精神文化交流:宗教①佛教:漢朝從印度經中亞傳入中國,此后逐漸中國化,深刻影響了中國的思想、文學和藝術創作。絲綢之路沿線保存下來的著名佛教石窟,融匯東西藝術風格,是人類文化史上的瑰寶。②其他宗教:繼佛教之后,襖教、摩尼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陸續傳到中國。藝術中亞和西亞的雜技、魔術、音樂、舞蹈在漢唐王朝廣受歡迎。醫學中醫藥知識也隨著煉丹術傳到阿拉伯地區。【考點梳理十三】古代商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表現
考點梳理·知識縱橫3【知識縱橫十六】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特點①中外文化交流具有雙向性,而不是單向傳播。這種雙向的交流,即中華文明的外傳與異域文明的內徙,豐富和發展了雙方的文化,構成了世界文化發展史上的積極因素。②中華文明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表現出開放性和包容性,接受外來文明和傳播中華文明往往都是通過貿易或僧侶等和平方式進行的。同時,中華文明以其源遠流長的優越性頑強地延續不斷,亦從未被外來文明征服。③就中華民族主流意識而言,無論是對中華文明的傳出,還是對異域文明的導入,一般未見有強烈的保守和排外傾向。中外文化交流的展開,中華文明在不斷吸收和消化異域文明的過程中變得更加豐富多彩。④中國歷代王朝的對外政策取決于多種因素,其中主要取決于當時的國力、國勢和國內社會矛盾狀況,對外交往的國際背景,以及最高統治集團(往往以君主為代表)的文化心理狀態。對外政策的開放程度往往與中外文化交流的程度成正比。⑤中國是文明古國之一。張騫通西域后,開始了中西交通的新紀元,中華文化源源不斷地傳向中亞、歐洲,促進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進步;同時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更善于學習和吸收西方先進的人類文明成果,不斷豐富和促進中華文明。
3考點梳理·知識縱橫
【考點梳理十四】全球貿易網形成和發展的原因、過程和影響(1)原因:①新航路的開辟及殖民擴張和掠奪;②兩次工業革命與科技革命的推動;③交通、通訊工具的進步;④區域集團化與經濟全球化的發展;⑤冷戰結束與市場經濟的普遍建立;⑥跨國公司與國際貿易協調機制的建立。1500年前后,新航路開辟使世界日益連成一個整體,地區性的貿易向世界性貿易擴展,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殖民擴張)初步發展:19世紀中期,工業革命后英國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商品輸出)進一步發展:19世紀末20世紀初第二次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資本輸出)困境階段:一戰到二戰結束爭奪世界市場,貿易保護泛濫,使全球化陷入困境制度化階段:二戰后出現了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并向制度化、體系化方向發展。但資本主義經濟體系與社會主義經濟體系相互對峙,阻礙了全球化。開始多極化階段:20世紀70年開始到80年代末世界經濟格局開始向多極化方向發展,經濟區域集團化不斷發展加速全球化時代:20世紀90年代
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加速(實質:資本在全球范圍新一輪擴張)0102030405060701020304050607(2)過程:
考點梳理·知識縱橫3【考點梳理十四】全球貿易網形成和發展的原因、過程和影響(3)影響: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是在西方國家殖民擴張和掠奪的過程中形成的,不僅使亞非拉國家遭受了不等價交換的剝削,而且把它們變成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附庸。①促進了世界各國社會生產力的蓬勃發展。②進一步推動了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③加強了世界各國社會經濟的相互聯系,促進了商品流動與文化交流的國際化。④摧毀了亞非拉地區傳統的自然經濟,客觀上傳播了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和思想觀念,刺激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或地區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積極影響消極影響
考點梳理·知識縱橫3【考點梳理十五】從歷史解釋的角度認識全球商品流動引起的文化交流飲茶習俗的傳播中國的飲茶習俗伴隨著貿易活動向世界各地傳播,并產生重要影響,在英國形成“下午茶”的習俗,在日本形成“日本茶道”。各國服飾的變化亞洲國家如中國、日本服飾對歐洲社會產生較大影響,同時中國傳統服飾在近代化發展過程中也深受西方服飾的影響,具有中西合璧的特征。服飾的變化是伴隨著全球商品流動而產生的。鐘表技術的傳播鐘表誕生于歐洲,伴隨著早期商貿活動傳入中國,并結合中國習俗變遷,更多地體現了中國文化和中國元素的特征。宗教和文化的互動在絲綢之路的貿易活動中,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宗教進入中國,同時中國的儒家思想、文化藝術也進入歐美地區,并對其社會產生影響。科學技術的交流早期的商品流通過程中,東西方科技不斷交流,如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是由到中國經商的阿拉伯人傳入歐洲的,推動了歐洲社會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西方科技傳入中國,加速了中國封建制度的解體以及向近代社會的過渡。媒體藝術的交流進入20世紀,全球貿易網的形成大大促進了文化的交流。體現不同文化的電影、音樂、電視節目、書籍等產品銷往世界各地。
考點梳理·知識縱橫3【知識縱橫十七】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意義①文化交流是世界文化進步的一個重要條件,也是推動文化全球化和多樣性的內在要求。文化交流包括人員的往來,物產的移植,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等風俗習慣的相互影響,思想、宗教、文學、藝術等的傳播。②有利于增進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加強相互了解,發展同世界各國人民的友好合作關系,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建設和諧世界。③有利于促進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擴大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提高我國的文化競爭力,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④在現代經濟全球化和區域集團化日益加深的時代,文化的軟實力作用愈加突出,在國際競爭力上的作用日益突出,所以加強中外文化交流也就成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中外雙方相互受益。⑤有利于學習和吸收各民族優秀文化成果,世界各種文化相互借鑒,取長補短,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和發展。⑥有助于綜合國力的提高,人民整體素質的提高,促進技術、文化等方面的發展。
考點梳理·知識縱橫3【知識縱橫十九】古代中國商路貿易的階段特征1.漢朝①從范圍上看:以周邊國家為主,東漢晚期才和西亞、歐洲有了正式直接往來。②從交往形式上看:既有政治的,也有經濟的。③從途徑上看:有官方、民間兩條途徑,其中官方是主要參與者。④從道路上看:以陸路為主。2.隋唐時期①全面開放,影響深遠。我國已經逐步成為東方的經濟文化中心。②交流的空間范圍擴大,除東亞和東南亞外,與中亞、西亞、歐洲甚至非洲都有了經濟和文化方面的往來。③海陸并舉,海上貿易和陸上貿易都很發達。④雙向交流。此時期的貿易、文化、使節往來都是雙向進行的。
考點梳理·知識縱橫3【知識縱橫十九】古代中國商路貿易的階段特征3.宋元時期商品經濟發達,內外貿易繁榮,對外航運業突飛猛進,尤其是海上運輸,在世界名列前茅。4.明清時期(鴉片戰爭前)由開放轉入閉關鎖國,由于封建統治階級采取閉關鎖國政策,對外貿易逐漸萎縮。
考點梳理·知識縱橫3【考點梳理十五】亞歷山大遠征時間公元前334年—公元前323年概況公元前33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率軍入侵波斯,征服了從小亞細亞到印度河流域的廣大地區,地跨歐、亞、非三洲。①希臘:城邦底比斯被夷為平地,居民被賣為奴隸;②腓尼基:名城推羅被攻陷后,成年男性幾乎被屠殺,婦女和兒童被賣為奴隸;③波斯:古城波斯波利斯遭到劫掠,波斯王宮被燒毀;④中亞:大量居民被屠殺或被遷移到亞歷山大建立的城市性質掠奪性戰爭、侵略戰爭統治措施①文化:試圖以希臘文化為主導,融合埃及和西亞文化。②政治:在埃及自稱法老之子。在波斯以波斯帝國正統繼承人自居,穿波斯服裝,沿用波斯帝國的制度,任用波斯人為官,推廣波斯禮儀。③習俗:鼓勵馬其頓人和波斯人通婚。④軍事:以馬其頓的方式訓練波斯士兵
考點梳理·知識縱橫3【知識縱橫二十】亞歷山大遠征的積極意義①政治方面:將東方的君主專制制度和希臘的城邦制度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更加完善的政治體系,從而更好地統治帝國。②經濟方面:亞歷山大遠征打通了東西方的經濟市場,使亞、非、歐三大洲的經濟市場一體化,有利于經濟貿易流通,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③思想方面:使人們不再僅僅局限于一小片國土,帶著人們走出狹小國家,看向世界,希臘人從此開闊了自己的眼界和胸懷,以更加廣闊的視野去看待世界。④文化方面:是歷史上東西方文化第一次大規模的交流和碰撞,擦出了精妙絕倫的火花。同時,使各種哲學、自然科學、天文學等知識相結合,使希臘的人文自然科學產生了巨大的進步。亞歷山大帝國的疆土幾乎包含了那個時期人類的所有主要文明,比如波斯文明、猶太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等。東西方不同的藝術風格和審美相互影響、相互融合,促進了世界文明的進步。⑤總評:亞歷山大遠征是一次具有侵略性的遠征,對東方一部分國家的文明造成了毀滅性的沖擊,但是從一定程度上來講,亞歷山大的遠征也促進了東西方之間的文化、政治及經濟交流。
考點梳理·知識縱橫3【考點梳理十六】“希臘化時代”(公元前334年—公元前30年)1、概念:(1)希臘化世界: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去世,帝國逐漸分裂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國和馬其頓王國,這些地區被稱為“希臘化世界”。(2)希臘化時代:“希臘化時代”是指從亞歷山大遠征到羅馬征服托勒密埃及大約300年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時期地中海東部原有文明區域的語言、文字、風俗、政治制度等逐漸受希臘文明的影響而形成新的特點。2、成因:(1)帝國的建立,政局的逐漸穩定;(2)統治者的推動;(3)種族(民族)的融合(4)文化中心的東移。
考點梳理·知識縱橫33、表現:A.民族交融,統治階層希臘化:①希臘人和馬其頓人逐漸融合,他們基本壟斷了高級官職,占有大量土地,并享受稅收優惠,成為希臘化各國的統治階級。他們生活在希臘風格的城市中,保持著希臘人的生活方式。②被征服地區原有的上層人士也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希臘文化。他們說希臘語,模仿希臘人的生活方式,部分人躋身統治階級行列,成為國王的顧問和官員。B.希臘文化的中心東移:①興建希臘化城市,亞歷山大城、安條克、帕加馬等成為新的希臘文化中心。②托勒密占據埃及后,亞歷山大城成為埃及都城,托勒密鼓勵文化發展,城內的繆斯宮收藏了大量文化典籍,吸引學者前往研究。C.文化交流的成就:被征服地區的本土文化與希臘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促進了文學、科學等許多領域發展。具體表現:文學《荷馬史詩》和古希臘悲劇、史學、地理學作品,基本形成當今版本數學歐幾里得《幾何原本》流傳后世物理阿基米德提出了著名的物理學定理地理埃拉托斯提尼利用探險家提供的資料,精確計算地球周長醫學醫生解剖尸體,對人體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做基礎研究【考點梳理十六】“希臘化時代”(公元前334年—公元前30年)
考點梳理·知識縱橫34、特點:①以希臘文化為主,希臘文化與東方文化交流融合;②具有多元性和開放性的特點;③文化中心逐漸東移;④文化融合是軍事征服的結果。5、影響:①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日益廣泛深入,使希臘文化、科學得以發揚光大;②便利和促進了各希臘化王國之間以及它們與周邊地區的交往;③形成了以西亞為中心、以地中海和中亞印度為兩端的新的交通體系;④促進古代世界五大文化的溝通與交流;⑤西亞、北非存在普遍抵制希臘化的現象,希臘文化對普通民眾影響不大。【考點梳理十六】“希臘化時代”(公元前334年—公元前30年)
考點梳理·知識縱橫3【考點梳理十七】蒙古西征的原因、過程和影響(1)原因:①開疆擴土,奪取資源,建帝國;②成吉思汗的雄才大略;③東西無強國;④直接原因:1218年,花剌子模國扣留蒙古商隊,殺害蒙古使臣。(2)過程:①第一次:1219年,成吉思汗發動第一次西征,滅掉花剌子模國,蒙古軍隊直抵黑海北岸。②第二次:滅亡金朝之后,蒙古征服今俄羅斯、烏克蘭地區的諸多公國和部族,一直打到今德國、匈牙利和巴爾干半島。③第三次:13世紀中葉,蒙古以西亞地區為目標,攻占巴格達。(3)影響:①客觀上推動東西方交流:歐洲傳教士受教皇和法國國王派遣來華,來漠北與蒙古交涉;意大利馬可·波羅來華,《馬可·波羅行記》對后世歐洲產生深遠影響;列班·掃馬到歐洲訪問,見到了教皇和英、法國國王。②引發了較大規模的民族遷徙,使亞歐內陸的民族分布產生了變化,一些被征服地區的文化面貌有所改變。③給被征服地區的社會發展造成嚴重破壞,一定程度上阻斷了當地文明的延續。
考點梳理·知識縱橫3【知識縱橫二十一】蒙古西征對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推動①蒙古帝國內外發達的驛站制度,為東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極為便利的條件。②蒙古帝國幾乎把亞洲合為一體,加速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進程。蒙古帝國時期,阿拉伯地區的天文、數學、醫藥、建筑、藝術等成就傳入中國,中國的歷史、算數、制圖、醫學和藝術等方面的成就,通過阿拉伯人更加廣泛地傳播到西方,這些都對西方社會的變革和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③蒙古帝國將歐亞大陸連成一片,恢復、加強了東亞和歐洲之間的直接交往,擴大了東西方文化交流。表現為雙方互派使節、商人的活動、人口的互相流動、遷居等現象。④蒙古統治者對東西方貿易關系和技術交流的注重和保護措施,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的發展。⑤蒙古帝國的宗教寬容政策,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在宗教傳播過程中,由于人們的廣泛交往,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甚至物質文化等方面也受到了影響。⑥蒙古西征猶如一把雙刃劍,帶給被征服地區血和淚的同時,也把世界的范圍變得更加廣闊,從某種意義上說加快了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步伐。
考點梳理·知識縱橫3【考點梳理十八】獨立戰爭前后的美國文化特征多元特征原因①北美居民構成:英國及其他歐洲國家的移民、非洲黑人、印第安人;②在歐洲白人主導下,各種文化相互融合與混合表現①語言:使用美式英語,與英國本土英語不盡相同;②精神:地方自治、勤儉務實、重視教育和創造精神等,也成為北美殖民地文化的一部分;③生活:飲食文化、藝術生活也融入了印第安人和黑人的因素;④種族、血統和宗教:具有多源性和多樣性(清教對美國文化形成具有重要影響);⑤民族:形成了美利堅民族。“美利堅人”,已經成為北美殖民地居民的共同名稱,同時,白人對黑人、印第安人的種族歧視和文化優越感根深蒂固(1)獨立戰爭前的美國文化
考點梳理·知識縱橫3(2)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特征美利堅文化(各種族趨于認同的文化)原因獨立戰爭直接推動了美利堅民族與美利堅文化的形成表現①政治獨立:1787年憲法,建立聯邦制共和國,北美大陸出現了第一個以啟蒙思想家的理論為指導建立的建立聯邦制共和國,權力制衡原則成為美國政治文化的組成部分。②思想自由:自由女神像成為美國文化的重要符號之一。③存在問題:發展種植園經濟,保存奴隸制;種族歧視等是與美利堅主流文化相違背的,是美國歷史上黑暗的一面【考點梳理十八】獨立戰爭前后的美國文化
考點梳理·知識縱橫3【考點梳理十九】獨立戰爭前后的拉丁美洲文化背景①殖民侵略:西班牙和葡萄牙在美洲建立殖民統治。拉丁語族的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是拉美的主要語言;②種族混血:大量西、葡移民的到來,拉美的民族和文化發生巨大變化表現①族群:種族融合現象普遍,形成等級分明的“混血社會”。②文化:印第安文化逐漸消失,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為主體,天主教成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③重要文化符號之一:拉丁舞。④原生文化:偏遠的內陸地區,印第安人保留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局限性發展種植園經濟和繼續實行奴隸制,與美利堅主流文化相背特征混血社會,多元文化(1)獨立戰爭前的拉丁美洲文化
考點梳理·知識縱橫3【考點梳理十九】獨立戰爭前后的拉丁美洲文化(2)獨立戰爭后的拉丁美洲文化背景19世紀上半葉拉美獨立運動:①法屬海地獨立:1804年,黑人杜桑·盧維杜爾領導海地獨立,拉開了拉丁美洲民族獨立運動的序幕;②西屬拉美獨立:1826年,土生白人玻利瓦爾和圣馬丁領導,獨立后,建立了15個共和國;③葡屬巴西獨立:1822年獨立,建立了帝國,1889年成立巴西合眾國表現A.政治文化:①追求法治、自由:頒布憲法,取消奴隸貿易、奴隸制,取消印第安人的人頭稅和強制勞役。②形成獨裁權力:考迪羅獨裁權力的形成。B.存在問題:對黑人與印第安人的種族壓迫與岐視仍然存在特征拉丁美洲文化多元性非常明顯,戰后形成考迪羅獨裁權力
考點梳理·知識縱橫3【知識縱橫二十二】美國文化的多樣性與拉丁美洲文化的多樣性的異同比較項美國拉丁美洲相同點背景文化構成共同缺陷不同點主導文化語言符號政治文化宗教民族受到歐洲殖民者的侵略、黑奴貿易的影響,美洲文化遭破壞歐洲白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的文化相互融合,具有多元性對黑人、印第安人的種族歧視仍然存在英國文化為主西、葡文化為主保留部分原生文化傳統美式英語拉丁語族的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自由女神拉丁舞民主法治、分權制衡獨立后具有“考迪羅”獨裁特點多種信仰天主教為主要宗教;多種信仰美利堅統一民族形成形成混血社會,未形成統一民族
考點梳理·知識縱橫3【考點梳理二十】拿破侖戰爭后歐洲文化的重構(1)背景:拿破侖戰爭將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向歐洲大范圍傳播。(2)內容:①政治文化:民主、獨立、自由、法治等越來越成為歐洲的普遍訴求;②民族文化:歐洲各地出現了不斷高漲的民主意識和民族獨立要求;③思想文化:傳播啟蒙思想。(3)表現:①俄國十二月黨人起義:1825年,“十二月黨人”起義,試圖推翻沙皇專制制度和農奴制。起義失敗,但傳播了革命主張。②波蘭華沙起義:1830年,貴族青年軍官和學生在華沙發動了爭取民族獨立的起義,推動了波蘭的民族解放斗爭。③德意志爭取國家統一:A.背景:德意志地區長期處于分裂狀態;普魯士進行了并不徹底的廢除農奴制改革;隨著經濟的發展,德意志要求改革與統一的呼聲高漲。B.經過:1848年2月和3月,奧地利和普魯士等地發生革命,要求建立統一的獨立國家、制定憲法。C.結果與影響:革命失敗,但德意志的統一之勢已不可阻擋。
考點梳理·知識縱橫3【考點梳理二十一】歐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的特點和其影響(1)特點:①具有明確的目的性:殖民國家通過向被殖民地區輸出民主、自由、人權等價值觀及基督教等,改造甚至消滅后者的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識,達到殖民目的。②侵略途徑具有多樣性:由于文化涵蓋的面極廣,殖民國家通過制度、教育、宗教、興辦慈善事業等方式進行。③具有較強的隱蔽性:文化侵略不像武力侵略那樣明顯,它可以在文化交流中潛移默化地完成,對本土傳統文化的破壞更大。④具有廣泛性和全球性:西方文化侵略是伴隨著其殖民活動進行的,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許多國家都深受其害,但在某種程度上也接受了其先進文化的熏陶,更有利于推動全球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2)影響:具有兩面性。西方的文化侵略對被侵略國家的傳統民族文化是一場災難,但同時為新思想新觀念的產生和發展準備了條件,客觀上推動了近代化的發展。
考點梳理·知識縱橫3【考點梳理二十二】亞非拉的文化重構的表現保留的傳統文化接受外來文化中國印度埃及①家國情懷、自強不息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①印度教、伊斯蘭教是主要宗教;②種姓制度雖被廢,但仍扮演重要角色。①伊斯蘭教是主要宗教;②阿拉伯民族的傳統生活方式。①林則徐、魏源開眼看世界;②洋務運動向西方學習新器物。③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向西方學習新制度;④新文化運動后,西方新思想傳入中國。①英國把英語、法律體系、政府體制、文官制度等移植到印度;②印度上層精英運用歐洲的意識形態來反抗殖民統治,并提出“印度人的印度”的口號。埃及獨立后實行君主立憲制。②挽救國家獨立、反洋教運動。
考點梳理·知識縱橫3【知識縱橫二十二】美國的文化特征①尊重個人的價值觀。個人至上、追求個人利益,強調通過個人奮斗、個人自我設計,最終實現個人價值。②追求民主自由。美國是一個沒有經歷封建社會的國家,受移民資產階級自由、平等思想的影響很深,所以逐步形成一個崇尚自由的社會。③崇尚開拓和競爭。美國人的格言是:不冒險就不會有大的成功,膽小鬼永遠不會有所作為,不創新即死亡。美國人具有頑強拼搏、艱苦奮斗、敢冒風險的性格。④講求理性和實用。美國人在開發北美這片富庶土地的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有用、有效、有利就是真理”的理念。⑥有深厚的成就崇拜和英雄崇拜的心理積淀。個人成就是所有美國人價值觀中評價最高的價值之一。美國人有很強的成就(或成功)意識。成功是所有美國人的追求,是誘人的前景,前進的動力。
考點梳理·知識縱橫3【知識縱橫二十三】拿破侖戰爭推動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①拿破侖戰爭傳播了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推動了歐洲的資產階級革命運動。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提出的平等、自由與博愛的思想,隨著拿破侖戰爭傳播到被拿破侖征服的歐洲封建各國,給予了那些封建國家里的人民反對封建主義的思想武器。
②拿破侖在他征服的國家和地區中,扶植當地的資產階級先進人士建立共和國,實行法國的革命制度、革命原則和《拿破侖法典》,從而使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自由與平等思想在歐洲各國人民當中生根發芽,極大地沖擊了歐洲的封建秩序和封建制度。③拿破侖戰爭具有雙重性,既有明顯的反對外國武裝干涉、保衛資產階級革命基本成果的性質,又有強烈的侵略擴張性質。
考點梳理·知識縱橫3【知識縱橫二十四】西方殖民侵略客觀上的建設性①殖民者的統治、剝削在客觀上為東方國家建立起西方式的資本主義社會創造了前提,奠定了必要的物質基礎。殖民者的戰爭和經濟侵略破壞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使廣大農民和手工業者破產,促成了大批自由勞動力的形成,這一切為落后國家建立起西方式的資本主義社會創造了條件。西方殖民者出于自身利益考慮,在殖民地建立鐵路、創辦近代企業、銀行、文化出版機構等,客觀上向殖民地輸入先進科技、思想、文化等,帶動了殖民地的資本主義化。②一種文化總是有積極的一面和消極的一面,總的來說,對待西方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相互借鑒學習的過程中,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要有自己的嚴謹辨別能力,分清善與惡、美與丑,擇善己者用之,擇不善者棄之。
考點梳理·知識縱橫3【考點梳理二十三】世界民族民主意識覺醒的表現和影響(1)表現:①歐洲:俄羅斯帝國、奧匈帝國、德意志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紛紛解體,在這些帝國的廢墟上誕生了一系列民族獨立國家,改變了歐洲、西亞和北非的政治版圖,民族自決的原則傳播開來。②亞洲:A.中國:五四運動爆發,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猛醒,開始接受馬克思列寧主義。這一思想文化上的巨大變化,以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為標志。B.在法屬印度支那:胡志明在法國參加了共產黨,轉向了以民族解放斗爭來爭取國家獨立。C.在印度:甘地領導了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受到甘地影響與信任的尼赫魯比甘地更加明確地提出了要求印度完全獨立的政治目標,并為之奮斗。③其他地區:非洲的埃及,拉丁美洲的尼加拉瓜、墨西哥等也出現了爭取民族獨立和推進民主的進步運動。(2)影響:①形成20世紀第一次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潮。②歐洲的殖民主義勢力遭到沖擊。③世界殖民體系開始解體。
考點梳理·知識縱橫3【知識縱橫二十五】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高漲的原因①經濟基礎: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亞非拉國家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②階級基礎:民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力量的增強。③思想基礎:民族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和民族意識的覺醒(“民族自決”革命思想的傳播)。④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戰勝國重新瓜分殖民地,加劇了殖民地各民族與帝國主義間的矛盾。⑤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
考點梳理·知識縱橫3【考點梳理二十四】世界殖民體系瓦解的時間、背景和表現(1)時間:二戰后(2)背景:①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對殖民主義的致命打擊;②二戰期間,為了徹底打敗法西斯侵略者,反法西斯聯盟通過一系列聲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獨立要求;③亞非拉地區經濟的發展和民族民主意識更為廣泛的傳播;④二戰后聯合國的非殖民化活動;⑤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力量的壯大,鼓舞并有力地支持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斗爭。(3)表現:①朝鮮獲得獨立,中國收回臺灣;②印度獨立,印巴分治,英帝國迅速解體;③1962年,法國總統戴高樂簽署《埃維昂協議》,承認阿爾及利亞獨立。
考點梳理·知識縱橫3【考點梳理二十五】二戰后新興民族國家文化發展的表現和特點國家本土文化外來文化文化特點文明古國新生印度埃及東西文化融匯新加坡、韓國①官方語言有印地語;②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多樣性;③種姓因素等①政治體制學習英國;②主要官方語言有英語;③自由主義、民族主義……①伊斯蘭教為官方宗教;②阿拉伯語為官方語言;③古埃及留下的建筑和藝術①少數人信仰基督教等其他宗教;②英語、法語被廣泛運用發揚儒家文化精華:寬容和諧、重視教育、社會為先、吃苦耐勞、勤儉節約、敬老尊賢等吸收西方文化的精華:科學技術、管理知識、競爭意識、高效作風等呈現出多樣化特征努力創造一種現代東方文化具有非洲特點的阿拉伯文化,并帶有歐洲和西亞等地的文化元素①吸收借鑒外來文化。②重視民族文化復興。③在傳統與現代碰撞中創新發展。特點:
思維建構·素養提升4素養培養---史料實證、歷史解釋
公元前18世紀至公元前15世紀,是印歐游牧民族的第一次大遷徙。這次大遷徙使得除中國以外的三大古文明受到了沖擊并開始走向衰落,也使得古代文明之間進行了融合。愛奧尼亞人在公元前兩千紀初南下到了希臘地區。公元前1650年前后,另一支印歐種人阿卡亞人也到達了希臘本土,并創造了邁錫尼文明。公元前13世紀后期,多利亞人進入了希臘,希臘歷史進入荷馬時代。……這次全球大遷徙有三大成就:馬拉車的推廣、青銅工藝的推廣、商路的擴大與延伸。——摘編自藍琪《印歐種人的第一次遷徙對世界歷史的影響》★思考:結合材料和所學,用史實說明印歐人遷徙對早期區域文化的影響。(1)一定程度上造成地區的動蕩、文化的浩劫;(赫梯人滅掉古巴比倫,多次與埃及發生爭霸戰爭;波斯人多次入侵希臘。)(2)通過征服和融合,形成新的民族。(赫梯人、波斯人、希臘人和雅利安人)(3)整體上推動了新的區域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對后世影響深遠。(赫梯文明、波斯文明、古希臘文明、古印度文明等);(4)促進了不同種族、區域之間文化、商業、技術的傳播與交流,推動文化的融合及先進制度的確立與擴大。(波斯首次將西亞和北非文明區域統一起來;雅利安人把馬和鐵帶到印度,其種姓制度和佛教對周邊地區產生重大影響)
思維建構·素養提升4素養培養---史料實證、歷史解釋4世紀中后期,遭到匈奴進攻的西哥特人進入羅馬帝國境內,……西哥特人首領阿圖爾夫說道:最初,我強烈要求消除羅馬這一名字,使羅馬的全部土地成為哥特帝國的領土;我希望用哥特的替代羅馬的;……我選擇了較為安全的道路,希望通過哥特的力量來恢復、增強羅馬之榮光。在無法改變帝國形式的情況下,我希望能作為復興羅馬的發起者傳諸后世。
——摘譯自《反異教徒歷史七書》態度:否定,希望用哥特人的制度文化來取代羅馬的制度和文化。轉變原因:①經濟生產方式由游牧轉向農耕;②意圖籠絡人心、鞏固統治;③羅馬帝國的制度文化相對先進。思考:阿圖爾夫最初對羅馬帝國是什么態度?后來為什么會發生轉變?
思維建構·素養提升4素養培養---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唯物史觀材料:1830年,世界上唯一的一次把整個人種徹底滅絕的是發生在塔斯馬尼亞。4000多名土著被5000人組成的白人搜捕隊四處追殺,最后只剩下200多人被押送到附近的弗林德斯島,他們在惡劣的自然條件下不斷死亡。1847年,殘存的40人只剩下16人被送回塔斯馬尼亞。30年后,塔斯馬尼亞人在地球上絕種。
——劉曉燕《澳大利亞土著人:歷史變遷與發展》探究:澳大利亞是典型的移民國家,被社會學家喻為“民族的拼盤”。澳大利亞最早的原住民如今不及總人口的1%。2006年人口普查中,白人占92%,多數澳大利亞人的祖先是19、20世紀的英國移民。結合材料和所學分析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參考答案:①澳大利亞是英國的殖民地,最初作為流放罪犯的場所。②工業革命開展,歐洲人在澳大利亞掠奪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場和采礦業。③隨著殖民擴張加劇,澳大利亞等地的原住民遭到驅趕和屠殺,人口數量銳減。④越來越多的英國人和歐洲其他國家的人來到澳大利亞,白人已經成為當地的主要居民。
思維建構·素養提升4素養培養---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思考: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對解決難民問題提出合理建議。材料:歐洲議會議長舒爾茨不久前接受德國《世界報》采訪時表示,隨著難民大量涌入歐洲,民粹主義上升,歐盟面臨“消亡”的危險。舒爾茨表示,歐盟內部有多股力量企圖將歐盟分裂,其后果將是慘重的,因為這將導致一個“民族主義的歐洲,筑起邊境高墻的歐洲,使歐洲大陸倒退回過去”。①從根本上解決難民問題:要求在對難民提供救助和妥善安置的同時,制止國際上的侵略擴張活動和結束霸權主義,使各國人民在和平中得以安居樂業。②從長遠看,解決難民問題最好的方法是盡可能避免難民的產生。需要國際社會共同努力:尊重和保障人的基本權利,消除戰爭,消除地區間的紛爭,消除貧困與不公正現象,保護自然環境等。
思維建構·素養提升4素養培養---史料實證、歷史解釋、時空觀念
(漢代)絲綢之路以商隊運輸形式從中國到古羅馬,連接了歐亞大陸的兩端。絲綢之路流通著大量的、品種多樣的手工業品和農產品。商人、傳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也帶著他們的信仰、價值觀念和宗教信念來自遠方。
——《新全球史》【設問】漢代絲綢之路的起點是哪座城市?為絲綢之路的開通作出最大貢獻的是誰?據材料,概括漢代絲綢之路的主要作用。長安;張騫。加強了東西方聯系;促進了東西方貿易;傳播了東西方文化。
思維建構·素養提升4素養培養---史料實證、歷史解釋
漢武帝時開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2026學年福清市江鏡中心小學三上數學期末學業水平測試試題含解析
- 行政法學詳細考試內容及試題及答案
- 行政管理對現代社會的影響及試題及答案
- 智能分析行政管理試題及答案
- 行政法學問題解決試題及答案詳解
- 自考行政管理試題及答案資源分享
- 中國文化在“一帶一路”倡議中的角色試題及答案
- 2025年行政法學的關鍵性試題及答案
- 執業藥師的學術研究與試題及答案
- 行政管理中的經濟法基本題目及答案
- X射線(RAY)上崗證考試試題及答案
- 《工藝標準培訓》課件
- 2021年修訂版《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考試題庫
- 北京市矢量地圖-可改顏色
- 《廣播電視與通信》課件
- 新能源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 2024北京初三(上)期末語文匯編:議論文閱讀
- 小學數學《分數除法》50道計算題包含答案
- 漢字文化解密學習通超星期末考試答案章節答案2024年
- 預付煤款合同模板
- 光影中國學習通超星期末考試答案章節答案2024年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