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生物三輪復習之種群及其動態_第1頁
2025年高考生物三輪復習之種群及其動態_第2頁
2025年高考生物三輪復習之種群及其動態_第3頁
2025年高考生物三輪復習之種群及其動態_第4頁
2025年高考生物三輪復習之種群及其動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73頁(共73頁)2025年高考生物三輪復習之種群及其動態一.選擇題(共15小題)1.(2025?福州模擬)過度放牧會導致羊草種群在群落中的占比大幅降低。研究人員以呼倫貝爾退化羊草草原為對象,在相同的氮、磷添加水平下,比較了有機肥和無機肥對羊草種群密度和個體生物量的影響,結果如圖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注:對照(CK)、無機肥(IN)、有機肥(ON),不同小寫字母表示處理間差異達到顯著水平。A.2021~2023年間,呼倫貝爾羊草種群的出生率ON組<IN組 B.2021~2023年間,IN組羊草個體生物量較CK組均增加顯著 C.無機肥是速效養分,對草原生產力的促進作用強于有機肥 D.通過補充養分可提高羊草比例,恢復羊草在群落中的優勢地位2.(2025?遼陽模擬)研究人員為探究放牧強度和氮素施加量對草原群落的影響,進行了相應實驗,植物的物種豐富度隨放牧強度和施氮量變化的情況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依據協調原理,牧民應將牛羊種群數量控制在接近且不超過K值 B.施加不同濃度的氮對植物的物種豐富度影響不大 C.高強度放牧會降低植物的物種豐富度和基因多樣性 D.高強度放牧不影響草原植物群落中優勢物種的組成3.(2025?山東模擬)在捕撈業中,為獲得最大持續產量(MSY)一般有兩種簡單的方式:配額限制和努力限制。配額限制即控制一個繁殖周期內收獲對象個體的數量,允許收獲者一個繁殖周期內收獲一定數量的獵物。努力限制是當捕獵對象的種群數量減少后,必須要增加收獲努力才能獲得同樣的收獲量。如圖表示不同努力水平對種群的影響,其中實線表示某種被捕撈生物的凈補充量(一個繁殖周期內出生數超出死亡數的部分)隨種群密度的變化,虛線表示四種不同努力水平下的收獲量。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資源條件不變、不考慮種群的年齡結構、不考慮繁殖力隨年齡改變等是凈補充量曲線模型成立的前提 B.MSY表示種群密度為Nm時的凈補充量 C.超過MSY的配額限制方式容易導致種群滅絕 D.若種群密度低于Nm,而收獲持續保持在MSY努力水平,則會導致種群滅絕4.(2025?廣州一模)種群密度分為絕對密度和相對密度。絕對密度是指單位面積或空間的實有個體數量,而相對密度是指種群數量多少的一個相對指標,不能獲取區域內種群的實有個體數量。下列操作屬于相對密度調查的是()A.對某國家森林公園中的珙桐進行逐個計數 B.用標記重捕法估算某草地中布氏田鼠的數量 C.用樣方法沿海岸線統計某海灣反嘴鷸的鳥窩數量 D.用紅外觸發相機調查長白山脈北部地區東北虎數量5.(2025?承德一模)下列有關高中生物學相關實驗的敘述,正確的是()A.用溴麝香草酚藍溶液檢測酒精時,不需要水浴加熱 B.科學家運用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技術證明DNA是以半保留方式復制的 C.秋水仙素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細胞時,能夠抑制后期著絲粒的分裂 D.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變化的實驗中無需設置空白對照組6.(2025?石家莊模擬)興趣小組為探究某細菌在不同條件下的種群數量變化,共設置了四組實驗,a、b、c三組分別每3h、12h和24h更新培養液,d為對照組,其他培養條件相同,結果如圖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用細菌計數板進行計數時,先在計數室滴加培養液再蓋上蓋玻片 B.隨時間推移,a組細菌將持續呈“J”形增長 C.若增大細菌初始接種量,d組的環境容納量會增大 D.營養物質和有害代謝產物是影響細菌種群數量變化的密度制約因素7.(2025?阿拉善盟一模)生態位重疊是指兩個物種在生態位上的相似性。如圖表示物種1和物種2對不同資源的利用率,其中a區表示生態位重疊部分。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物種1和物種2的生態位即二者占用資源的情況 B.a區越大,物種1和物種2適應環境的能力越強 C.a區縮小,兩種生物種群數量將呈現“J”形增長 D.自然狀態下,兩種生物朝著a區減小的方向進化8.(2025?湖北模擬)生態系統中,一個物種在理想狀態下能夠利用的全部生態位稱為基本生態位,而物種實際占有的生態位稱為實際生態位。生態學家高斯將雙小核草履蟲、大草履蟲、綠草履蟲單獨培養時,種群數量均能穩定增長達到相應的K值。若將大草履蟲分別與雙小核草履蟲、綠草履蟲放在同一支試管中混合培養,實驗結果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食物屬于影響草履蟲種群數量的密度制約因素 B.一個物種的實際生態位往往要比它的基本生態位小 C.實驗中草履蟲混合培養時的K值均小于單獨培養時的K值 D.混合培養對大草履蟲和綠草履蟲的實際生態位沒有影響,兩物種能共同存活9.(2025?阿拉善盟一模)某天然湖泊被改造為人工魚塘,投餌養殖植食性魚類和肉食性魚類(兩類魚均無濾食浮游生物的能力)。養殖前與養殖三年后的調查數據見下表。有關敘述錯誤的是()生物類群水生高等植物浮游藻類魚類蝦、貝等小型動物養殖前養殖后養殖前養殖后養殖前養殖后養殖前養殖后物種數1351120158258生物量(濕重kg/1000m2)56020210307505513A.表中所有生物及其無機環境組成該生態系統 B.調查浮游藻類物種豐富度可用取樣器取樣法 C.水生高等植物的減少與浮游藻類的增加有關 D.養殖后該湖泊的營養結構復雜程度明顯降低10.(2025?黔南州模擬)黔靈山猻猴種群數量變化會受密度制約因素和非密度制約因素的影響。如圖所示為甲、乙兩種因素對猻猴種群死亡率的影響。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甲因素可能是流行性傳染病 B.乙因素屬于非密度制約因素 C.隨種群密度增大,甲因素對種群的制約作用增強 D.乙因素可直接通過反饋調節機制來調節種群數量11.(2025?青島模擬)動物種群對空間資源的利用方式可分為分散利用領域和集群共同利用領域兩大類。如圖為兩種動物存活率和種群密度的關系。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a、b兩種動物分別屬于分散利用領域和集群共同利用領域 B.同一種動物種群對空間資源的利用方式是固定不變的 C.集群分布更易招引天敵,加劇資源競爭,導致種群存活率下降 D.若自然狀態下b種群雌雄數量相等,人為提高雄性比例使峰值右移12.(2025?晉中模擬)對有害生物的防治,一般采取綜合防治技術,包括生物防治、機械防治和化學防治等。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A.利用某些害蟲的趨光性可采用黑光燈對其進行燈光誘捕 B.利用性引誘劑破壞種群正常的性別比例來干擾害蟲繁殖 C.利用除草劑清除雜草有利于提高農田的抵抗力穩定性 D.有害生物防治的目標一般是將其數量控制在較低水平13.(2025?晉中模擬)近年來某地玉米種植面積有所下降,經濟作物面積擴大。玉米螟和桃蛀螟(生活史均為卵→幼蟲→蛹→成蟲)是其玉米產區的重要害蟲,2010—2021年間部分年份二者種群動態的變化如圖所示。下列相關分析錯誤的是()A.需采用不同的方法調查分布范圍內玉米螟幼蟲和成蟲的數量 B.對比兩類害蟲數量變化可知近年來桃蛀螟發生呈增加趨勢 C.當地玉米種植面積減小一定會使桃蛀螟的環境容納量下降 D.桃蛀螟危害越來越嚴重可能和當地作物種植結構變化有關14.(2025?湖北模擬)熱帶雨林優勢種群的后代常出現在離母樹較遠的地方,而母樹附近幾乎沒有后代成材,這一現象稱為同種負密度制約。有關該現象的解釋及其意義,下列推測最不合理的是()A.母樹附近的光照和水分不充足,導致幼苗存活率下降 B.母樹附近捕食幼苗的天敵更多,導致幼苗死亡率上升 C.同種負密度制約有助維持熱帶雨林較高的生物多樣性 D.生態恢復中應避免在同一地區過度地種植同一種樹木15.(2025?邯鄲模擬)桫欏又稱蛇木,是已知僅有的木本蕨類植物,非常珍貴,堪稱國寶,并被眾多國家列為一級保護的瀕危植物。桫欏的周圍生長著多種植物,它們與桫欏和諧共處。下列有關敘述合理的是()A.可利用逐個計數法調查桫欏的種群密度 B.桫欏與其他植物的關系主要是共生和寄生 C.植物主要依靠行為信息來調節種間關系 D.桫欏和其周圍生長的植物組成了生物群落二.解答題(共5小題)16.(2025?廣州一模)豆科作物可以提高農業生態系統的鄰體生產力和多樣性。為研究森林生態系統中豆科樹木對其鄰體植物是否存在同樣規律,某研究團隊以某地熱帶雨林中的7種豆科樹木(以A~G表示)及其一定距離內的鄰體植物組成為樣本開展研究,部分結果如圖。注:鄰體相對多度和相對豐富度表示豆科樹木對鄰體植物的個體數和豐富度的相對影響。相對值小于1時表示豆科樹木對鄰體植物的個體數或豐富度有抑制作用。回答下列問題:(1)為評估圖中特定豆科樹木是否對鄰體植物產生影響,常采用調查。(2)間作、套種時,大豆等農作物表現出“利他效應”,原因是大豆等利用與其共生的固定大氣中的氮,通過根系將分泌物輸出,向鄰體植物提供氮。此外,生產中還可采取措施,增加土壤氮儲量。(3)本研究結果表明,抑制鄰體植物的豆科樹木有。從植物自身角度分析,在低土壤氮條件下,這些豆科樹木固氮效率降低,同時根系分泌物輸出(填“增加”或“減少”),形成了一種耐受低氮的生活方式,表現出“利己主義”。(4)退耕還林時,選用豆科樹木G可加快森林周邊的農田恢復為復層群落結構林地,其依據是。17.(2025?山東模擬)威海市位于山東半島東端,北、東、南三面瀕臨黃海,海洋養殖業是威海市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海水立體養殖是海洋養殖業發展的新方向。在某海水立體養殖的深海網箱中,表層養殖海帶等大型藻類,中層養殖以細小浮游植物、有機碎屑等為食的牡蠣、扇貝和以小魚、貝類、有機碎屑為食的黑鮶、六線魚,底層養殖以底棲藻類、生物遺體殘骸、有機碎屑為食的海參。深海網箱中各營養級的能量流動圖解如圖所示,M、N表示營養級,各數值代表能量值(單位為KJ/m2?a)。(1)研究人員將深海網箱作為生態系統進行研究,其依據是。(2)圖中流經整個生態系統的總能量為KJ/m2?a;M用于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為KJ/m2?a;由M到N的傳遞效率為%(保留一位小數)。M、N營養級生物的攝食量中均有一部分未被同化的能量,這部分能量的最終去向是。(3)為研究某種有機飼料投放后對各個種群數量的影響,技術人員通過一定的方法估了多個種群的種群密度,在用樣方法取樣調查海參數量時,取樣的關鍵是。在用標記重捕法調查黑鯽的種群密度時,由于被標記的魚受到驚嚇后重捕的概率降低,可能會導致估算的種群密度比實際。(填“偏大”或“偏小”)(4)向網箱中過量投放有機飼料,一段時間后牡蠣、扇貝等貝類的數量增加,從群落中生物相互關系的角度分析,原因是。18.(2025?撫順模擬)草地螟是鱗翅目昆蟲,其成蟲白天潛伏,夜間活動,并具有較強的趨光性。它們不僅危害草原,還危害農作物。以往人們常使用藥劑防治其幼蟲為主,現研究人員欲對其防治方法開展進一步研究。請回答下列問題:(1)根據草地螟成蟲的生活習性,可以采用法調查其種群數量。調查時捕獲情況如圖1所示,隨著連續的捕殺,種群內的個體數逐漸減少,每次捕獲數遞減,但捕獲的總累計數逐漸增加。在調查期間,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且每只成蟲被捕獲概率相等,則誘捕前草地螟成蟲的數量約為只。(2)單向性集團捕食作用是指不同天敵共享同一獵物,其中一種天敵捕食共同獵物的同時還捕食另一種天敵,被稱為集團內捕食者,另一種天敵被稱為集團內獵物。圖2為某農田生態系統部分食物網,其中屬于集團內獵物。據圖2分析,可利用菱室姬蜂對草地螟數量進行控制,屬于防治,與常規防治方法相比具有等優點(答出2點即可)。(3)利用球孢白僵菌(孢子生殖)抑制草地螟的數量增長也是一種有效的防治方法,但其存在速效性差且防治效果易受環境因素影響等不足。研究人員提出了將球孢白僵菌與農藥聯合使用的方法,并進行了如下實驗:濃度農藥孢子萌發抑制率(%)c(常規使用濃度)0.2c0.1c魚藤酮33.908.473.39苦參堿42.8614.296.12印楝素74.1522.4510.20[注:孢子萌發抑制率(%)=(未處理萌發率﹣處理萌發率)/未處理萌發率×100%]①據上表分析,從濃度及品種的角度,可選擇與球孢白僵菌聯合使用,判斷依據是。②假設農藥對球孢白僵菌防治草地螟具有協同增效作用,研究人員進行了相關的實驗探究,下表為實驗過程的分組情況,實驗結果如圖所示。若假設成立,則表中a、b、c、d分別為(“+”/“﹣”,并按順序填寫),曲線X、Y分別代表組的實驗結果。處理方法組別長勢一致2齡幼蟲1×107個孢子/mL菌液2.95g/mL農藥甲組+﹣+乙組+﹣﹣內組+ab丁組+cd[注:昆蟲若遇到外部不良因素影響,常通過提高SOD(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來保護自身。“+”表示添加“﹣”表示不添加。]19.(2025?寧夏校級一模)亞洲象屬于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目前中國境內只有300頭左右,只分布在云南西雙版納地區。2022年12月,又一群亞洲象從云南西雙版納出發“一路向北”遷徙,沿途穿越了森林及農田等一系列生態系統,引起人們的關注。請回答下列問題:(1)亞洲象北遷過程中經歷了不同的群落,是區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2)調查西雙版納野象谷中亞洲象的種群密度最適宜采用法。(3)大象踏過草原森林形成的“象道”方便其他動物通行;象的糞便既為昆蟲、鳥類提供食物或棲息環境,又可造紙。這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價值。雄象能聽到數里外雌象用次聲波發來的求偶信息,這說明。(4)亞洲象喜食棕櫚、竹子、芭蕉等剛生速生草本、藤本植物。對于大象出走的原因,有生態學家推測:隨著西雙版納境內森林覆蓋率的進一步提高,大象的環境容納量實為下降趨勢。請問科學家做出該推測的生態學依據是。(5)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人與大象同屬于地球生命共同體。請結合題中信息和所學知識,提出一點保護亞洲象種群的有效措施:。20.(2025?青島模擬)綠花百合生長在海拔1400米至2250米的山坡林下,花呈綠白色,氣味芳香,觀賞性強,具有較高的研究和開發利用價值,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1)綠花百合所在生物群落中決定地上植物分層的環境因素主要是;決定植物地下分層的環境因素則是等。綠花百合除觀賞外,它的鱗莖也可供藥用,這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價值。(2)百合葉螟會在百合葉子背面產卵,導致葉子出現褐色的斑點,影響其生長和美觀。調查蟲卵密度的常用方法是。百合葉螟大量繁殖會導致百合大量死亡,從生態平衡的角度分析,生態系統的平衡受到破壞。(3)研究小組研究了百合葉螟種群數量與被捕食率、補充率的關系,模型如圖所示。被捕食率是指百合葉螟被其天敵捕食的比率;補充率是指在沒有被捕食的情況下,百合葉螟增長的比率。當其種群數量介于m與n之間時,種群數量會逐漸穩定在(填“m”或“n”),判斷依據是。(4)某研究小組從百合生長的土壤中分離到一種單細胞真菌,配制了5mL樣液,對樣液進行100倍稀釋后,用血細胞計數板對其進行計數,結果如圖。樣液中真菌的個數約為個。

2025年高考生物三輪復習之種群及其動態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共15小題)題號1234567891011答案DDDBDDDDADA題號12131415答案CCAA一.選擇題(共15小題)1.(2025?福州模擬)過度放牧會導致羊草種群在群落中的占比大幅降低。研究人員以呼倫貝爾退化羊草草原為對象,在相同的氮、磷添加水平下,比較了有機肥和無機肥對羊草種群密度和個體生物量的影響,結果如圖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注:對照(CK)、無機肥(IN)、有機肥(ON),不同小寫字母表示處理間差異達到顯著水平。A.2021~2023年間,呼倫貝爾羊草種群的出生率ON組<IN組 B.2021~2023年間,IN組羊草個體生物量較CK組均增加顯著 C.無機肥是速效養分,對草原生產力的促進作用強于有機肥 D.通過補充養分可提高羊草比例,恢復羊草在群落中的優勢地位【考點】種群數量的變化曲線;種群的數量特征.【專題】正推法;種群和群落;理解能力.【答案】D【分析】種群的數量特征有種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年齡結構、性別比例、遷入率和遷出率。【解答】解:A、種群密度受出生率、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等因素影響,僅從羊草種群密度的變化不能直接得出出生率的大小關系。圖中顯示有機肥(ON)組在2021﹣2023年間羊草種群密度有增長趨勢,但不能就此說明其出生率小于無機肥(IN)組,A錯誤;B、由圖可知,2021年時,IN組羊草個體生物量與CK組相比,差異不顯著(圖中顯示字母相同),并非2021﹣2023年間IN組羊草個體生物量較CK組均增加顯著,B錯誤;C、從圖中數據可以看出,在2022年和2023年,有機肥(ON)組羊草種群密度和個體生物量均高于無機肥(IN)組,說明有機肥對草原生產力的促進作用在后期可能強于無機肥,C錯誤;D、與對照組(CK)相比,施加無機肥(IN)和有機肥(ON)后,羊草種群密度和個體生物量都有所增加,說明通過補充養分可提高羊草比例,恢復羊草在群落中的優勢地位,D正確。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種群和群落相關知識點,意在考查學生對種群密度、個體生物量等概念的理解,以及對實驗數據的分析和處理能力。2.(2025?遼陽模擬)研究人員為探究放牧強度和氮素施加量對草原群落的影響,進行了相應實驗,植物的物種豐富度隨放牧強度和施氮量變化的情況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依據協調原理,牧民應將牛羊種群數量控制在接近且不超過K值 B.施加不同濃度的氮對植物的物種豐富度影響不大 C.高強度放牧會降低植物的物種豐富度和基因多樣性 D.高強度放牧不影響草原植物群落中優勢物種的組成【考點】種群數量的變化曲線.【專題】坐標曲線圖;種群和群落;解決問題能力.【答案】D【分析】1、群落的結構分為:垂直結構、水平結構.垂直結構具有明顯的分層現象.水平結構,由于地形的變化、土壤濕度和鹽堿度的差異、光照強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長特點的不同,它們呈鑲嵌分布在草原上。2、不同地段上分布著種類和密度不同的牧草,體現了群落的水平結構,在生態系統中的調節作用,則為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樣方法為保證結果準確,取樣的關鍵要做到隨機取樣。3、群落演替是指一個群落替代另一個群落的過程.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在一個從來沒有被植被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原來有的植被雖然已經不存在,但是原來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有植物的種子和其他繁殖體的地方發生的演替。【解答】解:A、協調原理考慮環境容納量,即生物的數量不要超過環境的承載力,牧民將牛羊種群數量控制在接近且不超過K值符合協調原理,A正確;B、由圖可知,不同水平的氮素添加組之間植物的物種豐富度基本相同,B正確;C、由圖可知,高放牧強度下物種豐富度相對量遠小于不放牧對照,說明高強度放牧會導致植物的物種豐富度減小,進而可能造成基因多樣性降低,C正確;D、由圖示信息無法判斷高強度放牧是否影響草原植物群落中優勢物種的組成,D錯誤。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種群和群落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學生具備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是解答本題的關鍵。3.(2025?山東模擬)在捕撈業中,為獲得最大持續產量(MSY)一般有兩種簡單的方式:配額限制和努力限制。配額限制即控制一個繁殖周期內收獲對象個體的數量,允許收獲者一個繁殖周期內收獲一定數量的獵物。努力限制是當捕獵對象的種群數量減少后,必須要增加收獲努力才能獲得同樣的收獲量。如圖表示不同努力水平對種群的影響,其中實線表示某種被捕撈生物的凈補充量(一個繁殖周期內出生數超出死亡數的部分)隨種群密度的變化,虛線表示四種不同努力水平下的收獲量。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資源條件不變、不考慮種群的年齡結構、不考慮繁殖力隨年齡改變等是凈補充量曲線模型成立的前提 B.MSY表示種群密度為Nm時的凈補充量 C.超過MSY的配額限制方式容易導致種群滅絕 D.若種群密度低于Nm,而收獲持續保持在MSY努力水平,則會導致種群滅絕【考點】種群數量的變化曲線.【專題】坐標曲線圖;種群和群落;解決問題能力.【答案】D【分析】1、種群經過一定時間的增長后,數量趨于穩定,增長曲線呈“S”形,這種類型的增長稱為“S”形增長。“S”形增長過程中,種群增長率在各階段不同,隨著時間的增加,種群增長速率先增大后減小。2、題圖分析,實線表示某種被捕撈生物的凈補充量(出生數超出死亡數的部分)隨種群密度的變化,實際可代表的是種群增長速率隨種群數量變化的曲線,為獲得最大持續產量通常需要使捕撈后的數量保持在Nm值附近。【解答】解:A、凈補充量隨種群密度的變化,可代表的是種群增長速率隨種群數量變化的曲線,分析題圖可知,種群數量的變化接近“S”形增長,滿足該曲線的模型假設為資源條件不變、不考慮種群的年齡結構、不考慮繁殖力隨年齡改變等,A正確;B、MSY表示最大持續產量,種群密度為Nm時該生物的凈補充量最大,故可用MSY表示種群密度為Nm時的凈補充量,B正確;C、當配額保持在Nm對應的凈補充量時,種群的補充量正好被收獲平衡,從而使種群穩定在密度Nm附近,并獲得MSY。但若Nm降低,但收獲仍保持MSY水平,收獲所取走的個體數量將超過種群的凈補充量而導致種群滅絕,或Nm不變,但收獲超過MSY,也導致種群滅絕。故超過MSY的配額限制方式容易導致種群滅絕,C正確;D、若種群密度低于Nm,而收獲持續保持在MSY努力水平,則收獲量會降低,但不會導致種群滅絕,D錯誤。故選:D。【點評】本題結合曲線圖考查種群的數量變化,意在考查學生能從題干中獲取相關的生物學信息,并能運用這些信息,結合所學知識解決相關的生物學問題。4.(2025?廣州一模)種群密度分為絕對密度和相對密度。絕對密度是指單位面積或空間的實有個體數量,而相對密度是指種群數量多少的一個相對指標,不能獲取區域內種群的實有個體數量。下列操作屬于相對密度調查的是()A.對某國家森林公園中的珙桐進行逐個計數 B.用標記重捕法估算某草地中布氏田鼠的數量 C.用樣方法沿海岸線統計某海灣反嘴鷸的鳥窩數量 D.用紅外觸發相機調查長白山脈北部地區東北虎數量【考點】估算種群密度的方法.【專題】正推法;種群和群落;解決問題能力.【答案】B【分析】調查種群密度常用樣方法和標記重捕法,其中樣方法適用于調查植物和活動能力弱、活動范圍小的動物,而標記重捕法適用于調查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圍大的動物。【解答】解:A、對某國家森林公園中的珙桐進行逐個計數,屬于絕對密度的調查,A錯誤;B、標記重捕法適用于估算活動力強、活動范圍大的某草地中布氏田鼠的數量,屬于相對密度的調查,B正確;C、用樣方法沿海岸線統計某海灣反嘴鷸的鳥窩數量,屬于對絕對密度的調查,C錯誤;D、用紅外觸發相機調查長白山脈北部地區東北虎數量,屬于對絕對密度的調查,D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種群密度調查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是解答本題的關鍵。5.(2025?承德一模)下列有關高中生物學相關實驗的敘述,正確的是()A.用溴麝香草酚藍溶液檢測酒精時,不需要水浴加熱 B.科學家運用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技術證明DNA是以半保留方式復制的 C.秋水仙素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細胞時,能夠抑制后期著絲粒的分裂 D.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變化的實驗中無需設置空白對照組【考點】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動態變化;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證明DNA半保留復制的實驗.【專題】教材經典實驗;種群和群落;理解能力.【答案】D【分析】橙色的重鉻酸鉀溶液,在酸性條件下與乙醇發生化學反應,變成灰綠色,二氧化碳可使溴麝香草酚藍水溶液由藍變綠再變黃。【解答】解:A、應用酸性的重鉻酸鉀溶液檢測酒精,A錯誤;B、15N是穩定同位素,因此科學家是運用同位素標記技術證明DNA是以半保留方式復制的,B錯誤;C、秋水仙素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細胞時,能夠抑制紡錘體的形成,并不能抑制后期著絲粒的分裂,C錯誤;D、在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變化的實驗中,不需要設置空白對照組,而是通過對不同時間的酵母菌種群數量進行自身前后對比,來觀察種群數量的變化趨勢,D正確。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課本中的實驗等相關知識點,意在考查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和熟練應用的能力。6.(2025?石家莊模擬)興趣小組為探究某細菌在不同條件下的種群數量變化,共設置了四組實驗,a、b、c三組分別每3h、12h和24h更新培養液,d為對照組,其他培養條件相同,結果如圖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用細菌計數板進行計數時,先在計數室滴加培養液再蓋上蓋玻片 B.隨時間推移,a組細菌將持續呈“J”形增長 C.若增大細菌初始接種量,d組的環境容納量會增大 D.營養物質和有害代謝產物是影響細菌種群數量變化的密度制約因素【考點】種群數量的變化曲線;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動態變化.【專題】正推法;種群和群落;理解能力.【答案】D【分析】分析題意,本實驗目的是探究某細菌在不同條件下的種群數量變化,實驗的自變量是培養時間和培養液的更新時間,因變量是種群數量,據此分析作答。【解答】解:A、細菌計數板的使用方法是先蓋上蓋玻片,然后在蓋玻片邊緣滴加培養液,A錯誤;B、a組每3小時更新培養液,意味著營養物質供應充足,細菌在初期可能會呈“J”形增長。但隨著時間推移,即使營養物質充足,細菌的種群數量也會受到空間、代謝產物積累等因素的限制,最終會趨于穩定,不會持續呈“J”形增長,B錯誤;C、環境容納量(K值)是由環境資源(如營養物質、空間等)決定的,與初始接種量無關。增大初始接種量可能會加快種群達到環境容納量的速度,但不會改變環境容納量,C錯誤;D、密度制約因素是影響程度與種群密度有密切關系的因素,營養物質是細菌生長所必需的,隨著種群密度的增加,營養物質會逐漸耗盡,限制種群增長。有害代謝產物會隨著種群密度的增加而積累,抑制細菌生長;它們都是密度制約因素,D正確。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種群的數量變化等相關知識點,意在考查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和熟練應用的能力。7.(2025?阿拉善盟一模)生態位重疊是指兩個物種在生態位上的相似性。如圖表示物種1和物種2對不同資源的利用率,其中a區表示生態位重疊部分。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物種1和物種2的生態位即二者占用資源的情況 B.a區越大,物種1和物種2適應環境的能力越強 C.a區縮小,兩種生物種群數量將呈現“J”形增長 D.自然狀態下,兩種生物朝著a區減小的方向進化【考點】種群數量的變化曲線;群落的季節性和生態位.【專題】正推法;種群和群落;理解能力.【答案】D【分析】1、競爭是指種或兩種以上生物相互爭奪資源和空間等;兩條曲線的交叉程越大,說明相關生物可利用的共同資源越多,種間競爭越激烈。據圖分析,這兩個物種處于共同的資源狀態a內,生態位重疊,有競爭關系,且a越大,代表競爭越激烈。2、一個物種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處的空間位置占用資源的情況,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稱為這個物種的生態位(niche)。因此,研究某種動物的生態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棲息地、食物、天敵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研究某種植物的生態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區域內的出現頻率、種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解答】解:A、生態位是指一個物種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處的空間位置占用資源的情況,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A錯誤;B、兩條曲線的交叉程度越大,說明相關生物可利用的共同資源越多,種間競爭越激烈,可能導致一方被排除或適應性下降,而非適應能力增強,B錯誤;C、“J”形增長是在理想條件下,即食物和空間條件充裕、氣候適宜、沒有敵害等情況下的種群增長模式。在自然狀態下,由于存在資源限制、種間關系、氣候變動等多種環境阻力,即使a區縮小,兩種生物種群數量也不會呈現“J”形增長,C錯誤;D、自然狀態下,自然選擇會驅動物種減少生態位重疊(a區縮小),以降低競爭壓力,符合生態位分化理論,D正確。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了生態位的概念、生態位重疊與物種適應能力、種群增長以及物種進化等相關知識,通過對生態位重疊圖形的分析,考查學生對生態位相關概念的理解和應用能力,意在強化學生對種間關系和物種進化的認識。8.(2025?湖北模擬)生態系統中,一個物種在理想狀態下能夠利用的全部生態位稱為基本生態位,而物種實際占有的生態位稱為實際生態位。生態學家高斯將雙小核草履蟲、大草履蟲、綠草履蟲單獨培養時,種群數量均能穩定增長達到相應的K值。若將大草履蟲分別與雙小核草履蟲、綠草履蟲放在同一支試管中混合培養,實驗結果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食物屬于影響草履蟲種群數量的密度制約因素 B.一個物種的實際生態位往往要比它的基本生態位小 C.實驗中草履蟲混合培養時的K值均小于單獨培養時的K值 D.混合培養對大草履蟲和綠草履蟲的實際生態位沒有影響,兩物種能共同存活【考點】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對種群數量變化的影響;群落的季節性和生態位.【專題】正推法;種群和群落;理解能力.【答案】D【分析】像食物和天敵等生物因素對種群數量的作用強度與該種群的密度是相關的,這些因素稱為密度制約因素;像氣溫和干旱等氣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災等自然災害,對種群的作用強度與該種群的密度無關,稱為非密度制約因素。【解答】解:A、密度制約因素會隨著種群密度變化而對種群數量產生影響。食物是草履蟲生存的關鍵資源,當草履蟲種群密度增大時,食物相對不足,對種群增長的限制作用增強,所以食物屬于影響草履蟲種群數量的密度制約因素,A正確;B、基本生態位是物種在理想狀態下能利用的全部生態位,而實際生態位是物種實際占有的生態位。在自然環境中,由于存在競爭等壓力,物種不能完全利用理想狀態下的資源和空間,所以一個物種的實際生態位往往比它的基本生態位小,B正確;C、從圖甲和圖乙可以看出,混合培養時,由于不同種類草履蟲之間存在競爭關系,爭奪有限的資源和空間,導致草履蟲混合培養時的環境容納量(K值)均小于單獨培養時的K值,C正確;D、在混合培養時,大草履蟲與雙小核草履蟲混合培養,大草履蟲的種群數量最終大幅下降,說明其實際生態位受到顯著影響;大草履蟲和綠草履蟲混合培養時,雖然都能存活,但種群數量與單獨培養時不同,實際生態位也受到了影響,D錯誤。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了生態位、種群數量變化以及密度制約因素等相關知識,通過對草履蟲單獨培養和混合培養實驗結果的分析,考查學生對生態位概念的理解以及對種群數量變化影響因素的掌握程度,意在培養學生對生態學實驗數據的分析和判斷能力。9.(2025?阿拉善盟一模)某天然湖泊被改造為人工魚塘,投餌養殖植食性魚類和肉食性魚類(兩類魚均無濾食浮游生物的能力)。養殖前與養殖三年后的調查數據見下表。有關敘述錯誤的是()生物類群水生高等植物浮游藻類魚類蝦、貝等小型動物養殖前養殖后養殖前養殖后養殖前養殖后養殖前養殖后物種數1351120158258生物量(濕重kg/1000m2)56020210307505513A.表中所有生物及其無機環境組成該生態系統 B.調查浮游藻類物種豐富度可用取樣器取樣法 C.水生高等植物的減少與浮游藻類的增加有關 D.養殖后該湖泊的營養結構復雜程度明顯降低【考點】估算種群密度的方法.【專題】正推法;種群和群落;理解能力.【答案】A【分析】由表格可知天然湖泊改為人工魚塘后,只有浮游藻類植物種類增多,其它種類均減少;而養殖前的高等水生植物的生物量最高,而養殖后魚類的生物量最高。【解答】解:A、在一定空間內,由生物群落與它的非生物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叫作生態系統。表中生物并沒有包含該魚塘的所有生物(如微生物),故表中所有生物及其無機環境不能組成該生態系統,A錯誤;B、浮游藻類的物種豐富度通常用取樣器取樣法,采樣的工具要用浮游生物網或浮游生物采樣器,B正確;C、水生高等植物明顯減少的直接原因一方面與養殖植食性魚類有關,另一方面與浮游藻類爭奪陽光、養料有關,C正確;D、營養結構的復雜程度取決于食物鏈和食物網的復雜程度,而食物鏈和食物網由生物種類和數量決定。養殖后生物種類減少(如物種數變化),所以該湖泊的營養結構復雜程度明顯降低,D正確。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了生態系統的組成、物種豐富度的調查方法、種間關系以及生態系統營養結構等相關知識,通過對湖泊養殖前后生物種類和生物量變化的分析,考查學生對生態系統相關概念的理解和應用能力,意在強化學生對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認識。10.(2025?黔南州模擬)黔靈山猻猴種群數量變化會受密度制約因素和非密度制約因素的影響。如圖所示為甲、乙兩種因素對猻猴種群死亡率的影響。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甲因素可能是流行性傳染病 B.乙因素屬于非密度制約因素 C.隨種群密度增大,甲因素對種群的制約作用增強 D.乙因素可直接通過反饋調節機制來調節種群數量【考點】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對種群數量變化的影響.【專題】正推法;種群和群落;理解能力.【答案】D【分析】像食物和天敵等生物因素對種群數量的作用強度與該種群的密度是相關的,這些因素稱為密度制約因素;像氣溫和干旱等氣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災等自然災害,對種群的作用強度與該種群的密度無關,稱為非密度制約因素。【解答】解:A、流行性傳染病在種群密度大時更易傳播,會使死亡率上升。從圖中看,甲因素隨種群密度增大,對種群死亡率影響逐漸增強,所以甲因素可能是流行性傳染病,A正確;B、非密度制約因素對種群的影響程度與種群密度無關。圖中乙因素對種群死亡率的影響不隨種群密度變化而改變,所以乙因素屬于非密度制約因素,B正確;C、從圖中能看到,隨著種群密度增大,甲因素對應的死亡率逐漸升高,說明甲因素對種群的制約作用增強,C正確;D、乙因素屬于非密度制約因素,其對種群數量的影響通常不通過反饋調節機制實現,反饋調節多與密度制約因素相關,D錯誤。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了種群數量的制約因素相關知識,包括密度制約因素和非密度制約因素,意在考查學生對種群數量影響因素的理解和對圖表信息的分析能力。11.(2025?青島模擬)動物種群對空間資源的利用方式可分為分散利用領域和集群共同利用領域兩大類。如圖為兩種動物存活率和種群密度的關系。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a、b兩種動物分別屬于分散利用領域和集群共同利用領域 B.同一種動物種群對空間資源的利用方式是固定不變的 C.集群分布更易招引天敵,加劇資源競爭,導致種群存活率下降 D.若自然狀態下b種群雌雄數量相等,人為提高雄性比例使峰值右移【考點】種群的數量特征.【專題】坐標曲線圖;正推法;種群和群落;理解能力.【答案】A【分析】動物種群自然狀態下對空間資源的利用方式可分為隨機分散利用領域和集群共同利用領域兩大類,對空間資源的利用方式不同均是為了更好的適應相應的環境。【解答】解:A、分析題圖,曲線a在較低種群密度時存活率就較高,隨密度上升存活率明顯下降,說明這類動物更適于分散利用領域;曲線b在種群密度較低時存活率不高,在一定的中等密度范圍里存活率最高,說明這類動物更適于集群共同利用領域,A正確;B、同一種動物種群對空間資源的利用方式不是固定不變的,B錯誤;C、集群分布的群體防御、協作覓食等方式可以提高種群存活率,C錯誤;D、由圖可知b為集群共同利用領域,性別比例的改變會降低存活率的峰值,即人為提高雄性比例使峰值左移,D錯誤。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種群的數量特征的內容,要求考生識記相關知識,并結合所學知識準確答題。12.(2025?晉中模擬)對有害生物的防治,一般采取綜合防治技術,包括生物防治、機械防治和化學防治等。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A.利用某些害蟲的趨光性可采用黑光燈對其進行燈光誘捕 B.利用性引誘劑破壞種群正常的性別比例來干擾害蟲繁殖 C.利用除草劑清除雜草有利于提高農田的抵抗力穩定性 D.有害生物防治的目標一般是將其數量控制在較低水平【考點】種群的數量特征;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概念和類型.【專題】正推法;種群和群落;生態系統;理解能力.【答案】C【分析】抵抗力穩定性是指生態系統抵抗外界干擾并使自身的結構與功能保持原狀的能力。【解答】解:A、許多害蟲具有趨光性,利用黑光燈對具有趨光性的害蟲進行燈光誘捕,可以減少害蟲的數量,A正確;B、性引誘劑是一種模擬昆蟲性信息素的化學物質,可以吸引同種異性昆蟲前來,從而破壞害蟲種群正常的性別比例,使雌雄比例失調,干擾害蟲的正常交配和繁殖,降低害蟲的出生率,B正確;C、利用除草劑清除雜草,會使農田生態系統的生物種類減少,營養結構簡單,自我調節能力降低,抵抗力穩定性降低,C錯誤;D、因為完全消滅有害生物可能會導致生態失衡,所以在有害生物防治中,一般不追求將有害生物完全消滅,而是將有害生物的數量控制在較低水平,使其對農作物等的危害在可接受范圍內,D正確。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對有害生物的防治的內容,要求考生識記相關知識,并結合所學知識準確答題。13.(2025?晉中模擬)近年來某地玉米種植面積有所下降,經濟作物面積擴大。玉米螟和桃蛀螟(生活史均為卵→幼蟲→蛹→成蟲)是其玉米產區的重要害蟲,2010—2021年間部分年份二者種群動態的變化如圖所示。下列相關分析錯誤的是()A.需采用不同的方法調查分布范圍內玉米螟幼蟲和成蟲的數量 B.對比兩類害蟲數量變化可知近年來桃蛀螟發生呈增加趨勢 C.當地玉米種植面積減小一定會使桃蛀螟的環境容納量下降 D.桃蛀螟危害越來越嚴重可能和當地作物種植結構變化有關【考點】估算種群密度的方法;種群數量的變化曲線.【專題】正推法;種群和群落;理解能力.【答案】C【分析】一般植物和個體小、活動能力小的動物以及蟲卵常用的是樣方法,其步驟是確定調查對象→選取樣方→計數→計算種群密度;活動能力大的動物常用標志重捕法,其步驟是確定調查對象→捕獲并標志個體→重捕并計數→計算種群密度。【解答】解:A、玉米螟幼蟲活動能力弱、活動范圍小,適合用樣方法調查其數量;成蟲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圍大,適合用標記重捕法調查其數量,所以需采用不同的方法調查分布范圍內玉米螟幼蟲和成蟲的數量,A正確;B、從圖中可以明顯看出,隨著時間推移,桃蛀螟的數量在2010﹣2021年間整體呈上升趨勢,即近年來桃蛀螟發生呈增加趨勢,B正確;C、環境容納量是指在環境條件不受破壞的情況下,一定空間中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雖然當地玉米種植面積減小,但桃蛀螟可能存在其他食物來源和適宜的生存環境,所以不一定會導致桃蛀螟的環境容納量下降,C錯誤;D、近年來當地作物種植結構發生變化,玉米種植面積有所下降,經濟作物面積擴大,這種變化可能改變了桃蛀螟的生存環境、食物資源等,進而導致桃蛀螟危害越來越嚴重,D正確。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了種群數量的調查方法、環境容納量以及生物與環境的關系等知識點,通過對玉米螟和桃蛀螟種群動態變化的分析,考查學生對種群數量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意在強化學生對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的認識。14.(2025?湖北模擬)熱帶雨林優勢種群的后代常出現在離母樹較遠的地方,而母樹附近幾乎沒有后代成材,這一現象稱為同種負密度制約。有關該現象的解釋及其意義,下列推測最不合理的是()A.母樹附近的光照和水分不充足,導致幼苗存活率下降 B.母樹附近捕食幼苗的天敵更多,導致幼苗死亡率上升 C.同種負密度制約有助維持熱帶雨林較高的生物多樣性 D.生態恢復中應避免在同一地區過度地種植同一種樹木【考點】種群的數量特征.【專題】正推法;種群和群落;理解能力.【答案】A【分析】分析題意,同種負密度制約是指后代與母樹的距離越遠,種子數量越少,后代存活的概率越高。【解答】解:A、由于母樹高大,導致其附近光照較弱,在熱帶雨林,水分較充足,即母樹附近的光照不充足,導致幼苗存活率下降,A錯誤;B、母樹附近捕食幼苗的天敵更多,導致幼苗死亡率上升,從而使得其附近很少有后代成材,B正確;C、同種負密度制約可為其他植株提供生存資源和空間,植物能為動物提供食物和棲息空間,從而有助于維持熱帶雨林較高的生物多樣性,C正確;D、生態恢復中應避免在同一地區過度地種植同一種樹木,以免因物種多樣性單一而導致抵抗力穩定性降低,D正確。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種群的數量特征的內容,要求考生識記相關知識,并結合所學知識準確答題。15.(2025?邯鄲模擬)桫欏又稱蛇木,是已知僅有的木本蕨類植物,非常珍貴,堪稱國寶,并被眾多國家列為一級保護的瀕危植物。桫欏的周圍生長著多種植物,它們與桫欏和諧共處。下列有關敘述合理的是()A.可利用逐個計數法調查桫欏的種群密度 B.桫欏與其他植物的關系主要是共生和寄生 C.植物主要依靠行為信息來調節種間關系 D.桫欏和其周圍生長的植物組成了生物群落【考點】估算種群密度的方法;群落的概念和物種組成;群落中生物的種間關系.【專題】正推法;種群和群落;理解能力.【答案】A【分析】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時間內一定空間內上的分布各物種的種群集合。【解答】解:A、逐個計數法適用于調查分布范圍較小、個體較大的種群。桫欏數量相對較少且是珍稀植物,可利用逐個計數法調查其種群密度,A正確;B、共生是指兩種生物相互依賴,彼此有利;寄生是指一種生物寄居于另一種生物的體內或體表,攝取寄主的養分以維持生活。桫欏與其他植物之間主要是競爭關系,如競爭陽光、水分、養分等,并非主要是共生和寄生關系,B錯誤;C、行為信息是指動物的特殊行為,對于同種或異種生物也能夠傳遞某種信息,植物一般不具有行為信息。植物主要依靠物理信息(如光、溫度等)和化學信息(如植物激素等)來調節種間關系,C錯誤;D、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時間內一定空間內上的分布各物種的種群集合,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等各個物種的種群。桫欏和其周圍生長的植物沒有包括所有生物,不能組成生物群落,D錯誤。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了種群密度的調查方法、群落的概念、種間關系以及生態系統的信息傳遞等知識點,通過對桫欏相關生態知識的考查,意在考查學生對這些概念的理解和應用能力,強化學生對生物與環境關系的認識。二.解答題(共5小題)16.(2025?廣州一模)豆科作物可以提高農業生態系統的鄰體生產力和多樣性。為研究森林生態系統中豆科樹木對其鄰體植物是否存在同樣規律,某研究團隊以某地熱帶雨林中的7種豆科樹木(以A~G表示)及其一定距離內的鄰體植物組成為樣本開展研究,部分結果如圖。注:鄰體相對多度和相對豐富度表示豆科樹木對鄰體植物的個體數和豐富度的相對影響。相對值小于1時表示豆科樹木對鄰體植物的個體數或豐富度有抑制作用。回答下列問題:(1)為評估圖中特定豆科樹木是否對鄰體植物產生影響,常采用樣方法調查。(2)間作、套種時,大豆等農作物表現出“利他效應”,原因是大豆等利用與其共生的根瘤菌固定大氣中的氮,通過根系將分泌物輸出,向鄰體植物提供氮。此外,生產中還可采取秸稈還田(施用氮肥)措施,增加土壤氮儲量。(3)本研究結果表明,抑制鄰體植物的豆科樹木有A、B、C、D。從植物自身角度分析,在低土壤氮條件下,這些豆科樹木固氮效率降低,同時根系分泌物輸出減少(填“增加”或“減少”),形成了一種耐受低氮的生活方式,表現出“利己主義”。(4)退耕還林時,選用豆科樹木G可加快森林周邊的農田恢復為復層群落結構林地,其依據是只有豆科樹木G的鄰體相對多度和相對豐富度均大于1。【考點】估算種群密度的方法;群落中生物的種間關系;群落的空間結構.【專題】圖文信息類簡答題;種群和群落;解決問題能力.【答案】(1)樣方法(2)根瘤菌秸稈還田(施用氮肥)(3)A、B、C、D減少(4)只有豆科樹木G的鄰體相對多度和相對豐富度均大于1【分析】1、估算種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樣方法。調查草地上蒲公英的密度,農田中某種昆蟲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蟲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都可以采用樣方法。許多動物的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圍大,不宜用樣方法來調查它們的種群密度。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標記重捕法。2、種間關系包括:原始合作、互利共生、競爭、捕食、寄生等。【解答】解:(1)調查豆科樹木對鄰體植物的個體數和豐富度常用樣方法。(2)間作、套種時,大豆等農作物一方面利用與其共生的根瘤菌固定大氣中的氮,通過根系將分泌物輸出,向鄰體植物提供氮;另一方面生產中還可采取秸稈還田措施,增加土壤氮儲量,因此表現出“利他效應”。(3)由柱形圖可知,豆科樹木A、B、C、D的鄰體相對多度和相對豐富度都小于1,對鄰體植物的個體數和豐富度有抑制作用。在低土壤氮條件下,這些豆科樹木固氮效率降低,同時根系分泌物輸出減少,形成了一種耐受低氮的生活方式,表現出“利己主義”。(4)由柱形圖可知,只有豆科樹木G的鄰體相對多度和相對豐富度均大于1,因此退耕還林時,選用豆科樹木G可加快森林周邊的農田恢復為復層群落結構林地。故答案為:(1)樣方法(2)根瘤菌秸稈還田(施用氮肥)(3)A、B、C、D減少(4)只有豆科樹木G的鄰體相對多度和相對豐富度均大于1【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種群和群落的相關知識,要求學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夠結合題干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分析應用。17.(2025?山東模擬)威海市位于山東半島東端,北、東、南三面瀕臨黃海,海洋養殖業是威海市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海水立體養殖是海洋養殖業發展的新方向。在某海水立體養殖的深海網箱中,表層養殖海帶等大型藻類,中層養殖以細小浮游植物、有機碎屑等為食的牡蠣、扇貝和以小魚、貝類、有機碎屑為食的黑鮶、六線魚,底層養殖以底棲藻類、生物遺體殘骸、有機碎屑為食的海參。深海網箱中各營養級的能量流動圖解如圖所示,M、N表示營養級,各數值代表能量值(單位為KJ/m2?a)。(1)研究人員將深海網箱作為生態系統進行研究,其依據是深海網箱是由各類生物組成的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屬于生態系統(或“深海網箱中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2)圖中流經整個生態系統的總能量為24017KJ/m2?a;M用于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為10110KJ/m2?a;由M到N的傳遞效率為6.5%(保留一位小數)。M、N營養級生物的攝食量中均有一部分未被同化的能量,這部分能量的最終去向是被分解者分解后以熱能形式散失。(3)為研究某種有機飼料投放后對各個種群數量的影響,技術人員通過一定的方法估了多個種群的種群密度,在用樣方法取樣調查海參數量時,取樣的關鍵是隨機取樣,不能摻入主觀因素。在用標記重捕法調查黑鯽的種群密度時,由于被標記的魚受到驚嚇后重捕的概率降低,可能會導致估算的種群密度比實際偏大。(填“偏大”或“偏小”)(4)向網箱中過量投放有機飼料,一段時間后牡蠣、扇貝等貝類的數量增加,從群落中生物相互關系的角度分析,原因是投放有機飼料后,黑鮶、六線魚、牡蠣、扇貝數量短期均增多,牡蠣、扇貝被黑鮶、六線魚捕食的量多于其自身增長量。【考點】用樣方法調查種群密度;群落的空間結構;能量流動的特點及相關計算.【專題】圖文信息類簡答題;種群和群落;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解決問題能力.【答案】(1)深海網箱是由各類生物組成的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屬于生態系統(或“深海網箱中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2)24017101106.5被分解者分解后以熱能形式散失(3)隨機取樣,不能摻入主觀因素偏大(4)投放有機飼料后,黑鮶、六線魚、牡蠣、扇貝數量短期均增多,牡蠣、扇貝被黑鮶、六線魚捕食的量多于其自身增長量【分析】生態系統是指由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生態系統三大基本功能是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交流。【解答】解:(1)生態系統是指由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深海網箱是由各類生物組成的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屬于生態系統(或“深海網箱中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2)流經整個生態系統的總能量為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加上有機飼料中的化學能,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6553)十分解者分解利用的能量(6561)十流向下一營養級的能量(3281)=16395kJ/m2?a,有機飼料中的化學能為7622kI/m2?a,所以流經整個生態系統的總能量為24017kJ/m2?a。M用于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為分解者分解利用的能量(9224)+流向下一營養級的能量(886)=10110kJ/㎡?a。M的同化量=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3619)十分解者分解利用的能量(9224)十流向下一營養級的能量(886)=13729kJ/m2?a,所以N的同化量=來自M的能量=886kJ/m2?a,由M到N的傳遞效率為886÷13729×100%=6.5%。M、N營養級生物的攝食量中均有一部分未被同化的能量,這部分能量的最終去向是被分解者分解后以熱能形式散失。(3)樣方法調查種群密度時,為了保證結果的準確性,一定要隨機取樣,不能摻入主觀因素。標記重捕法計算公式:種群中個體數(N)÷標記總數=重捕總數÷捕中被標記的個體數,由于被標記的魚受到驚嚇后重捕的概率降低,會導致重捕中被標記的個體數偏少,這樣會導致計算結果偏大。(4)投放有機飼料后,黑鮶、六線魚、牡蠣、扇貝數量短期均增多,牡蠣、扇貝被黑鮶、六線魚捕食的量多于其自身增長量。故一段時間后牡蠣、扇貝等貝類的數量增加。故答案為:(1)深海網箱是由各類生物組成的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屬于生態系統(或“深海網箱中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2)24017101106.5被分解者分解后以熱能形式散失(3)隨機取樣,不能摻入主觀因素偏大(4)投放有機飼料后,黑鮶、六線魚、牡蠣、扇貝數量短期均增多,牡蠣、扇貝被黑鮶、六線魚捕食的量多于其自身增長量【點評】本題考查種群和群落的相關知識,考查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特點及相關的計算,意在考查考生的識記能力、分析能力和計算能力。18.(2025?撫順模擬)草地螟是鱗翅目昆蟲,其成蟲白天潛伏,夜間活動,并具有較強的趨光性。它們不僅危害草原,還危害農作物。以往人們常使用藥劑防治其幼蟲為主,現研究人員欲對其防治方法開展進一步研究。請回答下列問題:(1)根據草地螟成蟲的生活習性,可以采用黑光燈誘捕法調查其種群數量。調查時捕獲情況如圖1所示,隨著連續的捕殺,種群內的個體數逐漸減少,每次捕獲數遞減,但捕獲的總累計數逐漸增加。在調查期間,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且每只成蟲被捕獲概率相等,則誘捕前草地螟成蟲的數量約為600只。(2)單向性集團捕食作用是指不同天敵共享同一獵物,其中一種天敵捕食共同獵物的同時還捕食另一種天敵,被稱為集團內捕食者,另一種天敵被稱為集團內獵物。圖2為某農田生態系統部分食物網,其中菱室姬蜂屬于集團內獵物。據圖2分析,可利用菱室姬蜂對草地螟數量進行控制,屬于生物防治,與常規防治方法相比具有對環境無污染、效果好且持久、避免害蟲抗藥性增強等優點(答出2點即可)。(3)利用球孢白僵菌(孢子生殖)抑制草地螟的數量增長也是一種有效的防治方法,但其存在速效性差且防治效果易受環境因素影響等不足。研究人員提出了將球孢白僵菌與農藥聯合使用的方法,并進行了如下實驗:濃度農藥孢子萌發抑制率(%)c(常規使用濃度)0.2c0.1c魚藤酮33.908.473.39苦參堿42.8614.296.12印楝素74.1522.4510.20[注:孢子萌發抑制率(%)=(未處理萌發率﹣處理萌發率)/未處理萌發率×100%]①據上表分析,從濃度及品種的角度,可選擇0.1c(或10倍稀釋濃度)的魚藤酮與球孢白僵菌聯合使用,判斷依據是該濃度的魚藤酮對球孢白僵菌的孢子萌發抑制率最低。②假設農藥對球孢白僵菌防治草地螟具有協同增效作用,研究人員進行了相關的實驗探究,下表為實驗過程的分組情況,實驗結果如圖所示。若假設成立,則表中a、b、c、d分別為+﹣++(“+”/“﹣”,并按順序填寫),曲線X、Y分別代表乙組和丙組的實驗結果。處理方法組別長勢一致2齡幼蟲1×107個孢子/mL菌液2.95g/mL農藥甲組+﹣+乙組+﹣﹣內組+ab丁組+cd[注:昆蟲若遇到外部不良因素影響,常通過提高SOD(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來保護自身。“+”表示添加“﹣”表示不添加。]【考點】估算種群密度的方法;群落中生物的種間關系.【專題】正推法;種群和群落;理解能力.【答案】(1)黑光燈誘捕法;600(2)菱室姬蜂;生物;對環境無污染、效果好且持久、避免害蟲抗藥性增強(3)0.1c(或10倍稀釋濃度)的魚藤酮;該濃度的魚藤酮對球孢白僵菌的孢子萌發抑制率最低;+﹣++;乙組和丙組【分析】圖1使用的方法其原理是:在一個封閉的種群里進行隨機捕獲并去除,隨著捕捉次數的增加種群數量逐漸減少,每次捕獲數也逐次遞減,但捕獲的總累積數逐漸增加。【解答】解:(1)草地螟夜間活動,具有較強的趨光性,可以采用黑光燈誘捕法調查其種群數量。依據題意,當單次捕獲數降為0時,捕獲的總累積數就等于該種群的總個體數,即該直線橫軸的交點可作為該昆蟲總數的估算值,設置直線方程式y=kx+b,得到:①96=216k+b,②40=440k+b,①②建立方程組,可得:k=-14,b=150,則直線方程為y=-14x+150,推出y=0時,(2)依據圖2可知,鳥和菱室姬蜂都以草地螟為食,同時鳥還捕食菱室姬蜂,所以鳥為集團內捕食者,菱室姬蜂為集團內獵物。可利用菱室姬蜂對草地螟數量進行控制,屬于生物防治,具有的優點有:對環境無污染、效果好且持久、避免害蟲抗藥性增強。(3)①依據表格信息可知,0.1c的魚藤酮對球孢白僵菌的孢子萌發抑制率最低,故可選擇0.1c的魚藤酮與球孢白僵菌聯合使用,效果較好。②依據題干信息可知,農藥對球孢白僵菌防治草地螟具有協同增效作用,且昆蟲若遇到外部不良因素影響,常通過提高SOD(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來保護自身,故SOD的活力最高的應為同時添加1×107個孢子/mL菌液、2.95g/mL農藥,對應于丁組,活力最低的應為乙組,什么都不添加,即為對照組,對應于X,則甲組、丙組介于二者之間,甲組只添加2.95g/mL農藥,則Y組對應于丙組,綜上,a、b、c、d分別為+﹣++。故答案為:(1)黑光燈誘捕法;600(2)菱室姬蜂;生物;對環境無污染、效果好且持久、避免害蟲抗藥性增強(3)0.1c(或10倍稀釋濃度)的魚藤酮;該濃度的魚藤酮對球孢白僵菌的孢子萌發抑制率最低;+﹣++;乙組和丙組【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種群和群落等相關知識點,意在考查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和熟練應用的能力。19.(2025?寧夏校級一模)亞洲象屬于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目前中國境內只有300頭左右,只分布在云南西雙版納地區。2022年12月,又一群亞洲象從云南西雙版納出發“一路向北”遷徙,沿途穿越了森林及農田等一系列生態系統,引起人們的關注。請回答下列問題:(1)亞洲象北遷過程中經歷了不同的群落,群落的物種組成是區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2)調查西雙版納野象谷中亞洲象的種群密度最適宜采用逐個計數法。(3)大象踏過草原森林形成的“象道”方便其他動物通行;象的糞便既為昆蟲、鳥類提供食物或棲息環境,又可造紙。這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和間接價值。雄象能聽到數里外雌象用次聲波發來的求偶信息,這說明生物種群的繁衍,離不開信息傳遞。(4)亞洲象喜食棕櫚、竹子、芭蕉等剛生速生草本、藤本植物。對于大象出走的原因,有生態學家推測:隨著西雙版納境內森林覆蓋率的進一步提高,大象的環境容納量實為下降趨勢。請問科學家做出該推測的生態學依據是西雙版納境內森林覆蓋率的進一步提高,導致亞洲象喜食的棕櫚、竹子、芭蕉等陽生草本、藤本植物減少,同時導致亞洲象的棲息空間進一步被壓縮,導致象群的環境容納量下降,種群數量下降。(5)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人與大象同屬于地球生命共同體。請結合題中信息和所學知識,提出一點保護亞洲象種群的有效措施:減少對保護區的人為干擾;恢復亞洲象棲息地的原始植被。【考點】估算種群密度的方法;種群數量的變化曲線;群落的概念和物種組成;群落的空間結構;信息的種類、特點及其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生物多樣性的內容和價值.【專題】正推法;種群和群落;生態系統;理解能力.【答案】(1)群落的物種組成(2)逐個計數(3)直接和間接生物種群的繁衍,離不開信息傳遞(4)西雙版納境內森林覆蓋率的進一步提高,導致亞洲象喜食的棕櫚、竹子、芭蕉等陽生草本、藤本植物減少,同時導致亞洲象的棲息空間進一步被壓縮,導致象群的環境容納量下降,種群數量下降(5)減少對保護區的人為干擾;恢復亞洲象棲息地的原始植被【分析】生物多樣性價值:(1)直接價值:食用、藥用、工業原料、旅游觀賞、科學研究、文學藝術創作;(2)間接價值:調節生態系統的功能等;(3)潛在價值:目前人類尚不清楚等。【解答】解:(1)群落的物種組成是區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2)西雙版納野象谷中亞洲象的數量少,而逐個計數適用于調查分布范圍較小、個體較大的種群,故調查西雙版納野象谷中亞洲象種群密度時可采用逐個計數的方法。(3)雄象能聽到數里外雌象用次聲波發來的求偶信息,這說明生物種群的繁衍,離不開信息傳遞。大象踏過草原森林形成的“象道”方便其他動物通行,象的糞便可造紙,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象的糞便既為昆蟲、鳥類提供食物或棲息環境,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4)西雙版納境內森林覆蓋率的進一步提高,導致亞洲象喜食的棕櫚、竹子、芭蕉等陽生草本、藤本植物減少,同時導致亞洲象的棲息空間進一步被壓縮,導致象群的環境容納量下降,種群數量下降。(5)保護亞洲象種群的有效措施包括減少對保護區的人為干擾;恢復亞洲象棲息地的原始植被等。故答案為:(1)群落的物種組成(2)逐個計數(3)直接和間接生物種群的繁衍,離不開信息傳遞(4)西雙版納境內森林覆蓋率的進一步提高,導致亞洲象喜食的棕櫚、竹子、芭蕉等陽生草本、藤本植物減少,同時導致亞洲象的棲息空間進一步被壓縮,導致象群的環境容納量下降,種群數量下降(5)減少對保護區的人為干擾;恢復亞洲象棲息地的原始植被【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估算種群密度的方法、物種組成、信息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生物多樣性的價值的內容,要求考生識記相關知識,并結合所學知識準確答題。20.(2025?青島模擬)綠花百合生長在海拔1400米至2250米的山坡林下,花呈綠白色,氣味芳香,觀賞性強,具有較高的研究和開發利用價值,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1)綠花百合所在生物群落中決定地上植物分層的環境因素主要是光照、溫度;決定植物地下分層的環境因素則是水分、無機鹽等。綠花百合除觀賞外,它的鱗莖也可供藥用,這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2)百合葉螟會在百合葉子背面產卵,導致葉子出現褐色的斑點,影響其生長和美觀。調查蟲卵密度的常用方法是樣方法。百合葉螟大量繁殖會導致百合大量死亡,從生態平衡的角度分析,生態系統的結構平衡受到破壞。(3)研究小組研究了百合葉螟種群數量與被捕食率、補充率的關系,模型如圖所示。被捕食率是指百合葉螟被其天敵捕食的比率;補充率是指在沒有被捕食的情況下,百合葉螟增長的比率。當其種群數量介于m與n之間時,種群數量會逐漸穩定在m(填“m”或“n”),判斷依據是被捕食率大于補充率,種群數量會逐漸下降而后穩定在m。(4)某研究小組從百合生長的土壤中分離到一種單細胞真菌,配制了5mL樣液,對樣液進行100倍稀釋后,用血細胞計數板對其進行計數,結果如圖。樣液中真菌的個數約為3×109個。【考點】估算種群密度的方法;種群數量的變化曲線;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動態變化;群落的空間結構;生物多樣性的內容和價值.【專題】圖像坐標類簡答題;種群和群落;理解能力.【答案】(1)光照、溫度水分、無機鹽直接(2)樣方法結構(3)m被捕食率大于補充率,種群數量會逐漸下降而后穩定在m(4)3×109【分析】題圖分析:圖中顯示的種群數量變化情況為,m點之前種群數量增加,m點之后種群數量下降,逐漸在m點穩定下來,n點時種群數量達到平衡,高于n點之后種群數量增大,p點達到新的平衡點,高于p點之后,種群數量下降,然后在p點穩定。【解答】解:(1)綠花百合所在生物群落中決定地上植物分層的環境因素主要是光照、溫度;決定植物地下分層的環境因素則是水、無機鹽等。綠花百合除觀賞外,它的鱗莖也可供藥用,這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2)蟲卵幾乎無活動能力,所以調查蟲卵密度的常用方法是樣方法。百合葉螟大量繁殖會導致百合大量死亡,會打破生態系統的各組分的平衡,進而使生態系統的結構平衡遭到破壞。(3)當吹綿蚧種群數量介于m與n之間時,補充率小于被捕食率,種群數量減少,最后維持在m點。(4)據圖可知,一個中方格內有24個單細胞真菌,因此一個大方格內單細胞真菌的數量為24×25=600個,一個方格的樣本的體積為0.1mm3,0.1mm3=0.0001cm3=0.0001mL,則1mL樣液中真菌的數量為600×104×100=6×108個,5mL樣液中,單細胞真菌的數量為5×6×108=3×109個。故答案為:(1)光照、溫度水分、無機鹽直接(2)樣方法結構(3)m被捕食率大于補充率,種群數量會逐漸下降而后穩定在m(4)3×109【點評】本題考查種群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學生具備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是解答本題的關鍵。

考點卡片1.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知識點的認識】一、實驗目的:1、了解酵母菌的無氧呼吸和有氧呼吸情況2、學會運用對比實驗的方法設計實驗二、實驗原理:1、酵母菌是一種單細胞真菌,在有氧和無氧的條件下都能生存,屬于兼性厭氧菌,因此便于用來研究細胞呼吸的不同方式.2、CO2可使澄清石灰水變混濁,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藍水溶液由藍變綠再變黃.根據石灰水混濁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藍水溶液變成黃色的時間長短,可以檢測酵母菌培養CO2的產生情況.3、橙色的重鉻酸鉀溶液,在酸性條件下與乙醇(酒精)發生化學反應,在酸性條件下,變成灰綠色.三、實驗裝置圖四、方法步驟: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包括選擇實驗材料、選擇實驗器具、確定實驗步驟、設計實驗記錄表格)→實施實驗→分析與結論→表達與交流.1)酵母菌培養液的配制取20g新鮮的食用酵母菌,分成兩等份,分別放入錐形瓶A(500mL)和錐形瓶B(500mL)中,再分別向瓶中注入240mL質量分數為5%的葡萄糖溶液.2)檢測CO2的產生用錐形瓶和其他材料用具組裝好實驗裝置(如圖),并連通橡皮球(或氣泵),讓空氣間斷而持續地依次通過3個錐形瓶(約50min).然后將實驗裝置放到25﹣35℃的環境中培養8﹣10h.3)檢測灑精的產生各取2mL酵母菌培養液的濾液,分別注入2支干凈的試管中.向試管中分別滴加0.5mL溶有0.1g重鉻酸鉀的濃硫酸溶液(體積分數為95%﹣97%)并輕輕振蕩,使它們混合均勻,觀察試管中溶液的顏色變化.五、實驗結果①酵母菌在有氧和無氧條件下均能進行細胞呼吸,均能產生二氧化碳;②在有氧的條件下,酵母菌通過細胞呼吸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③在無氧的條件下,酵母菌通過細胞呼吸產生酒精和少量的二氧化碳.【命題方向】題型一:實驗操作典例1:(2012?淮安一模)下列有關“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實驗的敘述,錯誤的是()A.實驗中將葡萄糖溶液煮沸的目的是滅菌和去除溶液中的O2B.在探究有氧呼吸的實驗過程中,泵入的空氣應去除CO2C.實驗中需控制的無關變量有溫度、pH、培養液濃度等D.可通過觀察澄清石灰水是否變渾濁來判斷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分析: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實驗中,該實驗的自變量是有無氧氣,溫度、pH、培養液濃度等屬于無關變量,無關變量應相同且適宜.實驗中將葡萄糖溶液煮沸的目的是滅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