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 項目驗收技術指南(試行)_第1頁
甘肅省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 項目驗收技術指南(試行)_第2頁
甘肅省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 項目驗收技術指南(試行)_第3頁
甘肅省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 項目驗收技術指南(試行)_第4頁
甘肅省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 項目驗收技術指南(試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甘肅省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項目驗收技術指南

1適用范圍

本技術指南適用于甘肅省各類自然保護區(地)范圍內使用中央、省級財政

資金,由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負責實施的山水林田湖草

生態修復項目的驗收工作。

省內其他區域內實施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與修復項目,以及市州、縣市

區政府自籌資金和礦山企業使用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基金實施的生態修復項

目的驗收,可參考使用。

2驗收方法

2.1驗收依據

2.1.1生態保護與修復的相關法律法規;

2.1.2國家、行業、省級頒布實行、試行、執行的相關技術標準、規范;

2.1.3項目提供的資料:①項目立項資料;②施工圖設計報告;③變更設計資

料;④項目招投標資料、簽訂的合同、協議;⑤自查自檢、初步驗收報告提出的

整改任務完成報告。

2.2驗收基本原則

2.2.1驗收對象:以每個單獨簽訂合同(協議)的工程項目或項目標段為一個

驗收單元。

2.2.2驗收原則: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整體系統觀和“節約

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景

觀相似、協調一致;宜林則林、宜草則草、草灌優先;不造成二次破壞;無缺項、

漏項;保護區(地)核心區防護工程應消除安全隱患,且具有隱蔽性效果。野外

驗收:以實觀、實測、實試為主,堅持無損傷、無損害、無破壞驗收。室內驗收:

注重項目資料的完整性、真實性以及與實體工程內容的一致性。

2.2.3標準引用:依據設計,參考標準。工程項目或單項工程建設內容已有行

業或部門具體針對性驗收標準的,可直接采用;無驗收標準的采用相關設計標準,

2

驗收意見書注明采用標準的名稱、編號和執行時間。

2.2.4階段劃分:項目驗收分為自查自檢、初步驗收和竣工驗收三個階段。自

查自檢驗收重點是設計任務(工程量)完成情況的驗收;初步驗收重點是工程質

量的驗收;竣工驗收是項目總效果的驗收。

2.2.5結果評定:驗收結果分為合格或不合格。驗收結果以專家評定結論為準。

3分類項目驗收技術要求

甘肅省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項目分類依據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環保部

2016年9月30日發布的財建[2016]725號文件及甘肅省的實際綜合擬定。

驗收的工程項目包括: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土地整治與污染修復、流域

水環境保護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全方位系統綜合治理修復項目。

3.1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

3.1.1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項目中涉及漿砌石、混凝土、分級削坡、鉛絲石

籠等工程,依據設計標準,參考《甘肅省地質災害治理工程驗收管理辦法》(甘

國土資規[2017]2號)和《甘肅省地質災害治理工程驗收細則》進行驗收。

3.1.2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項目中涉及到生態恢復工程,參考《甘肅省林業

系統自然保護區生態修復驗收辦法》(試行)(甘林護函[2017]664號)進行驗收。

3.1.3礦山地質災害治理工程

3.1.3.1礦山地質災害防治工程驗收內容:因礦業活動引發的邊坡(不穩定斜坡、

滑坡、崩塌、危巖體)、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等地質災害及隱患的預防

與治理。

3.1.3.2邊坡(不穩定斜坡、滑坡、崩塌、危巖體)防治工程

(1)經工程治理后的邊坡處于穩定狀態,在工程設計有效期內,不發生危

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事件。

(2)所完成的邊坡防治工程與周邊環境協調一致,不存在新的環境地質問

題。

(3)不穩定斜坡、滑坡治理工程應滿足《滑坡防治工程設計與施工技術規

范》(DZ/T0219-2006)、《崩塌防治工程設計規范》(試行)(T/CAGHP032-2018)。

(4)邊坡防治工程參考《甘肅省地質災害治理工程驗收管理辦法》(甘國土

資規[2017]2號)和《甘肅省地質災害治理工程驗收細則》進行驗收。

3

3.1.3.3泥石流防治

(1)泥石流治理工程應滿足《泥石流災害防治工程設計規范》(DZ/T

0239-2004)。

(2)尾礦庫潰壩泥石流的防治和管理應符合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有

關規定和要求,參考執行國家安全監督總局2006年第6號令《尾砂庫安全監督

管理規定》與《尾礦庫安全技術規程》(AQ2006-2005)的要求。

(3)泥石流防治工程參考《甘肅省地質災害治理工程驗收管理辦法》(甘國

土資規[2017]2號)和《甘肅省地質災害治理工程驗收細則》進行驗收。

3.1.3.4地面塌陷(地裂縫)防治

(1)對地面塌陷、地裂縫造成受損房屋參考《民用建筑可靠性鑒定標準》

(GB50292-2015)和《房屋裂縫檢測與處理技術規程》(CECS293:2011)中

有關規定進行鑒定和處置,消除安全隱患,并設置安全警示標志。

(2)地面塌陷(地裂縫)防治工程參考《甘肅省地質災害治理工程驗收管

理辦法》(甘國土資規[2017]2號)和《甘肅省地質災害治理工程驗收細則》進

行驗收。

3.1.4含水層破壞類治理

3.1.4.1含水層破壞類治理主要包括含水層頂底板結構破壞,地下水水位下降、

水量減少(或疏干)和水質惡化的治理。

3.1.4.2含水層破壞類治理工程驗收要求

(1)因礦山采礦導致地表水漏失、含水層頂底板結構破壞、地下水水位下

降、水量減少(或疏干)和水質惡化,對當地生活、生產用水及社會經濟發展影

響較重或嚴重的地區,應進行水資源的恢復治理。

(2)含水層頂底板結構破壞的治理可采用防滲帷幕工程措施封堵含水層頂

底板破壞處周圍的含水層,避免地下水的流失,治理恢復其隔水層功能。

(3)地下水水位下降、水量減少(或疏干)的治理可采用防滲帷幕攔截主

要導水通道和對自然溢水平硐口封堵等堵截工程措施治理,減少含水層中地下水

的溢出,減少疏干排水量。

(4)水質惡化的治理恢復可采用防滲帷幕措施封堵頂底板破壞處周圍的含

水層,防止受污染或不良水質的含水層與主要供水含水層串通。

(5)因采空區沉陷變形受損嚴重的礦山區域河床,應進行修復或改道,不

4

影響正常功能。

(6)治理恢復工程完成后,主要含水層枯季平均地下水位埋深應滿足當地

供水的基本要求。

(7)所修建的各項供水工程與周邊環境相協調。

(8)工程質量應符合《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漿施工技術規范》(EL/T5148-2011)

及其他相關規范規定。

3.1.5地形地貌景觀破壞治理工程

3.1.5.1地形地貌景觀破壞治理工程主要包括:邊坡治理類、場地整治類和井口

整治類工程。

3.1.5.2邊坡治理類的治理工程

(1)邊坡治理類的削坡工程、邊坡加固工程和護坡工程以及排水工程參考

《甘肅省地質災害治理工程驗收管理辦法》(甘國土資規[2017]2號)和《甘肅省

地質災害治理工程驗收細則》進行驗收。

(2)高海拔、坡度陡峭、裸巖邊坡景觀復綠工程參考3.5.1.7驗收。

(3)場地整治類的土地平整工程參考《土地整治工程質量檢驗與評定規程》

(TD/T1041-2013)進行驗收。

(4)植被恢復工程參考3.5.1進行驗收。

3.1.5.3坑、洞(硐)回填工程

(1)報廢或閉坑的立井、斜井以及平硐必須進行回填、封堵。

(2)可采用廢石、廢渣、廢土(礦井有防氧化要求時,應用粘性土)回填,

或鋼筋混凝土蓋板、墻并覆土封堵,井口應設置柵欄或標志。

(3)坑、洞(硐)回填工程參考《甘肅省地質災害治理工程驗收管理辦法》

(甘國土資規[2017]2號)和《甘肅省地質災害治理工程驗收細則》進行驗收。

3.1.5.4礦山設施拆除

(1)對廢棄的礦部、工業廣場、工房及其它配套設施應進行拆除并復墾土

地;對需要保留再利用的礦部建筑應按有關規定補辦用地手續或移交手續。

(2)礦山公路保留應有所在地村委會提出的保留使用申請或利用證明。

(3)拆除后工業設施、建筑物、生活垃圾的處理參考《建筑垃圾處理技術

規范》CJJ134-2009,《城市生活垃圾焚燒處理工程項目建設標準》(GBWBH002)、

《城市生活垃圾衛生填埋技術規范》(CJ17-2004)和《生活垃圾衛生填埋處理技

5

術規范》(GB/T50869-2013)的要求采取相應措施,不得造成二次環境污染。

3.1.6水土環境污染治理工程

3.1.6.1水污染治理工程

(1)礦山開采形成的水環境污染治理工程參考《水污染治理工程技術導則》

(HJ2015-2012)中相關規定執行。

(2)有資質檢測機構提供的水質監測報告,水體中主要評價指標符合《地

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和《地下水質量標準》(GB/T14848-2017)

中相應等級質量標準。

3.1.6.2土地污染治理工程

礦山開采形成的土地污染治理工程、土地污染修復參考《土壤環境質量農用

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GB15618-2018),《土壤環境質量建設用地

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GB36600-2018)。

3.1.7土地復墾

3.1.7.1依據當地自然環境、地形地貌及表土資源,參考生態環境協調性原則,

針對礦山開采造成的土地資源破壞類型和程度,科學合理確定耕地、園地、林地、

草地、建設用地等土地復墾方向。

3.1.7.2礦山土地復墾參考《土地復墾質量控制標準》(TD/T1036-2013)進行驗

收。

3.2土地整治與污染修復

3.2.1土地整治與污染修復項目包括:村莊整治、廢舊宅基地復墾、土地整治

類項目、高標準農田和基本農田建設、土壤污染修復、坡改梯類農田建設。

3.2.2村莊整治、廢舊宅基地復墾

村莊整治、廢舊宅基地復墾需滿足《土地復墾質量控制標準》

(TD/T1036-2013)。

3.2.3土地整治類項目

土地整治類項目建設內容包括土地平整、耕作田塊修筑、灌溉與排水工程、

田間道路、輸配電工程、農田防護和生態環境恢復工程等,參考《土地整治項目

規劃設計規范》(TD/T1012-2016)、《土地整治項目設計報告編制規程》(TD/T

1038-2013)、《土地整治工程質量檢驗與評定規程》(TD/T1041-2013)。生態植

6

被恢復工程參考《甘肅省林業系統自然保護區生態修復驗收辦法》(試行)(甘林

護函[2017]664號)驗收。

3.2.4高標準農田和基本農田

高標準農田和基本農田建設需滿足《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標準》(TD/T

1033-2012)、《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NY/T2148-2012)、《高標準農田建設評價

規范》(GB/T33130-2016)等行業規定。

3.2.5土壤污染修復

土壤污染修復參考《土壤環境質量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

(GB15618-2018),《土壤環境質量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

(GB36600-2018)。

3.2.6坡改梯類農田建設

坡改梯類農田建設參考《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技術規范-坡耕地治理技術》

(GB/16453.1-2008)規定。

3.3流域水環境保護治理

3.3.1流域水環境保護治理工程包括:河道、溝道治理,水利灌溉工程,污水

治理工程、黑臭水體、污染水體治理和生態植被恢復工程。

3.3.2河道治理工程

河道治理工程(河道疏浚、防護堤、駁岸、護岸等)驗收標準參考《水利水

電建設工程驗收規程》(SL223-2008)執行。

有資質檢測機構提供的水質監測報告,參考項目實施方案制定的修復目標和

功能類別,河流水質執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

3.3.3溝道整治工程

溝道整治工程(護坡、排洪渠、防洪堤、蓄水溢流壩等)驗收標準參考《水

利水電建設工程驗收規程》(SL223-2008)執行。

3.3.4水利灌溉工程

水利灌溉工程(管道、渠道、引水閘、蓄水池、田間灌溉等)驗收標準參考

《水利水電建設工程驗收規程》(SL223-2008)、《節水灌溉工程驗收規范》(GB/T

50769-2012)執行。

3.3.5污水治理工程

7

污水治理工程(污水管網、封堵排污口、污水泵站、污水處理設備等)驗收

標準參考《水污染治理工程技術導則》(HJ2015-2012)中施工與驗收等相關規

定執行。

3.3.6黑臭水體、污染水體治理工程

3.3.6.1定性標準

(1)水體無成片漂浮物;

(2)水體沿岸無未經處理的污水直排現象,無偷排暗管;

(3)水體感官無異味,顏色無異常;

(4)水體無大量污染物或垃圾淤泥,水體自凈能力恢復良好;

3.3.6.2定量標準

有資質檢測機構提供的水質監測報告,水體中主要評價指標符合《地表水環

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V類標準要求,即:溶解氧大于2、高錳酸鹽指

數小于15mg/L、氨氮小于2mg/L、總磷小于0.4mg/L,透明度大于20m。

3.3.7流域水環境保護治理工程中的植被生態恢復工程參考《甘肅省林業系統

自然保護區生態修復驗收辦法》(試行)(甘林護函[2017]664號)驗收。

3.4生物多樣性保護

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驗收依據項目設計標準驗收。

3.5全方位系統綜合治理修復

3.5.1林草植被恢復與保護工程

山水林田湖草各類項目中涉及的林灌草植被生態恢復類工程參考《甘肅省林

業系統自然保護區生態修復驗收辦法》(試行)(甘林護函[2017]664號)驗收。

3.5.1.1一般規定:①樹種、草種要求樹(草)種選擇要適地適樹(草),以優良

鄉土樹(草)種為主。②人工種植的草種必須是多年生草種。③提倡多樹種混交

造林和多草種混播種草。

3.5.1.2人工造林驗收標準

(1)造林密度:達到《造林技術規程》(GB/T15776-2016)規定的最低初

植密度要求。

(2)成林標準:依據《甘肅省第九次森林資源清查技術操作細則》確定的

不同樹種的成林年限,見表1。

8

表1不同樹種成林年限

年均降水量400mm以

人工年均降水量400mm

樹種下或高寒地區成林年

造林以上地區成林年限

冷杉、云杉、側柏等慢生針葉樹種57

落葉松、油松、華山松、白皮松、樟46

植苗闊葉樹種子松等速生針葉樹種35

灌木樹種24

其它經濟樹種3

大苗1

大樹

(3)在達到成林年限后,凡是年均降水量400mm以上地區喬木株數保存率

大于等于80%(年均降雨量400mm以下或高寒地區為65%),或郁閉度大于等

于0.20(年均降雨量100至400mm或高寒地區為0.15,年均降水量低于100mm

地區為0.10);年均降水量200mm以上地區灌木蓋度大于等于30%(年均降雨

量100至200mm地區或高寒地區為25%,年均降雨量100mm以下地區為20%),

灌木株數保存率參照喬木標準執行。

(4)年均降雨量400mm以下地區,見表2。

表2年均降水量400mm以下縣(市、區)

氣候區域市(州)完整縣(市、區)部分縣(市、區)年均降水量

參考值

白銀市白銀區、平川區、靖遠縣、會寧景泰縣大于等于

定西市安定區、通渭縣

半干旱區縣200mm小于

蘭州市城關區、七里河區、西固區、安永登縣

臨夏州永靖縣400mm

寧區、紅古區、皋蘭縣、榆中縣

白銀區景泰縣

金昌市金川區永昌縣大于等于

武威市民勤縣、古浪縣涼州區

干旱區100mm小于

酒泉市肅州區敦煌市、金塔

嘉峪關嘉峪關市200mm

縣、瓜州縣、肅

張掖市甘州區、臨澤縣、高臺縣民樂縣、山丹

極干旱區酒泉市阿克塞縣、玉門市敦煌市、金塔北縣小于100mm

縣、肅南縣

(5)高寒地區縣(市、區),見表3??h、瓜州縣、肅

我省部分縣(市、區),按《造林技術規程》劃為高寒地區,執行新的技術標北縣

準。

表3高寒地區縣(市、區)

氣候區域市(州)完整縣(市、區)部分縣(市、區)

酒泉市肅北縣

高寒區

張掖市民樂縣、山丹縣、肅南縣

9

蘭州市永登縣

金昌市永昌縣

武威市天??h涼州區

臨潭縣、卓尼縣、合作市、瑪曲縣、

甘南州

碌曲縣、夏河縣

3.5.1.3人工種草驗收標準

(1)蓋度

對于采用人工種草恢復植被的地塊:年均降水量400mm以上地區,蓋度(包

括人工和天然,下同)大于等于70%;年均降水量200~400mm地區蓋度大于等

于50%;年均降水量200mm以下地區或高寒地區蓋度大于等于30%。

(2)單位面積株(叢)數

種草后未形成明顯蓋度前,單位面積成活株數(叢)大于等于規定株(叢)

數,見表4。

表4主要草類單位面積上成活株(叢)數規定表

年均降水量400mm年均降水量200至年均降水量200mm

草種類

以上地區400mm地區以下地區或高寒地區

豆科類30(株/m2)20(株/m2)15(株/m2)

禾本科類50(株/m2)35(株/m2)20(株/m2)

其他草類40(株/m2)30(株/m2)18(株/m2)

(3)年限要求

年均降水量400mm以上地區為1年,年均降水量400mm以下及高寒地區為

2年。

3.5.1.4未成林(草)驗收標準

(1)人工造林驗收標準:從造林開始起,在未達到成林年限之前,凡是喬木

和灌木,年均降水量400mm以上地區成活率大于等于85%(年均降水量400mm

以下或高寒地區為70%)。

(2)人工種草驗收標準:從種草開始,至達到種草要求年限之前,單位面積

成活株(叢)數大于等于規定株(叢)數。

(3)在以上標準中,凡達到成林(草)和未成林(草)標準要求的,即達到

生態修復種草植樹驗收標準要求,否則,為未達到。

3.5.1.5不同林草植被類型驗收標準

10

達到或未達到成林(草)年限的不同林草植被,保存率、蓋度、郁閉度等需

達到如下要求。

(1)純草型

①達到種草要求年限:分布均勻,長勢良好,總蓋度(人工和天然)大于等

于70%(年均降水量200至400mm地區為50%,年均降水量200mm以下地區

或高寒地區為30%)。

②未達到種草要求年限:分布均勻,長勢良好,單位面積成活株(叢)數達

到規定株(叢)數以上。

(2)灌木型

①成林:灌木達到成林年限,年均降水量200mm以上地區灌木蓋度大于等于

30%(年均降雨量100至200mm地區為25%,年均降雨量100mm以下地區為

20%),或灌木株數保存率大于等于80%(年均降雨量400mm以下或高寒地區為

65%),分布均勻,長勢良好。

②未成林:灌木造林后未達到成林年限,成活率大于等于85%(年均降雨量

400mm以下或高寒地區為70%)。

(3)喬木型

①成林:造林后達到成林年限,株數保存率大于等于80%(年均降水量400mm

以下和高寒地區為65%),或年均降水量400mm以上地區郁閉度大于等于0.20

(年均降水量100至400mm或高寒地區為0.15,年均降水量100mm以下地區

為0.10)。

②未成林:造林后未達到成林年限,成活率大于等于85%(年均降水量400mm

以下或高寒地區為70%)。

(4)灌草型

①成林(草):達到種草要求年限,灌草蓋度大于等于70%(年均降水量200

至400mm地區為50%,年均降水量200mm以下地區或高寒地區30%),分布均

勻,長勢良好,其中灌木蓋度不低于10%。

②未成林(草):種草植樹后未達到種草要求年限,單位面積成活株(叢)數

達到規定株(叢)數,分布均勻,長勢良好,其中灌木成活率大于等于85%(年

均降水量400mm以下或高寒地區為70%)。

(5)喬草型

11

①成林(草):達到種草要求年限,喬木和草總蓋度大于等于70%(年均降水

量200~400mm地區為50%,年均降水量200mm以下地區或高寒地區30%),草

分布均勻,長勢良好,其中喬木郁閉度不低于0.10。

②未成林(草):種草植樹后未達到種草要求年限,喬木成活率大于等于85%

(年均降水量400mm以下或高寒地區為70%),單位面積成活草株(叢)數大

于等于規定株(叢)數,草分布均勻,長勢良好。

(6)喬灌型

①成林:達到灌木成林年限,喬灌木總蓋度大于等于30%(年均降水量100

至400mm或高寒地區為25%,年均降水量100mm以下地區20%),其中喬木郁

閉度不低于0.10。

②未成林:造林后未達到灌木成林年限,喬灌木成活率大于等于85%(年均

降水量400mm以下或高寒地區為70%)。

(7)喬灌草型

①成林(草):達到種草要求年限,喬灌草總蓋度大于等于70%(年均降水量

200至400mm地區為50%,年均降水量200mm以下地區或高寒地區30%),其

中喬木郁閉度不低于0.10、灌木蓋度不低于10%。

②未成林(草):種草植樹后未達到種草要求年限,喬灌木成活率大于等于

85%(年均降水量400mm以下或高寒地區為70%),草單位面積成活株(叢)數

大于等于規定株(叢)數。

③以上林草植被混合型中,只要每種混合型中的喬、灌、草三者之一,單獨

達到了相應的純林、純草的驗收標準要求,可直接按純喬木、灌木和草的標準驗

收。

④以上林草植被類型,屬于混合型的只要喬灌草三者之一,單獨達到了相應

的驗收標準要求,可直接按純喬木、灌木和草地標準驗收。

3.5.1.6自然恢復

對于海拔高度在植被分布線以上、道路無法通行或坡度過于陡峭、裸巖邊坡,

無法覆土或雖有覆土條件,但覆土會造成更大范圍二次生態破壞,可以確定采用

自然恢復方式,按照項目設計標準驗收。

自然恢復地塊,驗收時要認真核對確定為自然恢復的理由是否客觀充分,凡

是無充分理由,必須限期進行人工恢復。

12

3.5.2小流域綜合治理

3.5.2.1小流域綜合治理分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和綜合治理項目進行驗收。

3.5.2.2水土保持林草措施驗收參考3.5.1驗收。

3.5.2.3水土保持綜合治理

參考《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驗收規范》(GB/T15773-2008)、《水土保持工程質

量評定規程》(SL336-2006)執行。

3.5.3水電站生態恢復治理工程

3.5.3.1關停退出水電站生態恢復治理要求。施工場地、施工營地平整覆土;河

道無棄渣;建筑垃圾及時清運;對水體和環境無污染;清理整治渣場、料場;按

照"一站一方案"制定生態恢復實施方案,并根據《甘肅省林業系統自然保護區生

態修復驗收辦法》(甘林護函[2017]664號)進行生態恢復驗收。

3.5.3.2保留運行的水電站生態恢復治理要求。

(1)生態流量下泄。設置生態流量永久性、無障礙泄放設施;嚴格按照省

水利廳、省生態環境廳《關于嚴格落實祁連山地區水電站最小下泄流量的通知》

(甘水河湖發[2018]189號)核定的流量值下泄生態流量,安裝引水泄水計量監

控設備;流量數據傳輸至在線監控平臺;建立生態流量下泄臺賬;逐站明確監管

責任。

(2)落實環評報告和水保方案。嚴格按照批復的《環境影響評價報告》和

《水土保持方案》落實環保、水保治理措施;環保、水保治理無漏點;對歷史遺

留的環保、水保問題列出清單,逐一進行整改并開展環境影響后評價。

3.5.3.3參考《水利部辦公廳關于印發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設施自主驗收規程

(試行)的通知》(辦水保[2018]133號),開展水電站水土保持設施自主驗收。

3.5.4草地治理、農牧區搬遷區廢舊宅基地生態修復、重點荒漠區生態治理、

農田防護林網修復和特色林業基地建設

草地治理、農牧區搬遷區廢舊宅基地生態修復、重點荒漠區生態治理、農田

防護林網修復和特色林業基地建設工程參考《甘肅省林業系統自然保護區生態修

復驗收辦法》(試行)(甘林護函[2017]664號)和3.5.1標準進行驗收。

3.5.5流域綜合治理

大于50km2的大型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參考流域水環境及其分項工程標準進

行驗收。

13

3.5.6濕地保護

濕地保護工程參考《國家濕地公園試點驗收辦法》(試行)進行驗收。

3.5.7技術支撐體系建設(監控、監測等)

依照項目設計文件,參考行業標準進行驗收。

4引用規范及標準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全國人大常委會,2010年12月25日修訂,

2011年3月1日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全國人大常委會,2014年7月29日修訂

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全國人大常委會,2014年4月24日修訂,

2015年1月1日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全國人大常委會,2016年7月2日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全國人大常委會,2016年7月2日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全國人大常委會,2017年6月27日修

訂)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全國人大常委會,2018年12月29日

修訂)

《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植物保護條例》(國務院令第687號,2017年10月7

日修訂)

《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國務院令第687號,2017年10月7

日修訂)

《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687號,2017年10月7日

修訂)

《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甘肅省人大常委會,2017年11

月30日修訂)

《甘肅省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甘肅省人大常委會,2018年9月21日修

訂)

《尾砂庫安全監督管理規定》(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2015年第78號

令,2015年7月1日施行)

14

《礦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探規范》(GB/T12719-1991)

《自然保護區類型與級別劃分原則》(GB/T14529-93)

《地下水質量標準》(GB/T14848-2017)

《封山(沙)育林技術規定》(GB/T15163-2018)

《土壤環境質量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GB15618-2018)

《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驗收規范》(GB/T15773-2008)

《造林技術規程》(GB/T15776-2016)

《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技術規范》(GB/T16453-2008)

《生態公益林建設規劃設計通則》(GB/T18337.2-2001)

《生態公益林建設技術規程》(GB/T18337.3-2001)

《生態公益林建設檢查驗收規程》(GB/T18337.4-2001)

《土地利用現狀分類》(GB/T21010-2017)

《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GB/T30600-2014)

《農用地定級規程》(GB/T28405-2012)

《農用地質量分等規程》(GB/T28407-2012)

《高標準農田建設評價規范》(GB/T33130-2016)

《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

《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T50204-2015)

《灌溉與排水工程設計規范》(GB50288-2018)

《民用建筑可靠性鑒定標準》(GB50292-2015)

《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技術標準》(GB50433-2018)

《生產建設項目水土流失防治標準》(GB/T50434-2018);

《節水灌溉工程驗收規范》GB/T50769-2012)

《生活垃圾衛生填埋處理技術規范》(GB50869-2013)

《水土保持工程調查與勘測標準》(GB/T51297-2018)

《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

《主要造林樹種苗木質量分級》(GB/T6000-1999)

《土壤環境監測技術規范》(HJ/T166-2004)

《水污染治理工程技術導則》(HJ2015-2012)

《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技術規范生態影響類》(HJ/T394-2007)

15

《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技術規范(試行)》(HJ651-2013)

《滑坡防治工程設計與施工技術規范》(DZ/T0219-2006)

《泥石流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規范》(DZ/T0220-2006)

《崩塌、滑坡、泥石流監測規范》(DZ/T0221-2006)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編制規范》(DZ/T0223-2011)

《泥石流災害防治工程設計規范》(DZ/T0239-2004)

《土地整治項目規劃設計規范》(TD/T1012-2016)

《土地整治項目驗收規程》(TD/T1013-2013)

《土地復墾方案編制規程》(TD/T1031-2011)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標準》(TD/T1033-2012)

《土地復墾質量控制標準》(TD/T1036-2013)

《土地整治項目設計設計報告編制規程》(TD/T1038-2013)

《土地整治項目工程量計算規則》(TD/T1039-2013)

《土地整治工程質量檢驗與評定規程》(TD/T1041-2013)

《土壤侵蝕分類分級標準》(SL190-2007)

《水利水電建設工程驗收規程》(SL223-2008)

《水土保持工程質量評定規程》(SL336-2006)

《生產建設項目土壤流失量測算導則》(SL773-2018)

《水利水電工程單元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評定標準》(SL631~637-2012)

《建筑變形測量規范》(JGJ8-2016)

《巖土工程監測規范》(YS5229-96)

《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NY/T2148-2012)

《造林作業設計規程》(LY/T1607-2003)

《尾礦庫安全技術規程》(AQ2006-2005)

《泥石流災害防治工程勘察規范(試行)》(T/CAGHP006-2018)

《崩塌防治工程勘查規范》(試行)(T/CAGHP011-2018)

《崩塌防治工程設計規范》(試行)(T/CAGHP032-2018)

《房屋裂縫檢測與處理技術規程》(CECS293-2011)

《國家濕地公園試點驗收辦法(試行)》(辦濕字[2010]191號)

《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設施自主驗收規程(試行)》(辦水保[2018]133號)

16

《甘肅省林業系統自然保護區生態修復驗收辦法》(試行)(甘林護函[2017]

664號)

《甘肅省地質災害治理工程驗收管理辦法》(甘國土資規[2017]2號)

上列技術規范與標準執行其修訂的最新版本。

5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1)自查自驗(Self-inspectionandacceptance)建設單位或委托施工單位或

監理單位組織開展的驗收,主要包括分部工程、單位工程、單項工程、合同段工

程的自查初驗及項目整體的自查自驗。是初步驗收的基礎。

(2)初步驗收(Acceptance)由基層項目主管單位對施工單位承擔的項目

建設目標、建設內容、實施管理,后期管護等進行的全面驗收。

(3)竣工驗收(Finalacceptance)項目主管單位或承擔單位對項目建設目

標、建設內容、實施管理,后期管護等進行的全面驗收。

(4)中間驗收(Intermediateacceptance)對單元工程、分部工程、單位工

程、單項工程完工后進行的驗收。一般由建設單位或其委托監理單位組織開展的

驗收。

(5)合同段(項目標段)工程驗收(Paragraphconstructprojectacceptance)

項目承擔單位與施工單位簽訂的合同文件所包含的工程項目完工后進行的驗收,

一般由建設單位或其委托監理單位組織開展的驗收。

(6)工程質量(Qualityofconstruction)國家和行業的有關法律、法規、技

術標準、設計文件和合同中,對工程的安全、適用、經濟、美觀、耐久等特性的

綜合要求。

(7)質量評定(Assessmentforqualityofconstruction)項目主管單位、建

設單位和質量監督單位以及項目工程的施工單位、監理單位對工程單元質量進行

的量化評價和定級。包括單元工程、分部工程、單位工程、工程項目的質量評定

和重要隱蔽工程及工程關鍵部位的質量評定。

(8)工程項目(Project)以工程建設為載體的項目,是作為被管理對象的

一次性工程建設任務。

(9)單項工程(Singleconstruction)由若干個單位工程組成,能夠獨立發

17

揮某一類功能要求的工程項單位工程,具有相同的功能特點,可以組合發揮做工

程項目

(10)單位工程(Unitconstruction)能夠獨立發揮作用,具有相應規模的

單項治理措施和較大的單項工程。

(11)分部工程(Divisionconstruction)單位工程的主要組成部分,可單獨

發揮作用,且具有獨立施工條件的工程項目。

(12)單元工程(Subdivisionconstruction)分部工程中有幾個工序、工種

完成的最小單體結構綜合體,是日常質量考核的基本單位,對分部工程安全、功

能、效益起控制作用的單元工程成為主要單元工程。

(13)重要隱蔽工程(Importantconcealedwork)對工程建設和安全運行

有較大影響的基礎、地下涵管、抗滑樁、盲溝、加固處理和地下工程等。

(14)工程關鍵部位(Keycomponentofconstruction)對工程安全和效益有

顯著影響的部位。

(15)外觀質量得分率(Scorepercentageofpresentationquality)單位工程

外觀質量實際得分占應得分數的百分率。

(16)生態系統(Ecosystem):是包括在一定時間和空間內,所有生物和非

生物之間,通過能流、碳流、信息流和營養物質循環而互相作用、互相依存的統

一整體,構成一個生態學的功能單位。生態系統可以是任何大小的復合體。

(17)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指所有來源的活的生物體中的變異性,

這些來源包括陸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態系統及其所構成的生態綜合體等,這包

含物種內部、物種之間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18)生態系統類型多樣性(Ecosystemtypediversity):指被評價區域內自

然或半自然生態系統的類型數,用于表征生態系統的類型多樣性。以群系為生態

系統的類型劃分單位。

(19)景觀/生態系統類型(Landscape/Ecosystemtype):主要指森林、灌叢、

草地、水域濕地、農用地、其它。

(20)灌叢(Shrub):指以灌木為建群層片,郁閉度大于10%,高度在2m

以下的矮林地。

(21)草地(Grassland):指以生長草本植物為主,覆蓋度在5%以上的各

類草地,包括以牧草為主的灌叢草地和郁閉度在10%以下的疏林草地和灌草地。

18

(22)農用地(Agriculturalland):指耕種農作物的土地,包括熟耕地、新

開荒地、休閑地、輪歇地、草田輪作地;耕種三年以上的灘地和灘涂。

(23)其它用地(Otherland):包括各類建設用地、農村居民點、難利用的

土地或植被覆蓋度小于5%的土地。

(24)群落結構(Communitystructure):生物群落內各種生物在時間和空

間上的配置狀況,如植物種類組成在空間上的配置構成了群落的垂直結構和水平

結構,植物種類的生命活動在時間上的差異,就導致了結構部分在時間上的相互

更替,形成了群落的時間結構。

(25)豐富程度(Richness):這里指生物個體數量的多寡,以生態學常用

的多度等級表示。

(26)植物蓋度(Plantcoverage):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的面積占地面的

比率,反映其覆蓋程度。

(27)植物多樣性(Plantdiversity):坡面人工植物群落物種數目和分配,

采用豐富度指數、多年生物種比例綜合評價。

(28)鄉土物種比例(Theproportionofnativespecies):當地物種占評價區

域所有物種數的比例,反映其適應性。

(29)景觀協調度(Landscapecoordinationdegree):指坡面人工景觀與周

圍自然景觀的協調性,根據直觀表現人為劃分;

(30)景觀美感度(Landscapeaestheticfeelingdegree):指坡面人工景觀美

學精神享受程度,根據直觀表現人為劃分。

(31)礦山地質環境(Mininggeo-environment)是指礦山建設與采礦活動

所影響到的巖石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客觀地質體。

(32)礦山地質環境問題(Mininggeo-environmentalproblems)是指受礦山

建設與采礦活動影響而產生的地質環境變異或破壞的事件。主要包括因礦產資源

勘查開采等活動造成的礦山地質災害(礦區地面塌陷、地裂縫、崩塌、滑坡,泥

石流)、含水層破壞、地形地貌景觀破壞等三大類。

(33)含水層破壞(Aquiferbreakage)是指礦山建設與采礦活動導致的地

下含水層結構改變、地下水位下降、水量減少或疏干、水質惡化等破壞現象。

(34)危巖(Unstablerock)是指被結構面切割,在外營力作用下松動變形

的巖體。

19

(35)崩塌(Rockfall)是指采礦活動造成礦區附近地質條件改變而誘發、

造成危巖失穩墜落或傾倒的一種地質現象。

(36)滑坡(Laneslineinmine)是指采礦活動造成礦區附近地質條件改變

而誘發、造成的滑坡。如采礦造成邊坡不穩定引起的滑坡,自然存在的死滑坡因

采礦復活。固體廢棄物堆置引起的滑坡等。

(37)泥石流(Minedebrisflow)是指礦山采礦廢渣堆積在山區溝谷中,

由暴雨形成的急速地表徑流激發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塊等固體碎屑物質,并有強

大沖擊力和破壞作用的特殊洪流,對人類生命財產造成的危害。

(38)地面塌陷(Groundsurfacecollapse)是指采礦活動造成礦區附近地質

條件改變而誘發、造成上覆土層塌陷成坑狀的一種地質現象。

(39)礦山地形地貌景觀破壞(Failureofminelandformsanewlandscape)

是指礦山建設與采礦活動改變了原有的地形地質條件與地貌特征,造成礦山山體

破損、山體巖石裸露、巖石松動、山體表層植被遭到破壞。

(40)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Integraterenovationofmine

geo-environmental)是指為消除礦山建設與采礦活動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和影響

而產生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而進行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活動。

(41)礦區生態環境修復(Minereclamation)對各種因采礦造成生態破壞

和環境污染的區域因地制宜地采取治理措施,使其修復到期望狀態的活動或過程。

(42)水土流失(Soilerosionandwaterloss)在水力、風力、重力及凍融等

自然營力和人類活動作用下,水土資源和土地生產能力的破壞和損失,包括土地

表層侵蝕及水的損失。

(43)水土保持(Soilandwaterconservation)防治水土流失,保護、改良

與合理利用水土資源,維護和提高土地生產力,減輕洪水、干旱和風沙災害,以

利于充分發揮水、土資源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建立良好生態環境,

支撐可持續發展的生產活動和社會公益事業。

(44)土地整治(Landconsolidationandrehabilitation)為滿足人類生產、

生活和生態的功能需要,對未利用、不合理利用、損毀和退化土地進行綜合治理

的活動,是土地開發、土地整理、土地復墾、土地修復的統稱。

(45)土地整治項目(Landconsolidationandrehabilitationproject)在一定

時間、區域、和投資范圍內,具有明確建設目標和內容的土地整治活動。

20

(46)高標準農田(Welf-facilitatedfarmland)土地平整、集中連片、設施

完備、農電配套、土壤肥沃、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

式相適應的旱澇保收、高產穩產、劃定為基本農田實行永久保護的耕地。

(47)小流域(Smallwatershed)面積不超過50km2的集水單元。

(48)小流域綜合治理(Comprehensivemanagementofsmallwatershed)以

小流域為單元,在全面規劃的基礎上,預防、治理和開發相結合,合理安排農、

林、牧等各業用地,因地制宜地布設水土保持措施,實施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植

物措施和耕作措施的最佳配置,實現從坡面到溝道、從上游到下游的全面防治,

在流域內形成完整、有效的水土流失綜合防護體系,既在總體上,又在單項措施

上能最大限度地控制水土流失,達到保護、改良和合理利用流域內水土資源和其

它自然資源,充分發揮水土保持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水土流失防治

活動。

21

附錄A

(規范性附錄)

表A.1甘肅省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工程項目竣工驗收申報表

工程名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同號:____________NO:施__________

致項目建設單位:

本申報工程項目已經按合同要求,于年月日基本完工,驗收文件也已準備就緒,特申報對本表所

列工程項目進行驗收。

施工單位(公章)

單位負責人:

申報日期:年月日

驗收階段驗收工程項目或編碼申報驗收日期備注

申報驗收

記錄

序號文件名稱

1

2

隨同報送

3

的主要驗

4

收文件

5

目錄

6

7

8

口不具備驗收條件,滿足條件再報。

口補充報送文件,內容專文通知。

口已通過審核,并即時報告建設單位組織驗收,具體事項專文通知。

監理單位

意見

監理單位:(公章)

簽證人:

簽證日期:年月日

22

表A.2甘肅省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工程項目竣工驗收申請報告書

建設

項目名稱

單位

工程設計(勘察)

地點單位

工程

施工單位

性質

工程結構

監理單位

類型

工程

開工日期年月日

規模

工程

竣工日期年月日

造價

合同編號交工日期年月日

報告書包括的工程

竣工驗收申請:

施工(建設)單位已按合同和設計圖紙(或方案)完成了該工程,并進行了自查自檢和初步驗收,竣工資料已匯集

成冊,請主管部門組織竣工驗收。特此申請

建設(建設)單位簽章施工單位簽章

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日

上級主管部門意見:

經研究,定于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進行竣工驗收,請你單位做好一切準備。

上級主管部門簽章

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日

注:簡化驗收程序的工程,沒有的項目可不填寫

23

表A.3甘肅省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工程項目竣工驗收書封面格式

甘肅省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工程

項目竣工驗收書

項目名稱

項目地址

建設單位

開工日期年月日

竣工日期年月日

驗收組織部門

驗收日期年月日

工程項目編號

24

表A.3.1甘肅省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工程項目竣工驗收書正文第一部分格式

一、治理工程基本情況

工程名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