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春全優課堂歷史選擇性必修3習題答案第13課_第1頁
2025春全優課堂歷史選擇性必修3習題答案第13課_第2頁
2025春全優課堂歷史選擇性必修3習題答案第13課_第3頁
2025春全優課堂歷史選擇性必修3習題答案第13課_第4頁
2025春全優課堂歷史選擇性必修3習題答案第13課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五單元第13課課后提能訓練【基礎鞏固】1.一戰后,協約國聲稱用民族自決的原則來處理國際問題,但實際上卻經常根據他們自己的利益違反這一原則。下列選項與之相吻合的是()A.對戰敗國德國的制裁B.確認波蘭的獨立和疆界C.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D.對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聽之任之【答案】C【解析】巴黎和會上,戰勝國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給了日本,這違反了民族自決的原則,故選C項。2.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在亞洲,出現了中國的五四運動、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等;在非洲,爆發了埃及的反英獨立運動。這表明第一次世界大戰()A.加劇各國發展不平衡趨勢B.促進了民族意識的覺醒C.使東方各國擺脫殖民統治D.改變了各國的社會性質【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在亞洲,出現了中國的五四運動、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等;在非洲,爆發了埃及的反英獨立運動”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戰促進了亞非拉國家民族意識的覺醒,推動了20世紀第一次民族民主運動高潮的到來,故選B項。3.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由殖民地人民組成的參戰軍隊就有300多萬人,參戰使他們對自己民族的解放有了堅定的信心。到20世紀60年代,非洲的民族獨立運動風起云涌,僅1960年就有17個國家獨立,這一年被稱為“非洲年”。之后,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擺脫殖民統治,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土崩瓦解。據此可知,二戰后殖民體系瓦解的主要原因是()A.殖民地人民民族意識的增強B.社會主義力量的大力支持C.殖民主義國家國力趨于衰弱D.殖民地經濟文化獲得發展【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參戰使他們對自己民族的解放有了堅定的信心”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戰增強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意識,推動了戰后民族解放運動的蓬勃發展,從而促進了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故選A項。4.《全球通史》中寫道: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不可阻擋的革命浪潮席卷諸殖民帝國,極其迅速地結束了歐洲的統治。1944——1970年間,總共有63個國家贏得了獨立。上述材料旨在說明第二次世界大戰()

A.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場浩劫B.粉碎了帝國主義稱霸世界的野心C.促進了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D.對維護世界和平產生深遠的影響【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不可阻擋的革命浪潮席卷諸殖民帝國,極其迅速地結束了歐洲的統治”“總共有63個國家贏得了獨立”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粉碎了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通過戰爭稱霸世界的野心,結束了列強通過爭奪殖民地瓜分世界的歷史,促進了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故選C項。5.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印度統治精英不同程度地接受了來自西方的自由主義、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中的一些基本價值取向,同時也注重弘揚印度傳統文化。這些做法()A.使印度直接擺脫了英國殖民統治B.表明印度的主流文化完全西化C.發展了甘地的非暴力的斗爭模式D.豐富了印度現代文化的多樣性【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二戰后,印度統治精英不同程度地接受了來自西方的一些基本價值取向,同時也弘揚印度的傳統文化,這有利于豐富印度現代文化的多樣性,故選D項。6.李光耀說“永遠不希望新加坡成為一個西方式的、自由主義的、個人主義的社會”,馬來西亞領導人也提出要以亞洲文化為基礎而非按西方標準治理國家。對此解讀合理是()A.希望擺脫西方的殖民壓迫B.應對西方文化帶來的危機C.反對西方殖民文化的入侵D.應對冷戰而倒向東方陣營【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永遠不希望新加坡成為一個西方式的、自由主義的、個人主義的社會”“要以亞洲文化為基礎而非按西方標準治理國家”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部分亞洲國家在現代化建設中突出強調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傳統來建設國家,以應對來自西方文化價值觀的挑戰,樹立本民族的文化自信,故選B項。7.下表為20世紀部分非洲國家更改國名(或翻譯)情況,這些國家改名意在()時間原國名現國名/簡稱1957年黃金海岸加納1960年法屬蘇丹馬里1985年象牙海岸科特迪瓦共和國A.爭取非洲獨立統一B.瓦解世界殖民體系C.發揚非洲傳統文化

D.擺脫殖民主義色彩【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非洲國家的原名都是殖民主義的產物,獨立后的非洲各國迫切需要擺脫殖民主義的影響,獲得國民對新獨立的國家的認同,故而更改國名,故選D項。8.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認為“戰爭讓文明更加文明”。對此,從人類文明發展的角度,下列理解準確的是()A.戰爭有利于實現人類社會的優勝劣汰B.戰爭導致了人口的減少與生產的破壞C.戰爭促進了疆域的開拓和帝國的形成D.戰爭客觀上促進了文明的碰撞與交流【答案】D【解析】從人類文明發展的角度來看,“戰爭讓文明更加文明”強調的是通過戰爭,不同文明相互碰撞、交流與重構,客觀上促進了文明的發展,故選D項。【能力提升】9.一名法國官員評論道:“參與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這17.5萬非洲士兵,在法蘭西和佛蘭德的壕溝里掘好了舊非洲的墳墓。”據此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戰()A.參戰的士兵主要來自非洲和亞洲的殖民地B.導致非洲和亞洲的世界殖民體系徹底瓦解C.喚醒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意識D.導致法國在戰后的分贓中受到不公正待遇【答案】C【解析】材料“在法蘭西和佛蘭德的壕溝里掘好了舊非洲的墳墓”強調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客觀上將自由、民主和民族獨立等思想傳播給參戰的非洲士兵,喚醒了非洲人民的民族解放意識,故C項正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戰場在歐洲,參戰的主要是歐洲人,排除A項:世界殖民體系徹底瓦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排除B項: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英、法主導簽訂了《凡爾賽條約》,建立了凡爾賽體系和國際聯盟,法國獲得大量權益,并未受到不公正待遇,排除D項。10.當歐洲“革命圈”閃閃發光之時,兩次世界大戰期間亞非拉也奏響了“民族曲”,并在殖民地、半殖民地震撼了帝國主義的后方。這場運動()A.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B.摧毀了世界殖民體系C.瓦解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D.建立了一系列社會主義國家【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兩次世界大戰期間,亞非拉人民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爭取和推動民族獨立的進步運動,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動搖了世界殖民體系,故選A項。11.學者金重遠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進步文化和反動文化之間的一場大搏斗。……因為戰爭會給文化造成破壞,然而正是通過戰火的提煉,人類的文化得以凈化和升

華,進入一個新境界。”該學者意在強調現代戰爭()A.給文化帶來割裂與沖擊B.對文明發展產生雙重作用C.導致世界文化發展中斷D.推動了文化的交流與交融【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戰爭會給文化造成破壞”“通過戰火的提煉,人類的文化得以凈化和升華”可知,戰爭對文化既有破壞的一面,也客觀上促進了文化的發展,所以該學者意在強調現代戰爭對文明發展產生雙重作用,故選B項。12.二戰后,英屬殖民地基本通過和平談判實現了獨立,且獨立后與宗主國大都保持了較為密切的關系:大多數法屬殖民地通過和平方式也取得了獨立;荷、比、葡三國的殖民地經過漫長而激烈的斗爭后也獲得了獨立。這主要反映了()A.西歐殖民勢力大勢已去B.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C.世界殖民體系已經崩潰D.暴力革命是主要斗爭方式【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二戰后,英、法、荷、比、葡等歐洲國家的實力和國際地位大大下降,其海外殖民地通過和平或暴力方式,紛紛獨立,這主要反映了西歐殖民勢力大勢已去,故選A項。13.王斯德在《世界通史》中寫道:“以美國為中心的當代資本主義體系建立在高度發達的科學技術基礎上,資本的流動和世界市場的拓展不再局限于原來的領土范疇,而是更多地表現出超地域的全球網絡特征,在這種條件下,對世界經濟的控制已不需要以有形的殖民地為前提。”材料說明二戰后世界殖民體系崩潰的原因是()A.二戰中反法西斯聯盟樹立民族自決的原則B.現代工業的新發展超越了殖民主義舊形式C.二戰后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普遍衰落D.二戰后兩大陣營對峙格局有利于民族獨立【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二戰后資本主義和現代工業文明的新發展更多地表現出全球化趨勢,對世界市場的需求已經超越了殖民主義的舊形式,這是導致世界殖民體系崩潰的原因,故B項正確;民族自決原則在一戰后就已經明確提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普遍衰落和兩大陣營的對峙也是世界殖民體系崩潰的原因,但材料中沒有體現,故A、C、D三項錯誤。14.“西方文化在繼續沖擊著這個古老而又年輕的國家。印度文化的生命力是極其頑強的。在社會現代化的過程中,它的根本絕不會喪失,它也絕不會迷失自我。印度業已開展的經濟改革在加速國家的發展,但它走向現代化的道路似乎還很漫長。”據此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印度文化的顯著特征是()A.以經濟領域的改革為目標

B.注意發揚儒家文化的精華C.繼續反抗英國的殖民文化D.融合本土文化與西方文化【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西方文化在繼續沖擊著這個古老而又年輕的國家”“它的根本絕不會喪失,它也絕不會遮失自我”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自被西方列強侵略殖民以來,印度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仍保留了本土文化,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印度形成了當地民族文化與西方文化相結合的新文化,故選D項。15.非洲加納、坦桑尼亞等一些國家獨立后,借鑒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某些具有科學和技術價值的因素”,將其“像嫁接嫩枝一樣,移植到具有黑人特性的粗大樹干上”。結果,這種選擇“不盡人意,甚至出現混亂現象”。材料說明這些非洲國家()A.原宗主國主導現代化進程B.發展道路受制于國際局勢C.區域經濟集團化進程加速D.傳統與現代文明融合艱難【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非洲一些國家獨立后,將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某些合理經驗與傳統非洲文明相結合,但結果不盡人意,說明非洲傳統文明與現代文明的強烈沖突和艱難融合,故D項正確;材料現象出現于非洲國家獨立后,原宗主國不再主導其現代化進程,排除A項;材料反映出這些非洲國家的發展道路受制于國內因素,排除B項;材料強調非洲國家的道路選擇,沒有涉及區域經濟集團化,排除C項。16.有學者認為,二戰后的現代化過程中,“泛西方化”是指西方文化內部資本主義的實現與資本主義的批判這對基本矛盾通過“海洋途徑”(在一些非西方國家衍生出一種畸形殖民資本主義形態)和“大陸途徑”(使另一些非西方國家從封建制度和殖民體制下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形成兩大陣營的對壘。該學者意在強調()A.美蘇兩種意識形態的對壘B.世界現代化進程深受西方文化影響C.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確立D.世界各民族的獨立沖擊了西方文明【答案】B【解析】該學者意在強調二戰后的現代化進程中,非西方國家面臨著“泛西方化”的兩種不同發展路徑的影響和選擇,通過“海洋途徑”和“大陸途徑”,非西方國家分別走向了不同的社會發展模式,但不管哪種模式,都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故選B項。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919年初,巴黎和會召開時,胡志明代表在法國的越南愛國者,向各國代表團提出了著名的各民族權利的八項要求,要求法國政府承認越南民族的自由、民主、平等和自決權。但是,巴黎和會并不理睬殖民地人民的獨立要求,胡志明認識到要贏得真正的獨立和自由,被壓迫民族首先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越南人必須自我解放。1920年,胡志明在法國加入共產黨,成為越南的第一個共產黨人。

————夏景才等《世界現代史人物傳(下)》材料二我對于這個一錯再錯,以袒護它的罪惡的政府,斷不能再有什么尊敬和愛護。政府一定要有悔過的日子。因此,我起來提倡不合作運動,這運動是那一般要與政府斷絕關系的人要實行的。而倘若沒有暴動發生,則它將使政府收回它的成命并痛悔它的錯誤。(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胡志明向巴黎和會的各國代表團提出八項要求的原因。此后,胡志明在民族獨立的問題上有什么進步?(2)材料二中的“我”是誰?簡要評價他所領導的這場運動。【答案】(1)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戰使民族自決原則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廣泛傳播,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識普遍覺醒。進步:胡志明認識到要贏得真正的獨立和自由,被壓迫民族首先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越南人必須自我解放。(2)“我”:甘地。評價:積極————打擊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增強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運動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反映了印度人民要求獨立的愿望,促進了印度人民的團結,為印度的獨立奠定了基礎。消極————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把民族獨立運動局限在非暴力的框架內,影響了民族獨立運動的進一步發展,反映了印度民族資產階級在反帝斗爭中的動搖性和妥協性。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1839年,英國政府開始改變帝國政策,向英聯邦轉型。二戰后,在新的國際形勢下,轉型力度繼續加強,于是便有了20世紀40年代后期的第一次非殖民化高潮,在此期間出現了一批新興的民主共和國。法屬印度支那殖民地的民族主義者深受鼓舞,于1954年成立民族解放陣線,開展武裝斗爭,給法軍以沉重的打擊。在20世紀50年代后期建立了一批民族獨立國家,其中一部分選擇了社會主義制度,由此形成第二次非殖民化高潮。而法屬阿爾及利亞的民族解放運動又給予英屬黃金海岸人民以巨大支持,1957年,加納共和國成立,并成為英聯邦的第9個成員國和聯合國的第81個成員國。人民大會黨組織新政府,恩克魯瑪出任獨立后的首任總理,這是在非洲的英屬殖民地中第一個贏得獨立的國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