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下學期高二生物滬科版期中必刷常考題之生態系統運行離不開信息傳遞_第1頁
2024-2025學年下學期高二生物滬科版期中必刷常考題之生態系統運行離不開信息傳遞_第2頁
2024-2025學年下學期高二生物滬科版期中必刷常考題之生態系統運行離不開信息傳遞_第3頁
2024-2025學年下學期高二生物滬科版期中必刷常考題之生態系統運行離不開信息傳遞_第4頁
2024-2025學年下學期高二生物滬科版期中必刷常考題之生態系統運行離不開信息傳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44頁(共44頁)2024-2025學年下學期高二生物滬科版(2020)期中必刷常考題之生態系統運行離不開信息傳遞一.選擇題(共12小題)1.(2025?武漢模擬)科學家研究蛙科和蟾蜍科的105個物種,依據其生活的環境,分為流水類群和靜水類群。通過分析不同物種的鳴聲信號,發現流水類群的鳴聲頻率更高,以利于它們在噪音環境中高效傳播信號。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流水類群和靜水類群是兩個不同的群落 B.蛙科和蟾蜍科動物的鳴聲頻率屬于行為信息 C.流水類群的鳴聲頻率較高是對噪音環境的適應 D.靜水類群的個體間不存在地理隔離,但存在生殖隔離2.(2025?五華區校級開學)為探究昆蟲之間的信息傳遞方式,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做了如下實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組別123操作將雌蛾放置于透氣籠子中將放置過雌蛾的濾紙置于透氣籠子中將雌蛾放置于不透氣籠子中結果有雄蛾飛來交配有雄蛾飛來交配①A.①處應為沒有雄蛾飛來交配 B.空氣可作為傳播雌蛾發出的信息的信道 C.該實驗證明該種蛾通過性外激素進行交流 D.該實驗說明生物種群的繁衍離不開信息傳遞3.(2024秋?武昌區期末)夏季黃昏,雄蚊集群在空中飛舞,吸引雌蚊飛入后求偶交配,這種現象稱為“婚飛”。科學家研究了“生物鐘基因、光照和環境溫度對按蚊的性信息素合成、婚飛和交配的調控”,結果如圖所示,圖中字母代表相關基因。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按蚊求偶交配依靠物理信息、化學信息和行為信息 B.當環境溫度處于27﹣34℃之間,按蚊就可以婚飛 C.CYC和CLY受光信號調控的同時也調控desatl的表達 D.圖中虛線框內所涉及的調節方式屬于負反饋調節4.(2025?朝陽區校級開學)信息傳遞影響生物的生長、發育、繁殖,以及取食、居住、社會行為等,下面是與動物信息傳遞有關的一些實例:①雌松葉蜂放入籠中置于田間,可招引11000只雄松葉蜂②非洲鴕鳥半蹲半坐不斷搖晃身體,并把翼、尾羽輪番展示給雌鳥③工蜂分泌的異戊酸乙酯,刺激工蜂聚集、擺出攻擊姿勢④海豚利用超聲波進行捕食、探路、定位和躲避天敵⑤兔子通過草的“綠色”搜尋食物,通過氣味辨別和攝取食物⑥雄孔雀消耗大量能量展開五彩斑斕的尾巴取得繁殖的機會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①③的信息類型相同,能調節種間關系,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 B.③⑤均說明生物可以通過多種信息類型進行信息傳遞 C.②⑥行為大量耗能可能有利于雄性優勝劣汰,使產生的后代生存力更強 D.①④⑤說明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離不開信息傳遞5.(2025?張家口開學)下列關于生態系統的信息傳遞功能的有關敘述錯誤的是()A.“燕燕于飛,差池其羽”“燕燕于飛,上下其音”(《詩經?國風》),燕子表達的是行為信息 B.信息傳遞過程中應具備信息源、信道和信息受體三個要素 C.生物之間的信息傳遞不只存在于同種生物之間,也發生在不同種生物之間 D.人工釋放性外激素誘殺雄蟲屬于生物防治6.(2025?廣西模擬)紅腹錦雞為一雄多雌制,主要取食植物種子,當雄鳥向雌鳥求愛時,雄鳥一邊低鳴一邊繞雌鳥轉圈或往返疾奔,靠近雌鳥的翅膀稍稍壓低,另一側的翅膀翹起,五彩斑斕的羽毛都展現在雌鳥面前。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秦嶺地區的紅腹錦雞構成一個種群 B.適當增大雄性的比例有助于種群數量的增長 C.求偶過程中信息傳遞類型為行為信息和物理信息 D.群落中不存在和紅腹錦雞生態位完全相同的其他生物7.(2025?聊城開學)蚜蟲依靠植物的汁液生活。當蚜蟲種群遇到天敵時,最早發現敵害的蚜蟲擺動肢體,及時釋放出報警信息素,同類接到信息后紛紛逃離;這種信息素還可給螞蟻(取食蚜蟲分泌的蜜露)通風報信,促使其迅速搜尋并團團圍住蚜蟲的天敵,以保護蚜蟲。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該實例涉及的信息種類有行為信息和化學信息 B.蚜蟲與植物、螞蟻之間的種間關系分別是捕食、互利共生 C.信息可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 D.農業生產中,利用蚜蟲的信息素驅趕蚜蟲或誘捕螞蟻屬于生物防治8.(2025?小店區校級開學)信息傳遞是生態系統的重要功能之一,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燕燕于飛,差池其羽”“燕燕于飛,上下其音”,燕子表達的是物理信息 B.信息傳遞只能發生在生物個體或群體之間,往往是雙向的 C.當日照時間達到一定長度時植物才能開花,體現了種群繁衍離不開信息傳遞 D.對植物自身生命活動起調節作用的植物激素是信息分子,屬于生態系統信息傳遞中的化學信息9.(2025?濟南開學)科研人員發現,蚜蟲吸食葉片汁液時會誘導煙草釋放揮發性化合物(VOC),周圍植物感知VOC后會產生防御反應,使蚜蟲不再喜食其葉片汁液。攜帶植物病毒的蚜蟲吸食煙草葉片汁液時,VOC釋放減少,周圍植物對蚜蟲的防御能力降低。根據該研究結果分析,以下敘述正確的是()A.被蚜蟲危害的煙草向周圍植物傳遞物理信息 B.病毒與植物、病毒與蚜蟲之間均為寄生關系 C.相比未攜帶病毒的蚜蟲,攜帶病毒的蚜蟲侵害植物時更能提高周圍植物的防御反應 D.信息傳遞能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進而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10.(2025?科右前旗校級開學)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離不開信息傳遞;生物種群的繁衍,也離不開信息的傳遞。下列關于生態系統信息傳遞的敘述,正確的是()A.蝙蝠通過發出聲波對目標進行“回聲定位”,利用的是化學信息 B.生態系統中的信息傳遞都是沿食物鏈、食物網進行的 C.信息傳遞對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具有重要作用 D.生態系統中各種類型的信息傳遞一定是單向進行的11.(2025?平江縣校級開學)下列現象不能體現“信息能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這個觀點的是()A.蝙蝠通過自身發出的聲波,對被捕食者進行“回聲定位” B.狼根據鹿留下的氣味去捕鹿 C.當光照時間達到一定長度時植物才能開花 D.云杉根的分泌物使玫瑰不能很好地生長12.(2025?佛山一模)研究表明,地下的真菌網絡可以連接不同植物的根部,幫助植物之間進行信息傳遞。當一棵植物受到機械損傷時,該信息可以通過真菌網絡傳遞給周圍的其他植物。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生態系統中信息傳遞具有調節生物種間關系的作用 B.不同植物之間通過真菌網絡傳遞信息不受距離限制 C.植物之間可能通過真菌網絡傳遞關于病蟲害等其他方面的信息 D.若切斷與地下真菌網絡的聯系,植物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可能會下降二.解答題(共3小題)13.(2024秋?酒泉期末)濕地生物多樣性豐富,可調節水質和小氣候,滯留沉積物、有毒物等,被稱為“地球之腎”。建立人工濕地公園是解決城市水污染的一種有效途徑。圖1是人工濕地處理城市污水的示意圖,其中甲、乙、丙代表濕地生態系統的三種成分;圖2表示該人工濕地能量流動過程中部分環節涉及的能量流動值(單位為:kJ?m﹣2?a﹣1)。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圖1中,碳元素是以的形式從丙進入甲的,圖2中的A代表的是,流入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為(用文字表述)。(2)人工濕地中從湖岸到湖心依次生長著蘆葦、浮萍和狐尾藻等生物,這體現了群落的結構。濕地中植物的“綠色”和“花香”可以吸引昆蟲傳粉,這分別是信息,體現了生態系統中信息傳遞的作用是。(3)為保護濕地的生物多樣性,我國已建立多個濕地自然保護區,這屬于保護。14.(2025?上杭縣校級開學)白頸長尾雉是我國特有的鳥類,主要棲息于海拔1千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區的闊葉林、混交林和針葉林,冬季有時會到海拔500米左右的灌木叢地帶活動。回答下列問題:(1)白頸長尾雉多活動于森林茂密的地帶。若白頸長尾雉棲息生境遭到很大破壞,破碎化嚴重,則白頸長尾雉的種群數量會,其原因是。(2)白頸長尾雉喜集群,常呈3~8只小群活動,覓食時若觀察到敵害,則馬上振動翅膀,同時發出尖銳的叫聲,以提醒同伴。白頸長尾雉在這個過程中屬于(填“信息源”“信息受體”或“信息源和信息受體”),白頸長尾雉上述行為的意義是。(3)樣線法是一種用于研究特定區域內生物分布和數量的生態學調查方法。研究人員采用樣線法調查白頸長尾雉的種群密度。在調查過程中,研究人員以一定的速度步行觀察,并借助望遠鏡記錄樣線兩側各50米范圍內發現的白頸長尾雉的數量。此調查在研究區域內的不同地點多次重復進行,最后對所有調查數據進行平均值計算,以獲得白頸長尾雉的種群密度。①若研究人員在調查區域內隨機選取了3條樣線,長度均為2km,記錄數據分別為7只、5只、12只,則該區域白頸長尾雉的種群密度約為只?km﹣2。②有觀點認為,在白頸長尾雉的自然棲息地,采用樣線法調查白頸長尾雉的種群密度時,應該選擇視野開闊的區域,該觀點是否正確?(填“正確”或“錯誤”),理由是。15.(2025?平江縣校級開學)利用稻田水面養魚,既可獲得魚產品,又可使水稻增產。為了解“稻田養魚”種養模式對稻田雜草種類的影響,研究人員設置“稻田養魚”和“水稻單一種植”兩種模式,連續3年調查水稻田雜草的物種數,結果如圖所示。回答下列問題。(1)水稻田里,不同深度的水中分布著不同的生物,這體現了群落的結構。(2)調查期間(填“能”或“不能”)向水稻田噴灑除草劑,原因是。(3)根據調查結果分析,區雜草的物種數較多。利用魚吃掉稻田中的害蟲和雜草屬于防治。魚清除了害蟲和雜草,減少了競爭,使能量更多地流向水稻,從而提高了水稻產量。(4)魚主要依賴視覺發現食物,同時通過嗅覺確定食物的位置。魚覓食的過程包含了生態系統的信息傳遞。

2024-2025學年下學期高二生物滬科版(2020)期中必刷常考題之生態系統運行離不開信息傳遞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題號1234567891011答案CCBCABBCDCC題號12答案B一.選擇題(共12小題)1.(2025?武漢模擬)科學家研究蛙科和蟾蜍科的105個物種,依據其生活的環境,分為流水類群和靜水類群。通過分析不同物種的鳴聲信號,發現流水類群的鳴聲頻率更高,以利于它們在噪音環境中高效傳播信號。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流水類群和靜水類群是兩個不同的群落 B.蛙科和蟾蜍科動物的鳴聲頻率屬于行為信息 C.流水類群的鳴聲頻率較高是對噪音環境的適應 D.靜水類群的個體間不存在地理隔離,但存在生殖隔離【考點】信息的種類、特點及其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物種的概念隔離與物種形成;群落的主要類型.【專題】正推法;種群和群落;生態系統;理解能力.【答案】C【分析】種群指在一定時間內占據一定空間的同種生物的所有個體。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區域內,相互之間具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各種生物的總和。生態系統是指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范圍內,在各種生物之間以及生物群落與其無機環境之間,通過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而相互作用的一個統一整體。【解答】解:A、群落是指在一定時間內一定空間內上的分布各物種的種群集合。流水類群和靜水類群是蛙科和蟾蜍科105個物種依據生活環境的分類,它們都屬于同一群落,并非兩個不同的群落,A錯誤;B、生態系統中的信息種類包括物理信息、化學信息和行為信息等。物理信息是指生態系統中的光、聲、溫度、濕度、磁力等,通過物理過程傳遞的信息。蛙科和蟾蜍科動物的鳴聲頻率是通過聲音這種物理過程傳遞的信息,屬于物理信息,而不是行為信息,B錯誤;C、流水類群生活在噪音環境中,其鳴聲頻率更高,這樣的特征有利于它們在噪音環境中高效傳播信號,以便更好地進行種內交流等活動,這是對其所處噪音環境的一種適應,C正確;D、靜水類群的個體生活在相同的靜水區域,不存在地理隔離。同時,它們屬于蛙科和蟾蜍科的物種,不同物種間存在生殖隔離,但同一類群(靜水類群)內的個體如果是同一物種,不存在生殖隔離,D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群落和生態系統的相關內容,要求學生能運用所學的知識正確作答。2.(2025?五華區校級開學)為探究昆蟲之間的信息傳遞方式,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做了如下實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組別123操作將雌蛾放置于透氣籠子中將放置過雌蛾的濾紙置于透氣籠子中將雌蛾放置于不透氣籠子中結果有雄蛾飛來交配有雄蛾飛來交配①A.①處應為沒有雄蛾飛來交配 B.空氣可作為傳播雌蛾發出的信息的信道 C.該實驗證明該種蛾通過性外激素進行交流 D.該實驗說明生物種群的繁衍離不開信息傳遞【考點】信息的種類、特點及其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專題】正推法;生態系統;理解能力.【答案】C【分析】信息傳遞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1)個體: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離不開信息的作用。(2)種群:生物種群的繁衍,離不開信息傳遞。(3)群落和生態系統:能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解答】解:A、組別3的處理是將雌蛾放置于不透氣籠子中,則無法將信息進行傳遞,故①處應為沒有雄蛾飛來交配,A正確;B、該化學物質通過空氣傳播,所以空氣可以作為在該信息流中的信道,B正確;C、1組和2組對照說明雌蛾分泌的應是某種物質,但不能說明是性外激素,C錯誤;D、該實驗對象是雄蛾和雌蛾,說明生物種群的繁衍離不開信息傳遞,D正確。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信息傳遞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3.(2024秋?武昌區期末)夏季黃昏,雄蚊集群在空中飛舞,吸引雌蚊飛入后求偶交配,這種現象稱為“婚飛”。科學家研究了“生物鐘基因、光照和環境溫度對按蚊的性信息素合成、婚飛和交配的調控”,結果如圖所示,圖中字母代表相關基因。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按蚊求偶交配依靠物理信息、化學信息和行為信息 B.當環境溫度處于27﹣34℃之間,按蚊就可以婚飛 C.CYC和CLY受光信號調控的同時也調控desatl的表達 D.圖中虛線框內所涉及的調節方式屬于負反饋調節【考點】信息的種類、特點及其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專題】模式圖;種群和群落;生態系統;理解能力.【答案】B【分析】1、生態系統中的信息的種類有:物理信息:光、聲、溫度、濕度、磁力等。如蜘蛛網的振動頻率,蝙蝠發出的超聲波。化學信息:通過化學物質傳遞,如動物的性外激素,信息素等。行為信息:通過動物特殊行為的傳遞,如蜜蜂跳舞、孔雀開屏等。2、食物鏈中各營養級之間的捕食關系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不可逆轉,故能量流動是單向的。【解答】解:A、據圖可知,雄性按蚊在吸引雌蚊交配的過程中,環境溫度需處于27﹣34℃之間,有性信息素的釋放和婚飛行為,分別屬于物理信息、化學信息、行為信息,A正確;B、當環境溫度處于27﹣34℃之間,且處于黃昏時按蚊才可以婚飛,B錯誤;CD、圖中虛線框內表示基因CYC和CLY控制合成CYC和CLY蛋白,進而促進per、tim、desat1基因表達,而per、tim蛋白的表達又會抑制CYC和CLY基因的表達,故該方式為負反饋調節,CD正確。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生態系統、種群與群落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是解答本題的關鍵。4.(2025?朝陽區校級開學)信息傳遞影響生物的生長、發育、繁殖,以及取食、居住、社會行為等,下面是與動物信息傳遞有關的一些實例:①雌松葉蜂放入籠中置于田間,可招引11000只雄松葉蜂②非洲鴕鳥半蹲半坐不斷搖晃身體,并把翼、尾羽輪番展示給雌鳥③工蜂分泌的異戊酸乙酯,刺激工蜂聚集、擺出攻擊姿勢④海豚利用超聲波進行捕食、探路、定位和躲避天敵⑤兔子通過草的“綠色”搜尋食物,通過氣味辨別和攝取食物⑥雄孔雀消耗大量能量展開五彩斑斕的尾巴取得繁殖的機會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①③的信息類型相同,能調節種間關系,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 B.③⑤均說明生物可以通過多種信息類型進行信息傳遞 C.②⑥行為大量耗能可能有利于雄性優勝劣汰,使產生的后代生存力更強 D.①④⑤說明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離不開信息傳遞【考點】信息的種類、特點及其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專題】正推法;生態系統;理解能力.【答案】C【分析】生態系統中信息的種類:(1)物理信息:生態系統中的光、聲、溫度、濕度、磁力等,通過物理過程傳遞的信息,如蜘蛛網的振動頻率。(2)化學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動中,產生了一些可以傳遞信息的化學物質,如植物的生物堿、有機酸,動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為信息:動物的特殊行為,對于同種或異種生物也能夠傳遞某種信息,如孔雀開屏。【解答】解:A、①③涉及的都是化學信息,但都只能在種內發揮作用,A錯誤;B、③涉及化學信息,⑤中涉及的有物理信息和化學信息,B錯誤;C、②⑥大量耗能的行為使獲勝者都是強壯的個體,這樣產生的后代生存力更強,C正確;D、①說明生物種群的繁衍離不開信息的傳遞,④⑤可以說明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離不開信息傳遞,D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信息傳遞等知識點,意在考查學生對相關生態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5.(2025?張家口開學)下列關于生態系統的信息傳遞功能的有關敘述錯誤的是()A.“燕燕于飛,差池其羽”“燕燕于飛,上下其音”(《詩經?國風》),燕子表達的是行為信息 B.信息傳遞過程中應具備信息源、信道和信息受體三個要素 C.生物之間的信息傳遞不只存在于同種生物之間,也發生在不同種生物之間 D.人工釋放性外激素誘殺雄蟲屬于生物防治【考點】信息的種類、特點及其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專題】正推法;生態系統;理解能力.【答案】A【分析】生態系統中的信息的種類有:物理信息:光、聲、溫度、濕度、磁力等。如蜘蛛網的振動頻率,蝙蝠發出的超聲波。化學信息:通過化學物質傳遞,如動物的性外激素,信息素等。行為信息:通過動物特殊行為的傳遞,如蜜蜂跳舞、孔雀開屏等。【解答】解:A、“燕燕于飛,差池其羽”,燕子飛行姿態屬于行為信息;“燕燕于飛,上下其音”,聲音屬于物理信息,并非都為行為信息,A錯誤;B、信息傳遞需有信息源產生信息,經信道傳輸,由信息受體接收,具備信息源、信道和信息受體三要素,B正確;C、生物間信息傳遞既在同種生物間,像蜜蜂舞蹈通訊,也在不同種生物間,如植物花香吸引昆蟲傳粉,C正確;D、人工釋放性外激素誘殺雄蟲,借助昆蟲信息傳遞減少害蟲數量,屬生物防治,D正確。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生態系統的信息傳遞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對信息傳遞類型、要素及應用的理解和掌握情況。6.(2025?廣西模擬)紅腹錦雞為一雄多雌制,主要取食植物種子,當雄鳥向雌鳥求愛時,雄鳥一邊低鳴一邊繞雌鳥轉圈或往返疾奔,靠近雌鳥的翅膀稍稍壓低,另一側的翅膀翹起,五彩斑斕的羽毛都展現在雌鳥面前。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秦嶺地區的紅腹錦雞構成一個種群 B.適當增大雄性的比例有助于種群數量的增長 C.求偶過程中信息傳遞類型為行為信息和物理信息 D.群落中不存在和紅腹錦雞生態位完全相同的其他生物【考點】信息的種類、特點及其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種群的數量特征;群落的季節性和生態位.【專題】正推法;種群和群落;理解能力.【答案】B【分析】種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區域的同種生物全部個體的集合;生態位是指一個種群在生態系統中,在時間空間上所占據的位置及其與相關種群之間的功能關系與作用。【解答】解:A、在一定區域內,同種生物的所有個體構成種群,秦嶺地區的紅腹錦雞構成一個種群,A正確;B、紅腹錦雞為一雄多雌制,適當增大雌性的比例有助于種群數量的增長,而不是增大雄性比例,B錯誤;C、當雄鳥向雌鳥求愛時,“一邊低鳴一邊繞雌鳥轉圈或往返疾奔,靠近雌鳥的翅膀稍稍壓低,另一側的翅膀翹起”屬于行為信息;“五彩斑斕的羽毛”屬于物理信息,C正確;D、生態位是一個物種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處空間位置、資源利用情況及與其他物種關系等。自然界資源通常是有限的,當兩個物種生態位發生重疊時,必然會發生種間競爭,當生態位完全重疊時,重疊的生態位會被在競爭中占有優勢的物種占有,故群落中不存在和紅腹錦雞生態位完全相同的其他生物,D正確。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種群、群落、生態系統等相關知識點,意在考查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和熟練應用的能力。7.(2025?聊城開學)蚜蟲依靠植物的汁液生活。當蚜蟲種群遇到天敵時,最早發現敵害的蚜蟲擺動肢體,及時釋放出報警信息素,同類接到信息后紛紛逃離;這種信息素還可給螞蟻(取食蚜蟲分泌的蜜露)通風報信,促使其迅速搜尋并團團圍住蚜蟲的天敵,以保護蚜蟲。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該實例涉及的信息種類有行為信息和化學信息 B.蚜蟲與植物、螞蟻之間的種間關系分別是捕食、互利共生 C.信息可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 D.農業生產中,利用蚜蟲的信息素驅趕蚜蟲或誘捕螞蟻屬于生物防治【考點】信息的種類、特點及其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群落中生物的種間關系.【專題】正推法;種群和群落;理解能力.【答案】B【分析】1、生態系統中信息的種類(1)物理信息:生態系統中的光、聲、溫度、濕度、磁力等,通過物理過程傳遞的信息,如蜘蛛網的振動頻率。(2)化學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動中,產生了一些可以傳遞信息的化學物質,如植物的生物堿、有機酸,動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為信息:動物的特殊行為,對于同種或異種生物也能夠傳遞某種信息,如孔雀開屏。2、信息傳遞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1)個體: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離不開信息的傳遞。(2)種群:生物種群的繁衍,離不開信息的傳遞。(3)群落和生態系統:能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以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解答】解;A、最早發現敵害的蚜蟲擺動肢體,這屬于行為信息;蚜蟲釋放報警信息素,屬于化學信息,所以該實例涉及行為信息和化學信息,A正確;B、蚜蟲依靠植物的汁液生活,蚜蟲與植物是寄生關系,并非捕食關系;蚜蟲分泌蜜露供螞蟻取食,螞蟻保護蚜蟲,蚜蟲與螞蟻是互利共生關系,B錯誤;C、信息素調節了蚜蟲與天敵、蚜蟲與螞蟻之間的種間關系,維持了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C正確;D、利用蚜蟲的信息素驅趕蚜蟲或誘捕螞蟻,減少了化學農藥的使用,屬于生物防治,D正確。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生態系統的信息傳遞,要求學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夠結合題干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分析應用。8.(2025?小店區校級開學)信息傳遞是生態系統的重要功能之一,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燕燕于飛,差池其羽”“燕燕于飛,上下其音”,燕子表達的是物理信息 B.信息傳遞只能發生在生物個體或群體之間,往往是雙向的 C.當日照時間達到一定長度時植物才能開花,體現了種群繁衍離不開信息傳遞 D.對植物自身生命活動起調節作用的植物激素是信息分子,屬于生態系統信息傳遞中的化學信息【考點】信息的種類、特點及其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專題】正推法;生態系統;理解能力.【答案】C【分析】生態系統中的信息傳遞作用有:①生命活動正常進行離不開信息的作用;②生物種群的繁衍離不開信息的傳遞;③調節生物種間關系,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解答】解:A、“燕燕于飛,差池其羽”(視覺)“燕燕于飛,上下其音”(聽覺),燕子表達的有行為信息和物理信息,A錯誤;B、信息傳遞不僅能發生在生物個體或群體之間,還能在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進行,B錯誤;C、當日照時間達到一定長度時植物才能開花,植物開花進行繁殖,體現了生物種群的繁衍離不開信息的傳遞,C正確;D、生態系統信息傳遞是發生在不同生物個體之間或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的,植物激素是對植物自身生命活動起調節作用,作用于植物自身細胞等,不屬于生態系統信息傳遞中的化學信息,D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了生態系統中信息的種類、特點及其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等知識點,意在考查學生對生態系統信息傳遞概念及應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9.(2025?濟南開學)科研人員發現,蚜蟲吸食葉片汁液時會誘導煙草釋放揮發性化合物(VOC),周圍植物感知VOC后會產生防御反應,使蚜蟲不再喜食其葉片汁液。攜帶植物病毒的蚜蟲吸食煙草葉片汁液時,VOC釋放減少,周圍植物對蚜蟲的防御能力降低。根據該研究結果分析,以下敘述正確的是()A.被蚜蟲危害的煙草向周圍植物傳遞物理信息 B.病毒與植物、病毒與蚜蟲之間均為寄生關系 C.相比未攜帶病毒的蚜蟲,攜帶病毒的蚜蟲侵害植物時更能提高周圍植物的防御反應 D.信息傳遞能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進而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考點】信息的種類、特點及其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群落中生物的種間關系.【專題】正推法;生態系統;理解能力.【答案】D【分析】生態系統中的信息的種類有:物理信息:光、聲、溫度、濕度、磁力等。如蜘蛛網的振動頻率,蝙蝠發出的超聲波。化學信息:通過化學物質傳遞,如動物的性外激素,信息素等。行為信息:通過動物特殊行為的傳遞,如蜜蜂跳舞、孔雀開屏等.【解答】解:A、被蚜蟲危害的煙草釋放揮發性化合物VOC,向周圍植物傳遞的是化學信息,A錯誤;B、病毒與植物是寄生關系,但題干未體現病毒與蚜蟲的寄生關系,B錯誤;C、攜帶植物病毒的蚜蟲吸食煙草葉片汁液時,VOC釋放減少,周圍植物對蚜蟲的防御能力降低,說明相比未攜帶病毒的蚜蟲,攜帶病毒的蚜蟲危害植物時更能降低周圍植物的防御反應,C錯誤;D、煙草釋放VOC,周圍植物感知后產生防御反應,體現了信息傳遞能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進而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D正確。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了生態系統中信息的種類、生物種間關系以及信息傳遞的作用等知識點,意在考查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以及對題干信息的分析處理能力。10.(2025?科右前旗校級開學)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離不開信息傳遞;生物種群的繁衍,也離不開信息的傳遞。下列關于生態系統信息傳遞的敘述,正確的是()A.蝙蝠通過發出聲波對目標進行“回聲定位”,利用的是化學信息 B.生態系統中的信息傳遞都是沿食物鏈、食物網進行的 C.信息傳遞對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具有重要作用 D.生態系統中各種類型的信息傳遞一定是單向進行的【考點】信息的種類、特點及其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專題】正推法;生態系統;理解能力.【答案】C【分析】生態系統中信息的類型:1、物理信息:生態系統中的光、聲顏色、溫度、濕度、磁力等,通過物理過程傳遞的信息;2、化學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動過程中,產生的一些可以傳遞信息的化學物質;3、行為信息:是指某些動物通過某些特殊行為,在同種或異種生物間傳遞的某種信息。【解答】解:A、蝙蝠通過發出聲波對目標進行“回聲定位”,這是利用聲波進行的定位,屬于物理信息,而非化學信息,A錯誤;B、生態系統中的信息傳遞不僅沿食物鏈、食物網進行,還存在于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以及不同種群或同一種群不同個體之間,B錯誤;C、信息傳遞在生態系統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維持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和生物種群的繁衍,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以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C正確;D、生態系統中的信息傳遞往往是雙向的,如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間通過信息傳遞來感知對方的存在和位置,D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生態系統中的信息傳遞的相關內容,要求學生能結合所學知識正確作答。11.(2025?平江縣校級開學)下列現象不能體現“信息能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這個觀點的是()A.蝙蝠通過自身發出的聲波,對被捕食者進行“回聲定位” B.狼根據鹿留下的氣味去捕鹿 C.當光照時間達到一定長度時植物才能開花 D.云杉根的分泌物使玫瑰不能很好地生長【考點】信息的種類、特點及其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專題】正推法;種群和群落;理解能力.【答案】C【分析】1、生態系統中信息的類型(1)物理信息:生態系統中的光、聲、顏色、溫度、濕度、磁力等,通過物理過程傳遞的信息。(2)化學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動過程中,產生的一些可以傳遞信息的化學物質。(3)行為信息:是指某些動物通過某些特殊行為,在同種或異種生物間傳遞的某種信息。2、信息傳遞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1)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離不開信息的作用;(2)生物種群的繁衍,也離不開信息的傳遞;(3)信息還能夠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以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解答】解:A、蝙蝠通過自身發出的聲波,對被捕食者進行“回聲定位“說明信息能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A錯誤;B、“狼根據鹿留下的氣味去捕鹿”說明兩者存在捕食關系,說明信息能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B錯誤;C、“當光照時間達到一定長度時植物才能開花”說明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離不開信息的作用,不屬于生物的種間關系,屬于環境和生物之間的關系,C正確;D、“云杉根的分泌物使玫瑰不能很好地生長”,說明信息能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D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了生態系統中信息傳遞的種類和作用,意在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判斷能力,試題難度一般。12.(2025?佛山一模)研究表明,地下的真菌網絡可以連接不同植物的根部,幫助植物之間進行信息傳遞。當一棵植物受到機械損傷時,該信息可以通過真菌網絡傳遞給周圍的其他植物。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生態系統中信息傳遞具有調節生物種間關系的作用 B.不同植物之間通過真菌網絡傳遞信息不受距離限制 C.植物之間可能通過真菌網絡傳遞關于病蟲害等其他方面的信息 D.若切斷與地下真菌網絡的聯系,植物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可能會下降【考點】信息的種類、特點及其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專題】正推法;生態系統;理解能力.【答案】B【分析】信息傳遞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1)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離不開信息的作用;(2)生物種群的繁衍,也離不開信息的傳遞;(3)信息還能夠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以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解答】解:A、由題意“地下的真菌網絡可以連接不同植物的根部,幫助植物之間進行信息傳遞”可知,生態系統中信息還能夠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以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A正確;B、由題意可知,不同植物之間通過真菌網絡傳遞信息受距離限制,只有具有真菌網絡的不同植物之間才能傳遞信息,B錯誤;C、由題意“當一棵植物受到機械損傷時,該信息可以通過真菌網絡傳遞給周圍的其他植物”可知,植物之間可能通過真菌網絡傳遞關于病蟲害等其他方面的信息,C正確;D、若切斷與地下真菌網絡的聯系,植物之間不能通過此途徑傳遞與病蟲害等信息,可能會使植物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下降,D正確。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信息的種類、特點以及其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等相關知識,要求學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夠結合題干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分析應用。二.解答題(共3小題)13.(2024秋?酒泉期末)濕地生物多樣性豐富,可調節水質和小氣候,滯留沉積物、有毒物等,被稱為“地球之腎”。建立人工濕地公園是解決城市水污染的一種有效途徑。圖1是人工濕地處理城市污水的示意圖,其中甲、乙、丙代表濕地生態系統的三種成分;圖2表示該人工濕地能量流動過程中部分環節涉及的能量流動值(單位為:kJ?m﹣2?a﹣1)。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圖1中,碳元素是以有機物的形式從丙進入甲的,圖2中的A代表的是呼吸作用(呼吸散失的能量),流入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為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和有機物輸入的能量(用文字表述)。(2)人工濕地中從湖岸到湖心依次生長著蘆葦、浮萍和狐尾藻等生物,這體現了群落的水平結構。濕地中植物的“綠色”和“花香”可以吸引昆蟲傳粉,這分別是物理信息和化學信息,體現了生態系統中信息傳遞的作用是生物種群的繁衍離不開信息傳遞。(3)為保護濕地的生物多樣性,我國已建立多個濕地自然保護區,這屬于就地保護。【考點】信息的種類、特點及其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原因及保護措施;群落的空間結構;能量流動的概念和過程;碳循環過程與溫室效應.【專題】正推法;生態系統;解決問題能力.【答案】(1)有機物呼吸作用(呼吸散失的能量)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和有機物輸入的能量(2)水平物理信息和化學生物種群的繁衍離不開信息傳遞(3)就地【分析】1、同化量=呼吸消耗+流入分解者+被下一營養級同化+未利用。2、信息傳遞的作用有:①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離不開信息傳遞的作用,②生物種群的繁衍離不開信息傳遞,③信息傳遞能夠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進而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解答】解:(1)圖1中,甲為分解者,乙為生產者,丙為消費者,碳元素是以有機物的形式在生物群落內部流動。圖2中A代表通過呼吸作用以熱能散失的能量;據圖2可知,流入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有生產者通過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陽能和人工補償的有機物輸入的能量。(2)人工濕地中從湖岸到湖心由于地形、水深等變化導致分布有不同的生物種群,體現了群落的水平結構。“綠色”為物理信息,“花香”為化學信息;植物的“綠色”和“花香”可以吸引昆蟲傳粉,有利于植物種群的繁衍,體現了生物種群的繁衍離不開信息傳遞的作用。(3)建立自然保護區是就地保護。故答案為:(1)有機物呼吸作用(呼吸散失的能量)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和有機物輸入的能量(2)水平物理信息和化學生物種群的繁衍離不開信息傳遞(3)就地【點評】本題考查群落和生態系統的相關內容,要求學生能結合所學知識正確作答。14.(2025?上杭縣校級開學)白頸長尾雉是我國特有的鳥類,主要棲息于海拔1千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區的闊葉林、混交林和針葉林,冬季有時會到海拔500米左右的灌木叢地帶活動。回答下列問題:(1)白頸長尾雉多活動于森林茂密的地帶。若白頸長尾雉棲息生境遭到很大破壞,破碎化嚴重,則白頸長尾雉的種群數量會減少,其原因是棲息地的破碎化導致白頸長尾雉的棲息空間遭到破壞,食物等資源不足,進而導致白頸長尾雉出生率低于死亡率。(2)白頸長尾雉喜集群,常呈3~8只小群活動,覓食時若觀察到敵害,則馬上振動翅膀,同時發出尖銳的叫聲,以提醒同伴。白頸長尾雉在這個過程中屬于信息源和信息受體(填“信息源”“信息受體”或“信息源和信息受體”),白頸長尾雉上述行為的意義是提高群體的警覺性,增加個體和群體的生存機會,促進了種群穩定,并有助于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3)樣線法是一種用于研究特定區域內生物分布和數量的生態學調查方法。研究人員采用樣線法調查白頸長尾雉的種群密度。在調查過程中,研究人員以一定的速度步行觀察,并借助望遠鏡記錄樣線兩側各50米范圍內發現的白頸長尾雉的數量。此調查在研究區域內的不同地點多次重復進行,最后對所有調查數據進行平均值計算,以獲得白頸長尾雉的種群密度。①若研究人員在調查區域內隨機選取了3條樣線,長度均為2km,記錄數據分別為7只、5只、12只,則該區域白頸長尾雉的種群密度約為40只?km﹣2。②有觀點認為,在白頸長尾雉的自然棲息地,采用樣線法調查白頸長尾雉的種群密度時,應該選擇視野開闊的區域,該觀點是否正確?錯誤(填“正確”或“錯誤”),理由是樣線區域的選擇應該隨機取樣,從而更準確地反映白頸長尾雉在其自然棲息地的種群密度。【考點】信息的種類、特點及其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用樣方法調查種群密度.【專題】正推法;種群和群落;生態系統;理解能力.【答案】(1)減少;棲息地的破碎化導致白頸長尾雉的棲息空間遭到破壞,食物等資源不足,進而導致白頸長尾雉出生率低于死亡率(2)信息源和信息受體;提高群體的警覺性,增加個體和群體的生存機會,促進了種群穩定,并有助于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3)40;錯誤;樣線區域的選擇應該隨機取樣,從而更準確地反映白頸長尾雉在其自然棲息地的種群密度【分析】信息傳遞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1)個體: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離不開信息的傳遞。(2)種群:生物種群的繁衍,離不開信息的傳遞。(3)群落和生態系統:能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以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解答】解:(1)棲息地的破碎化導致白頸長尾雉的棲息空間遭到破壞,食物等資源不足,進而導致白頸長尾雉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加,進而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使得白頸長尾雉種群數量減少。(2)在觀察到敵害時,白頸長尾雉屬于信息受體,然后通過振動翅膀和發出尖銳叫聲來提醒同伴,此時,白頸長尾雉是信息源。該行為的意義是提高群體的警覺性,增加個體和群體的生存機會,促進了種群穩定,并有助于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3)實驗所選取的樣方大小是2km×0.1km=0.2km2。三個樣方的平均值是(7+5+12)÷3=8只,因此該區域白頸長尾雉的種群密度約為8÷0.2=40只?km﹣2。樣線區域的選擇應該隨機取樣,從而更準確地反映白頸長尾雉在其自然棲息地的種群密度,因此選擇視野開闊的區域調查白頸長尾雉的種群密度的觀點是錯誤的。故答案為:(1)減少;棲息地的破碎化導致白頸長尾雉的棲息空間遭到破壞,食物等資源不足,進而導致白頸長尾雉出生率低于死亡率(2)信息源和信息受體;提高群體的警覺性,增加個體和群體的生存機會,促進了種群穩定,并有助于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3)40;錯誤;樣線區域的選擇應該隨機取樣,從而更準確地反映白頸長尾雉在其自然棲息地的種群密度【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種群的數量特征和信息傳遞的內容,要求考生識記相關知識,并結合所學知識準確答題。15.(2025?平江縣校級開學)利用稻田水面養魚,既可獲得魚產品,又可使水稻增產。為了解“稻田養魚”種養模式對稻田雜草種類的影響,研究人員設置“稻田養魚”和“水稻單一種植”兩種模式,連續3年調查水稻田雜草的物種數,結果如圖所示。回答下列問題。(1)水稻田里,不同深度的水中分布著不同的生物,這體現了群落的垂直結構。(2)調查期間不能(填“能”或“不能”)向水稻田噴灑除草劑,原因是噴灑除草劑會殺死雜草,影響調查結果。(3)根據調查結果分析,水稻單一種植區雜草的物種數較多。利用魚吃掉稻田中的害蟲和雜草屬于生物防治。魚清除了害蟲和雜草,減少了競爭,使能量更多地流向水稻,從而提高了水稻產量。(4)魚主要依賴視覺發現食物,同時通過嗅覺確定食物的位置。魚覓食的過程包含了生態系統的物理、化學信息傳遞。【考點】信息的種類、特點及其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群落的空間結構;研究能量流動實踐意義.【專題】圖文信息類簡答題;穩態與環境;生態系統;理解能力.【答案】(1)垂直(2)不能噴灑除草劑會殺死雜草,影響調查結果(3)水稻單一種植生物(4)物理、化學【分析】生態系統是指在一定地域內生物與環境形成的統一的整體。生態系統的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陽光、空氣、水.溫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產者(綠色植物)、消費者(動物)、分解者(細菌和真菌)。【解答】解:(1)水稻田里,不同深度的水中分布著不同的生物,屬于群落的垂直結構,可以使生物充分利用陽光和資源。(2)調查時一般要保證調查對象數據的穩定,噴灑除草劑會殺死雜草,影響調查結果,調查期間不能向水稻田噴灑除草劑。(3)根據柱狀圖分析,水稻單一種植區雜草的物種數較多,多于稻田養魚區。利用魚吃掉稻田中的害蟲和雜草屬于利用了種間關系,屬于生物防治。魚清除了害蟲和雜草,減少了競爭,使得能量更多地流向水稻,也即是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從而提高了水稻的產量。(4)視覺發現食物屬于利用了物理信息,嗅覺確定食物的位置屬于利用了化學信息。故答案為:(1)垂直(2)不能噴灑除草劑會殺死雜草,影響調查結果(3)水稻單一種植生物(4)物理、化學【點評】本題考查群落和生態系統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考點卡片1.物種的概念隔離與物種形成【知識點的認識】1、物種和種群的概念(1)物種:能夠在自然狀態下相互交配并且產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稱為一個物種.(2)種群:生活在一定區域的同種生物的全部個體叫種群.(3)種群與物種的區別與聯系:種群物種概念生活在一定區域的同種生物的全部個體能夠在自然狀況下相互交配并且產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范圍較小范圍內的同種生物的個體分布在不同區域內的同種生物的許多種群組成判斷標準種群必須具備“三同”;即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同一物種主要是形態特征和能否自由交配并產生可育后代聯系一個物種可以包括許多種群,同一個物種的多個種群之間存在著地理隔離,長期發展下去可成為不同亞種,進而可能形成多個新種.2、物種形成的方式(1)漸變式(2)爆發式物種的形成主要是由異源多倍體以染色體變異的方式形成新物種,一出現可以很快形成生殖隔離.(基因頻率改變)(3)人工創造新物種通過植物體細胞雜交(如番茄一馬鈴薯)、多倍體遠緣雜交(如甘藍一蘿卜)、多倍體育種(如八倍體小黑麥)等方式也可以創造新物種.3、三個環節: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隔離,三者關系如圖所示:4、隔離導致物種的形成(1)地理隔離是物種形成的量變階段,生殖隔離是物種形成的質變時期,只有地理隔離而不形成生殖隔離,能產生亞種,但絕不可能產生新物種.(2)生殖隔離是物種形成的關鍵,是物種形成的最后階段,是物種間的真正界限.生殖隔離有三種情況:不能雜交;雜交不活;活而不育.①物種: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區域內,具有一定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狀態下能夠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夠產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個體.②隔離:不同種群間的個體,在自然條件下基因不能發生自由交流的現象.常見的有地理隔離和生殖隔離③地理隔離在物種形成中起促進性狀分離的作用,是生殖隔離必要的先決條件,一般形成亞種.④生殖隔離:不同物種之間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產生可育的后代的現象.可分為:生態隔離、季節隔離、性別隔離、行為隔離、雜種不育等.【命題方向】題型一:物種形成的基本環節典例1:(2014?海南模擬)如圖表示生物新物種形成的基本環節,對圖示分析正確的是()A.a表示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是生物進化的原材料B.b表示生殖隔離,生殖隔離是生物進化的標志C.c表示新物種形成,新物種與生活環境共同進化D.d表示地理隔離,新物種形成一定需要地理隔離分析:據圖分析:a表示突變和基因重組以及自然選擇,b表示生殖隔離;c表示新物種形成,d表示地理隔離.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內容: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突變和基因重組為進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選擇導致種群基因頻率的定向改變;通過隔離形成新的物種.解答:A、a表示突變和基因重組以及自然選擇,其中突變和基因重組,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A錯誤;B、b表示生殖隔離,物種形成的標志是生殖隔離,生物進化的標志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B錯誤;C、c表示新物種形成,新物種與生活環境共同進化,C正確;D、d表示地理隔離,新物種形成不一定需要地理隔離,D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綜合考查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相關知識,突出理解、分析和推理能力的培養.題型二:新物種形成的標志典例2:新物種形成的標志是()A.具有新的生理功能B.出現新的形態結構C.出現地理隔離D.形成生殖隔離分析:本題是對新物種形成標志的考查,新物種形成的標志是產生生殖隔離.解答:A、具有新的生理功能不是新物種形成的標志,A錯誤;B、出現新的形態結構不是新物種形成的標志,B錯誤;C、地理隔離經過長期自然選擇可能導致新物種形成,但不是新物種形成的標志,D錯誤;D、生殖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標志,D正確.故選:D.點評:本題的知識點是地理隔離與生殖隔離在新物種形成過程中的作用,對新物種形成標志的記憶是解題的關鍵.題型三:生殖隔離的判斷典例3:(2013?洛陽一模)下列不屬于生殖隔離實例的是()A.雄螢火蟲對異種雌蟲發出特有的閃光求偶信號,但雌蟲對此信號無反應B.牛蛙的卵和豹子的精子能融合成合子,發育一段時間后死亡C.玉米的花柱很長,擬蜀屬植物的花粉在玉米柱頭上能萌發,但不能到達子房D.特納氏綜合征患者缺少了一條X染色體,性腺發育不良,沒有生育能力分析:生殖隔離是指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親緣關系接近的類群之間在自然條件下不交配,即使能交配也不能產生后代或不能產生可育性后代的隔離機制,便稱為生殖隔離.若隔離發生在受精以前,就稱為受精前的生殖隔離,其中包括地理隔離、生態隔離、季節隔離、生理隔離、形態隔離和行為隔離等;若隔離發生在受精以后,就稱為受精后的生殖隔離,其中包括雜種不活、雜種不育和雜種衰敗等.解答:A、雌蟲對雄蟲發出特有的閃光求偶信號無反應,這屬于受精前生殖隔離,故A正確;B、牛蛙的卵和豹子的精子能融合成合子,發育一段時間后死亡,這是雜種不活,屬受精后生殖隔離,故B正確;C、玉米的花柱很長,擬蜀屬植物的花粉在玉米柱頭上能萌發,但不能到達子房,這是形態隔離,屬于受精前生殖隔離,故C正確.D、特納氏綜合征患者缺少了一條X染色體,性腺發育不良,沒有生育能力,這屬于染色體變異,不是生殖隔離,故D錯誤.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生殖隔離的概念及類型,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學知識要點,把握知識間內在聯系的能力;能運用所學知識,理論聯系實際,對自然界中生物學問題作出準確判斷的能力.【解題思路點撥】1、物種包括各個不同地域的同一物種的多個不同種群,范圍較大,而種群是一定地域內同種生物個體的總和,范圍較小.2、因地理隔離造成兩個亞種,如東北虎和華南虎,應為同一個物種,仍能進行交配繁殖產生后代.但地理隔離不一定是高山、河流的阻隔,丙個池塘中的鯉魚也存在地理隔離.3、判斷是否是同一物種,不能只看能否雜交,還要看雜交后代是否可育,如二倍體西瓜和四倍體西瓜、馬和驢等.4、任何基因頻率的改變,不淪其變化大小如何,都屬于進化的范圍,而新物種形成,則必須當基因頻率的改變突破種的界限、形成生殖隔離后,方可成立,所以隔離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而不是生物進化的必要條件.2.種群的數量特征【知識點的認識】一、種群:在一定空間和時間內的同種生物個體的總和,種群是生物進化和繁殖的基本單位.二、種群的特征:(1)數量特征(核心問題):①種群密度: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②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決定種群數量變化的主要因素;③年齡結構和性別比例:預測種群數量變化的主要依據(一般根據年齡結構)(2)空間特征:指組成種群的個體,在其生活空間中的位置狀態或布局.(3)遺傳特征:遺傳的單位,繁殖的單位.三、種群的數量特征(一)種群密度:種群在單位面積或單位體積中的個體數就是種群密度.種群密度=調查方法:①總數調查:逐個計數.②取樣調查:計數種群一部分,估算種群密度.1、樣方法﹣﹣估算種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1)概念:在被調查種群的分布范圍內,隨機選取若干個樣方,通過計數每個樣方內的個體數,求得每個樣方的種群密度,以所有樣方法種群密度的平均值作為該種群的種群密度估計值.(2)適用范圍:植物種群密度,昆蟲卵的密度,蚜蟲、跳蝻的密度等.(3)常用取樣:①五點取樣法:在總體中按梅花形取5個樣方,每個樣方要求一致,適用于總體為非長條形.②等距取樣法.適用于長條形的總體,先將總體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樣比例決定距離或間隔,然后以這一相等的距離或間隔抽取樣方.如圖所示:(4)計數原則:若有正好長在邊界線上的,應遵循“計上不計下,計左不計右”的原則;即只計數樣方相鄰兩邊及其頂角的個數.(5)調查記錄樣表及計算公式:種群密度=所有樣方內種群密度合計/樣方數樣方X1X2X3X4X5X6X7X8種群密度N1N2N3N4N5N6N7N8(注意:這里的N1、N2指的是樣方的種群密度,而不是指樣方的個體數量)種群密度=2、標志重捕法(1)前提條件:標志個體與未標志個體重捕的概率相等.調查期內沒有新的出生和死亡,無遷入和遷出.(2)適用范圍:活動能力強和范圍大的動物,如哺乳類、鳥類、爬行類、兩棲類、魚類和昆蟲等動物.(3)計算公式:個體總數(4)注意事項:①標志不能過于醒目;②標志一段時間內不能消失;③標志不能影響個體生活,不影響重新捕捉;④調查期間種群不能有個體的遷入或遷出.(二)出生率和死亡率1、概念:在單位時間內新產生(或死亡)的個體數目占該種群個體總數的比率.2、意義:出生率和死亡率決定種群密度.(1)出生率>死亡率,種群密度增加;(2)出生率<死亡率,種群密度降低;(3)出生率=死亡率,種群密度不變.(三)遷入率和遷出率1、概念:在單位時間內遷入(或遷出)的個體數目占該種群個體總數的比率.2、意義:遷入率和遷出率決定種群密度.(四)性別比例性引誘劑應用: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誘劑誘殺某種害蟲的雄性個體,破壞害蟲種群正常的性別比例,從而降低出生率,達到殺蟲效果.)1、概念:種群中雌雄個體數目的比例.2、類型、雌雄相當型、雌多雄少型、雌少雄多型.2、意義:影響種群密度.(五)年齡組成(通過影響出生率和死亡率影響種群密度)1、年齡組成的類型:(1)A增長型:出生率>死亡率,種群密度越來越大(2)B穩定型:出生率=死亡率,種群密度保持穩定(3)C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種群密度越來越小2、意義:預測種群密度變化趨勢四、種群數量特征間的相互關系:①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種群密度越高,一定范圍內種群數量越多.種群數量與種群密度呈正相關.②對一個自然種群來說,影響種群數量變動的主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③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是決定種群數量的直接因素.④年齡組成是預測種群密度未來變化趨勢的重要依據,是作為預測一個種群的種群數量的決定因素.⑤性別比例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夠影響種群數量的變化.⑥年齡組成和性別比例通過影響出生率和死亡率間接影響種群密度和種群數量.⑦影響種群數量的主要因素:年齡組成、性別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命題方向】題型一:種群數量特征的綜合考察典例1:(2013?浙江)下列關于出生率的敘述,正確的是()A.若某種群年初時的個體數為100,年末時為110,其中新生個體數為20,死亡個體數為10,則該種群的年出生率為10%B.若某動物的婚配制為一雌一雄,生殖期個體的雌雄比越接近1:1,則出生率越高C.若通過調控環境條件,使某動物的性成熟推遲,則出生率會更高D.若比較三種年齡結構類型的種群,則穩定型的出生率最高分析:種群的數量特征有種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年齡組成,性別比例.遷入率和遷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決定種群數量的變化,但年齡組成是通過影響出生率和死亡率影響數量變化的,性別比例通過影響出生率影響數量變化的.解答:A、根據出生率的計算應該是20%,自然增長率是10%,故A錯誤;B、雌雄比例接近1:1且婚配制度為一雌一雄,出生率比較高,故B正確;C、調控環境條件,使某動物的性成熟推遲,則出生率會降低,故C錯誤;D、三種年齡結構類型的種群,則增長型的出生率最高,使得種群密度增加,故D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種群數量特征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屬于中檔題.題型二:年齡組成的判斷典例2:(2010?海南)甲、乙、丙是同一物種的三個種群,其年齡組成見表.三個種群年齡結構的類型為()年齡期個體數甲乙丙幼年期600400200成年期400400400老年期200400600A.甲是增長型,乙是穩定型,丙是衰退型B.甲是穩定型,乙是增長型,丙是衰退型C.甲是增長型,乙是增長型,丙是衰退型D.甲、乙、丙三個種群都是穩定型分析:本題是根據種群不同年齡段的個體數目判斷不同種群的年齡結構的類型.年齡結構是指一個種群中各年齡時期的個體數目比例,分為增長型、穩定性和衰退型,增長型幼年個體比例多,老年的個體比例少,未來一段時間內,種群數量會越來越大;穩定性是幼年個體、成年個體、老年個體比例相當,未來一段時間內,種群數量基本保持穩定;衰退型是幼年個體比例少,老年個體比例多,未來一段時間內,種群數量會越來越小.解答:由表格數據可知,三個種群的種群數量相等,不同年齡段的個體數目可以代表不同年齡段的比例,甲種群幼年個體比例高,老年個體的比例低,屬于增長型;乙種群幼年個體、成年個體、老年個體的比例相當,屬于穩定型;丙種群幼年個體比例低,老年個體比例高,屬于衰退型.故選:A.點評:本題的知識點是年齡結構的概念,年齡結構三種類型的判斷,對基礎知識的記憶是解題的關鍵.題型三:圖示分析預測典例3:(2013?洛陽一模)某島嶼上生活著一種動物,其種群數量多年維持相對穩定.該動物個體從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個月.如圖為某年該動物種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齡結構(每月最后一天統計種群各年齡組的個體數),關于該種群的敘述,錯誤的是()A.該種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為零B.天敵的遷入可影響該種群的年齡結構C.該種群的年齡結構隨著季節更替而變化D.大量誘殺雄性個體不會影響該種群的密度分析:該題主要考查了種群的基本特征以及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諸多因素.種群最基本的特征是種群密度.種群數量的變化受多種因素影響.種群的年齡組成類型決定了出生率和死亡率,從而直接影響了種群數量的變化.而種群的年齡組成類型又受各種環境條件(天敵數量的多少、季節更替以及食物質量和數量的變化等)的影響.解答:A、從題中柱形圖的分析可知,未成熟個體從2月底到6月逐漸增多,從6月到12月逐漸減少至12月變為0,而該動物個體從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個月,因此該種群出生時間大概為2月底到6月,到12月都成熟,10月份出生率可能為0,A正確;B、引入的天敵可能對不同年齡段的個體捕食具有選擇性,從而影響該種群的年齡結構,B正確;C、由題圖可知,該種群的年齡結構隨著季節更替而變化,C正確;D、大量誘殺某種動物的雄性個體,會導致性別比例的失調,進而通過出生率的明顯降低,使種群的密度的減小,D錯誤.故選:D.點評:本題的知識點是種群的年齡結構和影響種群密度的因素,分析題圖獲取有效信息是解題的突破口對于A選項的分析是難點,解題時要結合題圖信息與題干信息分析解答.【解題方法點撥】1、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是決定種群數量的直接因素;2、年齡組成是預測種群未來數量變化的主要依據,而性別比例是預測未來種群數量變化的次要依據.3、樣方法注意事項:(1)樣方應隨機選取(2)樣方大小:①一般草本植物:1m×1m;灌木:4m×4m;喬木:10m×10m;②如果種群個體數較少,樣方面積需要適當擴大;③應以物種個體數達到最穩定時的最小面積計算.(3)樣方數目:總體面積大要多取,總體面積小可少取.(4)樣本統計:位于樣方邊線上的植物計數相鄰兩邊及其交點上的植物;不同生長期的個體都應統計.4、標志重捕法注意事項:(1)前提:標記個體與未標記個體在重捕時被捕獲的概率相等.(2)標記技術:標記物和標記方法不能影響被標記動物的正常活動;也不能導致其發生疾病、感染等;標記符號必須能維持一段時間,但又不能過分醒目.3.用樣方法調查種群密度【知識點的認識】1、對于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圍大的個體調查種群密度時適宜用標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個體小、活動能力小的動物以及蟲卵等種群密度的調查方式常用的是樣方法。2、用樣方法調查植物的種群密度時,應隨機取樣,樣本量足夠大,調查不同的植物類型時樣方面積應不同,樣方大小根據調查的對象來確定,調查雙子葉草本植物時,樣方通常為1m×1m,常用各樣方的平均值估算種群密度。【命題方向】如圖表示用樣方法進行相關調查,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用樣方法調查某植物種群密度時,常用的取樣方法有五點取樣法和等距取樣法B.若圖甲表示一個樣方中某種植物的分布狀況,則計數值應為8C.如被調查種群個體數目較少,可適當擴大樣方面積D.樣方法只適用于調查雙子葉草本植物的種群密度分析:1、對于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圍大的個體調查種群密度時適宜用標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個體小、活動能力小的動物以及蟲卵等種群密度的調查方式常用的是樣方法。2、用樣方法調查植物的種群密度時,應隨機取樣,樣本量足夠大,調查不同的植物類型時樣方面積應不同,樣方大小根據調查的對象來確定,調查雙子葉草本植物時,樣方通常為lm×lm,常用各樣方的平均值估算種群密度。解答:A、用樣方法調查植物種群密度時,取樣時要做到隨機取樣,不能在分布較密集或稀疏的地區取樣,常用的取樣方法有五點取樣法和等距取樣法,A正確;B、采用樣方法對一種植物進行計數時,對樣方邊線上的個體要統計相鄰兩邊的數目,所以對甲圖中該種植物進行計數時,應記錄的數目是8株,B正確;C、如被調查種群個體數目較少,可適當擴大樣方面積,使調查結果更加趨近于真實值,C正確;D、一般植物和個體小、活動能力小的動物以及蟲卵等種群密度的調查方式常用的是樣方法,D錯誤。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種群和群落的相關知識,要求學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夠結合題干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分析應用。【解題思路點撥】用樣方法調查植物的種群密度時,應隨機取樣。調查不同的植物類型時樣方面積應不同,如草本可選擇1m×1m,而喬木應選擇100m×100m。4.群落中生物的種間關系【知識點的認識】一、群落中的生物關系:1、種內關系(同種生物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群體與群體之間):(1)種內互助;(2)種內斗爭。2、種間關系(不同種生物之間的關系):(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兩種生物長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如豆科植物與根瘤菌;人體中的有些細菌;地衣是真菌和藻類的共生體。(2)捕食(此長彼消、此消彼長):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為食的現象。如:兔以植物為食;狼以兔為食。(3)種間競爭(你死我活):兩種或更多種生物共同利用同樣的有限資源和空間而產生的相互排斥的現象。如:大小草履蟲;水稻與稗草等.(4)寄生(寄生者不勞而獲):一種生物從另一種生物(宿主)體液、組織或已消化的物質中獲取營養并通常對宿主產生危害。①體內寄生:人與蛔蟲、豬與豬肉絳蟲;②體表寄生:小麥線蟲寄生在小麥籽粒中、蚜蟲寄生在綠色植物體表、虱和蚤寄生在動物的體表、菟絲子與大豆。③胞內寄生:噬菌體與大腸桿菌等。(5)原始合作(互惠):兩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時,雙方都受益,但分開后,各自也能獨立生活。例如海葵固著于寄居蟹的殼螺上。二、種間關系圖示類型曲線圖例箭頭圖例種間關系互利共生兩種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相互依存,如地衣、根瘤、白蟻與鞭毛蟲等.捕食捕食者種群的數量和獵物者種群的數量呈周期性的波動,且捕食者數量高峰變動滯后于獵物者.競爭C代表共同的生活條件,結局有三,①兩種群個體間形成平衡;②A取代B;③二者在空間、食性、活動時間上產生生態位的分離.寄生A:寄生物;B:宿主寄生種群A得利,宿主種群B有害,寄生物一般比宿主小,如蛔蟲與人.【命題方向】題型一:根據種間關系曲線判斷類型典例1:(2013?石家莊二模)如圖表示某生態系統中甲、乙兩種群在一段時間內的數量變化情況.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A.甲乙兩種群間為捕食關系B.M時乙種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兩種群的數量變化說明了信息傳遞是雙向的D.兩種種群數量波動的幅度減小說明了該生態系統正在衰退分析:在表示捕食關系中的曲線中,有兩種方法判斷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一、被捕食者的種群數量相對較多,因此可以判斷圖中甲為被捕食者;二、被捕食者的數量呈現先增加者先減少的趨勢,捕食者的數量呈現后增加者后減少的趨勢.解答:A、在捕食關系中,被捕食者呈現先增加者先減少的趨勢,捕食者呈現后增加者后減少的趨勢,因此圖中甲種群為被捕食者,乙種群為捕食者,故A正確;B、M點時,乙種群的數量呈現上升的趨勢,此時種群的出生率應大于死亡率,故B正確;C、圖中,甲種群增長時促進乙種群不斷增長,但是當乙種群增長大一定程度后就會抑制甲種群數量的增長,因此可以看出兩個種群之間的信息傳遞是雙向的,故C正確;D、兩種種群數量波動的幅度減小說明該生態系統逐漸趨于穩定,故D錯誤.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了種間關系中的捕食關系,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學知識的要點,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的能力;從題目所給的圖形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題型二:種間關系和種內關系的綜合判斷典例2:農業生產中人們可通過防除農田的雜草而實現增產,農田中雜草與農作物的關系可能是()A.種間競爭B.種內競爭C.種內互助D.互利共生分析:種內關系包括:種內互助、種內斗爭.種間關系包括:互利共生、競爭、捕食、寄生等.解答:A、農田中雜草與農作物會共同爭奪有限的水、陽光、礦質營養等,它們之間屬于種間關系中的競爭,A正確;B、同種生物個體之間,由于爭奪食物,棲息地或其它生活條件而發生的斗爭叫做種內競爭,B錯誤;C、同種生物的個體或種群在生活過程中互相協作,以維護生存的現象叫做種內互助,C錯誤;D、互利共生是指不同生物之間相互依賴,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開,則雙方或者一方不能獨立生存,D錯誤.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了群落的種間關系,考生要能夠區分種內關系中的種內斗爭和種間關系中的競爭,難度不大,屬于考綱中識記層次的考查.【解題方法點撥】1、種內斗爭與競爭的區別:比較項目范圍實例種內斗爭同種生物的個體之間大鱸魚以小鱸魚為食競爭不同種生物個體之間大草履蟲與雙核小草履蟲混合放養后,大草履蟲因在食物中競爭失敗而死亡2、競爭和捕食的比較:(1)競爭關系可使劣勢物種滅絕,有利于優勢物種得到更多的資源與空間.(2)捕食關系是捕食者與被捕食者之間相互決定數量的種間關系,相互制約著雙方的數量,被捕食者一般不會因捕食的數量的增多而滅絕.5.群落的空間結構【知識點的認識】(1)群落的空間結構分為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兩個方面。垂直結構表現為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顯的分層現象;水平結構表現為不同地段分布著不同的種群,同一地段也常呈鑲嵌分布。(2)群落中植物、動物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層現象的原因分別是:對光照的利用;食物和棲息空間(3)生物群落具有水平結構的原因有:地形的變化(如山地起伏)、土壤濕度和鹽堿度的差異、光照強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長條件的不同、人與動物的影響等。【命題方向】下列對不同生物群落空間結構的分析,正確的是()A.農田組成單一,其中的動物無分層現象,而森林中的動物有分層現象B.湖泊中深水區與淺水區的植物類型存在差異,體現的是群落的垂直結構C.竹林中的竹子高矮錯落有致,影響竹子群體垂直結構的主要因素是光照D.一座山的高海拔地段與低海拔地段植物類群分布差異主要與溫度有關分析:在群落中,各個生物種群分別占據了不同的空間,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間結構,群落的空間結構包括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數群落都具有明顯的分層現象。由于地形的變化,土壤濕度和鹽堿度的差異、光照強度的不同和植物自身生長特點的不同,以及人和動物的影響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著不同的種群,同一地段上種群密度也有差異,他們常呈鑲嵌分布。解答:A、農田雖然組成單一,但是其中的動植物仍然有分層現象,只是不如森林中動物分層現象明顯,A錯誤;B、湖泊中深水區與淺水區的植物類型存在差異,是由于水平方向上水分條件、氧氣條件的差異引起的,因此體現的是群落的水平結構,B錯誤;C、竹林中的竹子為同一物種,不能體現群落的垂直結構,C錯誤;D、溫度對植物的分布有著重要影響,高海拔地段溫度較低,低海拔地段溫度相對較高,因此這兩個區域植物類群分布差異主要是由溫度引起的,D正確。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群落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是解答本題的關鍵。【解題思路點撥】群落的水平結構需注意地形的變化,如海拔的高低和大陸架深淺,也屬于群落的水平結構。6.群落的季節性和生態位【知識點的認識】1、生態位:(1)概念:一個物種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處的空間位置,占用資源的情況,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稱為這個物種的生態位.(2)作用:決定生活在什么地方,而且決定于它與食物、天敵和其他生物的關系.(3)意義:它表示物種在群落中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2、基礎生態位:在生物群落中,能夠被生物利用的最大資源空間,稱做該生物的基礎生態位.3、現實生態位:由于存在著競爭,一般物種都不能夠占領基礎生態位.物種實際占有的生態位,稱為現實生態位.4、生態位寬度:生態位寬度又稱生態位廣度或生態位大小.一個物種所能利用的各種資源總和.當資源的可利用性減少時,一般使生態位寬度增加,例如在食物供應不足的環境中,消費者也被迫攝食少數次等獵物和被食者,而在食物供應充足的環境中,消費者盡攝食最習慣攝食的少數被食者.5、生態位重疊: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生態位相似的物種生活于同一空間時分享或競爭共同資源的現象.生態位重疊的兩個物種因競爭排斥原理而難以長期共存,除非空間和資源十分豐富.通常資源總是有限額,因此生態位重疊物種之間競爭總會導致重疊程度降低,如彼此分別占領不同的空間位置和在不同空間部位覓食等.在向某一地區引進物種時,要考慮與當地物種的生態位重疊的問題.外來物種總因數量有限、對環境尚未適應等原因處于競爭的弱勢,因此,如與當地物種生態位重疊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