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課內文言文閱讀題_第1頁
初中課內文言文閱讀題_第2頁
初中課內文言文閱讀題_第3頁
初中課內文言文閱讀題_第4頁
初中課內文言文閱讀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初中語文文言文類試題

一、簡答題1.江水又東,徑西陵峽。《宜都記》曰:“自黃牛灘東入西陵界至峽口百許里,山水紆曲,而兩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見日月。絕壁或千許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類。林木高茂,略盡冬春。猿鳴至清,山谷傳響,泠泠不絕。所謂三峽,此其一也。山松言:常聞同伴中水疾,書記及品傳悉以臨懼相戒,曾無稱有山水之美也。及余來踐躋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聞之不如親見矣。其疊崿秀峰,奇構異形,固難以辭敘。林木蕭森,離離蔚蔚,乃在霞氣之表。仰矚俯映,彌習彌佳,流連信宿,不覺忘返。目所履歷,未嘗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觀,山水有靈,亦當驚知己于千古矣。”1.選文中說西陵峽“山水紆曲,而兩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見日月”。在課文《三峽》中也有類似描繪:________2.解釋句中的加粗詞。(1)其石彩色形容:__________________(2)書記及口傳悉以臨懼相戒:________(3)目所履歷,未嘗有也:____________3.“及余來踐躋此境”中的“余”是指誰?4.選文采用________方法,直接抒發了作者親臨此境的思想感情,這種思想感情可用文中“________”兩字來概括。二、閱讀題2.閱讀下面文段,完成下題。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以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平眾矣。1.解釋加粗的字(1)可愛者甚蕃()(2)不蔓不枝()2.翻譯句子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1段主要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個方面描寫蓮的形象,賦予蓮美好的品格。4.文中寫菊花和牡丹的用意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請介紹一種與“蓮”有關的食物。(30字以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王安石在相位,子婦之親蕭氏子至京師,因謁公,公約之飯。翌日,蕭氏子盛服而往,意為公必盛饌。日過午,覺饑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餅兩枚,次供豬臠數四,頃即供飯,傍置菜羹而已。蕭氏子頗驕縱,不復下箸,惟啖胡餅中間少許,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注釋]①子婦之親:兒媳婦家的親戚。②京師:京城。③果蔬:泛指菜肴。④酒三行:指喝了幾杯酒。⑤臠:切成塊的肉。⑥箸:筷子。1.解釋下列句中加粗的字。公約之飯()惟啖胡餅中間少許()2.用“/”劃出下句的朗讀節奏(只劃一層)。子婦之親蕭氏子至京師。3.讀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________。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1)將文中畫橫線的內容補充完整。(2)解釋加粗的詞語。(1)初極狹,才通人:________(2)便要還家:______________(3)乃不知有漢:____________(4)停數日,辭去:__________(5)此中人語云:____________(3)翻譯句子。(1)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2)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4)在下面括號中填入被省略的人稱詞。()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5)“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用一句古詩形容漁人此時的心理最恰當的一項是()A.莫道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空喜歡。B.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C.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D.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6)文中“不足為外人道也”這句話表達了桃源人怎樣的意愿?5.再游桃花源(節選)袁中道明日過桃源縣,至綠蘿山下。諸峰累累,極為瘦削。至白馬雪濤處,上有怪石,登舟皆踞坐。泊水溪,與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桃可千余樹,夾道如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溯源而上,屢陟彌高,石為泉嚙,皆若靈璧。……1.解釋下列加粗字的意思。(1)明日過桃源縣()(2)諸峰累累()(3)桃可千余樹()(4)溯源而上()2.這段對桃花源的描寫,與《桃花源記》的描寫,有極為相似之處,請在下面提示下,填出《桃花源記》中與之相近的句子。(1)“桃可千余樹”___________(2)“花蕊藉地寸余”_________(3)“溯源而上”_____________3.從選文中的描寫看,桃花源外景物有怎樣的特點?這一特點剛好印證了《桃花源記》中的哪一點內容?4.“石為泉嚙,皆若靈璧”描繪的是怎樣的情景?5.翻譯下列句子。桃可千余樹,夾道如錦幄。6.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解釋加粗的詞語。則:________惟:________2.文章是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個方面寫陋室的特點的。3.簡述“苔痕上階綠”中“上”的表達作用。4.文章引用“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這兩個典故有何作用?5.文末借用孔子的話來結束全文,試翻譯全句,并說說作者想借孔子的話表現怎樣的中心。7.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1.解釋加粗的詞語。蕃:________染:________濯:________鮮:________2.翻譯句子。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3.第一段從哪些方面描寫了蓮的形象?4.從上下文連貫的角度看,結尾句“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應放在“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將它放在結尾有何目的?5.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生活態度和思想感情?8.自荷錢①出水之日,便為點綴綠波;及其勁葉②既生,則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風既作飄飄之態,無風亦呈裊娜之姿,迨至菡萏③成花,嬌姿欲滴,后先相繼;及花之既謝,乃復蒂下生蓬,蓬中結實,亭亭獨立,猶似未開之花,與翠葉并擎,不至白露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則有荷葉之清香,荷花之異馥④,避暑而暑為之退,納涼而涼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則蓮實與藕,皆并列盤餐,而互芬齒頰者也。只有霜中敗葉,零落難堪,似成棄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備經年裹物之用。是芙渠也者,無一時一刻,不適耳目之觀;無一物一絲,不備家常之用者也。(選自李漁《閑情偶寄?芙渠》,有刪節)[注]①荷錢:指初生的小荷葉。②勁葉:指長大了的荷葉。③菡萏(h4nd4n):未開的荷花。④異馥(f)):異香。(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而”與“摘而藏之”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人不知而不慍B.墮而折其髀C.學而不思則罔D.任重而道遠(2)解釋加粗的詞語。(1)及其勁葉既生:________(2)迨至菡萏成花:________(3)不至白露為霜,而能事不已:________(3)翻譯句子。(1)避暑而暑為之退,納涼而涼逐之生。(2)無一時一刻,不適耳目之觀。(4)本文與周敦頤的《愛蓮說》都是寫荷花的,都表達了作者對荷花的贊美與喜愛之情,但贊美與喜愛的原因有所不同,請用簡潔的語言分析。9.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1.指出下面加粗詞的意思。2.翻譯下列句子。(1)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2)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3.用一句話概括這段文字的內容。4.選文為什么先介紹蘇東坡,后介紹黃庭堅、佛印?從文中找出理由。5.對對子(1)上聯:贊雕刻者高超技藝下聯:_____________________(2)上聯:________________下聯:奇巧人神技雕核舟10.新核舟記①讀過《核舟記》的人,都會為文中所描述的那艘核舟的精巧而詫異不止。一顆小小的桃核,,艙________(xu1n)篷________(j0)一應俱全,蘇子等五人須眉了了(注:清晰)。四百年來,這一核舟被譽為“絕世珍品”,似乎無有再出其右(注:超過它)的了。②但是,不久前,一位藝人卻雕出了一艘更為復雜精巧的核舟——鑒真東渡古海船。③這艘用一枚廣東橄欖核雕________(l^u)的古舟,首尾長38毫米,高16毫米。船身如弓,雙帆似箭,重樓疊宇,芝麻大小的人物星星點點,徑寸之間,巨舟巍然之勢盡展。④如果要對核舟細觀詳矚,那就得借助高倍放大鏡。透過鏡片,你將會看到,在小小的核舟上竟是如此復雜生動的畫面:船首甲板上的“芝麻”似乎都活起來了,有的a天際風云,有的b碧海潮流,有的正解纜起錨,有的在合十祈禱……哦!這些原來都是水手,正在作啟航前的準備。細細一點,竟有11人!⑤核舟中間是三進二層的船艙,格局造型與真船無異。甚至弧形艙頂上覆蓋著如針孔大小的瓦片,都歷歷可數。艙樓周圍設有走廊花欄,船艙兩旁各有5扇小窗,高2毫米,寬3毫米。窗格細如蚊足,更使人驚異的是,用繡花針輕輕一拔,窗戶竟豁然而開。c窗內,居然還有十一名和尚,或站或坐,談笑風生。而舟中的主要人物——鑒真大師,則端坐在艙樓中央,表情從容慈祥,兩旁各有弟子侍坐。⑥船艄上卻是另一番閑情逸致。一名小僧在爐前執扇鼓風,煮茗燒茶;兩位長者在一邊對________(y@)(注:下棋),一人正蹙眉凝思,棋盤中幾顆殘子,看來搏殺已到了最后階段;又有兩人俯盤觀戰,興趣盎然。⑦核舟四周舷邊皆圍以欄桿,五名僧侶在一旁憑欄閑望。核舟的船身、艙壁刻著精美的水潮變形圖案。兩片檣帆另有核片雕出,薄如蟬翼,高帆鼓風,氣勢倍增。⑧這艘設計奇妙、湊刀精工的核舟作者,名叫董蘭生,是蘇州工藝美術研究所的一位年僅26歲的微雕新秀。董蘭生的從藝生涯已有十年。他的作品多次被送往國外展銷。這艘核舟的設計制作,他花了兩個月的時間,真個是“藝海無涯苦作舟”。(1)根據注音寫漢字。艙________(xu1n)篷________(j0)雕________(l^u)對________(y@)(2)文中第①段應填的一句話是()A.竟然刻成蘇軾泛游赤壁的古舟B.居然刻成蘇軾泛游赤壁的古船C.竟然刻成蘇軾乘船泛游赤壁D.居然刻成蘇軾乘船泛游赤壁(3)文中加橫線的a、b、c三處依次填入的詞語是()A.遙望俯視窺視B.仰視俯視瞥見C.俯瞰仰視窺探D.眺望仰視窺視(4)第⑦段加粗的“更”與上文呼應的詞是________。(5)本文第④⑤段所用的說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⑤段介紹核舟中間部分采用的說明順序是________。(6)本文介紹的核舟與《核舟記》中所介紹的核舟相比“更為復雜精巧”。請舉二、三例說明。(7)結尾套用的名句原名是________。11.(16.0分)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不同。1.陶淵明《桃花源記》中“黃發垂髻,并怡然自樂”一句與本文中所寫的哪些現象相似?2.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特征的?3.文中畫橫線句子的語序可否顛倒?為什么?4.本文采用的結構形式是:________。5.至今我們仍在使用的源自本文的成語有哪幾個?12.董行成懷州河內縣董行成能策賊。有一人從河陽長店,盜行人驢一頭并皮袋。天欲曉,至懷州。行成至街中,見之,叱曰:“個賊住,即下驢來!”遂承伏。人問何以知之。行成曰:“此驢行急而汗,非長行也。見人則引韁遠過,怯也。以此知之。”捉送縣有頃驢主尋蹤至皆如其言。(選自《太平廣記》)1.根據故事情節,請你給董行成起一個恰當的綽號:________2.請用自己的話說出董行成這次“策賊”的依據。3.文中畫橫線部分沒有標點符號。請用“/”線標示出需要加標點符號的位置。捉送縣有頃驢主尋蹤至皆如其言。13.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歲,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1)解釋下面句中加粗的詞語。(1)漁人甚異之:_____________(2)仿佛若有光:_____________(3)未果,尋病終:___________(4)后遂無問津者:___________(2)下列各項加粗詞語意思或作用相同的一項是()A.此中人語云蓋大蘇泛赤壁云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神情與蘇、黃不屬C.芳草鮮美陶后鮮有聞D.辭去一狼徑去(3)對下面各句意思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他們)問起現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了。B.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這里)土地平坦開闊,房舍都是同一樣式,很相像。C.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帶領妻子兒女以及鄉鄰來到這與人世隔絕的地方。D.林盡水源。(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沒有了。(4)下面對選文的理解不正確的是()A.“豁然開朗”這一詞語,寫出了漁人進入桃源后的感受。B.選文第二段主要描寫了桃源的美好環境和桃源人的美好幸福生活。C.桃源人見了漁人“乃大驚”,說明桃源人一向以耕作為業,從未見過捕魚的人。D.“設酒殺雞作食”“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現了桃源人的熱情好客。(5)把文中畫線句子譯成漢語。(6)“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聯系課文內容,說說漁人大概說的是什么?桃源人嘆惋的是什么?(7)下面是陶淵明《桃花源詩》的節選,選擇對其內容分析不正確的一項()相命肆①農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余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②王稅。荒路曖③交通,雞犬互鳴吠。俎④豆⑤猶古法,衣裳無新制。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諧。[注]①肆:盡力。②靡(m!):沒有。③曖(4i):隱蔽。④俎(z():古代祭祀時放祭品的器物。⑤豆:古代盛食物用的器具。[]A.前面選文中“土地平曠……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一段文字,與《桃花源詩》節選部分的內容是一致的。B.節選的詩句與前面的選文有許多內容上相對應的句子,如:“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等。C.詩中的“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和選文中的“其中往來種作”都暗含了作者對桃源人終日耕作不得休憩的同情。D.《桃花源記》是《桃花源詩》的序,二者都是通過虛構一個世外桃源,寄托作者的社會理想,也反映了當時人民的美好愿望。14.王著教帝學書太宗①朝②,有王著學右軍③書,深得其法,侍書翰林④。帝聽政之余,留心筆札,數遣內侍持書示著,著每以為未善,太宗益刻意臨學。又以問著,對如初。或詢其意,著曰:“書固佳矣,若遽⑤稱善,恐帝不復用意。”其后,帝筆法精絕,超越前古,世以為由著之規益也。(王辟之《澠水燕談錄》)[注]①太宗:宋太宗趙匡義。②朝:一代君主的統治時期。③右軍:指晉代著名書法家王羲之。④翰林:皇帝的文學侍從官。⑤遽(j)):匆忙。(1)下面句中的“其”,與“其后,帝筆法精絕”的“其”意義相同的一項是()A.百姓多聞其賢B.其如土石何C.其人視端容寂,若所茶聲然D.其一犬坐于前(2)依據加粗詞語在句中的意義,寫出一個成語。太宗益刻意臨學________(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又以問著,對如初。(4)你認為王著是一個怎樣的人。15.①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③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1.解釋文中加粗的詞。(1)略無闕處:________________(2)沿溯阻絕:________________(3)素湍綠潭:________________(4)不見曦月:________________2.第①段總寫________,描寫了________地勢;第②段寫三峽________;第③段寫三峽________的景色;第④段寫三峽________的景色。3.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順序寫水,而是把夏水置于首位?4.第③段中“素湍綠潭,回清倒影”描寫得形神兼備,試分析好在哪里?5.文章末尾引用漁者的歌詞,其作用是________6.調動你的想像,用形象的文字將“清榮峻茂”的景色描繪下來。16.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1.短文主要描寫了________。2.短文描寫景物有不同的觀察角度,如:“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的角度。“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是________的角度。同時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變化,動靜的結合,這樣描寫,使山川景物和諧、完整、統一。3.“曉霧將歇,猿鳥亂鳴”中的“亂鳴”所描繪的是怎樣的畫面?“亂鳴”在整個場景描寫中有何作用?4.作者對所見之景的直接評價是“________”,換為四字短語應是________。5.作者為什么說“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17.記承天寺夜游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1.解釋下面句子中加粗詞的意思。(1)解衣欲睡:____________(2)相與步于中庭:________2.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粗的詞。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3.全文沒有一處直接寫友情,但可以從字里行間看出來。請找出能表現蘇軾與張懷民友情的句子(寫出兩句),并以其中一句為例,說說你選擇它的理由。能體現友情的句子:(1)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4.畫線的句子是全文的點睛之筆,請參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說說為什么作者稱自己為“閑人”,這體現了作者當時怎樣的心境?[背景材料]蘇軾才華橫溢,有濟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對王安石變法的激進之處持有不同意見,后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實際如同流放。《記承天寺夜游》即寫于此時。18.楊朱①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緇衣②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楊布怒,將撲之。楊朱曰:“子無撲矣,子亦猶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來,豈能無怪哉?”[注]:①楊朱:人名。②緇:黑色。(1)下列句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A.衣緇衣而反B.甚矣,汝之不惠C.予默然無以應D.兩岸連山,略無闕處(2)解釋加粗的詞語。(1)衣素衣而出:___________(2)子無撲矣:_____________(3)天雨:_________________(4)子亦猶是也:___________(3)翻譯句子。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來,豈能無怪哉?(4)你從這則小故事中領悟到了一個什么道理?19.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盛。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楊誠齋詩云:“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者是也。每歲京尹出浙江亭教閱水軍,艨艟數百,分列兩岸;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并有乘騎弄旗標槍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爾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轟震,聲如崩山。煙消波靜,則一舸無跡,僅有“敵船”為火所焚,隨波而逝。吳兒善泅者數百,皆披發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沒于鯨波萬仞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以此夸能。江干上下十余里間,珠翠羅綺溢目,四馬塞途,飲食百物皆倍穹常時,而僦賃看幕,雖席地不容閑也。1.第一段作者是從哪些角度入手寫潮水的?2.第一段引用楊萬里的詩句,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修辭手法,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該句詩的翻譯是________。3.課文前三段描繪了三幅壯麗的圖景,試給這三幅圖起個名字。(每幅畫不超過四個字)(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4.第三段作者抓住富于特征和表現力的情態,作傳神的刻畫。用“________”句寫弄潮健兒的外形,表現出一種民間風俗特色;用“________”寫弄潮兒的“勇”;用“________”句突出弄潮兒本領之“能”。5.“吞天沃日”一句使你想到了曹操《觀滄海》中的詩句:________20.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1.翻譯下列句子。(1)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扔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2.作者說:“獨往湖心亭看雪”,結合整篇文章,一個“獨”字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3.第二段寫湖心亭奇遇,它“奇”在什么地方?4.作者是怎樣描繪湖中雪景的?請你用自己的話回答。5.文章的標題“湖心亭看雪”,但作者卻只寥寥幾筆寫了西湖的景色。請問作者把較多的筆墨潑灑了何處?這樣寫有什么作用?《答案》一、簡答題1.略【詳解】:1.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2.(1)形狀(2)書籍所記載(3)親身經歷過3.指《宜都記》的作者4.引用欣然二、閱讀題2.略【詳解】:1.多長枝生長枝干2.我則惟獨喜愛蓮從淤泥里生長出來,卻不沾染污穢;它在清水里洗滌過,卻不顯得妖媚。3.生長環境清高風度體態香氣4.襯托蓮花的美好品格。用菊花是從正面襯托,寫牡丹是從反面襯托。5.蓮子色白而圓,中間有綠色的心。心有點苦味。白色的干蓮子,是硬的,燉爛后才能食用。味道甘甜,而且粉撲撲的。3.略【詳解】:1.代詞,代蕭氏子只[評分標準]本題1分,每空0.5分。2.子婦之親蕭氏子/至京師。[評分標準]本題1分,多劃不得分。3.示例:王安石貴為宰相,仍艱苦樸素、勤儉持家。這在今天有極大的現實意義,我們要學習這種精神,從自身生活做起,杜絕奢侈浪費,為建設節約型社會做出自己的努力。[評分標準]本題2分。王安石的勤儉1分,學習這種精神1分。4.略;略;略;略;C;略【詳解】:(1)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2)(1)只,僅(2)通“邀”,邀請。(3)竟然(4)離開(5)告訴(3)(1)老人、小孩都充滿喜悅之情,顯得心滿意足。(2)其余的人也請漁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4)村中人漁人漁人村中人漁人(6)答案:繼續在桃花源中生活。點撥:也可說“不希望受到外人騷擾或侵襲”或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5.略【詳解】:1.(1)第二日(2)連續(3)大約(4)逆水流而走2.(1)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2)落英繽紛(3)緣溪行3.險要,地形復雜,這一特點印證了“遂迷,不復得路”。4.巖石的怪狀嶙峋,似被泉水咬得犬牙交錯,都像是怪異、神秘的景象。5.桃樹大約有千余棵,兩邊如設錦帳。6.略【詳解】:1.就只2.居住環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3.“上”形象地寫出苔痕逐漸長到臺階上的狀態。4.表明作者雖然身居陋室,卻同古代圣賢一樣安貧樂道,具有遠大抱負。點撥:注意類比手法的運用。5.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表現了作者的“陋室”不陋。7.略【詳解】:1.多沾染洗滌少2.對于菊花的愛,陶淵明以后就很少聽到了。對于蓮花的愛,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3.生長環境體態香氣清高風度4.目的在于引起讀者的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寫作目的。5.表現了作者潔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態度,以及對當時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惡濁世風的鄙棄。8.B;略;略;略【詳解】:(1)“摘而藏之”與B項中的“而”表動作順接;A項中表“轉折”;C項中表轉折;D項中表并列。(2)(1)已經(2)等待(3)停止(3)(1)用來消暑而暑氣都被它退了,用來納涼而涼氣就生成了。(2)無時無刻不適合人觀賞。(4)《愛蓮說》作者對荷花的喜愛,主要是基于荷花潔身自好又不孤高自許的品格。本文作者喜愛荷花是因為荷花“可看”“可聞”“可吃”“可用”,有實用價值。9.略【詳解】:1.語說告訴絕極停止、消失2.(1)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長著濃密胡須的人是蘇東坡。(2)左臂掛著一串念珠靠著左膝,念珠可以一粒一粒清清楚楚地數出來。3.船頭三人的肖像、神態。4.主題是大蘇泛赤壁;窗上刻的是東坡的文句;三個位置東坡居中。5.(1)摹泛舟人悠閑神情(2)A美髯公怡情泛赤壁10.略;A;A;略;略;略;略【詳解】:(1)軒楫鏤弈(2)注意語序的變化及出乎意料的驚嘆。(3)由觀察對象所處位置選擇不同視角。(4)似乎(5)列數字打比方摹狀貌空間順序(6)(1)《核舟記》中共刻有5個人物;而本文船艙面上有21人,艙中還有11人;(2)《核舟記》中刻有一個軒敞的大艙,而本文核舟上刻有三進二層的艙樓。(7)學海無涯苦作舟11.略【詳解】:1.老有所終,幼有所長2.第一,人人都受到全社會的關愛;第二,人人都能安居樂業;第三,貨盡其用,人盡其力。點撥:或概括為兩方面:一是人情,二是財貨。3.不能。按老、壯、幼的順序,符合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4.總——分——總5.天下為公老有所終選賢舉能12.略【詳解】:1.神探或“破案高手”2.驢走得很急且身上流汗,說明不是正常走長途而是急忙趕路,不正常;趕驢人看見人便牽著驢躲避,說明心里有鬼。3.捉送縣/有頃/驢主尋蹤至/皆如其言。13.略;D;B;C;略;略;C【詳解】:(1)(1)感到奇怪,詫異。(2)隱隱約約,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樣子。(3)沒有實現。(4)問路。這里是訪求、探求的意思。(2)去,離開(3)房舍都很整齊(4)桃源人大驚的原因是從未見過桃源以外的人。(5)村里人囑咐他道:“(我們這個地方)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6)漁人說的大概是秦末以來的歷史,人民的痛苦。桃源人為外面的世界如此動亂不堪,為外面的人民過著痛苦的生活而嘆惋。14.C;略;略;略【詳解】:(2)示例:精益求精多多益善(3)(侍從)又把太宗寫的書法作品拿來給王著看,王著又像原來一樣回答。(4)王著是一個性格耿直(不阿諛逢迎)、要求嚴格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