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5朱熹《次韻雪后書事二首》原文、譯文及名家賞析次韻雪后書事二首
朱熹
惆悵江頭幾樹梅,杖藜行繞去還來。前時雪壓無尋處,昨夜月明照舊開。
折寄遙憐人似玉,相思應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鴉起,卻望柴荊獨自回。
滿山殘雪對虛堂,想似當年輞口莊。門掩不須垂鐵鎖,客來聊復共藜床。
故人聞道歌圍暖,妙語空傳醉墨香。莫為姬姜厭憔悴,把酒論文話偏長。
【譯文】
(其一)江邊的幾樹梅花真是令人惆悵,我拄著藜杖在樹下徘徊,離開,又回來。從前白雪覆蓋在梅花上,看不出是雪是梅,花朵無處找尋,昨天夜里伴著皎潔的月光,梅花照舊凌寒盛放。今日我想折下幾枝來送給遠方的那個我憐愛的人,缺憾的是相思這場劫已化為灰燼。我在樹下沉吟了良久,直到日暮時分,寒鴉歸巢,且遠遠的望著那扇柴門,獨自歸去。
【注釋】
⑴次韻:舊時古體詩詞寫作的一種方式,使依據原詩的韻和用韻的次序來和詩。書事:記事。書是書寫、記錄的意思。
⑵劫成灰:古印度傳聞世界經驗若干萬年毀滅一次,重新再起先,這樣一個周期叫做一“劫”,后人借用“劫”指天災人禍。“劫灰”本為“劫火”之余灰,此處當指災禍后留下的殘跡。
【鑒賞】
這首詩的題目為“次韻雪后書事”。這首詩是一首和詩。和詩是摯友之間用詩相互酬答的一種方式。這種摯友之間的相互酬答,既可以是面對面的,也可以是身在異處通過書信的形式來進行的。依據詩中的“折寄遙憐”、“相思”、“獨自回”等詞可知,這首詩明顯屬于后者。這首詩是一首記事詩。詩歌所記何事?且看詩歌本身。
詩歌開首就用一個干脆表達感情的詞“惆悵”,不僅奠定全詩的感情基調,且獲總領全篇之效。此詞的作用雖然易解,但問題是,誰人“惆悵”,為何“惆悵”。誰在“惆悵”呢?首句說“惆悵江頭幾樹梅”,莫非梅在惆悵?依據頷聯,前時雖曾大雪壓梅,然梅已在昨夜雪后綻放枝頭,當無惆悵之理由。既然不是梅在惆悵,惆悵的就只能是詩人自己。詩人開篇就說自己“惆悵”,可見其“惆悵”之濃之深。詩人作詩,當蓄積的感情于提筆之際濃烈得難以化解時,便無暇慢條斯理的運用所謂的技巧表達之,而常常在詩歌的開頭干脆予以發泄,若李白之“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行路難》),“噫吁戲,危乎高哉”(《蜀道難》),即為此類。然則,詩人為何惆悵?是因為江頭只有幾樹梅,為梅之少而惆悵嗎?恐亦不是。為何?因為梅雖是中國古代詩人的愛物,但其詩中的梅多以株,甚至以枝論,若“墻角數枝梅”之類,然未見有詩人因此而惆悵者。因此,朱熹之惆悵當非為梅而為其內心本有之心情。既然詩人非為梅惆悵,為何要以“江頭幾樹梅”緊承其后?因為詩人要借江頭的這幾樹梅來紓解心中之惆悵。
詩歌其次句云,“杖藜行繞去還來”?!罢绒肌闭?,拐杖也。此句寫詩人之行為。詩人手扶拐杖繞行于梅下,去而復來,何也?乃因詩人愛梅,不忍離去耶?此種可能雖不能解除,然結合首句與第三四聯看,似理解為詩人因惆悵極深,徘徊難去,更為妥當。
頷聯憶尋梅之經驗。“前時雪壓無尋處”,似為詩人惆悵之因。然昨夜雪停,梅已于月下綻放,因雪無處尋梅的惆悵當煙消云散,何以今日仍惆悵難抑?此句再次表明,詩人的惆悵非為梅也。整聯寫詩人尋梅之經驗,卻以“雪壓”表現梅生存環境之惡劣,從反面襯托梅冒寒綻放的堅貞品質;且詩人強調梅于月明之夜綻放,乃借明月烘托梅之高潔品行。詩人于此聯宕開一筆,不寫自己的惆悵,而憶尋梅之經驗,既使詩歌在章法上顯得搖曳多姿,又為下聯寫折梅寄意做鋪墊。
頸聯是理解全詩的關鍵。上聯“折寄遙憐人似玉”,意謂折一枝梅寄送給似玉的遠人。問題是,詩人為何將遠人比作“玉”?“憐”又當作何說明?有人認為,此處的遠人是一位貌美如玉的女子,“憐”是愛的意思。誠恐不妥。首先,一位走路都需手扶杖藜的老者因為思念一位年輕女子而惆悵得在梅下繞去繞來,去而復來,實在有失體統。再者,這樣說明與下聯“相思應恨劫成灰”在意思上也難以聯系起來?!跋嗨紤藿俪苫摇睉窃娙说南胂螅窃娙讼胂筮h人思念自己時的情狀。為什么這么說?因為此句中的一個“應”字?!皯笔恰皯敗钡囊馑迹瑧斣趺丛趺?,乃是一種推想。此句若寫的是詩人自己,當然無需推想;既然用了推想,只能是詩人的想象。詩人想象這個似玉之人在思念自己的時候,心中還有“恨”?!昂蕖笔裁矗俊敖俪苫摇薄闹斜憧赏葡?,詩人要寄梅與之的人必是經驗了某種嚴峻的禍害,因此,詩人想象他在對自己的思念中仍帶有怨恨。至此,詩人何以要寄梅與他,何以要喻他為“玉”就明白了。原來詩人是希望他雖經驗磨難卻能像梅一樣堅貞不屈,像玉一樣保持高潔人格。原來詩人惆悵并非為自己,而是為摯友;詩人“杖藜行繞去還來”原來是在為摯友憂慮擔憂。
詩人的憂慮和擔憂是如此之深,乃至于行繞于梅下“沉吟”而遺忘了時間,直至“日落”時寒鴉飛起才被驚醒獨自悵然而歸。尾聯仍重在對詩人行為的描寫?!俺烈鳌泵鑼懺娙诵欣@于梅下滿腹心思的樣子,再次表現其內心難以排遣的“惆悵”。“獨自回”,表現其孓然一身返回時的孤寂落寞。當然,尾聯也有對環境的渲染?!叭章洹薄ⅰ昂f起”一方面渲染環境的冷寂、凄清,烘托詩人內心的孤寂落寞;另一方面也表現了其徘回于梅下時間之長,突出其“惆悵”之深。
這首詩以“書事”為題,句句都是在描寫詩人的行為。這些描寫為讀者展示了一位思念遠友,為摯友的遭受滿懷憂慮的老者形象。高考命題人認為這首詩是詠梅詩,實為不妥。詠物詩,所詠之物是整首詩描寫的主體,詠物的目的或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或兼而有之。這首詩雖然寫了梅,卻沒有對其做正面描寫,雖然也表現了梅的品行,目的卻不在此。在詩中,梅只是詩人用以安慰自己激勵摯友的憑藉,而不是要著意表現的對象。如此,不能說其是詠物詩。
【作者簡介】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又稱紫陽先生、考亭先生、滄州病叟、云谷老人、滄洲病叟、逆翁。謚文,又稱朱文公。漢族,祖籍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誕生于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三明市)。南宋聞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化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杰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
朱熹早年出入佛、道。31歲正式拜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為師,用心儒學,成為程顥、程頤之后儒學的重要人物。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與呂祖謙、陸九淵等會于江西上饒鉛山鵝湖寺,是為聞名的鵝湖之會,朱陸分歧由此更加明確。朱熹在“白鹿國學”的基礎上,建立白鹿洞書院,訂立《學規》,講學授徒,宣揚道學。在潭州(今湖南長沙)修復岳麓書院,講學以窮理致知、反躬踐實以及居敬為主旨。他繼承二程,又獨立發揮,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后人稱為程朱理學。朱熹在任地方官期間,力主抗金,恤民省賦,節用輕役,限制土地兼并和高利盤剝,并實行某些改革措施,也參與了鎮壓農夫起義的活動。朱熹在從事教化期間,對于經學、史學、文學、佛學、道教以及自然科學,都有所涉獵或有著述,著作廣博宏富。
朱熹晚年定居建陽考亭講學,四方學子不遠千里前來求學,探討理學,著書立說,與蔡元定等創建學術史上令人矚目的“考亭學派”,考亭也因此喻為“南閩闕里”,建陽稱為“理學之鄉”,也因朱熹、蔡元定、劉爚、黃干、熊禾、游九言、葉味道史稱“七賢過化”之鄉。如今每年清明節前后,遠在美日韓及港澳臺等海外朱子后裔都會前來祭祀拜謁,他所創立的南宋理學迄今仍被美國、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等國推崇。
教化思想
朱熹的長期從事講學活動,細心編撰了《四書集注》等多種教材,培育了眾多人才。他的教化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最值得關注的,一是論述“小學”和“高?!苯袒?,二是關于“朱子讀書法”。
論述教化
朱熹在總結前人教化閱歷和自己教化實踐的基礎上,基于對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初步相識,把一個人的教化分成“小學”和“高校”兩個既有區分又有聯系的階段,并提出了兩者不同的教化任務、內容和方法。朱熹認為8~15歲為小學教化階段,其任務是培育“圣賢坯璞”。鑒于小學兒童“智識未開”,思維實力薄弱,因此他提出小學教化的內容是“學其事”,主見兒童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詳細行事,懂得基本的倫理道德規范,養成肯定的行為習慣,學習初步的文化學問技能。在教化方法上,朱熹強調先入為主,及早施教;要力求形象、生動,能激發愛好;以《須知》、《學規》的形式培育兒童道德行為習慣。朱熹認為15歲以后高校教化,其任務是在“坯璞”的基礎上再“加光飾”,把他們培育成為國家所須要的人才。朱熹認為,與重在“教事”的小學教化不同,高校教化內容的重點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對于高校教化方法,朱熹一是重視自學,二是提倡不同學術觀點之間的相互溝通。朱熹關于小學和高校教化的見解,為中國古代教化思想增加了簇新的內容。
朱子讀書法
“朱子讀書法”六條,即按部就班、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這是由朱熹的弟子對朱熹讀書法所作的集中概括。其中按部就班,包括三層意思:一是讀書應當依據肯定次序,前后不要顛倒;二是“量力所至而謹守之”;三是不行整個吞棗,急于求成。熟讀精思即是讀書既要熟讀成誦,又要精于思索。虛心涵泳中的“虛心”,是指讀書時要反復咀嚼,細心玩味。切己體察強調讀書必須要見之于自己的實際行動,要身體力行。著緊用力包含兩方面的意義:一是讀書必需抓緊時間,發憤忘食,反對悠悠閑;二是必需精神飽滿,威猛奮勉,反對松松垮垮。居敬持志中的“居敬”,強調讀書必需精神專注,留意力高度集中。所謂“持志”,就是要樹立遠大志向,并以堅韌的毅力長期堅守?!爸熳幼x書法”比較集中地反映了我國古代對于讀書方法的探討成果,其中不乏合理的內容,值得我們借鑒。
哲學思想
理氣論
朱熹繼承周敦頤、二程,兼采釋、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個浩大的哲學體系。這一體系的核心范疇是“理”,或稱“道”、“太極”。朱熹所謂的理,有幾方面相互聯系的含義:①理是先于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形而上者。他認為理比氣更根本,邏輯上理先于氣;同時,氣有改變的能動性,理不能離開氣。他認為萬物各有其理,而萬物之理終歸一,這就是“太極”。②理是事物的規律。③理是倫理道德的基本準則。④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朱熹又稱理為太極,是天地萬物之理的總體,即總萬理的那個理。“太極只是一個理字”。太極既包括萬物之理,萬物便可分別體現整個太極。這便是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每一個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為它存在的依據,每一個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氣是朱熹哲學體系中僅次于理的其次個范疇。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狀、有跡的;它具有凝合、造作等特性。它是鑄成萬物的質料。天下萬物都是理和質料相統一的產物。朱熹認為理和氣的關系有主有次。理生氣并寓于氣中,理為主,為先,是第一性的,氣為客,為后,屬其次性。
動靜觀
朱熹主見理依氣而生物,并從氣綻開了一分為二、動靜不息的生物運動,這便是一氣分做二氣,動的是陽,靜的是陰,又分做五氣(金、木、水、火、土),散為萬物。一分為二是從氣分化為物過程中的重要運動形態。朱熹認為由對立統一,而使事物改變無窮。他探討了事物的成因,把運動和靜止看成是一個無限連續的過程。時空的無限性又說明白動靜的無限性,動靜又是不行分的。這表現了朱熹思想的辯證法觀點。朱熹還認為動靜不但相對待、相排斥,并且相互統一。朱熹還論述了運動的相對穩定和顯著變動這兩種形態,他稱之為“變”與“化”。他認為漸化中滲透著頓變,頓變中滲透著漸化。漸化積累,達到頓變。
格物致知論
朱熹用《高?!贰爸轮诟裎铩钡拿},探討相識領域中的理論問題。在相識來源問題上,朱熹既講人生而有知的先驗論,也不否認見聞之知。他強調窮理離不得格物,即格物才能窮其理。朱熹探討了知行關系。他認為知先行后,行重知輕。從學問來源上說,知在先;從社會效果上看,行為重。而且知行互發,“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
心性理欲論
在人性論上,朱熹發揮了張載和程頤的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的觀點,認為“天地之性”或“天命之性”專指理言,是至善的、完備無缺的;“氣質之性”則以理與氣雜而言,有善有不善,兩者統一在人身上,缺一則“做人不得”。與“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有聯系的,還有“道心、人心”的理論。朱熹認為,“道心”出于天理或性命之正,原來便稟受得仁義禮智之心,發而為惻隱、羞惡、是非、辭讓,則為善?!叭诵摹背鲇谛螝庵剑侵葛囀晨曙嬛悺H缡?,雖圣人亦不能無人心。不過圣人不以人心為主,而以道心為主。他認為“道心”與“人心”的關系既沖突又聯結,“道心”須要通過“人心”來安排,“道心”與“人心”還有主從關系,“人心”須聽命于“道心”。朱熹從心性說動身,探討了天理人欲問題。他以為人心有私欲,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因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建筑樓體防護網安裝工程技術考核試卷
- 2023-2024學年廣東省名校聯盟高一下學期期中質量檢測語文試題(解析版)
- 探索光的奧秘
- 江蘇名校2024-2025學年高考化學試題模擬題及解析(全國Ⅰ卷)含解析
- 天津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材料成型原理與工藝》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蘇州大學應用技術學院《生物反應工程實驗》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驛區達標名校2025屆初三第6次月考數學試題含解析
- 遼寧工業大學《藏族文化概論》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四川鐵道職業學院《跨文化交際(日)》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2025年小學數學期末考試試卷及答案
- GA/T 751-2024公安視頻圖像屏幕顯示信息疊加規范
- 2025至2030中國長鏈氯化石蠟行業供需現狀與前景策略研究報告
- 租地蓋大棚合同協議
- 自體輸血知識培訓課件
- 人教A版高一下冊必修第二冊高中數學8.6.2直線與平面垂直【課件】
- 小學生涯課件
- 西藏拉薩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第二學期英語試題4月月考試卷含解析
- GB/T 45421-2025城市公共設施非物流用智能儲物柜服務規范
- 檔案相關法律法規知識復習試題及答案
- 商鋪裝修管理規定
- 鐵路心理測試題及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