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商洛市2025屆高三第三次模擬檢測歷史試卷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4.本試卷主要考試內容:高考全部內容。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自要求。1.距今約9000年至7000年的河南舞陽賈湖文化,與距今約7000年至4500年的黃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在居址、墓葬的葬式和葬俗上有較強的趨同性,在器形、制骨工藝、制陶工藝和器物組合上也有著驚人的相似性,還有相同的稻作遺存及隨葬的龜甲等遺物。據此推斷,兩者()A.與南方文化互動頻繁 B.手工業已是獨立部門C.存在著文化承續關系 D.受仰韶文化影響較大2.茂才是漢代察舉的一個重要科目,對有特異才能、品行高尚且有突出貢獻的官吏進行提拔,以茂才被舉者多為現任官吏。漢代察舉茂才常與皇帝派人體察民情、覽觀風俗、考核吏治相聯系。這些做法()A.旨在暢通官民之間聯系 B.體現出君主治國思想多元化C.是寒門入仕的主要途徑 D.具有淳風俗和善吏治的作用3.唐玄宗統治時期,強調“以孝治天下”。開元十年(722年),他親自為《孝經》作注,頒行天下,作為國子學和地方官學的教本。中唐以后,唐朝君主無一例外地特別強調“忠君愛國”思想。這一變化折射出唐朝中晚期()A.國勢衰弱和君威不振 B.儒家思想正統地位動搖C.宦官專權和朋黨之爭 D.君主專制制度逐漸弱化4.元代至元十一年(1274年),賽典赤(云南行省的首任平章政事)至云南后“立州縣均賦役”“輕差減賦”;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云南行省平章政事脫帖木兒奏言十余事,其中有蠲逋(拖欠)賦、征侵隱(隱匿侵吞)、賦豪戶、除重稅等事,元世祖命中書省“議其可行者行之”。這可用于說明,元初云南()A.社會治理蘊含著民本思想 B.由行省官員專掌賦稅錢糧C.與中原地區實現同步發展 D.為加快統一進程作出貢獻5.1728年,清政府下令“民間不得擅用黃銅器皿,舊存者繳官給價”。1731年,清政府重申不許廣東鐵鍋出口,“嗣后鐵鍋照廢鐵之例,一并嚴禁,毋論漢夷船,概不許貨賣出洋”。清代前中期政府還嚴格管制硝磺、銀礦、白土、磚灰、木材等原料的開采。這表明清代前中期()A.手工業與市場聯系被切斷 B.加強對戰略物資的控制C.國內外貿易呈現萎縮局面 D.閉關自守政策范圍擴大6.欲以表中史料證明英法聯軍曾火燒圓明園,首先應信重的是()史料出處①十年八月(1860年),西洋人進京,不損宗廟社稷,如今又在上海和寧波一帶,協助剿滅賊寇,這是西洋人最大的恩惠曾國藩日記②18日將焚燒圓明園以對清政府作懲戒,無關人員不受此行動影響1860年10月英法聯軍總司令額爾金日記③原來勝利就是進行一場掠奪,勝利者盜竊了圓明園的全部財富,然后彼此分贓。這一切所作所為,均出自額爾金之名法國著名作家雨果《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信》④庚申之役(第二次鴉片戰爭),英人以師船入都焚圓明園……1917年徐珂編纂的《清稗類鈔》A.① B.② C.③ D.④7.1918年,李大釗撰文指出:“中國人今日生活,全是矛盾生活;中國今日的現象,全是矛盾現象。”舉國人都在矛盾現象中討生活……當然要打破此矛盾生活的階級,另外創造一種新生活,以寄頓吾人的身心,慰安吾人的靈性。”這一認識()A.為反清民主革命創造條件 B.旨在總結辛亥革命失敗原因C.豐富了新文化運動的內涵 D.指明了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8.20世紀20年代,中國手織棉布技術得到改進,多地都在試制多錠紡車,多錠紡車實現了牽伸加捻的自動控制,并使卷、繞能夠同時進行。一人可以看管幾十個紡錠。過去落后的低級產品逐漸被淘汰,過去浮華的高級產品逐步萎縮或轉化為工藝品。由此可見,當時()A.手織棉布在國內外市場仍具有競爭力B.技術創新使民族工業獲得新發展C.傳統手工業大都采用先進機器生產D.寬松的社會環境有利于經濟發展9.如圖所示為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宣傳畫《領土地證》。據此可知,當時新中國()A.社會主義改造深得民心 B.土地改革的范圍廣泛C.開展土地改革勢在必行 D.農民土地權益有保障10.統計顯示,自2025年1月29日上映以來,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總票房屢破紀錄。該影片不僅在國內熱度爆棚,在國外也引起了廣泛關注,美國巨幕電影首席執行官里奇·蓋爾方德感慨:“中國大片的規模與創新力,正在重塑全球電影市場格局。”對此解讀正確的是,新時代中國()A.電影業借助傳統文化得到新發展B.動漫產業引領國際文化發展潮流C.改革開放使人民的生活豐富多彩D.經濟發展助推文化強國目標實現11.據考古發現,在與古埃及第一王朝(約公元前3200年一前2850年)處于同一時期的努比亞的庫斯圖爾地區的一座貴族墓葬中,不僅有眾多珍貴的陪葬品,在一個石制的香爐表面還發現了一位頭戴白王冠的不知名的努比亞統治者。這可用于佐證,該時期庫斯圖爾地區()A.等級制度嚴格 B.與西亞存在貿易 C.社會結構復雜 D.與埃及文明迥異12.中世紀前期,《埃涅阿斯紀》這類以《荷馬史詩》為范本的拉丁文史詩,在西歐的課堂上被反復講授、背誦和抄寫。有學者估計,在當時的知識階層中,這類史詩的讀者總數僅次于讀過《圣經》的人的總數。以希臘文流傳的《荷馬史詩》反而一度被人們所遺忘。促成這一局面的重要因素是()A.資本主義經濟的萌芽 B.希臘被奧斯曼帝國征服C.分裂割據的政治現實 D.教會對文化教育的壟斷13.15世紀初,雕版印刷開始在歐洲廣泛推行,大量低價書籍出現。1470—1471年,威尼斯、那不勒斯先后出版首本印刷書。到15世紀末,意大利各地城鎮已經擁有近80家印刷所。這一時期歐洲印刷事業的發展植根于()A.東西方新航線的開辟 B.歐洲商品經濟的發展 C.教會神學束縛的解除 D.“科學革命”的推動14.美國1787年憲法規定總統由各州選出的選舉人選出,選舉人的選舉模式由各州議會決定。在1789年首屆總統選舉中,各州選舉人的選舉模式,如表所示(注:當時有11個州參加選舉,其中新罕布什爾、馬薩諸塞、紐約情況與表中模式有異)。這說明,當時美國()模式一模式二模式三選舉模式州議會直接選舉選區制公民選舉,即以國會眾議員選區為單位,由公民選舉選舉人總選票制公民選舉,即以州為單位,由公民選舉選舉人采用各州康涅狄格、新澤西、特拉華等五州馬里蘭、弗吉尼亞賓夕法尼亞A.聯邦制共和制確立 B.議會權力至高無上 C.聯邦政府形同虛設 D.民眾已獲得普選權15.1910—1914年,法國報紙上關于對德復仇、宣揚戰爭正義性的文章平均每年有數千篇,這些文章將戰爭描繪成捍衛國家尊嚴、收復失地的正義之舉。德國則通過媒體宣揚“泛日耳曼主義”,強調日耳曼民族的優越性,為對外擴張和戰爭制造輿論基礎。由此可見,當時法、德兩國()A.戰爭輿論氛圍濃厚 B.為戰爭作好了準備C.民族意識開始覺醒 D.軍國主義思想盛行16.自1999年歐盟共同外交問世以來,歐盟在國際外交舞臺上日益活躍。伊朗核問題、中東問題、科索沃問題、達爾富爾問題等國際熱點問題,都有歐盟的參與。國際社會對歐盟發揮外交作用也有新的“訴求”。這反映出歐盟()A.與美國既合作又對抗 B.致力于引領多極格局 C.軍事一體化進程加快 D.國際影響力有所提升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北宋熙寧九年(1076年),由陜西藍田著名士大夫家族呂大鈞及其兄弟等人訂定并推行《呂氏鄉約》。它在組織上規定,每約有“約正一人或二人,眾推正直不阿者為之。專主平決賞罰當否”。在《呂氏鄉約》中,專門提出了“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四大綱目,其中“德業相勸”中提到的“德”,強調要“見善必行,聞過必改”,要“能救患難,能規過失,能為人謀,能為眾集事”等;在“過失相規”中,專門強調過失分為“犯義之過”“犯約之過”和“不修之過”等;在“禮俗相交”中,專門強調了婚姻、喪葬、祭祀之禮;在“患難相恤”中,提及七大患難之事,即水火、盜賊、疾病、死喪、孤弱、誣枉、貧乏,并配備了詳細的救恤說明。鄉約中還規定“每月一聚,具食;每季一會,具酒食”,“遇聚會,則書其善惡,行其賞罰”。——摘編自沈小勇《我國古代鄉約文化與社會教化》等材料二明太祖非常重視鄉村社會教化,令行鄉約,還有所謂“洪武六諭”的行世,即“孝順父母,恭敬長上,和睦鄉里,教訓子孫,各安生理,無(毋)作非為”,這也成了明代教化的主要內容。明代的地方官也竭力提倡鄉約,鄉約與保甲、社學、社倉等形式結合,逐步發展為一套較為完善的管理體系。嘉靖八年(1529年)開始,明朝政府在全國范圍內大力推行鄉約,鄉約這種基層治理模式的發展進入了一個高潮時期。根據史料記載,明代大儒王陽明、聶豹、羅欽順、呂坤、劉宗周、陸世儀等都曾于各自任內推廣鄉約。各地紛紛以《呂氏鄉約》為藍本,進行宣講活動。——摘編自吳倩《宋明基層鄉約治理的特點與啟示》等(1)根據材料一,概括北宋《呂氏鄉約》特點。(2)根據材料一、二,指出與北宋《呂氏鄉約》相比,明代鄉約治理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其變化的原因。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施政方針始終遵循民主原則。如表所示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重要文獻內容(部分)摘編。編號內容①(江西、福建兩省和各級蘇維埃)必須依照新法令實行蘇維埃建設運動的期間……各級蘇維埃的選舉(鄉一級的劃分和選舉應用去大部分的時間和力量),能于100天時間內,很好地完成……發動廣大群眾一致參加選舉運動,選出能代表勞苦群眾利益的代表②遵照國民政府本年九月二十六日命令暨同時頒布之省參議會臨時組織條例,決定……明年一月十五日召集第一屆議會,即定名為參議會③(鄉參議會的改革)為了發揚民主,加強鄉村自治,改鄉參議會為鄉(市)人民代表會。代表會各代表一方面代表居民意見商決本鄉應興革事項及選舉與罷免鄉長等立法職權,另一方面又代表鄉政府領導所屬選舉單位居民,推行各種建設等行政事宜。自此,在鄉一級的層面,邊區參議會開始改稱人民代表會。④省選工作的一些復雜問題。如選民調查,選委成立,居民階級成分的決定,居民公權的判定,群眾對省選工作的懷疑或擁護,以及如何去進行、如何去動員群眾,一定能在蘇維埃委員會或主席團中有很好的討論,周密的布置(1)結合所學知識,按照中國革命的發展歷程推斷文獻內容②③④的寫作時間順序,并闡述理由。(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施政的特點。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21年春,蘇俄全國各地普遍發生了饑荒,農民對余糧收集制強烈不滿。此外,在十月革命中非常支持布爾什維克的彼得格勒普梯洛夫工廠的工人舉行了罷工,要求增加工資和增發糧食。可以看出,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引發了全面危機,嚴重威脅到俄共(布)的執政地位。在此背景下,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過了《關于以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等一系列重要決議,以糧食稅征收糧食為主,農民總體負擔只相當于余糧征集制的50%,稅收采取區別對待的原則,富農稅率較高,貧農稅率較低,赤貧戶免稅。其稅額是根據農民的耕地面積、產量以及地區差異等因素來確定的,納稅后剩余的糧食可以自由支配。——摘編自何海根《列寧對社會主義建設的創造性探索》等材料二在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的中國,農民負擔問題逐步突出,引起中央高度重視。從1990年起,中央開始抓減輕農民負擔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200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將安徽全省作為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地區。2002年,國務院又確定河北、內蒙古、黑龍江等為擴大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地區。2003年,在試點的基礎上,農村稅費改革在全國全面推開。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從當年開始逐步降低農業稅稅率,并提出5年內全面取消農業稅的目標。2005年12月29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9次會議決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國家不再針對農業單獨征稅。自此一個在中國存在2600多年的古老稅種宣告終結,原定5年內取消農業稅的設想提前實現,國家還逐步給予農民種地補貼。——摘編自石光輝《新中國成就檔案:正式取消農業稅》(1)根據材料,比較蘇俄新經濟政策時期與中國21世紀初期農業稅收政策的不同之處,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簡析其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蘇俄新經濟政策時期與中國21世紀初期農業稅收政策的共同作用。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789—1945年是歐洲民族主義思潮猛烈發展的階段,由此引發了歐洲民族主義的大規模擴展與沖突。這一階段的歐洲民族主義發展以法國與德國的交鋒為主線,這一時期歐洲民族主義大都富有侵略性和擴張性,正是這樣的特性最終將歐洲引入了災難。歐洲民族主義和民族國家在發展的過程中,盡管也因為民族主義自私的特性引發了兩次世界大戰,但其為本國民眾獲取那些公認的人權的積極作用仍然是不可忽視的。沒有各國民族主義的發展以及各種觀念的交鋒,很難想象各種世界公認的公民權利觀念會如此深入地滲透到歐洲社會的各個層面。——摘編自陳曉律《歐洲民族國家演進的歷史趨勢》從材料中提取信息,圍繞世界近現代歐洲民族主義思潮擬定一個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就所擬論題進行簡要闡述。(要求:明確寫出所擬論題、闡述須有史實依據,表達清晰。)
商洛市2025屆高三第三次模擬檢測歷史試卷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4.本試卷主要考試內容:高考全部內容。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自要求。1.距今約9000年至7000年的河南舞陽賈湖文化,與距今約7000年至4500年的黃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在居址、墓葬的葬式和葬俗上有較強的趨同性,在器形、制骨工藝、制陶工藝和器物組合上也有著驚人的相似性,還有相同的稻作遺存及隨葬的龜甲等遺物。據此推斷,兩者()A.與南方文化互動頻繁 B.手工業已是獨立部門C.存在著文化承續關系 D.受仰韶文化影響較大【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石器時代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賈湖文化距今約9000年至7000年,大汶口文化距今約7000年至4500年,時間上有先后順序,且兩者在居址、墓葬的葬式和葬俗、器形、制骨工藝、制陶工藝、器物組合、稻作遺存及隨葬龜甲等諸多方面都有相似性,這種相似性很可能意味著大汶口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繼承和發展了賈湖文化的部分元素,兩者存在著文化承續關系,C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與南方文化的交流互動的相關內容,無法得出與南方文化互動頻繁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僅提及了制骨工藝、制陶工藝等方面的相似性,沒有表明手工業已從農業等其他行業中分離出來并成為獨立部門,排除B項;仰韶文化的特征是彩陶和粟,材料沒有信息表明賈湖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受仰韶文化的影響較大,排除D項。故選C項。2.茂才是漢代察舉的一個重要科目,對有特異才能、品行高尚且有突出貢獻的官吏進行提拔,以茂才被舉者多為現任官吏。漢代察舉茂才常與皇帝派人體察民情、覽觀風俗、考核吏治相聯系。這些做法()A.旨在暢通官民之間聯系 B.體現出君主治國思想多元化C.是寒門入仕的主要途徑 D.具有淳風俗和善吏治的作用【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次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本質題、推斷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常與皇帝派人體察民情、覽觀風俗、考核吏治相聯系”可知,察舉茂才這一做法可以通過選拔有才能、品行的官吏來改善吏治,同時也能起到淳風俗的作用,D項正確;舉茂才屬于對有特異才能、高尚品行且有突出貢獻的官吏進行提拔的方式,旨在鞏固王朝統治,排除A項;材料主要體現的是通過察舉茂才來進行官吏選拔和吏治考核等,沒有體現出君主治國思想多元化,排除B項;材料表明以茂才被舉者多為現任官吏,且漢代寒門入仕的主要途徑不是察舉茂才,排除C項。故選D項。3.唐玄宗統治時期,強調“以孝治天下”。開元十年(722年),他親自為《孝經》作注,頒行天下,作為國子學和地方官學教本。中唐以后,唐朝君主無一例外地特別強調“忠君愛國”思想。這一變化折射出唐朝中晚期()A.國勢衰弱和君威不振 B.儒家思想正統地位動搖C.宦官專權和朋黨之爭 D.君主專制制度逐漸弱化【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唐玄宗前期處于開元盛世,社會相對穩定繁榮,強調“以孝治天下”,這是在穩定局面下對社會道德倫理的倡導,有利于維護社會秩序,中唐以后,經歷了安史之亂等重大變故,唐朝國勢由盛轉衰,中央集權受到嚴重削弱,地方藩鎮割據,君威不振。此時強調“忠君愛國”思想,是為了重塑君主權威,維護中央集權,鞏固統治,所以這一變化折射出唐朝國勢衰弱和君威不振,A項正確;唐朝時期,雖然佛道思想盛行,但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并未動搖,且“以孝治天下”和“忠君愛國”都是儒家思想的體現,排除B項;對“忠君愛國”思想的強調主要是基于唐朝整體統治形勢的變化,是為了應對國勢衰弱、藩鎮割據等問題,并非直接針對宦官專權和朋黨之爭,排除C項;中唐以后強調“忠君愛國”思想,實際上是君主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加強對臣民的思想控制而采取的措施,這是君主專制制度在特定歷史時期的一種表現,并不能反映君主專制制度逐漸弱化,排除D項。故選A項。4.元代至元十一年(1274年),賽典赤(云南行省的首任平章政事)至云南后“立州縣均賦役”“輕差減賦”;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云南行省平章政事脫帖木兒奏言十余事,其中有蠲逋(拖欠)賦、征侵隱(隱匿侵吞)、賦豪戶、除重稅等事,元世祖命中書省“議其可行者行之”。這可用于說明,元初云南()A.社會治理蘊含著民本思想 B.由行省官員專掌賦稅錢糧C.與中原地區實現同步發展 D.為加快統一進程作出貢獻【答案】A【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元初(中國)。據題干“云南行省官員推行均賦役、輕賦稅、蠲逋賦等政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些措施通過調整賦稅、減輕民眾負擔,體現了元朝政府關注民生、緩和矛盾以穩定邊疆的治理理念,具有民本思想的特征,A項正確;題干提到中書省審議并執行政策,說明賦稅事務并非由云南行省官員完全專掌,排除B項;題干未涉及云南與中原地區的經濟對比,無法體現“同步發展”,排除C項;云南此時已納入元朝版圖,題干措施屬于治理而非統一進程,排除D項。故選A項。5.1728年,清政府下令“民間不得擅用黃銅器皿,舊存者繳官給價”。1731年,清政府重申不許廣東鐵鍋出口,“嗣后鐵鍋照廢鐵之例,一并嚴禁,毋論漢夷船,概不許貨賣出洋”。清代前中期政府還嚴格管制硝磺、銀礦、白土、磚灰、木材等原料的開采。這表明清代前中期()A.手工業與市場聯系被切斷 B.加強對戰略物資的控制C.國內外貿易呈現萎縮局面 D.閉關自守政策范圍擴大【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前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清政府下令限制民間使用黃銅器皿、禁止廣東鐵鍋出口,還嚴格管制硝磺、銀礦等原料的開采,黃銅(可用于鑄造錢幣)、鐵鍋(可用于鑄造兵器)、硝磺(可用于制造火藥)、銀礦在當時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經濟價值,這些都體現了政府對戰略物資進行嚴格的控制,以維護統治和國家安全,B項正確;清政府對一些原材料和相關產品的管制,并不能完全切斷手工業與市場的聯系,手工業仍可在國內有限的市場環境下發展,只是受到了一定限制,排除A項;材料僅顯示清代前期部分手工業的發展,不能說明國內外貿易萎縮,排除C項;閉關自守主要是限制對外交往和貿易,題干更多的是強調對國內一些物資的管控,不能說明閉關自守政策范圍的擴大,排除D項。故選B項。6.欲以表中的史料證明英法聯軍曾火燒圓明園,首先應信重的是()史料出處①十年八月(1860年),西洋人進京,不損宗廟社稷,如今又在上海和寧波一帶,協助剿滅賊寇,這是西洋人最大的恩惠曾國藩日記②18日將焚燒圓明園以對清政府作懲戒,無關人員不受此行動影響1860年10月英法聯軍總司令額爾金日記③原來勝利就是進行一場掠奪,勝利者盜竊了圓明園的全部財富,然后彼此分贓。這一切所作所為,均出自額爾金之名法國著名作家雨果《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④庚申之役(第二次鴉片戰爭),英人以師船入都焚圓明園……1917年徐珂編纂的《清稗類鈔》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英法聯軍總司令額爾金在日記中明確提到要焚燒圓明園以對清政府作懲戒,額爾金作為火燒圓明園這一事件的直接策劃者和指揮者之一,他的日記屬于一手史料,是最直接、最原始的證據,可信度最高,最能證明英法聯軍曾火燒圓明園這一史實,B項正確;曾國藩日記中未明確提到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排除A項;雨果的信雖是對英法聯軍侵略行為的批判,是對歷史事件的一種描述和譴責,而雨果非親歷者,其可信度相較于當事人日記的可信度稍低,排除C項;1917年徐珂編纂《清稗類鈔》時,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事件已經過去了很久,其屬于后人編纂的資料,其信息可能經過了多手傳播和整理,可能存在不準確或不完整的情況,可信度不如額爾金的日記,排除D項。故選B項。7.1918年,李大釗撰文指出:“中國人今日的生活,全是矛盾生活;中國今日的現象,全是矛盾現象。”舉國人都在矛盾現象中討生活……當然要打破此矛盾生活的階級,另外創造一種新生活,以寄頓吾人的身心,慰安吾人的靈性。”這一認識()A.為反清民主革命創造條件 B.旨在總結辛亥革命失敗原因C.豐富了新文化運動的內涵 D.指明了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次題干提示詞,可知這是影響題、目的題、推斷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18年的中國。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十月革命后,李大釗采用階級分析法尋求社會改造方案,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對中國社會的影響,豐富了新文化運動的思想內涵,C項正確;1912年清朝覆滅,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A項;李大釗的主張未非圍繞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展開論述,無法得出相關結論,排除B項;材料中李大釗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即社會主義革命,而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是“工農武裝割據”,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C項。8.20世紀20年代,中國手織棉布技術得到改進,多地都在試制多錠紡車,多錠紡車實現了牽伸加捻的自動控制,并使卷、繞能夠同時進行。一人可以看管幾十個紡錠。過去落后的低級產品逐漸被淘汰,過去浮華的高級產品逐步萎縮或轉化為工藝品。由此可見,當時()A.手織棉布在國內外市場仍具有競爭力B.技術創新使民族工業獲得新發展C.傳統手工業大都采用先進機器生產D.寬松的社會環境有利于經濟發展【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根據材料“20世紀20年代,中國手織棉布技術得到改進”“過去落后的低級產品逐漸被淘汰,過去浮華的高級產品逐步萎縮或轉化為工藝品”及所學可知,手織棉布在當時的國內外市場上仍有一定份額,說明其仍具有一定的競爭力,A項正確;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手織棉布的情況,手織棉布不屬于民族工業的范疇,不能得出技術創新使民族工業獲得新發展的結論,排除B項;材料僅提及手織棉布在技術上有一定改進,不能由此推斷出傳統手工業大都采用先進的機器生產,排除C項;據材料無法得出寬松的社會環境有利于經濟發展的結論,沒有強調當時的社會環境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A項。9.如圖所示為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宣傳畫《領土地證》。據此可知,當時新中國()A.社會主義改造深得民心 B.土地改革的范圍廣泛C.開展土地改革勢在必行 D.農民土地權益有保障【答案】D【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時空是20世紀50年代初的中國。由圖片信息可知,宣傳畫中農民高興地領取土地證,這表明農民通過土地改革獲得了土地,其土地權益有了保障,D項正確;社會主義改造主要是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改造,與宣傳畫所反映的土地改革的內容不符,排除A項;宣傳畫主要反映的是農民領到土地證這一現象,無法直接體現土地改革的范圍廣泛,排除B項;從宣傳畫來看,其強調的不是開展土地改革的必要性,而是改革使農民成為土地主人,農民對新政權土地政策的擁護,排除C項。故選D項。10.統計顯示,自2025年1月29日上映以來,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總票房屢破紀錄。該影片不僅在國內熱度爆棚,在國外也引起了廣泛關注,美國巨幕電影首席執行官里奇·蓋爾方德感慨:“中國大片的規模與創新力,正在重塑全球電影市場格局。”對此解讀正確的是,新時代中國()A電影業借助傳統文化得到新發展B.動漫產業引領國際文化發展潮流C.改革開放使人民生活豐富多彩D.經濟發展助推文化強國目標實現【答案】A【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當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以中國傳統神話故事哪吒鬧海為藍本進行創作,借助傳統文化元素,通過現代電影技術等,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國內外都產生了廣泛影響,體現了電影業借助傳統文化得到新發展,A項正確;僅僅一部動畫電影取得成功,不足以說明中國動漫產業引領了國際文化發展潮流,說法夸張,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中國電影業與傳統文化的結合,沒有直接體現改革開放與人民生活豐富多彩之間的關系,排除C項;材料沒有表達《哪吒之魔童鬧海》的成功上映的原因,得不出經濟發展與實現文化強國目標之間的具體聯系,排除D項。故選A項。11.據考古發現,在與古埃及第一王朝(約公元前3200年一前2850年)處于同一時期的努比亞的庫斯圖爾地區的一座貴族墓葬中,不僅有眾多珍貴的陪葬品,在一個石制的香爐表面還發現了一位頭戴白王冠的不知名的努比亞統治者。這可用于佐證,該時期庫斯圖爾地區()A.等級制度嚴格 B.與西亞存在貿易 C.社會結構復雜 D.與埃及文明迥異【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埃及。材料“一座貴族墓葬中,不僅有眾多珍貴的陪葬品”說明當時存在貴族階層,且貴族階層可擁有大量財富,與普通民眾形成階層差異,材料“在一個石制的香爐表面還發現了一位頭戴白王冠的不知名的努比亞統治者”表明存在統治階層,這體現出該地區有不同的社會階層,C項正確;材料未體現等級制度嚴格的相關信息,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任何關于該遺址與西亞存在貿易的相關信息,排除B項;雖然考古學者發現了努比亞統治者的形象,但這并不能說明該地區文明與埃及文明迥異,排除D項。故選C項。12.中世紀前期,《埃涅阿斯紀》這類以《荷馬史詩》為范本的拉丁文史詩,在西歐的課堂上被反復講授、背誦和抄寫。有學者估計,在當時的知識階層中,這類史詩的讀者總數僅次于讀過《圣經》的人的總數。以希臘文流傳的《荷馬史詩》反而一度被人們所遺忘。促成這一局面的重要因素是()A.資本主義經濟的萌芽 B.希臘被奧斯曼帝國征服C.分裂割據的政治現實 D.教會對文化教育的壟斷【答案】D【解析】【詳解】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世紀后期(西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世紀時期,教會全面掌控教育和文化傳播,拉丁語作為宗教和學術的官方語言,成為教學的核心載體。教會推崇拉丁文經典(如《埃涅阿斯紀》),而古希臘語因非教會語言逐漸被邊緣化,導致《荷馬史詩》等希臘作品被遺忘,D項正確;資本主義萌芽的影響更多體現在社會結構和思想解放上,而非直接導致拉丁文學的主導地位,排除A項;奧斯曼帝國征服希臘(1453年)發生在文藝復興中后期,而《荷馬史詩》的遺忘現象早在中世紀就已出現,排除B項;雖然西歐在中世紀處于政治分裂狀態,但分裂割據本身并未直接導致拉丁文學的流行,排除C項。故選D項。13.15世紀初,雕版印刷開始在歐洲廣泛推行,大量低價書籍出現。1470—1471年,威尼斯、那不勒斯先后出版首本印刷書。到15世紀末,意大利各地城鎮已經擁有近80家印刷所。這一時期歐洲印刷事業的發展植根于()A.東西方新航線的開辟 B.歐洲商品經濟的發展 C.教會神學束縛的解除 D.“科學革命”的推動【答案】B【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5世紀(歐洲)。根據材料可知,15世紀初,歐洲商品經濟進一步發展,這使得社會對知識、文化的傳播有了更多需求,同時也為印刷事業的發展提供了經濟基礎和技術條件等,B項正確;新航路開辟始于15世紀末,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A項;文藝復興沖擊了神學權威,但當時教會神學影響依然很大,排除C項;科學革命主要是發生在16—17世紀,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14.美國1787年憲法規定總統由各州選出的選舉人選出,選舉人的選舉模式由各州議會決定。在1789年首屆總統選舉中,各州選舉人的選舉模式,如表所示(注:當時有11個州參加選舉,其中新罕布什爾、馬薩諸塞、紐約情況與表中模式有異)。這說明,當時美國()模式一模式二模式三選舉模式州議會直接選舉選區制公民選舉,即以國會眾議員選區單位,由公民選舉選舉人總選票制公民選舉,即以州為單位,由公民選舉選舉人采用各州康涅狄格、新澤西、特拉華等五州馬里蘭、弗吉尼亞賓夕法尼亞A.聯邦制共和制確立 B.議會權力至高無上 C.聯邦政府形同虛設 D.民眾已獲得普選權【答案】A【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789年(美國)。據題干“各州選舉人選舉模式由州議會決定且存在差異”,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787年憲法確立了聯邦制共和政體,聯邦與州分權,各州在憲法框架內享有自主權。題干中不同州選擇不同選舉模式,正是聯邦制下州權保留的體現,說明聯邦制共和制已確立,A項正確;美國實行三權分立,議會權力受總統和司法制約,并非“至高無上”,排除B項;聯邦政府此時已通過憲法有效運作,排除C項;1789年選舉權僅限于白人男性有產者,未實現普選,排除D項。故選A項。15.1910—1914年,法國報紙上關于對德復仇、宣揚戰爭正義性的文章平均每年有數千篇,這些文章將戰爭描繪成捍衛國家尊嚴、收復失地的正義之舉。德國則通過媒體宣揚“泛日耳曼主義”,強調日耳曼民族的優越性,為對外擴張和戰爭制造輿論基礎。由此可見,當時法、德兩國()A.戰爭輿論氛圍濃厚 B.為戰爭作好了準備C.民族意識開始覺醒 D.軍國主義思想盛行【答案】A【解析】【詳解】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10—1914年的法國和德國。從材料中法國報紙大量刊登對德復仇、宣揚戰爭正義性的文章,德國通過媒體宣揚“泛日耳曼主義”為戰爭制造輿論基礎的信息,可以看出當時法、德兩國戰爭輿論氛圍濃厚,A項正確;材料主要體現了兩國在戰爭輿論方面的宣傳,沒有提及軍事、經濟等方面的戰事準備,根據材料無法得出“為戰爭作好了準備”的結論,排除B項;法民族意識的覺醒在歷史上是一個較為長期的過程,早在19世紀之前法德等國的民族意識就已經在不斷發展,并非在1910-1914年才開始覺醒,材料中體現的更多是極端的民族主義情緒,而不是民族意識的開始覺醒,排除C項;軍國主義是指崇尚武力和軍事擴張,將國家完全置于軍事控制之下,材料主要強調的是通過輿論來營造戰爭氛圍,沒有體現軍國主義思想在兩國社會各方面的盛行,排除D項。故選A項。16.自1999年歐盟共同外交問世以來,歐盟在國際外交舞臺上日益活躍。伊朗核問題、中東問題、科索沃問題、達爾富爾問題等國際熱點問題,都有歐盟的參與。國際社會對歐盟發揮外交作用也有新的“訴求”。這反映出歐盟()A.與美國既合作又對抗 B.致力于引領多極格局 C.軍事一體化進程加快 D.國際影響力有所提升【答案】D【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99年后的世界。根據材料“自1999年歐盟共同外交問世以來,歐盟在國際外交舞臺上日益活躍。伊朗核問題、中東問題、科索沃問題、達爾富爾問題等國際熱點問題,都有歐盟的參與”可知,歐盟介入全球事務體現了其從經濟實體向政治行為體的轉變,以及“國際社會對歐盟發揮外交作用也有新的‘訴求’”等信息都反映出歐盟國際影響力有所提升,D項正確;材料主要強調的是歐盟在國際外交舞臺上參與解決各種國際熱點問題,沒有提及歐盟與美國的合作與對抗關系,排除A項;歐盟參與解決國際熱點問題更多的是基于其自身的利益以及在國際事務中發揮作用的需要,當今尚未形成多極格局,排除B項;材料主要是從歐盟在國際外交方面的表現來闡述的,沒有涉及歐盟軍事一體化進程,排除C項。故選D項。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北宋熙寧九年(1076年),由陜西藍田著名士大夫家族呂大鈞及其兄弟等人訂定并推行《呂氏鄉約》。它在組織上規定,每約有“約正一人或二人,眾推正直不阿者為之。專主平決賞罰當否”。在《呂氏鄉約》中,專門提出了“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四大綱目,其中“德業相勸”中提到的“德”,強調要“見善必行,聞過必改”,要“能救患難,能規過失,能為人謀,能為眾集事”等;在“過失相規”中,專門強調過失分為“犯義之過”“犯約之過”和“不修之過”等;在“禮俗相交”中,專門強調了婚姻、喪葬、祭祀之禮;在“患難相恤”中,提及七大患難之事,即水火、盜賊、疾病、死喪、孤弱、誣枉、貧乏,并配備了詳細的救恤說明。鄉約中還規定“每月一聚,具食;每季一會,具酒食”,“遇聚會,則書其善惡,行其賞罰”。——摘編自沈小勇《我國古代鄉約文化與社會教化》等材料二明太祖非常重視鄉村社會教化,令行鄉約,還有所謂“洪武六諭”的行世,即“孝順父母,恭敬長上,和睦鄉里,教訓子孫,各安生理,無(毋)作非為”,這也成了明代教化的主要內容。明代的地方官也竭力提倡鄉約,鄉約與保甲、社學、社倉等形式結合,逐步發展為一套較為完善的管理體系。嘉靖八年(1529年)開始,明朝政府在全國范圍內大力推行鄉約,鄉約這種基層治理模式的發展進入了一個高潮時期。根據史料記載,明代大儒王陽明、聶豹、羅欽順、呂坤、劉宗周、陸世儀等都曾于各自任內推廣鄉約。各地紛紛以《呂氏鄉約》為藍本,進行宣講活動。——摘編自吳倩《宋明基層鄉約治理的特點與啟示》等(1)根據材料一,概括北宋《呂氏鄉約》的特點。(2)根據材料一、二,指出與北宋《呂氏鄉約》相比,明代鄉約治理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其變化的原因。【答案】(1)特點:由士大夫家族制訂并推行;重視組織建設;內容全面系統;強調道德教化;規范細致具體;強調互動聚會;倡導參與地方救濟活動。(2)變化:政府重視程度提升;教化內容更突出強調基本的道德和行為規范(或教化內容更簡化、直接);管理體系進一步健全;推行范圍擴大;推行主體多元。原因: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治秩序的需要;程朱理學成為官方哲學;社會經濟的發展;北宋《呂氏鄉約》等前代鄉約實踐為明代提供了豐富的經驗借鑒。【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北宋時期的中國。據材料一“由陜西藍田著名士大夫家族呂大鈞及其兄弟等人訂定并推行《呂氏鄉約》”得出由士大夫家族制訂并推行;據材料一它在組織上規定,“每約有‘約正一人或二人,眾推正直不阿者為之’”得出重視組織建設;據材料一“專門提出了‘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四大綱目”得出內容全面系統;據材料一德業相勸位于首位,其“強調要‘見善必行,聞過必改’,要‘能救患難,能規過失,能為人謀,能為眾集事’等”得出強調道德教化;據材料一“患難相恤”提及的七大患難之事“即水火、盜賊、疾病、死喪、孤弱、誣枉、貧乏”得出規范細致具體;據材料一“每月一聚,具食;每季一會,具酒食”得出強調互動聚會;據材料一“患難相恤”中“配備了詳細的救恤說明”得出倡導參與地方救濟活動。【小問2詳解】本題是對比題、原因題。時空是明朝時期的中國。變化:據材料二“明太祖非常重視鄉村社會教化,令行鄉約”等,比對材料二推行鄉約的是士大夫得出政府重視程度提升;據材料二“洪武六諭”的行世,即“孝順父母,恭敬長上,和睦鄉里,教訓子孫,各安生理,無(毋)作非為”成了明代教化的主要內容得出教化內容更突出強調基本的道德和行為規范(或教化內容更簡化、直接);據材料二“鄉約與保甲、社學、社倉等形式結合,逐步發展為一套較為完善的管理體系”得出管理體系進一步健全;據材料二“明朝政府在全國范圍內大力推行鄉約”得出推行范圍擴大;據材料二“明代大儒王陽明、聶豹、羅欽順、呂坤、劉宗周、陸世勣等”都曾于各自任內推廣鄉約,比較材料一鄉約的推行主體是士大夫得出推行主體多元。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從政治、經濟、思想、歷史等角度來分析說明原因,政治——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治秩序的需要;思想——程朱理學成為官方哲學;經濟—社會經濟的發展;歷史——北宋《呂氏鄉約》等前代鄉約實踐為明代提供了豐富的經驗借鑒。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施政方針始終遵循民主原則。如表所示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重要文獻內容(部分)摘編。編號內容①(江西、福建兩省和各級蘇維埃)必須依照新法令實行蘇維埃建設運動的期間……各級蘇維埃的選舉(鄉一級的劃分和選舉應用去大部分的時間和力量),能于100天時間內,很好地完成……發動廣大群眾一致參加選舉運動,選出能代表勞苦群眾利益的代表②遵照國民政府本年九月二十六日命令暨同時頒布之省參議會臨時組織條例,決定……明年一月十五日召集第一屆議會,即定名為參議會③(鄉參議會的改革)為了發揚民主,加強鄉村自治,改鄉參議會為鄉(市)人民代表會。代表會各代表一方面代表居民意見商決本鄉應興革事項及選舉與罷免鄉長等立法職權,另一方面又代表鄉政府領導所屬選舉單位居民,推行各種建設等行政事宜。自此,在鄉一級的層面,邊區參議會開始改稱人民代表會。④省選工作的一些復雜問題。如選民調查,選委成立,居民階級成分的決定,居民公權的判定,群眾對省選工作的懷疑或擁護,以及如何去進行、如何去動員群眾,一定能在蘇維埃委員會或主席團中有很好的討論,周密的布置(1)結合所學知識,按照中國革命的發展歷程推斷文獻內容②③④的寫作時間順序,并闡述理由。(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施政的特點。【答案】(1)時間順序:④②③。理由:④中有“蘇維埃委員會或主席團”,可見當時尚處于國共十年對峙時期;②中有“遵照國民政府”“參議會”等關鍵信息,可見在這一時期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黨在邊區成立民主參議會,這是全國抗戰時期;③中有“改鄉參議會為鄉(市)人民代表會”,可見當時應是抗戰勝利后。(2)特點:堅持黨的領導;具有靈活性和適應性;重視民主建設;注重基層政權建設;以人民為中心。【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特點題、原因題。時空是近代中國。據材料④中的“一定能在蘇維埃委員會或主席團中有很好的討論,周密的布置”并結合選必一第3課所學得出④中有“蘇維埃委員會或主席團”,可見當時尚處于國共十年對峙時期,所以將④排在第一;據材料②中的“遵照國民政府本年九月二十六日命令暨同時頒布之省參議會臨時組織條例”并結合選必一第3課所學得出②中有“遵照國民政府”“參議會”等關鍵信息,可見在這一時期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黨在邊區成立民主參議會,這是全國抗戰時期,所以將②排在第二;緊扣材料③中的“鄉參議會的改革”的“改革”,“邊區參議會開始改稱人民代表會”的“開始改稱”并結合邏輯推知③應在②的后面,得出③中有“改鄉參議會為鄉(市)人民代表會”,可見當時應是抗戰勝利后,所以將③排在末尾。由此可知,時間順序是④②③。【小問2詳解】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近代中國。據材料“中國共產黨的施政方針”得出堅持黨的領導;據材料可知,中國共產黨的施政方針及選舉機構在不同時期變化,得出具有靈活性和適應性;據材料“始終遵循民主原則”“一定能在蘇維埃委員會或主席團中有很好的討論”并結合材料的政權變化可得出重視民主建設;據材料“為了發揚民主,加強鄉村自治,改鄉參議會為鄉(市)人民代表會”得出注重基層政權建設;據材料“發動廣大群眾一致參加選舉運動,選出能代表勞苦群眾利益的代表”得出以人民為中心。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21年春,蘇俄全國各地普遍發生了饑荒,農民對余糧收集制強烈不滿。此外,在十月革命中非常支持布爾什維克的彼得格勒普梯洛夫工廠的工人舉行了罷工,要求增加工資和增發糧食。可以看出,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引發了全面危機,嚴重威脅到俄共(布)的執政地位。在此背景下,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過了《關于以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等一系列重要決議,以糧食稅征收糧食為主,農民總體負擔只相當于余糧征集制的50%,稅收采取區別對待的原則,富農稅率較高,貧農稅率較低,赤貧戶免稅。其稅額是根據農民的耕地面積、產量以及地區差異等因素來確定的,納稅后剩余的糧食可以自由支配。——摘編自何海根《列寧對社會主義建設的創造性探索》等材料二在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的中國,農民負擔問題逐步突出,引起中央高度重視。從1990年起,中央開始抓減輕農民負擔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200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將安徽全省作為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地區。2002年,國務院又確定河北、內蒙古、黑龍江等為擴大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地區。2003年,在試點的基礎上,農村稅費改革在全國全面推開。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從當年開始逐步降低農業稅稅率,并提出5年內全面取消農業稅的目標。2005年12月29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9次會議決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國家不再針對農業單獨征稅。自此一個在中國存在2600多年的古老稅種宣告終結,原定5年內取消農業稅的設想提前實現,國家還逐步給予農民種地補貼。——摘編自石光輝《新中國成就檔案:正式取消農業稅》(1)根據材料,比較蘇俄新經濟政策時期與中國21世紀初期農業稅收政策的不同之處,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簡析其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蘇俄新經濟政策時期與中國21世紀初期農業稅收政策的共同作用。【答案】(1)不同之處:稅收形式不同:蘇俄以糧食稅為主,相對單一;中國逐步降低農業稅稅率直至取消農業稅,并給予農民種地補貼,政策更為多元。稅收對象不同:蘇俄對富農、貧農等不同階層采取區別對待的稅收原則;中國則面向所有農民,最終取消針對農業的單獨征稅。稅改目的不同:蘇俄是為了緩解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引發的危機,恢復經濟,鞏固政權;中國是為了解決農民負擔問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推動城鄉協調發展。原因:蘇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嚴重損害農民利益,引發了嚴重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列寧等俄共(布)領導人對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和實踐進行新的探索,試圖找到適合俄國國情的發展道路。中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農業生產有了較大發展;農民負擔問題制約農村經濟進一步發展;“三農”問題成為影響社會穩定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需要調整政策促進城鄉協調發展;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致力于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推動農村社會全面進步。(2)共同作用:減輕農民負擔,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業發展,穩定農業生產秩序;促進經濟結構的優化和多元化,增強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和穩定性;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穩定,鞏固政權基礎。【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背景題、對比題。時空是蘇俄新經濟政策時期與中國21世紀。不同之處:根據材料一“以糧食稅征收糧食為主”和材料二“從當年開始逐步降低農業稅稅率”“5年內全面取消農業稅”“逐步給予農民種地補貼”可得,稅收形式不同,蘇俄以糧食稅為主,相對單一;中國逐步降低農業稅稅率直至取消農業稅,并給予農民種地補貼,政策更為多元。根據材料一“稅收采取區別對待的原則”“富農稅率較高,貧農稅率較低,赤貧戶免稅”和材料二“全面取消農業稅”可得,稅收對象不同,蘇俄對富農、貧農等不同階層采取區別對待的稅收原則;中國則面向所有農民,最終取消針對農業的單獨征稅。根據材料一“各地普遍發生了饑荒”“農民對余糧收集制強烈不滿”、“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引發了全面危機”“嚴重威脅到俄共(布)的執政地位”和材料二“農民負擔問題逐步突出,引起中央高度重視”可得,稅改目的不同,蘇俄是為了緩解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引發的危機,恢復經濟,鞏固政權;中國是為了解決農民負擔問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推動城鄉協調發展。原因:蘇俄方面:根據材料一“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引發了全面危機”“嚴重威脅到俄共(布)的執政地位”可得,蘇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嚴重損害農民利益,引發了嚴重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結合所學蘇俄經濟建設的相關史實可得,列寧等俄共(布)領導人對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和實踐進行新的探索,試圖找到適合俄國國情的發展道路。中國方面:結合所學中國改革開放的相關史實可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農業生產有了較大發展;根據材料二“農民負擔問題逐步突出,引起中央高度重視”可得,農民負擔問題制約農村經濟進一步發展;結合所學21世紀以來我國農村農業發展的相關史實可得,“三農”問題成為影響社會穩定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需要調整政策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結合所學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相關知識可得,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致力于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推動農村社會全面進步。【小問2詳解】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蘇俄新經濟政策時期與中國21世紀。根據材料“富農稅率較高,貧農稅率較低,赤貧戶免稅”“全面取消農業稅”可知,二者都減輕了農民負擔,提高了農民生產積極性;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其推行的結果來看,二者都促進了農業發展,穩定了農業生產秩序;從對經濟發展的作用看,二者都促進經濟結構的優化和多元化,增強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和穩定性;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穩定,鞏固政權基礎等等。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789—1945年是歐洲民族主義思潮猛烈發展的階段,由此引發了歐洲民族主義的大規模擴展與沖突。這一階段的歐洲民族主義發展以法國與德國的交鋒為主線,這一時期歐洲民族主義大都富有侵略性和擴張性,正是這樣的特性最終將歐洲引入了災難。歐洲民族主義和民族國家在發展的過程中,盡管也因為民族主義自私的特性引發了兩次世界大戰,但其為本國民眾獲取那些公認的人權的積極作用仍然是不可忽視的。沒有各國民族主義的發展以及各種觀念的交鋒,很難想象各種世界公認的公民權利觀念會如此深入地滲透到歐洲社會的各個層面。——摘編自陳曉律《歐洲民族國家演進的歷史趨勢》從材料中提取信息,圍繞世界近現代歐洲民族主義思潮擬定一個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就所擬論題進行簡要闡述。(要求:明確寫出所擬論題、闡述須有史實依據,表達清晰。)【答案】示例一論題:歐洲民族主義思潮的雙重影響。闡述:1789—1945年,歐洲民族主義思潮迅猛發展,對歐洲乃至世界產生了極為復雜的雙重影響。一方面,民族主義思潮具有侵略性和擴張性,給歐洲帶來了巨大災難。法國大革命后,法國民族主義情緒高漲,拿破侖憑借這種情緒進行對外戰爭,雖傳播了啟蒙思想和法國大革命的成果,但本質上是對其他國家的侵略和征服,給歐洲各國人民帶來了沉重的戰爭災難。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隨著實力增強,民族主義走向極端,其強烈的民族擴張欲望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重要原因。而在二戰中,納粹德國的極端民族主義更是將種族主義推向極致,對猶太人的大屠殺,給歐洲帶來了空前的人道主義災難,歐洲的文化、經濟和社會秩序遭到嚴重破壞。另一方面,民族主義思潮也有著積極作用。在19世紀,意大利和德國在民族主義的推動下,實現了國家統一。意大利通過一系列斗爭,擺脫了外國的控制,建立起統一的民族國家。1871年德國統一后,制定了一系列法律來保障公民權利,推動了社會的進步。此外,民族主義思潮下各種觀念的交鋒,促進了公民權利觀念在歐洲的傳播和深入發展。不同國家的民族主義思想在碰撞中,使得自由、平等、民主等觀念逐漸深入人心,推動了歐洲社會的民主化進程。綜上所述,歐洲民族主義思潮是一把雙刃劍,其侵略性和擴張性帶來了戰爭和災難,但在民族國家建設和人權觀念傳播方面也有著不可忽視的積極意義。示例二論題:法國與德國交鋒推動歐洲民族主義思潮演變。闡述:1789—1945年,法國與德國的交鋒成為歐洲民族主義思潮發展的關鍵脈絡,極大地推動了其演變。法國大革命開啟了法國民族主義發展的新篇章。革命中,自由、平等、博愛的理念激發了法國民眾強烈的民族意識。拿破侖執政時期,為傳播法國大革命成果以及滿足自身擴張的野心,拿破侖率領法軍四處征戰,將法國民族主義以武力形式向歐洲其他地區擴散。這激起了其他國家尤其是德意志各邦國的強烈反抗,普魯士等邦國在反法戰爭中,民眾的民族意識被喚醒,德意志民族主義開始萌動。19世紀,隨著德意志地區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實現國家統一的需求日益迫切。普魯士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領導下,以民族主義為旗幟,通過三次王朝戰爭,尤其是普法戰爭,德國完成了統一。德國統一后,民族主義情緒高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蛋類產品的市場推廣與品牌形象塑造考核試卷
- 橡膠合成過程中的質量控制關鍵點考核試卷
- 航空旅游產品設計與創新考核試卷
- 木質纖維素在環保型涂料中的應用考核試卷
- 染整廢水處理設施的設計與選型考核試卷
- 計量檢測在珠寶鑒定的應用考核試卷
- 西藥批發企業人才培養與激勵制度實施與改進與監督考核試卷
- 鹽的跨境電商機遇考核試卷
- 互聯網時代夫妻忠誠度維護與電子設備使用管理合同
- 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意設計工作室普通合伙經營協議
- 因為喝酒上班遲到檢查范文
- 房屋續租再簽合同范本
- 當代社會政策分析 課件 第一章 導論
- 暑期酒店營銷方案及策略
- 九江三支一扶真題2023
- 2024年《社會工作綜合能力(初級)》考前沖刺備考速記速練300題(含答案)
- 手術室誤吸應急預案
- (新平臺)國家開放大學《藥物化學》形考任務1-3參考答案
- 物品領用申請表
- 第15課十月革命與蘇聯社會主義建設【中職專用】《世界歷史》(高教版2023基礎模塊)
- 2024屆江蘇省南京市十三中市級名校中考聯考化學試題含解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