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2025年九年級中考歷史指導試卷(含答案)_第1頁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2025年九年級中考歷史指導試卷(含答案)_第2頁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2025年九年級中考歷史指導試卷(含答案)_第3頁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2025年九年級中考歷史指導試卷(含答案)_第4頁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2025年九年級中考歷史指導試卷(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南安市2025年九年級中考歷史指導試卷班級:號數:姓名:一、選擇題:本題共28小題,每小題2分,共56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表1所示的考古可用于說明表1史前考古遺址出土的碳化稻種鑒定結果統計表(部分)遺址名稱遺存類型鑒定結果距今年代(年)江蘇連云港二澗村稻殼印痕栽培稻7000-6000河南洛陽西高崖稻殼印痕栽培稻5500-5000山東棲霞楊家圈稻殼印痕栽培稻4400-4000A.農耕文明,多元一體B.中原地區,農業起源C.作物種植,品種單一D.農業工具,類型多樣2.瑯琊刻石(圖1)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冬巡時所刻。刻石上的文字有“器械一量,同書文字……今皇帝并一海內,以為郡縣,天下和平。”該文物A.見證了秦滅東方六國的過程B.體現了傳統書法藝術的成熟C.記載了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D.反映了秦末農民戰爭的影響圖1瑯琊刻石(局部)3.兩漢時,嶺南地區沒有冶鐵業。東晉時,嶺南出現了大規模的官辦冶鐵業,當地的少數民族也普遍掌握了冶鐵鑄造技術。這一變化主要得益于嶺南地區A.礦產資源豐富B.社會相對安定C.統治政策開明D.北民大量南遷4.“邊城暮雨雁飛低,蘆筍初生漸欲齊。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唐朝詩人張籍在《涼州詞》中,采用以聲傳影的藝術手法,描述了一支商隊經由河西走廊前往西域的畫面,這一畫面反映的是A.蒙恬北擊匈奴B.絲綢之路貿易C.玄奘西行天竺D.甘肅行省設置5.圖2所示壁畫可用于直接研究唐朝圖2唐朝章懷太子墓中的《禮賓圖》壁畫(局部)A.賦稅制度B.民族關系C.對外交往D.藩鎮割據6.不論以魏為正統,或以屬為正統,從來沒有人把另外兩國排除在外;當宋、遼、西夏或宋、金、西夏并存時,雖互為敵國,但也并不把對方排除在中國之外。這一觀點意在強調A.中華民族的認同感B.中央集權不斷強化C.儒家思想的正統性D.民族隔閡完全消失7.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各部門向皇帝上奏事務時,不需要事先通知或通過中書省,以確保皇帝能夠直接獲取第一手消息。此舉意在A.加強君主專制B.擴大內閣權限C.實行海禁措施D.強化東廠地位8.據表2可知,《天工開物》涉及的領域是表2書名主要內容摘錄《天工開物》乃粒:關于糧食作物的栽培技術;陶埏:磚、瓦、陶瓷的制作殺青:造紙的方法丹青:墨和顏料的制作 A.天文歷法B.農業生產C.科技成就D.醫藥典籍9.圖3為清朝治理邊疆的措施。這些舉措圖3A.加快了清朝統一全國的速度B.維護祖國的東北邊防C.加強清朝同周邊國家的聯系D.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10.1874年,日本進攻臺灣。沈葆楨率艦隊赴臺巡視,將福州船政局制造的“揚武”等艦船派駐臺、澎,同時運送兵員物資以備戰,最終逼迫日軍退出臺灣。這說明洋務運動A.實現了自強求富的目標 B.形成了健全的軍事體系C.客觀上增強了國防實力 D.穩定了西北邊疆的形勢11.維恩圖是一種關系型圖表,可以利用其比較歷史事件。如圖4所示,重疊部分是兩個歷史事件的共同點,應填寫A.學習西方B.自強求富C.扶清滅洋D.三民主義圖412.五四運動期間涌現出毛澤東、蔡和森、瞿秋白等一大批先進分子,他們先后走上革命道路,成長為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馬克思主義者。這表明五四運動A.推動資產階級革命發展B.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傳播C.凝聚了偉大的民族力量D.改變了中國的社會性質13.毛澤東同志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理論家,他一生中創作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下列反映紅軍長征史實的詩句是A.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B.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C.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D.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14.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扣押蔣介石,實行“兵諫”,通電全國,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如果采用民國紀年法,此事件發生在A.民國三十六年B.民國三十五年C.民國二十五年D.民國二十四年15.歷史史實是指客觀存在的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歷史結論是關于史實的基本判斷和基本觀點。下列屬于歷史結論的是A.1945年秋,國共雙方簽署了“雙十協定”B.1947年6月,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C.1948年秋,東北人民解放軍打響遼沈戰役D.1949年南京解放宣告國民黨反動統治覆滅16.1949年10月,《人民日報》報道:“中國人民從此有了屹立于世界和平民主陣營的祖國,有了真能保護自己、代表自己的政府。”該報道A.宣告祖國大陸獲得統一B.表達了人民群眾的民族自豪感C.宣布世界和平得以實現D.表明了土地改革已經全部完成17.不同類型的史料價值各有不同。下列探究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史料中可信度最高的是A.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B.某同學整理的相關學習筆記C.小說《春之聲》中的相關描述D.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照片18.澳門回歸近25年是其經濟發展最快、民生改善最大的時期。2024年3月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正式實施封關運行,又為澳門的發展注入新力量。以上現象的出現主要得益于A.“求同存異”的提出B.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C.“一國兩制”的貫徹D.祖國統一大業的實現19.“2022年‘中國意大利文化和旅游年’期間,在中國舉辦了多場意大利古代文化展覽,為中國民眾近距離接觸古羅馬文明提供了很好的機會。”該“文明”A.經歷了從共和國到帝國的發展變化B.在鼎盛時期建立了森嚴的種姓制度C.在雕塑藝術中的杰作有《擲鐵餅者》D.在法制上的成就是《漢謨拉比法典》20.觀察圖5可知,這些城市的相似之處是A.高度集權B.文化繁榮C.社會穩定D.交通便利21.14世紀晚期,意大利的一些新學校強調古典文學學習和體育鍛煉并重,教育學生健康、快樂地生活,發展自身潛能。這種教育理念A.體現了人文主義精神B.蘊含了封建神學理念C.導致拜占庭帝國滅亡D.引領現代科學的發展圖522.《拿破侖法典》規定:“原料的取得,商品的流通,工人的雇傭,都必須通過契約,買賣、交換,一切均可以自由經營。”據此可知該法典旨在A.發展資本主義B.強調王權至上C.宣揚民主平等D.廢除專制政體23.“許多西方著名學者表示,要探索人類社會發展的前景,必須向馬克思求教,人類社會至今依然生活在馬克思闡明的發展規律之中。”材料表明馬克思主義A.是站在時代前沿的科學理論B.得到了世界所有國家的一致認可C.主張建立無產階級革命政黨D.推動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24.對表3認識最恰當的是表3近代文學藝術(部分)作者作品核心內容巴爾扎克《歐也妮·葛朗臺》再現法國19世紀早期紛繁復雜的社會圖景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描繪俄國社會各階層的生活場景貝多芬《英雄交響曲》反映重大社會題材A.藝術作品影響大眾價值取向B.文學藝術是對生活的理想化追求C.文學藝術作品蘊含時代烙印D.文學作品激勵人們追求美好生活25.某班開展“歷史地圖上的世界格局”主題學習時,收集到以下兩幅地圖,圖中國家疆界發生變化的主要文件依據是A.《凡爾賽條約》B.《九國公約》C.《聯合國家宣言》圖6圖7D.《北大西洋公約》26.據圖8所示數據,可推知蘇聯A.國民經濟比例失調B.經濟發展迅速下降C.民眾生活水平提高D.社會改革成效甚微圖81917-1985年蘇聯工農業總產值增長率柱狀圖27.圖9是20世紀的兩部電影作品。其創作的時代背景是片名:《鐵幕》上映時間:1948年5月制作國家:美國劇情簡介:蘇聯共產主義擴張背景下,鐵幕后蘇聯的黑暗統治片名:《銀灰色的粉末》上映時間:1953年制作國家:蘇聯劇情簡介:美國研發放射性武器企圖報復蘇聯圖9A.反法西斯戰爭勝利B.美蘇間的冷戰對峙C.蘇聯的發展與改革D.多極化趨勢的發展28.DeepSeek(深度求索)旨在通過智能問答等應用場景為用戶提供創作、工作和提效的工具,高效便捷地幫助人們獲取信息、知識和靈感。這反映出A.現代生物技術發展迅速B.信息技術改變工作生活方式C.信息時代導致情感危機D.傳統文學已不適應現代社會二、非選擇題:共4題,第29題8分,第30題12分,第31題12分,第32題12分,共44分。2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圖10——摘自人教版八年級上冊《中國歷史地圖冊》觀察圖10,從圖中提取至少兩個信息并結合其反映的史實,說明“維新運動是一場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8分)3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1927-1937年,中國共產黨注重運用歌謠對廣大群眾進行階級教育和戰爭動員,由此誕生了一系列紅色歌謠。《四方英雄會井岡》紅旗一展亮四方,八一起義在南昌;擴大百萬鐵紅軍,四方英雄會井岡。《人民政權蘇維埃》人民政權蘇維埃,恩情比天還要大,領導人民分田地,分田分屋又廢債。——摘編自劉錫誠《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革命歌謠》等材料二表41931-1945年中國共產黨宣傳口號(摘錄)背景口號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國民政府對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協政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強占東三省1937年,①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國共兩黨親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進攻!1938年,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兵民是勝利之本抗戰進入相持階段,汪精衛公開叛國投敵;中共建設敵后抗日根據地堅持抗戰到底——反對中途妥協;減租減息1945年,抗戰勝利前夕,中共七大召開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摘編自高永中《中流砥柱:中國共產黨與抗日戰爭》(1)根據材料一,簡述中國共產黨人探索中國革命新道路歷程的重要歷史事件(兩例)。(4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補充表格①處內容;并概括中國共產黨1931-1945年宣傳口號的主題。(4分)(3)根據上述材料,分析中國共產黨不同時期輿論宣傳工作的共同點。(4分)。31.棉花塑造了當代世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全球棉花貿易市場是多極、分散的,各個地區都有自己獨立的棉花生產和貿易中心。生產網絡集中在歐洲,一個多中心的棉花產業變成單極世界。1780年,整個歐洲,尤其是英國,已經成為世界棉花網絡的中心。圖11——摘編自斯文·貝克特《棉花帝國》等材料二圖12——據埃利克·奧森納《棉花國之旅》等編制(1)根據材料一,概括世界棉花產業空間分布變化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780年后英國成為世界棉花網絡中心的原因。(6分)(2)仿照示例,根據材料二,將下表橫線處的史實和歷史解釋補充完整。(4分)史實(寫出序號)歷史解釋史實③棉花工業的發展推動了城市化的進程。史實潔白的棉花后面是黑人的血淚,支撐起整個西方工業化原始積累的棉花是黑人奴隸的鮮血染紅的。史實②(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棉花之旅對近代世界的影響。(2分)32.書籍能夠記錄歷史,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圖13——整理自中國華僑出版社《歷史書籍全集》(1)傳承歷史信息的載體豐富多樣,簡述除書籍外的一種歷史呈現方式。(2分)(2)為舉辦主題讀書活動,請你從材料中選出兩部書籍,結合其反映的史實和所學世界史知識,擬定一個主題并加以論述。(10分)(要求:價值觀正確,主題明確,史論結合)參考答案一、選擇題56分12345678910ACDBCAACDC11121314151617181920ABDCDBDCAD2122232425262728AAACAABB二、非選擇題29.(8分)【示例一】信息: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1895年,康有為、梁啟超“公車上書”。(2分)說明: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加劇。康有為、梁啟超等聯合各省參加會試的舉人,上書光緒帝,反對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提出變法主張,體現了他們對國家和民族命運的深切關懷。因此,維新運動是一場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6分,一點3分)【示例二】信息: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各地維新學會的廣泛分布。說明: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加劇。維新人士為了挽救國家危亡,在各地廣泛設立學會,宣傳維新變法思想,培養變法人才,激發了人們的愛國思想和民族意識。所以維新運動是一場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30.(12分)(1)南昌起義;井岡山會師;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立;土地革命;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建立。(4分,一點2分,寫出兩點即可)(2)內容:七七事變爆發,日本發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