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姐姐》觀后感(共20篇)_第1頁
《我的姐姐》觀后感(共20篇)_第2頁
《我的姐姐》觀后感(共20篇)_第3頁
《我的姐姐》觀后感(共20篇)_第4頁
《我的姐姐》觀后感(共20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我的姐姐》觀后感(共20篇)“養樂多殺手”投稿了20篇《我的姐姐》觀后感,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后的《我的姐姐》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篇1:我的姐姐觀后感生活影響著人,改變著人,也成長著每一個人。

這部電影值得一觀!

沒有華麗的煽情,卻讓你的眼淚忍不住迸發。沒有明星的站臺,卻吸引你的視線目不轉睛。沒有生搬硬套的做作表演,卻在娓娓道來中讓你感到情不自禁。一個真實簡單的故事背后,反映出一個深刻的社會道理,“兩代姐姐”在面臨現實抉擇面前不一樣的掙扎。整部影片真實感人,直刺人心,讓你在欣賞的過程中淚腺分泌,引發共鳴。

作為現實主義題材的影片,這部片子反映了二胎政策后家庭出現的矛盾以及女性在家庭和社會中遇到的困境。

在父母發生車禍,雙雙亡故的情況下,是撫養弟弟還是追求個人生活獨立,從而演繹出一系列的親情故事。這是這部電影所要講述的主旨。

女主角張子楓是北京電影學院的在校學生,去年暑假出演這部片子時只有十九歲,但她確實將姐姐這個角色演活了,影片中她是一個桀驁不馴,追求自我,最初甚至有點不通人情,冷漠疏離的獨立女性。父母重男輕女,傳統思想根深蒂固,為了想生一個男孩,硬是騙街道說女兒腿有殘疾,希望獲得一個二胎的生育指標。最后終于心想事成,生了一個兒子,兩個孩子之間的年齡相差十幾歲。在女兒高考畢業時,本來她可以考上北京的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將來出來當醫生。父親卻偷偷地改變女兒的志愿,讓她最后上了四川當地的一個醫學院護理專業,結果女兒大學畢業當了護士,所有目的就是想讓她不遠離家鄉,早點工作,賺錢養家。

從姐姐和弟弟的回憶對話中也可以看出父母對兩個孩子的偏愛,弟弟想念爸爸做的紅燒肉,姐姐想起的卻是爸爸的“竹筍燒肉”,在街道辦工作人員來家了解姐姐是否真有殘疾時,爸爸對女兒不愿意裝瘸子被揭穿而表現的憤怒至極,進而狠狠地教訓女兒。這種家庭境遇也培養了姐姐從小就追求生活獨立的基因。

但所有的一切因為一場車禍而改變。影片伊始,就是災難現場,告知觀眾故事的背景。這時的姐姐已經是醫院的護士,正在和男朋友積極準備考研,希望一起到北京去讀研究生。禍從天降,父母雙亡。一個并不十分熟悉的弟弟一下子推到她的面前。這里也可看出成年后的姐姐與這個原生家庭的疏離,父母更愛這個弟弟,對姐姐就有些淡漠。其實影片里也有一些暗示,說明他們對姐姐的“關懷”,譬如將那個房產寫在姐姐名下,母親給姐姐洗頭的畫面,以及在車禍發生前夕不停的打電話給姐姐,雖然這十幾個電話,姐姐最終都沒有看到。

姐姐一下子無法接受撫養弟弟的現實,她最初的想法就是找個好人家把弟弟送走,然后自己和男友考研出去生活。姐姐和弟弟相差十幾歲,除了那一層同父同母的親情紐帶,實際上真正的感情卻并不多。現實生活里因為年齡代溝,他們之間難有交集和共同語言。這也反映出當下二胎政策后許多中國家庭正在面臨的現實,兩個孩子間的年齡差和相處問題。當國家允許放開二胎政策之后,許多家庭的大孩子都已經十多歲了。

影片里姑媽和舅舅是兩個性格反差較大的人,也是姐姐和弟弟可以依賴為數不多的親人,但是他們也無法給予姐弟更多實質性幫助。姑媽是中國傳統女性的代表,她逆來順受,任勞任怨,吃苦耐勞。影片名稱是《我的姐姐》,看似指張子楓扮演的二代姐姐,其實還包括著朱媛媛扮演的一代姐姐。當年她與霞姐去俄羅斯紅場打工,想掙幾個錢時,接到母親電話,說弟弟孩子即將出生,讓她回國幫忙。她二話不說,回到國內。后來,二代姐姐就在她家里長大,是他這個姑媽幫襯著弟弟一家養育孩子,而她自己也有孩子,她的丈夫還半身不遂癱在輪椅上常年需要她的照顧。當弟弟夫妻遭遇不幸,她希望年輕的姐姐,也就是她的侄女也能像她一樣肩負起照顧年幼弟弟的重任,可是兩代人價值觀明顯不同,因此發生了許多碰撞。

肖央扮演的舅舅是一個不靠譜的人,吊兒郎當,喜歡打麻將,也沒有成家,仿佛鉆到錢眼里。譬如,從車禍“肇事者”那里騙來兩萬元;提出他來照顧年幼的弟弟,從而要從賣掉老屋子分到一杯羹等等。其實他是在生活的角落里一直默默關心外甥子女,也是這一對姐弟的親人。有一場戲,姐姐第一次去男友家里吃飯,在宴席結束走出家門時,弟弟突然出現,面向姐姐和男友一家大聲喊媽媽,這讓姐姐非常難堪,在男友家人面前很是丟臉。舅舅是這場戲的始作俑者,他其實也害怕弟弟從此無家可歸吧。

姐姐心理上潛移默化的變化是這部電影的看頭,也是電影蒙太奇的神奇。首先我們看姐姐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她有個性,在男友家的廚房她不吃男友遞過來的蛋糕導致碟子被打碎。她勇敢,在醫院看到醫生下錯了方子就大膽指出來,沒有因為那個醫生背景強硬而屈服。她善良,看到高齡孕婦冒著生命危險還要生第三胎,她追在車后的大聲疾呼就是醫生的良知。她溫柔,特別是當弟弟趴在她的背上說,你身上有媽媽的味道時,所有的觀影人從心底深處都會有一絲顫抖,伴隨著影片的節奏跌宕起伏。

最初,姐姐似乎“拒絕”照顧這一個“從天而降”的弟弟,她忙著為弟弟找寄養家庭,為此多次與姑媽發生沖突。兩代姐姐對弟弟的愛在這里交集并發生碰撞個差異,但這所有的一切都隨著生活的點點滴滴在慢慢地發生著改變。弟弟要吃肉包子的故事;弟弟坐在窗外說著“本是同根生……”的詩句;姐姐的內心從“不情愿”到“冰雪融化”有一個過程,這也反映出當代女性在現實面前的抉擇。最后姐姐給弟弟洗澡,雷雨天弟弟害怕時,兩姐弟共睡一床,到影片最后,在寄養家庭那里,對方提出要姐姐簽字承諾姐弟永不相見時,姐姐終于義無反顧拉起弟弟的手,開啟他們的生活。

一部影片,一個道理。影片通過姐弟之間的真實情感,還原女性走出原生家庭傷痛的成長過程,深刻揭示出女性在抉擇中自我覺醒,將女性在家庭、社會中面臨的困境等的現實話題拋給觀眾,發人深思。

篇2:我的姐姐觀后感電影《我的姐姐》由殷若聽執導,游曉穎編劇,張子楓領銜主演,肖央特別主演,朱媛媛、段博文、梁靖康主演,金遙源、王圣迪特別介紹出演,于4月2日全國上映。

這是一部現實題材的親情電影,電影《我的姐姐》講述成長于重男輕女家庭環境中的姐弟倆,原本關系冷漠疏離,但在父母車禍離世后,面臨撫養弟弟還是追求個人獨立生活抉擇的姐姐,重新意識到了親情深處血濃于水的意義。

張子楓在劇中飾演安然,受原生家庭影響,帶著情感創傷,性格獨立且強勢,渴望走出去,闖出去,生活中面對不公平時,她直來直往,勇敢說不。即使含著淚,也會也會大口吃飯,她說“一個從小不在父母身邊長大的女孩子,當她被人欺負的時候,她打的贏要打,打不贏也要打”這句話給我很深的印象,也使我相信她在將來面對任何困難中也能夠有這份勇氣與信心,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同時電影故事題材新穎吸引人,也是國內市場很少的家庭女性題材電影,可能很多人一想到女人就應該坐在家里帶孩子,干家務。這部電影所呈現出來姐姐性格獨立且強勢,想走出去,闖出去。不甘于現在的狀態,這恰恰與中國式獨立女性相呼應,心中有自己的追求,做事情偏向于強勢。

電影中的一處弟弟和姐姐的對話,使我印象非常深刻:你等等我不行嗎;我的人生不是只有你一個啊;我只有你了。面對二胎弟弟,弟弟從出生,姐姐就沒有被當成自己人,這也反映從中國式傳統思想重男輕女的思想觀,為了延續香火,不惜使孩子生活存在不公平。但是面對父母離世,只剩姐姐和弟弟相依為命。人類之間,有著連綿的情感,但是深刻,有凝聚力的,是親,是愛,是親情。親情人類永恒的話題,影片圍繞姐弟兩展開了中國式親情深處的普遍矛盾與溫暖。

篇3:我的姐姐觀后感《我的姐姐》是一個好電影,概括起來就是一對年齡跨度18歲的姐弟倆因為父母發生意外從陌生、相互嫌棄到彼此接納的故事。而姐姐到底應該服從自己的內心去追求個人夢想還是承擔起撫養弟弟的責任就是這部電影的主題。

每個人一生都會面臨這樣的價值觀抉擇:到底以個人價值為核心還是以家庭價值為核心。套在電影中,如果姐姐以家庭價值為核心,那么撫養弟弟就責無旁貸。但姐姐卻是典型的現代年輕人,她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也隨著飛速發展的社會一起成長著,她有明確的夢想,她迫切希望實現個人價值,不愿以犧牲個人價值為前提去成就家庭責任。

作為觀眾,我也隨著情節很糾結。同樣是二十多歲的女孩子,我能與姐姐共情,我能理解在寡不敵眾的眾多親戚的圍攻中她的不易,不希望她就此妥協,支持她說不。但看到那么小的弟弟,一次一次的說“姐姐我只有你了”的時候,又何其不忍的希望姐姐回應他“姐姐不會離開你,我們永遠在一起”。幸好,電影是開放式結局,留給觀眾的不是任何一種“殘忍”,而是任何可能都有可能存在的希望。

毋庸置疑,影片還想討論一種帶有中國傳統特色的“重男輕女”文化。片中的父母為了要個男孩讓姐姐假裝殘疾獲取二胎指標,偷偷改填女兒的志愿想讓女兒早日賺錢養家。無獨有偶,姑媽也曾為了成全她的弟弟,也就是片中姐弟倆的爸爸犧牲了自己的學業、事業,而且覺得這一切是理所應當的,因為自己生來就是姐姐。但幸運的是,“套娃不是非要裝在一個套子里”,姐姐不是姑媽。姐姐的變化,姐姐對個人價值的追求正是我們現代社會變化的縮影,是當今社會價值觀、世界觀現代化進程的縮影。每個人都能真切的感受到,一個平等的社會秩序正在形成。

如果你去看這部電影,可能你也會為它流上許多淚。但我更愿相信那不是悲情,是正能量。你我都能感覺到,我們的這個世界正在越變越好。

篇4:我的姐姐觀后感電影講述了父母車禍意外離世后姐姐面臨著年幼的弟弟而進行一系列選擇的故事,影片里同時也折射了很多社會現象:一定要生個男孩、保小孩放棄大。生而平等,時代在進步,而人的思想卻停滯不前。但是我只想說姐姐。

阿德勒說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姐姐的童年是不幸的,因為父母想要生男孩令她裝成瘸子來換得紙準生證明,姐姐不服就是一頓打;吃過爸爸做的唯一的菜——“竹筍炒肉”。被父母篡改志愿,因為父母說女孩子要早點出來掙錢;同樣是兒女,父母手機里卻沒有一張女兒的照。姐姐也是幸運的,沒有在不幸中沉淪和放棄自己,變得更加的獨立和,上進,始終堅定自己的夢想并且默默努力,也終于如愿以償。正因為姐姐一直活在自己童年的陰影里,所以才有了最后那一刻的拒絕簽字。

正因為姐姐一直活在自己童年的陰影里,所以才有了最后那一刻的拒絕簽字并毅然牽起弟弟的手往外跑的動作,她可以給弟弟一個溫暖的童年!

好久沒看過這么感人的電影了,費了我整整一包紙。為姐姐那句“我的人生不是只有你一個人”而淚目,是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夢想;也為弟弟的“我的世界只有你了”而淚目,沒了父母,我就只有姐姐了;為姐姐背起弟弟的那一刻淚目,好像忽然懂得了姐姐內心的柔軟;也為姐姐夜晚的痛哭而淚目,深夜的崩潰誰人能懂?也為弟弟想方設法聯系上領養人說“我想和你們過”而淚目,姐姐,你去做你想做的吧,我不拖累。

年紀越大,越容易被一些小細節所觸動,也越發懂得每個人的不易,內心越來越柔軟,但自有力量,亦很堅強。

篇5:我的姐姐觀后感很有幸參加了電影的`點映,在觀影的過程中就能觀察到周圍的朋友們都有在拿著紙巾擦眼淚。

這是一部現實題材的親情電影,生長在重男輕女的家庭,一個追求獨立自我、拼盡全力想掙脫束縛的姐姐,在面對才四五歲的“拖油瓶”弟弟時,展現出內心矛盾與拉扯,自己的未來與親情的紐帶,都十分復雜和深刻。電影以女性視角展示非獨生子女家庭姐姐的無奈,女性生活在世上的諸多困難。安然是一個獨立、堅韌、自由的女生,即使含著淚也會大口吃飯,她說自己命硬,她說“一個從小不在父母身邊長大的女孩子,當她被人欺負的時候,她打得贏要打,打不贏也要打。”她讓我感動讓我敬佩,讓我覺得無論遭遇了什么,她都能闖過難關。影片的結局是開放式的,因為故事來源于現實,而我們無法決定現實的結局。但我希望,每一個像安然那么勇敢獨立的女性,都能有屬于自己的美好未來。全片全員演技在線,張子楓的演技和共情能力一如既往地好,每一次她流淚、情緒爆發,我的心也跟著揪起來。弟弟、姑媽、舅舅等等的演技也都很優秀,自然、生活化、真情流露。

《我的姐姐》是一部好電影,強烈推薦大家都去看,祝《我的姐姐》票房大賣!

篇6:《我的姐姐》觀后感你等等我不行嗎,我的人生不是只有你一個人啊,可是我只有你了。

我的人生不是只有你一個人了”

“我只有你了”

“我拼命的努力是為了什么,為了去更遠的地方”

看完這部電影我才知道,原來世界上也有很多人和我感同身受,我也想安然一樣,在努力,加倍的努力逃離這個地方,逃離這里的人,我加倍的努力為了讓你們覺得我不是一無是處,可我好像錯了,我的一開始就是錯的,我的出生就是錯的,一點做的不好的地方,除了不盡的謾罵好像就只是不盡的謾罵。

感同身受的逃離這里,讓你們正眼看我一下,可我好像永遠比不過別人家的孩子,我永遠都不完美,可又有誰會是完美的呢,每天被灌輸我是窮人家的孩子,我本就不應該享受富貴,我和別人家不同,受夠了,真的要受夠了。我好像什么都做不好,我好煩,好像所有人都不喜歡我,我本來就不是完美的人,你們都不是完美的人,干嘛要讓我成為一個完美的人。世界上不是只有我一個人,有千千萬萬個人想要逃離現在擁有的生活,去更遠的地方,看更遠的世界,真當我走到了那一步,又會說什么一年四季不著家,眼里還有沒有長輩,自相矛盾可能就是長輩了吧。

其實這部劇也反映了現實中很多這樣家庭的人,一只想要飛走的鳥,卻突然被什么東西束縛了,明明可以去看看更遠的世界,卻只能在這小小的籠子里看看周圍的小世界,一生也就這么過去了。好可悲,真的好可悲,明明可以去更遠的地方,但如今也只是在這鳥籠里看看周圍的世界。

篇7:《我的姐姐》觀后感一個人的命運,往往要從上一代開始說起。安然的姑媽,生活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她和弟弟一同考上中專,可家里只能供得起一個。于是媽媽狠心斬斷她上學的念想。因為她是姐姐,更因為她是女孩。

后來,姑媽打算和朋友去俄羅斯做生意,剛到莫斯科,就接到媽媽的電話。說弟弟生了個女兒,要她回來幫忙。即使心中有萬千的不愿意,姑媽還是回來了,因為她是姐姐,因為她是女人。

所以,自從安然的父母死后,姑媽總是教育安然:

你是姐姐,所以你得撫養弟弟,你是女孩,所以要放棄考研的夢想,放棄自己想要的生活。

歷史總是出奇的相似,安然的父母也重男輕女,所以才有了比她小十多歲的弟弟安子恒。為了要二胎,父親給安然偽造了殘疾證明,處于對女孩的討厭,父親甚至不允許她穿裙子,否則就是一頓毒打。在安然的記憶中,她經常被爸爸打。但是在安子恒的記憶中,爸爸卻從來不打他,還總是給他做紅燒肉吃。當弟弟對姐姐說:

我們兩個的爸爸好像不是一個人。時,我潸然淚下,驚嘆世間真有這樣對子女如此區別對待的父母,也明白不是所有的父愛都如山般高大厚重。

可喜的是,安然沒有走姑媽的老路,她從小學會了獨立,拼命讀書,拼命存錢,拼命逃離束縛自己的環境。最后,終于成功了,能去北京,過自己想要的生活,這也算這個家庭走上了新高度。

可見,堅持主見,獨立生活,對一個人來說絕對必要。

當然,安然也繼承了姑媽的責任心,所以最終沒有把弟弟交給領養家庭,畢竟是親姐弟,有感情,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看片過程中,多次落淚,不愧為一部好作品,揭露現實,反映生活,演技動人,甚是喜愛。

篇8:我的姐姐觀后感在家休息時,正好孩子也放假了,于是我帶著他去看了場電影,電影的名字叫《我的姐姐》。從放映廳出來的時候,我的心里有一點壓抑,這個電影給我的感觸太深了。

影片是圍繞一個失去父母的姐姐在面對追求個人獨立生活還是撫養弟弟的問題上展開的一段細膩感人的親情故事。姐姐的父母為了要一個男孩,不惜謊報她身有殘疾,甚至給姐姐改報高考專業。在父母突然離世后,姐姐又一次要選擇,一邊是攻讀研究生一邊是六歲的弟弟,還有來自親戚的各種指責壓力,最終她選擇了弟弟。影片最后是一個開放式的結局,展現了這個女孩作為姐姐的糾結。我覺得這樣的結局恰到好處,我在想如果我是這個姐姐,我該怎么做呢?是順應宿命的輪回接替照顧弟弟的責任,還是堅持去為了自己的獨立生活而努力呢?我不知道答案。我看了很多網上的影評,大家尖銳的說著姐姐的選擇和重男輕女的傳統思想觀念。

而我想說我們為何不能理解,姐姐撫養弟弟是親情的表現呢?我也是有姐姐和弟弟的,姐姐最大,母親身體不太好,姐姐承擔了一部分母親的責任。早上姐姐會早早的起床為我們準備早飯,上學的學習用品,不住校的我們每次放學后回到家中總是能聞見香味,那是姐姐每次在放學后早早趕回家為我們準備的午飯。慢慢我們對姐姐越來越依賴,每次她的喜怒哀樂,我和弟弟總會緊張著。條件不太好的那時,姐姐是我們三個中學習最好的,因為年代的傳統思想,父母想讓姐姐放棄學習。我和弟弟依然和父母對著干,說自己要放棄上學的機會,讓姐姐繼續讀書,抵抗的最終結果是父母讓我們三個同時上學。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更加體會到這種親情的重要性,也更喜歡黏著姐姐。已過不惑之年的我和弟弟,每年的春節時會爭相趕往姐姐家,想著能在有生之年多陪她一些,就盡可能的去陪陪她,報答她當時為我們的付出。每每聚到一起提起那時的情景,姐姐總是淡淡的笑著說,我們是最親的人,是留著一樣的血,我付出再多都是應該的,因為我們永遠是最親的一家人。此時的我和弟弟總會在眼含淚水中去抱一抱姐姐,所以骨肉之情是永遠無法割舍的,更是永遠要珍惜的一種特殊的情。

愿未來的姐姐每一天都能開開心心、健健康康的,因為我們還有無數個未來要一起度過。

篇9:我的姐姐觀后感父母車禍雙亡,留下一個才6歲的弟弟,一邊是自己不熟且父母偏心的弟弟,一邊是自己的夢想、愛情與未來,身為一個姐姐,你怎么選擇?

看完了電影《我的姐姐》,感觸頗深,現實,值得人思考,不知道電影的原型人物現在過得么樣,有沒有后悔自己曾經的選擇…

你是姐姐,長姐如母,這個說法真的框定住了好多好多女性,不知道應該為此悲哀,還是為此欣慰,說一下這部電影吧。

剛開始,車禍、一地雞毛、各有心思。對于一個剛剛因車禍失去雙親的女孩,生活沒有給予她太多的時間去悲傷和哀悼,她不能躺在任何人懷里肆無忌憚的大哭一場,還要背負上親戚們的逼迫與職責。

辦理后事、車禍事故處理簽字、因為單位公房回收所以要搬家、扛著某些親戚對“學區房”的覬覦、背負自己克死父母的非議、考慮自己和弟弟的未來、聯系人收養弟弟、聯系人賣房子……這一樁樁一件件,都像石頭一樣壓在一個瘦弱的女孩肩上,真不知道她是怎么抗過來的,大概也得虧于父母不重視而培養出來的獨立吧。

“長姐如母,你現在首要的任務就是把你弟弟好好養大”

“我爸媽死了,所有人都覺得他是我的責任,明明做錯事的不是我,憑什么你們都沖我來”

一邊是自己不熟且父母偏心的弟弟,一邊是自己的夢想、愛情與未來,身為一個姐姐,該怎么選擇?

劇中的姑媽剛開始一直在勸導姐姐好好把弟弟養大,畢竟這是父母最后的“根”,在得知姐姐想把弟弟送養后,甚至說出“你要是敢賣了你弟弟,我就去法院告你”這樣的話,但姑媽是個好人,看見別人欺負自己的侄女,她會毫不猶豫地沖上去保護侄女,切西瓜時會把最中心最甜的部分用勺子挖出來給侄女吃,自己吃西瓜邊邊,姑媽更是一個好姐姐,她曾經為了自己的弟弟妹妹放棄了自己學習,去俄羅斯進修的機會,最后自己潦草的過了一生,何其悲哀啊。

所以,在面對和自己有相似遭遇的侄女時,姑媽的第一想法是讓侄女“順受”,承擔起作為一個姐姐的責任。

“我是一個姐姐,從生下來那天起就是,一直都是!”

也許是自己知道身為姐姐的不易,也親身經歷了自己一地雞毛的生活,所以不忍心讓侄女也受同樣的苦,姑媽最終不再逼迫,而是心疼與諒解,“這是你自己的路,你自己走好咯!”這是影片第一個讓我深受感動的場景。

第二個讓我淚如雨下的場景是,姐姐把弟弟送給舅舅養之后,來到麻將館,卻發現弟弟耳朵上插著煙,手上打著牌,姐姐瞬間暴起,毫不客氣地訓斥了舅舅一頓,并帶著弟弟回家!

看著影片中姐弟倆一起回家的背影,我明白了,姐姐已經決定了,決定放棄自己的夢想,自己養弟弟了。

“我是一個女生,以后是要結婚生娃的”,影片中這句話仿佛還在耳邊回響,但是卻只是過眼云煙了。

為了弟弟放棄了自己的夢想,從此帶著一個“拖油瓶”生活,以后的路會更難走,就業難,戀愛難,婚姻更難!為姐姐感到悲哀,也為世間做出同樣選擇的姐姐們感到悲哀,也對她們表示敬佩!養或者不養,都是一個很難的選擇…

當然影片中還有其他很多讓人感動的場景,比如弟弟對姐姐說“你就不能等等我嗎,我的人生就只有你一個人了啊”、弟弟為了成全姐姐自愿被別人領養、舅舅在墓園拿著花憐愛的看著姐姐等等,都讓人看著心酸又感動。

說說最后吧,姐姐又一次把弟弟接回家,在雨天里,看著弟弟,姐姐哭了。我不知道這個哭是因為什么?是因為重新接回弟弟高興嗎?還是為以后的困難生活而悲哭?還是二者皆有?我們不得而知。

對于姐弟倆,毋容置疑,以后的生活會更艱難,姐姐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弟弟的學習教育,都會是姐弟倆未來生活中的大難題。

亦舒曾經說過:我要很多很多的愛。如果沒有愛,那么就要很多很多的錢。

目前姐弟倆是因為親情重新生活在了一起,但生活不只有親人的詞啊,還有很多很多雞毛蒜皮的煩心事,不知道在這些煩心事逐漸增多的過程中,親情會不會因此消耗殆盡?

也許在很多很多年后,姐姐會后悔說:為什么當初一時心軟把你接回來了,現在害的我生活如此艱難。

弟弟會后悔說:為什么我要跟著你回家,如果當初我選擇待在那個有錢的養父家里,現在我說不定有房有車,生活富裕無憂。

也也許,很多很多年后,姐姐會說:還好當初沒有放棄你,現在我才有弟弟可以依靠,而不是孑然獨行于世間。

弟弟會說:還好當初姐姐你沒有放棄我,我們姐弟倆才能這樣互相依靠,把握住這世間最深的血緣親情。

篇10:我的姐姐觀后感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不要太著急。

你喜歡我,姐姐。

《我的姐姐》是由張子楓主演的一部講述了一位姐姐在父母遭遇車禍后在親情與理想之間的選擇的電影。

這部電影之所以能吸引這么多的觀眾我相信不乏以下幾個原因:演員的選擇與二次創作;電影題材的選擇;以及與觀眾的審美欣賞。觀眾作為審美的對象,當審美欣賞得到升華、產生共鳴時,那么這部作品就是部優秀的作品。

那么觀眾是在哪獲得的共鳴,我相信也是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之下。

在當下的社會二胎問題、扶弟魔等等一直是大家都持續關注的。生二胎需要征求老大的意見;大孩子有工作能力后要承擔對弟弟妹妹的責任;為了生一個兒子要連續個二胎三胎,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而熒幕前的你我也許也就是另一個安然。

圖片

在女主角兒童時期,父母為了生養二胎甚至不惜撒謊女兒是一個瘸子,甚至把女兒交給了姑母收留。導致在安然的心中一直存在著對父母的一絲怨恨,我和他不熟,憑什么要讓我承擔對他撫養的責任,和自己的親弟弟并沒有多少交集卻要在意外之后挑起整個家。

恰恰又是姑母這個角色映射出了選擇之后可能得到的結局,我是姐姐,從生下來那天就是,一直都是。但套娃卻從來不必裝在一個套子里。

劇情隨著對弟弟的收養問題不斷升溫,姐弟的感情也在不斷的摩擦之中;成長經歷的對比之下不斷得到升華,我們的爸爸好像不是一個人,我和你也不是一個人。

你等等我不行嗎,我的人生不是只有你一個人啊,我只有你了。

弟弟每個發自內心的卻又傻傻的舉動都在感動著姐姐,彼此之間紐帶的不斷加深,也將劇情推向了高潮。

空曠的房間對視的夫妻,協議和鋼筆依然冷靜的躺在桌上;滾動的足球在姐弟兩人腳下來回滾動,姐弟之間情感的紐帶也隨著愈滾愈深。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選擇,人的一生要扮演很多個角色,不僅僅是女兒,是學生,有時也是老師,是朋友,有時甚至可以不做生活的體驗者,以上帝的視角作壁上觀。

我們從不必把自己禁錮在視野之內,我們也可以奮力去闖出自己的一片天。

篇11:我的姐姐觀后感清明小長假,電影市場闖出一匹黑馬——《我的姐姐》。因為身邊剛好有兩個姐姐,奉獻型的“姑媽輩”姐姐——我的姐姐,新生代的姐姐——我的大女兒,所以就直接買票去看了。

在看的過程中,我有很強的代入感,結果是第二天頂著一雙又紅又腫的熊貓眼去上課。接受身邊或關心或好奇眼光的審視。淚點低的人真的不適合去看親情類的電影啊!

隨著這部電影的大火,網上出現了很多文章:鼓吹殺死“中國式姐姐”,聲討原生家庭的罪惡,罵父母的自私,揭露重男輕女的劣根性。儼然掀起一場為“中國姐姐”維權的網絡革命。

很幸運,我沒有生長在重男輕女明顯的家庭里。但我年少時確實得到過姐姐的呵護。姐姐在一次情緒崩潰時,曾歇斯底里的哭著說:“我顧這個,顧那個,誰來顧我呢?”記憶中姐姐確實為弟弟,妹妹犧牲了很多。看電影時我就在心里想:姐姐呵護年少的我,我也要盡我所能照顧以后的她。

現在九零后,零零后,有很多的高端知識分子,他們是教育的成功產品,但在他們的身上還有多少家國情懷呢?還記得年那個在畢業典禮上演講時說,美國的空氣都是多么香甜的留學美國的中國女孩嗎?他們都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凡事的思維模式是:這樣做,我將會得到什么?從來不會想:這樣做,我將為我的團隊帶來什么?我個人認為:在傳統文化中,親情,責任還是應該繼承下來,發揚光大的。如影片中的安然,《都挺好》中的蘇明玉,她們在竭力擺脫原生家庭時,內心深處也是對家庭充滿期待與渴望的。畢竟,家,是我們生命的起點,也是我們安頓靈魂的地方。在成長的路上,我們的思維層次提高了,胸懷廣闊了,與原生家庭和解了,這個過程也是完善自我的過程。你不能什么都不為家庭成員做,卻希望其余成員都為你服務。在所有關系里,最好的模式是相互成全。家人之間也是如此的。更何況,無論怎么努力,終極一生,我們都不可能成為一個完美的人。就如文學巨匠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中寫下的:每個人都會有缺陷,就像被上帝咬過的蘋果,有的人缺陷比較大,正是因為上帝特別喜歡他的芬芳。既然沒有完美的個體,哪來完美的原生家庭呢?再說,如果每個人都猶如模型化的產品,那人生豈不是太無趣了!

篇12:我的姐姐觀后感昨晚與朋友一起看了電影《我的姐姐》。

開始對那個叫安然的姐姐很有看法:冷漠、無情,對于已經出車禍死亡的父母,看不出絲毫的疼痛和難過,對于手足的小弟弟更是漠視多嫌……

邊看著電影,我內心邊感嘆,現在的多數獨生子究竟怎么了?太自私!自私到沒有任何親情的地步!——這部電影到底是宣揚什么呢?這種表現對觀眾有什么影響?導演意識到了嗎?拍這種電影,人們還花錢前來“受罪”,又何必呢?

在我的成見中,勉強自己繼續看下去……

慢慢地,我知道了小女孩安然少時受到的傷害,來自父親的“筍片炒肉”,就是為了再要一個兒子,做父母的他們竟然對外聲稱“女兒有小兒麻痹癥”。

在父母,特別是父親格外“照顧”的童年陰影下,安然長大了,考上大學沒有花父母的一分錢。在她不斷自立自強的步伐里,情感與父母越來越疏遠,以至于生死都難以彌合她曾經受傷的心。

她當年考上了自己比較理想的大學,但是父母卻私自為她改了志愿,導致她更加恨父母。

畢業后在家鄉的一家醫院做護理,遭受有靠山同事的排擠和輕視,她活得半點也不開心。所以,她覺得考研繼續深造,并且一心去北京學習。這樣,在父母離世的情況下,弟弟需要人照顧,她邊想找合適的人家領養,在這個過程中,兄妹倆的情感在漸漸加深……

當有一天,懂事的小弟弟為了姐姐能夠心無掛礙地到去北京學習,主動說出自己要跟別人生活,她把弟弟交給了領養他的人家。

在即將去外地學習之前,她買了弟弟喜歡的足球去看望他,當弟弟的養父母要求安然答應從此以后不再見小弟弟的協議上面簽字時,安然拿起筆準備簽名時,突然丟掉了。

她淚流滿面地跑出去,拉著弟弟離開了他養父母的家……

兄妹倆在草坪上流著淚踢起了足球,整部電影中,第一次看到安然的笑臉,哪怕以前她與愛自己的男朋友一起也沒有看見她笑過。

電影結尾,給了觀眾一個滿意的句號,活在這個世界上,親情最重要,真如老人們說的“親人之間是砸斷骨頭也連著筋”的。

人間有親情、友情、愛情,雖然是是非非存在,都會有反目成仇那一天,但是到了關鍵時刻,親情是最最堅固的!

比如,當年的宋美齡和宋慶齡之間,當年蔣介石一直想殺害宋慶齡,倘若沒有宋美齡的保護,也許宋慶齡早已經離開人世;我們看到的、聽到的、以及很多很多身邊的故事,親情間不管曾經如何紛爭、吵鬧,大多數最終還是勝過其他關系的。這或許就是《我的姐姐》上映的意義吧!

篇13:我的姐姐觀后感電影《我的姐姐》在提前鎖定清明假期票房冠軍的同時,打破包括中國影史清明檔劇情片票房紀錄在內的7項影史紀錄。

作為一種陳舊的文化枷鎖,重男輕女不僅讓姐姐們在家庭資源配置中處于弱勢地位,也讓姐姐們承受著更多的負擔和壓力。在一些父母的腦海中,存在著一種代價論:兒子能夠完成血脈延續的任務,是一個家庭的希望;為了讓兒子生活得更好一些,父母乃至姐姐妹妹為此付出一些成本、做出一些犧牲都是必要的。現代化進程的滾滾車輪,讓這種家庭本位的價值觀念和個人本位的價值觀念產生了激烈的碰撞與沖突。

家里重男輕女,姐姐從小受盡委屈。為了幫父母得到生育二胎的資格,姐姐不得不在童年假裝殘疾人;為了讓姐姐早點畢業結婚養家,父母生硬、冰冷地篡改了她的高考志愿向往北京、向往讀研的姐姐,憧憬著逃脫文化枷鎖的束縛、展翅飛翔的美好圖景;然而,父母車禍雙亡,相差20歲的年幼弟弟需要撫養,讓她面臨著艱難抉擇。

究竟是燃燒自己去照亮弟弟的人生道路,還是堅持走自己的路,姐姐不僅承受著原生家庭遺留的傷害與痛苦,也面臨著世俗的眼光、親屬的施壓。作為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姐姐對傳統的男尊女卑的性別秩序并不認同,現代化的男女人格平等已經在她腦海中形成。《我的姐姐》通過戲劇沖突的方式,呈現了急劇的社會變遷給中國大地帶來的深刻變化。

一項調查顯示,有近20%的網友表示,如果相親對方不是獨生女,甚至是家中姐姐時,會毫不猶豫拒絕。不論是有弟弟相親被拒,還是現實版樊勝美,一些家庭做不到平等,導致資源配置和情感天平不夠均衡;重男輕女不僅導致姐姐們沒有得到足夠的愛與關心,也可能導致弟弟們缺乏自食其力、自力更生的精神之鈣。

究竟是成全自己,還是長姐如母,《我的姐姐》在影片的最后設置了一個開放式結尾;不論做哪種選擇,都會有得有失,有的選擇即使現在不后悔,將來或許也會后悔,人生哪有那么容易的選擇題。在現實生活中,難有兩全其美的選擇;即使是姐姐帶著弟弟去北京讀研,也會面臨著經濟壓力、無人照看、入托入學等現實困難。

影片《我的姐姐》的意義,不僅在于它擊中了現實痛感,也在于它帶給我們的討論和反思親情的厚度固然有先天的血緣因素,也和后天的情感互動密不可分;只有提升對愛的理解和表達能力,打破文化枷鎖去實現平等,姐姐和弟弟才會生活得更好。畢竟,每個人都需要愛與被愛,姐姐和弟弟同樣需要愛的救贖。

篇14:我的姐姐觀后感看完《我的姐姐》了。看完了沉默了兩天,很少有看過一部喜歡的電影之后不知道怎么發表什么感想的,究其原因還是這部電影真的比較沉重,感想太多了,卻不知從何說起,但又必須要說。

以下可能有輕微劇透。

總體來說:子楓演得很好很好,塑造的“姐姐”形象可以說是完美了。

但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也就有一千個“姐姐”。

電影本身并不是完美的,電影要講的問題本來就過于復雜,又或者說這樣一部講歷史遺留下來的社會問題的電影,要在電影中去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并不現實。現實解決不了的,在這部電影中也不可能找得到答案。

但電影做到了讓這個問題直接浮出水面,把它真真切切地暴露在了人們的眼前。

這部電影我看得極其認真,至少80%的細節我可以說都看懂了。

結局是開放式的,結尾看到的并非就是命運的終點。反而是從在姑媽家里吃西瓜那段看出來:其實套娃也不是非要裝進同一個套子里。

也有人覺得電影的最后只是給了一種選擇,觀眾的眼里姐姐會怎么做,那么她就會怎么做,是決定自己養著弟弟,還是扔下他去北京,亦或是其他種種,都是取決于觀眾的'想象。

客觀地說:親情是紐帶,同時也是枷鎖,既連接了彼此的心,也把其中一方牢牢鎖住。

可是很現實的是,絕大多數的姐姐都沒有電影中的安然有那么多的選擇,至少她還可以選擇。

人的情感也不是只有單純的喜怒哀樂。

這個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那么的非黑即白。

最喜歡的也最震撼、感觸良多的幾句臺詞:

一個從小不在父母身邊長大的女孩子,當她被欺負的時候,她打的贏要打,她打不贏也要打。

這世上怎么會有你這么無私的人?

好心就一定能辦好事嗎?

因為他想一直吃麻辣燙,但我想去大海里沖個浪。人生太短了,大家都很忙。

我們的爸爸好像不是一個人,我和你也不是一個人。

我有時候覺得你更像一個陌生人,我也不知道如果早一點認識你的話,會不會愛你多一點,愛自己少一點。

正如子楓《舉鏡子的女孩》中唱到:

誰會在掙扎中體諒,誰會在燦爛時回望,黑暗中的那個她仍獨自抵抗,不能放下疲憊的肩膀,也沒有人站在身旁。

篇15:《我的姐姐》觀后感影片《我的姐姐》,看似指張子楓扮演的二代姐姐,其實還包括著朱媛媛扮演的一代姐姐。當年她與霞姐去俄羅斯紅場打工,想掙幾個錢時,接到母親電話,說弟弟孩子即將出生,讓她回國幫忙。她二話不說,回到國內。后來,二代姐姐就在她家里長大,是他這個姑媽幫襯著弟弟一家養育孩子,而她自己也有孩子,她的丈夫還半身不遂癱在輪椅上常年需要她的照顧。當弟弟夫妻遭遇不幸,她希望年輕的姐姐,也就是她的侄女也能像她一樣肩負起照顧年幼弟弟的重任,可是兩代人價值觀明顯不同,因此發生了許多碰撞。

肖央扮演的舅舅是一個不靠譜的人,吊兒郎當,喜歡打麻將,也沒有成家,仿佛鉆到錢眼里。譬如,從車禍“肇事者”那里騙來兩萬元;提出他來照顧年幼的弟弟,從而要從賣掉老屋子分到一杯羹等等。其實他是在生活的角落里一直默默關心外甥子女,也是這一對姐弟的親人。有一場戲,姐姐第一次去男友家里吃飯,在宴席結束走出家門時,弟弟突然出現,面向姐姐和男友一家大聲喊媽媽,這讓姐姐非常難堪,在男友家人面前很是丟臉。舅舅是這場戲的始作俑者,他其實也害怕弟弟從此無家可歸吧。

姐姐心理上潛移默化的變化是這部電影的看頭,也是電影蒙太奇的神奇。首先我們看姐姐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她有個性,在男友家的廚房她不吃男友遞過來的蛋糕導致碟子被打碎。她勇敢,在醫院看到醫生下錯了方子就大膽指出來,沒有因為那個醫生背景強硬而屈服。她善良,看到高齡孕婦冒著生命危險還要生第三胎,她追在車后的大聲疾呼就是醫生的良知。她溫柔,特別是當弟弟趴在她的背上說,你身上有媽媽的味道時,所有的觀影人從心底深處都會有一絲顫抖,伴隨著影片的節奏跌宕起伏。

最初,姐姐似乎“拒絕”照顧這一個“從天而降”的弟弟,她忙著為弟弟找寄養家庭,為此多次與姑媽發生沖突。兩代姐姐對弟弟的愛在這里交集并發生碰撞個差異,但這所有的一切都隨著生活的點點滴滴在慢慢地發生著改變。弟弟要吃肉包子的故事;弟弟坐在窗外說著“本是同根生......”的詩句;姐姐的內心從“不情愿”到“冰雪融化”有一個過程,這也反映出當代女性在現實面前的抉擇。最后姐姐給弟弟洗澡,雷雨天弟弟害怕時,兩姐弟共睡一床,到影片最后,在寄養家庭那里,對方提出要姐姐簽字承諾姐弟永不相見時,姐姐終于義無反顧拉起弟弟的手,開啟他們的生活。

一部影片,一個道理。影片通過姐弟之間的真實情感,還原女性走出原生家庭傷痛的成長過程,深刻揭示出女性在抉擇中自我覺醒,將女性在家庭、社會中面臨的困境等的現實話題拋給觀眾,發人深思。

篇16:《我的姐姐》觀后感《我的姐姐》這部電影值得一觀!沒有華麗的煽情,卻讓你的眼淚忍不住迸發。沒有明星的站臺,卻吸引你的視線目不轉睛。沒有生搬硬套的做作表演,卻在娓娓道來中讓你感到情不自禁。一個真實簡單的故事背后,反映出一個深刻的社會道理,“兩代姐姐”在面臨現實抉擇面前不一樣的掙扎。整部影片真實感人,直刺人心,讓你在欣賞的過程中淚腺分泌,引發共鳴。

作為現實主義題材的影片,這部片子反映了二胎政策后家庭出現的矛盾以及女性在家庭和社會中遇到的困境。

在父母發生車禍,雙雙亡故的情況下,是撫養弟弟還是追求個人生活獨立,從而演繹出一系列的親情故事。這是這部電影所要講述的主旨。

女主角張子楓是北京電影學院的在校學生,去年暑假出演這部片子時只有十九歲,但她確實將姐姐這個角色演活了,影片中她是一個桀驁不馴,追求自我,最初甚至有點不通人情,冷漠疏離的獨立女性。父母重男輕女,傳統思想根深蒂固,為了想生一個男孩,硬是騙街道說女兒腿有殘疾,希望獲得一個二胎的生育指標。最后終于心想事成,生了一個兒子,兩個孩子之間的年齡相差十幾歲。在女兒高考畢業時,本來她可以考上北京的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將來出來當醫生。父親卻偷偷地改變女兒的志愿,讓她最后上了四川當地的一個醫學院護理專業,結果女兒大學畢業當了護士,所有目的就是想讓她不遠離家鄉,早點工作,賺錢養家。

從姐姐和弟弟的回憶對話中也可以看出父母對兩個孩子的偏愛,弟弟想念爸爸做的紅燒肉,姐姐想起的卻是爸爸的“竹筍燒肉”,在街道辦工作人員來家了解姐姐是否真有殘疾時,爸爸對女兒不愿意裝瘸子被揭穿而表現的憤怒至極,進而狠狠地教訓女兒。這種家庭境遇也培養了姐姐從小就追求生活獨立的基因。

但所有的一切因為一場車禍而改變。影片伊始,就是災難現場,告知觀眾故事的背景。這時的姐姐已經是醫院的護士,正在和男朋友積極準備考研,希望一起到北京去讀研究生。禍從天降,父母雙亡。一個并不十分熟悉的弟弟一下子推到她的面前。這里也可看出成年后的姐姐與這個原生家庭的疏離,父母更愛這個弟弟,對姐姐就有些淡漠。其實影片里也有一些暗示,說明他們對姐姐的“關懷”,譬如將那個房產寫在姐姐名下,母親給姐姐洗頭的畫面,以及在車禍發生前夕不停的打電話給姐姐,雖然這十幾個電話,姐姐最終都沒有看到。

姐姐一下子無法接受撫養弟弟的現實,她最初的想法就是找個好人家把弟弟送走,然后自己和男友考研出去生活。姐姐和弟弟相差十幾歲,除了那一層同父同母的親情紐帶,實際上真正的感情卻并不多。現實生活里因為年齡代溝,他們之間難有交集和共同語言。這也反映出當下二胎政策后許多中國家庭正在面臨的現實,兩個孩子間的年齡差和相處問題。當國家允許放開二胎政策之后,許多家庭的大孩子都已經十多歲了。

影片里姑媽和舅舅是兩個性格反差較大的人,也是姐姐和弟弟可以依賴為數不多的親人,但是他們也無法給予姐弟更多實質性幫助。姑媽是中國傳統女性的代表,她逆來順受,任勞任怨,吃苦耐勞。

篇17:我的姐姐觀后感我的姐姐觀后感

《我的姐姐》是一個好電影,概括起來就是一對年齡跨度18歲的姐弟倆因為父母發生意外從陌生、相互嫌棄到彼此接納的故事。而姐姐到底應該服從自己的內心去追求個人夢想還是承擔起撫養弟弟的責任就是這部電影的主題。

每個人一生都會面臨這樣的價值觀抉擇:到底以個人價值為核心還是以家庭價值為核心。套在電影中,如果姐姐以家庭價值為核心,那么撫養弟弟就責無旁貸。但姐姐卻是典型的.現代年輕人,她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也隨著飛速發展的社會一起成長著,她有明確的夢想,她迫切希望實現個人價值,不愿以犧牲個人價值為前提去成就家庭責任。

作為觀眾,我也隨著情節很糾結。同樣是二十多歲的女孩子,我能與姐姐共情,我能理解在寡不敵眾的眾多親戚的圍攻中她的不易,不希望她就此妥協,支持她說不。但看到那么小的弟弟,一次一次的說“姐姐我只有你了”的時候,又何其不忍的希望姐姐回應他“姐姐不會離開你,我們永遠在一起”。幸好,電影是開放式結局,留給觀眾的不是任何一種“殘忍”,而是任何可能都有可能存在的希望。

毋庸置疑,影片還想討論一種帶有中國傳統特色的“重男輕女”文化。片中的父母為了要個男孩讓姐姐假裝殘疾獲取二胎指標,偷偷改填女兒的志愿想讓女兒早日賺錢養家。無獨有偶,姑媽也曾為了成全她的弟弟,也就是片中姐弟倆的爸爸犧牲了自己的學業、事業,而且覺得這一切是理所應當的,因為自己生來就是姐姐。但幸運的是,“套娃不是非要裝在一個套子里”,姐姐不是姑媽。姐姐的變化,姐姐對個人價值的追求正是我們現代社會變化的縮影,是當今社會價值觀、世界觀現代化進程的縮影。每個人都能真切的感受到,一個平等的社會秩序正在形成。

如果你去看這部電影,可能你也會為它流上許多淚。但我更愿相信那不是悲情,是正能量。你我都能感覺到,我們的這個世界正在越變越好。

篇18:我的姐姐觀后感《我的姐姐》是一個好電影,概括起來就是一對年齡跨度十八歲的姐弟兩個由于爸爸媽媽發業務外從陌生、相互嫌棄到彼此接納的故事。而姐姐到底應該服從我們的內心去追求個人夢想還是承擔起撫養弟弟的責任就是這部電影的主題。

每一個人一生都會面臨如此的價值觀抉擇:到底以個人價值為核心還是以家庭價值為核心。套在電影中,假如姐姐以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