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常見固定句式 (一)_第1頁
文言文常見固定句式 (一)_第2頁
文言文常見固定句式 (一)_第3頁
文言文常見固定句式 (一)_第4頁
文言文常見固定句式 (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言文常見固定句式

2022-09-0710:19?老謝語文堂

文言文常見固定句式

一、表示疑問

1.奈何(可譯為“怎么辦、怎么、為什么”等)

①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劉邦說:“現在

雖已出來了,但未向項王辭別,這可怎么辦?")

②奈何取之盡錨銖,用之如泥沙?《阿房宮賦》(為什么搜

刮人民的財物一分一厘都不放過,揮霍時卻象泥沙一樣毫不

珍惜呢?)

2?何如(可譯為“怎么、怎么樣、怎么辦”等)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寡人之于國也》(憑自己只

跑了五十步而恥笑別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樣呢?)

②”求,爾何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孔

子又問:“冉求,你便么樣呢?")

3.何以……?(可譯為“根據什么……?憑什么……?為什么?

怎么會?”等)

①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說趙太后》(有

朝一日太后百年了,長安君在趙國憑什么使自己安身立足

呢?)

②何以伐為?《季氏將伐顓臾》(為什么要討伐它呢?)

4.何所……?(可譯為“所……的是什么?”等)

①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木蘭詩》

5.奈……何、若……何、如……何(可譯為“對……怎么

辦““拿……怎么樣等)

①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

②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

屋何?《愚公移山》

③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

山》

6.孰與……,與……孰。(可譯為〃跟……比較,哪一個……”)

①我孰與城北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我跟城北徐公

比誰漂亮?)

7.何故(可譯為“什么原因,為什么,怎么)

①蔣琬問曰:〃今幼常得罪,既正軍法,丞相何故哭耶?"《失

街亭》

②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列傳》(為什么要

保持美玉一樣的高潔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

二.表示反問

1.何……哉(也)?(可譯為“怎么能……呢?”)

①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世家》

②何可勝道也哉?《游褒禪山記》(怎么能說得完呢!)

2.何……為?(可譯為“為什么要……呢?”還要……干什么

呢?“)

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現在

人家正像屠宰用的刀砧,我們就像砧上待人宰割的魚肉,還

要告辭什么呢?)

3.何……之有?(兼表賓語前置,可譯為“有什么……呢”“怎

么能……呢?”)

①勾踐曰:"茍得聞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踐滅吳》

(勾踐回答說:"能聽到大夫您的這番話,怎么能算晚呢?")

4.如之何……?(可譯為“怎么能……呢?〃)

①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季氏將伐顓臾》

5豈(其)……哉(乎,耶,邪)?(可譯為“哪里……呢?

難道……嗎?怎么……呢”)

①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伶官傳序》(啊!

盛衰變化的規律,雖說是由天命決定,難道不也是與人事有

關的嗎?)

②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鴻門宴》(如果不是沛

公先攻破關中,您怎么能輕易進關呢!)

6.安……哉(乎)?(可譯為“哪里……呢?””怎么……呢?〃)

①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世家》

②然豫州新敗之后,安能抗此難乎?《赤壁之戰》(可是劉

備剛剛打了敗仗,又怎么能抵擋這個危難呢?)

7.不亦……乎(可譯為“不是……嗎”)

①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

②求劍若此,不亦惑乎?《察今》

8……非……歟?(可譯為“……不是……嗎?”)

①子非三閭大夫歟?《屈原列傳》

9,寧……耶?(可譯為“哪里……呢?”)

①當時雖崎夢幻想,寧知此為歸骨所耶?《祭妹文》(當時

你即使做夢、幻想,也怎會知道這里竟是你的埋骨所在呢?)

10.顧……哉?(可譯為“難道……嗎?”)

①顧不如蜀彼之僧哉?《為學》

11.獨……耶(乎、哉)?(可譯為"難道……嗎?”)

①相如雖弩,獨畏廉將軍嗎?《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伶

官傳序》(難道僅是溺愛伶人才會造成禍患嗎?)

三、表示感嘆

1響其(可譯為“為什么那么〃〃怎么這樣〃“多么〃”怎么那

么……啊”)

①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以至

于剪斷頭發,對天發誓,眼淚沾濕了衣裳,又是多么的衰敗

啊!)

2.直……耳!(可譯為“只不過……罷了〃)

①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國》(梁

惠王說「不行。只不過沒有跑上一百步罷了,那也是逃跑啊。")

②王變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

《莊暴見孟子》

3.惟……耳!(可譯為只是……罷了!)

①吾已無事可辦,惟待死期耳《譚嗣同》(我已無事可做,

只等待死期罷了!)

4.一何(可譯為何等、多么、為什么……那么……)

①吏呼一何怒!《石壕吏》

5.亦……哉(可譯為也……啊!)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門,以旌其所為。嗚呼,亦盛矣哉!《五

人墓碑記》(而且在其墓門前豎立石碑,來表揚他們的所作所

為。唉,這也真是隆重啊!

6何如哉?(可譯為該是怎樣的呢?)

①今仆不幸,早失父母,無兄弟之親,獨身孤立,少卿視仆

于妻子何如哉?《報任安書》

②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指南錄〉后序》

四、表示揣度

1.無乃……乎?(可譯為"恐怕……吧?、只怕……吧?"等)

①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孔子說:"冉求,這恐

怕是你的過錯吧?)

②今君王既棲于會稽之上,然后乃求謀臣,無乃后乎?《勾

踐滅吳》(現在大王您退守到會稽山之后,才來尋求有謀略的

大臣,恐怕太晚了吧?")

2.得無……耶,得無……乎,(可譯為“大概……吧、恐怕……

吧、該不是……吧?能……嗎?(兼表反問)〃等)

①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岳陽樓記》(他們觀賞景物而觸發

的感情,能沒有不同嗎?)

②曰:"日食飲得無衰乎?"《觸龍說趙太后》(每天的飲食該

不會減少吧?)

3.其……歟?(兼表反問)

①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歟?《師說》(巫醫、音樂師和各種手工業者,是所

謂上層人士所不與為伍的,現在他們的聰明智慧反而不如這

些人,豈不是值得奇怪么!)

4……庶幾……歟?(可譯為……或許……吧?)

①吾王庶幾無疾病歟?(我們的國君大概沒有生病吧?)

五、表示選擇

1.與其……孰若……?(可譯為與其……,不如……?)

①與其有譽于前,孰若無毀于其后;與其有樂于身,孰若無

憂于其心。《送李愿歸盤谷序》(與其當面受到贊譽,不如

背后不受**;與其肉體享受安樂,不如心中沒有憂慮。)

2…….歟(耶),……歟(耶)?(可譯為是……還是……呢?)

①先生在民間,審知故揚州閣部果死耶,抑未死耶?《梅花

嶺記》

3.其……其……也?(可譯為是……還是……呢?)

①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

六、表設問

1.何者、何則(可譯為“為什么呢〃)

①百仞之山,任負車登焉。何則?陵遲故也。(百仞高的山,

載重的車能登上,為什么呢?是因為山勢逐漸傾斜。)

七、表陳述語氣

1、無以、無從。(可譯為“沒有用來……的東西、辦法,沒

有什么用來,沒有辦法,不能“)

①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

《鴻門宴》(祝酒畢,說道:“大王與沛公飲酒,軍中沒什么

用來助興的,請允許臣作劍舞!)”

2、有以。(可譯為“有用來……的辦法,有條件,有辦法,

有機會,能夠。)

①袁人大憤,然未有以報也。《書博雞者事》(袁州的百姓

非常氣憤,可是沒有什么對付的方法。)

3、有所。(可譯為"有……的”(人、物、事),有什么……;

有……的地方,有……的原因,有……的辦法。)

①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

桓,有所希冀。《陳情表》(如今臣是一個亡國的卑賤俘虜,

極其卑微鄙陋,蒙受過分的提拔,恩寵優厚,哪敢徘徊觀望,

有什么非分之想。)

②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人生各有些自己的興趣,

我獨愛美習以為常。)

4、無所。(可譯為“沒有……的”(人、物、事)沒有什么……;

沒有什么地方……,沒有什么辦法,沒有條件……。)

①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鴻

門宴》(現在進了關,財物沒有什么取用,婦女沒有誰受寵幸,

這說明他的志氣不小啊!)

②夫吳之與越也,仇蹄敵戰之國也;三江環之,民無所移。

《勾踐滅吳》(吳國同越國,是世代互相仇視,互相攻伐的國

家,三江環繞著兩國的國土,兩國的人民都沒有遷移到別的

地方去的。)

5.比及(可譯為"等到……的時候〃)

①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

因之以饑饃,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了?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了路趕忙回答:”?個

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大國中間,常常受到別的國家

侵犯,加上國內又鬧饑荒,讓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

使人們勇敢善戰,而且懂得禮儀。")

②對日:"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

足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冉求答道:”國

土有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見方的國家,讓我去治理,三年以

后,就可以使百姓飽暖。"

八、被動句

1、見……于……:(可譯為“被)

①今是溪獨見辱于愚,何哉?《愚溪詩序》(現在這條溪水

卻被愚字玷辱,那是什么原因呢?)

2、為……所……:(可譯為〃被〃。)

①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如果不這樣,你們

這些人將都被劉邦俘虜!)

②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害h以趨于亡。

為積威之所劫哉。《六國論》(有這樣的形勢,卻被秦國積

久而成的威勢所脅迫,土地天天消減,月月割讓,而走向滅

亡。治理國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積久而成的威勢所脅迫啊!)

③漢末建安中,廬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劉氏,為仲卿母所遣,

自誓不嫁。《孔雀東南飛》

九、賓語前置

「唯……是……,(”是〃無意,起賓語前置作用;“唯”表示對

象的唯一性,可譯為"只"。)

①唯命是從。

2……何……之有

①宋何罪之有?《公輸》

②夫晉何厭之有?《左傳》(晉國怎么會滿足呢?)

③勾踐曰:"茍得聞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踐滅吳》

(勾踐回答說:"能聽到大夫您的這番話,怎么能算晚呢?"

十、假設

1.誠……則……:(可譯為"如果……那么(就)……)

①公子誠一開口請如姬,如姬必許諾,則得虎符,奪晉鄙軍,

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2、否則:(可譯為“如果不……就……。不然的話……就……。〃)

①否則不能繼述先烈遺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遺事,斯

誠后死者之羞也。《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不然的話,

不能繼承先烈的遺志并且使它發揚光大,僅僅對這些遺事空

發感慨(不付諸行動),這實在是活著的人的莫大羞辱啊!)

3、然則:(可譯為“既然這樣,那么,如果這樣,那么“。)

①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

《六國論》(既然這樣,那么諸侯的土地有限,強暴的秦國

的欲望沒有滿足,諸侯送給泰國土地越多,秦國侵略諸侯就

越急迫。)

4.向使:(可譯為“假如,如果"。)

①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

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六國論》

(如果當初韓、魏、趙三國各自愛惜他們的國土,齊人不親

附秦國,燕國的刺客不動身赴秦,趙國的良將還活著,那么

勝敗存亡的命運,如果能夠與秦國相較量,或許不能輕易判

定。)

5.自非:(可譯為“如果不是,除非是)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三峽》(假如不是正午和半

夜,就看不到太陽和月亮。)

十一、轉折

1.然而:(可譯為“這樣卻;但是;(既然)這樣,那么

①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國也》(七十歲的人能夠穿上絲織品、吃上肉食,

百姓沒有挨餓受凍的,這樣還不能統一天下而稱王,是不曾

有過的事。)

②然而成敗易變,功業相反也。《過秦論》

2.雖然:(可譯為“雖然如此,(但),即使如此“。)

①雖然,吾自今年來,蒼蒼者或化而為白矣,動搖者或脫而

落矣。《祭十二郎文》(雖然這樣,我從今年以來,花白的

頭發將要變得全白,松動的牙齒將要脫落。)

十二、其他

1、得以:(可譯為“能夠”。)

①是以蓼洲周公,忠義暴于朝廷,贈謚美顯,榮于身后;而

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無

有不過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記》(所以,

蓼洲周公的忠義顯露在朝廷,被贈予美好光明的謚號,榮耀

于身死之后,而這五個人也能夠修建一做座墳墓,把他們的

姓名排列于大堤之上,四方人士經過此地沒有不下拜而哭泣

的,這實在是百世一遇的遭遇呀!)

2、俄而:(可譯為“不久,一會兒,)

①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口技》

3、而況:(可譯為“何況,況且“。)

①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

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諫太宗十思疏》

(水源不深卻希望水流得長遠,根不牢固卻要求樹木生長,

道德不深厚卻想使國家安定,我雖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

不可能的,更何況明智的人呢?)

②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石鐘

山記》(現在拿鐘或磬放在水中,即使是大風浪,也不能使

它發出響聲,何況是石頭呢?)

4、而己:(可譯為“罷了〃。)

①太宰豁諫曰:"懿聞古之伐國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

何求焉。"《勾踐滅吳》(于是太宰船向吳王進諫說:“我聽

說古時攻打別國的,對方屈服了就算了;現在越國已向我們

屈服了,還有什么要求呢?")

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

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所以,學生不一定不及老

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高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業務

各有鉆研與擅長,不過這樣罷了。)

③當求數頃之田,于伊、潁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與汝子,

幸其成;長吾女與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祭十二郎文》

(我應當在伊水和潁水之畔置幾頃田地,來度過我的晚年,

教育我的兒子和你的兒子,期望他們長大成人;撫養我的女

兒和你的女兒,等到他們出嫁,我的心愿不過如此罷了!)

5、何乃:(可譯為“何況是,豈只是;為什么竟)

①母謂府吏:"何乃太區區!"《孔雀東南飛》(阿母對府吏說:

"你的見識為什么這么短小!")

6、既而:(可譯為“隨后,不久)

①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按誅五人,曰顏佩韋、楊念如、

馬杰,沈揚、周文元,即今之僚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記》

(其后就以吳地人民暴亂報告朝廷,追究、處死五人:顏佩

韋、楊念如、馬杰、沈揚、周文元,也就是現在一起埋在墓

中的人。)

7、既……且……:(可譯為“又……又……)

①既替余以蕙女襄兮,又申之以攬苣。《離騷》(貶黜我既因

為用香蕙做佩帶啊,又重給我加上采集芳芷的罪名。)

8.可得:(可譯為“可以,可能。

①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今之樂猶古之樂也。”

曰:"可得聞與?"《莊暴見孟子》

9.可以:(可譯為“可以用來,足以用來;可以,能夠。

①“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國

也》(“五畝大的住宅場地,種上桑樹,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

絲織品了。)

②君子曰:學不可以己。《勸學》(君子說:學習決不可以

停止。)

③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

教,申之以孝梯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

國也》(百畝大的田地,不要耽誤它的生產季節,幾口之家

就可以不受饑餓了。認真地興辦學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

愛兄長的道理反復講給百姓聽,須發花白的老人就不會背負

或頭頂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10.乃爾:居然如此,(可譯為“竟然如此,這樣“。)

①何其相似乃爾。

11.且夫:(可譯為“再說,而且)

①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秋

水》(而且,我還曾經聽說過有人貶低仲尼的學識,輕視伯

夷的節義,開始我不相信。)

②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般函之固,自若也。《過

秦論》

12.是故:(可譯為“所以,因此。

①是故敗吳于囿,又敗之沒,又郊敗之。《勾踐滅吳》(所

以首戰就使吳國在囿地吃了敗仗,接著又使他們在沒地受挫,

在吳國國都的郊野又把吳軍打得大敗。)

②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

說》(因此,不論地位高貴還是低賤,不論年齡長大還是少

小,道理在那里,老師也就在那里。)

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師說》(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

愚人就更加愚蠢。)

13.是以:(可譯為〃所以,因此,因而。

①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鐘山

記》(我所以記下了以上的經過,是因為嘆惜哪道元的解釋過

于簡略,也嘲笑李渤的解釋太淺陋了。)

②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祖孫二

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也。《陳情表》(臣沒有祖

母撫養,不能活到今天,祖母沒有臣供養,不能安度晚年,

我們祖孫二人,相依為命,因此,有此拳拳奉養之心,不愿

放棄奉養的責任,遠出做官。)

14.所謂:(可譯為“所說的,所認為。〃)

①此所謂戰勝于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這就是所說的在

朝廷之上戰勝敵國。)

②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非吾所謂傳其道、

解其惑者也。《師說》(那些兒童們的老師,是教給兒童們讀

書和學習書中怎樣加句號和逗號的,不是我所說的那種傳授

道理、解釋疑難問題的。)

③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水也。《登泰山記》(中間

山谷中的水繞過泰安城下,這就是酈道元所說的"環水"。)

④所謂天者誠難測,而神者誠難明矣。所謂理者不可推,而

壽者不可知矣。《祭十二郎文》(所說的天公啊,實在讓人難

以推測;神明啊,實在讓人難以明白!這真是天理不可推究,

壽命不可預卜啊!)

15.往往:(可譯為"處處,到處;常常。")

①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于是,我頗有感

慨。古代的人在觀察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的時候,

常常有心得,這是因為他們思考問題很深刻,而且沒有什么

事物不加以考察的。)

②迨諸父異爨,內外多置小門,墻往往而是。《項脊軒志》(等

到伯父、叔父們分家以后,庭院內外開了許多小門,隔墻壘

得到處都是。)

③汝去年書云:比得軟腳病,往往而劇。”《祭十二郎文》(你

去年來信說:"近來得了腳氣病,時常發作的很厲害。")

16.未嘗:(可譯為“從來沒有,不曾“)

①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

之于懷。《蘭亭集序》(我每次看到前人興懷感慨的原因,與

我所感嘆的總象符契一樣相合,沒有一次不對著這些文章而

嘆息悲傷,心里卻不知道這是為什么。)

②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六國論》(齊國不

曾賄賂秦國,最后也隨著五國滅亡,為什么呢?)

③中年兄歿南方,吾與汝俱幼,從嫂歸葬河陽,既又與汝就

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嘗一日相離也。《祭十二郎文》(哥哥

中年時,去世在南方。當時我和你年紀還都小,跟隨嫂嫂送

哥哥的靈柩回河陽安葬。隨后又和你到江南謀生。孤苦伶仃,

我倆沒有一天離開過。)

④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赤

壁賦》(江水總是象這樣不斷地流去,但始終沒有消失。月亮

有時圓有時缺,但最終沒有消損和增長。)

17.謂……曰……:(可譯為“對……說,告訴……說;把……叫

做……。

①項伯許諾,謂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鴻門

宴》(項伯答應了,對劉邦說:"明天一早,您千萬不可不盡早

來向項王當面賠罪!")

②范增起,出召項莊,謂曰:”君王為人不忍。《鴻門宴》(于

是范增起身離席,到帳外召來項羽的堂弟項莊,對他說:"君

王為人下不了狠心。")

③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石鐘山記》(我就笑著對蘇邁

說:“你記得嗎?")

④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于茲。《項脊軒志》(老婆婆

常對我說:"那里,就是你母親曾經站立過的地方。

18.謂之:(可譯為“稱他是,說他是;稱為,叫做。

①游褒禪山記王安石褒禪山亦謂之華山。《游褒禪山記》(褒

禪山也被稱為華山。)

②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

游者不能窮也,一謂之后洞(沿山向上走五六里,有一個山

洞很幽深,走進去感到很寒涼。詢問這個洞的深度,就是那

些喜歡游山玩水的人也沒有走到盡頭,人們稱它為“后洞”,)

③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登泰山記》(東

邊的那道山谷,古時候把它叫作天門溪水,我們沒有到達。)

④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也皆謂之天門云。《登泰

山記》(這次經過中嶺到山頂,也有象門戶一樣的山崖橫立

在路上,一般人都管它們叫天門。)

19.無何:(可譯為“沒有多久,不久,一會兒。〃)

①無何,見宮殿數十所,碧瓦飛薨(mMng),始悟為山市。

《山市》蒲松齡(不一會兒,看見數十所宮殿,綠瓦上高翹

的屋檐,好象要騰飛起來的樣子,才醒悟出這是山中蜃景。)

20.毋寧,無寧:(可譯為“寧肯,寧愿;莫不是,不是。

①四五年前某夕,吾嘗語曰:"與使吾先死也,無寧汝先吾而

死。”《與妻書》(四五年前的一個晚上,我曾經告訴(你)說:

“與其讓我先死,寧愿你比我先死。

2L無庸:(可譯為“不用,無須。”)

①請姑無庸戰。《勾踐滅吳》(請大家還是暫且不要同吳國

作戰吧!)

22.無由:(可譯為“不可能,無法,無從.

①無由會晤,不任區區向往之至。《答司馬諫議書》(沒有

機會見面,心里不勝思念仰慕。)(不任:客套語)

23.相與:(可譯為“互相,相互,彼此;同你;一起,共同;

相處,相交。”)

①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

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過秦論》(諸侯們很害

怕,共同結盟來設法削弱秦國:他們不吝惜珍奇的器具、貴

重的寶物、肥沃的土地,用以招納普天下的才士,"合縱"結

成同盟,相互聯成一體。)

②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蘭亭集序》(人們互相交往,

轉瞬間度過一生。)

③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赤壁賦》(我和客

人們互相靠著在船中睡著了,不知不覺東方已經發白。)

24.一切:(可譯為〃一律,一概;權宜,暫且。

①既而風定天清,一切烏有;惟危樓一座,直接霄漢。《山

市》(大風停下來后,天又一片清朗,原先的一切沒有了,

只剩下孤危的城樓一座,直插云霄。)

25所以:(可譯為“……的原因,之所以……,為什么……;

用來……的方法,用來……的東西,是用來……的,用來……

的地方,用來……的人(事),靠它來……的。”)

①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鴻門宴》

②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

聽之娛,信可樂也。《蘭亭集序》(抬頭仰望宇宙空間之廣

大,低首俯察萬物種類之繁多,靠它來放眼縱覽,舒展胸懷,

也足以盡情享受所見所聞的樂趣,確實是很快活的啊。)

③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蘭亭集序》(即使時

代會不同,世事會變化,但人們抒發情懷的原因,其基本點

是一致的。)

④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所謂老師,就

是用來傳授道理、授與專業知識、解答疑難問題的人。)

26.以故:(可譯為“所以。”)

①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日”褒禪

"o《褒禪山記》(唐代高僧慧褒開始在這座山下建房居住,

而死后就葬在這里。由于這個緣故,以后就把這座山稱作褒

禪山。)

②方急時,不及召下兵,以故荊軻逐秦王,而卒惶急無以擊

軻,而乃以手共搏之。《荊軻刺秦王》(當時秦王正處在危

急之中,來不及召嗓階下的侍甲.,所以荊軻追逐秦正,秦正

倉卒驚惶失措,不知怎樣來殺荊軻,僅僅用空手同荊軻對打。)

27.以……故:(可譯為“因為……的緣故。

①皆山水之奇者,以余故,咸以愚辱焉。《愚溪詩序》(這

些都是山水中的奇景,因為我的緣故,都用愚字玷辱了它們。)

②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公子聞之,往請,欲厚遺之,不肯受,曰:"臣修身潔行數

十年,終不以監門困故而受公子財。《信凌君竊符救趙》

28.以是:(可譯為"因此。

①以是言之,夫古之讓天子者,是去監門之養而離臣虜之勞

也,故傳天下而不足多也;今之縣令,一日身死,子孫累世

絮駕,故人重之。《五蠹》(由此說來古代讓掉天子的職位,

其實是丟掉了看門人的給養,還擺脫了奴隸般的勞役,所以

把天下傳給別人并不值得稱贊。現在的縣令,一旦自己死了,

他的子孫接連幾代都享受出門乘車的特殊待遇,所以人們都

很看重這個官職。)

②故偃王仁義而徐亡,子貢辯智而魯削,以是言之,夫仁義

辯智非所以持國也。《五蠹》(所以說徐偃王推行仁義之道

而徐國被消滅了,子貢富有口才和智謀而魯國還是丟掉了大

片土地。由此看來,推行仁義之道、運用口才智謀,都不是

用來保全國家辦法。)

29.以……為……:(可譯為〃認為……是……,把……當作……;

讓……作……,任用……為……;用……做……,把……作

(為)……。”)

①齊曰:”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觸龍說趙太后》(齊

國說:"必須用長安君作為人質,才出兵。

②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

年矣;然后以六合為家,骰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照,身

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過秦論》(然而,當初秦國

憑借小小的國土和千輛兵車的國力,卻迫令八州諸侯稱臣,

使原先位處同列的諸侯入秦朝拜,達一百多年之久。然后把

天地四方當作家,把毅山和函谷關當作宮墻。誰料陳涉一人

起來發難,秦朝的社稷就毀滅了,國君死在別人的手里,被

天下人嘲笑,這是為什么呢?)

③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歸去來兮辭》(既然

讓自己的心志受形體來驅使,那又為什么還要傷感而獨自悲

哀呢?)

④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

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逍遙游》

(楚國南邊有叫冥靈的大龜,它把五百年當作春,把五百年

當作秋;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樹,它把八千年當作春,把八千

年當作秋,這就是長壽。)

30.以為:(可譯為“認為他(它)是,認為;用它來。〃)

①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燭之武退秦師》(倘使放棄進攻鄭國,讓鄭作為您東路上

的主人,您的外交使者的來往,鄭國可以供給他們資糧館舍,

對您沒什么害處。)

②吾與汝俱少年,以為雖暫相別,終當久相與處,故舍汝而

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誠知其如此,雖萬乘之公相,吾

不以一日輟汝而就也。《祭十二郎文》(當初,我與你都還

年輕,認為雖然暫時分別,終究會長久與你在一起的,所以

才離開你到京師謀食,為了求得微薄的俸祿。倘使早知如此,

縱然是做王公宰相,我也不愿意一天離開你而去就職啊。)

③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

詠,亦足以暢敘幽情。《蘭亭集序》(把水引來用它作飄流

酒杯的彎曲水道,大家列坐在水邊,雖然沒有音樂伴奏而稍

顯冷清,可是一面飲酒一面賦詩,也足以酣暢地抒發內心的

感情。)

31.以至于:(可譯為“一直到;結果。〃)

①一絲而累,以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