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標志產品 新晃侗藏紅米-種植技術規程_第1頁
地理標志產品 新晃侗藏紅米-種植技術規程_第2頁
地理標志產品 新晃侗藏紅米-種植技術規程_第3頁
地理標志產品 新晃侗藏紅米-種植技術規程_第4頁
地理標志產品 新晃侗藏紅米-種植技術規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DB43/TXXXX—2021地理標志產品新晃侗藏紅米第2部分:種植技術規程本文件規定了地理標志產品新晃侗藏紅米的原料新晃侗藏紅米稻的術語和定義、環境條件、育苗、秧田管理、大田栽培與管理和采收。本文件適用于地理標志產品新晃侗藏紅米的種植。2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3095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4404.1粉食作物種子第1部分:禾谷類GB5084農田灌溉水質標準GB5749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T8321農藥合理使用準則GB15618土壤環境質量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NY/T496肥料合理使用準則通則NY/T1276農藥安全使用規范總則3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3.1新晃侗藏紅米稻使用在新晃縣境內發現的原始紅米野生稻谷為母本而繁育出來的紅米稻種,在新晃縣境內依據本規程栽培的紅米稻稱之為新晃侗藏紅米稻。4環境條件4.1立地條件以板巖、頁巖為主的成土母質,土壤類型為紅壤、黃壤和水稻土。水稻耕作層厚度≥25cm,pH值5.0~7.0,有機質含量≥3.0%,土質應符合GB15618的規定。地海拔高度350m~700m。4.2灌溉用水2DB43/TXXXX—2021以河水和山泉水為主,水質應符合GB5084的規定。4.3空氣質量應符合GB3095的規定。5育苗5.1品種5.1.1采用當地傳統紅米品種。5.1.2種子純度≥98%,凈度≥97%;發芽率≥90%,含水量<13%,應符合GB4404.1的規定。5.2種子準備晴天曬種2h~3h,清水預浸3h,用800倍多菌靈混合500倍強氯精液浸泡消毒8h,用清水洗凈催芽。水應符合GB5749的規定。5.3催芽4月中旬浸種催芽,在15℃~17℃條件下浸種3d~4d,在30℃~32℃條件下催芽1d~2d。5.4苗床整理5.4.1在已劃定的基地水田范圍內按秧田與大田比例1:10留足秧田,秧田備耕需“兩犁兩耙”,一般3月下旬翻耕板田,腳耙碾碎碾平,形成泥水田。5.4.2整理苗廂。苗廂寬1.33m,長4m~10m,溝寬0.3m~0.4m。5.4.3旱床育秧應選擇背風向陽、通透性好、土壤肥沃疏松、地下水位低、水源灌溉方便的菜園地和旱地。5.4.4秧田翻耕前,每667m2施腐熟的農家肥1500kg作基肥;整地時每667m2施鈣鎂磷肥25kg作面肥。5.5播種期與播種量5.5.1播種時間為4月15日至25日,氣溫穩定在10攝氏度以上時播種。5.5.2大田濕潤育秧播種量為2kg/667m2,旱地育秧為1.5kg/667m2。6秧田管理6.1大田濕潤育秧6.1.1管水秧苗二葉前,晝灌夜露,晴天平溝水,保持畦田濕潤,雨天半溝水;秧苗二葉后,放水上畦,養谷水,淺灌溉。6.1.2施肥6.1.2.1施肥原則3DB43/TXXXX—2021施用的農家肥應經無害化處理。化肥的施用應遵循最小有效劑量原則,按照NY/T496規定合理施肥,控制硝態氮肥,實行磷鉀肥配施。6.1.2.2秧苗施肥秧苗二葉一心時,每667m2施用沼液肥或同類型肥料100kg拌發酵后的菜籽餅80kg作斷奶。6.1.3勻苗二葉左右間密補稀,除稗。6.2旱地育秧6.2.1煉苗播種5d,小秧開始長出土面以后,晴天早上9點至10點進兩端揭膜通風,下午5點后封膜,小秧長至1.5片葉,揭膜煉苗2d~3d。6.2.2肥水管理小秧揭膜后1d~2d,用敵克松按1.5g/m2拌土后撒施于苗床上防治立枯病,然后澆足第一次水,每667m2用2kg~3kg尿素兌水500kg均勻澆施,如果小秧白天氣溫最高時葉片卷曲,傍晚時再澆一次透水。在移栽前10d左右(小秧4片葉左右)澆水時,施用5kg~6kg尿素作為送嫁肥。6.2.3苗期病蟲害防治在秧苗二葉時,每667m2用吡蟲啉10%粉劑15g兌水50kg噴霧防治稻飛虱。在移栽前5d~7d,每667m2用75%三環唑100g兌水50kg噴霧預防葉瘟。7大田栽培與管理7.1大田耕作7.1.1大田耕作前,每667m2施用1500kg~2000kg腐熟農家肥與30kg配方復合肥作為底肥。7.1.2大田耕作采用“三犁三耙”技術。第一道犁耙為犁板田,即過完立夏后將種有紫云英等綠肥的稻田引入山泉水,用黃牛進行深犁翻耕,將紫云英等綠肥翻入大田,使其腐漚成肥,并過耙整平。第二道犁耙叫練肥。在四月下旬左右。用犁將稻田泥土進一步翻耙,用耙將腐漚成肥的綠肥進一步整均,用釘耙架上小田埂,5d后再用釘耙架上大田埂,以防水田滲漏。第三道犁耙叫抄田,一般在栽秧前進行。即用犁再進行一次翻耕,用耙整細整平,做到田內高低差不過寸,肥水不排出,便于移栽時秧苗轉蔸。7.2插秧插秧時間為5月15日至25日,中苗秧齡為30d~35d,大苗秧齡為35d~40d。插秧密度≥1.6萬蔸/667㎡,每蔸3-4株,插秧深度≤2cm,插后查田補苗。7.3灌溉堅持實行淺水移栽、淺水分蘗、苗足曬田,后期干濕交替的灌溉原則,促進分蘗、灌漿、壯籽。7.4除草4DB43/TXXXX—20217.4.1稻魚(鴨)共生法7.4.1.1開避深溝。移栽前,在大田掏出“井”字深溝,小田掏“十”字深溝或“一”字深溝,溝寬0.3m,溝深0.2m~0.25m。以便魚兒棲息。7.4.1.2投放魚(鴨)苗。栽插后40d~45d結合中耕除草每畝投放鯉魚苗120尾或鄒鴨苗15只,通過魚(鴨)食蟲草、攪動水層、排泄糞便而育肥稻株,形成稻魚(鴨)共生優勢互補的生態系統。7.4.2人工除草移栽后10d左右,用薅秧耙橫薅除草。15d左右,再順薅除草。薅秧時以深薅為宜,反復拉動,使草浮出水面。7.5田間肥水管理應采用攻頭、保尾、控中間的“促控”結合的原則。移栽后5d~7d施以內尿素5kg/667m2,配合10kg以內氯化鉀施用促苗返青分蘗,以后不再施用氮肥,看秧苗長勢情況適當追施磷、鉀肥作壯粒肥。有機肥≥1000kg/667m2,氮-磷-鉀配方復合肥≤30kg/667m2。7.6病蟲害防治7.6.1防治技術采用農業輪作、稻田養魚(鴨)等生態防治技術和太陽能滅蟲燈物理防治技術、化學防治。7.6.2主要防治方法7.6.2.1農業防治實行稻油輪作、稻肥輪作等耕作制度,曬垡減少病源蟲害,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增強作物長勢。7.6.2.2生態防治有條件的地塊采用稻田養鴨、稻魚共生生態栽培技術,降低蟲源,減少蟲害發生。7.6.2.3物理防治根據害蟲趨光特點,每20畝田安裝一盞太陽能滅蟲燈。誘殺稻飛虱、二化螟和稻縱卷葉螟成蟲,降低害蟲產卵量,控制蟲害發生。7.6.2.4化學防治7.6.2.4.1每667m2用20%氯蟲苯甲酰胺10ml兌水50kg噴霧防治螟蟲。7.6.2.4.25月至6月,每667m2用10%吡蟲啉粉劑15g兌水50kg噴霧防治白背飛虱。7.6.2.4.37月至8月,每667m2用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20g兌水50kg噴霧防治褐背飛虱。7.6.2.4.4每畝用75%三環唑100g或25%吡唑醚菌酯乳油30ml兌水50kg噴霧預防稻瘟。7.6.2.4.5用藥宜選用對魚安全的農藥,嚴格按照GB/T8321、NY/T1276的要求,做到對癥下藥,適時用藥;注重藥劑的輪換使用和合理混用;對化學農藥的使用情況進行嚴格、準確的記錄。7.6.2.4.6稻田養鴨在施藥期間,實行異地田塊放養。5DB43/TXXXX—20217.6.3防治時間防治具體時間以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